独居的一年读后感

2022-04-20 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独居的一年读后感(通用1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 篇1

  竟然把《独居的一年》看完了。基于欧文是村上春树最喜欢的作家,还有铺天盖地的盛誉,却没有期待中的那么好!整个故事的线索,叙事的结构是没问题的,人物也算立得住,但表达真的是太拖沓了!也许是因为语言的差异性?翻译作品总是读起来有些不爽。而中文作品中经常有精准而优美的文字直击心灵。

  但这部作品中露丝的一对父母的设定还是比较吸引我的。对于70多岁的男人和女人,在欧美作品中还是可以拥有无与伦比的性魅力,这大概在亚洲文化中很少见到的。在我们的社会结构中,大概这个年纪已经是脱离了性别概念的社会人了,而很多的欧美影视作品中依旧有充满活力和性吸引力的老年人。今天和高先生探讨,他说的一个观点倒是启发了我,除了文化历史的审美差异外,可能重要的一点是社会的发展程度不同。若干年后的中国的老年人肯定和现在传统意义的老年人完全不同。那不就是我们嘛!而对于衰老和死亡的恐惧我最近经常想到,还有就是被Mr高推荐一本书,《最好的告别》,准备看看。

  晚上又想了一会儿,为什么觉得《独居的一年》没那么好看,却吸引我一直读下去了呢。大概是书里的几位重点人物全是作家,所以对作家如何工作,作家如何生活有着细致深刻的描写。无论他们的创作源于恐惧,悲伤,或其他什么主题,作家这个职业本身给小说蒙上了一层既浪漫又独特的色彩。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看人家写字,就觉得墨水在纸上几根线条从无到有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神奇的魅力。最近看电影《无双》,觉得最精彩的部分是详细描述他们几个如何做假钞那段,如何打版,怎样调墨,寻找纸张——这种看起来特别专业,又特别陌生,真实细节堆砌起来的专业段落本身就拥有了强烈的美感。

  所以,工作多么重要啊,一个人的职业,或者深度爱好,他所专注的那个领域,就构成了他的气质。想起书里的一个段落,露丝小说里的人物被强迫去参加色情读物的烧书活动,女作家拒绝了,表示因为自己是一个作家,所以不愿参与任何销毁作品的活动。

  “你首先是个女人。”狂热的邻居说。

  “不,我首先是个作家。”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 篇2

  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我已泪如雨下。仿佛记忆只停留在1958年那个夏天,39岁的玛丽恩,16岁的艾迪,4岁的露丝。玛丽恩因为两个儿子的车祸而久久走不出悲痛,对儿子死亡后出生的女儿露丝也不敢付出爱。16岁的艾迪是39岁的玛丽恩那个短暂夏天的情人。可玛丽恩说悲伤是会传染的,仍旧离开了他们。文中最打动我的是艾迪对玛丽恩的爱,他一辈子都在爱着这个女人的忧伤,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和等待着她。

  艾迪没有去找玛丽恩,他一直在等着她放下过去回到他身边――玛丽恩离开时他以为她再也不会回来。直到将近40年后,76岁的玛丽恩回来,53岁的艾迪还像当年的那个少年一样,他对玛丽恩真挚的爱意和深沉的迷恋从来都没有变。那个时刻他想,时光不是不等人的,它会在某个片刻暂停,而他却用了40年去等待那个时刻。露丝4岁时被母亲玛丽恩抛弃,后来的她一直在纠结要不要去找玛丽恩,玛丽恩当初为什么离开她,玛丽恩为什不回来找她。直到后来露丝生了一个儿子,丈夫去世后再次找到真爱后,露丝才开始理解当初玛丽恩的离开。文中对各个主人公露骨放纵的性爱描述和悲哀萎靡的成长经历让我一度认为这是一个悲伤的现实的故事,直到76岁的玛丽恩回来,说着,“别哭啦,亲爱的,不就是艾迪和我嘛。”还和当年的那个夏天一样。

  什么都没有变。只不过玛丽恩用了40年去放下悲伤(但是她永远不会忘记过去),可她对露丝和艾迪的爱从来没有变。只不过再见时都已时隔40年,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对你的爱在心底珍藏了40年,宛若我生命中的固有的气质,它该有多么厚重呢?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 篇3

