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初中的读后感

2021-06-23 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0到1》初中的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0到1》初中的读后感1

  最近都在拜读来自paypal创始人peterthiel的《从0到1》。这本书被誉为“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本商业书”虽还没有看完,但还是想分享下自己的些许感悟。

  作者彼得。蒂尔认为,进步有两种形式(原文):第一,水平进步,意思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经验,直接从1跨越到n。第二,垂直进步,也称深入进步,意思是要探索新的道路——从0到1的进步。水平进步的最大红利就是全球化,而垂直进步能够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科技,就是互联网。

  其实从0到1,个人理解就是从无到有,是从未知到极限的突破。07年的世锦赛上,刘翔简单一跨,胜过小将罗勃斯。跨栏项目,一向是美洲、非洲人的囊中物,刘翔是第一位在奥运会田径项目上获得金牌的中国运动员。然而这个不到30的小伙子,却用自己零的突破向世人宣告:亚洲人也能够有同样的成就。刘翔凭借着他的坚韧让我们清晰地明白了从0到1的可能,这就是从0到1。

  但是此刻的中国人大多是羊群思维,擅长从1到n,严重不擅长从0到1。为什么呢?

  因为每一个从0到1的突破必定先经历从0到1的失败。此刻很多人害怕失败,所以才埋没了自己从0到1的思维。古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我们看到了因为坚持不懈而取得的突破,更不能忘却在每一个突破背后的无数失败。没有失败,何谈成功;没有跌倒,何来爬起;没有沉沦,何来觉醒;没有挫折,何来突破。而每一次从0到1的失败才铸就了每一次从0到1的突破。

  所以,不要害怕失败,要敢于突破。从0到1,勇于创新,才能使你立于不败,至少不会被社会淘汰。

  《从0到1》初中的读后感2

  《从0到1》不是一本创业指导手册,而是一本关于创造和走向未来的书。没有人能手把手教你创新,教你创造出不一样的东西,实现从0到1的突破。从0到1无处不在,不只是商业,也在你我每一天的生活里。

  一、什么是从0到1?

  随着互联网新经济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互联网创业热潮。在互联网时代,成功企业的商业模式不再是照搬现有经验,从1到N的重复过程,而是从0到1创造市场的过程。创业者把成就归功于商业模式和机会窗口,归功于创业者本人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对未来有宏观的判断,从未来着手当下,最终走向成功。

  从0到1即依靠科技创新,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国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迅速壮大,靠的就是不断对标学习先进,拿来主义,因此也出现了“山寨”、“Copy to China”等标志性词汇。未来的世界肯定会更加趋同,由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科技创新越来越难以复制,中国赶超式发展必然遭遇瓶颈。如果不能从“1到n”实现“从0到1”的转变,未来发展将走向迟缓甚至衰退。企业也一样,靠复制将使企业难以立足。书中提出了创业者实现从0到1的创业三部曲:发现“秘密”,避免竞争陷阱,打造垄断企业。从1到n,利润微薄的量变在作者彼得看来并不高明,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从0到1的质变,才能为企业带来垄断利润,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为世界创造新的价值。

  二、竞争还是垄断?

  虽然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在商业中,情形恰恰相反。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靠解决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竞争不只是一种经济概念,而是一种观念。人们往往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事情,只把精力放在竞争对手上。要想将企业从每日的生存竞赛中解脱出来,唯一的方法是:做到独一无二,获取垄断利润,如苹果公司。

  三、重新认识幂次法则

  幂次法则即遵循指数方程式的增长,是最不平均的分配。我们生活里多被二八法则蒙骗,不管是正态分布还是二八法则,原理都是同一回事。在实际的投资中并不遵循正态分布,而是幂次法则。

  就像我们平时常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孤注一掷。如果把未来看成投资的话,我们之所以平凡,碌碌无为,是因为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恐惧,学钢琴、学画画、学书法等等,觉得总有一样可以应付未来,每一个都想学,每一个都没学好。我们从来没考虑什么才是我们最擅长的,并发挥到极致。我理解的幂次法则就是把一件事做到最好,成就人生之巅,企业亦是如此。

