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精神》初中读后感

2024-11-27 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初中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人的精神》初中读后感 1

  从这本书的的简介得知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从真正的中国人,中国礼仪,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真正的中国人: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物。什麽是爱的法则?爱的'法则就是爱你的父母。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好公民的最高义务就是忠诚的义务,不仅是行为上的忠诚,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诚。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如果学习中国文明,美国人将变得精深;英国人将变得博大;德国人将变得淳朴;法国人将得到所有,以及比现在更精致的优雅。学习中国的著作的文学,对欧洲和所有的美国人都有益。

  中国礼仪,学习正确的循规蹈矩。这就是中国文明的秘密,做正确的事并遵守礼法。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人精神的本质。

  那么他们有哪些表现,或者说在那些细节可以体现出中国人的精神?

  首先,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有一种关于极乐世界的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对中国语言的学习:除非你变成一个孩子,否则你就难以学会它。

  其次,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脑去记忆。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举例来说,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儿童时代的记忆力要强过成年后的记忆力。因为儿童就象中国人一样,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再有,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徵。中国人的礼貌虽然不象日本人的那样繁杂,但它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日本人的礼貌则是繁杂而令人不快的。我已经听到了一些外国人的抱怨。折衷礼貌或许应该被称为排练式的礼貌──如剧院排戏一样,需要死记硬背。它不是发自内心、出于自然的礼貌。事实上,日本人的礼貌是一朵没有芳香的花,而真正的中国人的礼貌则是发自内心、充满了一种类似于名贵香水般奇异的芳香。

  从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精神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去观察,我们都可以发现它。所以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真正的中国人就是有着赤字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过着心灵生活的这样一种人。简言之,真正的中国人有着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中国人永远年轻的秘密又何在呢?诸位一定记得我曾经说过:是同情或真正的人类的智能造就了中国式的人之类型,从而形成了真正的中国人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这种真正的人类的智能,是同情与智能的有机结合,它使人的心与脑得以调和。总之,它是心灵与理智的和谐。如果说中华民族之精神是一种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么,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

  看了《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对我感触颇多。从中学到许多,对我们青年的要求及期望也很多。总之,我从这本书的阅读给自己的人生找到了一个方向。

  《中国人的精神》初中读后感 2

  在辜鸿铭先生所著《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有一篇名为《中国的妇女》的文章,其中对于中国“女性理想”进行了阐述,得出了中国女性归属于无私的“忘我教”,具有温柔、腼腆、忍耐的性格特点——并以此为荣。

  当时,饱经战火的中国正处于衰败之中,形象被西方极度扭曲,本书则有力的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偏见,就这一点而言,我十分钦佩辜先生,并折服于其文字的力量。但是,论及其中内容,我却无法全部接受,尤其《中国的妇女》一文,让我忍不住在此反驳。

  文中用大量篇幅围绕中国纳妾这一现象进行讨论,认为纳妾并不与夫妻之爱冲突,也并不会影响家庭幸福,反而是一种促进。男性对妻子的`保护与爱,就体现在让妻子免受妾的责骂、侮辱。这不免就有些可笑了,如果男性没有纳妾,也就不会存在妻子被家中另一个女子辱骂甚至夺位的可能性,又何来保护一说?如此爱护不过是亡羊补牢罢了。

  作者认同纳妾——接纳另一个女人与自己共享一夫、共同生活,是一件会令人生气的、难以接受的事情,但他却通过“忘我教”这样一种看似高尚的赞赏,武断的认为中国女性因无私而不会有上述心理感受,更不会与自己的丈夫大闹——就这样用一个“高帽子”把纳妾一事再次合理化了。在我看来,这便是一种“道德绑架”,是对纳妾这一劣习的狡辩。在做出女性属于“无私教”的时候,已经将男女置于不平等的地位上,再冠以如此高名,让女性承受来自社会的道德压力,稍有反抗,便会被加上莫须有的不良不淑的罪名。无奈低头的女性,默默忍耐着丈夫纳妾一事——这样乖顺的行动,又强化了人们对“无私教”的认可,恶性循环下,纳妾一事最终成了全社会认可的合理的行为。“道德绑架”下,可怜的女性也只能无私忘我了。

  文中作者批评了弹着钢琴唱着歌、出入社会的女性,他坚定地相信女性的美德就是照顾家庭。我很认同家庭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照顾好家庭固然是一种美德,但这样的美德必须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如果是被时代所迫、被社会道德所迫而只能一心照顾家庭,操心每日饮食起居,这便不能称作美德了。何况,将女性捆绑于家庭之中也会造成男性被捆绑于社会之中,个人兴趣被压抑,不能遵从自身意愿的生活,总会带来烦恼和矛盾。