  花了10几天,看完了《独居的一年》这本书。书封上村上村树的极力推荐的和豆瓣上的好评是我开始看这部书的唯一原因,可是进来之后,还没读到20%,我就觉得自己被骗了。

  文章写了三个部分,分别是1958年,1990年和1995年,每一年都发生了不同的事情,但是书名《独居的一年》看不出是哪一年,也看不出是谁在独居(仅女主角丧夫后自己独自过了一年,文中一笔带过)。不明白作者起名和书的内容有什么样的联系。

  另外,作者太过于啰嗦,极力呈现每一个细节,包括教堂的顶(是拱形)的,也要特别说明一下,这是特别破坏想象力的事情。感觉几个字就能写完的事情,写了长长的文章,比《清明上河图密码》内容少了太多,但是篇幅又特别特别长。

  作者的写作方式是,故事写到一个地方,就联想到一个毫无关系的事情,写了一大段又回来,感觉对故事没有任何帮助。之前出现的一堆人物,到后面,也就成了路人(比如露丝爸爸特德之前勾引过的沃恩夫人)。

  在这本书里面,你会发现,所有的人竟然一致的都是作家,女主角露丝是,他的男友艾伦是(更准确的说是编辑),他的父亲最早就是,后来发现她离家出走的母亲也是,她母亲在年轻时候某个暑假和一起潇洒度过的艾迪长大了也是。除了有一小段,提到露丝和他父亲的壁球球友(律师)打壁球以外,整本书竟然没有其他职业。

  有人说作者作为一个男生,心思可以如女生一般细腻,我感觉不是,是无聊。拾之不弃,现在我可以深深的叹一口气,唉,终于看完了。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 篇4

  1、有些东西,只要你等,就会回来。

  埃迪和玛丽恩的爱情依然让我感动,近四十年的等待,最终玛丽恩决定将自己无条件交给埃迪,她找到了爱情,也找到了自己。

  这样跨越年龄,跨越时间的爱,最近的热搜有很多,虽然有时我也觉得不能理解,可这样禁得起时间考验的爱情,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

  2、有些事,慢慢的,我们都会懂。

  露丝慢慢理解玛丽恩,理解她因为失去两个儿子的创伤而不敢去爱她,理解她为什么突然离开。而这样的场面戏剧性的也正是欧文人生的小片段,欧文第一次婚姻失败后,他的母亲就曾经拿出一系列有关他父亲的音像,希望他明白父母的婚姻。

  那些理解不了的事,就放放吧,或许某一刻,突然之间,恍然大悟了。

  3、哪有不正常的人,只有忘不了的创伤。

  玛丽恩失去了爱子,不敢再爱露丝,怕的是再失去。

  埃迪总是留恋于年老的女人,是他爱的启蒙是玛丽恩。

  每个人心里都放着这样一个角落吧,落满了灰尘却无法清理。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 篇5

  相对于本周的高考,我更倾向于写写关于《独居的一年》这本书的读后感,虽然它非常小众。

  故事中的人物跨越了两代人,第一代,一对夫妻,他们的两个儿子,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在一家人滑雪后,返程路上,而交通事故,死亡。这对夫妻就坐在车的后排,司机与副驾驶是两个孩子。此后,这位母亲,一生中都是阴郁,纵然她后来又生了一个女儿,也是不想因为自己的情绪而伤害到女儿而选择离开了四岁的她,离开了家。这个丈夫,他抑或难过,但是恢复的快,依然热衷于与各个有夫之妇、妙龄少女、中年女子的男女关系,而这位妻子,在她离开家之前的那个假期,被一个少年所爱,他几乎与她大儿子去世时的年纪相同,而毫不影响他们的忘年恋,而这个少年,此一生都爱着她,纵然一别,三十七年的等待,到了垂暮的七十六岁的她来到他面前时,他依然激动不已,而他,一生都是只和年龄大的妇女谈恋爱,对同龄或年纪小的,毫无感觉。

  当年那个四岁的女孩,长大后成了著名的小说家,作品远销法国、荷兰等等,再后来,她成了妈妈,成了寡妇,就在当寡妇的一年里,她理解了父母的做法,原谅了没有责备的责备,再后来,她找到了爱,也成全了自己,小说的最后一页,我彷佛看到了她见到妈妈时的画面,虽然我想象不到四十岁美国女人的面貌。

