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出乐观的孩子》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出乐观的孩子》的读后感 1
如果有人问我儿童最需要培养的品质是什么?身为班主任,我希望我的孩子们可以拥有乐观的品质,因为乐观的孩子才会对未来充满希望。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乐观起来?在《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中,塞利格曼博士用他的亲身经历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培养孩子乐观品质的捷径。以一名班主任的身份去读这本书,也给我的班主任工作带来了很多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与体会,跟大家一起分享。
一、班主任要有健康乐观的情绪
马丁塞利格曼博士认为,孩子的悲观有四个来源:基因;父母的悲观;从父母或老师那里得来的悲观性批评;征服和无助感的经历。除了基因,其他三个原因都是可以改变的。除了家人,教师是跟孩子相处时间最多的人,尤其是班主任。
班主任每日接触的事物都直接关联于孩子的成功或失败,因此往往就会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解释风格强加于孩子身上,或使得孩子习得教师的解释风格,并用这个解释风格来批评自己。所以,要想让你的学生乐观,首先你要有健康乐观的情绪。我们在进课室之前,可以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走进课室,让孩子迎接的是你的笑脸,感受到的是你的喜悦。除此之外,班主任应该尽量做到不在学生面前抱怨,而是多与他们分享一些开心的事情,让他们知道其实生活是很美好的。
二、要培养孩子乐观的解释风格
书中提到,乐观的认知技能有四个:“捕捉思维”;对自动思维进行“评估”;进行“更正确的解释”;化解灾难性的思维。那么,如何去做呢?此时,我们可以借助ABC法则来进行练习。A代表不好的事情,C代表后果,不愉快事件之后的感受与行为。通常,看起来好像不愉快的事件立即且自动地产生后果,其实不然,B——对不幸事件的看法与解释,才会引起某种特定的后果。所以,我们是通过ABC模式的练习,改变学生对不愉快事件的看法和解释,来培养孩子乐观的解释风格,从而改变他们的感受和行为。乐观的解释风格一般归因于偶尔的.、特殊的、和外因的,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去教学生解释风格。
三、帮助孩子获得掌控感
数百项习得性无助的实验指出,动物(包括人类)在经历不可控制的情况时,就会学会放弃。相反,可控制的能力可产生行动来抵抗抑郁。我们可以加强学生的掌控力来预防无助。班主任的布置一些任务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利用微小的、可达成的步骤将挑战分层,首先从孩子们容易控制的程度来进行。比如,你想要增加班级凝聚力,让孩子们更加团结,你可以把这个目标进行细化,从孩子们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开始。你可以先让孩子们每天发现一个同学的优点,让孩子们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再一步步去引导他们如何相处,最后才到团结一致。
四、要乐观,还要好教养
乐观不是灵丹妙药,它不能取代父母的良好教养,也不能取代孩子发展起来的强烈道德观,更不能取代雄心壮志或是正义感。此时,家庭教育及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是班主任无法凭一己之力办到的,需要家校合作共同努力。班主任此时应该多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让家长认识到好教养的重要性。
总之,乐观的生活能培养学生豁达的心胸和充分的自信,这是生活的一个良好习惯,如果你想做一个好班主任,请帮助学生养成乐观精神,这会使孩子收益终生!
《教出乐观的孩子》的读后感 2
我应该属于习得性悲观者,很多时候遇到事情时反映在头脑里的第一想法就是,我怎么这么糟糕,要是换了别人就不会这样,或者,别人肯定不喜欢我,所以才会这样对待我。但是,大部分的时候,当我有这些反应的时候,我会沮丧,但是会跟着反击。可这种反击很弱,有很多时候有例可证。由于这种反击比较弱,当我遇到比较小的伤害或者挫折的时候,这种弱反击能够起到缓冲的作用,但当遇到大的挫折的时候,就发挥不了作用。甚至某些时候我会觉得这种弱反击是我逃避真实想法做出的暂避之举,是不真实的,是错误的,是对自己对别人的不负责的想法。所以当我遇到大的挫折,很容易陷入坏情绪的恶循环。
在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更多的.是把错误往自己身上扛,我以为这是负责任的想法。甚至当有些时候我觉得有些错误是别人造成的,我会认为这种想法是极端不负责任的,所以都会尽量从自身找出错误,这样,当然有好的一面,可以培养我的责任心,但,另一方面,更多的自身错误让我更自卑。
很认真地看完这本书,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想要培养性格乐观的下一代的父母看的,更多的是写给我们这些已经成年的习得性悲观者看的。原来面对伤害,面对挫折,我可以做的不仅仅是反思自己,更多的时候应该正视事情的真相,该由自己负责的部分便坦然面对,以此为戒,是他人引起的,又关我何事。
