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2023-04-09 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篇1

  爱永远是好的,家永远是温暖的,这是我之前心里的定见。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广泛存在的概念进行了深刻剖析,读之让我对爱和家的功能与作用有了全新的认知。

  父母、夫妻、亲子,这些最亲近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似乎每个人天生就知道如何去处,但说实话并不一定科学,很多时候属于当局者迷的状态,即使蕴藏着很大隐患,如果不能得到恰当的指导,也根本察觉不到,更不用说找到问题的病根对症下药了。

  本书的长处就在于将常见的家庭各成员之间关系的问题展现出来,让我们明白很多严重后果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因为很多问题如果不明白形成的原理,是不大可能做到最好的,因为很多时候需要从一种旁观者的心态和视角观察与理解。通常,恋人或夫妻之间吵架也好,父母和孩子之间闹矛盾也罢,更多的是纠结于一时一事,很少有人会想那么多那么深,对于对方的不讲道理和无理取闹,往往是难以理解、徒然助长火气。

  明白这些道理之后就会完全不同,再面对类似问题时,至少心里有深度探究的概念、更妥善处理的方法,不至于只是火上浇油、激化矛盾了。

  如果不去了解这些知识和理念,一味按照自己的观念,根据自己的喜好,将自己的意志、想法和做法强加给家庭成员,或者任家人处置的话,爱也会造成不好的结果,家也确实会伤人的……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篇2

  “五一”假期,看到书架上有一本书《为何家会伤人》,当时就产生强烈了疑问,家应该是温暖的港湾、爱的城堡,是每个人心的依靠,怎么家会伤人呢。我带着好奇与疑惑的心态,开始阅读,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全书,然后又慢慢地看了一遍。

  这是一本有着丰富资源却浅显易懂的关于爱和教育的书籍,适合所有人阅读的书,因为一个人可能没有事业,可能没有爱情,但却一定有一个家。从我们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和“家”不可分离。在家里,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爱,也开始学习如何爱人,以及如何被爱。在一个家庭里,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夫妻之间的爱,可能是很相似的,而父母给予儿女错误的教育,夫妻之间缺乏沟通的形式却是各有各的不幸……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心得。

  作为一个教师和家长对书中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父母给予孩子的爱:绝大多数的父母是非常爱自己的孩子的,希望孩子长大后有一个好的前程。但很多时候,父母无视孩子的自主意志,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展,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而这会让真实的孩子丧失自我。对于这样的孩子而言,爱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枷锁。这样的孩子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父母而活。孩子因而会变得精神上非常虚弱,许多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孩子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有的会因此自杀。

  多年的教师生涯,和同事们说起学生的问题时,往往会说“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表面上看,这本书与学校教育无关,事实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每个学生都来自各自迥然不同的家庭,其家庭教育对他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因素。要了解一个学生,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就要走进他们的心,首先就是要了解他们的家庭,我们的成长经历、成长环境给我们带来的影响远比我们所知道的要大得多。

  “别老挑孩子的错!”这句适用于家长和教师。平时教学中,可以说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学生犯错了,就开始挑他们的错,一条条,一筐筐,原意是指望着他能改正,结果反而起了反向打击,抑制了孩子的积极性,潜意识里排斥教师,可是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孩子,怎么不犯错呢?谁不是在不断地犯错中成长起来的呢?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成为他自己的过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问题的,比如叛逆、网瘾、恋爱等等,所出现的种种问题,除了社会因素以外,家和学校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处理问题?我们该怎样处理这些问题?了解孩子那就要了解他们所生长的环境。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长辈眼中的惟一,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呵护着,包办型的溺爱抑或纵容型的溺爱,父母替孩子决定生活、老师替孩子决定学习的情况愈演愈烈,而孩子们的反抗也越来越强,其常见方式是网瘾和叛逆,而极端方式则是自杀和杀人。当然这与我们所处的社会体制环境不无相关,素质教育面具下却是旧式的应试教育,使家长只会要求孩子的分数;于是,孩子出了问题,怨孩子怨学校怨社会。这也是我们常常感叹与家长的难以沟通。

  这本书里的案例大多是不愉快的,而这些案例的形成都可以在家里找到原因,从心理学方面进行分析,即使是那些所谓的社会性问题,也可以在家中找到一些成因。作为父母,所能做的就是避免这些误区,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人。而作为教师,更多的是给予理解、宽容,不要一刀切,也不要一昧地将责任全推给孩子们,而是多从家长处着手,或许会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家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有可能疏远人们之间的距离。关键在于家人之间的换位思考,积极沟通,以及不断学习“如何爱人及被爱”。也可以总结为两个字:理解。多一些理解,就会少些过于苛刻的要求;多一些理解,就会多些积极有效的沟通。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篇3