  整本书,不沉重也不轻快,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娓娓道来的述说,更是点点滴滴的生活。它在告诉你,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去爱你的孩子,有时候,外人看似离开自己孩子的残忍举动,其实是她最好的保护,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活在阴郁的气氛中,不想把不良情绪肆意地传给别人,这是我在那位母亲的不解行动中,读到的真谛。作为父亲,他给了女儿全部的爱,给她一个家,一个成长环境,而他却忽略了,他自己的混乱生活,给女儿造成的影响,导致她对异性的反感和排斥,甚至是对自己父亲的厌恶,虽然她爱他,但是少了些许尊重。

  作为一个四岁就不知母亲在何方,直至三十七年后才相见的女儿,她是成功的小说家,她是有着正能量的女性代表,在她的经历中,我看到了坚强,洒脱和大度的原谅。还有那个只对年老的女性感兴趣的少年,就连买房子,都在考虑,把原房主一楼的工作室,改造成卧室,以避免老年人爬楼梯的不便,直到五十二岁,他才又在十几岁那个假期之后再次见到了他的初恋,故事中那个因失去两个儿子而终身忧郁的母亲,他一生未婚,无子女,可见,西方人对这点的宽容度,没有人催他去正常的交往,正常的婚姻,正常的生儿育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去活着。

  不知作者为何把故事中的主干人物的职业都写成小说家,而且都还是不同类别的小说行家,我想,他可能要表达两个意思,一人性的复杂性,比如,那位父亲,虽然私生活混乱的令人咂舌,但确实是儿童读物的作者大咖,作品深受儿童喜欢。二写作可以让精神找到寄托点,比如后来,那位母亲写了一些列侦探小说,来麻痹自己,也许她的儿子只是找不到了,并没有离开这个世界,虽然,她清楚的看到他们没了;再比如,那个少年,他成年后的作品里,都有他初恋的影子,也可以说,多多少少都参杂了他自己的生活,让他的思念,流进也许哪天她可以见到的作品里。

  当你找到爱时,也就找到了你自己,也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 篇6

  一开始看这本书,几次都想弃读,幸好终于读到了结局,看到了主人公们的完美的谢幕。看了90%我都没明白为啥要叫做《独居的一年》,现在感觉应该没有比这个名字更好了的吧。先抛开跨越种族的价值观来说,这本书情节安排、场景描述、人物心里、背景铺垫,都安排的很是巧妙,给欧文先生打call!主人公们都是小说家,对于彼此错过37年后的团聚可能都设想过上百种重逢、共处的场景。漫长的37年的分离、误解、猜忌、埋怨、憎恨、愤怒,都抵不上这独居的一年后的重逢、淡然、关怀、体谅、释怀、欣喜。这一年过得太长,但余下的幸福会更长。不像其他小说的结尾都是每个人都学会了成长也都有了幸福美好的生活,独居的一年后,主人公们都在通往幸福的路上跌跌撞撞,也都满怀希望的继续等待着、寻找着、爱着!

  当你找到了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你自己。[呲牙]仿佛天空有着从未有过的晴朗,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明亮、舒心,有种抑制不住的幸福感!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 篇7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过:阅读就是抛弃自己的一切意图与偏见,随时准备接受突如其来且不知来自何方的声音。这个声音不是来自书本,不是来自作者,不是来自约定俗成的文字而是来自没有说出来的那部分,来自客观世界中尚未表达出来而且尚无合适的词语表达的部分。这是我看完《独居的一年》这本书后,很强烈的感受。

  《独居》一书,是我在好几次出差途中,断断续续看完的,而在看之前,我其实已经看过很多关于这本书的书评,关于爱欲,关于成长。当我在断断续续的读书过程里,我思考最多的是,日常生活中,什么是轮回?就是被拘禁在自己的局限性中。什么叫解脱?就是从自己的局限性中跳出来。也许每个造物,该各安天分。又也许每个生命,悲伤或快乐都有自己的解读。

  每个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经历只属于自己的成长,那些你以为很深的伤口真的没必要掀开了给别人看,再亲密的人都不要,就让它结了痂随岁月尘封。长大,这个假以仪式感的服装,会用各种世俗来拘禁人,而以后的路,永远是奔赴自由之路。慢慢找到真正的自己,真正地破茧而出。虽然有些人可能穷极一生也远未完成。

