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篇1
好的教育,教人求真、向善,激发孩子的潜能,让他们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始终以健康快乐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件事情。这样的教育,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让每个在其周边的人们都能感受到温暖、体会到教育的温度对每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方华先生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展现了自己长期以来对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在字里行间折射出自己对教育的温度的追求与渴望。
方华说:“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会有温度,才能称为为了孩子的教育,才不是生存技能的训练场。”
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依据这些规律因材施教,让孩子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和成长,这样的话语我们平时都在说,甚至都成了一种“职业术语”,达到了朗朗上口的地步。问题是,当我们在说这些的时候,是否认真思考过,我们真的了解孩子的生长规律吗,我们是按照规律来实施教育的吗?
方华在书中讲述了一个孩子画画的故事。孩子通过笔、纸、墨等材料绘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自己内心对外界的看法给表达出来的过程。绘画作品呈献给我们的,可能是线条、色彩、人物与景色等的构图,但其背后承载着的是孩子的思维,是他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方华的好友平时喜爱画画,也经常教孩子们画画。这位朋友的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让孩子们在一起玩,给孩子们提供纸和笔,让他们随意绘画和表达,孩子们在画画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每个人拿笔的姿势不一样、对一件事物的表达方式也不相同,他们之间就会有讨论、有争执,希望老师能够给予指点……这样的教学方式看起来比较费事,效率比较低,孩子在一段时间里也不会有让人眼睛一亮的作品出来,但每一件事情孩子都有了自己的探索和尝试,通过尝试发现一些路走不通,再去选择其他的路径,这样的试探、实践的经历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就是这样一点点地积累,一步步地成长起来的。
这位老师的教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给孩子设定统一的标准和模板,让孩子尽最大可能是表达自己的内心,也借此去发现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我很赞同这位老师观点:“孩子画画首先是因为好奇,好奇自己能画出不同的画。其次是出于自豪,自豪自己能画出独一无二的画。最后是展示,展示自己脑海中的人、景、物、色彩、形状。”因此,当我们看到孩子画的黑太阳、竖着长的眼睛,两个嘴巴、水往高处流的河、没有轮子的火车、长在地上的苹果时,请不要嘲笑他们,也不要去帮助和教育他们,因为和不仅仅是画,里面还有故事,有他们的梦想和创造。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孩子小的时候,陪伴他去上绘画课的情境。孩子学的是国画,在初期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很有兴趣的。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之后,老师就开始让孩子们临摹了,隔上两三周的时间,教师就会在课堂上展示出一幅作品,让孩子们“比葫芦画瓢”,画的好的作品还会帮助裱出来,以此来让孩子获得一种成就感。在老师的“启迪”下,我在家里陪着孩子画画,也常常会要求孩子临摹的要越像越好,至于孩子内心的思考,他的创造性的表达方式等,都会受到批评和制止。时间长了,孩子感觉到这不是自己在画画,是在实现老师和家长的意图,绘画的热情也就降低了。
对孩子来说,教育的温度,就体现在对孩子的尊重上,但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成人虽然是从童年走过来的,但一旦成人之后就很容易忘记过去,很喜欢从成人的角度来要求孩子,以为这样就是对孩子好。但违背规律的做法,往往就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揠苗助长的事情,不能再持续发生了。
办教育,教师是关键。一个地区、一所学校如果有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这里的教育质量就不会差,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也不会低。
锤炼一支好的教师队伍,需要从两个方面着力。
一是增强教师自身的内驱力。我们都知道,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教师如果自己没有成长的紧迫感和驱动力,光靠外界的推动其实是没有多大作用的。有多年教学经历的教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工作习惯和手势,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从好的方面看,习惯成自然,自己可以根据此前积累的经验来处理教育教学的'常规事务,让自己能够比较自在地完成相关工作,不至于太忙乱。从不好的方面看,这样的习惯和手势实际上就是一种定势,要想改变是非常困难的。
问题是,今天的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改变人们既有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教与学的方式,固守过去的传统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技术、智能设备的更新换代,对学校教学环境也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求教师要及时作出改变;脑科学研究以及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不仅冲击着我们既有的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也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尽快用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来武装头脑……在这样的环境下做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没有不断提升专业水平的内驱力,要想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好是非常困难的。
教师自我成长的内驱力,取决于自身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和责任,取决于对专业发展的渴望和努力,更取决于从事这项工作所带来的尊重与尊严,这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都要为此而不懈努力。
二是完善外部环境的策动力。为教师的自主发展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支持机制,让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方华所在的弋阳县,有一个时期面临着的突出问题就是农村教师留不住,一有机会就往城镇或者县城的学校调动。为什么留不住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学校的条件太差,吃饭、住宿等条件非常艰苦,交通也不便利,网络等的通讯设施几乎没有。一个外地来的教师,在完成工作任务之后大部分时间被“困”在学校里,那样的日子确实很不好过。为农村学校的教师添置过渡房、为学校增添食堂、联通网络,丰富教师们的课余生活,就成了方华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就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依次表现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大体上可以划归为一类,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要通过个体的内部因素共同作用才有可能实现。但如果没有前面需要的满足,后面的高级需要也是很难实现的。为教师创设适宜的环境,就是要帮助他们实现一个个的需求,助推他们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在这方面,方华想了很多办法,也有很多好的举措,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列举了。
教师有强烈的发展内驱力,就会成为一名有温度的教师;区域有良好的助推教师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就会让教师感受到教育的温度,激发他更加努力地前行。
在校园的方方面面留心观察和体会,也能处处感受到教育的温度。
校园的各种设施和设备,在添置的时候是征求老师和孩子们的意见,结合学校的发展理念所做的决策,还是按照某个人的意图拍脑袋而定的,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校园里张贴各种伟人的宣传栏,与展示本校学生自己的各种才艺,其效果也是不一样的;组织一场活动,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能力,让他们尽可能地参与其中,还是让他们做看客,其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其实都是有温度的,关键是我们该如何去做,让莘莘学子们能够体会到。
一个以管理为中心的校园,强调的是步调一致,一起行动听指挥。在这样的环境里,个性张扬是不被提倡的,整齐划一是被充分肯定的。而在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校园里,处处都充满着孩子们的想法,孩子们的个性特点被充分地尊重,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设计针对性的课程,帮助他们张扬个性,为兴趣发展提供多元的支撑。学校充分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考试和分数,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身体、心理发展和品德的培育,是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学校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在校期间这几年的成长,更关注孩子一生的的发展。学校始终坚守教育的底线,即所有的办学行为都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遵循基本教育规律,符合孩子成长的要求。
如果我们认真研究过苏霍姆林斯基或者佐藤学的相关作品,就会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的教育主张,就是要设法减少那些没有太多价值的会议,留出时间来让学生开展教学研究,强调教师基于教学实践的教育智慧的生成。好教师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跌打滚爬磨炼出来的。好教师非常善于学习,包括向书本的学习、向同事和学生学习、向专家学习等等,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到自身的教育情境之中,反思、提炼自己的教育主张,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这样的一种研究和学习的氛围,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校园环境、日常管理、对学生的尊重、教育者自己内心的温度……这些都会凝聚起来,成为教育的温度,温暖在其中的每一个人。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篇2
入职近三年,这学期我与这本《做有温度的教育》结缘,刚拿到这本书我被“温度”两字吸引,心里想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称之为“有温度的教育”?于是携着疑惑翻开了这本书……
这本书有方华老师这些年来在各大报刊发表的文章和一些随笔感悟等。这些文章有的是从一个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有的是从一个教师的角度,还有的是介于两者之间。《做有温度的教育》,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温暖,教育确实需要点“温度”。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方华老师一再强调,“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老师、孩子在爱中接受教育,方华老师的观点让我在教育工作中豁然开朗。
读完这本书,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该如何做个有温度的教师呢?面对小孩子,首先需要一颗爱心,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个教师所必要的吧。如果没有一颗爱心,即使学识再渊博,学历再高,也很难成为一个好老师。幼师的工作,与别的老师不同,需要更多的爱心与耐心去关注每一个孩子。孩子的个性与发展的速度都不相同,所以老师要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就像对待不同花期的花朵一样,细心呵护,耐心引导,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们的成长,让他们绽放绚丽多彩的美丽。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温度的事业,教师有温度,孩子才会有温度。“自己暖和,别人感到温暖,这才是教育。”幼儿园的孩子在不需要考虑升学压力的条件下,我们正好可以慢慢和小朋友们一起感受人生的风景,让孩子们的童年不管是严寒酷暑都处在温暖里。有温度的教育,与“爱”这个字离不开,而如何“爱”也是一种智慧。而这方面不仅需要用心去经营,还需要智慧的方法去爱孩子,促进孩子各方面平衡发展。
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应该懂得让孩子们的活动具有趣味性,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游戏。幼儿园孩子们还不太了解知识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只有孩子们觉得有趣了,他们喜欢了,才会乐于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而他们只有在幼儿园的活动中玩的开心、学的`快乐,才会慢慢的感受到温度和快乐。
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应该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多微笑、说话柔和、多于孩子沟通。即使幼儿园的孩子现在还不太懂事,但只要你对他露出一个微笑,他就会很开心;只要你用柔和的话语和他们说话,他们就会更靠近你;只要你多与他们呢沟通,就会发现他们有很多让人惊奇的表现。所以我希望自己在工作中能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希望我的孩子们能靠我近些,再近些。我希望他们能对我敞开心灵之门,我愿意做一名有温度的教育者,让温暖和爱的阳光般充满每个孩子的童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做教师就做有温度的教师,做教育就做有温度的教育。正如李镇西所说,大多数老师将教师作为一个谋生的饭碗,更高尚、层次更深的就是把这种职业当成了一种虔诚的宗教信仰。在教育这条路上我希望我能做那个最虔诚的信仰者,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渗透在教育中,让孩子在有温度的教育中感受爱,发现爱,创造爱!