  如果成功来源于运气,那么像乔布斯、埃隆·马斯克这样的连续创业成功者就不存在了。艾默生说:浅薄的人才会相信运气和境遇……强者只相信因果。我们当下的任务就是找到创新的独特方式,使得未来不仅仅与众不同,而且更加美好。

  《从0到1》初中的读后感3

  作为前些年一度受企业家和商界最受推崇的一本商业宝典,《从0到1》始终以其清晰逻辑思路,实际又深刻的商业哲学吸引每个从商之人。

  说先来说说什么是从0到1,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与中国人所讲的“道生一”的哲学思想有重合,现在的大部分公司都在通过各种商业运营来争夺市场,而很少的企业注重创新,没有实际的核心竞争力,大多陷入了同质化的境地,而作者认为企业应该用一种批判的思维去考虑商业,去做一些突破,他讲发展分为2类,一种叫水平进步(从1到n),一种叫垂直进步(从0到1)顾名思义,真正推动我们发展进步的就是从0到1,而本书的核心就是围绕着0的突破,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维度,并以垄断的方式去占领这个蓝海市场,而作者在书中用了较大的篇幅去阐述垄断,在传统的经济学家看来,垄断会妨碍到市场公平竞争,然而在作者的眼中,在一个法制和商业规则健全的.社会,垄断不仅不是商人的罪过,反而是行业内推动创新的催化剂,因为有垄断企业才会不断地创新,维持着现在的地位,而垄断的利润又可以继续支持着公司地运作,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优势。

  书中彼得强调要摒弃竞争思想,并提出行业4个重要的方法帮助企业获得自己的“垄断”,分别是: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优势。专利技术自然不用多说,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产业,产品才是核心竞争力,对产品迭代优化和对新技术的不断追求才是成为行业的龙头的因素,网络效应,其实应该属于社会传播的领域,要打通产品销售宣传渠道,让跟多人知晓,更多人使用,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做到边际成本尽可能降低成本达到规模化,做好企业的品牌形象的定位和差异化才能脱颖而出。

  但说到底,再多的方法论都要根据瞬息万变的商业形势而改变,本书想传达的是一种商业哲学,一种勇于创新的理念,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成为标杆。

  《从0到1》初中的读后感4

  在一个书友的推荐下,有幸拜读了彼得·蒂尔(PeterThiel)写的《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彼得?蒂尔是PayPal创始人、Facebook第一位外部投资者,他在本书中详细阐述了他自己创业历程与心得,几乎涵盖了一个初创企业要面对的方方面面。看推荐语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一个普通工薪族既不是公司的高管,也不准备创业,这本书对我的意义不大,估计看不了几页,就会放弃。但是冲着它畅销书的名气,我不能不看就放弃呀!通篇阅读后,发现整本书的思维和观点不仅仅限于公司,它适用于方方面面。

  第一章未来的挑战中以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的疑问句开篇,并说好的回答应该尽可能地使我们看到未来。我们期待的未来是进步的,进步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水平进步,也称作广泛进步,意思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经验直接从1跨越到n。第二种,垂直进步,也称深入进步,意思是要探索新的道路从0到1的进步。水平进步的最大红利就是全球化,而垂直进步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科技。从0到1,不容易但是会给企业(个人)带来一片垄断的蓝海和超额利润,从1到N较容易,但是只能给企业(个人)带来一片充满激烈竞争的红海和微薄利润。个人认为,该章为我们(企业和个人)指明了奋斗的方向,我们要创新不要只模仿。

  在第六章成功不是中彩票中,以商界最有争议的问题是成功是靠运气还是靠技能?开启,回答是很多人过高地估计了机遇(运气)的力量,低估了规划(计划)的重要性。以如果没有规划未来,未来怎么可能越变越好呢?的疑问句强调成功来源于计划,不是运气。为我们(企业和个人)讲明了计划会带我们走向我们定义的成功,坏计划强于无计划。