  每个人依据个人意愿而各在其位,对于提高生产力,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将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不过,对于一个生活在清末的老先生来说,儒家文化熏陶下写作而成的文章,有一些我们现代人不能认可的观点是情有可原的。本书的价值,也并不在于将其中观念照搬至当今社会,恢复所谓“中国真正的文明”。为晚清之后的中国挽回文化尊严,这才是我们应当从中学习的——用我们的文字,在现代社会,消除西方对我国的偏见,塑造文化中国的形象。

  《中国人的精神》初中读后感 3

  中国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尽管也曾出现过危机,至少它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写道,用一个词可以把典型的中国人所给你们留下的印象归纳出来,那就是“温良”。

  作者认为,中国人的本性是温文尔雅的,中国人几乎是完全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所以说中国人是典型的“温良”,但今时今日,西方人口中的“温良”二字或多或少都带着一点贬义的味道。为此,我想借麦加温博士所言:中国人的温良,不是精神的颓废的、被阉了的驯良。中国人的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即没有任何使诸位感到不快的东西。

  从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温良”精神无处不在,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正是这种品行,中国人热爱和平,尊重值得我们尊重的万物。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所以,中国人需要“温良”精神,发扬“温良”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初中读后感 4

  二十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是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书。这位“清末怪杰”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中国人的精神》一书的主旨,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论。它是一战前后也就是五四时期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东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也许如今的中国人不再像是辜鸿铭所写的那样,可是设想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就可以感受到一个固执痴狂的学者以洞透世情的老辣与火热纯净的童心坚守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情怀。这个倔强执拗又特立独行的人,用他的尖锐老练的文章展现出他对西方文化利弊的独特分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褒扬和推崇,对同胞们去亲就疏,去传统而就舶来的行为之痛心与责备,通过这本书,通过其特有的“理性激情”满满地宣泄出来。

  在这本书里,辜鸿铭把中国人所有的行为都归结为精神的附属品。在他的另类推论里,认为人类自身的自私与怯懦产生了商业主义,从而造成了英国的群氓崇拜的泛滥,导致了德国的强权崇拜教和军国主义,并最终促成战争的爆发。而控制军国主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道德力量。而中国文明中的这种使军国主义失去必要性的道德力量,便是“良民宗教”。

  那么,中国人的精神究竟是什么?辜鸿铭认为,“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绅士性并不是天性软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真正的中国人可能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并没有粗野;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它的丑陋并不可怕;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之中并没有侵略性;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愚昧的,但愚昧之中却并没有荒唐;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狡黠的,但在他的狡黠之中却并没有邪恶。”作者由此推论出中国人的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因为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生活在强烈的同情心之中,这是一种心灵的.生活,也是一种感觉的生活,这是由于中国人把身体作为一个有机体而产生的自觉或不自觉。由于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感情的或受人类影响的生活,可能有时会被人说成忽视了应该做的事情。辜鸿铭在书中还谈到了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在他眼里是一种心灵的语言,它是用心灵思考和使用的,而不是像受过理性教育的欧洲人那样用大脑和智力来使用。他还认为真正的中国人过着成年人的生活而具有孩子的心灵,也就是说,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灵和成人的头脑的人”。“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不如说它是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一个“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这个“像孩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民族,对于抽象的、刻板的科学技术当然是没有兴趣的。

  而且在书中,多是中西比较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辜鸿铭在把中国文明和欧洲现代文明进行比较的时候得出这样的结论:现代欧洲的宗教,使他们的心灵而不是头脑得到了满足,哲学使他们的头脑而不是心灵得到了满足。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宗教,作者也认为,作为群体的中国人在某种程度上没有严肃的欧洲式的宗教,中国道教和佛教的庙宇、寺院和道观更多的是边缘化了的消遣娱乐的场合。然而,与其说没有宗教,还不如说中国人不需要宗教。辜鸿铭认为儒学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给人以正确的国家理念,并把这种理念上升为一种宗教。儒家的哲学和伦理体系,是可以代替宗教对人类社会和文明产生影响和教化作用的,是这种人类社会与文明的综合体儒学取代了宗教。

  这本书虽然有着一些比较偏激和迂腐的主观思想,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全书去感受辜鸿铭在时代之下的不安与期盼,去了解中国人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拓展一些关于中华民族与中国国家在哲学及政治层面的理解。“如果说中华民族之精神是一种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么,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但愿“中国人的精神”的思考与探索之路能够一直走下去。