让我们以温润的内心,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成为有温度的教育者,让孩子们在有温度的教育里快乐成长!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篇3
这学期我与这本《做有温度的教育》结缘,刚拿到这本书我被“温度”两字吸引,心里想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称之为“有温度的教育”?于是携着疑惑翻开了这本书……
先来介绍一个本书的作者:方华,江西省弋阳县教育体育局局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行政专业委员会的常务理事,江西省督学,《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特约撰稿人,《教师博览》签约作者。中国教师报"2014年度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教育局长",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细细地品读这本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这本书共分六个章节,分别是一、教育是什么,二、课堂从什么时候开始,三、怎样对待孩子,四、做个懂行的教育管理者,五,做有温度的乡村教育,六、学校因何而美,下边的文章多数都是方华局长这些年来在各大报刊发表的文章和一些随笔感悟等。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展现了他自己长期以来对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在字里行间折射出自己对教育的温度的追求与渴望。书中,方华老师一再强调,“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老师、学生在爱中接受教育,我非常认同他的这些观点。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本书也提出了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提出了自己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的解决方案和采取策略。
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一个人的高度,通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方老师的教育高度,方老师对教育的独特见解。下面我从具体几篇文章谈谈我的一些感触:
《办好教育需要静下来》让我懂得教育是成长的过程,而成长需要时间,不能求高、求快、求全,让孩子在“静”的环境下成长才是好的教育。本文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这一年教育教学工作,让我明白我需要静下心来给学生和自己重新定位。
《让底线成为教育的起点》让我深入明白了教育的价值同时也让我懂得了教师的职业操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培养出什么类型的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都起着主导作用,我们不一定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的那么优秀,但我们要不放弃、不歧视、不丢下任何一个学生,这不仅是教育的“能”,更是教育的“德”。
《教育,应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方老师用自己真实的教学经历让我认识到了自己教育中的错误,对于“成功”一词的定位错误,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犯过的错一而再的重复。我们应该在不断的改正错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中实现一个教师的成长,教育者作为一定程度的“公众人物”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我们应该用最正确客观的言行来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独行侠”做不好教育》《家校共育赢未来》让我更加了解了家校合作的意义,合作的原则和方法,更明白了家校合作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家校合作工作是用不同的方式减轻老师平时在工作中学生带来的烦恼和心累,辛苦一阵子,轻松每一天。
读完《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让我明白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而教育是有温度的。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善意的举动,都能折射出教育的温度。此刻在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寒风中王校长在校门口为来参加期末考试的一二年学生加油鼓气的画面,中层干部用微笑迎接每一个入校的孩子并向他们问好,是董雪璐那是那一句,我要让孩子来到学校训练能看到老师在这里,等着他们呢,还有一年级班主任蹲下身子为学生寄鞋带的温情镜头。
教育的温度来自师生朝夕相处的真挚情谊,来自学生对学生的纯真关爱,来自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团结融洽。它就在班级的某个角落,就在校园的某个地方,就在我和你的身边,就在每天上演着的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教育故事里。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篇4
近日读方华校长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其实有些感同身受。不管是方校长提到的教育是什么,还是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还是在讲述做有温度的乡村教育上,他的很多理念和想法其实和我们还是有不谋而同的地方的。然而,对于我来说,很多理念还达不到方华校长的高度,从方华校长的一篇篇文章中也只能感悟到一些,有些内容真正要做起来或进行改变确实还存在很多的困难。
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有温度。“温暖”一词,让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那句“让我们温暖的绽放”。怎么让教育变得有温度,让学生在教育中感受到温暖,我想,不是简单的喊句口号而已,而是应该在属于自己学校的教育理念下,给孩子更多可能的实践,让教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教育,而是如方校长所言:“教育还应有一些更深、更长远的看不见、摸不着、一时发现不了甚至永远都无法量化和具体化的东西。”
在方校长的很多篇文章中都提到了王崧舟老师的那句:教育当以慈悲为怀。慈悲应从心起,教育也是如此。而现在的很多时候,教育变得有些急功近利,变得有些让人看不清楚。我想,对于教育,确实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怎样才是好的教育,怎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对学生有用并能影响学生的教育。
在方校长的文章中看到这么一句话:“教学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学生喜欢老师开始。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学生喜欢学校开始。”这话说的一点儿不假。还记得在东小交流快结束的'时候,和几个学生在办公室闲聊时,一个姑娘对我说道:“陆老师,我们原来的数学成绩不太好,你知道为什么你教了我们以后我们的数学成绩变得很好吗?”回问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喜欢你呀,所以喜欢数学呀。”一句“喜欢你”,瞬间融化了我的内心。是呀,我们的教学希望不就是希望能得到学生的喜欢,得到他们的认可,继而让教学这个事情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吗?
教育是成长的过程,而成长需要时间。教育会像种子一样,埋在人的心里,等到温度、湿度、养分等条件适宜时,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另外,在方校长的文章中我似乎看到了我们叙事者团队的影子。“有希望就有动力,有风景就会行走。让教师知道前方还有更好的风景并且不是他们一个人在行走,这样,教师的职业倦怠或许就不会来得比较早、比较急。”我们的团队也是如此,正是因为有了一群人在共同行走,才造就了现在的叙事者望亭团队,才有了为之共同努力的动力。
当然,方校长的很多文章都是站在了校长的角度在思考与评述,对于我来说还是有很多触及不到的地方,也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不管如何,我想,做有温度的教育是我们需要追寻的目标,也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付诸实践并为之努力的事情。愿,我们的教育有爱、有温度。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篇5
有爱、有温度的房子,才是家。同样,有爱、有温度的校园,才是学生温暖的家。一个有爱、有温度的老师,才是温暖的老师。而我,想成为这样温暖的老师。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是我校“美央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为学员推出的人手一册的一本好书,此书作者方华老师,以深厚的语言功底向我们谈了他的教育观。这本书中话题涉及丰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为师、为学、为人的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我觉得我要想做好现在的.本职工作,就得向他学习,尤其要好好看看他的书,这对今后的工作一定有帮助。
记得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教育是爱”的事业,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老师要学会管控自己的情绪,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认可,接纳与爱,老师的爱才有意义和价值。
说实话,我是一个特别急躁的人,控制自己的情绪对我来说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也是我这一生的必修课。课堂上,我总是常在强调“不要惹我生气,我的忍耐心是有限的”“上课不认真,就给我站到后边去!”每每看到学生被震慑的眼神,主动坐直的身体,我为保证了课堂纪律而欣喜。可当我读完了这一段话,我开始反思,我这样做对吗?合适吗?我清醒的认识到学生们不是机器,哪个孩子不调皮呢?
