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2021-05-24 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

  本来有点讨厌读不下去的书,读完竟然莫名的喜欢和感动。真是惊喜。在开头觉得男主Holden是个愤世嫉俗轻鄙和讨厌一切的人。后面却越发同情他,甚至感动的掉下泪水。塞林格真的是厉害!

  很认同CrashCourse里面JohnGreen对这本书的解读:男主Holden一直在找人倾诉。但是没有人愿意听。他特别想保护那些能在孩子身上找到的真实。他特别讨厌虚假。他觉得成人的世界满是虚假。Phonies。所以他讨厌几乎所有人他看不到成人世界的意义。所以他一直抗拒,抗拒成为他身边虚伪自私的人,抗拒成为装腔作势的大人。他的多次辍学也是他所表现的反抗主义。他的反抗也或者是他对成人社会的不理解,不明白怎么适应融入,也没有人引导。

  但Holden还是可爱的。特别感动于他与弟弟Ally和妹妹Pheobe的对话和互动。这两个人是他为数不多的喜欢的人。他在过马路时跟Ally说“别让我消失。”他看着Phoebe做旋转木马留下开心的泪水。Holden是多么的珍惜和爱护那些单纯真实的时刻啊。他想拥抱单纯美好真实的世界,可眼前尽都是让他讨厌的虚假,虚伪,自私,假冒为善。他挣扎,反抗,不想与他们同流合污,但是又找不到出路。最后只能在精神病院写下他的经历。

  但是Holden对学校和成人社会的反抗,叛逆,不妥协几乎使他变成了一个类似英雄着样的人物。就像他的愿望:在麦田里守望者孩子们,守望着纯真。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2

  一开始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背景知识,所以读起来的时候十分迷惘,没有共鸣,觉得就这样描写主人公的一些愤青的表现,有什么吸引的呢?但是读下去的时候,偶然得到了一些那个年代相关的背景知识,因此,读起来津津有味,明白作者的用意何在,明白为何主人公甘愿当一名守望者而不努力学习,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

  时代中的小人物

  美国的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混混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逼真的人物形象

  主人公霍儿顿是我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反面形象之一。他的性格深受资本主义社会的耳濡目染,既有丑恶的一面,也有反抗现实,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纯洁的一面。"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望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联系当下的事实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迷茫,消沉,他们逐渐遗忘自己的理想,像房祖名、柯震东、张默一类的所谓的明星吸毒,正象征着那“垮掉的一代”,这与本书的著作时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确实有些相象。

  成长的主题

  成长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有时候,我们或许选择把自己的不满和内心的叛逆藏匿于心中;有时候,为了迎合这个已经充满铜臭味的社会,我们学会了伪装,学会了恭维,学会了欺骗,学会了送给别人一个个假笑;有时候,为了追逐名利,我们麻痹了自己的内心,封锁住心中真实的想法,用一份份赤裸裸的假模假式包裹自己,竭尽全力不让真实的内心显露于外。我们越是这样做,越是会发现——其实别人都在这么做。

  所以,不如放下一切,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3

  说实话,这是我读过最离经叛道的一本书,这种少年侃的叙述方式真的很特别,想理解这本书要研究塞林格的人生轨迹和美国当时的时代背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历史背景是二战之后,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大量新中产阶级诞生,财富积累与战后伤痛并存,人们开始思考战争的意义,进入一个极痛苦的战后反思期。塞林格当过军人,闯过鬼门关,他对战争极度厌恶并因此患过战争心理综合征,这也是霍尔顿内心的迷茫和无措。

  我老是想象一大群小孩儿在一大块麦田里玩一种游戏……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

  这是对所有纯真的守护,保护他们远离虚伪丑陋,远离战争谎言,远离混乱不堪的现实世界。这也是塞林格的逃离。塞林格本人也在写完本书后不就过上了隐居生活。就像霍尔顿憧憬过:要装扮得又聋又哑,这样,就他妈不用跟谁做蠢而无用的交谈了。在一所大房子晒太阳。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4

  那天去书店,我从一大堆世界名著中挑了一本很薄的书,名字叫《麦田里的守望者》,带回家细细阅读,只觉得爱不释手。

  整篇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全书,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真实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本书的主人公霍尔顿四门功课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的16岁少年。他因被开除而又不敢回家而开始了流浪生活。倒扣鸭舌帽,穿大号风衣,抽烟、醺酒。他厌恶这个世界,讨厌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但他自己却挥霍无度。