《教出乐观的孩子》的读后感 3
最初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是茫然的也是欣喜的。被国内书籍的思维圈住了,读一章的时候,更多的是摸不着头脑,不清楚作者写这本书的重点是什么。还未结婚的我,读起来感触更多,有些相似的童年经历能产生共鸣,也为以后婚姻教育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花了两个月的时候读完这本书,受益匪浅。
我把我自己当成孩子,也把我团队下的员工当成孩子。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乐观"是可以"习得"的,抑郁也是可以尝试着"免疫"的,马丁?塞利格曼博士认为,孩子的悲观有四个来源:基因;父母的悲观;从父母或老师那里得来的悲观性批评;征服和无助感的经历。除了基因,其他三个原因都是可以改变的,我以前是拒绝跟悲观主义的人交朋友的,总觉得自己也会被传染,也以外这种悲观是与生俱来的,书中告诉我们,父母的悲观、父母的批评方式以及父母给孩子提供征服机会的方面对孩子以后人生中是否乐观起了关键影响。所以,要想培养乐观的孩子,第一点就是,家长必须先有意识地改变和完善自己,让你的家庭充满了乐观的氛围,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会天性乐观,而整天愁眉苦脸的父母是不会带出快乐阳光的孩子的。
塞利格曼的教育启示:让孩子学会反驳,最初我简单的以为反驳就是顶嘴,而书中却告诉我们,教孩子还有原则,最主要的就是反驳必须根据事实必须是可证实的,有效的反驳建议在四大基石之上:第一是搜集证据,第二是做出选择,第三是化解灾难,第四是发展反攻策略。当孩子遇到什么不好的事情时,特别是自己出错、失败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悲观情绪。要教会孩子反驳悲观。首先要告诉自己冷静一下,不要被自己即时产生的悲观想法所困住;然后搜集证明自己不用悲观的证据;第三步是问自己还能不能从其他方面来看待这件不好的事情,并试着从多方面来看待;第四步是评估这件不好的事情的所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就是对这件事情进行评估。并通过分析各种可能后想出预防和解决的方法,从而度过悲观危机。
这不仅用在教育孩子身上很有用,用在班组管理上也是可行的。在接电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员工上旬数据不理想就开始悲观的认为自己整月的数据就完了
(A)那一瞬间,他的自动思维是为什么月初就遭那么多不满意,这个月又白接了
(B)随即陷入了愤怒、失望、委屈的情绪里面
(C)。这时,需要我们马上提醒自己,这个自动思维是正确的吗?我月初数据不好就真的一直不好了吗?有一个月不是也是后来居上吗?
(D)想到这些之后,就会慢慢平静下来,觉得月初数据虽然是基础,但是月中还由机会追上来,在退一步,月中追不上来还有月末呢,我只要调整好心态,一定会取得好成绩。这样一次一次小事的堆积,慢慢慢慢的`学会有效的反驳自己的悲观情绪。
书中还有很多理念和方法,但是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成长环境对乐观孩子的影响很大,成长过程中的自主乐观思维更重要,要坚持自己去用乐观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并且要知道自己的影响很大。
孩子不快乐,父母有责任,你的一言一行以后都会给您的孩子留下影响,为了您的下一代,你也要学习乐观,要乐观还要有好教养,正确的教导可帮助孩子养成并保持乐观心态,同时更积极的重要经历也会使其乐观更稳固。
《教出乐观的孩子》的读后感 4
我想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他的封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给人的感觉特别开心,特别精力充沛,我想这也是乐观最想表达的看法。
为了督促自己读书,我自己对于每一期的读书都进行一个读书的总结,也算是对于书的内容的回馈与自己感受,看书最重要的不是别人说了什么,而是我们自己对于书中内容的想法与之后的行动。这是一本集教育与实践于一体的书,能教会我们去改变看待问题的方法,去思考我们在养育孩子中的做法,所以还是需要用心去读的。
第一章 悲观在流行
从开篇起,作者提到了他有这个积极心理学研究倾向的原因,少儿麻痹症的治疗方式却实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让我们意识到,一小点的菌体是能让我们的免疫系统可以更有力地抵抗外来的细菌的。就像在罗马时代,有两个参议员在议会上吃了砒霜,结果第二天还是如正常人出在在议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哄动。因为所有的事物好与不好,不在于事物本身,还要视乎事物的数量,好与不好总会有一个临界点的呢,找到这个临界点很重要。
后来作者提到发现“习得性无助”的过程,他发现人类面对许多无法控制的事件时的反应:经常试都不试就放弃了。这于我家的女儿,这种情况真的经常出现,当我发现之后,我会跟她说,你要先自己试过,自己努力过,妈妈才会去帮助你的,因为你真正付出了努力后,无论结果如何,妈妈都会肯定你的。但是如果你不试,那你为什么让我去给予帮助呢?我觉得这属于一种精神依赖,或者说一种自卑的表现,发展下去当然会和抑郁症有一定的关系。