于是,我尝试着改变一些,课堂上语气尽量温和点,微笑多一点......不得不说,的确有些改变,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本学期的一节随堂课,当天有雷校长、李金彩老师来听的我上的——《刷子李》这堂课,学生的积极活跃出乎我的意料,一改往日的死气沉沉,我十分惊喜,也万分意外!雷校长告诉我,这一定跟你上课时的仪态有关,因为这一堂课,我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
是啊,在学生眼里,老师的微笑对他们而言,是接纳、是鼓励、是赞许。在这之下,诞生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调皮,更是他们的自信,是他们对自己的肯定,自然而然反馈给老师的,便是积极和主动。权衡利弊,微笑一下又有何妨?多些微笑,少些狭隘,相信在与孩子分享微笑的日子里,他们也会变得慷慨大方,真诚善良。
我希望能按书上的要求,去尝试做一做。我也希望能通过书上的习得,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成为一个温暖的老师,成为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篇6
方华说:“做教育,有时波澜不惊,有时候如十面埋伏;有人看似闲庭信步,有人却身处惊涛骇浪之中。爱、慢、欲,是他的教育三字经”。
教育是“爱”的事业。爱不是只爱听话的学生,爱自己喜欢的学生,而是爱全部的学生。接纳所有的学生,我们当老师的不仅教学生知识还要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我们要从帮助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心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她是充满真诚的爱,从而拉近师生距离。在前者关系建立基础上再引导孩子学习,我深信只有孩子爱上老师才会喜欢这门课,老师在教育中应尽最大的可能去帮助学生,引导唤醒,激发每个学生不断成长。
教育是慢的艺术。方华老师说,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是让孩子接受18岁的教育,还是享受80岁的教育呢。读到这里我在反思自己经常会说“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你们都听不懂呢”。教育是静等花开,是润物细无声。因此课堂我再也不害怕孩子学不会,相信只要孩子态度端正,教师慢慢引导,正如方华老师所说“教育的真正价值好似给种子浇适量的水,施所需之肥,与阳光,雨露等自然力量一起帮助种子生长”。
教育是“欲”的体现。教育是让学生有“欲”。“教育不是教诲,也不是给予,而是复杂而又充满创造性的.个性化工作”这一句话再次敲醒我,我们一节课并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并让学生会做题就达到目标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包括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每节课堂氛围宽松,激发孩子求知欲,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让学生对知识、文化充满好奇,甚至着魔,相信长期这样下去学生就有学习动力,就无需我们苦口婆心的告诫、劝说、甚至威逼了。
爱是教育的起点,慢是教育的规律,欲是教育的条件。老师只有慢下来,对学生才会有真正的帮助,相信孩子只有被爱包围着,孩子成长才是快乐的,只有点燃孩子心中对未知的欲望,我们的教育才会真正有效。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篇7
课堂是神圣的,它不能被忽视或者敷衍;面对它,我们需要充满信心但不能有半点骄傲或矫情,更不能随意。而一名教师,经过多长时间的历练可以著书立说,阐述自己的教育信念、传播自身的教育经验?原本我认为很难,但暑假阅读了《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认识了王兮老师,惊叹,几年的时间就够了。
这位从教仅十年的教师,经历过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挫败,曾有得过且过混日子的念头。到其他学校支教过,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彷徨过。四年前加入朱永新先生倡导的“新教育”团队之中,一下子找到了做教师的感觉,短短几年的时间,在班本课程建设、家校互动、推广阅读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也为新教师的成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为孩子一生成长负责
为孩子一生成长负责,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要真正落到实处是很不容易的。长远如此渺茫,现实又是如此骨感,使得很多教师和家长在面对当下和未来的抉择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关注到了当下,关注到了即可能够看到的“成效”。班级的学科平均分是否超过了其他班,自己孩子的学科成绩是否具有领先地位,这是教师和家长在短时间内可以看到的“成效”,也是他们鞭策和激励孩子最为重要的法宝。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在乎分数以及孩子依据分数所占据的位置,至于孩子的道德、人格、情感等方面的涵养,很多教师和家长并不重视,或者说缺少这些方面养育的意识和办法。虽然孩子可以考出很高的分数,但却没有学会如何去面对变故和挫折,更没有教会孩子去了解人,了解人性。
王兮深受新教育基本理念的影响。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教给学生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关注孩子的自我发展,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通过阅读来实现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等等,都对她原有的教育经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让她找到了自身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在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她将目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关注每个孩子的不同家庭背景和学习特点,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引导他们从学会做人开始,开展对生命、对自然、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努力提升孩子们的道德素养,探索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为孩子们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让学生能够在校园里面抬起头来走路和欢唱,轻松愉悦、温暖舒心。因为这样的实践,她所看到的不再仅仅是整个班级的学生,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每个人都是那样的独特,那样富有创造潜力,那样的生机勃勃,这使得她时刻不敢怠慢,唯恐因为自己的些许失误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这样的执着探索,让她发现了一片新天地,也赢得了学校和家长的支持。大家意识到,教育,原来是可以有不同的`样貌的,孩子的成长,不应该局限于一种路径。看着王老师的教学实录,想着教育、课堂可以是这么美这么有趣。
二、别开生面的班本课程
在《做有温度的教育》这本书中,王兮老师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了她的班本课程实践,这也是我很感兴趣之所在。王兮在书中介绍了她创建的两类班本课程,一类是贯穿整个学年的班本主题课程,另一类是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而设置的微课程。
贯穿整个学年的主题课程,需要有时间来保证。王兮老师看中了每天早晨20分钟的早读时间。根据“新教育”所提出的晨诵课程的建议,构建起了适合本班学生成长需求的“晨诵课程”。希望通过晨诵,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与音乐感。之所以会选择诗歌,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的儿童诗都短小精悍、活泼生动、浅显易懂,符合孩子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诗歌本身所描述的大都是自然的景色、四季的变化、动物和植物的奇妙等,有助于帮助学生借助诗歌这一媒介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生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一年级的晨诵课程,王兮老师精心准备了金波、林焕章、高洪波、罗大里等人的系列诗作,以5-10首诗歌为一组,形成九个不同单元的课程系列。在书中,她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晨诵课程的开设情况,以及学生们的表现,读来特别让人感动。而三年级的孩子,以泰戈尔的《飞鸟集》中的部分诗篇作为学习的内容,看上去似乎有点难度,但孩子们的理解力依然让人惊叹。
王兮所探索的班本主题课程不仅仅局限在晨诵,还有绘本的“读写绘课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绘本对他们的精神世界的成长和丰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让孩子自己去阅读绘本,和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讲述故事的内容,谈自己的感受、用彩笔绘制自己的想法有很大的不同,后者可以让孩子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特别重要的是,绘本中所蕴含的那些关于勇气、友谊、爱、善良、智慧、美德等人类共同的话题,是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所绕不开的重要话题,学生的想象力、阅读能力以及品德修养等,都会通过这样的课程得以培育。这种以绘本为载体,通过阅读、画画和写作三者相融合的学习方式,能让真实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让眼睛和心灵结合起来,让艺术和生活结合起来。
班级所开设的微课程,也是很有意思的。比如说《笔记大自然》微课程,让孩子们在学校的小花园里,去发现平时熟视无睹的植物中所蕴含的各种细节和美妙;《生命》微课程,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男生和女生的区别,以及植物世界以及动物世界的男生和女生;《甲骨文》微课程,通过对汉字起源以及演变的探究,让学生理解汉字的形成特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体会文字之美、文化之美;《吟诵》微课程,唤醒那些湮没于历史之中的声音之美,寻找那些根植于我们灵魂深处的根;《经济学》微课程,则让孩子认识金钱,懂得一些财经素养,从小养成正确的金钱观……这类课程的特点是这种体验,让孩子们在身体力行之中有所感悟和发现,给学生创设学科知识之外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孩子们的生命在课程中拔节。
三、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家庭教育不容忽视,但很多家庭不仅没有能够给孩子创设良好的生长环境,为孩子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还经常以“爱”的名义对孩子施加各种伤害。绝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良行为都与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有关。
王兮老师在接手新的班级的过程中,就意识到了家校共育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从该为班级取一个怎样的名称开始,就发动家长和学生一起来参与;学生在班本课程中的各种表现,她都会及时通过家长通讯群发送给每一位家长,让他们关注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孩子正在阅读的作品,也会及时告诉家长,让家长回去配合老师一起来讲故事,丰富故事的内涵和情节;王兮在“新教育”的网站上学到了一些适合家长学习的内容,也会及时转发给班级里的所有家长,大家一起来分享并互动交流。鼓励家长丰富家庭的藏书,在图书馆开办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主题阅读讲座,让家长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和义务服务活动中来,和家长们共煮一锅“石头汤”……
在这个过程中,王兮老师看到了家长们的转变,充分感受到了家长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做这些事情的确很累,但很多事情都是具有开创性的,这比每天花费大量时间来做“消防队员”,为班级里此起彼伏的问题“灭火”要有意义、有价值的多了。
爱能帮助别人进步,也能完善自己。当家长们感受到了老师对孩子的这份赤诚之心,感受到了老师所付出的这份爱的时候,他们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教师。这正应了那句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付出了爱,收获的必然是满满的爱!做这样拥有赤诚之心的教师,真好!
