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2021-05-11 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会心理学》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1

  社会认知即人们思考自身和社会性世界的方式,包括我们如何选择、解释、识记和运用社会化信息。有两种类型的社会认知,第一种是自动化的低努力水平的思维,它是迅速且自动的。第二种是控制性的高努力水平的思维(《思考快与慢》里的系统二),它是有意识的、有意图的、主动的合需要努力的思维。

  自动化的思维是因为大脑的图式认知能力,图式可以来组织我们社会性世界的知识以及解释新情况的基本知识和印象。图式是非常有用的,它可以帮助我们组织和理解世界,并填补我们知识的欠缺。失去这项能力的人,遇到每一个情境对于他们而言都是初次体验一样。这无疑是费力和困难的。图式能力能够稳定将新的经验与过去的图式链接起来,而没有这项能力的人,必须去创造出原本并不存在的图式。

  那些图式将影响人的认知呢?不同的图式在人的头脑中所占据的优越范围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在社会性世界作出判断是德可提取性是不同的。第一,那些过去经常积累的图式经验越多,可提取性越高。第二,刚刚积累的图式经验,更容易被提取。第三,与眼前的目标相关的图式经验,也会更容易被提取。

  被提取的图式经验将影响人的行为,人们不总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常常不同程度低支持或违背图式,然后据此采取行动。最明显的是自证预言。人们对于其他人产生什么样的预期,这话影响他们如何对他人;而这种对待方式又会导致那个人的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一致,使得这一预期成为现实。也就是要相信“相信的力量”。当我们相信对方是友善的,则对方会最终我们表现友善;我们相信对方是不友善,则对方会最终对我们表现恶意。克服自证语言的方法就是改变图式思维,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产生意识,用控制性思维去认知他人。

  此外,我们启动图式思维时,也会参考我们自己的身体是如何反应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和一个陌生异性第一次约会时如果吃的是一顿美食时,会对对方产生更多的好感。而用餐不那么满意的时候,对对方的印象也会打折。

  图式思维时一种心理策略和心理捷径。我们做出的很多判断,都是采用了心理捷径,从而会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有些甚至是悲剧性的错误。但自动化的图式思维在大部分情况下,为我们应对世界的大多数情况起了关键作用。因为我们需要处理的信息不仅大量而且嘈杂,图式思维节省了人的思考做判断的精力。

  但我们人类一直在做的减少自动化思维,追求控制化思维,对社会的认知做到有意识、有目标和方法。因为我们认为我们是自由意志的。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我们的认知和判断。但人到底是否有自由意志是哲学家讨论了几千年也未有明确结论的问题。然而,相信人有自由意志,是人最有自由意志的证明。相信“相信的力量”在此又发挥重大作用。人们越相信自由意志,人们就愿意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些不相信有自由意志的人,更容易去做不道德的行为。因此为了社会的最好利益,我们应该相信我们有自由意志。

  控制性思维也会给人们带来困扰,尤其是对负性事件的反复的有意识的推理,会让人陷入对负性事件更深的痛苦之中。

  总之人们大部分时间是图式思维,因此人们提高自己思维的空间很大,对人类思维最好的比喻是:人类是“白璧微瑕的科学家”,一个尝试从逻辑上揭示社会性世界之谜的才华横溢的思考者,但做的不够完美。人们往往对与他们的图式有出入的事实视而不见,并以实现其图式的方式对待他人,这是优秀的科学家绝不会做的事。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2

  《乘风破浪的姐姐》最近大火,节目一开始,所有的姐姐都表示很喜欢万茜,大家都被带着节奏走,既然这么多明星姐姐都喜欢她,那她是不是真的很不错呢。很多人之前都不知道万茜是谁,就莫名其妙的觉得她很好,即使首秀的时候她弹错了,都觉得可以原谅!

  后来万茜在节目中的表现翻车,营销过度,引起大家的反感,剧情出现反转,全网黑她,这时候再去看节目,觉得她甚至都变丑了,以前是“人淡如菊”,现在是“油腻虚伪”,怎么看都不顺眼,说什么话都不对!

  短短时间,为什么大家对她前后的评价差距这么大?仅仅是因为她唱错跳错性格不讨喜吗?

