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的读书心得:读《致橡树》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朦胧诗是酝酿于文革期间,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正式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得名于当时官方媒体对其作品“晦涩”、“朦胧”的批评。最初以地下刊物《今天》为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朦胧诗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北岛创作于“文革”后期的短诗《回答》是第一首公开发表的“朦胧诗”作品,刊载在1979年3月号《诗刊》上。
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包括北岛、顾城、多多、杨炼、芒克和舒婷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中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爱情是浪漫的,诗歌又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花朵,是人性之美的灵光,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将爱情与诗歌融为一体,更会给人们以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双重享受和熏陶。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是对传统爱情中女性地位的否定。“凌霄花”和“鸟儿”象征着的追求名利和丧失自我的庸俗爱情,作者在此对其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而“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都象征着不平等的爱情,在作者看来如果连彼此地位都不平等,那末也就没有爱情可提。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木棉象征着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也象征着在爱情中人格平等个性独立的要求。表达了作者对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的爱情观。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谚语。”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象征了两人心意相同,志同道合,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交流,象征了两个人相爱是以精神交流为基础的。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这也是对中国的一句古诗“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一句很好的诠释。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你有你的”“我与我的”象征了人格的独立。虽然两个人相爱相守,在心灵上“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心意相同,但是这并不等于任何一方要放弃自己人格的独立而迁就另一方,两个人在相爱相守的过程中,人格应该是彼此独立的。这也是对于中国甚至世界上几千年来传统爱情理念的一次否定。在传统的爱情中,总会有一个人要为爱情放弃什么,尤其是女性,在爱情面前很容易失去自己的独立的人格而依附于男性,在舒婷的这首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示了新女性要求在爱情中各自人格独立的爱情观。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为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两人相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爱情的执著,坚定,和不畏惧爱情的道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的决心。“不仅爱你为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这一句更体现了作者爱屋及乌的感情。她不仅只爱对方的个人,也爱他的理想,他的岗位。生他养他的地方等等他所热爱的一切。表现了作者对爱人的支持与鼓励。
阅读全诗,在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一种全新的前卫的思想——“要求与男性平等的女性的宣言”《致橡树》中的“我”是“木棉”,这一形象昭示的“她”,既保留了男性主张中女性的那种柔媚的秉性,又充溢着刚健的生命气息,与橡树形象所象征的刚硬的男性气质交相辉映,“她”和“他”同样以“树”的形象共同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爱情境界。显现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的独立意识。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致橡树》中的“她”爱的坚决,义无反顾,又强调女性的自我意识,要求彼此独立,这是在今天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现实往往并不能如人所愿。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能够在爱情中成为“木棉”的女性仍然很少。
《致橡树》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 相关推荐
【高中生的读书心得:读《致橡树》有感】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致橡树》12-22
《致橡树》原文解析08-09
读《安妮日记》有感02-10
读《安妮日记》有感11-20
读雷锋日记有感04-25
读高尔基童年的有感07-11
《致橡树》教学设计(精选10篇)08-19
教学设计《致橡树》8篇12-22
读《笑猫日记》有感02-10
读《女生日记》有感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