  《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是何老师推荐的,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资深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著。全书共四章,每一章节之下都包含了家庭关系中对这一主题的认知。

  单从书名上看就感觉有很大的噱头,“家”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共体,这就像把不同质量的液体倒在一个容器之中,有的能够相融合,而有的却怎么也融合不了。正如本书的扉页所写,“这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

  作者编写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样一本温柔的书、有用的书,让阅读者感受到“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全书共四章,第一章的主体是夫妻关系。武志红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他认为从恋爱到婚姻到生育再到婆媳关系,这些都是家庭中夫妻关系的折射。通过举例论证想要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必须将夫妻关系置于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这一点正如我之前所强调的那样,教孩子的时候,我们要告诉他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宝宝,宝宝爱全家。一个家庭之中,能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想必家庭氛围不会差,孩子在模仿和影响之下也会如对待他日后的伴侣和孩子。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第二章讲的是分离。他说,“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确实如此,孩子从妈妈子宫出来的那一刻就已经感受到了分离的痛楚,这是给它上的`第一堂课。然后是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婚姻。似乎人生的每一件大事都是伴随着分离而开始的。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分离,那么一定不能很好的成长。给我印象较深刻的是,某一个妈妈送孩子上学,每一次孩子都哭得像个泪人,她哭得比孩子还要凶。她说她从未跟孩子分开过,甚至幼儿园也没有。我想这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没有分离就没有独立,没有独立也就没有了成长。

  我们惧怕的不是分离,而是过渡分离。

  有些家长一直在跟孩子“分离”,他们的“分离”是不在乎孩子的感受的,他们总是给自己找各式各样的借口去远离孩子。他们赚了很多钱,很多名誉,但是却丢失了孩子想与他们靠近的心,想获得爱的一颗童心。

  分离在夫妻关系中也是适用的,不然也就不会有“小别胜新婚”这样一说了,很多夫妻之间的问题的产生要不就是不懂得分离,要不就是不懂得亲密。如何把握好尺度,还需要自己去衡量。

  第三章讲述的是亲子关系。与其说是亲子关系,倒不如说是夫妻对孩子的期望,其中讲述了网络问题、考试问题、教育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我总是记得一本爱情小说中女主人翁说的那句话“你越功利,世界对你越神秘”,是的。虽然我们一直在呼吁自由,呼吁减负,但是面对着“别人的孩子”,我们还能本着初心吗?还能继续保持自己的初心吗?“你越功利,世界对你越神秘”但是谁又说结果不重要呢?看!我们的人生多矛盾。

  第四章讲述的是中国家庭中所出现的问题,比如婆媳关系,所思并非所行、愚孝等。

  看完此书,武志红将夫妻关系放在家庭的核心位置,让每个人学会“分离”,注重孩子的感受,这些我非常的赞同,每一个案例和分析都非常出彩。但是,在某些部分上,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武志红在本书后面特别强调了母亲对育儿的作用,这点我不否认,但是缺少父亲在育儿中的角色。他说,“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妈妈的关注和爱,在婴儿一岁之前,怎么爱他都不过分”;他说“孩子至少要让妈妈带到九个月,才能保证真孩子有一个最低的心理健康基础”;他还说,“如孩子三岁前,妈妈与孩子有两星期以上的分离,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被抛弃创伤”。作者似乎放大了母亲的作用,而基本上看不到父亲对孩子的作用,难道孩子不需要父亲的关注和爱?不需要父亲带到九个月?不需要关注分离?这点我非常质疑!

  一个不在乎父亲这个角色,将责任全归结于母亲的心理学作者。他要不就是关注市场的价值,要不就是自身的家庭也是需要帮助的!

  正如知乎网友的评论:“对于从来没有心理学理论的普通老百姓来说,看了武志红的书,了解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发现了一些自己问题的原因,觉得就挺好,已经可以了,那对他们来说肯定是靠谱。毕竟武志红给他们启蒙了。对于心理学界来说,武志红就是一个很麻烦的存在了,因为他红,影响力大,但又不屑用科学的路子研究心理学理论,他的理论都是基于个人经验,没有实证,他也不想实证,属于弗洛伊德看了会流泪,温尼科特看了会沉默的那种。这就很麻烦了,一个影响力很大的通俗心理学作者,普及心理学知识时随心所欲,等于心理学的名誉就在他的笔头上,没有任何同行可以审查他,因为人家不跟科学界玩。他写得没问题也就算了,哪天胡写一通,数以百万计的人要被带沟里!从这点来说,不靠谱!”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篇4