  《中国人的精神》初中读后感 5

  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会不邀游伴,不与父母,必会携我的知心好友——书,来陪我游历明川大河。因为我确确实实被我的这一位良师益友所折服。

  何谓“良师益友”?我想阅读书籍将会是最完美的答案。品茗书香,进入我神驰已久的书海,在其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遨游,我把生活的喧嚣抛诸脑后,在天堂飞翔。因为阅读我听懂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明白了“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领悟到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华文明如此多娇,引得无数文人竞折腰。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之时,我对古人之云心领神会。我喜欢把指尖轻划在书页上,享受那集富韵味的书质;喜欢口中不断朗诵文中之精髓,让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爱让自己的思绪插上翅膀,不断揣摩,思考文学,飞到文学的彼岸……

  仍记得往日里,茶余饭后之时,总愿意一个人坐在家门口,看着落日的余晖,带着崇高的敬意欣赏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穿过晚霞,我彷佛看到一个世纪前中国文明被“进步”的西方文化冲击的时刻,几乎所有所谓的进步分子都要将西方文化全盘代替中国文明,有一个坚强不屈的声音宛如开天辟地般咆哮,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般捍卫中国传统文化!

  他的淳淳细语回响在我的耳畔“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又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淳朴,此外还有灵敏”。我颔首沉思:百年前与百年后,都有人崇洋媚外,谁来传承中华文明和优秀得道德传统?他告诉了我,在许多生活的琐事之中,透其细节我们都能摸索到中国人的精神。平日里,父母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我们注重的礼节孝悌,这难道不是我的中国文化优秀得传承吗?

  是否还记得1861年北京的战火,那是从“万园之园”圆明园升起的硝烟。正如雨果反语所言,西方的“文明人”劫掠东方“野蛮人”的圆明园。在丑陋贪婪中,西方人摒弃了他们所谓的.道德约束,丧失了他们的信仰,宗教,法律。而我们中国人即使身处在战争年代,“粗缯大布裹生涯”,依然自强不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的无可言语的文雅和傲骨。最终战胜艰难险阻,建设美好新中国。

  我迷恋着“‘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一个‘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这个‘像孩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民族”。这句话,因为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

  白马过隙,我们的祖国来到了21世纪,她在充满着鸟语花香的阳光大道上前行,历史的重任担在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宽大的臂膀上,中国不断前行,不断在充满未知的富强之路摸索,而我们应该要拿起我们的“武器”——中国人的精神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我们的日月新天。

  《中国人的精神》初中读后感 6

  2021.4.10第一次读辜鸿铭的作品,感觉像在群山之中换了一座山来看这群山,角度完全不一样,对错我是评论不了的,水平差太远,有些说法我倒是比较倾向的。想写写读后感,可无从梳理,无力梳理。全书四成的篇幅是《中国人的精神》,也作《春秋大义》,是主要内容,至于后面的《中国的妇女》、《中国领域的约翰·史密斯》以及《中国学》,后两篇比较学术向,看看就过了,女人篇的观念还可以理解,求同存异吧。 《中国人的精神》写得还是不错的,青年人总是会想到“做人”的话题,那么要做什么样的人呢?我感觉辜鸿铭的'说法我可以较大程度接受,“君子”,这种儒雅的、温顺的、精神充盈的状态,令人神往。另,辜鸿铭对孔子的解读也是我以前没接触过的类型版本,当然我才疏学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勾起我对四书五经的好奇和欲望,看看别人是怎么解读的吧,前提最好是读过原著有一定理解。读书治学,不因声名而先入为主,不因立场而偏颇评价,吾心往之,时刻自省。

  《中国人的精神》初中读后感 7

  “缺少精确”的中国人

  距离本书出版的时间,应该差不多一百年过去了。一百年后,中国人仍然“缺少精确”(P7)。这点感受,主要来自对本人从事的汽车行业的体会。

  这本书买了三年多,因为标题没有引起我的注意,一直没有掀开读一页。偶然翻着看了看,瞬间被吸引了。作者的`许多观点有失偏颇,甚至在今天看来有点迂腐、守旧,不过作者的博学和严谨,还是让人印象深刻。

  这本书的翻译确实有些糟糕,因为本书是辜鸿铭先生用英文写作,再由后人将英文翻译成中文,所以很多词不达意的地方,比如P17中“老子对中国人说:“离开一切很随我,随我到群山,到群山中隐士的小屋,在那儿过真正的生活——一种心灵生活,一种不朽的生活。””很想知道这段话的原文是什么。

  摘录精彩:

