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读后感2000字1
看历史于我,是有变迁之路的。最开始历史,特别喜欢看野史,比如历史上出格到不能被正史记录的风花雪月、俊男美女,尤其喜欢看中国历史上出格的女性,如何在被封建压迫如此厉害的程度下,依然能呼风唤雨,发挥女性或者母性对国家固有的影响力;随后看历史,喜欢看一个特定的朝代,比如明朝那些事儿,如果这是宋史,对于特定的朝代是如何兴旺发达然后烈火烹油最终曲终人散,从中看出一个朝代的兴衰兆头,进而能在生活中早日看到类似的兆头;接着就开始看通史,看世界历史、中国历史,从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甚至上升到进化的角度,来看我们之前曾经经历了什么。
历史,其实属于越来越有趣的学科,虽然任何历史书都不能百分百打包票自己是信史,但如同对待算命的态度一般,信则有不信则无,用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进入历史中,发现历史中最符合人类情感选择的行为,将之相信并认同为真实的历史,不正如同推理小说一般有趣吗?老话说读史使人明智,究竟有没有明智无法做出判断,但越是读史,越是感触太阳之下并无新事,一切仿佛理所当然的发生,但一切彷佛都是重复之前的经历,历史总是特别的相似又充满了小唯独的新意,这是另一个角度的有趣。
废话了那么多如何看历史,其实只是为了引入这本书的正题。书中讲中国历史划分为四个大的维度,上古、中古、近代、现代,春秋战国之前视为上古,秦至明视为中古,清为近代,民国为现代,这样的唯独划分可能同作者的时代背景有关,清朝之所以被单独划分,同清朝存在的年代刚好处于工业革命有关,其他欧洲甚至日本都开始利用工业革命自我强大,而清朝沉湎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闭关锁国,虽然和前朝的封建统治没有太多的区别,但整个国际局势都在变化,我自岿然不动的清朝是必须单独拿出来。
既然是一本极简中国史,必然对历史只能截取主要脉络,朝代的交替往往简而言之,除了有限的影响朝堂变局的人被单独提到几句,其他人都隐匿在文字背后,成了无名英雄。然而即便是简单的历史,也依然保留了对政治、军事、人文、学术、经济、社会等多方面不同维度的探讨,毕竟历史除了是朝代的兴旺更替、皇帝的世袭罔替之外,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人文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息息相关,也正是如此这些,才形成了当代国人的历史文化基因和气质。
一个朝代的统治方式与前一个朝代相比,总是有所改变和创新。一方面是前朝的亡故正是后朝需要吸取的教训,自然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对统治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良;另一方面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自然给统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毕竟社会财富越来越充盈,社会人口越来越多,都讲增加统治难度。因此,一味的复古并非好事,虽然从古代历史中有经验教训可以总结,但经验教训需要结合新时代新环境进行改良,而不能直接就上,否则容易变为王莽的悲剧。
关于中国历史有一句名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用于说明中国历史上的分分合合的国仇家恨。从另一角度,这句话说明了人心思变,总是不满足于当下已经拥有的东西,所以天下太平时作死折腾导致合久必分,天下纷争时又开始高歌宁为太平犬末为乱世人而期待分久必合。越是藩篱割据的年代,越容易产生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剧感;越是太平盛世的年代,越容易产生繁花似锦轰轰烈烈的喜剧感。中国的老百姓一直都被认为是最容易统治和驾驭的,虽然短时间能通过演戏作假或者作威作福获得成功,但要长治久安必然需要休养生息不与民争利。
元朝和清朝,都是很典型的游牧民族统治中国、统治汉族的朝代,但两个朝代存活时间差别甚巨,尤其是如同巨人一般在欧亚大陆上摧枯拉朽无往不利的元朝竟然只有短短一百多年的寿命,原因何在。书中给出的答案特别出乎人意料之外,继承人生命的长短。其实元朝和清朝都没有很好的继承人制度,上一代雄主死亡后都产生过政权更替的家族内斗,清朝比元朝稍微幸运一点在于清朝的康熙皇帝活得蛮长的,所以有足够的时间理顺统治汉人的方式方法,进而产生较为长期的朝代命运。
民国时期并不代表有民族主义,这从清朝的灭亡竟然苟延残喘了几十年便可看出,当时社会上的忠君思想和民族主义两者之间的斗争,民族主义并未占据上风。而随着帝国列强对国家的不断索取,普通的汉人心中大一统的思想的根深蒂固,最终激发了强烈的民族主义,而正是这种内心中保有的民族主义,让中国在面对危机中依然能奋发图强,最终成就了延续千年以上不断档的文明。虽然有说法中华文明其实在魏晋便已断绝,但笔者更认同文化的自我更新和传承,断层可能存在,但不代表不能重新捡起,而重新捡起后的延续,与我能认可为没有断档。
书中甚至有特别与时代同步的思想,或者说前瞻性的思想:对比中西方文明,中国文明能更缓慢而坚定的逐渐发展,对待周遭能宽容平等,信奉大家一起互惠互利共赢共长,因而有中国文明拯救世界的可能。其实在明朝下西洋中,就能看出中华文化尊重外邦、团结外邦、共同发展的意味,而目前的一带一路共同发展,也颇有此味道。中国人毕竟是孔孟儒家熏陶了几年前的中庸之道,不温不火但脚踏实地,虽然在发展速度上可能会有所限制,但坚持的力量超乎想象。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式,的确是爱读的一本历史书。最后借作者在那个年代就能发出的有自信的回答结束此文:"要矫正它,非有特殊的文化,和相当的实力,又谁能负此使命?中国人起来啊!"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读后感2000字2
