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傅雷家书》有感:先做人,后成“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傅雷家书》有感:先做人,后成“家”1
前段时间儿子要求买了《傅雷家书》,为了引导他从中懂得更多的道理,我也细细看了一遍。
在《傅雷家书》中,我看到了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淳淳教诲,字里行间,流露出傅雷对傅聪强烈的父爱,这种爱使人震撼。这本书主要是傅雷在书信中告诉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艺术,以及如何对待生活等问题。他教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对儿子积极的引导。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而且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他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
每个做父母的都很爱自己的孩子,而傅雷的爱,尤为深远。傅雷通过自己的儿女来延续自己的生命,让儿女学会对社会、对祖国、对世界负起责任来。在傅雷的文字之中,他高度负责的精神可见一斑。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他从父亲的书信里得到了无尽的精神养料,好像父母仍在身边,给他力量,突破冲重重的阻力,踏上一条完美的成长道路。
《傅雷家书》都是纸上的家常话。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他无拘无束,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正因为这样,《傅雷家书》如山间清泉,如蓝天上的白云,如飘飞的雪花,如无瑕美玉,感情是那样的纯真和挚朴。许许多多的人生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就明白了,这也是对“言传身教”的另一种诠释吧。
读《傅雷家书》有感:先做人,后成“家”2
《傅雷家书》自一九八一年面世以来,便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书籍,至今已三十五年,依然畅销不衰。这本家书系傅雷夫妇与长子傅聪间精神接触和思想交流的实录,向我们展现了傅雷与其家人的情感世界。
《傅雷家书》此书以时间为序编著,家书也以时间命名。书中的“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晚——十九日晚”这封家书与我有共鸣之处。父亲傅雷因自己曾经对儿子傅聪的过分严厉而与儿子发生激烈矛盾,继而后悔,逐渐展现父爱柔和的一面。
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次,我正在做作业,心思却神游天外,低级错误接连不断。爸爸走了过来,不带一丝笑容。他站在我的身旁,目光如炬,似乎要把我肢解。我深感头皮发麻,浑身不自在。爸爸拿起我的作业,眉头微皱,手指着我作业上面一个一个的错误,大声说:“你在干什么?数学公式背()混淆,一步错,步步错;计算也出错;字也写得乱七八糟,态度不端正,心思不专注于学习,你还指望学习有进步?”爸爸的话,一字一句砸在我的心上。老实说,爸爸的话没错,我的确有好多错误应该改。但是,愤怒的情绪让我失去了理智,我“嗖”的一声站起来,和爸爸大吵了一顿。接着,我眼含泪水,狠狠一拉门,门砸在门框上发出“咚”的巨响,我冲出门去。后来妈妈告诉我,爸爸就愣在那里,就看着我冲出去……
如今,回想起来,爱在目光最深处,掩藏在激动的情绪与严格要求背后的,是爸爸内心深处更加深沉的爱啊……作者:20xx级11班:李闻天
读《傅雷家书》有感:先做人,后成“家”3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读《傅雷家书》有感:先做人,后成“家”4
《傅雷家书》不仅是文学中的宝典,更是家庭中日常的表现。每一封信中无时无刻不书写着傅雷对于儿子的关怀和教育,其中傅雷对儿子读书求学的教育非常的显著。
傅雷非常重视对傅聪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经常在书信中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透彻精辟的分析,由此来培养傅聪感受力,傅雷深厚的知识储备,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精准把握以及对艺术的理解,都为负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傅雷希望儿子可以认识到礼仪习惯的重要性,并教育傅聪要从小事做起,在行为、态度、处事方面,吸取别人的长处,养成良好的习惯,加快学习的步伐。傅聪通过书信来鼓励儿子,并非只是一味的去责备,而是引导付聪在生活中寻找与感悟,去寻找创作的灵感,他还从写作的方面去启发儿子,从写作中感悟是大量的积累,最后是自己的知识得到升华。傅雷知道儿子将艺术看得比生命更加重要,不断的去学习,但他也同样知道学习不可操之过急,一直处于学习中会使精神超负荷运作的,所以有时傅雷也会找很多休闲的话题,这样可以使傅聪在精神饱满的状态下更有效的去学习,傅雷在傅聪的学习道路上为他指明道路,他不仅是一位好父亲,更是一位好老师。