  比如老子,他当时在中国的地位类似于今日托尔斯泰在欧洲的地位。

  .“五经”。我认为,这就是孔子为中华民族所作的伟大贡献——他为他们挽救了文明的图纸和设计。

  《中国人的精神》初中读后感 8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体在世界的东方存在这么久,时间的调和给中国贴上了独一无二的标签。有人说中国文明在类似元朝这种外民族入侵后建立统治的时间节点已然停止,但是我仍觉得中国文化的脉没断,因为外族的文明进入这个温暖的饭煲之后,虽说高高在上,但换一种说法却是浮于表面。也就是说外族的文明不但没能彻底颠覆整个中原文明的根基,反而一步步融入其中,为中国大文明的形成添加了一味独特的带有狐臊味的作料。

  之所以先辩一辩中国文明的存在至今,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一前提,中西文化之辨在追根溯源的时候则无从谈起。现在的我在看中西的时候,脚下这片土地是一个独立的,强大的,敢于也可以在世界舞台上跟老美、罗刹国赤毛、倭寇平起平坐的国家。而在一百年前,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轮番轰炸之后,各色国耻条约重压之下的风雨晚清,辜鸿铭这个“老怪物”却也可以做到当代人都不一定能坚持的独立思考,凭着自己学贯中西的墨水,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奇葩履历,挺直一杆中国人的腰杆傲视群雄。这也不难理解李大钊所云:愚以为中国两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

  《中国人的精神》薄薄一本,但是却厚重之至,因为这是一代狂人的生命呐喊。这本书创作的时间是欧陆一战时期,虽然西方在经济上迅猛发展,然而战争总是人类精神世界嘈乱的表现,也是在这一西方世界精神缺氧的契机,辜鸿铭却到处演说,告诉西方人,中国文明核心所在,价值所在,最后希望危机飘摇的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在未来道路的选择上,加入中国的元素。

  整本书分为以下几个篇章: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中国领域的约翰·史密斯,一个伟大的汉学家以及中国学。其中尤以第一部分——中国人的精神为核心。作者认为“中国人的精神,如果用一个单词来形容,那就是”gentle“,也即温顺。中国人的温顺不是一种柔弱,而是不猛烈、不苛刻、不粗野、不疯狂。在真正的中国式人性中,可以说,有着从容、冷静、练达的特点。”“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粗糙的,但粗糙中没有粗劣。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丑陋中没有丑恶。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愚蠢的,但愚蠢中没有荒谬。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中没有侵略和喧哗。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狡猾的,但狡猾中没有狠毒。真正的中国人即使在身体、心灵和性格上有缺点,也不会让你厌恶。”而这些,我觉得原因就来自于中国人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然而真正的关键并非是这句话,而是这句话所代表的儒学在中国的影响力,或者说统治力。儒学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根基,儒家说中庸,所以中国人只要不是特别难以忍受,在别人问及自己诸如:去哪儿吃,点什么菜,喝什么之类问题的时候,大多数人会选择微微一笑,然后配上经典的回答:随便。以至于“随便”成为了中国人菜谱上最中国的菜。儒家说君君臣臣,所以在中国人的字典里,“造反”二字是想想都犯法的雷池。儒家说三从四德,而婚姻在中国的受重视程度并不是因为爱情万岁,而是因为婚姻是一个紧箍咒,上面刻满了你应该和你不能云云的儒学思想。其实,作者对以上做了一个总结,那就是儒家所宣扬的,概括说就是一种“良民的信仰”,你生而纯洁,生而善良,你要听话,不管是你老爸还是你的boss。聪明的'中国统治者深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从纣王开始的反面教材也告诉后来的统治者暴力是没用的,西方则不然,教士和军队是统治者的必备佳品,这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然而塞翁失马,这却给西方世界留下了自由思考的好果实,赋予西方人勇敢的心,他们可以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保持信念,去冒险,去创新,说到底,他们有一种野性的基因在搏动有力的心脏。而在中国,儒学的出现则让皇帝们眼前一亮。从汉朝就开始封为“国教”的儒家学说在后来浩浩荡荡千年的中国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精神王国的地基。中国的皇帝们也自觉不自觉地手持儒学的套马杆,将治下的中国人驯化,他们拥有人类的智慧但却不是一种思想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推理得来的,也不像狡兔三窟这种本能的发挥,而是来自同情心,一种爱和依恋的感觉,也正是因为拥有同情心和真正的人类智慧,才是中国式的人性,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无法言表的温顺。他们习惯了逆来顺受,他们习惯了坚韧和淳朴,他们会一直秉持着那份“良民的信仰”。