  这周集中看这本书,现已读完。贯穿全书,好似在阐述中国社会的巨婴现象,以及成年人所停留的心理发展水平。那源于最原始的伤害,每个成年人的心理文化都停留在婴儿水平,绝大多数的爱与痛苦,都与原始的基本事实联系在一起。婴儿时期妈妈角色的缺失,是无法弥补的,即已成年,也在寻找一个无条件满足自己,照顾自己的“妈妈”,而那个认为对的人,便是一个好角色,完美的,拯救他的人。

  前几天跟弟弟陪妈妈去体检,那是因胆囊切除后多年的胃病,做胃镜前妈妈害怕的不得了,要选择无痛。当护士过来给她扎留置针的'时候,吓得说疼吗?眼神还不住的投向我,我过来拥抱,让她不要紧张。妈妈依着我,好像撒娇不让扎针,当时不理解,为什么妈妈像个怕打针的孩子一样。回忆往事,她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这样过分宠爱着我们,一点疼痛都被她心疼的不得了,孩提时也曾诧异,没有多疼,那时妈妈说是心疼。后来终于明白妈妈在童年的时候就失去了妈妈,没有母爱却坚强的长大。而现在,妈妈一方面对我们百般疼爱,另一方面是渴望得到童年逝去的母爱。此时真想走到妈妈身边,再给她一个拥抱。

  从缺失的爱中成长起来,即使体格健全,心理仍是那个内在小孩,读的过程中,懂了许多,因为是心理书,所以明白越多可能也会有点坏心情和自卑感,甚至失眠。所以内化能量很重要,认识自己,没有糟糕和卓越之分,只有拥抱自己才能内化这部分的能量,告别假自我,活出真自我!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篇5

  寒假反复阅读了武志红写的《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真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也真叫开卷有益,感触颇深。自己一直以为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比如:棍棒教育等,但是,随着自己越来越多的读书,越来越多的思考,已经不太认同所谓传统的教育方式了,但是,自己在具体的执行上,有时候还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自己一直以来做的不太好的地方。

  家既是爱的最主要传递者也是恨的最主要传递者。家庭暴力的因子从小种下,新闻事件报道中形容伤害孩子的'父亲为恶父,从心理学角度是说有心理疾病的,暴力偏执。夫妻矛盾,吵架用刀割伤妻子腹部。孩子问题引发矛盾,甩死孩子。只是孩子的问题么?没了孩子家庭就相安无事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猜想该男子小时父母和他的关系,父母对他也是棍棒教育,或者威胁打骂来表达父母的不满情绪。受伤的孩子因畏惧而妥协,即使表面没有反抗,也会心生恨意,因为这是强迫加给我的,给我带来痛苦,不是我自主选择。孩子从切身经历学会和其他人沟通的手段–用武力吵架表达自己的情绪,让你听我的。孩子成为父母意志的简单复制,长大后会把吵架武力打骂的沟通模式用到婚姻、家庭工作上。发生矛盾,对待妻子、孩子、单位同事也是用同样的方法,粗暴。就像故事中的男子,伤害了妻子和孩子,酿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特别提到目前中国家庭常见的几种教育问题,分析下去是心理问题。比如中国文化中,特别不鼓励孩子独立,对好孩子评价就是“听话”。在家听父母话,依赖父母。在学校听老师话,依赖老师。父母控制欲太强,没有给孩子独立空间,甚至抑制孩子独立-叛逆期。理由是—我是为你好。仿佛除了孩子自己,其他人都知道孩子该怎么做,就他自己不知道。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自我评价很低,不会自己做决定。长大后,觉得人生不是自己的,形成外部评价体系,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做事不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好评。他们学习,生活的动力来自父母的压力,不知道自己内心想要什么。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展,其实扼杀了孩子独立性,孩子成了父母粗糙的复制。我们不乏听到从选择大学专业到选择另一半成立自己家庭,再到养育第三代,原生家庭父母都会习惯的干涉。

  要改善最好的就是“适当放手”,给孩子设立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没有完美的孩子。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引用书中的话:最好的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篇6

  自己一直以为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比如:棍棒教育等,但是,随着自己越来越多的读书,越来越多的思考,已经不太认同所谓传统的教育方式了,但是,自己在具体的执行上,有时候还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自己一直以来做的不太好的地方。

  看完这本书之后,自己觉得一定要改,而且,要有行动地改变。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思考有如下几点:

  第一,婴幼儿时间的教育。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太小了,也谈不上所谓的教育,更多的是陪伴,但是,陪伴也不仅仅只是每天陪在孩子身边就行了。中国的一大特点就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带,这是广大中国农村的特色。

  城市里的工薪人员,可能要好点,至少下班回家能陪陪孩子。所以,对于农村的父母,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能陪伴孩子成长,书中强调,特别是孩子在3岁内,一定要有妈妈的全程陪伴成长。

  光是陪伴还不行,还要能做到足够好的妈妈与原始母爱贯注,妈妈能非常敏感,能与孩子建立起一种类似于“心灵感应”的交流。这样就会让孩子在陪伴的过程中,慢慢形成自己的人格,非常有益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