  本章还回答了我的一个疑惑:为什么当今社会中大家都愿意去搞金融,不愿意搞实体。只有人们不知如何赚钱时,才会想到去搞金融。人们都不知道拿钱在实体经济中做什么。在一个未来不明确的世界中,钱比其他任何用钱能得到的东西更有价值。

  在第七章向钱看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幂次法则,教我们如何去做选择。我们所在的世界不是正常的世界,而是处在幂次法则之下。只有根据幂次法则的作用,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的未来,才能承受最小的风险,获得的最多收益。

  在结语停滞不前,还是临近奇点中给了我们如何使未来更加美好的建议找到创新的独特方式即从0到1。并告诉我们独立思考是让我们找到从0到1的最重要的第一步。

  本书虽然逻辑上有点跳跃,像散文随笔,和普通的成功学书籍完全不一样,但是文中处处都会给读者带来感触和深思。

  《从0到1》初中的读后感5

  Pay pal的创始人,创投大师彼得·蒂尔的《从0到1》风靡世界。书中,他向我们传授了很多创业经验,对于企业管理者或是创业者,这些经验都十分有益。虽然未能透彻领会、理解,但书中的很多观点,我闻所未闻,有耳目一新之感,可读性很强。

  从0到1,而非从1到N,从0到1意味着完全地创新,而不是一味的复制,这一观点贯穿全文。从0到1是开创性的,意味着从无到有,这是质变,而从1到N则是从有到多,这个是量变。

  完全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强大武器,反之,盲目复制,将大大降低企业竞争力,于整个社会亦无任何促进作用。简而言之,第一个进入市场的人可以挣到很多的钱,而一窝蜂的进入,复制、抄袭只会让大家都无利可图。

  以打车软件为例,滴滴、快递、优步,在嗅到打车服务行业的空白及良好收益的商机下,一窝蜂、纷纷进入打车软件市场,你优惠,我更优惠,烧钱战争一度愈演愈烈,可”百团大战”后的结果就是盲目战争无赢家,获利微薄自叹气。

  今年的社区O2O亦如此,一旦某个市场有利可图,大家就都从1到N开始复制,其后就是无休止的竞争,烧钱。对于企业来说,特别是初创企业来说,陷入这样的竞争,复制,将是噩梦一场。而对于企业来说,也很难获得跨越性的发展。

  书中第二个观点既是垄断与竞争。在大家纷纷提倡竞争好的大环境下,彼得却颂扬垄断。在垄断与竞争两者中,一个企业倘若能够在市场中取得垄断地位,很容易攫取巨额利润,而在完全竞争中,却很难得到超额利润。彼得通过此书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与其在红海中竞争以获得微小的利润不如退一步在蓝海中获得巨额利润。

  当然,获得垄断地位并非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而是通过企业的创新与技术发展自然而然的在自己所处的某个市场中取得垄断的地位。取得垄断地位需要企业明确发展方向,在自己有优势的市场上深耕。

  最后一个是帕累托法则以及幂次定律。商业的逻辑常常与我们所想的不一样,帕累托法则很好地诠释了商业的准则,很多我们想当然的准则在商业中是不适用的。了解商业与我们常识的不同之处,同时掌握商业的内在法则,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在商场中游弋,让企业更加成功。

  企业的发展,更多的是呈现指数式的爆发增长,这也是商业魅力之所在。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需要有很好的预见性与足够的信心,即便企业深处,也不放弃,熬过了痛苦的时期,才能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在这一部分,彼得更加侧重的是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待公司的,即如何选好投资公司,从而用最少的资金获得最大的利润。

  彼得给了我们很多全新的观点,这些观点与我们的传统观念相悖,但却非常有道理。无论是企业家,或是创业者,都非常值得一看。

  《从0到1》初中的读后感6

  读完《从0到1》,像是一本哲学导论,过去此刻未来的关系,为什么“我”要创造,人与人、与命运、与科技的关系。书中很多是没有所谓正确答案的提问,只是告诉我有哪些可能。《蓝海战略》更像是一本36计的工具书,如何避免竞争,寻找外部存在却没被他人发现的需求,如何从战略战术上占领它。两本书一个聚焦于自身、科技创新,一个更多聚焦于外部市场的扩展;一个是为什么,一个是怎样做。资料上各有千秋,但更喜欢《从0到1》,只是这本逻辑上有点跳跃,像散文随笔,晦涩难读,知识总结也毫无头绪,就从最有感触的几点写开吧。