  《中国人的精神》初中读后感 9

  第一次听说辜鸿铭是在初中三年级的时候。在那个倾向于崇拜的岁月里,这个学贯中西,精通多国语言,却又极端保守的鸿儒自然是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然而真正捧读他的著作确是多年后的今天,退去了初中时的那份天真与幼稚,对辜鸿铭的认识从平面地仰视到立体地正视,关于对他的一些评价也学会了更客观、辩证地去对待。

  在党课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目中,《中国人的精神》一书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不为别的,就因为它的作者是辜鸿铭。认真拜读完该书,心中泛起点点涟漪,现整理如下:

  首先还是简单介绍一下该书,《中国人的精神》共有四十节,在辜氏的所有著作中,可算是最有影响、较能反映他思想风貌的作品。本书主旨在于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从对中西方的宗教、哲学、语言、婚姻、女性、道德等等许多方面进行对比中肯定了中国文化的价值所在,极力鼓吹儒家文明较之西方文明的优越性。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本书,《中国人的精神》一书放映出的作者的思想风貌,总体上来说,它是伟大的。从现在的视角来看,它又是不够客观全面的,有许多地方是存在不足与缺漏,甚至是错误的。比如说在维护君主制与纳妾制等这些腐朽的东西方面。辜氏总是极力地为自圆其说,但其说法是有许多牵强之嫌的,对于西方文明也存在着先入为主的偏见。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本书对于传播中国的思想文化,推动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作用,它为西方了解中国的东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这是我们对待历史的应有的态度。联系当时的外部大环境,我们会发现辜氏那颗火热的中国心以及那份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情感。在中西方文明发生冲突,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都主张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毫无保留地吸收西方文明之时,辜鸿铭却勇敢地站出来捍卫中华传统文化。也许该书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就只能留下一个形象的记忆,如同辜氏那条传奇般的小辫子一样,不过成为他顽固守旧的生动象征罢了,可是我却从中看出了他那颗火热的中国心,正如他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过的“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那样。尽管他的观点中有许多是从顽固保守的立场出发,向西方不适当地宣扬和维护了本国文明中的一些糟粕,可在那个背景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读《中国人的精神》一书,我看到了一些不客观,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畅销一时的《中国不高兴》中的许多关于民族狂热主义的不当观点。虽然两者都是对中国不能很客观地去正视,然而我认为这两者还是不能等同起来看待的,因为他们的出版背景与意图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推销,尽管其中包含不少的腐朽思想,可是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民族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而后者则更多的是无视中国的实际,盲目地自大,毫不负责地哗众取宠,这种狂热缺乏冷静、科学地思考如果被社会接受,那么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因此,读完本书与联系当下,掩卷沉思,我认为“正视中国”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个春秋,我们的成就固然是举世瞩目的,但是我们却无法因此而忽视了我们的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只有正视这些存在的矛盾,努力地通过更加深入地改革与开放,在发展中去解决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才是我们的出路所在,而不是盲目地为今天的成就歌功颂德,甚至以此为资本,鼓吹诸如《中国不高兴》等狂妄之说。

  正视中国,就是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科学地剖析当今天下的形势,沉着地应对每一个挑战,抓住每一次机遇。一步一步地去实现我们的大国梦想、建立起我们的大同世界。

  《中国人的精神》初中读后感 10

  中国人的精神坎奇斯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中曾根康弘孔学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不愧是“清末怪杰”,他是中国近现代为数稀少的一位博学汉学现当代中国传统的同时,又精通西方语言与文化的民俗文化学者,他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通晓文学、儒学、法学、工学与土木等文、理各科。他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等书,向非洲人西方人倡扬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辜鸿铭也是一个“狂徒”。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期,在那样一个世纪之交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年迈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商业利益。不惧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我辈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古滕科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

  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

  正是辜鸿铭这种狂放的对自己祖国无比热爱无比自豪的态度,使他写下了《中国人的精神》这本著书从头到尾都在褒扬中国人的书。

  《中国人的精神》初中读后感 11

  西方曾经有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故宫,但不可以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18571928),名汤生,号立诚,别号汉滨读易者,近代学者、翻译家。辜鸿铭祖籍福建省泉州,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早年留学英国、德国,自称一生四洋,即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大前提辜鸿铭兼备东西方学术背景,既熟习中国国学,又掌握西方语言的科学和东亚各国语言。他曾把“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大学》——翻译成英、德文字介绍到西方,是清末民初学贯中西的第一人。