育儿先育已,当我们父母学会怎样去引导小孩,也许我们能给予他一种能量,给予他一种生活的勇气,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努力的。书中说,本书的目的在于教导父母、老师及整个教育系统如何教会儿童习得性乐观。我还是非常期待的。
第二章 乐观需要从小培养
执着地坚持:提到这位妈妈的做法并不是去和小孩争论谁得谁错,不是去指责小孩的行为,而是用心去发现、去体会小孩这个行为背后的需要,然后给予合理的回应。虽然小孩一开始的行为相当危险,但发现小孩的需要后带到其他安全的'地方,继续让他得到掌控感。这个故事真的让我很受启发,我觉得小孩经常有些危险的行为,而且是纯粹是为了她的好奇心去探索,而我们的指责并不能得到真正好的效果,因为他的好奇心并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我该去想一下,我该用怎样的办法既安全又能满足她的好奇心。
糟糕的示范:父亲在这个过程中犯了三个错误:
1、父亲说的每一件事几乎都不是真的。我觉得给小孩一个真实的标准真的很重要,他做不了就是做不了,即使你跟他说他可以,他还是会认为自己不行,因为他是通过他的主观情感来判断的,只有他真正能做到这件事情的时候,他才会有肯定自己的想法。就像我女儿在用学习筷吃饭,有时候她菜夹不好,然后试了几下不行就心急,就开始很生气地让我帮忙,我会说要不你再试试别的方法,你刚才还是夹得挺好的啊。但这其实没有缓解她的情绪,因为她还是没夹到,只有当她通过自己努力夹到后她才会停下生气的面孔。
2、为了让伊恩高兴,父亲接手,为伊恩做一个他自己无法做到的东西。这也是一个大的错误,这个是小孩自己的事情,我们该去教导小孩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即使我做得再好,那也只是我的,而不是小孩的。
3、父亲应该对伊恩解释失败的原因并提出反证。这个真的很重要,因为失败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现在的情境并不能代表过去,也不能代表未来,如果我们只是因为一次失败就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自己特别无能,那当我们以后遇到相同的事情相同的挫折时就会不断加深这样的想法了。
远离悲观:是需要我们的共情,去体会小孩的感受,给予他自己生活中也遇到的问题,让他知道这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其他手段来改变的。
书里面提及的例子真的很好,而且我觉得反面的例子能让我们看到我们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是否也犯了相类似的错误,只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们才能更好地改正呢!而正面的例子又教会我们去发现处理问题的方法,给我们例子来学会表达的方式。
《教出乐观的孩子》的读后感 5
《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是一本有关积极心理学的书,读起来有些晦涩。尤其对学龄前儿童来说,书中的方法和技巧还不太适用。然而,“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所讲的话,也吸收你讲话的方式。所以,帮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你自己先获得拒绝悲伤的技能”。从自己做起,情绪稳定的父母,温暖积极的家庭环境,是给予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
第6章着重介绍了如何评估孩子的乐观程度,包括孩子归因和解释风格的评析和抑郁程度的诊断。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对自己的处事风格和生活状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是个乐观的人,虽然很多时候有着悲观的想法,遇事是个容易自责的人,容易感到内疚、羞耻、失去自尊、比较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评价。正是因为对自己有了更好的认识,才能更进一步的悦纳自己,爱自己。
我们的生活中不可能全是积极的情绪,即便是乐观的人。消极情绪和悲观思想的存在是有其存在意义的:它们传递着很多重要信息,激励你采取行动改变自己或是改变你的世界。悲观想法有时能帮助我们对事件的认识更切实际。轻度抑郁的人对成功和失败的.看法更公正。我们要允许它们的存在,并把它们看成是我们行为改变的催化剂。
孩子的乐观要从小开始培养,而孩子从出生到学龄前这段时间学习乐观的主要方式是模仿和继承。父母对特定事件的情绪反应和解释风格,孩子会以此为信号来判断和学习,并把这些慢慢变成自己的风格;父母和老师评价孩子的语言方式会影响到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风格;不寻常的无助和失败,比如父母激烈的争吵,身体或精神上的虐待,容易使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更谈不上掌控感的经验。这就更加印证了父母学习乐观技能的必要性。另外,孩子在某件事情上的执着坚持,不是因为孩子执拗,而是他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对这个世界的掌控,所以,“孩子儿时的梦想有很高的价值,努力与练习时常可以弥补天才的不足”,孩子从自己的行为中体会着令人羡慕的坚强不屈和愉快的精神。不要轻易扼杀孩子的梦想。