读《傅雷家书》有感:先做人,后成“家”5
我酷爱读书,不管是小说、散文还是随笔,我都能读得津津有味。甚至是冗长的诗歌,我也能欣赏一二。可我唯独不喜欢读书信,可能是因为偏见,我认为它实在是琐碎。
这两年听过无数人推荐我读《傅雷家书》,我亦是一一敷衍过去。现在必须得读了,我才满不情愿地买了一本。可读完后,我却被一股暖流所包裹,如在寒冷的冬天饮下一杯热水,心中之暖久久不退。这时我才知道当时的偏见有多严重。
傅雷是翻译家,我曾在图书馆看过他译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在印象里他是个严肃的人,但通过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他的另一面,作为父亲的对于子女的爱的一面。他教导孩子要热爱中华文明,要以作国家之栋梁为己任,报效祖国,努力奋斗。这些书信中的话语和期望,在出版之后,就不仅仅是对傅雷子女的期望,更是对现在的青少年的期望。
《傅雷家书》可以说不仅仅是“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有助于我们了解那时的历史。透过《傅雷家书》,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记忆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它好似一扇打开的窗,让窗后原本朦胧的景象清晰起来。
不仅如此,在《傅雷家书》中的一封封书信中,我们更可以领悟到很多的人生哲理、处世之道。傅雷本人向来以刚硬不屈出名,他为人坦荡,禀性刚毅,并具有坚强的意志。而我们,也应该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读《傅雷家书》有感:先做人,后成“家”6
《傅雷家书》是本值得当下父母细看和咀嚼的好书。傅雷给儿子写的信有多重作用:
一、讨论艺术;
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
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
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要以中华文明为准,报效祖国。整本家书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也融入在对儿子的尊尊教诲中。
小作者的这篇文章,就是写于自己看过《傅雷家书》之后,小作者一方面为我们呈现了这本书的基本内容,让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本书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小作者主要是从文章的主人公出发,为我们呈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可见小作者在阅读这本书时候也是十分用心的,值得肯定!
《傅雷家书》不仅仅是家书,更是傅雷和孩子们之间浓浓的亲情,读了这本家书明白了作为当下无忧孩子的我们,不能对父母有过多的依赖性,父母过分的溺爱往往变成了孩子们任性的理由。要像傅雷那样和孩子积极沟通,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父母应做孩子的良师益友,我们要做父母的骄傲航帆。通过父母的引导,我们立志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我也要向傅雷的孩子们学习,不要做温室弱不经风的花朵,坚强成为大自然中狂风暴雨后仍然屹立的树木。
读《傅雷家书》有感:先做人,后成“家”7
傅雷先生,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一个教子有方的人,虽然他与儿子相隔甚远,但是他却不忘记劝告儿子,告诫儿子,勉励儿子,用自己的经历来教育儿子,说的话也是句句在理。
父亲的信中没有宠溺的意味,只要对儿子的严格,时不时透露着一丝关心,但更多的是“心灵鸡汤”,他告诉儿子要坚强,要细心,要努力,要乐观,总是会对自己的儿子讲很多道理,就是让儿子不要轻言放弃任何事情。然而这一切都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与关怀,以及作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对孩子的教育。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一个严格的父亲,他虽然没有母亲那般温柔,但却给我们永恒的记忆,给我们知识与“力量,”让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当中的种种不快,坚强地生活下去,永不放弃,他就像一座大山,高傲不羁,是我们坚硬的后盾,在背后默默的支持着我们,我们应该感谢自己的父亲。而且,在人生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磨难与挫折,但是,我们绝不能畏惧他们,而是要勇敢的面对它们,纵使它们有多么厉害,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应对,相信我们一定会成功的。所以,我们要坚强的面对生活,面对自己,从而超越自己,跟那个懦弱的自己说再见。
