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走到人生边上》有感

2022-04-29 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走到人生边上》有感10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书读于高三那年,在偶然翻到一本名为《我们仨》一部以时间为主线对家庭主要人物的记述。初次读《我们仨》后对于其中的生活经历而深有感触,折射到自身的生活,也从那开始对杨绛先生所写的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次主要以《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为例展开,这本书大致分为两块,前一块是杨绛05年后,回到最后和丈夫、孩子一起生活的三里河寓所时所写。这个时期女儿、爱人已先后离开。95高龄的她又着手整理爱人的手稿、第二年在老、病、忙中又拿起了笔坦陈对神与鬼、人的灵魂、个性、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前一块属于带有哲学意味的议论性散文。后一段就是纯粹的记述性散文,就是对自身经历的回望和感怀。

  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时杨绛的先生钱锺书在上海创作《围城》的时期,正处于1945年日寇投降,周转流离生活还未好转的生活下所写。在所读的片段里,照常、亲切的昵称“圆圆、锺书”用最贴切生活的词、句相连,能够很亲切的感受到家庭里日常的趣事,不加任何修饰,会联想到我们与生活的相处。这个本书里有很多类似家庭趣事的麻烦,两人互相修理头发而闹出笑话、锺书留学书信的来往再到后来远赴他乡的陪伴,都是家庭中真情实感流露的体现,后文会相对沉重是关于黄昏之时的无奈与孤寂,也更能从起伏的情感体会到人生的琐碎和无常。当一位老人在如此高龄的情况下,不是接受舒适和享乐而是着手再去记下点滴、一个人怀念“咱们仨”的坚决和执着。不比于伟大,而是一种爱的坚守、家的守候,活的意义。

  人们往往把一本书的意义相关与文学性质,在书中样板戏所象征的那个老年代,却已经荡然无存罢,所象征的文革年代已经过去。在文中前又写到“我”是个老先生,时代更替的长河带走了亲人、留下了时代的痕迹独自咀嚼写下此书,无时无刻不归终于情怀而作,是极为真实和震撼的情感抒发。在前一块记述方面的冗杂和后文时间的不断跳跃从阿菊、温先生、劳神父不同角色故事的转换,但在阅读之后她都藏着杨绛先生对于过去乐观的看待,守着过去每一滴、每一份情怀而活着,抛开文学价值、文学造诣不谈。

  在这种温情的意境里,文字是活的、角色是活的、情感流动且鲜艳的。或许“只有情感体验才是不散的神,人与事只是可有可无的形”这类似于散文的一本小书,却不断地表达着无穷的共情力,深感其中、深悟其下。

  这本书的魅力不仅是文字的简单拼接所带来的质朴感,还有背后真实的经历情感的流露更值得回味,书里的生活是“除了一地鸡毛,还是诗和美味虾”,也漫漫延展到我们生活里、学识里、行为里,平淡且有力。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