如果父母想教出乐观的孩子,首先必须要将那些习得性乐观的技能融入到自己的思维方式之中。书中第9—12章着重介绍了习得性乐观的主要技能,即“宾夕法尼亚预防计划”。计划中主要内容包括认知心理治疗和解决社交问题的能力。认知治疗中,ABCDE法则中贯穿了很多基本技能,比如:告诉自己慢一些,与自己即时的想法保持一定的举例;及时捕捉负面思维(个人认为也可以有意识的捕捉正面感受,积极的拥抱身体里的各种情绪,不断悦纳自己,为自己蓄满能量);搜集证据印证思维假说;从多个角度解释事件本身;化解灾难性思维;制定反攻计划,等等。解释风格(永久性,普遍性,个性化)的基本技能在于孩子信念的正确性:把问题的责任归咎于行为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个人性格上;习得性乐观也不是空洞的乐果,而是从“非负面思维”的力量中而来的乐观。说起孩子的社交能力,父母所希望的有太多太多,总是希望孩子在未来一定要比自己做的优秀。首要的技能是坚定而自信,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告诉对方自己的感受,期望以及期望会给自己带来的全新感受。只有在对方觉得受尊重的情况下,才愿意合作。其次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认知思维的基础上,制定目标,选择完成目标的行为方式,并注意是否长期有效。
书中对几个心理学概念的阐述和分析也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知。关于习得性无助:引发我们感到无助的不仅仅是不可控的坏事件(如父母争吵、家庭变故等),还包括我们不可控的好事件(如无条件赞赏,随时帮孩子解决问题等)。前者带来“厌恶式”习得性无助,后者带来“成瘾式”习得性无助。关于当孩子表现不好时,会问自己“为什么”(如为什么我画画总是画不好?):这时,孩子通常思考的三个问题是
1、是谁的错;
2、要持续多久;
、我的生活有多少会受影响。如此便能找到鼓励的方式。关于自尊,包括两个方面,“表现满意”和“感觉满意”。前者指对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应对日常基本挑战的能力有信心,后者指对自己有权利高兴,感觉有价值、有权利追求欲望与需求,以及有权利享受努力所获得的成果有信心。作者认为,“表现满意”才是让孩子获得自尊的主要衡量标准,“感觉满意”仅是甜美的副产品。个人并不这样认为:《正面管教》关于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之一:是否有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的行为表现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归属感和价值感,父母要做的是如何引导和帮助孩子通过自己的行为方式去感受这些。二者相辅相成,没有主次。
对本书中的一些观点,个人也有些不同看法。“与孩子谈判时,告诉孩子当他告诉对方他的协议时,他可以说“假如你可以……我就愿意……”,这样就可以清楚的告诉对方这时你提议的妥协。”个人并不赞成这样的思维模式和表达句式,容易陷入讲条件的陷阱或导致逻辑后果。个人更赞成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在孩子成功时奖励他,而不能只是为了要他心情好就奖励。同时,奖励分等级,以适合孩子取得的不同成就。”个人不赞成用奖罚手段鼓励孩子,即便孩子成功了,孩子自己体会到对事情的掌控,以及由此带来的价值感和归属感,这些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宝贵的,而不是靠“外部”的奖励,给予孩子“他尊”。所举案例中,伊莲娜因为自己的错误行为需要接受惩罚。尽管案例的主旨并不在于通过惩罚让伊莲娜接受错误,个人认为,可以让案例的结局更完美一些。孩子犯错时,不羞辱不责怪,指出孩子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或是给别人带来的感受,孩子接下来自然会集中注意力思考自己的行为以及要如何做。
“坏事情会不断发生,但是,你已经教会孩子如何在这些挫折面前坚定不移。他不会无助的崩溃,反而可能会找寻出路。”这样美丽而又令人憧憬的描述,让自己对生活,对孩子的成长充满了希望。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学习幸福,并让幸福持续下去。
《教出乐观的孩子》的读后感 6
读完《教出乐观的孩子》整本书,感觉有些内容一遍看完,还不能很好地消化,但给我总的一个感受就是积极、乐观,给我们传递着正能量,难怪称之为“积极心理学”。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那时儿子江江5岁左右,由于我婆婆每个月要去服侍太公10天不在家了。记得那个冬天的早上,我起床后,到厨房打开水、拿早饭,结果在路上碰到穿着单薄的睡衣、流着眼泪的儿子。当时我鼻子一酸,眼泪就想掉下来:我们两个没人管、没人疼,老公又腰椎不好不能来看我们。但是我转念一想:哎,这不是可以当作对我们两个的考验。我不会去刻意制造困难,让孩子吃苦头,但是遇到困难,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提高孩子的生存等能力。这样一想我轻松了许多,于是我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对儿子说:“江江,妈妈很高兴你能跑出来迎接我,下次醒来早还可以帮妈妈的小助手。但是今天有2个小事情没做好:第一,大冬天没穿好衣服;第二,哭鼻子。下次你能改掉这两个坏毛病吗?”这样既教育了孩子,又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应对生活困境的好方法,而且我自己也变成了一个独立自主不怨天尤人的好妈妈。这真是一箭三雕的好事情。