人生的路蜿蜒曲折,努力走下去,奇迹必将出现。
读《傅雷家书》有感:先做人,后成“家”8
这个寒假,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进行了《傅雷家书》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我有不少的收获。
《傅雷家书》是自1954年至1966年期间,翻译家傅雷写给儿子傅聪与傅敏的186封书信集和一些音乐笔记,这当中涉猎甚广:有贝多芬,肖邦优美的旋律,有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不朽的诗篇,有丹纳,罗素闪光的哲理,有李白的放荡不羁,苏轼的恣肆意象,孔子,王国维精辟的思想,巴黎罗浮宫闪亮的光芒,中国汉代石刻的优美线条。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傅雷人格的光辉,高尚的情操,纯正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傅雷对儿子的教育,通过这些家书表现的淋漓尽致,对儿子寄予的期待也溢于言表,这一切都体现了一点:傅雷深重的父爱。
在读《傅雷家书》之前,我有一些不理解父爱。小时候,我觉得父亲对我很冷淡,假使我和他一起走在路上我跌倒了,无论怎么哭,父亲都像没有听见似的,只是冷冷地丢下一句:“自己起来。”然后继续走自己的路,那时我甚至一度认为父亲不喜欢我,想着想着就会哭的更大声,父亲却好像没有我这个孩子似的,不予理会,直到我慢慢长大,渐渐地明白了父亲每天的不容易,也明白了父亲对我的那份无私,无边的父爱。父亲从不会像母亲那样用言语去热烈的表达对我们的爱,而是用行动来表现他对我那如山般厚重的爱。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封封小小的家书里都蕴含着满满的人生智慧与傅雷对儿子那份无私无言无声,却又响彻天际的父爱。
读《傅雷家书》有感:先做人,后成“家”9
在三年级的时候,我就学过《雪儿》这篇课文,雪儿是一只信鸽,信鸽要飞越千山万水的。最近,我看了一部电影叫《战鸽总动员》,我们的战鸽也是一样。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有一只小鸽子叫小威,它从小就想当皇家战鸽的一员。它报名参加了新兵队,有一天,司令官告诉新兵队的成员:“有一封很重要的信件要送出去,战鸽人不够,只能让新兵队上。”他们经过重重难关终于得到了信件,在回去的路上,遭到猎鹰的袭击,信件落到了猎鹰的手上,猎鹰的指挥所有重兵把守,只有一只小鸟那么大的口子可以突围,在新兵队里,小威的个头最小,它自告奋勇要求去完成这次艰巨的任务,最后终于成功了。
看了这部电影,我的体会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团结,要勇敢,要有志气。虽然我们年龄还小,但是我们要像小威一样,年纪虽小,但能壮志凌云,有远大的目标,孜孜以求,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目标努力,最后一定能成功。这使我想到了海伦?凯勒,她虽然小时候由于疾病变成了聋哑人和盲人,但她身残志不残,一件件事都靠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坚持着去做,最后编成了好多广为传播的书。我觉得,我们就需要有小威和海伦一样的精神,从小树立远大的目标,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要努力拼搏,不放弃,才能实现理想,成就大事。
读《傅雷家书》有感:先做人,后成“家”10
父爱如山,母亲如水。虽然纸短情长,但却奔赴千里,终于见字如见面。很多年前就读过傅译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在书店里也见过各种版本的傅雷家书,也曾耳闻傅雷家书入选教科书,与曾国藩家书地位相当等,但军规愚见,一直不看好书信体的“作业”,以为这种作品未免难成系统,又不免陈词滥调,絮叨琐碎。然而,最近一个多月,军规利用午休前晚饭后的时间,在公司陆续读完这本传世家书,不时或掩卷深思,或喟然长叹。其中鲜活之形象,谦虚之人格,无私之父爱,细腻之笔触,深刻之见解,让此书不负其盛名,为人父者当读之,为人子者更当读之。
