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2021-06-15 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曾国藩,前半部分展示了曾国藩的刚强与坚忍不拔,在身体的病痛中破茧成蝶,在官场的磨炼中浴火重生。然而,被很多人认为是“千古完人”、“理学宗师”的曾国藩却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就比如他非常热衷于风水、相面、算卦等事。那么这些事又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曾国藩呢?其背后又折射出曾国藩怎样的心理状态?

  风水鬼神中的心灵慰藉

  其实从宋代以后,风水之说就大兴于民间,而且曾国藩是理学专家,谈论风水鬼神本来就是理学家的本分之事,换句话说,“风水鬼神”是“理学”庞大体系之内的一个光明正大的分支,所以曾国藩相信鬼神本身就无可厚非,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总把事在人为、人定胜天等激励性的话语挂在嘴边上,而且以此来勉励子孙。但另一方面,他还精通相面之术、会算卦、相信托梦、相信扶乩。这让我们感到曾国藩貌似很矛盾,其实这并不矛盾,反而恰恰体现了一个人内心的平衡。因为虽然说事在人为,但世间有很多事让我们感到无法左右,特别是曾国藩常年带兵打仗更能体会到这一点。在战场上,军事的战争局面常常大起大落,忽而势如破竹,忽而陷入绝境,忽而又绝处逢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人们很容易感觉到自己是被冥冥中一种更强大的神秘力量所捉弄。所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他感到,人力其实非常的渺小。所以在这种大起大落、前途未卜的状态之下,他需要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寄托,安放好自己的内心,以便更加从容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这个寄托,就是风水鬼神,就是扶乩,就是算卦。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想让自己整天沉沦在迷信之中,他更不想让自己的子孙迷信从而消磨了斗志。所以就一直用“志之所向,金石为开”等话语来勉励自己和后人。所以,曾国藩实际上是用天命来排解心中的迷惑愤懑,用事在人为来让自己继续奋斗。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多么挣扎的曾国藩,又是一个多么不屈的曾国藩!

  平庸笨拙中的绝世精明

  曾国藩整个家族的资质都非常平庸,别说左宗棠一向瞧不起他,就连他的学生李鸿章也当面说他太“儒缓”。但就是这么一个愚笨之人,创造了很多别人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奇迹。首先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太平军蓬勃兴起,从皇帝到大臣,或急于求成,或悲观失望,满朝如无头苍蝇,举国束手无策,但只有曾国藩独辟蹊径,以超人之胆识创立了湘军,让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其次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剿灭太平军后,他的功名如日中天,但他毅然请求削去自己的大权,急流勇退,才得以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蹉跌。最后他还深通官场韬略,官场功夫如同太极高手,善于化解种种难题于无形之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精明”已经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实非常人可比!一个笨拙之人为何会如此精明呢?其实,正是他的笨拙才成就了他的精明,就像曾国藩自己所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因为笨拙的人只会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所以有超乎常人的勤奋、踏实、吃苦精神;另外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会硬着头皮去,因此不留死角;最后笨拙的人也知道自己不如别人,所以功夫下的深,基础打得很扎实、牢固。所以,这样的人成功也许会比别人晚,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另类思维中的兼容并包

  当时中国式思维的最大弱点就是喜欢从整体上、宏观上去把握一切,但缺乏严密细致的推理过程,所以就导致我国传统一直没有“逻辑学”,没有精密科学。西方思维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实证、重视逻辑、重视差别,而曾国藩的思维恰恰体现了这一点,没遇到一件事,他都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反复琢磨,细细分析,正是这种“笨拙”思维方式,让他能够从万物的细微差别之中找到统一的规律。所以,曾国藩不怕费心费力,总能对事物不留死角地分析,他比别人更吃苦,更扎实,更无情地鞭策自己的大脑。曾国藩第二个“另类思维”是他对任何书籍都感兴趣,在他眼中无处不是学问,他涉猎的书籍有传统士大夫致力的经史、有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案牍之文”、有地图地理类的书籍,甚至我们前面所说的风水类的书籍。所以,曾国藩像一个敏锐的雷达,收集分析着他能接收到的一切信息,从中提取有用的成分。曾国藩第三个“另类思维”是他具有极强的试验精神和开放态度,他凡事都要亲身实践,因此他也有资本去放言高论,甚至是直率地批评古人。当满朝都认为外国人凶蛮诈狠,因此不需对他们讲诚信时,曾国藩却认为外国人也是人,有着与中国人一样的'心理结构,所以他主张与外国平等交往,在外交关系上舍去繁杂的礼仪,重视实利,最终收到了很高的成效。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笨拙”精神,成就了曾国藩的浑厚、开阔、无所不包。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使他的思维保持着流动、敏锐、积极的状态。这本书中,刻画出了一个正直又不乏圆通、清廉却也有挣扎、智慧但又有点笨拙的学习型人才,着实能让我们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2

  昨天听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真真是被震撼到了。

  曾国藩一生中能够被保留下来的文字,就有2000万之多。

  一个人或许能够做到一时勤奋,但是如果能将勤奋贯彻终生,是该有多么了不起!