其实这只是人的一念之差而已。如果我按着前一次的感觉走,我会一直沉浸在痛苦当中,越觉得好像全天下的人都亏欠你似的。我一直记得这样一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好坏都不是绝对的,好事中也存在着坏的隐患,坏事中也存在着好事的兆头,事物都有两面性。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不开心的事,我会鼓励自己:这也许是好运快要近了,在这样的逆境中我才能更快地成长起来,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放宽眼界,其实这算不了什么。确实一件事在当时认为是很难过、很痛苦的',但你过去了一段时间,再回过头去看看,也许真的不算什么。
所以我认为要教出乐观的孩子,那么老师自己要做一个乐观的人。尽管我在学校里总带有一丝紧张感,感觉有做不完的事情,但是我努力地在改变自己:这几次周前会议樊秋霖老师的礼仪教育,让我受益匪浅,腰挺得更直了,人显得精神多了;每天晚上快走半小时,做佳木斯半不时,整个人在运动中放松了身心、发泄掉了不良情绪,人感觉更有活力了……。
我明白自己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我在努力改变当中,就像我的数学教学一样,我努力地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可能目前我的课堂当中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但是可以算是量变了吧,等积累到一定阶段就可以达到质变的效果了。我努力着,也期待着……
《教出乐观的孩子》的读后感 7
我应该属于习得性悲观者,很多时候遇到事情时反映在头脑里的第一想法就是,我怎么这么糟糕,要是换了别人就不会这样,或者,别人肯定不喜欢我,所以才会这样对待我。但是,大部分的时候,当我有这些反应的时候,我会沮丧,但是会跟着反击。可这种反击很弱,有很多时候有例可证。由于这种反击比较弱,当我遇到比较小的伤害或者挫折的时候,这种弱反击能够起到缓冲的作用,但当遇到大的挫折的时候,就发挥不了作用。甚至某些时候我会觉得这种弱反击是我逃避真实想法做出的暂避之举,是不真实的,是错误的,是对自己对别人的不负责的想法。所以当我遇到大的`挫折,很容易陷入坏情绪的恶循环。
在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更多的是把错误往自己身上扛,我以为这是负责任的想法。甚至当有些时候我觉得有些错误是别人造成的,我会认为这种想法是极端不负责任的,所以都会尽量从自身找出错误,这样,当然有好的一面,可以培养我的责任心,但,另一方面,更多的自身错误让我更自卑。
很认真地看完这本书,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想要培养性格乐观的下一代的父母看的,更多的是写给我们这些已经成年的习得性悲观者看的。原来面对伤害,面对挫折,我可以做的不仅仅是反思自己,更多的时候应该正视事情的真相,该由自己负责的部分便坦然面对,以此为戒,是他人引起的,又关我何事。
《教出乐观的孩子》的读后感 8
一、乐观—积极的解释风格
塞利格曼发现“习得性无助”这一心理现象,即“人类面对许多无法控制的事件时的反应:经常试都不试就放弃了”,从而进行“心理免疫”,教会儿童习得乐观,将无助变成自主。在幼儿园里,以个人工作经验来说,我发现能力弱的孩子经常说:“老师,我不会”“老师,我不敢”,长久以往,慢慢就会陷入“习得性无助”中,从而变得悲观、不自信,老师应该帮助他们走出误区,习得乐观,形成积极的解释风格。
何谓“解释风格”呢?即个人对原因的习惯性看法,从儿时开始发展,如果未经干预,就会保持一辈子,有三个重要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个人化。根据对本书观点的理解,结合工作实践,现举一事例:几年前,幼儿园开展迎宾小天使的活动,即幼儿佩戴红色绶带,站在园门口,大声地说“早上好”来迎接上学的小朋友及家长们。妮妮非常渴望做迎宾小天使,这次却没被选上,回到家沮丧地对妈妈说:“我真笨!大家都能做迎宾小天使,我永远做不了了!”妈妈听完,抱怨道:“因为你不乖,才没有被选上,真是一点用都没有!”第二天,妮妮一直闷闷不乐,老师与其谈心,知道了她的烦恼,安慰她:“昨天并不是你一个人没有当上迎宾小天使,还有很多小朋友都在等着下一轮呢。由于你最近感冒,需要保护喉咙,不能大声地说‘早上好’来打招呼,这次才没有被选上。等你感冒好了,努力练习,再去试一次,肯定能行!”妮妮听了,开心地直点头,笑着说:“好!”妮妮及其妈妈对事件的解释就是消极的,把没有被选上迎宾小天使这一失败解释为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等难以改变的原因,从而产生悲观情绪。从中可以看出:妈妈的消极解释风格正在影响着妮妮,循环往复,将会让其陷入习得性无助中;而老师的解释就是积极的,把失败解释为暂时的、特殊的并且是可以改变的原因,让其恢复自信,再次进行挑战。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积极的解释风格呢?学会反驳!