每每论及中国的历史,我们总爱说以上下五千年,这么悠久的历史,要想面面俱到实在困难,对于拥有如此丰厚文化历史财富的国人而言,要想学习并深入了解本国的历史,这真是既甜蜜又痛苦地学习过程。
吕思勉先生被称为国史双璧之一,二十四史皆读遍并精通的他在史学方面的著作非常多。本书即是先生对写于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的《新学制高中本国史教科书》进一步的修订版。所以确切地说来,本书的书名比较恰当地应该是《新学制高中本国史教科书(修订版)》。从其名我们可以看出,吕先生著述此书的对象是高中学生,本书亦是作为高中历史教材来用的,其述史就带有大纲性质,在阐述各个朝代的变更上节奏紧凑,内容细密翔实。又因为本书面向的对象是民国时期的高中学生,其用语多用白话文来描述,而非文言,不过即便如此,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可能在阅读上还是会有些吃力。毕竟时代在发展,语言文字的运用上,民国时期的白话和我们现在的普通话还是有区别的。
从本书的目录上,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吕先生的写作思路,全书分为六编,首编和末编一起一结,相互呼应。首先概述了历史的定义和历史存在的价值,紧接着便探讨了我国民族的形成及我国疆域的沿革,最后落脚到我国历史时期如何划分的问题上。
其对历史时期的划分非常有特色,从第二编到第五编我们便可以看出来。通过阅读这四编的.内容,我们会发现吕先生将我国的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时期为上古史;自秦灭六国统一天下至明末为中古史;整个清朝被划到近代史;而清末革命思想的兴起,兴中会的成立至作者著述本书的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止,被划为了现代史。这种分法更加凸出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转折,这也是他接近史实的一种比较有特色的分法。他认为整个上古史的我国基本算是一个列国并立的世界,从秦以后,我国才真正进入了统一的时代,所以以此来划分上古和中古,还是非常中肯的一种划分方法。之所以单独把清拎出来划分为近代史,主要还是强调欧风美风这类西风东渐对我国造成的深远影响。吕先生称之为“欧风美风,相逼而来,再不容我们鼾睡”。现代史的划分依据则是“我们受了刺戟(现在我们多用的词语是刺激)而起反应的时代”。
以上主要是对吕先生著述本书所采用的时代划分作了一个基本的介绍,下面则主要针对吕先生研究我国历史的内容作个大概介绍。
从第二编上古史的内容来看,其着力点重在考察三代的政治制度,兼之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我们一般把那段时期称之为“百家争鸣”)。不过先生也只是大概地介绍了一下先秦诸家,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稍做了解即可。
在第三编中古史中,先生的重点依然放在对各朝的政治制度的考察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考察的内容相对来说亦有增加,比如经济、宗教、文化、社会、交通、民族关系等亦多有涉及。
第四编近代史专述清朝一代,相比之前诸朝而言,其内容更加详细,除前述有所涉及以外,包括清的内政外交及清中叶的内乱,还有与西洋诸国签订的诸多不平等条约等皆有论述。
第五编现代史则从革命思想的兴起,兴中会的成立一直到作者写作的1933年的民国历史事件一一加以记录,因为其人正处在那个时代,所以他的记录,相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算是第一手的历史资料。因此这一编的内容显得尤为珍贵了。
末编中吕先生对我国整个民族的发展做了一次回顾,并因为欧洲近代的发展导致弱小民族受压迫,国破家亡甚至种族夷灭做出了自己对西方文明的思考:“这种文明,到底是祸是福?”“此种病态的文明,岂可以不思矫正?”由此想到了我们“中国人起来啊!世界上多少弱小的民族,待你而得解放呢。”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吕先生不但关注时政,忧国忧民,更有一种解放世界人民的使命感,这与后来的共产主义思想在我国的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从其编纂的史书中能看到他在引用史料时坚持“一切书籍,都应用平等的眼光,认作史材。编历史的人,所引据的不能限于史部,自更无待于言。”比如在中古史第四章王莽改制中,论及富者阶级,引用了《汉书食货志》中董仲舒的话,说大地主“田连阡陌;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贫者则“无立锥之地”,又引用同书中晁错的话说大工商家是“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在论及汉世救正之法中,除了与赋税相关内容的“减轻农民的租税,至于三十而取一。”引用了唐代政治学家、史学家杜佑所撰《通典》中荀悦说的话“公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谈到武帝时,桑弘羊建盐铁官卖和均输之法,认为此法“名以困富商大贾,然实不过罗掘之策,反以害民。”此处则参考了西汉桓宽根据盐铁会议记录整理的重要史书《盐铁论》相关内容。
