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读后感

2024-02-19 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祖坛经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祖坛经读后感 1

  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最大的宗派,而《坛经》则是后世奉为禅宗惟一的经典,也是中国人所写佛教著作中惟一被尊称为经的典籍。《坛经》记录了禅宗创始人惠能的言论,代表了禅宗的基本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同样占有崇高和重要的地位。

  过去读《坛经》的人,大多数是以明藏本的《坛经》为惟—一通行的读本。到了近代,敦煌的写本发现了,日本的兴善寺本、大乘寺本出版了,《坛经》的研究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谈到敦煌写本《坛经》,现藏伦敦不列颠图书馆,编号为斯五四七五,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按原本不分章节校定,编入第48册。日本学者铃木贞太郎、公田连太郎分章节的校定本刊行后,并收入民国普惠大藏经。流通行世,逾数十年。此外尚存世的敦煌写本:一为北京图书馆藏八O二四号写本,首尾不全。一为敦煌市博物馆所藏任子宜本。一为旅顺博物馆原藏大谷光瑞本。大谷光瑞本现下落不明,但日本龙谷大学藏有照片。各本文字虽小有异同,却可能出自同一个底本。

  由于敦煌写本文字的书写习惯,与后世颇异,历来都认为是抄写的讹误。故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吏部侍郎郎简法宝坛经序云:“六祖之说,余素敬之。患其为俗所增损,而文字鄙俚繁杂,殆不可考,会沙门契嵩作坛经赞,因谓嵩师曰:‘若能正之,吾为出财模印,以广其传。’更二载,嵩果得曹溪古本,校之,勒成三卷。”可见宋代人即视写本文字为鄙俚繁杂。直至现代,学者仍多持此种见解轻视写本。如近人任继愈教授敦煌坛经写本跋云:“敦煌本坛经错字别字,连篇累牍,说明传抄者的文化水平不高。”至于日本学者矢吹庆辉、铃木大拙、宇井伯寿、柳田圣山诸教授,莫不鄙视坛经写本,名之为“恶本”。宇井伯寿《第二禅宗史研究》(昭和十六年,岩波书店)卷首《坛经考》,历指敦煌写本偏旁之误(如打、掬作木,往作徍,代作伐等。)。

  此种看法,颇易对写本内涵,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因此许多研究敦煌学的学者,对着满目谬误的恶本,抱着鄙视浅劣抄手的心理很容易造成了误抄误认的过失。遇到读不通处,更常常自以为是,擅自改动。于是各逞臆说,造成了读敦煌写本的一大障碍。我经过长期涉猎敦煌写本之后,启发了我一个客观深入的看法。我认为语言文字,是心灵思想的符号。人人都有表达思想的欲望,人人都有创造语文的权利。所以荀子《正名篇》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荀子所谓名,即是文字。所谓约定,即民意所公认。

  所谓俗成,即大众所通用。许多敦煌写本中我们认为是讹误的.文字,实在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文字。它们自成习惯,自有条理,它们是得到当时人的认同的。因此如果不通晓敦煌文字书写的习惯条理,就很难读通敦煌俗写文字。现存的敦煌卷子,一篇作品,往往有多个写本,可以互相校对,互相印证。我综合历年来研究所得,1980年8月,在台北中央研究院召集的汉学会议中,提出了一篇《敦煌卷子俗写文字与俗文学之研究》的论文(见《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1981年10月出版)。我把敦煌文字俗写的习惯,归纳成字形无定、偏旁无定、繁简无定、行草无定、通假无定、标点无定等等条例。

  字形无字,如人、人不分,雨、两不分,瓜、爪不分等;偏旁无定,如木、十、彳不分等;繁简无定,无佛作仫、含作舍等;行草无定,如风作主、门作勺等;通假无定,如是通事,须通虽等。标点符号亦和现代通行符号大不相同,如删除符号作“卜”等。这种种现象,正和辽代沙门行均编纂的《龙龛手鉴》完全相符。原来《龙龛手鉴》是根据宋以前写本编成的一部字书,所以人部的字和彳部不分,瓜部的字和爪部不分,木部的字和宁部不分。甚至同一个雨字,可以用作两,亦可以用作雨,并同收在雨部中。