做温暖的教育者,是一种教育理想与情怀,也给我们教育一线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会多读经典涵养自己、多学习,多反思,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成为一个温暖的教育者的能力,向温暖的教育者的行列迈进。陶妙如老师是在用心做教育,做温暖的教育、智慧的教育。正如陶老师所说:“用正直塑造形象,用真爱美化心灵,用宽容对待周围的人。这是让自己整个人生动而富有吸引力的法则。”试想,我们都像陶老师在教育上面如此用心,我们的教育又何愁没有发展,保持一种向上的姿态,前行!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篇8
寒假里,将方华老师所著《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读了“一遍半”——先精读一遍,再将勾画的部分语句、段落略读一遍并进行摘抄。轻轻合上书本,它带给人的整体感受正如封皮暖绿的色彩一般,生机而又温和。如果引用方华老师的话说就是“有温度”。
在《教己育人——教育新识》一篇中,方老师说,“教己育人”的校长和老师,才能称为真正的校长和老师。读到此处,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所言,“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方老师的“教己育人”与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观点相近,都强调“独善其身”的重要性。
那么方老师提出的“教己育人”该怎么理解呢?我在阅读与摘抄的过程中,反复品嚼这四个字,并且尝试将他们“拆解“,然后再使用不同的词语进行“组装”,找寻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只有教己才能育人。”方老师指出,“教己”不仅是自我成长的需要,更是对学习价值和学习使命最好的诠释。试想,如果一位教师踏上工作岗位以来,只有对知识、技能、情感等的输出而没有输入,那他的实际生活与精神世界该是何等空虚与荒芜,那他所能给予学生的教育又是、又只能是什么样的教育呢?当然,丝毫没有“输入”的教育生活是不存在的,但正如我们教育学生时所讲,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别人都在快马加鞭地朝向更好、更辽阔的教育之路行进时,我们的顿步不前就是落后,就是退步。长此以往,教师的职责大都被定义为“教书育人”,这固然无可厚非。但在“教书育人”之前,我们不妨先用心“教己”。读万卷书是教己,行万里路是教己,品一杯清茶是教己,等一朵花开也是教己。教己的外在形式可以丰富多样,而内在根基离不开认同与提升。如果没有持续的教己,我们的教育工作可能将更多地停留在“技”的层面,而教育同时、甚至更多地需要“艺”的修炼。“教己”无疑是教师提升教育艺术的'有效路径。
或许这四个字也可以理解为“先教己,再育人。”身为教育行业里的一份子,我们究竟是“内行”还是“外行”呢?我们每天是在“看热闹”还是“看门道”呢?方老师有一篇文章题为《做个懂行的局长》。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我是一个懂行的老师吗?教育是专业技术职务,我们自然应该是专业技术人员。设想一下,一个不懂建筑的门外汉设计的楼房我们敢住吗?一个毫无医学常识的人给我们号脉,我们能相信他的诊断吗?一个教育水准不过关的老师做我们孩子的老师,我们心甘情愿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唯有先教己,边行边思,且行且思,才能让精神世界不断丰盈、生活品质不断提升,才能以更好的姿态去经营更好的教育。教师唯有先教己,让自己的教育水平稳稳当当并且通过不断的学习与锻炼日趋完善,才能真正赢得学生与家长的喜爱和信任,也才能真正不负师者的尊严。
又或许,我们可以直截了当、以偏概全地说“教己即是育人。”一个热爱运动的老师所带的学生往往也爱运动,一个醉心阅读的老师的学生往往也是书虫,一个积极阳光的老师更容易看到学生明朗的笑容,一个牢骚满腹的老师难免教出愁眉不展的学生。教师的性情、习惯、品味、价值观常常在不经意间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精神底色上。教育里没有小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眼眸与生命中被无限地放大、再放大,甚至产生“蝴蝶效应”。我们永远无法预料,我们在某个课堂或是课间里“煽动”的那一次“翅膀”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在某一个学生身上发生何等美好的故事或是导致何等重大的事故。而我们能做的,无非是克己尽责、言传身教,用自身温暖而美好的言行帮助、启迪、引领一次次的成长,用耐心与温柔呵护、守望、静待一朵朵的花开。
《做有温度的教育》这本书留给我最为深刻的感触便是,我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不忘“教己”,甚至将“教己”放在“教书育人”之前,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我们的教学才会更加美好,我们的教育也才更接近“有温度的教育”。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篇9
偶然的机会有幸得以加入叙事者这个平台,通过这些老师们的教育随笔、读后感以及读书分享等,无声的浸润着我。最近叙事者共读的书目是《做有温度的教育》。
首先,这本书就深深的吸引着我。带着有温度的教育当是如何的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并且一旦开始,我便不愿合拢。他的一些观点,一些话,让我对教育是什么,教育应该带来什么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教育的功能不时的被夸大,教育者的职能不时地被贬低,教育者的地位时上时下。作者写到: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我觉得教育本应如此。
教育工作者,无论身负盛名还是背负骂名,他的职业灵魂便是育人。有的人认为教育就是转化优生,有的人认为教育就是提高及格率,有的人认为教育就是考上名校的指标,有的人认为教育就是搞好成绩!假设这些教育目标都达到了,那么不及格的,没有考上985、211的,不是优生的,这些学生反映的是教育的什么呢?那这部分没有达到所谓的教育目标的人是否要受到某种“优待”呢?
教育者面对的教育对象性格迥异,天赋亦然。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一片叶子,受教育者在特定的评价标准体系里又如何都会称心如意呢?每个人自有每个人的出路,教育应该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能。
就像我们的学生当中,有的天资聪颖,学习能力快;而有的,稍微迟钝,有点吃力。面对这不同层次的学生,教育者都要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更多可能。让他即使某一个方面薄弱,也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着!
在很多时候,对后进生的学生冷眼相待,对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心灰意冷,对种种不如意的学生行为的消极对待都是在剥夺学生更好成长的可能性!每个人都可以有情绪,教育者更应该做一个优秀的情绪管理师!
或许是作为一名新教师,或许是因为我本身不会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对自己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即使始终不做作业的、调皮顽劣的,我都始终对他们怀抱着希望,我总是愿意相信:下一次他们会更好的`!我也愿意相信,当下成绩的不如意,也并不代表着永恒!
社会、学校、家庭,太急于给成长中的孩子下定论,贴标签。有多少孩子都是沉沦于坏标签中,既已定论,又何苦挣扎的消极避世态度。这些急功近利的行为非但不能激励学生知耻而后勇,却恰恰让这些标签称心如意。因为比起撕掉标签,接受这样的标签貌似更容易!
