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小说读后感

2022-07-13 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局外人小说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局外人小说读后感 篇1

  “面对这充满预兆和星星的夜,我第一次敞开心扉,欣然接受世界温柔的冷漠。我感到我与这份冷漠如此相似,亲如手足。我觉得我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也是幸福的,将来也将如是……”

  这是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结尾部分,文中的主人公是即将走向刑场的人,我们一般都会认为生命的终结便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而在这篇小说里,对默尔索来说却是最好的结局。因为,他是局外人。自始至终都是。

  在这篇小说里,我最感兴趣的是庭审现场,作为被告的他在庭审现场却好像是个外人,而检察官竟然以他“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流泪”作为重要依据而判处他死刑,却对枪杀阿拉伯人的缘由不去追究。荒谬至极。

  加缪被视作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存在主义的中心思想是认知自我的存在,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存活过程中的孤独、黑暗、绝望和被抛弃。便是整个生命中的大本真,一切条条框框的规则都是无意义不重要的。

  默尔索对一切都持无所谓的态度,命运会怎么走向他似乎也毫不在乎,仿佛这个世界和他毫无联系……他是别人眼中的冷血动物,但他却只为自己而活,即便到最后,他也“只盼望行刑那一天能聚集许多观众,用充满厌恶和憎恨的喊叫声送我一程”。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他的确一无所有,而且很快连生命都要失去。但他的一切都由自己掌握,他从未违心做过一件事,他在这个世界上真实地存在过,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几个人是默尔索那样的?我们随波逐流,被身边的人左右着自己的思想行为,渴望在每个人心目中树立一个“完美形象”,好像才不枉度过此生,却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局外人》这部小说虽然看起来有点荒诞,但这却给我们每个人提了个醒:不管我们今后的人生之路还有多长,都应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有没有背离过内心。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做个隐形的局外人。

  局外人小说读后感 篇2

  《局外人》,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的代表作,作者在后记里用一句话概括了它,“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不在他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处以死刑。”

  看似荒诞的一句话,背后隐藏是主人公默尔索不肯遵循人类社会的既定规则,继而被人类社会所摒弃的真相。作者说默尔索是一个真实的人,他拒绝撒谎,“撒谎不仅仅是说谎话,事实上,尤其是当你说的不仅是真相的时候,你就在撒谎”。是的,默尔索是真实的,他与母亲的感情淡薄,他母亲的死,他没有感受到哀伤,所以他没有装哭泣,但这被标上了冷漠无情的标签。他对人类的许多追求都感觉索然无味,“我们从来不能改变生活,无论如何,生活都是一样的,我在这儿的生活也不会令我不高兴”。这看上去挺消极的,但他感受得到当下真实的美好,他不信下一世,不信上帝,他信真实存在的当下的每一刻。

  一个人真的可以的游离于这个社会吗?如果一个人可以,那两个人,三个人,成千上万的人呢?人类,能在地球走到目前的这个地位,依靠的不就是那些明着的暗着的规则吗?从种族角度而言,摒弃不遵守规则的人,并没有什么问题,对于种族而言,你不可以不一样,因为种族不需要你的不一样。

  但对于个体呢?前世是什么?未来是什么?种族是什么?这些看不着抓不到的虚无,不如当下真实的每一刻。所以,对于个体,你当然可以不一样,你的感受,只属于你。

  如果个体和种族互不干扰,那么也可以相安无事。但如果个人和种族产生冲突,比如默尔索,当他因杀人被押上法庭,当报道开始 铺天盖地而来,那么他的个人的自由对于整个种族而言不值一提,毫无疑问,是要被牺牲的一个。

  “加缪说过,诞生在一个荒谬的世界上的人唯一真正的职责是活下去,是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他说过,如果人类困境的唯一出路在于死亡,那我们就是走在错误的道路上。正确的路是通向生命、通向阳光的那一条。”

  很多时候,你可以不一样,但有些时候,你不可以不一样!