  这种种状况,证明了敦煌写本使用的文字,正是当时通行的文字,而不是近代人眼中心中的恶本讹字。我们认清了这一事实,我们必须承认敦煌写本确是当时普遍通行的抄本,并非被后世轻视的所谓误本恶本。我们把这种错觉扫除后,再仔细观察这个伦敦所藏的坛经写本,便应该承认它是一个很质朴、很接近原本的早期抄本。这个抄本,据印顺法师说:

  慧能在大梵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传说由弟子法海记录,为《坛经》的主体部分。这在慧能生前应该已经成立了。等到慧能入灭,于是慧能平日接引弟子的机缘,临终前后的情形,有弟子集录出来,附编于被称为《坛经》的大梵寺说法部分之后,也就泛称为《坛经》。这才完成了坛经的原型,可称为曹溪原本。我们根据印顺法师的法说来观察伦敦藏本,可以说是非常接近原本的。

  六祖坛经读后感 2

  首先,我想表明,我没有悟道,我甚至不知道"道"是什么。禅是不立文字的。任何文字描述出来的东西都不是禅的本体。就好比,我们需要坐飞机,换火车,才能来到一片大海边。然后,有人告诉你,禅就在大海另外一边,但是没有方法可以过去。海不是禅,所有关于禅的文字就好比是那些交通工具,我们完成了禅的旅行,可能只是在海边看到禅的表象,并没有获得禅的真谛。禅就是这样无门而入,入门之前,不知道禅在何处,甚至进入之后,门也并不存在。这个时候,唯有等待机缘巧合,才得悟出禅的真谛。

  坐禅分为三个阶段。从小我到大我,从大我到无我。这就好比取一升空气置于真空的瓶子中,当瓶子由一升变为两升,空气变得稀薄;瓶子的体积继续放大,空气逐渐变得更加稀薄;当瓶子的体积无限大的时候,瓶子内部就接近真空。人从小我到大我,从大我到无我的过程,就是逐渐的扩大自己,放空自己,最后和整个宇宙合二为一。

  小我,有点类似儒家里面的"修身"。人需要有健康的身体,需要有丰富的内心。这些需要我们坚持做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自己的境界。

  小空间里面的事情,如果站在空间以外看,就不是事情了。

  就好比散步的人看不到公车里面的繁乱嘈杂,他只能看到公车这个整体。就好比同样忠诚却抱有不同政见的谋士,外界看不到他们的明争暗斗,却能看到整个团体日趋衰落。就好比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只能记得五代十国被宋一统天下,却忽略了某国嫔妃的争风吃醋。就好比站在银河系中看地球,地球只是个蓝色的水球,我们已经看不到人类的尔虞我诈,风谲云诡。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站得越高,看到的东西就越全面。当我们站在家的高度,我们就可以齐家;当我们站在国的高度,我们就可以治国;当我们站在天下的高度,我们就可以平天下;当我们站在宇宙的高度,我们就可以天人合一。于是,小我就变成大我了。

  我们还可以让自己的高度更高。最高是多高?最远是多远?如果高和远还可以被度量,那就不是最高和最远。当高得已经没有高的念头,远得没有远的想法,这才是真正的高远。这个时候就到达了无我的`境界了。唯有无我,才可以放空自己,放下一切,达到无所牵挂自由翱翔的.状态。

  仰山禅师度完暑假来看望沩山禅师,仰山一个暑假用于耕种,沩山一个暑假白天吃饭晚上睡觉。两位禅师的暑假都没有白过。万事万物都有佛性。禅在于轰轰烈烈的大事,也在于平平凡凡的小事。吃饭是修禅,睡觉也是修禅。万事万物在我眼中都是禅。而我在万物的眼中却是个平常人。不同的只是内心的境界。