  表面上霍尔顿是个玩世不恭的坏孩子,但实际上他却有颗纯净善良的心。他爱自己的妹妹,就在见她的那晚,霍尔顿说出了这段话:“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说,他想像着在一大片麦田里,几千几万个小孩子在游戏,周围除了他没有一个大人。他就站在麦田边上的悬崖旁守望着,看哪个孩子朝悬崖奔过来就捉住他,不让他掉下悬崖。这是他的一个美好幻想,也是他美好心灵的见证,他希望那些快乐的孩子不要跌入悬崖,而是永远快乐的奔跑,而那麦田似乎象征着物质世界,他希望生活在充满物质主义精神世界的孩子不要迷失自我,走向悬崖。但是最后,霍尔顿还是不免对现实社会妥协,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这可以说是作者塞林格和他笔下人物霍尔顿的悲剧所在。

  由此,我想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虽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应该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我们的路,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5

  昨天去书店,买了一本名著《麦田的守望者》,今天一再起来就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完了。

  这本书讲了美国的50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代,二战的阴云刚刚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人们却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下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他心里仍有一个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

  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每一天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许多人开始迷茫,消沉,逐渐遗忘了自己的理想,没了最初的热情,开始坠入平庸。

  我们也是这个新时代的孩子,虽然有很多困惑和烦恼。但我们仍该集中精神看清,看准未来,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当时假如霍尔顿没有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坠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光明的未来。

  我们的生活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有些迷茫和彷徨,但这只是短暂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坚定的理想。

  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将更将美好!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6

  这本书之所以畅销,成为美国文学的“现实经典”,不单是因为他描绘了青年人的种种叛逆行为,同时它让我们了解青年人的思维逻辑,以往,当小孩子搞破坏捣蛋的时候,我们只是以纯粹的行为来解释,而实际上,即使是小孩也不可能无缘无故的做某些事情,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原因的存在。

  整本书从表面上看,霍尔顿不求上进,抽烟,喝酒,乱谈恋爱简直是个糟糕透顶的“坏孩子”如果光看这些外表上的不良倾向,当然无法理解想霍尔顿这样的人,作者以犀利的洞察力剖析青少年的复杂心理,透过现实观察精神实质,栩栩如生的描绘了霍尔顿的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既揭示了他受环境影响的颓废,敏感,善良的一面。在某种程度单反映了我们青春期变化时的特点。

  有时候,懵懂的我们选择把自己的不满和内心的小叛逆藏匿于心中;有时候,为了迎合社会,我们学会了伪装,学会了恭维,学会了欺骗,学会了送给别人一个个假笑;有时候,为了追逐名利,我们麻痹了自己的内心,封锁住心中真实的想法,用一份份赤裸裸的假模假式包裹自己,竭尽全力不让真实的内心显露于外。我们越是这样做,越是会发现——其实别人都在这么做。

  霍尔顿,是一个多性格的人,有受资本主义社会耳濡目染的丑恶一面,但也有反抗现实,追求理想的纯洁一面,他不愿同流合污,自然无法好好念书,因此她的不用功实质是对资产阶级现实教育制度的一种反抗,这样,霍尔顿这个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家庭的十六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成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旅店,逛夜总会,酗酒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解除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大部分事“假模假式的”伪君子。他尽管资本主义社会的世道,却只好苦问,彷徨,用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不免对现实社会妥协,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这可以说是作者塞林格和他笔下人物霍尔顿的悲剧所在。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7

  本书写了主人公霍尔顿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游荡时经历的事情,并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他的心理变化及内心的想法,充分探索了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作者以“坏小孩”的视角描写了一个刻薄、假模假样的社会现象。描写中掺杂了一些“坏小孩”内心的抱怨和夸大,但在一定程度上客观的写出了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冷漠和刻薄对他的伤害。

  这篇小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一个是作者对青少年内心的描写,通过对霍尔顿的描写反映了绝大多数的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比如说老斯宾塞教育他时霍尔顿的心理独白:“人生是场球赛,但只是对某些人说,你要是参加了实力雄厚的那一边,那倒可以说是场球赛——这一点我承认,可你要是参加了另外那一边,一点实力没有,那还赛什么球?”表现了霍尔顿表面叛逆地抵抗着外界给的信息,但他的内心却在不甘心地接受着现实,同时也表现了他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极力用不在乎的态度来掩盖内心的脆弱。还有一个部分是霍尔顿说出自己真正想做的是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让我感触颇深,如今社会也常会有这样的现象,人们往往会问你在什么学校读书,在什么单位上班,理想是什么,目的多数出自想要知道你足不足够有出息,而非你是否真的喜欢做你的工作,你的梦想是什么。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个纯洁的梦想,像霍尔顿一样,不是为了想多么出人头地,而是可以真正给自己带来快乐,简简单单的快乐。

  作者把霍尔顿的内心世界描写地淋漓尽致,把读者带到了以主人公视角下的世界。读书不仅把我带到了不同的世界看到了不同的故事,同时也让我思考了很多东西。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乐趣。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相关文章:

1.《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范文

2.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范文

3.《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

4.《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

5.《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范文(通用9篇)

6.《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7.《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通用5篇)

8.《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通用8篇)

上一篇:汤姆索亚历险记好书 下一篇:小学生作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