  而曾国藩就是一个将勤奋持续了一生,他笔耕不辍,时时勤勉,虽然天资不算太好,但是他足够勤奋,也不自傲,会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比如他创建了湘军,并亲自培训,以思想教育加强管控的同时,开展技术性训练。在曾国藩的训练下,成为一只纪律严明和战斗力强的队伍,并一举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其实曾国藩的资历并不太好,甚至可以说不太聪明,他考秀才考了7次,在他23岁那年才考中了秀才。

  但他的成就是值得我们恭敬仰望的,他不仅是出色的政治家、战略家,平定太平天国,还在文学上有所造诣,是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

  读书可以明理,读史可以明智,曾国藩的经历或许需要我们用一生来读,来践行~

  时时勤勉励,岁月不待人。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3

  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愚钝之人,也可以通过自我磨砺,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说得出,办得来。

  曾国藩本就是一个很平庸的人,他一生的中最重要的分水岭是在三十岁。自此之后,他做了几件常人做不到的事,而后成就其巅峰人生。

  一立坚韧不拔之志

  立志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意义是决定性的。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古往今来,立志之人比比皆是,但是真正实行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曾国藩的真正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脚踏实地地实践了自己的志向。

  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中立场自新之日起,曾国藩开始了对自己全方位的改造,他的办法是日课,即每天所有事情他都要自省,自我监督,以极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从此,一直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从未间断过,即使在最最紧张的带兵作战年代。可想而知,他的这个坚持最终会带给他什么。

  二善于借力,用环境逼自己坚持

  归要结底,人是被决定之物。所以从根本上说,外力远远大于内力。一个人,自制力再强,也肯定有被自己打败的时候。所以曾国藩就想尽办法找人来监督自己。他用的这个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日记公布于众。他定期会把自己的日记,用副本的形式寄回家跟自己的兄弟、儿子阅看,也会寄给自己的亲人阅看。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建立社群,用团队规则的形式来互相约束,其实本质上也是类似的方法。

  曾国藩的一生,就是不断自我攻伐、自我砥砺的一生。因此也是不断脱胎换骨、气质变化、增长本领的一生。

  梁启超曾盛赞曾国藩时说:

  曾文正在军中,每日必读书数页,填日记数条,习字一篇,转棋一局,终身以为常。自流俗人观之,岂不区区小节,无关大体乎?而不知制之有节,行之有恒,实为人生第一大事,善觇人者,每于此觇道力焉。

  读曾国藩的传记,是充满希望的。我们的人生,只要有立得下远大的志向,吃得了苦中之苦,能耐下性子从最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则人这一生将能做出远超自己所能想象的成就。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4

  曾国藩,一个出现在历史书上的著名人物,也是近些年来各种畅销书的主角。历史课本上的曾国藩建“大团”、创湘军、平太平天国、剿捻军、办洋务,立下赫赫功勋,功臣伟人形象,令人遥不可及。市面上关于曾国藩的书,要么晦涩难懂,要么云山雾罩,抑或是不知所云的厚黑学。

  但是张宏杰先生经过严密地考证,运用别样的视角来审视曾国藩的一生。《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他资质不高,年轻时还非常激进暴躁,骂同僚、骂皇帝,被众人排挤,最终却华丽转身,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书中用非常细致,甚至琐碎的日常材料,构造出拙诚、勤勉、务实、自律的曾国藩,多了真实的味道。

  我觉得,曾国藩身上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勤和恒。一个人短期勤奋是能够做到的,但像他这样一辈子勤奋,达到了恒常的境界,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我们有时候总以为能者无所不能,伟人小时候就是天才。但事实上,曾国藩小时候读书天分并不高,科举连续考了七次,一直到二十三岁的时候才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秀才。李鸿章评价自己的老师“儒缓”,曾国藩自己也常说:吾生平短于才。但是曾国藩极其勤奋,酷爱读书,为官一生没有其他财物,除了衣物就是书。在他二十六岁的时候,不惜花光从朋友那里借来的一百两回家路费、典当自己的衣服,只为购买一套《二十三史》。回家后闭门不出,每天圈点十页,发奋苦读一年方止。到晚年的时候,他也不忘读书,认为书才是治疗病痛的药,写下“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来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忘记读书。在去世的前一天,曾国藩还在阅读《理学宗传》,批阅本日文件,一直读书,一直办公。