教育,应为学生提供茁壮成长的养分,以及快乐成长的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扼杀他们成长的概率。教育,应为处于其中的每个孩子提供更多向上的可能,那种可能不必人人雷同,但应是有的!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篇10
美央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推荐的《做有温度的教育》,这本书的封面上赫然写到:“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有温度。”是的,我个人认为,教育的温度源于教育的本质,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人文关怀和关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温暖,就是有温度的教育。要想做好有温度的教育,我认为必须从以下方面出发:
在教学过程中,做一名教师就要不断践行终身学习。就像老话所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需要有一桶水”,所以要想教好学生,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所谓言传身教,就是老师要用良好的品质和态度在生活中去影响学生,熏陶他们。
作为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日后工作与生活需要等各种能力。通过有逻辑有体系地呈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合作能力等。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正如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要让学生成其为“人”,作为教师,要做有情怀的教师,为他们提供有温度的教育。有人说,教育是"一个不完美的大孩子领着一群不完美的小孩子一起追求完美的过程"。这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情怀,这是一个教师走向神圣的三尺讲台最基本的前提,越是暂时还不够出色的学生,可能越是平时缺少爱的雨露滋润的学生,越更需要教师的尊重、理解与关爱。教师要懂得锦上添花,更要会雪中送炭。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丰富善感的心灵比出色的成绩更重要。有多少个学生,至少就应有多少把尺子。
饱含爱的教育才是有温度的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人”,也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有教育情怀的未来的老师,才能把有温度的教育传递下去。“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位教师的追求。我相信:只要每个教师都拥有浓郁的教育情怀,均立志做有温度的教育,那么学校就成了学生心中最美丽的风景,教室就是学生生活中充溢着温馨的乐园,教育就将时时处处都是百花竞彩的春天。
要做有温度的教育,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用心和行动去关爱每一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并不一致,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切不可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带着一颗有温度的心去教书育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灵被呵护,自尊心被保护,他们自然而然地会感觉到温暖。
要做有温度的教育,教师的“笑”是不可缺少的,要在学生面前常常面带微笑,因为笑是最能让人感觉到温暖的东西之一,正如《做有温度的教育》这本书里提到的那样“课堂会因微笑而美丽,教育会因微笑而温暖”。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自己的感悟——“包含爱的教育才算真正有温度的教育。”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篇11
这个寒假有些漫长,但是,也有一些幸运的事情,遇见《做有温度的教育》这一本书就是其中之一。
一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能预想到作者一定是一个很有思想的教育学者。事实也是如此。百度百科里有他的人物介绍,他更是2014年度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和行动力教育局长,2015年度“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未来教育家》等报刊上发表了很多文章。
方华局长不仅是个有教育情怀的教育局局长,更是一个有思想的教育实践家。他认为“办好教育需要静下来”、“求高、会干扰成长规律”“求快,会打乱成长节奏”、“求全、会破坏成长环境”。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只有孩子们自己认可、快乐参与的教育,才是他们喜爱的教育,也才是真正的教育。
育人先育己,道理大家都懂,可知易行难。因为这是从认知改变到思维改变再到行为改变的漫长过程。做有温度的教育,就要理解教育的内涵:关注学习,关注个体通过学习的成长,才是教育的核心。童年最大的任务是向内的探索,当教育“慢下来”,更多关注孩子本身,并给予多元评价,孩子才能温暖绽放。
认知学者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成人,他们不太能够理解抽象的符号,还要借助具体的事物来学习,所以当老师遇到低年龄段孩子学习的时候,应该配合儿童的思维方式来进行。
游戏可以帮助儿童的身心发展,孩子们天生喜欢游戏。他们借由种种的游戏去探索世界,去了解事物,建立概念和各样的知识,学习使用语言,与人沟通,表达需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都是为了提升生活适应能力来做准备。所以,如果老师能够结合游戏和教学,让孩子能在游戏中学习,他们就能在愉快的情绪下自然地学习。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游戏化。
当我们明白教学游戏化的`目的之后,而能够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适当采用游戏的形式,让他们学习复习,不仅能够活络气氛,在愉快的情绪当中,能够自然有效地学习,而且,能够在娱乐当中潜移默化地吸收和内化知识。
举个例子,在教学一年级的孩子10以内的分与合的时候,等教学结束后,我会给孩子们介绍“抢10”游戏:把1-9的数字做成卡牌,小组4-6人进行,每人手中一张牌,同时翻开,然后看是否有两张卡牌的数字加起来正好是“10”的,如果有,马上按铃抢答,例如“3和7”“6和4”,最快说出答案的小朋友就能赢走那两张卡牌,如果没有可以组成10的卡牌,继续每人翻一张牌,赢牌数最多的就是最后的赢家。小朋友特别喜欢这个游戏,回家都会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既促进了亲子交流,同时10的分与合更是牢记在心。
儿童注意力维持的时间比较短,也很容易受到新的刺激影响而转移。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的时候,需要加入让孩子们能够专注的元素。而对孩子们而言,他们对有兴趣的事物,会有较佳的注意力。所以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要是让孩子们愉快,并且与他们的生活相关。在教学活动设计游戏配合复习,就可以让学习变成一件愉快的事。而这样的学习就比较有成效。并且当孩子们觉得学习有成效的时候,就会更多地增加他们学习的动机,建立多元化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育,相信是可以彼此温暖的吧。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篇12
假期中,再次阅读美央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推荐的《做有温度的教育》这本书,方华老师的一些平凡无华的话语让我明白了好老师的真谛就是一个“爱”字。“爱”字也可以理解为老师的“温度”,这份温度是师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也是对学生强烈的责任感。
教育是爱的事业。
当老师面对班上几十个学生时,不是说爱自己喜欢的、优秀的学生,而是要爱全部学生。也不是时时把爱挂在嘴边,而是要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搭班的向老师给我说了一位覃同学写的一篇作文,文中写的是他在听刘老师的上数学课开小差时,刘老师对他的微笑是他心中的一抹阳光,自此上课不再开小差。后来我也观察了一下,转变确实挺大,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如果微笑能换来学生的自律,我想我应该多对学生展露笑容!
去年我接了一个从各个村小集中起来的住读班,孩子们都是第一次离家,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当晚就有不少孩子躲在被窝里哭了,这个时候我知道我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从那天起,我时常和孩子们谈心,帮助他们缓解想家的情绪;病了就陪着去医院拿药;摔了就拿来在办公室准备的碘酒或是跌打损伤的喷雾剂为他们减轻疼痛;天冷了提醒加衣保暖……在毕业前夕,我收到其中几个学生的`卡片,上面写着:“刘老师,我很想叫你一声刘妈妈。”“谢谢您在生活上的悉心照顾,学习上的耐心指导……”我觉得自己的努力、付出换来学生的这一句句真诚的话语值得了。
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性。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我们要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导向,顺势而为,给学生以启迪,让学生明白世界上有不同的景色,明白完成今天的选择后还要接受未来的结果,明白要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变成一样的优秀,但可以让他们不触碰底线。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同等的关注、肯定和温暖。我们作为老师,可能给不了学生明确而成功的未来,但可以给他们更多可能的机会去探寻未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对于方华老师在书中所说的那些经验,我可能还有很多没有做到,但我希望自己在未来的工作中边学习边进步,真正的做一个温暖的老师!(刘兰芳)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篇13
教育,是人生之大事,国家之大事。教育,关系着人的发展,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人类的进步。王芳校长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我们追求深一度的教育就是要求学校的活动有视野,有深度,往前迈一步,再迈一步,尽量抵及教育的核心,让教育变得有温度、有深度、有内涵。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对于任何一所培训机构、任何一个教育人来说,对这个根本问题的作答是不可回避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体现着一所培训机构的教育信仰,也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教育走向。教育因着眼于人生命的全面成长而更加善良,也使学校教育有了应有的温度。