二、学会反驳—成人先于孩子学习
塞利格曼认为有效的反驳建立在四大基石之上:搜集证据,减轻认知偏差;做出选择,自由挑选多种解释;反驳的技术就是化解灾难;反驳策略是开发反攻计划,将精力投入到最可能发生的情况的反攻计划中。教孩子反驳悲观想法之前,成人自己要先练习这些方法,学会反驳。有了会对悲观说“不”的成人,才会教出说“不”的孩子。正如塞利格曼所说:“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所讲的话,也吸收你讲话的方式。所以帮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你自己先获得拒绝悲观的技能”。当我们遇到什么不好的事情时,特别是自己出错、失败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悲观情绪。这时,要学会反驳悲观。首先要告诉自己冷静一下,不要被自己即时产生的悲观想法所困住;然后搜集证明自己不用悲观的证据;第三步是问自己还能不能从其他方面来看待这件不好的事情,并试着从多方面来看待;第四步是评估这件不好的事情的所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就是对这件事情进行评估。并通过分析各种可能后想出预防和解决的方法,从而度过悲观危机。
幸福2.0时代已经来临。当家长乐观自信时,孩子离幸福还会远吗?这就是阅读《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的价值所在。
《教出乐观的孩子》的读后感 9
数学家华罗庚说:“书要越读越薄”,意思是书要反复读,要把握要点,加以浓缩。《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是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的几本重要著作之一,感觉看下来还不能很好地消化,但给我总的一个感受就是积极、乐观,给我们传递着正能量,难怪称之为“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即“习得性无助”,是指人经过若干次失败而又难以掌控后,形成一种无助感,在这种无助感的驱使之下,呈现出被动、缓慢、悲伤、无食欲、失去气愤的能力等反应。一个典型的实验是电击一只狗,当狗发现无论怎样都不能逃避电击后,即使有条件逃避时,它也放弃逃避。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人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习得性无助,这就是积极心理学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征服的经验或心理上的乐观能让孩子避免习得性无助。为了让孩子获得征服的经验或心理上的乐观,家长在孩子失败后采取了鼓励的`方法,鼓励固然不错,但有的家长鼓励孩子时采取的是歪曲事实的方法,其用意是让孩子在失败后“感觉满意”,是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感”。作者认为,像这样刻意缓和心情沮丧,会使孩子更难感觉满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正确的方式来解释失败(即“归因”)。也就是说,要帮助孩子正确看待失败,当失败是特殊情况下的、偶尔的、来自于外部的时,不能将其看成是一般情况的、永久的、来自内部的,即不要将现实“灾难化”;批评孩子时更要十分谨慎,不能用上“你总是这样……”,“你是一个马虎的孩子”……用我们的说法是不能把孩子“一棍子打死”。
要教出乐观的孩子,那么老师自己要做一个乐观的人。尽管我在学校里总带有一丝紧张感,感觉有做不完的事情,但是我努力地在改变自己,让自己那些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变得更好。
《教出乐观的孩子》的读后感 10
乐观的品质,绝大多数的人会认为是可贵的。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也看中培养孩子的乐观精神。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如果有人问我儿童最需要培养的品质是什么?我会说乐观、兴趣和习惯。没有浓厚的兴趣,就没有成长的动力;没有良好的习惯,就没有成长的保障;而兴趣与习惯都离不开乐观这个基础。孩子是否乐观是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志。”可见,乐观精神是多么重要。
在逸爸的个人教育体系中,乐观与好奇心、阅读习惯属于最重要的三个培养目标。有人说,这乐观不乐观应该是由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的,我想大多数人会认同这种普遍认知。
然而《教出乐观的孩子》的作者塞利格曼,完全不赞同这个说法。他认为,乐观是一种后天的能力,可以通过引导、练习获得。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理论颠覆了传统心理学的基石,把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从对人的缺陷和不足,转移到人的优势和美德上,提倡心理学要为提升大众的幸福而努力。
塞利格曼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是,提出了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的教育方向和方法。
所谓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一个人失败时,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乐观为什么可以习得?