  想一下生活中是不是有这样的现象:你喜欢的衣服是不是大多是当下流行的款式?你是不是喜欢把家里装修成现在流行的风格?你是不是关注了很多博主,跟着他们的推荐喜欢买一些网红产品?健身风靡全球,你是不是也经常刷着手机看着别人的马甲线蠢蠢欲动?......人们特别容易受到别人的暗示,模仿别人,或者服从权威,这就是所谓的从众。别人说她好时她就好,别人说她不好她就不好,舆论就是变色龙,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未必仅仅是自己的观点,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太多了。

  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人们就很轻易的表现出从众行为,可想在有一些压力或者直接受到强迫的情况下,人是很容易从众和服从的,著名的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就证明了在权威的指示下人们会很轻易的服从,即使这些指示会伤害到别人。人类历史上的那些大屠杀,普通的士兵服从上级指示残杀无辜的平民,对权威的服从通常可以战胜道德!

  个人很容易服从强大的社会情境压力,我们大部分时候甚至意识不到这种社会规范对我们的影响和教化。你试试在教室听课时突然起立,或者在餐馆吃饭时突然大声歌唱,或者穿奇装异服走上街头,在试图打破这些社会束缚时,我们才突然意识到他的强大。要成为少数的与众不同者真的很不容易!你现在发一条帖子支持一下万茜试试,会被骂死的。

  英国人斯蒂芬·高夫在2003年试图裸体(除了帽子、袜子、靴子和帆布包)徒步穿越不列颠。在他847英里的旅途中,被捕了16次,在牢狱中度过了5个月。他自己认为他的裸体运动是最重要的,可以展现他美丽的人体,可是却不符合明确的社会规范。即使英国这样的个人主义文化也是没办法容忍的。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独特的,是与众不同的,这种感觉才让我们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我们热衷于做特立独行的自己。

  “做自己的事。质疑权威。如果觉得对就去做。跟着幸福走。不要从众。自我反思。坦诚的面对自我。勇于承担责任。”是不是觉得上面说的每一条都说到了你的心坎,每一条都好对,就想成为这样美好的自己呢!在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这样的说辞不绝于耳,我不是说这样的观点不对或者不好,我也喜欢上面的每一条言论。但冷静思考,我们或许只是被西方个人主义洗了脑,在没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之后就不容质疑的相信个人主义是块宝,从众行为是根草!

  有时候社会带来的压力是我们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支柱!《三十而已》中的林有有,搞的别人家破人亡,自己全身而退。但我看她真心演出了真爱的感觉,林有有也可以为自己辩解,她就是单纯的爱上了许幻山,followherheart,不顾一切,为爱痴狂。她不屑社会的道德规范,不与父母沟通联系,也没有自己的朋友圈,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特立独行,也太自我太个人了吧!她不care任何人,卸掉了社会压力,也就彻底放飞了自我,没有什么道德了!提防逃脱了道德绑架,却变成了一个没有道德的人!

  我们真的能以极端满足自我和真正表现自我的方式来生活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冲进世贸大厦“熊熊烈火”的每一位消防员都是心甘情愿的吗?赶赴武汉支援的每一位医生护士都是自愿的吗?他们也只是“部分的出于服从上级命令,部分的出于遵从集体忠诚和团结一致的价值观”。从众不都是消极的,有时候也可以是积极有效的。站出来反对不公正的社会权威很难很难,但是如果周围的人接二连三的站出来了,我一定也会跟上的.!比如上课时,老师讲错了一个东西,或许你不敢提出来,但是当周围有同学提出来时,是不是给了你勇气,相信你也会站住来的!这就是从众的释放效应!