  对于这一点,我相信很多城市中的工薪阶层,应该比农村的父母们,也好不到哪里去吧。陪伴孩子的成长,可不仅仅就是一直在孩子身边,而是要“用心”去陪伴。对于这点,我个人的思考是:高质量的陪伴。就是那怕我是一个月,两个月和孩子的分离,但是,每次和孩子在一起的几天,都是用心在和孩子交流,也要比只是人在而心不在孩子身边的要好,当然,这仅仅只是我个人的思考。

  第二,青春期的教育。当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后,都会出现一些叛逆,而这些叛逆,正是从小父母教育的问题导致的,父母从小对孩子的控制欲越强,孩子青春期的叛逆越强烈。

  所以,从小就要学会,主动让孩子发挥,要引导孩子自主选择,独立思考,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权,而不是一味地去按着父母的意愿安排孩子做选择,还美其名曰:都是为了孩子好。

  青春期,要以引导、沟通、聊天为主,做孩子的朋友,充分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间,这点对于中国家长来说,就是权威的挑战,所以,真正要改变的是中国家长父母,而不是孩子。

  第三,成年之后,应该尽早让其与自己分离,不要把孩子用爱的名义,拴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即害了孩子,又害了自己。网络上被网友们吐槽的巨婴是如何产生的,就是以上三步都没有做好,一步一步地,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养成了巨婴。

  对于孩子,整部书,首先,以高质量的妈爱陪伴为主,其次,当孩子慢慢长大之后,就要学会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当孩子形成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后,很多的决定、选择,才不需要父母帮其完成,这样孩子自然而然地就“独立成人”了。

  书中也有了对于夫妻关系的描述,但是,主要还是以家庭教育中的孩子为主,特别是母亲这一角色对孩子成长的至关重要性,所以,这也导致了看完这本书的女性朋友们,都觉得太不公平了,感受养孩子、教育孩子都是母亲的事了。在我看来,想要孩子健康的成长,父亲的角色同样重要,只不过,本书是以母亲与孩子为主线来讲述的。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篇7

  我是一口气看完的,我一直有个疑惑我为什么想要得到妈妈的爱。看完好像明白了。我在家是老二,上面有个姐姐,下面有个弟弟。

  妈妈生下我以后家族再盖房子,当然妈妈肯定去干活去了。我呢就放在摇篮里,因为奶奶养了很多猪,我听妈妈说摇篮放在桌子上的。所以我小时候0到三岁应该是没有得到妈妈的关爱的,因为妈妈没时间。去干活去了。我跟弟弟相差三岁。但是我跟我弟弟之间其实还有个小孩子的,是个妹妹,送人没多久就去逝了。家族里呢,我好像是没有得到关爱,小时候也不爱去亲戚家走动。

  看见了应该要和谐了,我第一次分手以后就很长时间就没找男朋友,我一直想着自己变得足够优秀的时候才能有人喜欢我,才会有跟别人旗鼓相当。所以我一直想突破自己。想让家里变好,我花了十年的时间让家里兄弟姐们都有所居,我放心了对原生家庭的关系。但是我发现我姐姐找了一个比自己条件差的`人时候我是气氛的,因为我觉得我姐应该找一个条件好些的。因为我姐在市里有房子。男的一无所有,还涨的不好看。我各种跟我妈妈闹,认为我妈妈并没有做好一个母亲的角色。

  确实妈妈没读书,我觉得很多地方做得不好。当我这样指责时,妈妈扔了一句,以后家里的事情你管,你去说,我不管了。我流泪了,又陷入了情绪中,想着爸爸在就好了,我就不用管了。其实这里面有家庭关系的错位,我的沟通问题。我把自己认为的好强加到别人身上。我一直不断的跟自己说放下放下,分割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我想这就是成长吧!是我要突破的功课。放下对原生家庭有责任的执念。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我不能干预。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篇8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而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自的不幸。”托尔斯泰如是说。家庭本应是爱的港湾,为何却是诸多不幸萌芽的温床。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中,细致入微地揭示出许多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用温暖的文字走进当下读者的心,带领众多读者一起踏上自我疗愈与追求幸福的旅程!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了解到作者笔下许多家庭矛盾发生的根本原因,同时他的文字也教我走出“假爱”的陷阱,以真爱之名,驶进家的港湾!