  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什么是真正的朋友,那种足够一辈子珍惜的朋友。一路上,有过快乐,伤心,有过感动,失望,有过收获,失去。我很认真的对待我认定的人,并且希望朋友用相同的认真对待我。接下来的话,不知道怎么写了。一切真的是执念。朋友在于平凡,就好比坐禅也在于平凡。我们在平凡中珍惜彼此吧。

  六祖坛经读后感 3

  前面一个月自己经历了很特别的状态,因为我觉得自己经常陷入了某种无法去思考和行动的状态,这严重影响了我的工作。我把这个困扰和种子说,种子问我觉得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说觉得这是好事的样子,因为我隐约觉得这和自己修行的法门有关的样子。因为之前学习道德经、金刚经、坛经、传习录,我都有感它们是统一的,都指向同一个本源。然后我就逐渐在从小我的各种思维、感受中脱离,在回归那个本源的样子,也就短暂影响了工作。

  前两天在读两本零极限的时候,我很惊讶这本西方的著作和东方的智慧是如此的相通,而且它还是用很现代的语言去描述古老智慧的应用。所以在学习零极限的时候也是进一步的加深了自己对它们的融合。回归零点的过程,也就是回归空性、无相的过程,同时又能够更加清楚的感知到宇宙的变化,知道宇宙想让我们去做什么行动。这和坛经的智慧是如此的相通,坛经也是要找到那个无念无相无住的本心,然后再来指导人生的方方面面。

  今天再读《六祖坛经》,深感禅宗博大精深。六祖说迷时师渡,悟了自渡。而自己目前应该就是在自渡的阶段,因为我很清楚接下来的方向是在哪里。而禅宗的顿教法门,也是告诉人成佛的'那个方向在哪里,然后一直顺着那个方向最后也就是佛了。而自己现在是知道,宇宙的本源,是那个最初的极点,可以称它为空、无。而我们的当下能够察觉到各种思想、感受,也是因为我们是从那个零点生出来的,因为零点的原因我们能够察觉。

  所以接下来自己的方向,始终都是去回归那个零、空、无的状态,去回归到本源的状态来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六祖又说“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及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这也是对当下的生活工作很好的指导。也就是那个本质的东西一直在察觉着一切,可以称呼它为宇宙之心。它一直在指引自己,告诉我怎么样是最好的行为,给我智慧。所以我所有的思考、行动,并不需要我刻意的去怎么样,只要我回归那个“本心”,自然就知道要如何思考,行动了。

  更关键的是,自己现在已经放下了所谓的执着、意义等东西了。我不再会觉得悟道、学习经济是我必须要做的事情,我必须要去实现某种使命。我所有的行为,只是回归本心之后,宇宙指引我去做的,也是我在顺应宇宙本身的行为。我也不用刻意去找本心,本心本来就在那里,察觉着一切。这样自己整个过程,都会是平静喜悦,圆满幸福的。

  六祖坛经读后感 4

  每次读完一本书,我都会更理解一点老师为何经常提醒我们多读书、读各门各类书。读万卷书不仅有助于我学习到更多的人生哲学,也有助于我将各家观点与老师心理咨询的理念结合思考。读完《六祖坛经》,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1、六祖强调人的“自性”,强调“一切般若智慧,都是从自性中出生”。也就是说智慧不是凭借外在力量或条件获得的,而是人本身具备的,这也是“众生皆佛”的原因之一——众生的自性都能生出智慧。能不能生出智慧是一回事,有没有生出智慧又是另一回事,没有成佛的人便是能生出却还没有生出智慧的人。联系心理咨询,所有的来访者是能生出智慧,但还没有生出智慧的众生。咨询师的工作便是帮助他们生出自性中的智慧。因此,咨询师决不能“看不起”来访者,要相信来访者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很人本主义,看样子人本主义的思想也不过是我们古代先贤思想的一种形式,我们与其逐“末”,不如究“本”。