如果说当今教育还有什么严重问题,那就是我们把分数还看得太重太重,把人看得太轻太轻,冰冷的分数有时冰冷了人的成长环境。
课程是孩子的一日三餐,是学校教育理念的基本载体。没有与教育哲学相应的课程,所有的教育主张都只是一种宣示,而无法成为教育的坚守。在您的心目中,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
王芳校长认为好学校是一个让人感觉到温暖的地方。他真诚的希望,教育离人近些再近些,离功利远些再远些。做有良心的校长,办有温度的教育。
教育就像一杯茶一样,应该是温暖的。教育的温度源自教育的`本质:心灵的对话。教育是用人格塑造人格,用情操陶冶情操。教育不应该是刻板的教学和冰冷的规训。
我们老师应该带着一颗有温度的心去教书育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灵被呵护,自尊心被保护,教育的本质不就是让孩子健康的成长吗?我们老师要常常微笑,因为微笑是最让人温暖的东西之一,它像一缕阳光照亮学生心灵。
教育有温度,不仅温暖孩子,也要温暖家长。在我们早期的教育案例中,有孩子接受我们教育后,父母复婚的;有家长获得自由后,创业改变家庭收入的;有母子反目到亲子关系完全好转的;有因偷窃准备送进少管所的孩子帮助母亲承包鱼塘成为自食其力劳动者的。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有温度的教育,一个好的教育,不仅孩子获得成长,家长同样获得成功。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篇14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看书名,就很特别,给人以无穷遐想。这就是本月共读书目,作者方华。
书反复读了好几遍,很是喜欢,主要是因为:
作者的观点提出了好多新颖而别致的,给人以耳目一新,震耳发聩的感觉。比如说“课堂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老师虽然在上课,但课堂还没有开始。”这是对有的老师应付上课,或者满堂灌课堂的一种抨击,但是,作者没有老调重弹,而是委婉倒出,看似轻轻巧巧,实则绵里藏针,耐人寻味,所以,此说法作者赢在思考力,也赢在表达力。还比如说“以良好的学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我读到这里,就感觉自己好像找到了组织,平常的教学工作中,问题学生千千万,深究下去是因为学生的家长问题万万千,如果有良好的民风,就有良好的家风,学风当然就不必挂虑了,此说法赢在读者的共鸣,也赢在作者的教育格局,或者说作者的教育情怀。令人不服不行。
本书还让人叹服的还有作者缜密的思维能力和精准的表达能力。比如说到“教育的根本”,我们都知道,现在的教育是举国上下,唯分为本,唯成绩为本,而到了作者的笔下,分数却掉到了“教育的手段和途径”,而教育的根本是什么呢?作者说“通过这些手段和途径,达到激发内在潜能,养成学习兴趣与习惯,掌握基础知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人文情怀和公民素养,锻炼身体与技能的目的。”其实,平常我也知道,分数不是唯一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的锻炼,而现在,读了方老师的这本书之后,我就彻底明白了学习除了知识点,之外的东东是啥了,所以,本书简直可以升级成老师学习的教科书,理论性特别强。
昨晚听了方老师的报告,不知群里的哪个高手的弄的乱七八糟、各种捣乱,害的我错失良机,听的乱七八糟、一塌糊涂,但,我也是听到了一点,就是在教育中,有各种温度,但是,总而言之,教育的核心是“人”,遗憾的是作者对人的'认识没听全,同时,我也领略了作者强大的耐心和各种礼貌。但是,教育的核心是人,值得我们牢牢记住。
教育就是引领与帮助,这是作者的教育情怀,教育理想。这也可以成为我的教育的座右铭。
没事的时候,趴在床上,背诵这些喜欢的观点成了我这个假期的一大乐趣,高兴了我还会录个背诵的视频,自己欣赏欣赏,感受一下作者思维的条条缕缕,看看作者缜密的准确而强大表达能力,寻思一下作者抛出的教育之灵魂的模样,顺便找寻找寻自己的温度,自己的职业温度,自己的教育温度。
总之,感恩,能够遇到这本书。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篇15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做有温度的教育》这本书,我一拿到书就被封面上的那一句话吸引了——“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有温度。”
所以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也很有目的的在寻找“怎样做有温度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有温度的”。
但是读着读着,我觉得在搞清楚“做有温度的教育”之前,我要先理清管理和教育的区别。
我们在教育生活中一直将管和教放在一起,俗称管教,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也分不清管理和教育的区别。
在《做有温度的教育》这本书里的三则故事,启发了我对管理和教育的理解。
故事一:圭峰中学的德育主任向校长反映“最近各班穿拖鞋进教室的学生越来越多,班主任多次强调和要求,德育室也加强了管理和考评,可效果不佳。”“是什么原因呢?”李校长问。“可能是学生纪律意识淡薄,不好的行为习惯反弹,或者是班主任管理不到位……”德育主任如数家珍地把可能的原因分析得头头是道。后来李校长去了一趟学生寝室,看到很多湿鞋子,然后和几名学生交流,才知道连日降雨,学生的鞋子湿了,有些学生觉都肿了,都有炎症了。
故事二:学生集会时,学生集中站在主席台下,校长主任们轮番上台苦口婆心地“教导”,可是学生们垂头丧气,要么交头接耳,要么心不在焉。这样的场景频频出现。对于这一现象,许多老师的看法是学生素养不行。后来,与学生座谈,与个别学生交流后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的集会训话毫无意义,甚至影响他们的情绪,老师的集会每次都老生常谈,影响他们好不容易有的休息时间。
故事三:上午第四节课后,圭峰中学会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学们抢铃声,逼下课,赛速度,目的是早点儿吃到午饭。后来经过调查发现主要是学校食堂供应不足,学生就是饿,学校调整早餐供应后,这道风景在再也没有出现。
其实,这三则故事中的场景,或多或少在我们的身边发生过,说来惭愧,我也曾经犯过同样的错误,分不清管理和教育,常常把管理当教育。当我们习惯了把管理当教育,学生一犯错就是各种归因或者批评指责,从未深层次地去了解过学生的真正需求,反而忘了教育的本质。
只有搞清楚了教育和管理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才能进一步去做有温度的教育。
其实什么是管理,什么是教育,从上面三则故事中我们已经一目了然了。真正的教育,是先了解学生的深层需求,了解他们面临的问题,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帮他们和他们一起解决切实的问题。
关于教育学生,在这本书里有一个理发师的故事,也很发人省醒。他说的一段话着实让我汗颜——“家长把孩子放在我这里,我就应该让家长放心,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和变化。只有把孩子教好了,家长才会相信我,相信孩子。只有孩子得到认可,孩子才会自信,才能找到自己的舞台。有舞台的人才能成就自己的梦想和辉煌……”。看完这段话我也和作者一样以为是一位教育领域的专家在说这段句话,然而并不是,对方只是一个理发师。这真的是教育的一大痛点,不做教育的人反而比老师、专家更懂教育。
在搞清楚了管理和教育的区别后,我又在这本书里寻求“什么是有温度的教育”“怎样做有温度的教育”。
其实从理发师的故事里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启示,那就是“相信孩子,认可孩子,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舞台,成就自己的梦想和辉煌”。
那么怎样做教育,才能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舞台,成就自己的梦想和辉煌呢?
书中的一个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爱是教育的起点,慢是教育的规律,欲是教育的条件”。也就是说,我们要去爱自己的学生,要做“八十岁的教育”,尊重教育的规矩,不能急功近利,如果学生是一颗种子,那么就要给种子浇适量的水,施所需之肥,与阳光、雨露等自然力量一起帮助种子成长。教育是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撒一把米,让学生自己去吃。
所以本质上解决如何做有温度的教育这个问题,就是要明白怎样爱孩子,怎样在教育中慢下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的问题。我也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我们一直说教育是爱的事业,我们要去爱孩子,但是爱很抽象,说实话,我们其实并不一定知道怎么去爱孩子。我们所认为的爱孩子,形成了冰与火的两极分化。一种是热衷于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把孩子送去各种补习班和培训班,让孩子去学习、练习各种技能;一种是各种各样的溺爱,完全放任孩子,美其名曰让孩子自由成长。所以在学校里能看到有些老师很“负责任”——办公室里椅子排排坐,有的老师比较“清闲”,有空还能浇浇花。
那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是爱孩子呢?书里的观点是要接纳孩子,在我看来“接纳”这两个字其实有很重的分量,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因为这要求教育工作者打开心扉,打心底里全面包容学生的“好与坏”,用另一句话说就是“无条件的爱”学生,或者说“对待学生要温柔而坚定。”接纳优秀的学生很容易,更重要的是接纳普通的学生和后进的学生。接纳是爱的`根系,接纳学生后就是要去帮助学生了,去“帮助”孩子,是爱的行动层面,可以说帮助是爱的枝、叶、果。
那帮助学生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帮助学生“克己复礼”,变得越来越好。当然在帮助孩子前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明白帮助不是塑造,而是引导、唤醒和激发,是打心眼里能够看到学生这个人,把学生看成一个活生生的人。
圭峰中学的三则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上,要去真正认可学生,要去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思考,要明白教育不是给学生找一个归宿,不是让他们走同一条路,有同一个目标,变成同一类型的人,而是要肯定并接纳孩子所有的不同,给他们提供变化的可能,这样的教育是有爱的教育,有“人”的教育。
教育还应该慢下来,不能揠苗助长,要顺应孩子的发展规矩,只有这样孩子的好奇心才能得到保护。关于这一点,书里《学画画》的那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书里说“孩子画画首先是因为好奇,好奇自己能画出不同的画。其次是出于自豪,自豪自己独一无二的画,最后是展示,展示自己脑海中的人、景、物、色彩、形状。这种展示是没有标准的。”确实,孩子的画是没有标准的,是自己想象和理解的再造物,是最具个性,最有故事,最大胆,最随性的,最有艺术性的。画画就是要让孩子表现自己的多姿多彩,自由自在。