  书中第一章提出一个让我脑洞打开新观念,对于未来的定义。未来之所以是未来,不只是还没有到来的时刻集合,更是因为未来的世界与此刻不同。假如空间状态定格,时间还在走,1年,100年都不是未来,因为世界没有改变。如果平行空间真的存在,那么我在平行空间中的跳跃,时间没变化,但空间变化了,我的思想行为变化了,那我就应算去到了过去或是未来吧。扯远了。我们期盼进步的未来,所以才促使我们不断科技创新,产生0—1的发展,而不只是在1的基础上复制。创业公司往往是科技创新的诞生地,推动未来进步的更多在这类企业里面。

  “以史为鉴能够知兴衰”,看好未来,前提是要明白过去。作者回顾了1999那场互联网泡沫以及带给人们的经验教训,可惜的是很多人因为过去而全盘否定了那些年人们创业的热情。他认为未来创造就应是:

  1、大胆尝试胜过平庸保守。

  2、坏计划好过没计划。

  3、竞争性市场很难赚钱。

  4、营销和产品同样重要。以上四点同样适用于我的生活:既然未来除了要死,其他都不能预测,何不有计划性尝试多种生活。如果想更成功就要选取做小池塘的大鱼,减少竞争。

  三四五章提到了竞争和垄断的关系,如果没有快速达成成功的竞争,只是内耗了价值,作者不支持。就应用创新性来实现垄断才能实现进步。开创创新性垄断企业方法(最后有了方法论):先在小市场取得垄断地位,再在成功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扩大垄断,同时不要主动破坏毁灭原有产业,增加与原有产业的竞争。另外先发优势并不必须是好的,也能够等别人开创了市场,但是由自己来最后一击。想到苹果公司,貌似是用ipod如此发家的吧,干掉了索尼一众卖卡机、cd播放器的。

  “成功不是中彩票”这章像是人生观的论述,成功来源于潜力与计划,不是运气。我想追求自己定义的成功是每个人毕生的梦想。为此我们不断的学习、进步,规划着自己的明天。但结果是怎样样,我们很难去控制,所以把成功因素更多归因于运气,来抵消自己未尽全力的愧疚。但是追求成功是方向,不是人生的目的地,追求的过程相对于结果对我来说更重要。

  作为读书笔记的一部分,我务必承认,除了“创始人的悖论”那一篇,本书的最后几章我并没有细看。说一个很奇葩的原因。这本书是我在机场购买,来回出差带着看完一半后,遗失在飞机上了,于是只能看pdf版。想用一句很时髦的话来形容看电子书的感觉就是“当人生第一次翻看过纸质书籍后,再看电子书就是将就,而我不想将就。”于是乎我跑到上海图书馆去找这本,没有。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我在上图楼下的季风书店坐了一下午,看完了后半段。要问我从头到尾执拗不再买一本的原因,竟是我赌气中信出版社如此浪费纸张的排版,一本书里面竟然有12页空白。当然,抠门于不值得再买本我认为目前不会再读第4、5遍的书就应也算原因。重新回到书中,最后提到只有像古人那样拥有第一眼看世界的新奇,我们才能重构世界,独立思考。为何将上述反面教材写出,就是想说读书不存在排版、购买、电子版与纸质版的问题,只聚焦于书籍所传达的思想,每每看来都有新的想法,才能有所积累与思考,走出创造的第一步。

【《从0到1》初中的读后感(精选6篇)】相关文章:

1.从0到1读后感

2.《从0到1》读后感

3.《从0到1》读后感

4.从0到1随笔

5.《从0到1》读后感范文

6.《从0到1》的读后感范文

7.从0到1的读后感范文

8.《从0到1》读后感(精选10篇)

上一篇:《百年追梦全面小康》读后感 下一篇:《狼道》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