  局外人小说读后感 篇3

  小说以默而索母亲的死开篇,母亲的死并没有让他过度的伤心,他甚至连母亲的最后一眼都不看,也不流泪,将母亲埋葬后,他为回到阿尔及尔离开那鬼地方而兴奋不已,“我想到我要上床睡它十二个钟头时我所感到的喜悦”。回到阿尔及尔,他便和女友鬼混在一起,游泳、看滑稽电影,他早将母亲之死抛之脑后。对于老板的调任巴黎,他的回答是“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兴”。而女友的求婚,他的态度是“怎么样都行”。邻居莱蒙请他写信,让他帮助自己对付自己的情人,他想都没想,欣然答应,“他问我是不是马上写不方便,我说不”。而他不知道,他在不自觉地卷入一场斗殴中,最后在海边,他开枪打死了一个对手。

  接着,他被审判,虽然他有罪,但对他的指控却让人发笑。对母亲的死无动于衷成了检察官手中的把柄,他振振有词地说道:“我控告这个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于是,默而索被判了死刑,但他似乎对这一切毫不在乎,当他知道上诉无望之后,他依然平静地等待着死亡,并拒绝向神父做自己最后的忏悔。

  整篇作品以时间为线索,可归纳如下:母亲之死—→被调任与女友求婚—→帮邻居对付其情人—→开枪杀人—→被判死刑。整个过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个“局外人”,他对这个世界似乎麻木了,对于一切东西,他都接受,唯独最后拒绝对上帝的忏悔。

  但我认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时时刻刻参与到这个世界当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之所以把母亲送进养老院,是因为自己和母亲无话可说,而养老院里有许多老人作伴,他“明白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个‘未婚夫’,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来’的游戏”,他认为“母亲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所以,对默而索而言,真实情感与外在的表现并无关系,他虽伤心,但母亲的死并不会让他流泪。对于老板的摊派巴黎,他并没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兴”。女友的求婚,他认为“这无关紧要,如果她想,我们可以结婚”。以上两点说明默而索对自己拥有的一切已知足,他不是一个对生活贪婪的索取者。出于对邻居的帮助,他写信帮邻居对付其情人,杀死阿拉伯人是因为他当时产生了幻觉,他看见“刀锋闪闪发光,仿佛一把寒光四射的长剑刺中了我的头”。在监狱里,他屡次拒绝接见神父,因为他不信上帝,是因为他“对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对我的生命和那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到离死前,他“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但默而索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显然与整个社会要求它的成员信守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是互相排斥的,这个世界不断在排斥他,所以他成了这个世界的“局外人”,被处决时,他发出了最后的喊声:“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美,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局外人小说读后感 篇4

  正值青春的我,在了解《局外人》中默尔索的故事后,不禁感慨,信誓旦旦地自称是局外人的人,实则并非局外人。他所用理性对待的人和事,一切看起来都和他想的一样,可有亦可无,但在我眼中,这其实均是他能拥有的了。

  “今天,妈妈死了,或许是昨天,我不知道。”默尔索的这句话影射出他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母亲的死,他并非无感,可直至母亲下葬那会,他也未哭丧,守丧。在这个孝道的社会,默尔索无疑是被谴责的,可也有人会陪她做这些不合时宜的玩乐。与女友同居却不谈爱情,婚姻。插入邻里的纠纷并为之开枪杀人却无所谓朋友。这所有的一切,都令人为之困惑。

  “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兴。”这种想法与当今的“佛系少年”如此类似,可又不同。对于默尔索来说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认为既然这种命运选择了我,而成千上万的幸运的人却同他一样自称我的兄弟,那么他所说的上帝,他们选择的生活,他们选择的命运,又都与我何干?他是如此独特,上帝的一切皆为他所憎恨,他的世界中,信仰、一切只能由自己来把握。这是令我倾佩的,一个人能将自己对生活、理想的态度赋予行动中是很难坚持的。

  当默尔索走上刑场时,他心想:“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的我过去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原先的因证据不足,被判处罚及罚款,后在对方的“我控告这个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里埋葬了一位母亲。”结局的锒铛入狱,死前的言语都多令人心生怜悯阿!

  一个用局外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活,理性的处理自己的事物,可现实是残忍的。一颗孤立、封闭的心是很难在社会中很好的生存的,人们会用惯性思考,认为的,来处理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一切,使所谓的特殊人或事消失。

  简简单单的一本书,却在叙述着一个不简单的事。

  局外人小说读后感 篇5

  初读这部作品,我只能感受到莫尔索的冷酷无情和他那“那与世无争”的颓态,好像这个世界与他并无关系,就连母亲去世这样与他有密切关系的事也根本不被他放在心上,加缪对这颗像被冰冻了的心的刻画简直妙极了:“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楚。”