  有时候我们从众仅仅是为了我们能安全的融入集体,被大家接纳,获得别人的喜欢,不从众的个人主义有很多优点,但是我们同时也是社会动物,我们要平衡自己的自立需要和依恋需要,私密性和公共性,个人特征和社会认同。

  所有明星都在买热搜,都在花钱营销,只是万茜自己业务能力没跟上,还突兀的营销过度,人设崩塌。但我觉得上升到抨击人家的人格大可不必,千万不要加入网络暴力的队伍,不管对象是谁,我们不清楚她人到底咋样,跟我们也没什么关系!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3

  今年涉猎了心理学范畴的多本书,如《社会性动物》、《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人性的弱点》、《自控力》,但是都不如《社会心理学》全面,翻译流畅,读起来不像《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语言晦涩,排版和内容也比《社会性动物》更能让人爱不释手,大量的例子、名言、漫画、表格让人进一步理解书中的观点。

  在内容方面基本上涵盖了《社会性动物》、《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这两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心理学的范式教科书。这本书反反复复、读读停停持续大半年,是目前读过的最厚的一本书,很高兴自己坚持读完了,并且以后还会反复翻阅。也是因为这本书,开始学做思维导图,日积月累,最后完成的时候也惊叹于自己的耐力。

  相见恨晚的同时也感谢自己在这个年纪读了这本书,更够更全面的看待社会,更包容、多方位的看待他人,更重要的,进一步了解了自己,了解“人”的多样性、复杂性,希望自己能够更好的学以致用,学会和自己相处,接纳自己爱自己。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4

  1、焦点效应与透明度错觉:

  我们往往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

  这可能造成对于他人行为的过分解读,而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自己缓解不利情绪,要清楚你所表现出来的尴尬或紧张别人很可能并未察觉。

  2、预测误差:

  我们常常低估我们完成一项任务的时间;也常常高估情绪事件的持续性影响。

  这意味着我们对自我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想要准确预测行为最好参考过去在相似情境下的行为,不能仅凭臆想。我们有较完善的心理免疫机制,使得重大事件带给我们情绪的影响很可能比我们曾以为的要轻微得多。

  3、自我服务归因:

  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而把坏的结果归因于其他。

  就像当我们获得成功的时候,我们常会将原因归于我们超乎寻常的才智和品德;但当我们失败时,我们会觉得自己的失误是普遍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的。

  这能够保护人们免受抑郁,帮助缓解压力,并让我们认为自己比真实的更优秀,激发我们努力去自我实现。但过分地高看自己就显得狂妄和傲慢了,而与之所对应的谦卑,并不是看轻自己,而更像是不太在意自己,一方面让人们为自己的专长而欣喜,另一方面也真诚地认可他人的专长。

  4、自我妨碍:

  我们会通过设置障碍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这个行为看上去是自己拆自己的台,但其实自我妨碍并不是为了破坏自我而是保护自我。

  因为害怕失败,我们可能在任务刚开始时不好好干,以此不让自己产生过高的期望;因为害怕失败,我们在关系到自己形象的困难任务中不尽全力。尽全力失败了比因耽搁而失败更令人泄气,如果在重重阻碍下我们竟然成功了,那对自己的信任会更加坚固;而如果失败了也不会因此怀疑自己的天赋和能力,自己的自尊也不会受到损害。

  5、错觉思维:

  我们常常在随机事件中找规律,当我们期待发现某种重要联系时,我们很容易将随机事件联系起来,以此来支持自己的信念。

  假如我们相信事件相互关联,我们更可能会更注意某些支持性的证据。就像答主高中时每当体育课因为下雨取消就会记忆深刻,那时候我甚至总结出了体育课那天多半会下雨的经验,现在想想体育课和下雨之间当然没什么联系。

  而这种将随机事件建立联系的行为往往容易让我们产生一种控制错觉,认为各种随机事件受我们的影响。这种控制感会让人很爽,但它也能让你沉迷在小概率事件的谜之自信中,比如赌博。

  我认为,这些内隐的思维习惯是中性的,没有好坏之说,能适应当时的环境就是有利的,能在进化中被筛选出来就说明它有它存在的生物意义。很多时候用自我意识去干涉这些习惯并不一定有利,但能了解这些习惯确实能帮助我们提升生活体验。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5

  在美国,如果一本心理学教科书能够再版3次以上的话,这本书就堪称经典教材了,而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在过去的20年中连续再版了8次。我买这本书已经有好一段时间了,一直到最近才认真看,但一看了,就非常喜欢了。