  曾国藩一生坚持写作,笔耕不辍。他从三十一岁起,每日一记,从起床到睡觉,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检查一举一动,记录自己的各种糗事、不足,有了错就深刻剖析,在曾国藩家书中,随处能看到这样的字眼:“未能改得一过”,“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忽忽已过十日”。其实,曾国藩的身体特别糟糕,三十二岁开始害眼病,三十六岁的时候已经完全看不清人影了,晚年有一只眼睛彻底失明。大概四十八岁的时候,写日记说自己的身体已经像七十多岁的老人家一样,走路都需要人搀扶。就是这样一个常年被病痛缠身的人,作为国家之重臣,工作繁重,又要带兵打仗,一生还写下了两千万字的著作。一件事情,做一天不难,做三年五年也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

  想想我们自己有多久没有扎扎实实地做一件事情,并坚持下去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总说自己没时间、没精力,但是每天用了大部分时间看手机,虚度光阴。我们究竟是活了三百六十五天,还是只活了一天,又重复了三百六十四次。在这样一个步履匆匆的时代,稍不留神就会被人抛在后面,大家都在焦虑,却不知如何缓解。其实早在二百年前,那个资质平平、疾病缠身、多次跌入谷底的曾国藩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就是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并坚持下去成为习惯。

  栽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5

  读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不可思议。原来曾国藩和我心里认为的一直以来都是不一样的。现在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曾国藩的特点那就是笨且执着。他的一生都在学习与自我鞭策。他对自我的约束已经上升到几乎是自虐的地步了。他的日课更是让我不可思议多参加一顿饭局要反省,少看了一本书要反省,多看了其他姑娘一眼要反省。曾国藩是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

  在曾国藩成功以前,他一直都是饱受磨难的。其中有五次受辱,被曾国藩始终铭记在心,而第四次与第五次受辱可以说是曾国藩人生的两个转折点。在长沙组建湘军时差点让闹事的兵痞杀了。但曾国藩忍辱负重,终于在与太平军作战中获得胜利。

  长沙之辱带给曾国藩的道理便是要愈挫愈勇,百折不挠,也让我明白挫折并不是来打败你的,而是来成为你成功路上的奠基石的。而第五次受辱更是让曾国藩的为人处事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曾国藩不再像以前那样与整个大清王朝官场都格格不入了。曾国藩的这番变化让我明白做人不必太过愤世嫉俗,而因该在必要时能和光同尘,圆润柔软。

  明朝时的海瑞是个举世皆知的清官,清到在官府里种菜,清到出来买肉都能引起满城轰动。但他的清也仅此而已。他除了清以外也没有做成一件对百姓有益的大事。但曾国藩不一样,曾国藩公私分明,决不将公款收入腰包,因为曾国藩的志向是做大事。他做事重效果,轻虚名,也让我认识到,至刚者实为弱者,强者能做到含蓄包容之人。想要成就大事业,就不能死脑筋,而要学会灵活变通。

  从曾国藩身上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便是坚持。曾国藩天资愚钝,同时代有名的大人物都是十几岁时变通过秀才与举人的考试,但曾国藩一直到二十三岁才考中秀才。曾国藩知道自己笨拙,所以他每天都读书,写字,做日课,做到了持之以恒,坚持了几十年。而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人都不比曾国藩笨,却学识比不上他,很重要的一点原因便是浪费了自己的天资,不能坚持每天学习。曾国藩的坚持甚至几乎达到自虐的地步,读书时通常数月只读一本书,每天都坚持固定日程从不懈怠。我想我们要是有曾国藩一半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想象的吧!

  读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后不禁长叹一口气,为曾国藩悲哀,即使他如此努力,大清王朝还是再走下坡路,他也只能哀叹“天命之不可为”,但曾国藩身上最闪亮的一点——“有恒”还是值得我们学习。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通用5篇)】相关文章:

1.《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2.《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精选6篇)

3.《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优秀读后感(精选6篇)

4.《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3》的读书笔记

5.正面侧面和上面教学反思

6.《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说课稿

7.精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段落

8.解读《琵琶行》中的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上一篇:《哈佛家训》读后感 下一篇:不输在家庭教育初中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