综合以上诸多特点,我们会发现本书紧紧围绕着我中国历史的时间顺序纵横展开,其纵,从三皇五帝夏商周至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诸朝历史依着时间顺序,逐个道来;其横,从研究一朝政治制度,到经济、文化、宗教、交通、民族,与周边国家关系等横向展开,气势恢宏。其叙史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所采史实不拘于史部因而史料极丰,其论详略得当且简明扼要,便于青年学生迅速掌握我中华上下五千年之历史梗概,本书实为青年学生学习我中国历史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最后小插一句:虽然接近600页的大部头史书,可是因为本书采用的是硬壳线装的设计,便给读者的翻阅带来了舒适的感受。另外因为面对的对象是青年学生,所以书中一些生僻字都标注好了拼音,真是贴心的考虑。想起本书刚到手时,小儿对书前的插图尤为感兴趣,对秦灭六国的路线图更是爱不释手,一图清晰概括了秦灭六国的时间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这使得学生不但对历史大事件有个确切地认知,对小细节的把握上也是非常具体的。真正是极好的。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读后感2000字3
中国的历史可上溯至三皇五帝,为此中国人总自言华夏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又是长于记录的民族,于历史更是多有记载。前人所书的古籍如《史记》、《后汉书》等或编年或断代,于如今看来,着眼点大体而言仍是一朝一代,或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时间。到了近现代,针对这样的局限性,通史类专著蔚为盛行,而这其中当以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最为流行。
吕思勉先生生于1884年,少年时遍习经史子集,其后专心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著作众多,写下了《白话本国史》、《史籍与史学》、中国通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宋代文学》等诸多著作。我们如今看到的《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便是以吕思勉先生的《白话本国史》为底本,并且将吕思勉先生历年教学讲稿和史学研究融合而成,详细地记叙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期间的中国历史,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中国通史。
本书底本为《白话本国史》,但以如今之普通话相较民国之白话,我们仍不免会觉得此白话偏于文言。但在例言中,吕思勉先生已有解释,名词是万不能译为白话的。含义繁复的,勉强改译,必至失真;还有一部分则是必须就其原文加以考释,或是不以原文不足以传其精神,如此种种都决定了本书在语言上不失文言韵味。这样的书写虽然在阅读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因本书格外注重标音注释,倒也不至于让人迷惑不解,只是在阅读本书时就需得沉下心来才能一品书中三味。
与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相比,本书作为极简中国史,在编选的过程中舍弃了些许细枝末节,对于朝代迁延,仅述其大概。但本书并非流于肤浅疏漏,反而在跳出了具体的历史事件后,以总括的高度对各朝代的政治、武功、经济、学术、交通等方面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叙述,并且在讲述时穿插着沿袭与对比。
这种讲述承袭了吕思勉先生一贯的进化史观,历史的发展看似是由某些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造成的,这种只重视重大事件的历史往往会让人觉得若以某人代某人,或是以某事代某事便可逆转一切。实则不然,有怎样的社会,就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反过来,发生的事情又影响到社会的变化,二者彼此影响,推动历史的发展。
这样的例子在吕思勉先生针对各朝代的政治、经济的描述中便可以得见。因为隋朝灭亡的迅速,唐朝大体沿袭了隋朝的制度,而宋朝却因为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彼此攻伐的混乱,在政治体制上对武将做出了更多的限制。与此同时,宋朝一反晚唐五代的嗜利,极其讲究气节,但也因其失于意气,流于偏狭,致使党争不断。
这些沿革都说明了社会对历史的影响,换了王安石,同样会有另一个拗相公。历史的惯性自有其原因,就如吕思勉先生所说“不知道风化,当然不会知道山崩”,“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而研究历史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此。
编撰历史,自然需要客观公正。但自太史公起著史书者便常常带有个人的褒贬好恶,吕思勉先生在编写此书时同样反映了他的个人倾向。对于唐太宗的玄武门事变,吕先生写到因其解决迅速,使人民免遭干戈,历史上遂有了贞观之治。对于太宗的行为,吕先生的言辞虽不至于赞扬但也依旧有支持的意味在。对于张居正,吕先生述其当政时期为明朝政治少有的清明之时,对于他贪腐造假的事情忽略不提。这固然有简史不能过于繁芜的需要,但仍可得见作者的偏好。而这也是诸多史学专著并行于世的原因,兼听则明,这也正是我们读史的目的。
“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作为极简中国史,本书跳出了朝代更替的窠臼,将目光更多的放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的演进之上,吕思勉先生以他的进化史观,为通史写作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读后感20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