  整个小说都是选用一种与主人公性格一致的枯燥、呆板、闪烁的语言风格来连接全文的。作者选用这些超乎寻常、刻意追求的语言来宣扬人生的荒诞和无意义,主人公在多人眼中是荒诞的,众人在莫尔索的眼中变是荒诞的。整部小说如演一幕滑稽的小丑剧,所有人包括观众都是荒诞的。加缪在这之中为我们提示了社会的丑态。

  然而度娘说加缪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揭露社会荒诞的层面,原来他揭露荒诞的终极目的是要指向人们对本身的追求。在加缪的荒谬论中有一个有名的论点:“人生没有希望但不包含绝望”所以要活得真实而不虚伪,莫尔索就必须坚持下去,哪怕是苟延残喘,并不是不愿迂回,而是没有退路可走。

  倘若这样一想,莫尔索怎么好像又变得有点正面了?是的,莫尔索式的冷漠,具有积极反抗的基调,不失为一种大智大勇的精神,在精神上战胜了荒诞,获得了自由。

  看文中的这一段“我喝了咖啡,想抽烟。可是我犹豫了,我不知道能不能在妈妈面前这样做,我想了想,认为这不要紧。我给了门房一支烟,我们抽了起来”平淡不惊的活着实刺激着读者,使人感受到他的确是一个幸福自由人。甚至,当他坐在被告席上等待判决的时候,他仍无动于衷,他只觉得“这么一个老故事重复来又重复去,真叫我烦透了。”诸此种种,无不彰显着莫尔索身上那种淡然的气质,他对于一切都是那么满不在乎,这大概也就是他幸福的源了吧。

  可以说,局外人并不只指莫尔索一个人,而是许多具有相同生活状态的人的代表,莫尔索的意义也正在于此。作为一个人,他是特别的。,但普通却往往富于特别之中,他身上有太多太多人的影子。莫尔索的个人世界也便成为一类人共有特质。也正因为有对莫尔索的探知,我们才能更深入地认识“局外人”这种现象。

  局外人小说读后感 篇6

  我至少看了三次加缪的《局外人》。很多人把这本书吹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也许他们都知道这本书好在哪儿,但我始终搞不懂它究竟是好是坏,只知道每次读都会有新收获。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主人公默尔索身上。我将自己代入到角色中以体会其心情和想法。对他的冷漠与无所谓,我竟觉得颇能理解,甚至厌恶其他人虚构出来的道德枷锁。母亲死了,那又怎样?几年时间没有近距离相处,最后一年几乎没见过面,即便是亲情,也容易变淡漠。更何况,人死不能复生,假惺惺地挤出几滴眼泪有什么意义?玛丽问默尔索爱不爱他,这个问题实在可笑至极,爱不爱有什么紧要,一个“爱”字难道能当饭吃?纠结于无意义的甜言蜜语未免有些愚蠢。默尔索偶然卷入朋友的情感纠纷,出于自保,意外枪杀了拿着刀子向他冲来的“敌人”。他在开枪杀死对方后,又对着该人的尸体补了四枪。就是这难以理解的四枪,把他送上了断头台。最后这四枪,以主人公当时混乱的状态来看,很可能是情绪的余波使他无意识地扣动扳机。站在他的角度,这一切基本都说得通。

  我能理解他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是因为我的性格中也有极其冷漠的一面,这种冷漠天然而真实。事实上,没有人天生就能按世俗规则懂得感情是咋回事儿,懂感情需要后天培养。令我颇感悲哀的是,很多人只学了表面功夫,没有能力发现真实内心的冷漠与黑暗,他们更像是行尸走肉。

  从少年时代起,我就尽可能坦诚地面对真实的内心,不懂感情就学,但不能弄虚作假。我记得初中曾被人推上校园讲台做演讲,主题是感恩老师。那是一次很糟糕的经历,我并不擅长演讲,上台后完全忘了词,也不记得咋走下台的,我只记得那是第一次当众喊口号式地说了“爱”字。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从来不曾心怀感恩。窗外阳光明媚,但我的心冷冰冰。我很惭愧地哭了起来,然后决定脱离稿子演讲。我独自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全校师生,思维非常混乱,甚至感到害怕,人们要逼我表现我内心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多么荒诞!于是,我只好用一个“爱”字草草收了尾。时至今日,我依然感到羞愧,因为这个字并不是心里话,真心话是我从来没把他们放在心上。