  自由又是什么呢?是信赖自己啊!很喜欢《独居》一书,因为它让我读到各种不幸、自卑、愤怒的情绪之后,还有一条通往内心的平和、宁静的路。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 篇8

  看到书名以为是主人公度过了一年的独居时光,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间里逐渐找到了爱。但是开始看前十页的时候发现书的尺度真的好大,一个不幸的家庭,双子的离世,父母之间的隔阂,小女孩从小就生活在怀念哥哥的日子里。而一个年仅16岁的男孩,爱上了比他大23岁的女人,这是爱吗?一个情窦初开的年纪,在我们的眼里,或许这是奇怪的,或者有违常理,可是难道这样的爱就不是爱吗?可能每一个人在每一个阶段对爱的体会都不一样吧。4岁的露丝又是怎么理解父母之间的感情,她会认为他们之间有爱吗?她怎样看待她从未见过的哥哥们,她和哥哥们有爱吗?可她也只是从墙上一个又一个照片里认识他们,从父母讲的故事里知道他们,幼小的她理解的爱或许是母亲对失去儿子们的痛苦,最后干脆也离她而去。

  整个书中最喜欢玛丽恩,她不是一个女儿的好妈妈,但是一个活的最自如的人,最喜欢对玛丽恩在码头等候埃迪的描写:“她坐在挡泥板上对抗狂野不羁的东北风,努力把车头上埃克塞特年鉴翻飞的册页压住,她的双腿漂亮修长…...总是能想到这是一副敢爱敢恨的女人孤独又潇洒的画面。埃迪爱上她或许是因为之前接触的年长女性是一个不修边幅的女人,而玛丽恩在埃迪的身上找到的是逝去的儿子们的影子,他的年龄与他们相仿,干净帅气,给她死气沉沉的生活带来了阳光和生机。但是这一切都是短暂的,埃迪只是暑期工,他们不能一直陪伴彼此,所以最后她只能带走与儿子之间所有的记忆,用相框里一个个故事来温暖自己的后半生。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寻找爱的路上越走越远,或许爱是相依陪伴,或许爱是独自离开。有些爱是圆满的太阳,而有些则是有缺失的月亮,我们可能会忘记自己,但一定不会忘记爱。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 篇9

  当看到这本书四分之一的时候,觉得作者似乎对书中的角色都充满了厌恶。但因为要掩饰这一点,作者的笔触刻意的与书中的角色疏离。 于是便去查找背景资料,作者欧文童年父母离异、曾经孤僻自闭。突然明白书中所引的.这句:“童年时代,总有一瞬,门被打开,显现未来”。因此,安下心来,再次令自己投射于这部小说之中。 小说对父母之间的冲突描述精准,虽然有些伏线拉的有些过于冗长,仍交待的很清楚,但对内心描写笔力不够。

  书中的角色都有点自闭的影子。自闭的人都很敏感,但表达上会有欠缺,这不是有意而为,好像脑中有个橡皮擦,往往在旁人看来最为关键的那一点恰恰是被抹去的那一点,又好像有个不受控制的开关,被随意拨弄着。而这些角色的表现,有种矫枉过正的姿态,那是因为自闭的人在观察世界的时候,要竭力去判断哪些是正常人会做的事情——无论好事还是坏事,从而得出应该这么做才正常的结论。否则,所要面对的就是群体漠视的状况,无处逃脱与无边无际的孤寂。 看到最后是宽容,不出所料。

  至于爱情,无力评说。 以书中这句话结尾:“勇敢是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不去做无谓的事。” 只是,那些事情仍然还在,不会离开。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 篇10