  《中国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义》,由大师辜鸿铭的一系列英文论文结集而成,是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早期代表作品。辜鸿铭在书中把中国人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对比,指出中国人同时具备深刻、博大、庄重和灵性四种美德,并主张用亚洲传统的儒家思想解决改回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造。从本书的的导读得知辜鸿铭知晓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南美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标很明显,为陷于这次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处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雷锋精神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中国礼仪,讲课正确的循规蹈矩。这就是中国文明的秘密,做正确的事并遵守礼法。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人精神的本质。

  那么他们有哪些个股表现,或者说在那些细节可以体现凸显出高中国人的精神? 首先,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个极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用到使用语言。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有一种关于极乐世界的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对中国语言的学习:除非你变成一个孩子,否则你就难以学会它。

  其次,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关键在于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脑一下记忆。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精明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举例来说,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儿童近世的记忆力相比而言要强过成年后的记忆力。因为儿童就象中国人一样,是用心而及非用脑去记忆。再有,中国人的礼貌。欧美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表象那么其礼貌的根源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拘谨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探知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阿吕迪,显示出体谅、养育他人情感的特徵。中国人的`礼貌虽然不象日本人不会的那样繁杂,但它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日本人的礼貌则是烦琐而令人不快的。我已经听到了一些外国人的责怪。折衷礼貌或许应该被称为排练式的礼貌──如剧院排戏一样,需要死记硬背。它不是发自内心、出于自然的礼貌。

  事实上,日本人不能的礼貌是一朵没有芳香的花,而真正的中国人的礼貌则是发自内心、充满了一种类似于名贵香水般奇异饱含的芳香。

  从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精神中充满著,只要我们善于去观察,我们都可以捕捉到它。所以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现在已经明白,真正的中国人就是有着赤字之心和成年人的、过着心灵生活的这样一种人。简言之,的中国人有着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时时刻刻中国人永远年轻的秘密又何在呢?诸位一定记得我曾经说过:是同情或真正的人类的智能造就了中国式的人之类型,从而形成了真正的中国人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这种真正的人脑的智能,是同情与智能的有机结合,它或使人的心与脑得以调和。总之,它是心灵与理智的和谐。如果说中华民族之精神是一种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么,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

  看了《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我感触颇深。中国人,在那样一个特定的五十年代,需要一个精神的支撑,而《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就是那个时代中国的的精神脊梁。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一个国家何尝不在意如此!《中国人的精神》就是那个民族命运裂稃锥果落的时代里中国的傲骨!

  《中国人的精神》初中读后感 12

  如果我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不会邀请我的玩伴,也不会邀请我的父母,但一定会带上我的好朋友——舒,陪我去明川河。因为我对这位好老师和乐于助人的朋友印象深刻。

  什么是“良师益友”?我认为读书是最好的答案。品味着茶香和书香,走进我向往已久的书海,徜徉在它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中,我把生活的喧嚣抛在脑后,飞翔在天堂。因为读书,我懂得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懂得了“书如良药,善读书能治愚”。我体会到“书中自有美,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华文明如此美丽,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俯首称臣。

  “读书有三种方式,即心、口、眼。”当我读书的时候,我明白了古人的话。我喜欢用指尖在书页上滑动,享受书的魅力;我喜欢在嘴里背诵文字的精髓,让优美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揣摩、思考文学、飞向文学的彼岸……

  还记得以前,喝完茶、吃过晚饭后,我总是愿意独自坐在家门口,看着夕阳的余辉,津津有味地欣赏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尊重。 透过夕阳,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世纪前中华文明受到“进步”西方文化冲击的那一刻。几乎所有所谓的进步分子都想用西方文化彻底取代中华文明。一股坚强不屈的声音如天地之始般咆哮,捍卫中华传统文化“一人守门,万夫莫开”!

  他诚实而柔和的话语在我耳边回响:“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华文明有三大特点,一是深度、博大、朴素、敏感。”我点点头,想道:一百年前和一百年后,都有崇拜外国、巴结外国人的人。谁来继承中华文明和优秀道德传统?他告诉我,在生活的许多琐事中,我们可以通过细节感受到中国人的精神。平日里,父母教导我们尊老爱幼,我们讲究礼节、孝顺。这不就是我对中华文化的优秀传承吗?

  《中国人的精神》初中读后感 13

  辜鸿铭的思想主要是捍卫君主制与纳妾制,其代表作《中国人的精神》详细阐述了其主要观点。然而对于书中毒害女性,维护封建社会摧残妇女身体的“三寸金莲”思想,否定女性自身的独立能力与价值,将女性置于一个“无我”地位的论述,其内在逻辑推理过程明显存在不足之处。下面就我个人看法提出以下观点。

  一丈夫纳妾等于爱妻子?