因为在塞利格曼看来,能否形成乐观的积极思维的关键,是解释风格。解释风格从童年开始发展,如果未经干预,就会持续一辈子。对解释风格的判断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永久性,即事情的起因是否会始终存在;普遍性,即起因影响许多情况;个人化,即起因就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或其他情况。 孩子不乐观,父母有责任。
我们来看一个消极解释风格:
孩子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回家后沮丧地说:“我永远学不好数学了!”
作为父母,你会做出何种评价与解释呢?
有的父母可能会安慰孩子:“老爸老妈数学细胞少,看来你也不是数学的料。”
有些父母可能会抱怨道:“真是笨到家了啊!你是马尾豆腐提不得啊!”
注意!这种解释就是消极的,将失败解释为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等难以改变的原因,很容易让人产生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从而导致习得性无助。读后感在中国,不缺乏擅长数落、嘲讽孩子的家长。仔细回想一下,在孩子失败或犯错时,我们的解释风格是什么?解释的.话语,是否有建设性意见?因此,孩子变得悲观,是父母的责任。所谓悲观,就是在遭受挫折时,滞留在任何最具有毁灭性的原因中不能自拔。
抑郁症是到20世纪60年代才频繁出现的,典型的病患是中年妇女。20世纪60年代早期,抑郁症开始流行。如今,抑郁已经成为精神疾病中的普遍“感冒”,而它的最年轻的牺牲者常常是初中生,甚至是更年幼的孩子。
彼得·卢因森博士,美国著名的抑郁症研究者,他与同事随机选取了美国俄勒冈西部的1710名青少年,进行诊断访谈。出生于1972-1974年的一批人,在14岁时,有7.2%的人有过一次严重的抑郁症;而出生于1968-1971年的,有4.5%有过重度抑郁。此外,另一项研究在美国东南部,3000个12-14岁的青少年中,患重度抑郁症的普遍性达到9%,9%的儿童患有抑郁症。
在全球范围内,青少年抑郁症是目前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仅次于车祸。全球共3.5亿名抑郁症患者中,中国就占了1亿多,患病率为6.1%。而抑郁症患者群体中最多的就是少年和青年,抑郁症是15-34岁人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我们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某某学校的学生因为抑郁而跳楼自杀。
《教出乐观的孩子》的读后感 11
乐观是一种美好的品格,父母应帮助孩子营造追求快乐的环境,培养乐观的性格。家长可以做的是:
一、让孩子获得友谊。父母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玩耍,学会怎样进行愉快融洽的人际交往。
二、给孩子一定的决策权。孩子对于强加给他们决定都是排斥的,是指导还是控制孩子的行为,对他们性格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自己决定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
三、教会孩子调整心态。当孩子陷入痛苦或忧虑之中时,父母应当帮助他们找到摆脱的方法,如采取听音乐、阅读、骑自行车或与朋友交谈等方法,让孩子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尽快恢复愉快的`心情。
四、限制孩子的物质占有欲。心理学家调查发现,家庭收入特别丰厚的孩子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愉快,他们只不过对所拥有的感到满意。过分的给予会使孩子产生“获得就是幸福的源泉”的错觉,这种基于物质满足的愉快往往难以持久。
五、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为孩子提供各种活动和多种兴趣的选择,并给予必要的引导,以培养其爱好。如果孩子能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孩子可能会感到更加快乐。
六、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愉快的性格形成主要得益于父母所创造的环境。著名心理学家法迪斯说:“在孩子学会语言之前,他们是从感情的氛围中得出自己的结论的———这个世界是一个令人忧虑、愤怒的地方还是一个安全、愉快的乐园。”在幸福家庭里成长的孩子成年后具有乐观性格的,比在不幸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要多得多。
《教出乐观的孩子》的读后感 12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个乐观的态度很重要。乐观和悲观是两种不同的人面对生活和社会的态度。我们都知道,遇事要乐观,既然如此,小孩子的性格教育就要从小进行,培养其乐观的性格。那么,小孩子的乐观性格要如何培养呢?