  怪不得是村上春树的偶像,原谅我一个读书小白并没有看过村上春树的书,也没有看过当代文坛小说宗师约翰欧文的书。 独居的一年,粉红色的蕾丝封面,满满的少女心。

  封面上“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很大兴趣,这是一本越看越想往下看的书。 这个故事里的每位成员都有些“反常”,他们一直在现有生活之外寻求另一种可能:母亲玛丽恩为忘却丧子之痛和丈夫的背叛,与比自己小二十岁的少年埃迪擦出火花;父亲特德一边创作古怪的儿童读物,一边流连于各色女人的怀抱;少年埃迪迷失在忘年恋的激情中,从此无法爱上比自己年轻的女性;4岁的小女儿露丝,则在父母间破碎的关系以及对死去哥哥的想象中,挣扎着长大,渐渐成为一名作家。这年,露丝41岁,已是位单身母亲。在这独居的一年里,她第一次遇见真爱,也突然理解了父母的选择,理解了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 1958年夏,当16岁的埃迪第一次在码头遇见比自己大20岁的玛丽恩的时候,他可能就觉得自己会与这个比自己大20岁的女人有一段愉快但无法向人诉说的故事。而这一年夏天发生的故事将成为他后来写作的灵感源泉。

  他的第一本小说就是以此为题材写的。 玛丽恩在遇到小埃迪的时候,让他想到了自己意外失去的两个小儿子。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让两个翩翩少年失去了生命,而这一切作为母亲的玛丽恩都亲眼目睹了,以至于以后的很多年都没能走出来,他把小埃迪看成了自己的儿子,但到最后却成了一段忘年恋。 特德,一个儿童读物作家,而他的书中插图要比文字占比大,似乎他擅长的是画画。正因为画画,使他流连于各样女人之间。 埃迪,露丝,玛丽恩,特德,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成为了作家,他们将自己的生活写进书里,与世人分享,成为了情感的宣泄口,可见写作的魅力无限。 遇见爱,抓住爱。勇气,时机都很重要。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 篇11

  刚开始看书名,我以为是某个人独居中的心情散文。等看到简介之后,我又觉得好似是描写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等真正读完了这一本书,才发现这是一家子作家的故事。

  作家们都写有许多让人惊讶的小故事,哪怕只看了其中的一个章节,都让人难以忘怀,欣喜莫名。 整本书都是以露丝科尔为线,按照她的人生中最重要的年龄段来写。在第一部分中,是露丝四岁时的夏天,其中以玛丽恩和埃迪的忘年恋最为引人,而父亲特德与众多少妇之间的风流韵事中,与沃恩夫人之间的分手最为激烈,也就在这一天,母亲玛丽恩带走了所有的儿子们的照片。离开了特德,也离开了可怜的露丝,而埃迪是这件事的见证者。 到了三十二年后,三十六岁的露丝已然长大,成为一名比父亲还有名的作家,而对母亲的好奇让她终于联系了埃迪——母亲的小情人。通过埃迪她了解了一些当年的真相,而父亲与好友上床激起她的怒气,为了报复,却遇到了渣男,这件事给了父亲重击,在露丝远赴欧洲时,父亲自杀后,她才知道最爱她的人没了。而在荷兰构思新书的过程中,目睹了一场杀人现场,让她终于想到回到正常生活,有夫有子,有平静喜乐。

  终于与她的编辑(不是太爱的男人)结婚,生下了儿子格雷厄姆,她对儿子的爱,让她更无法原谅母亲。可是当艾伦死后,只剩下她和儿子后,她才明白当年父亲和母亲的选择,也选择了自己遇到的警察——哈利,走向了幸福。 当幸福来临时,会更幸福,母亲玛丽恩终于重新出现了。这本书太棒了,让我感受到各种稀奇古怪和各色人,尤其是好友汉娜。另外,读一本书既感受到痛快感又感受到许多思维片段。真喜欢,我愿意再多读几遍这本书!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 篇12

  书的腰封上大写着二行字“怪不得是村上春树的偶像;当代文坛小说宗师、‘狄更斯再世’约翰欧文”。粉色的蕾丝封面。封面设计:陈艳丽。粗看上去具备了一切丢弃的元素。但翻看内页,“汤姆醒了,可蒂姆没醒”吸引了我,犹豫中登豆瓣看评价,不放心又去亚马逊看看了评价。作者简介中说约翰欧文先后养过两只棕色拉布拉多犬,分别取名为“狄更斯”和“勃朗特”,看到这顿时觉得这老头挺有趣。