  走出“溺爱”的陷阱,给孩子适当的爱。“表面上看,溺爱仿佛有那么一点伟大的味道,因为从现象上看,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的。但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限制地给予自己。”溺爱看起来是给予者无私地奉献爱,实则给孩子的是假爱!溺爱是爱吗?比起爱孩子,可能溺爱者更爱自己。

  在百度百科上查询溺爱的概念:过于宠爱,由着孩子的性子,惯着孩子。通常是父母溺爱子女。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通过溺爱的概念便知,溺爱对孩子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如此说来,溺爱还是爱吗?爱孩子,会愿意伤害孩子吗?溺爱的伤害可能过于隐性,换言之,爱孩子会愿意对他身体造成伤害吗?只不过心理伤害的表现过于隐性,或者有延迟,所以总是被人忽视。

  就像许多被溺爱的孩子,被娇惯之后,变得十分放肆,根本不把家长说的话放在眼里!之前有个妈妈向我吐槽道,她叫儿子起床,儿子威胁手机给了就起床。这个妈妈就把手机给他。他平时也对妈妈大呼小叫,他妈妈完全招架不住他。我说是不是你平日里太凶,所以他完全不听你的呢?她说,不是太凶,是太软弱了。万事有因必有果,问题孩子背后总是有问题父母。,

  爱孩子,要基于孩子的需要,给孩子他所需要的爱,而不是成人未经审视孩子的需求,自认为孩子所需要的爱。感受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的需要,就是最好的爱。

  逃离错位的迷雾,给孩子应有的爱。“夫妻关系是家庭中的No。1,这是家庭中的‘第一定律’”,对此我深表赞同!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形容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相反,如果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一、糟糕的婆媳关系;二、严重的恋子情结。

  常见的这两种问题,都和女性有关。也就是说丈夫的母亲把关注重心放在父亲身上,就不会来和儿媳妇“吃”儿子的醋,如果他母亲和父亲的夫妻关系不和谐,母亲便来儿子处寻找存在感,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如果该儿子和他妻子的关系不和谐,对他们孩子的成长也会造成伤害。这就是夫妻关系在家庭中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家庭关系中,将夫妻关系置于首位,更有利于维系家庭的和谐!

  孩子不应该是父母的最爱,父母彼此才应该是对方的最爱!“健康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自己分享这一结果,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黏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既然如此,给孩子应有的爱,把最爱给另一半,以免给孩子的爱令他窒息,也为了追求自身的幸福。

  谨防“越位”的边界,给孩子需要的爱。“懂得真爱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独立选择,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情。习惯于溺爱的父母或者看不得孩子“受苦”,或者不愿意让孩子添乱,于是不给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而是帮他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情。”然而父母做的多了,孩子做的就少了,锻炼的机会就少了,成长的平台也就小了。小时候面对的挑战,父母能够很容易帮孩子解决,而长大之后面对的挑战,比如人际关系等,父母又无能为力。小时候处理挑战的机会过少,就会导致长大后面对挑战束手无策。这是父母期望看到的吗?古人有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给孩子需要的爱,才是最好的爱。

  “父母还要切记一点:一个孩子在16个月时化解一个挫折时的难度,远胜于他16岁、26岁或36岁时化解一个挫折时的难度。16个月大的孩子摔一跤哇哇大哭时的痛苦,远轻于一个26岁的孩子找工作、交朋友和谈恋爱时遇到挫折的痛苦。”成人眼里不足挂齿的小事,在孩子眼里可能就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要拿成人的尺子,去丈量孩子的世界!

  这一点令如今初为人母的我,感到受益匪浅,庆幸遇见这本书,遇见这段话。现在吾儿彬彬八个多月,正是到处探索的时候,他不断切换爬、坐的姿势,试图解锁站的技能。他会有很多尝试,比如去拿远处的玩具等,就要让他自己去尝试,而不是把玩具拿到他身边,剥夺他爬的乐趣。多让他独立面对和处理,就是给他提供成长和锻炼的平台,如此才不算剥夺他成长的权利!

  家是港湾,爱是退路。给孩子适当的爱,感受孩子的感受;给孩子应有的爱,维系家庭关系的和谐;给孩子需要的爱,让孩子在适当的时机得以成长。以爱之名,以真爱之名,为孩子的成长护航,带领孩子驶进家的港湾!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篇9

  寒假在家时读了《为何家会伤人》,起初只是好奇,本以为心理学著作都是非常难懂,但没想越读越投入,本想还有没下一系列,没想学校就又为我们购买了《为何爱会伤人》,自己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把现实的生活呈现在我的面前,反复读了很多次,给人的感觉深入骨髓。

  本书的关键词在于: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修炼你的心。无论爱还是爱情,其实都和我们的童年有密切的关系,不仅仅是爱,我们的自我都是在童年形成的,我们的潜意识是在童年建立起来的,所以我们的一切最深层次心理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童年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童年时代的原生家庭的问题。