  虽然书本身的字体比较小,但书的内容的确很实在,很切合自身感觉。每每在读,就会切合自身情况,就发现书里说的跟自身感受的如出一辙,心中不由佩服。我不由得更相信书里的内容,如果里面写到的,我还没经历过,那总有一天我会经历的。现在就是预习,先由心感受,再由身感受。

  中国人写的心理学书,一般都是理论型的,而且章序十分老套,而这本书是国外人写的,写作风格与中国人习惯的方式不一样,看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同时,带着思考的习惯去阅读,更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里面有一个观点,不仅仅是态度决定行为,行为也会决定态度。也许你会感到莫名其妙,其实仔细想想就会想通。人的行为往往根据自身利益出发。一个不符合自己惯常准则但于己有利的事儿,由于做此事能获大利,所以还违背自己的"准则"做了。做了后,很明显你会受自己良心的折磨或者感到心理不平衡,因为这样的行为与你往常的原则不一样。这个时候,心理防御机制开始起作用,为了保持心理平衡,内在就会告诉你,改变你对此事的态度,一切就顺理成章了。于是为了保持内在与外在的自我同一性,你的态度改变了,变得符合你的行为,于是内心得到了平衡。

  我原来是一个有拖延症的人,做什么事总是要拖到最后,但是工作之后,我觉得这样不行,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有时还会错过最佳时间。如果当时该做而没有做的工作拖到后面,幸运的话赶在截止日之前做完就好,如果中间出了什么岔子,或是最后有什么其他事情,或是无法一次性做好,都会造成重大的失误。所以,这样的习惯不能继续保留在工作中,于是,我尝试在做我短时间不想做的事情的时候,先不想,做了再说。事实证明是很有效的,举个例子,以前吃完饭的碗总是不想洗,给自己想很多理由和借口拖着过会儿再洗,最后呢是又痛苦又要洗,但是我决定用我的行为来改变我的态度,现在一吃完饭,什么也不想先把碗洗了,没有思考洗不洗的过程,慢慢习惯了这种方式,这就是从小事做起,用行为改变态度。应用到工作中也是同样的道理,规定了今天要完成的任务,要学习的东西,一定要立即完成,这样才不会把所有事堆在一起,既加重了自己的负担,也不能做到高效。

  有句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看了这本书,你不知道,当你以某人为目标,模仿模仿着,你就成了她。感觉这和公司给我们的传达精神不谋而合,不断向标兵、优秀学习,不断提高。我会继续阅读下去,相信这本书还会带给我许多不一样的启示。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6

  社会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领域设计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人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中。研究社会心理学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所以,当我阅读完《社会心理学》后,第一个感受就是不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论意义,更要实践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对窗口的服务工作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在窗口服务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接触到《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我发现将心理学引入到行政服务窗口工作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在严格执行行政服务系统工作人员文明服务手册的同时,我们窗口还实行微笑式服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如果都搞一刀切式的服务态度,产生的效果未必好。看了《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对各种服务态度、服务方法对我能正确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需要,并进行针对性的和周到的服务有很大的帮助。在窗口工作中,在推行微笑式服务时,如果服务对象属于活泼型,情绪外露,兴趣广泛,工作人员要热情接待、周到办事,做到以热对热;如服务对象为安静型,表现为情绪稳定,自信心较强,这样的对象不喜欢我们过分热情,针对这样的服务对象,我们要做到不卑不亢,热情适度,以静对静;如服务对象为兴奋型,语言坦率,喜欢提各种问题甚至意见,对这类服务对象,我们除了热情接待外,还应以和蔼亲切的态度,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尽量满足其要求;如服务对象为抑郁型,这类对象想得很细微,语言谨慎,我们除了热情外,还要有耐心,细致体贴地为其服务,以诚取信。

  正是如此,我根据《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中的知识和原理,把握服务对象的心理,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提供服务对象所“需要”的服务,从而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窗口形象。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精选6篇)】相关文章:

1.《社会心理学》读后感(精选5篇)

2.《社会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3.社会心理学的读后感

4.《社会心理学》初中读后感(通用9篇)

5.《社会心理学》的读后感(通用5篇)

6.社会心理学应用论文

7.关于服装社会心理学论文

8.社会心理学论文2000字

上一篇:《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 下一篇:《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