  翻读这本书,让我想起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又译《愛在瘟疫蔓延時》)。还有模糊中记得很久前看过的一段漫画,内容是一个很喜欢小狗的女孩,从小和她的小狗相依相伴。后来小狗死了。女孩的父母再送小狗给她,她已经不喜欢了。她爱不动了。有些人一生只能燃烧一次。遇到改变自己的人容易,遇到能点燃自己的人需要很多运气。故事,在冥冥中早已注定。对特德、玛丽恩从他们的一对孩子离世;对埃迪从他在码头看到玛丽恩的那一刻起;对露丝从出生开始。主人公的职业或多或少都与作家有点关联,我喜欢这种自由的职业。从抄录好词好句,到可以洞悉世事,写出好看的故事,让读者会心,入迷。“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

  当你自信,快乐的展示自己的时候爱也会找到你。寻找的过程,找到前的积累是最重要的。爱也是一个宏大的主题。随着成长,重心在不停的转换。当经历了那么多时间的洗礼,当鬓发初白,汤姆醒了,蒂姆也醒了。最像故事的结尾:“埃迪知道,时间也会等人,也会暂停,比如现在。所以,我们必须提防这种时刻。‘别哭啦,亲爱的,’玛丽恩对她唯一的女儿说,‘不就是埃迪和我嘛。’”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 篇13

  只看书名会以为是像《普罗旺斯的一年》、《托斯卡纳艳阳下》这样远离城市,去隐居去生活的“山野小说”,像《小森林》一样,耕地、播种、收获,心情全随天气。可这粉色封底配白色蕾丝,外加一句“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就知道绝不是什么森气满满在山谷里感悟人生的小说。更重要的是,500多页读下来,我看着露丝在4岁时不小心撞见埃迪后入同她并不亲近的母亲,听埃迪回忆他是如何当特德的作家助理,又是如何和玛丽恩“六十次”,我眼睁睁看着玛丽恩无法承受丧子之痛也没有办法继续爱自己的女儿而离家出走,当然也对特德的风流韵事束手无策。后来的后来,大家都成了作家,一遍遍书写自己的往事,只有露丝,露丝的生活有意思一些,好朋友跟老爸上了床,露丝和老爸的球友上了床还被打,为了写新书到红灯区体验生活目睹了一起凶杀案,和自己并不爱但是很感激的经纪人结婚,丈夫死了以后嫁给了破案的警察,当然也是她的忠实读者。故事的最后,她的母亲玛丽恩回来了,和埃迪一起,和4岁时第一次撞见他们时一样,母亲淡定的说了句“不就是埃迪和我嘛”。

  等了500多页,根本就没有这该死的一年(看了其他的书评在猜测,这寡居的一年,是艾伦去世以后,埃迪误以为自己爱上露丝的这一年),感觉受到了欺骗呢,但怎么故事情节记得这么清楚啊,明明看得时候觉得写得何其琐碎呢。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爱上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小你二十多岁的青涩少年,是大你二十多岁的忧伤少妇,是潇洒成型出轨成瘾的酒鬼画家,还是一个,傻乎乎的警察。你永远不知道,也许在生命的无数转承和起和中,我们已经不再是最初的那个我们了。

  这大概就是欧文厉害的地方吧,书里的人物都成为了作家,特德、露丝、埃迪、还有玛丽恩,欧文也在这本书里写了儿童读物、侦探小说、爱情故事、还有不怎么畅销的忘年恋故事。我一直不怎么会写东西,只会平铺直叙的记录自己微不足道的生活,不值得一提的愿望,和平平庸庸的生命。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 篇14

  单单看书名,感觉这本书讲的是一个经历了很多纷乱的女子看破红尘后清心寡欲的一年,无人打扰的一年。但刚看前十页就发现尺度之大,根“独居”二字根本搭不上边啊。虽然之前看过《恋情的终结》,对男女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教科书。“母亲玛丽恩为忘却丧子之痛和丈夫的背叛,与比自己小二十岁的少年埃迪擦出火花;父亲特德一边创作古怪的儿童读物,一边流连于各色女人的怀抱;少年埃迪迷失在忘年恋的激情中,从此无法爱上比自己年轻的女性;4 岁的小女儿露丝,则在父母间破碎的关系以及对死去哥哥的想象中,挣扎着长大,渐渐成为一名作家。这年,露丝41岁,已是位单身母亲。在这独居的一年里,她第一次遇见真爱,也突然理解了父母的选择,理解了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后来,当艾迪告诉她当年是她父亲故意设计撮合艾迪和她母亲的时候,她震惊万分;当知道她父亲故意让她母亲觉得她自己没有成为一个好母亲的时候,她表示一定的理解。慢慢的,露丝越来越能了解当年她父母做的决定和选择。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爱。