其实,在教育的很多方面,我们不可以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而是应该弯下腰去,看孩子要看的。
我想要做有温度的教育,简单点说就是要“温柔而坚定地无条件地爱孩子”重视孩子内心真实的需求吧。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篇16
初识艾瑞德是看的一位媒体朋友给艾瑞德拍宣传片,大赞除了优美的环境及硬件设施外,更令人感动的是有温度的教育对身边孩子的真实改变。苦于受公立学校对孩子应试教育严格管理带来的情绪影响,在听到朋友对艾瑞德大加赞赏之余,我感觉找到了改变的契机,动了给孩子转学的念头。在实地考察中招生老师对学校硬件软件教育理念教师资质做了全面介绍,让我第一次接触到做有故事的教育,办有温度的学校的教育理念。同时,丰富的拓展课程非常打动我,尊重孩子的天性,打造独一无二的他们。非常幸运,我的儿子成了三年级的一名转校生,我的女儿也顺利通过面试,提前进入到一年级。他们已经在艾瑞德度过了第一个学期。
放假之余在家翻看李建华校长的《教育的温度》,回想孩子们在学校里的成长和改变,有感而发。书中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案例,是李校长十几年教育实践的缩影,不是华而不实的好大喜功,是发自内心尊重孩子寻找教育本心的真实写照。每个故事的讲述都朴实无华,却感动人心,一个个鲜活的快乐的闪烁着自身光芒的孩子跃然纸上,相信这样的教育会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书中的金句频出,尤其是下面几个小故事让人过目不忘,且思考良久。在家校共建的大背景下,也让我们这些新手爸妈开悟,认真反思,如何和校方一起帮助我们的孩子成为自信的正直的优秀的有爱好的小学生。
《走上红地毯的阳光少年》里对阳光少年的描述是这样写道,阳光少年不是成绩和分数的代名词,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温度计,阳光少年播种了期待与希望,播撒了梦想和阳光。我曾问过女儿,什么样的孩子才能成为瑞德少年?她告诉我帮助同学积极参与上课认真的同学就可以。我问她有可能当上瑞德少年么?她非常肯定的说努力做到刚才说的几点就可以。我看到了她的目标,看到了她努力的方向。学习成绩不是判断她优秀的唯一标准,帮助同学,积极参与互动和活动都是必须做到的,如果她做到了,我相信她一定具备了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品质,且自信热情。这些小种子种在她心里,未来深耕发芽,将一生受益。
《快乐星期六》中提到孩子的聪明大脑是父母给的,但是需要许多支柱来支撑,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支柱是健壮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和顽强的意志。我内心非常认同,知识的更迭速度越来越快,孩子需要的并不是应试技巧,更多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和坚持学习的习惯,我看到儿子班里的孩子每日诵读和英语打卡坚持了800多天,既佩服又惭愧,家校共建的路上我们家长也要努力跟上李校长的脚步,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另外,教育教学中注重孩子说一口流利英语,写一手好字,会一种乐器,喜爱并坚持一种运动,是素质发展的有效落地,替孩子们感到幸运和幸福。有对中国文化的尊重,有对语言技能的提升,有对琴棋书画的培养,有对顽强意志的磨练。
感谢李校长在中国教育的尝试,因地制宜的发展,相信艾瑞德师生和家长能共建一个优秀的教育团体,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瑞德少年。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篇17
深夜11点16分,我的思维仍然很活跃,这份“跳蚤”似的活跃源自于我刚刚阅读完方华老师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6月26日也就是期末测试日,作为留校看家教师明天有一大堆的事情等着我去做,按理我现在应该休息了,可是我却按捺不住心中的这份激动来写下这篇读后感。
正式走上教育岗位以来我就想通过哪个人的介绍、哪段视频或者说哪本书的阅读来了解弋阳教育这几年的发展以此来帮助自己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规划,可是因为某些原因一再耽搁。半个月前在教育交流传播群里得知方华老师出版了《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我当即在群里回复了一句“一定要拜读!”很庆幸,同在群里的我校校长看到了我发这条信息,在他的帮助下周五我拿到了这本书。正逢周末,我用了两天的时间一气呵成将这本书看了两遍,阅读第一遍的时候,我觉得通过这本书我收获到了很多,可是,你具体问我收获了些什么,我也说不清,于是,我开始了第二遍阅读。
这本书有方华老师这些年来在各大报刊发表的文章和一些随笔感悟等。这些文章有的是从一个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有的是从一个教师的角度,还有的是介于两者之间。《做有温度的教育》,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温暖,教育确实需要点“温度”。
细细地品读这本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我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但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方华老师一再强调,“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老师、学生在爱中接受教育,我不由的为方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本书也提出了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提出了自己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的解决方案和采取策略。我从未见过方老师本人,但是通过这本书,我发现他有大量的实践、阅读、思考、写作经验。
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一个人的高度,通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方老师的教育高度,方老师对教育的独特见解。下面我来具体谈谈作为一个新教师阅读本书后的感触:
一、帮助我解决了许多问题和困惑。
上岗后,无论是作为一个班主任还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都遇到了许多问题,可以说大部分问题在校长和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都陆续解决了,但是还有些问题没有得到恰好的答案,而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解答。同时,本书也把我教育工作中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想法更直接的呈现在了我的眼前,让我豁然开朗。
二、它是我现阶段教育事业的指路明灯。
作为一个新教师,我在摸索中慢慢前行,《我的教育观:三“风”一体》一文让我对弋阳教育的反展形态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确立了作为一个新老师该努力的方向,而《办好教育需要静下来》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这一年的的教学工作,虽已而立之年由于业务不熟却多有浮躁,阅读本文让我明白我需要静下心来给学生和自己重新定位。
《让底线成为教育的起点》让我深入明白了教育的价值同时也让我懂得了教师该具有何种职业操守。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教师的职业操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培养出什么类型的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都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应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方老师用自己真实的教学经历让我认识到了自己教育中的错误,对于“成功”一词的定位错误,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犯过的错一而再的重复。
我们应该在不断的改正错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中实现一个教师的成长,教育者作为一定程度的“公众人物”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我们应该用最正确客观的言行来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纠正了我一些错误观念。
原来我认为家校合作是做给社会看的成分更多,葛溪乡小学多次成功组织了家校合作活动,如“冬日‘三送'进百村”“百名教师齐携手,共创家校一家亲”、“集体家访”等活动,由于自己的认识不到位,这些活动大都积极却被动的参与其中,从未对其主动参与和思考活动的意义,现在通过《“独行侠”做不好教育》这篇文章我了解了它存在的意义,更明白了在家校合作中教师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家校合作工作是用不同的方式减轻老师平时在工作中学生带来的烦恼和心累,辛苦一阵子,轻松每一天。
四、看到了一个乡村教师的事业希望。
作为乡村教师中的一员《做有温度的乡村教育》这章节让我看到了一个教育局局长对乡村教师的关注,看到了一个教育局局长想尽各种办法来对乡村教育的政策扶持。《乡村教育薄弱是因为没有获得应有的待遇》一文将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透彻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这些都让我这个乡村教师看到了事业希望。
作为一个新教师的我对于书中一些词句还无法深刻的理解,但我想通过今后的工作,我定能从中领悟出它们的意思。因为我知道,没有学不会的知识,只有不用心学的人。我需要不断学习、思考和探索,用一辈子的时间用心做一件事情必能成功!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渗透在教育中,让孩子在有温度的教育中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篇18
还记得初识这本书,是在上次开家长会的时候,拿到书一看,原来是李建华校长的书,带着崇高的敬意与满心的好奇打开了李校长的这本有着爱的温度的书,这本是由多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教育故事编辑而成的书。
在这些故事里,有被公开课淘汰的孩子成了传播教学第一现场的记者;弯腰捡起垃圾的孩子获得了校长奖章,温暖的八点三十电话,有突出表现的孩子家长可以接到校长亲自拔打的表扬电话;还有晨昏不责的美丽约定,老师不可以在早晨上学和下午放学的时候批评学生,因为他希望不论是来到校园还是离开校园的时候,孩子带着恐惧和不安等等,总之,校园里的`每个孩子都被看见,都是重要的存在。在这本书里我感受到了这位对孩子充满着爱心,对教育有着属于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的不苟同的校长,看到了一群手戒尺,眼中带光的老师们,看到了孩子们在这样的教育环境里健康自由的成长,不由得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庆幸。