一、父母的性格要乐观
父母的性格要乐观,这是影响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家长在家庭的时候,遇到事情,要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不要整天唉声叹气,也不要给孩子造成一种你无法承受的感觉,而是积极地,勇敢地去面对困难,孩子自小就会感染你的这种乐观情绪。
二、幸福的家庭生活
幸福的家庭生活也是保持孩子乐观的源泉。对于孩子来讲,一个和谐的,健康的,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其快乐的源泉。如果你们整天打架吵架,那么孩子自然不会快乐,自然也养不出来乐观的性格来。所以,保持家庭的.和谐至关重要。
三、教会孩子调节情绪
孩子的情绪也是有阴晴圆缺的,家长能做的不可能时时陪着孩子,去处理孩子低落的情绪。而是需要把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的方法教给孩子。例如,告诉孩子,可以听音乐,或者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把不好的,悲伤的用这些方式就会淡忘掉,就会变得快乐乐观起来。
四、培养孩子广泛兴趣
孩子如果有足够的兴趣的话,即使在这一方面受到挫折,可是却可以在另一个方面得到成功。所以,家长从小就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多方面的发展,不要只局限在学习上。如果限制了孩子的兴趣发展的话,孩子必定不会养成乐观的性格。
五、多给孩子决策机会
孩子有决策的机会,自然是会按照自己的心思进行活动的,因此,孩子就会有相对的快乐满足感。家长要记得,有些事情,你们没有必要去强迫自己的孩子去做,否则只会增加孩子的压力,让孩子自己选择,家长在旁边做辅助的帮助,其实效果会更好。
六、制造孩子交朋友机会
有朋友的孩子是快乐的,即使是悲伤的时候,也会和自己的好朋友聊聊天。家长没有必要把自己的孩子交朋友的权利给剥夺了。毕竟,有好些事情,是需要同龄人一起交流的,孩子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与你分享。
七、控制孩子的占有欲
对于孩子来讲,占有欲可能相当强,尤其是对一些食物或者是玩具的占有欲相当强。这是怎么的表现,也是悲观情绪的源泉。实际上,只有让孩子控制住了对外物的占有欲,才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获得后就特别幸福的满足感。如果让孩子轻易得到物质满足,那未来不会乐观。
《教出乐观的孩子》的读后感 13
一、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不善交际的孩子大多性格抑郁,因为时时可能遭受孤独的煎熬,享受不到友情的温暖。不妨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特别是同龄朋友。本身性格内向、抑郁的孩子更适宜多交一些开朗乐观的朋友。
二、教会孩子与人融洽相处
和他人融洽相处者的内心世界较为光明美好。父母不妨带孩子接触不同年龄、性别、性格、职业和社会地位的人,让他们学会和不同类型的人融洽相处。当然,孩子首先得学会跟父母和兄弟姐妹以及亲戚融洽相处。此外,家长自己应与他人相处融洽,做到热情、真诚待人,不势利卑下,不在背后随意议论别人,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三、让孩子爱好广泛
一个孩子如果仅有一种爱好,就很难保持长久的快乐感觉。试想:只爱看电视的孩子一旦晚上没有合适的节目时,心头必然会郁郁寡欢。相反,如果孩子看不成电视时爱读书、看报或做游戏,同样可乐在其中。
四、勿对孩子控制过严
作为家长,当然不能对孩子不加管教、听之任之,但是控制过严又可能压制儿童天真烂漫的童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作用。不妨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只有从小能享受选择权的孩子,才能感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和自在。
五、创建快乐的家庭气氛
家庭的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研究表明,孩子在牙牙学语之前就能感觉到周围的情绪和氛围,尽管当时他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可以想见,一个充满了敌意甚至暴力的家庭,绝对培养不出开朗乐观的孩子。
六、物质生活避免奢华
物质生活的奢华会使得孩子产生一种贪得无厌心理,而对物质的追求往往又难以获得自我满足,这就是为何贪婪者大多并不快乐的根本原因。相反,那些过着简单生活的孩子,往往只要得到一件玩具,就会玩得十分高兴。
七、引导孩子学会摆脱困境
即便是天性乐观的人也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也不可能“永远快乐”。父母最好在孩子很小时就注意培养他们应付困境、逆境的能力。要是孩子一时还无法摆脱困境,还可以教育孩子学会忍耐,或在逆境降临之时寻求另外的精神寄托,如参加运动、游戏、聊天等等。
八、拥有适度的自信
拥有自信与快乐性格的形成息息相关。对一个因智力或能力有限而充满自卑的孩子,家长务必发现其长处发扬光大,并审时度势地多作表扬和鼓励。来自家长和亲友的正面肯定无疑有助于孩子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教出乐观的孩子》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08-12
教出好孩子心得体会04-11
父母教出好孩子的话有哪些06-12
优秀的孩子是教出来读后感10-20
让孩子保持乐观心态的方法04-25
优秀的孩子是教出来读后感范文07-04
《这样教出好孩子》读后感04-16
《省心的孩子是教出来的》读后感范文06-22
单亲家庭教出好孩子的方法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