  辜鸿铭说:丈夫允许纳妾所含有的对妻子的保护,是丈夫对妻子的爱。辜氏的纳妾观令我十分费解。丈夫纳妾怎么就成了一种保护,一种对妻子的爱了呢?让我们来整理一下这里面的逻辑关系。

  1辜氏认为,要检验一个男人是否深爱着他的妻子,并不是一生只专情于一个人,而是懂得如何合理地保护她,保护她的情感不受到伤害与践踏。我想说的是,如果一个男人同时喜欢几个甚至更多女人,那每个女人能够分到的爱便大大打了折扣,那又怎么能说这个男人是深爱这个女人的呢?既然这个男人对每个女人都不够深爱,那面对周遭的女人们,这个男人又怎么去给予她们足够并且“合理”的保护呢?

  2正是中国妇女的无私,才使丈夫在纳妾时避免妻子不受到伤害?

  我想,这一点不用我多说了,历朝历代宫廷中的勾心斗角,争风吃醋,便足以推翻辜氏的论调。后宫佳丽三千。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便是对宫里女人们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每天充满希望地翘首等待,在等待中渐渐磨去了棱角和耐心。接踵而来的是失望、痛恨、绝望,是容颜难再,青丝变白发。而那个高高在上,睥睨天下的君王此时又在哪里?面对万千粉黛的新人们,男人早已将那些旧人们遗忘在了冷风里,一刻不曾提起。于是女人们谨记只有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用尽一切手段,才能保住君王对自己的怜爱。后宫争斗的结果向来都是残忍的。不论谁赢,到最后都只是一场空虚的胜利。即使坐在了皇后,皇太后,甚至太皇太后的宝座上又如何?她们失去的是昔日的友谊,是曾经关于爱情的幻想。

  试问有哪一个女人可以无私到与别人分享丈夫的爱,却没有一丝丝的妒意?嫉妒是人的本性,面对丈夫怀里别的女人,妻子们也只能强颜欢笑,忍气吞声。表满上的无私,只是为了保住现有的位置,讨丈夫的欢心,内心却早已翻江倒海,痛苦挣扎。原来所谓的丈夫对妻子的保护,只是保护了妻子们表面上的安然淡定,妻妾和睦啊。

  二中国绅士比欧洲骑士对待女性更道德?

  在辜氏看来,拥有妻妾的.中国达官贵人,比骑着摩托车在大街上勾搭一个无依无靠的妇女,与其调情一夜之后第二天早上重又把她抛回到大街上的欧洲人相比,更少自私、更少不道德。辜氏这样说的原因是,中国绅士为他们的妻妾提供了一个栖息之所,一个避风港,显然欧洲人的行为更加不负责任。

  但是不知道辜氏有没有仔细考虑过造成二者行为之间的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真的如他所说是中国人更加忠诚与无私吗?我看不是。我认为是欧洲人更加了解拥有妻子之外的女人是件不光彩,不符合伦理道德的事。所以他们希望在满足了自己的私欲之后尽早将麻烦脱手,以免日后再生事端,有损自己名誉。而中国人显然不是这样想的,他们将自己的妾带回家,给妻子造成难堪与痛楚。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妻子的痛苦之上,全然不顾妻子的感受。这种堂而皇之地给新妾带来满足与安逸,给妻子带来伤心与挣扎的行为,就是所谓的更加负责任吗?

  退一步讲,即使按照辜氏的论调,欧洲骑士的这种行为更加有违社会伦理道德,那是不是中国人就不存在这种行为了呢?“不是爱风尘,似被前身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是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这首诗是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娼妓制度的强烈控诉。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男人们除了允许纳妾之外,还可以在花花世界里鬼混,并且将这种行为合理化,制度化,形成了一整套有序的管理体系与机构,也就是古代社会的青楼。同样是事后拍拍屁股走人,不用给予承诺,这和欧洲人的行为又有何二异?