李校长认为,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看得见分数,想得起童年,记得起恩师,忆得起母校,在校时,留下的是热爱;离校后,留下的是眷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给孩子的心里多贮藏些阳光,让他们在换季的冬天不感觉寒冷。与众不同的教育,才能培养与众不同的孩子,特别是书中的一个小小片断让我触动很大,“自己的书包自己背”从这个小小的细节引出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应担任的责任,引出了学校教育是以人性为出发点,用小小的习惯去影响孩子,去教育着孩子的担当,感恩遇见。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篇19
最近,读了姚岳林的《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一书,感慨颇多。
(一)有感于教育的温度
在此书中,作者从三个角度来谈教育的温度,即理想的温度、生命的温度和理性的温度。其中有一句话,很让我喜欢,那就是“用合适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而学生喜欢学校,也许更要从课堂入手,于是我从中引申开来,也就是“用合适的方法创造学生喜欢的课堂”。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让学生喜欢课堂,喜欢教师所授之课,正如古人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能够做到让学生以之为乐,让学生感触到教育的正常温度,那是一件多么令人幸福快乐的事啊!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我们的教育,就是为学生服务的,潜心服务于学生成长是最现实的发展路径。正如此书中所说“教育就是培养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真正的好老师是对教育本质有着深刻的理解的教师。”所以,我们应该深思、琢磨,到底怎样,才能让教育带着温度,带着合适的温度,不低——让学生心寒;不高——让学生膨胀而难以接受。那还是让我们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只要潜心苦干,不断捕捉、珍惜,不放过每一个发展时机,则终有腾飞之日。这就是实事求是。”
(二)有感于“西西弗斯”和“狗吠火车”
《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的序二中,郑凌峰提到了西西弗斯,文中是这样说的:“我曾经怀疑校长这与现实赛跑的做法到底有多大实际效力,甚至联想到西西弗斯,不断推石上山,巨石却总在近峰顶处滚落,如是反复,劳而无功,永无宁日。”接着又提到了一个“狗吠火车”的典故。
正如文章中所说:“明日的到来通常意味着昨日的重返,一篇千字文章带来的观念上的冲击,保质期甚至不到千秒。不经年累月,很难让社会发生改变——哪怕只是少数人的彻底改变。……常识与真理的传播,不能仅靠偶尔未知的大声疾呼,而是应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不经年累月,无以见其成。”
我深有同感。很多事情,往往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有时候,看似简单的规章、制度,既需要人们的自我约束,有时候还需要特意的守护和维持。一项活动的执行、推广,也需要人们的恒心和毅力。如何做,如何做好,如何督促,如何推广,如何改进,如何……一系列的任务,其实就是在这样看似重复,看似简单、看似慢工的'雕琢中完成的。“西西弗斯”的执著,“狗吠火车”的明知故做,也许就是给我们提醒,有时貌似无用之功,却有着实际的效果。
“也许现在的我们都是西西弗斯,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巨石不会永远堕落在山脚。”那么,我们就应该相信,某一天,某一个时刻,西西弗斯的执著感动上天,推石上山之时,不再受到惩罚,在接近顶峰之处,猛然到达山顶,巨石成功上山。这既需要时机,也需要毅力。让我们拭目以待。
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让我们带着理想的温度、生命的温度和理性的温度,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篇20
其实,自成为一名父亲,这个话题一直都在困扰着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亲。随着孩子越大,这种想法就会愈深刻。为什么呢?孩子越来越大了,就越来越有自己的思想了,就会越来越不受制于父母“管控”甚至“摆布”了,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谁也控制不了。父母会老,孩子会大,一代一代,循环往复,这造就了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推进。那么,会不会你现在怎样对待孩子,等你老了,孩子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呢。所以,我们如何做父亲,应该是值得所有父亲思考的。看了《教育的温度》,从一件一件的真实案例当中,我明白几个道理:
一是:爱是要有思维的。
我们都在表达爱,在别人面前都会说自己很爱孩子。但是不是孩子要的,会不会触及孩子内心,是我们考虑比较少的。你很兴奋的表达爱,孩子也同样在兴奋的跟随你吗?所以,你的思想、思维就显示出来重要性。在李校长《被雪藏的小男孩》一文中讲到,经常见到一个孩子早上迟到。校长选择的不是批评,而是用爱去感化他。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做法。最后这个孩子不但改掉了迟到的毛病,而且各个方面越来越优秀。最重要的,他一直在快乐的成长着。
二是:爱是要有行动的。
有了思维、思路,还不行,还得行动,要有动作,要不就是成了纸上谈兵。但当于我们对孩子,是不是会有一些光说不做,只不过我们可能会是当局者迷罢了。《教育的温度》中37个教育故事,每一个都是用实际行动做出来的。就像序言中李校长说的,“教育是从温暖人心开始的”。温暖人心的`过程,肯定是一点一滴做出来的过程。
三是:爱是要有方法的。
李校长的书中,提到很多活动和做法,每一种活动或做法,其实都是爱的一种方法。爱就要勇敢做出来,在艾瑞德,不是光说出来,而是做到的。因此,艾瑞德能吸引这么多的校外关注,让这么多家长、孩子都放心,是真正讲究方法并去落地的。
还有读了这本《教育的温度》,感受最深的两个词是“不怕”和“温度”,这两个词一直在我脑中不停地播放着、提示着。不禁想起自己上小学时害怕上学、害怕老师的经历,这种记忆是不好的,但同样也是抹不去的。所以,那时候碰到一个对自己比较照顾的老师,是感激一辈子的。而现在,自己怎么去让孩子不怕,快乐长大,做到有温度,是需要不断地思考并付诸行动的。
鲁迅先生口中的父母:“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以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父母是伟大的,爱让这个伟大更加伟大。所以,孩子能健健康康、享受教育、享受成长、合理做人,这样,是不是就算是一名合格的父亲?
最后,感谢艾瑞德所有的管理者和老师们,尤其是一三班的所有老师,有你们,我们放心!谢谢学校!谢谢你们!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篇21
在这炎热的暑假,整日潮流夹背,做什么事都带着一丝热气和焦燥。偶然间翻看《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一书,本想打发一下时间,却不想沉浸其中不可自拔。它如一股清泉涌入心田,抚平我那颗爆燥的心;又如一缕清风拂面,为这酷夏带来了一丝凉爽。
姚跃林校长写的《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是一本有温度和深度的书,整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在这本书里从理想的温度谈到生命的温度,再理性的温度,而这温度的背后没有抽象的理论,没有空洞的说教,有的都是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件件故事,一件件和学生、老师有关的那些生活与学习的细节,正是这些发生在我们教育生活中的细节,给了我温暖和美,我们老师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
读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后,我的体会就是国家现在需要办有温度的教育,办有温度的学校,还需要有温度的老师。而我理解这书中的温度应该是一种让人感到温暖舒服的温度,就是让我们的孩子,祖国的花朵在一个舒服温暖的环境下成长。
在“理想的温度”一编中,我读懂了姚校长对附中、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既力图做一位“真实”的校长,又不忘“用合适的教育办学生喜爱的学校”为初心。当更多的人捧着“经济富有即成功”的人生哲学,姚校长的“教育理想国”守住了梦想、理性和信仰。他在书中写道:回望来路,我很庆幸自己在职业生涯的后半程,能有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可做,虽然我深知办一所不一样的学校无比艰难,但与学校相守,与师生相伴,我的内心充满阳光。我祝福,“理想国”会一如既往充满自由、公正,充满幸福快乐。
我最喜爱的一编,当属“生命的温度”。这一编中引起我更多的共鸣、令我泪目。这编中姚校长以亲身经历书写了二十六篇附中故事,笔调平淡朴实,虽然只是附中十年时光中的一小些部分,每读一遍却仿佛在寒风料峭的冬日蜗居于家中,啜一口热饮,舒适惬意,温暖无比。
或许我们处于一个大环境之下难以知道作为一校之长在面对不同问题时所作出何种的具体措施,但在“生命的温度”一编,姚校长将他处理教育教学中所遇问题的'方式与我们分享,其中更不乏他对事件背后的深思。在书中,你会看到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将建议落实的姚校长;耐心分析学生成绩、与家长交流沟通的姚校长;送学生上医院、陪学生一起吃饭的姚校长;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成长的姚校长……在《你不能跳楼!》《我送你到医院》《我愿意带去掌声和赞赏的目光》等章中,我读懂了姚校长鲜活的、具体的个性、情感、生活、思想。在这编中我一字字的细读,希望从这些章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读了这本书让我学会,把微笑送给学生,让孩子学会宽容,不再狭隘;学会善良,远离丑恶……让我们常葆一颗温和的心,说一些温暖的话,做一些温情的事,做一个有温度的老师。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09-16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通用10篇)08-10
有温度的句子09-30
有温度的春天02-20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文05-30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0-18
有温度的话语10-16
有温度的话语05-06
有温度的语言作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