  默尔索比我更坦诚,他依自己的本性行事,不像我这样试图伪装和狡辩。甚至面临死亡,他也不肯向世俗低头。在真诚做人这一方面,他算是个英雄。

  第二次读这本书时,我站在了世俗道德的角度上来理解,检察官的推论完全合情合理。一个在母亲的葬礼上表现极度冷漠的人,确实可能对着死尸连开四枪(犹如鞭尸,简直惨无人道)。若不是故意为之,又怎会带枪到沙滩上散步,又怎会恰好在对方掏刀子时开枪杀人(伪装成正当防卫),又怎会在对方倒下后连补四枪。这一系列的看似偶然,似乎隐藏着某种必然。完全是因为作者以主人公默尔索的角度来表述整件事,我们才可能知道默尔索的真实想法。真相永远扑朔迷离,或许只有上帝才能揭示全部的真相。

  这一次,我承认道德在社会中的广泛存在有其合理性。个体的一切行动,只要能自圆其说,都能得到某些人的同情。我们每个人的想法如此不同,倘若没个标准,那么杀人放火也可能值得同情。《三国演义》中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话听起来真有道理,多少阴谋家因此将其奉为圭臬,心安理得地滥杀无辜。最近看林语堂的《武则天正传》,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展开了数轮大屠杀,将唐王朝李家人杀得七零八落,几乎连根拔起。为了顺利当上女皇帝,她残忍地干掉几乎所有反对者。好一个“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如此残暴无道,许多后来者同情和理解她的所作所为,认为她是迫不得已而为之。野心家从来没有迫不得已,只有大杀四方铺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最近闹得轰轰烈烈的江歌妈妈诉刘暖曦侵犯其女儿生命权一案,社会上不少人同情刘暖曦,认为她不该负法律责任。江歌妈妈“网暴”她是欺人太甚,甚至质疑江歌妈妈可能存在骗捐(典型的人身攻击逻辑谬误)。这可真够双标,对刘暖曦不追究道德责任,却对江歌妈妈吹毛求疵。真相如何,恐怕只有上帝知道。但是刘暖曦做人到如此冷酷无情的地步,很难让人不去怀疑她心存为脱身而找个替死鬼的念头。基于刘暖曦的所作所为,我绝不可能同情她。

  最近一次读这本书时,我发现这个短短的故事里有很多细节值得人们反复深究。世界上有很多罗生门式的事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不可能因为每个人都言之有理就失了自己的立场。

  故事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人这一生最重要的是不断认识自我,这个自我不会固定不变,而会动态发展。也许,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局外人小说读后感 篇7

  “是的,我控告这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这一声宣判,显然,显然对全体听众起了很大的影响。默尔索因为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等原因,最终导致他在最后的审判中被判处了死刑。

  在葬礼上默尔索只觉得困、累、太阳晒,在问及默尔索需要看母亲最后一面时,默尔索因为太累了就回答了不需要。看起来默尔索似乎只在乎葬礼的麻烦,和自己不舒服的感受,但其实原文中有一段描写‘见到如此景象,我对妈妈有了理解。在这片景色中,傍晚时分那该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时刻。’这其实能看出默尔索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但只因为没有在葬礼上哭泣,便成为了他自己的绞索。

  我们看到默尔索是一个真诚的人,他感到什么就是什么,似乎所谓的伦理道德的“标准”在他身上都无法起效。他是一种更加贴近自然的纯真状态,感受没有好坏之分,在他眼中一切的事物价值都是等价的,因为反正都要死,那么三十岁死,和七十岁死没有区别。所以默尔索在面对外物是所采用的姿态就是“都一样”、“无所谓”。这不是一种放弃的姿态,而是以一种过于勇敢的姿态面对世界和自己的荒谬——人一生下来就是注定要死的。

  正是这种姿态,使默尔索不再评价事物,万事万物在他的存在之中被还原为原来的样子。所以默尔索喜欢的是前社会化的价值,如:自然,爱欲……我们不得不承认默尔索这种面对世界的姿态,使他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感觉,并且帮助他真实地表现这种感受。

  而当我们跳跃到默尔索的反面来看社会,似乎在母亲葬礼上哭泣成为社会不成文的规定,似乎只有在母亲葬礼上哭泣才能证明你是孝顺的。这种情况是一种因果倒置,最开始在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大家理解为是悲伤的、是孝顺的,但慢慢地就成了在葬礼上哭泣的人是孝顺的。于是我们就发现一种形式主义诞生:在亲人的葬礼上你得哭。所以我们也可以假设有哪些不感到悲伤却哭以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孝顺。

  或者我们换句话说,既然你可以允许别人真实的悲伤,为什么不能允许别人真实的不悲伤,甚至是悲伤不被你看见?