家书内容在此不再赘述,读者读完自有道不清的感悟。军规只说本书最后附的傅雷朱梅馥遗书,傅雷在遗书中详细列出家中重要资产归属,委托妻弟代为处理,如补缴房租,遣散保姆费,甚至他们夫妻的火葬费!在遗书中,傅雷违心地称儿子傅聪为“人民的叛徒”,与整本家书中其部分,傅雷与子信中提到如何以傅聪为其骄傲,又鼓励他在艺术上继续进行,知感恩培养高尚的人格等——态度迥异!遗书中这最后几句是傅雷先生在如何极端残酷环境的环境下的无可奈何之语,正如朋评论家家所说,傅雷先生的死不是绝望之死,而是有尊严的死。傅雷的家书,会像一盏明灯,照亮一代又一代坚强、正义和值得尊敬的父辈与子辈们。
读《傅雷家书》有感:先做人,后成“家”11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无论是什么时候,家书总是无比贵重的,它凝聚着父母对子女的关心,而《傅雷家书》也是由此。
《傳雷家书》这本书由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构成的,它摘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的186封书信,表达了对国家的爱与对儿子的期望,他教育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做一个德才兼备的艺术家。
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的是傅雷对儿子的鼓励:“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一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是啊,人的生命就如那河流一般,时而曲折弯延,又时而笔直向前。时而飞速而落,又时而平静无波澜。面对这一切的一切,如果我们不坚韧,那么生活就如一潭死水,毫无波澜。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像傅聪一样,遇到不好的事,不称心的事,比如在考试中,排名一落千丈,又比如在发言中的一个失误,使你与成功擦肩而过,这时,如果你站起来了,你便会发现;其实成功离我如此之近,但如果你懦弱了,放弃了,那么生活会让你明白,你正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
良药苦口利于病,挫折,正是一剂苦口的良药,但是,你必须服下它,才会利于病,否则,就是再好的药剂,也无法让发挥作用。
人的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朝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会如死水一般。这句话无时无刻都在告诉我,不要因为一时的生败而放弃最大的故励,生活本就是这样,起伏不定,让你我更加辉煌。
读《傅雷家书》有感:先做人,后成“家”12
“若是澄心净耳听,万籁俱静也是韵。”一沓沓书信带着牵挂与希望远飘洋外,将思念娓娓道来。身处异国他乡,傅聪对父亲的教诲,对母亲的挂念也是格外的感激,那时的他已从少年走向青年,何尝不知道父母的爱之深切呢?
手捧一封书信,他仿佛看到了父亲写信的样子。头发恍白,长时间因写文章而身体虚弱,但一拿起笔和信纸,他就精神抖擞,仿佛焕发了光彩。刚劲有力的笔迹为他所熟悉,他不禁潸然泪下,泪水晕染了字迹。
信中,父亲常以商量的口吻来向他指正音乐上的不足,告诉他接人待物的方法,教导他做人的道理。词藻并非华丽,都是面对面的家常话,可他深知这些话犹如明灯一样,为他点亮了前途之光。
而母亲的文笔确实更加细腻柔和,字里行间中将对儿子的爱流露出来,如清泉一般沁人心脾。是温柔的语句让他回忆起儿时的温暖,是深刻的教导让他终生受益。爱,有时并不是溢于言表,却如同一个无形的盾牌,坚守着内心。
一封家书,串通了异乡两国的心,连接了浓浓的亲情。家书内容多以谆谆教导为主,教导孩子以做人为主,以做艺术家为次。谈文学,谈音乐,谈做人成了他们一家无形的家风。家风虽为严厉,可这促使傅聪的`茁壮成长。
以情思拖于纸墨,以书信落款,伟大的爱飘洋渡海,终以无限感慨与思念画上句号哦,让游子不生孤独与寂寞之感。
读《傅雷家书》有感:先做人,后成“家”13
对于家书,傅雷是这样说的:“我虽未老先衰,身心俱惫,当年每日工作十一小时尚有余力,今则五六小时已感不支;但是‘得英才而教育之’的痴心忍让未改。为了聪与弥拉,不知写了多少字的中文、英文、法文信,总觉得在世一日,对儿女的责任不容旁贷。”
的确,读罢《傅雷家书》,傅雷拳拳的爱子之心,是让人肃然起敬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想,这一封封家书中,蕴含了傅雷落笔前对儿女诚心的教诲和殷切的希望,包含着浓浓的亲情与爱意。
我为傅雷先生对人生如此的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执著的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印象最深的除了傅雷每封信必然提及的在音乐艺术上的见解和对儿子如何做事做人的教导外,最难忘的细节就是他告诉傅聪,进屋脱大衣时要连丝巾一起拿下来,站着跟长辈说话时,要身体站直两手下垂,若把手抄在裤袋里,是很不礼貌的,而把手抄在衣服的口袋里,则更不礼貌。看到这些文字时,我的惊讶甚至大过了感动。这样的父亲,才能造就如此优秀的儿子啊!连小小的琐事,也不远万里点点滴滴落笔信中!