  三中国的理想女性是民族之花,文明表征。

  辜氏在书中提到“中国的女性观念是手拿扫帚打扫房间”,“真正的女性观念一直是主妇、管理家务的妇女”。我们不能过分苛求先哲,毕竟在传统社会里,女性更多的是被赋予“三从四德”、牺牲自我的社会价值。但是相比较其他的老学究,辜氏在这方面其实是有所进步的。他将中国女性的这种“无我”境界,对丈夫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料看做是这个民族的文明之花与文明表征。这和传统社会里“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红颜祸水”的论调无疑要开明得多,高远得多。

  辜氏的理想女性观,是他企图向世人阐明的“中国人的精神”的一部分,也是他揭示的中国文明价值的一部分。我们要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现代的女性观重新审视整理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这一热点话题。虽然时下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夫妻间的家庭暴力等不良现象依然存在,“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一时还无法彻底根除。但我相信只要女性同胞们懂得化过去的“无我”为现在的“有我”,有自己的工作、事业、收入,经济上独立、人格上独立,热爱生活与家庭,勇敢的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二十一世纪的新女性是可以从几千年的旧思想中破茧而出,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全面的新型女性。

  《中国人的精神》初中读后感 14

  首先不得不说辜鸿铭是一个天才。一个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超人。

  这本书是1915年出版用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而且此书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虽然我个人觉得部分思想也有极端之处,但是正如豆瓣ID黎旭所说,在辜鸿铭所处的那个几乎是要全盘否定东方文化的历史条件下,针对一种极端的思潮,或许只有用另外一种极端去予以抵制,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

  此书,我看了前面三部分: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字里行间透露的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很多精神也的确是我们国人所拥有的。但是辜先生的部分解说也有偏颇,但是在那个时代来说,辜老先生对东方文明的宣传实在是功不可没无可厚非的。此书中表达的和描述的中国人是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产物。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当然关于中国人的精神,还需要我们来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中国人的精神》初中读后感 15

  中国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尽管也曾出现过危机,至少它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写道,用一个词可以把典型的中国人所给你们留下的印象归纳出来,那就是“温良”。

  作者认为,中国人的本性是温文尔雅的,中国人几乎是完全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所以说中国人是典型的“温良”,但今时今日,西方人口中的“温良”二字或多或少都带着一点贬义的味道。为此,我想借麦加温博士所言:中国人的温良,不是精神的颓废的、被阉了的驯良。中国人的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即没有任何使诸位感到不快的东西。

  从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温良”精神无处不在,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正是这种品行,中国人热爱和平,尊重值得我们尊重的万物。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所以,中国人需要“温良”精神,发扬“温良”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初中读后感 16

  近日用零碎的时间读完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其中的内容让我更深层次地领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真正的中国人的精神。

  这本书的作者辜鸿铭先生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可见他当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书中,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

  他认为中国人是特别讲礼貌的人。真正的礼貌的本质是考虑别人的感受。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生活,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因而也容易考虑别人的感受。中国人的礼貌,虽然没有日本人的礼貌那样周全,却让人舒服,因为它是,正如法国人完美表达的那样,是心灵的礼貌。相反,日本人的礼貌虽然周全,却不那么让人舒服,它可以说是一种排练过的礼貌--类似于戏剧作品中用心学习的礼貌。这与直接来自心灵的、自发的礼貌不同。事实上,日本的礼貌好像没有芳香的花朵,而真正礼貌的中国人的.礼貌有一种芳香,来自心灵的名贵油膏的香味。

  他还论述了中文的问题。汉语口语的容易根源在于它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语言。它是一种没有语格,没有时态,没有规则与不规则动词的语言。事实上,也不存在语法或其他任何规则。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汉语口语本身并不是一种很难的语言。但是对于那些来到中国的受过教育的欧洲人,尤其是半受教育的人来说,即使是汉语口语也是一种很难的语言。他认为汉语口语是一种完全未受教育人的语言;事实上它是小孩的语言。当那些有学问的汉学家坚持说汉语是如此之难时,欧洲小孩学习汉语口语却是如此的容易。因此他认为学习汉语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小孩,你将不仅进入天堂之门,而且也能学好汉语了。

  然而书中有一些观点我不太赞同。例如纳妾制和维护三寸金莲。但书中的主旨精髓还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到底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那并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回答的。此书通过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女人,中国语言,约翰在中国,一个大汉学家,中国学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人的精神。辜老先生通过许多例子和对比深入剖析了中国人的精神。我觉得中国人的谦虚是最可贵的并需要延续下去的,中国人的精神也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借鉴别人的好的地方,中华民族才能发扬光大,而不再出现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被人欺凌的状况。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认为要借鉴书中有益的部分,努力做一个深沉、博大、纯朴和灵敏的人。

  • 相关推荐

【《中国人的精神》初中读后感】相关文章:

感动中国人物精神总结(精选9篇)10-03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07-23

感动中国人物精神事迹学习心得03-31

《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读后感10-19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精选11篇)11-01

《中国人弄丢了器物精神》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06-20

执着精神的初中作文(精选25篇)11-13

让精神的瀑布倾泻而下-初中想象02-25

中国人歌词05-30

狼的精神蚁的精神读后感优秀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