  这也是我们平时会遇见的情况:明明不想参加公司的团建,但为了不想被别人认为不合群,所以只能参加,还得装得自己很开心,回到家又不爽好久。你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

  也许你会说:和公司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很重要。所以这本质上是一种你对于公司同事的需要,你不能忍受他们抛弃你,这就是你将权利交到了他们手上。权力可以简单得理解为被需要,谁被需要,谁就有权力。所以你的同事的要求你很难拒绝,你无法展现真实的自己,因为掌握你自己的权利不在你自己手上,是你自己将它交出去的。所以我们再来理顺一边思路,你的.同事比你拥有更多的权力,因为你需要他们。将这条骨架提出来后,难道不荒谬吗?

  当你无法真诚的对待自己时,你会感到自己处在一种虚假的“真实”中,即知道这不是正常的,但又希望把它变成真实的,于是冲突产生了。而当我们真实的对待自己时,感受到的则是一种疲惫的真实,因为你将对自己做出的一切选择负责。

  现在我面对着这个充满星光与默示的夜,第一次向这个冷漠而未温情尽失的世界敞开了我的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融洽,觉得自己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局外人小说读后感 篇8

  加缪先生的作品往往晦涩难懂,不仅是因为书中人的种种荒诞行为,而且也在于简练的文字中所蕴含的矛盾与冲突,往往容易让人忽略。但也正如他自己所说,要想读好荒诞小说,就要从表层切入情节,从形式研读小说。

  让我们首先来从表层分析,书中的主人公默尔索,在母亲葬礼的棺木旁抽烟、喝牛奶咖啡、亦或是对于母亲的葬礼始终流露出来的无所谓的神情,都让人感到荒诞,但是我们需要以书中的一点为前提,即在默尔索看来,生活并不会因为人的所作所为而产生变化,以此为基础,我们便能理解,他并不是不爱他的母亲,这分认知促使默尔索在葬礼上保持自然的心态,更何况在烈日灼烧的白昼,正如他自己所说,生理的需要往往会干扰他的感情。

  基于这份对世界本质的认知,默尔索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仿佛于一位置身于事外的局外人,玛丽问他是否爱她并与愿意她结婚时,默尔索回答这无所谓,而对于工作机会的转变同样也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他只是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然而,过失杀人被判蓄意杀人,法官们利用着蓄意夸大的道德,将这位甚至还来不及反抗的局外人便判处了极刑,而唯到了生命即将结束,这位荒诞人却表现出来了与众不同的坚定,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神甫的”拯救“,并痛斥他、辱骂他,虽然临近生命的终点,但是荒诞之人仍保持着清醒的认知,而神甫带着化身上帝的信念与教化苍生的使命,却永远地失去了个体的认知与清醒,相比之下,荒诞人终于绽放出了他生命的光辉。与默尔索相对应的,是以预审法官为代表的人们,他们的行为处处合情合理,遵循道德,信仰上帝,教化子民,只是当他们在审判默尔索的案子时,却坚定不移并毫不犹豫地以一种”道德“的方式,讲此案定性为蓄意杀人,他们占在道德的制高点,如上帝一般审判着众生,以道德的标准去附带情绪,去审理大众。我们能够以默尔索的角度,一种局外人的眼光去审视这件事情,里面有多少是夸大的无中生有的道德,我们能够一目了然。我们活在与默尔索一样的世界,我们多少人是生活在别人的标准之下,害怕与整个世界脱轨,于是拼尽全力地获取他人认可的光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有几个人保持着自身个体的清醒认知呢?我们每个人都是真实的,但同时我们也是荒诞的,这样下去,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回想萨那马诺老头和他的狗一样,盲目的开始,落幕的结束。

  但即使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做局外人,我们的热情终将会褪去,美好也终将消散,在这无厘头的世界里,人们终将品尝荒诞,但我们仍然立足于这片土地上,人正是从此滋养自身的伟大。