  当我们遭遇爱情的时候,我们好像又回到了童年,当我们陷入爱情的时候,我们其实并不知道,我们在爱情当中其实是在重新寻找童年失落的,童年渴望的,童年珍惜的。当我们的爱情失败以后,当我们的婚姻遇到矛盾的时候,当我们争吵,感觉结婚以后,对方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很少会反思那最深层次的原因。

  爱情的正确与否,关键不在于找到“正确”的人,而在于你能否将自己的内心修炼成“正确”的。其实爱情就是人生的一门功课,无论是失败,还是矛盾,都是在告诉我们应该反思我们自己,反思我们的童年,当你真正认识到原因的时候,你才真正通过了这门课程,于是无论你选择离婚,选择继续,还是选择改变自己,都是真正适合你的选择。

  爱是因为我们是孤独的,都渴望靠近渴望亲密,可是当我们太亲密的时候,又容易被爱所吞没,消失了自我,所以爱是一种平衡,太远了,是一种伤害,太近了也是一种伤害,对于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来说,那是一种分离伤害,而对于天天和父母在一起的孩子来说,也容易产生吞没伤害,看看,我们一不小心就会伤害到孩子,而且这些伤害往往都是以爱为名义进行的。爱其实很复杂很艰难,想要多年维系下来,的确是人生最大的一门功课。

  我们都向往爱,都渴望爱,都追求爱,都寻找啊,可是却很少想到爱其实往往给我们带来很严重的伤害。尤其深爱时,百分百地付出,看似非常伟大,但其实是一种很深的自恋,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实没有看到对方真实存在,而是自顾自地付出,他(她)的付出是自己的需要,未必是恋人的需要。这种伤害其实就是爱的.阴影。

  就拿父母来说吧,我们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我们长达以后却很少有愿意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对于恋人来说也是一样,在恋爱的时候,因为两个人并不在一起生活,看到的往往都是对方美好的一面,而一旦结婚,或者同居,就会发现爱其实是有阴影的,两个人住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肯定会有矛盾,想要找一个和自己没有矛盾的人是不存在的,无论在恋爱中多么完美,多么幸福,生活在一起以后肯定会发现那种完美那种幸福更多的是来自我们的想象。

  那么产生矛盾怎么办,这正是人生为我们设计的一项最重要的考试,是逃避吗?那么你永远也通不过,只有去面对,去思考,去反思自己,最后去改变自己,你才能够真正通过这场艰难的考试。

  在爱中我们重新回到童年,在爱中我们可以治疗童年的创伤,在爱中我们认清了我们自己的面目,这才是爱真正的力量。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篇10

  1.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如果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糟糕的婆媳关系;严重的恋子情结。

  2.妈妈,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面镜子。生命的最早期,妈妈注目着婴儿,婴儿就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存在。若妈妈的注目一直在,婴儿就会感觉自己一直存在。若注目时,妈妈与婴儿有共鸣,且带着接纳与喜悦,婴儿就感觉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好妈妈的镜子从不吝于对婴儿打开。

  3.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精神胚胎

  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一出生,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依照这一观点,婴儿不是白纸,不是空瓶子。父母或成人可以扭曲孩子,让孩子成为一棵歪歪扭扭的树,但不能决定孩子是成为一棵杨树还是柳树。家长最多只是将本是杨树的孩子修剪成柳树,但孩子内心总是渴望成为他自己的样子。

  4.男孩归爸爸,女孩归妈妈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对此概括说,他们应该先向异性父母靠拢,并从这一关系中吸纳异性的力量,体会到自己对异性的吸引力,同时体验到异性对他的吸引力。然后,男孩回到男性的世界,成为一个男人,女孩回到女性的世界,成为一个女人。只有这样,他们的心理才更健康,而这个世界,也才更和谐。

  今天看到这部分内容对我的触动比较大,虽然我们疼爱孩子,但绝对不能把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不利的。二是觉得最近自从有了老二跟大儿的互动少了太多,所以去幼儿园接他的时候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他我很想他。一晚上,他的心情都非常好。以后需要注意的是,给每个孩子的陪伴,一定要是高质量的陪伴。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篇11

  这本共分为了四个部分,一共32个真实案例,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这些案例,我们或多或少都可以从自己还有身边的朋友,同事中发现一些影子。原来在我们眼中看起来那么正常又习以为常的事情,在一步步的影响着夫妻关系,也影响亲子关系。让家失去最初所想的温馨。在这本书中,我比较喜欢其中两个板块。

  第一个是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在夫妻关系中,让我印象最深一个内容是: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这本书中,把这个尺子形容成了一个坐标体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坐标体系,也就是自己的尺子,而我们非常习惯于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去推测,去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忘了,对方也有一个现象场,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通俗的来说,就是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做事,来思考,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这样的想法。我知道,我自己有时候很容易会这样,但是现在我在学会控制我自己,不去用自己的坐标体系理解对方,那会进入一个什么状态呢,会觉得我已经很想去理解你了,你却不懂。这样双方会进入一个沟通死循环。这边念书中提到,如果你真的非常希望能理解对方,就必须忘掉自己的坐标体系,尝试这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这是唯一的途径,再一次通俗的说法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其实是不是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难,所以才有这么多人处理不好这件事情。