纵观全书,不难看到,傅雷对音乐富有穿透力的诠释,对中国文化独特的认知,对美术作品深刻的理解,对人生几近苛刻的要求等等,不仅教会身为子女的我们深刻长远的做人道理,同时也给了许多家长以启迪,教导子女应先教他们如何做人,然后才能成为某一领域的大家。
亲自阅读这本书,感受文字间的深刻和温暖,才能真正体会到这本书它会教会千千万万的读者如何为人父母为人子女,教会我们如何生活得雅致而富有品位。
读《傅雷家书》有感:先做人,后成“家”14
儿子老师的书信给傅在演奏姿态方面,傅先生曾经把儿子老师的书信写给儿子看,信上这样说道:“倘若他的演奏能更加朴素更加纯真的话……”钢琴演奏如此,写作亦如此。与其对其一些华丽的词句不如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书中最大动人的往往不是那些华而不实的辞藻,而是那些独一无二的情怀。
若是说仅仅有名师似的指点,那这本书仅有肉体而缺少贯穿于中的灵魂。而那灵魂就是傅雷平于常人的深深父爱。
在书中我常常看到傅雷夫妻嘘寒问暖,“天冷时加衣”“注意身体”“不要太劳累了”类似于这样的话常常出现。也许这样才是为人父母最普通的关怀。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的父母,离家前的阵阵叮嘱和关怀,饭桌上的送菜,家门口的一盏灯……在我的心里留下久久的痕迹。回报父母的方法不是每天对爸爸妈妈说甜言蜜语,而是在劳累之时,送上一杯热茶。我要把诺言付诸在行动上,表明自己的心迹。
捧着《傅雷家书》,我站在窗口久久张望着,盼望着,盼望着,等待着劳累了一天的父母,不为别的,我只想为他们沏杯茶,捶捶肩……
读《傅雷家书》有感:先做人,后成“家”15
一个命运的战士为什么要用生命刺出最后一剑。真理至上,热爱着拥有自己灵魂的神明。艺术、音乐、文化和士人傲然刚毅的精神,那是支撑着一切的力啊,剥夺了这一切,生命对于先生又有何意义?
“近几年来常常想到人在大千世界、星云世界中多么微不足道,因此更感到人自命为万物之灵是在狂妄可笑。但这一切外界的事物仍不断对我发生强烈的作用,引起强烈的反应和波动,忧时忧国不能自已;另一时期又觉得转眼之间即可撒手而去,一切于我何有哉!这一类矛盾的心情几乎经常控制了我:主观上并无出世之意,事实上常常浮起虚无幻灭之感。
个人对于一切感觉都敏锐、强烈,而常常又自笑愚妄。不知这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苦闷,还是我特殊的气质使然。即使想到你,有些安慰,却也立刻会想到随时有离开你们的可能,你的将来,你的发展,我永远看不见的了,你十年二十年后的情形,对于我将永远是个谜,正如世界上的一切,人生的一切,到我脱离尘世之时都将成为一个谜——个人的消灭,茫茫宇宙照样进行,个人算得什么呢?”
【读《傅雷家书》有感:先做人,后成“家”】相关文章:
2.读傅雷家书有感
6.写读傅雷家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