  局外人小说读后感 篇9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所写的小说,描述一个叫默而索的年轻人安葬母亲之后,一直到因为防卫过当致人死亡而被判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说语言冷静又干脆,稍嫌单调的叙述揭示了默而索复杂的内心世界。

  小说开头一句即是:“今天,妈妈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样的口气,大凡成人提到该类事,会尊称母亲,可是默而索却不是。接着又是一转:“也许是昨天??”,不经意间,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经心和恍惚。接下来,让人有点愤然,他从头到尾没有哭,还在母亲遗体前抽烟。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乐乎,带女友回家过夜。还帮一个名声狼藉的邻居惩罚他的情妇,因为“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女友要和他结婚,他觉得“怎么样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爱她,他竟然说“大概是不爱她”。最后迷迷糊糊杀了人,对于法庭上的辩论也不关心,好像与他无关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与其说是因为杀了人,不如说因为被指控“怀着杀人犯的心埋葬了母亲”。在临刑前夜,他拒绝神甫,却想起妈妈。小说最后一句:“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许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让读者不由震惊!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是那么不凡,使得中间的有点枯寂有点冷淡的述说,顿时变得意味深长,平淡中现出深刻。作者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种生存的荒诞感,人和社会的剥离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说有深沉的哲理。事实,评论界把《局外人》标签为哲学小说。

  问题是,默而索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从上面的简述,默而索似乎是个冷漠的人,因为在母亲下葬时候竟然不哭。默而索为什么不哭?小说最后解释道:“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准备把一切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来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这样的“理性”使得他和整个社会道德系统脱节。

  我们活在社会,必须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如感情,爱情,事业,金钱等等。我们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譬如母亲下葬时候要恸哭,娶一个女人时候要说“我爱你”,在法庭上为自己辩解。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无疑就成为社会这个“局”外面的人,最终被社会抛弃。

  局外人小说读后感 篇10

  说实话,没怎么看懂这本书,不知从哪总结此书,我特意百度一番写下本文。我同样在反省自己,为什么自己写不出来东西?哪怕一篇观后感。

  回归正题,《局外人》只是简单的讲述了主人公默尔索无意杀人案的始末。描述了一个不遵循正常人情世故的、对周围世界钝化、身处局外的故事,反衬出世界太多的“理所当然”,主人公是一个不按照约定俗成惯例生活的人,且因没在母亲葬礼上哭泣而遭受谴责,所有人都认为他是怪物,是杀人犯,最后处决而死。

  作者非常擅长通过细节来描述整个案件。开头这样写道:“今天,妈妈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简短的几个字凸显了作者的冷漠,因为一般人对于母亲的死,心情怎么会那么平静又冷漠呢?没有痛苦,不知道去世时间,仿佛母亲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之后他参加葬礼,没有流泪,第二天正常上班,马上就去约会、看滑稽电影、游泳、做爱……当他女朋友玛丽问他爱不爱她?想不想和她结婚的时候,他的回答又出其不意。“我怎么都行,如果你想这样,我可以这么做。”为何他会这样?追起溯源,他认为别人在乎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他是一个坚定的虚无主义者。在我们看来,他的态度太悲观了,很难被世人理解。其实不然,这正是他的宝贵之处:忠于自己的内心和感受,而有些人为了避免承受很多压力,学会了说谎,因为说谎会让一切变得简单,易于接受。有些人看似两手空空,却拥有世上最珍贵的东西。

  默尔索的审判部分也让人印象深刻。审判之前,默尔索看见记者和律师,检察官和法官打成一片,犹如一场欢闹的聚会,而自己反而像一个观众。自己明明是事件的当事人,在审判过程中却没人聆听过自己的声音,听取自己内心的想法,全程都是司法人员指责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这一行为,审判的不是罪行,而是道德。命运完全交由了其他人,自己像一位局外人。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迫害。

  默尔索是特立独行的,他愿意为他所犯的错误赎罪,也知道即使世界没有他的容身之处,别人也不能评判他的灵魂。

  你会为了生存而失去真实的自己吗?还是为了活出自己而成为怪咖?

  生存还是毁灭,是个问题。

【局外人小说读后感】相关文章:

小说《局外人》读后感01-23

小说《局外人》读后感(精选18篇)01-25

小说局外人读书笔记06-18

局外人小说读后感(通用16篇)07-12

小说《局外人》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03-13

《局外人》读后感10-15

《局外人》的读后感11-17

《局外人》精选读后感12-25

《局外人》读后感范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