  第二个是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任何和情商的基石,这比知识更重要。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比较健康,那么我们长大后与别人相处也会比较健康,反之,就难以与别人健康相处。也就是目前在亲密关系中谈论比较多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说:“一个人的现实际关系,是他内在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这句话中的客体关系指的是什么呢,是我们心中内在的:我个人与重要亲人的关系。我是关系中的主体,重要的亲人是客体。这个关系就形成了客体关系。重要的.亲人,一般指父母。而这个客体关系,主要指内在的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一般在一个人五岁之前完成。内在小孩与内在父母的关系模式,形成一个人的童年,主要是六岁前,这个模式形成后,以后的人生里,我们将不断的将这么模式呈现在现实世界中,所以说,内在的客体关系模式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简而言之,即性格决定命运。

  不管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一种关系模式一旦形成确实很难改变,改变的唯一途径就是自我本身发现这个问题,并且自我承认这是个问题,想要去改变,并且发现病症所在,其实这很难。因为它必须先否定自我,再重新建立,但是一旦成功,自我的进步是一定非常明显和持续有效的。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篇12

  一、作为母亲应该进化爱的方式,更多地考虑儿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需求。

  回想我与儿子的相处,更多的时候我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看问题,没有考虑儿子的感受。总以“我是为你好”的名义,大包大揽他的相关问题,没有听听他自己的想法。殊不知,即便是十几岁的他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灵魂,应该让儿子展现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了,那也是他在对外界事物的做出的探索。记得在儿子蹒跚学步的时候,我总是鼓励他尝试,在孩子懵懵懂懂初识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也是很有耐心。为什么到现在,孩子才十几岁的时候,我却拿成人的眼界、标准来要求、约束他,不能等他慢慢成长。最终是孩子要学会走路、吃饭、认识世界,适应周围。我不能代替他成长,我要放手,慢慢培养他成长适应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孩子出问题了,必然能从家长的身上找到相关原因。

  听了老师的`答疑解惑,忽然明白,孩子的问题,都能从家长身上找出相关原因。孩子在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还在会将与父亲的相处方式延伸至与他人的相处方式上来。平时,在家我爱唠叨,当着儿子的面数落丈夫的不是,抱怨声声。现在从儿子的形容动作里我可以看到我的影子。通过孩子这一面镜子,我可以照出自己,原来真的不是孩子的原因,是我自己错了。

  三、父母用转嫁压力的方式,控制住了孩子。

  的确,儿子长大了,不再是小时候的跟屁虫了,作为母亲的我没有及时成长,调整心态,潜意识里怕失去儿子,想依旧掌控他,就以爱的名义,转嫁压力给他,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控制他的目的。不分析不知道,原来如此,我依旧是为了满足我自己的的需要。

  四、父母的压力远超过教师,是孩子们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

  知晓这一点后,我尽量不去唠叨儿子,告诉他只要他天天快乐着就好,十几岁的青春岁月,不要老是拧巴这过日子。想想我也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那时我们最烦恼父母什么。现在我却不由自主地做那些曾经令人讨厌的事。

  五、改善与丈夫的关系,把情感重心从与儿子的关系转移到与丈夫的关系上来,让丈夫来填补我的情感需要。

  在原生家庭里,应该是等边三角线的模式。而我却忽视了夫妻关系,情感的天平倾斜于孩子。经常与丈夫发生大小矛盾,觉得有孩子足矣,与儿子关系密切,站在一条线上,与丈夫是对立的。却没有想到,儿子会模仿我们的行为方式,并潜移默化的用于他的行为方式上。与其指责孩子,不如改变自己。通过我自己的改变,不断地细小的变化,带动影响丈夫,促成家庭关系的和谐。当家庭关系和谐了,其他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是根本。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篇13

  这本书的作者是武志红老师,他是中国很有名的心理咨询师,我从去年十一月份开始,读了三本他的书,分别是《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身体知道答案》、《为何家会伤人》,读完后,发现这三本书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武志红老师在心理咨询中的真实案例,换句话说,这都是我们普通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通过阅读这些案例,就像是看一个个小故事一样,很易读,读完后通过武志红老师的专业讲解,我们能够发现案例中的心理问题,进而让自己在生活中避免这样的情况。