  有人说,爱能给予人力量,能够使小至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紧紧的凝聚在一起。但是,爱的太深也会给自己或身边人带来伤害。也许会像玛丽恩那样爱过后又失去过,从而不再敢爱。再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会更想要抓紧他,但又更害怕得到他,也许这种矛盾会毁了一段感情,也许在时间的流逝中会相互磨合,相濡以沫。于是,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件如此幸运的事情,但当这一切还未尘埃落定,又有谁能说一切都是“对”的呢?

  勇敢爱,体会爱,学会爱,学会被爱。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 篇15

  “别哭了,亲爱的,”玛丽恩·科尔对她唯一的女儿(露丝·科尔)说,“不就是埃迪和我嘛。”轻松的语言却道着长久的告白,37年了,彼此分开37年……此时,喜极而泣的泪水随着故事的结束模糊了双眼,悲伤悲情悲愤悲悯化作爱的无言,我爱你——露丝,我爱你——玛丽恩,我爱你——埃迪!

  露丝四岁时,父母关系极为不和谐——他们分居了,每晚——至少有一段时间总会有一方陪伴女儿。其实,陪伴小露丝更多的是墙壁上那两位英年早逝的十几岁的哥哥。照片中的男孩一个沉稳自若·英俊威武,有一种少年老成的笃定神态;一个长着张娃娃脸,神色稚嫩惊慌,犹豫不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照片中也定格在照片中,家里的各个房间及走廊都贴满了照片,随时都有故事随时都有都有心酸。容貌美丽的玛丽恩·科尔在两个爱子被车祸带走后,变得冷漠无情,与过去判若两人,她甚至不敢爱小露丝,担心灾祸会像夺走儿子那样把她的女儿夺走,露丝相对容易地放弃了对母亲的爱,支离破碎的母爱又要承受不爱女儿的决定何其不易,面对失去爱子和丈夫的背叛,痛!言何以堪,无言以表,不思量自难忘!时间抹不去伤痛只能淡化记忆,就在暑期遇到年青的埃迪时都在幻想是不是自己的儿子,以母亲之爱满足埃迪的爱慕,埃迪深深眷恋着玛丽恩`科尔,以至于很多很多年都不能爱上年轻的女孩,玛丽恩`科尔也暂得欢愉,或许是忘年恋的渲染,或许是……她斗败了自己的恶魔——心理阴影,与自己和解了,37年后终有恋人相聚终有母女重逢!这是露丝多年后生有爱子但失去丈夫后,在独居的一年里才体会到的情感。

  当埃迪告诉她,她父亲是故意把他和玛丽恩·科尔撮合到一起的时候,露丝很震惊;当听说特德·科尔故意让玛丽恩觉得她不是个好母亲的时候,她并不惊讶。露丝吃惊的原因是,她父亲竟然让女儿完全归他所有,那么希望做她的父亲!近不惑之年的露丝一向对父亲既爱又恨,现在,得知父亲如此爱她,她却觉得苦恼万分!却也理解了父母的选择!

  露丝在所谓的“不健全家庭”中长大,从记事起——比她开始读书要早,在她父亲第一次给她讲故事的时候——书和其中的人物就走进了她的生活。父亲特德`科尔一表人才,比起履行父亲的日常责任,他更擅长给孩子们写书作画,也擅长泛滥的性生活。小小的露丝异常敏锐,磕磕绊绊中成长,成长为美国知名的文坛巨星,她的小说印有德语版、荷兰版、英国版和美国版等

  可喜的是,我们书中的其他三位重点角色也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经历发表着自己的作品,掩卷沉思,更加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通用15篇)】相关文章:

童年的读后感通用15篇09-03

童年的读后感(通用15篇)06-20

童年的读后感(通用17篇)04-25

诗词的读后感(通用15篇)03-28

读后感的作文(通用28篇)01-28

《边城》的读后感(通用15篇)01-24

《边城》的读后感(通用31篇)02-08

边城的读后感(通用15篇)11-28

边城的读后感通用15篇06-04

初一年级的《哈利波特》读后感04-13

读《亲亲我的妈妈》有感 《小狼小狼》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