  最近刚读完《为何家会伤人》,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这本书主要是讲在家庭中的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生活矛盾,有关于夫妻关系的,有关于夫妻和孩子关系的,有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的,还有关于婆媳矛盾的.。通过了解这些案例,我们站在第三者的视角上,也许能够很容易地看出谁对谁错,再加上武志红老师的专业心理讲解,对于这个心理问题而引发的生活矛盾就会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看问题一定要看到本质问题,例如你觉得婆媳矛盾是婆婆和媳妇的矛盾,但是,解决这个困局的关键其实是丈夫,只有丈夫完全地站在媳妇这边,认清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第一原则,婆媳关系的矛盾才有可能化解。婆媳矛盾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婆婆在抢儿子,媳妇在抢老公,但儿子和老公都是一个人,这个时候男人必须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不然家庭的关系很可能会出现问题。

  看一个问题一定要看到始终,看到本质,如果仅仅看表面,仅仅看谁和谁发生了矛盾,仅仅看这个矛盾的事件本身,很可能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甚至你解决的方向都是错的。例如孩子不好好学习,整天上网,父母就去督促孩子,给孩子压力,不让他上网,但是却没有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和始终,为什么孩子会去上网呢?或者说,父母为什么觉得上网不好呢?其实一步步思考下来,会发现,往往表面问题出在孩子身上,实则本质问题在父母身上,如果本质问题不能够解决,那么按照表面问题来解决,问题只会越来越糟。

  这本书是心理学畅销图书,但是我更认为,这是一本极好的育儿书,现在太多的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我认为这是缘木求鱼的做法,孩子在小时候最需要的绝不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而是心理问题的建设,当孩子的心理能够得到很好的成长,那么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中,势必一生受益。所以,与其给孩子报辅导班,不如家长自己去读这本书,因为一个好的家庭成长环境是最重要的,能够给孩子最根本教育的不是辅导班,不是老师,而是家长你。

  愿你我的孩子,都有能够被照亮的生命。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篇14

  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一生的跟随,作为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温馨充满爱的环境。近几日,我读了唐以琳的《为何家也会伤人》,感慨良多。

  如果概括读这本书的感受,那就是“心惊胆战”。29位世界级名人,在世人眼里拥有耀眼的光环,他们或才情满溢,书写文化传奇,或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又或曾因改变过世界而声名赫赫。却不曾得知,他们每个人始终都生活在痛苦中,根本找不到普通人的幸福之路,一生都在追寻自己所求,却终求之不得。

  海明威因为父母的教育分歧,导致内心世界一直处于痛苦和焦虑中,直至自杀;卡夫卡因为父母的暴力所致终生恐惧,神经几乎崩溃;希特勒的家庭充满着暴力和虐待,使得他迷恋权威,极度自恋,又毫无同情心;陆小曼从小生活在蜜罐中,父母的溺爱让她只懂索取,不懂付出,最后精神世界一片荒芜,活得非常不体面;胡适因为生长在单亲家庭,对于母亲特殊的情感,使得他得到了一个不情不愿、伤痕累累的婚姻;生长在男尊女卑家庭中的张幼仪,自幼学会隐忍,最终把真实的自己隐藏;张爱玲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母爱,在父亲的暴力下成长,一直想证明自己是值得爱的,结果卑微到尘埃里,受尽一生的磨难。一个个曾经弱小的孩子,因为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经历,影响到成年后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他们家境殷实,很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本该拥有一个阳光灿烂的人生,可命运并没有那样安排,偏偏给了那么多的恐惧、暴力、威吓以及不健康的爱,他们也曾同命运抗争过,可潜意识里记忆会常常跑出来折磨他们,使得他们一度陷入绝望,认为全世界都在抛弃他,无法接纳他,谁也不爱他。

  光鲜的外表下,是不为人知的心理状态。失望也好,痛苦也好,认为自己不值得爱也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能接纳真实的自己,不能认识自己。虽然原生家庭像带着魔咒一般周而复始地折磨着人们,但并不是完全不能改变,首先自己要清楚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什么,是做好自己,完成自己的使命,而不是牺牲自己换取爱。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总看别人的脸色,不会事事小心谨慎,不会整日提心吊胆。还要勇于面对,要拥有顽强的意志力,相信自己可以战胜命运的魔咒,不沦陷于痛苦的漩涡中。

  孔子的学生颜回曾说:“智者自知,仁者自爱。”就是说智者应该了解自己,仁者应该爱惜自己,孔子夸他可以称得上士中君子。孔子就是想告诉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认识自己,更应该学会爱自己。纵观本书中的29个人,他们要么陷在痛苦中无法自拔,要么孤独地活一生,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更没有爱过自己。

  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和自己握手言和,或许便是一次新生。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08-17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08-10

《家为何会伤人》读后感(精选15篇)08-17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精选26篇)04-23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08-08

为何鸟类会翱翔12-14

《小猫小狗会伤人》活动教案02-25

很伤人的经典说说05-31

伤人的句子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