  2、六祖说的智慧是,在一切地方,一切时刻,每一心念中都不愚蠢。老师提倡的“念念觉察”不就是追求智慧的一种表现吗?每一念都很重要,不仅是因为我们生命短暂由不得我们任性地试误,更是因为“一念愚蠢,一念智慧;一念凡夫,一念成佛”,每一念都可以让我们的生命状态瞬间变样。但这种理念有个前提——我们是可以因为一念而立即改变的。倘若把人生当成一份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答卷,我们的每一念都是这张答卷上的题目,念“错”得越多,得分越少。如果是这样,我们一定会像考试时认真对待每一道题目一样,去对待我们的每一念。再细想,对于每个个体而言,一辈子最重要的答卷不就是自己的人生吗?可我们好多时候却没有按照对待最重要的考试的态度去对待它、对待里面的每一道试题。

  3、关于六祖渡化的“有缘人”,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规律,即无论他们原来有怎样的认识或理念,拥有什么样的.地位或荣誉,当六祖指出他们身上的不足时,他们都能立刻接受指正,并且遵循六祖的教导去修行。如果我们在一辈子中,也能如此对待我们生命中的机缘,一定会有更美好的人生。

  相反,生活里,我有太多不愿意承认和接纳自己错坏差的时候,也有太多不愿意改变自己假恶丑一面的时候。如果还是用考试来比喻,那些经历就像被打红叉的题目,而我就像个考生,总是倔强地用上一次的错误答案来回答这次的题目。

  六祖所传授的佛法智慧博大又精妙,里面蕴含了很多人生的智慧和心理咨询的理念。愿自己做个人生智慧的“有缘人”。

  六祖坛经读后感 5

  每读完一本书,我就会更明白为什么老师经常提醒我们要多读书,各种书都要读。读万卷书,不仅让我学到更多的人生哲理,也让我把各种观点与老师的心理疏导思路结合起来。读完《六祖坛经》,我有以下感悟:

  1、六祖强调人的“自性”,强调“一切般若智慧,自性生”。也就是说,智慧不是靠外力或条件获得的,而是人自己拥有的。这就是“一切众生都是佛”的原因之一——一切众生都能从自性中生出智慧。能不能生智慧是一回事,能不能生智慧又是另一回事。未成佛的人,是能生智慧而未生智慧的人。联系心理咨询,来访者都是能生智慧,但尚未生智慧的众生。辅导员的工作是帮助他们发展他们与生俱来的智慧。因此,顾问千万不能“看不起”来访者,一定要相信来访者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很人文的,看来人文思想只是我们古圣先贤思想的一种形式。与其追“终”,不如研究“本”。

  2、六祖所说的智慧,就是处处、任何时候、每一个念头,都没有愚痴。老师提倡的“心觉”不就是追求智慧的体现吗?每一个念头都很重要,不仅因为我们的.生命太短,不能任性地试错,而且因为“一念是愚,一念是智;一念是凡,一念是佛”,每一个念可以瞬间改变我们的生活状态。但是这个概念有一个前提——我们可以因为一个念头而立即改变。如果我们把生活当成一张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答卷,我们的每一个想法就是这张答卷上的一道题,读得越“错”,得到的分就越少。如果是这样,我们一定会像对待考试的每道题一样认真对待我们的每一个念头。再想想,对于每个人来说,一生中最重要的答案不就是自己的生命吗?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像对待最重要的考试那样对待它和每道试题。

  六祖坛经读后感 6

  这一品讲的是唐朝女皇帝武则天派内侍薛简迎请六祖惠能到朝中接受问道。惠能坚决地拒绝了。星云大师对惠能为什么拒绝的理由是这样解说的,第一,神秀当时在京城,北方有他足够,惠能要遵守忍大师的叮嘱在南方弘法;第二惠能大师对荣华富贵没有羡慕心,有的是出离心;第三惠能生在南方,身材矮小,北方人都比较高大,自己到北方后外表可能无法让人生起尊敬,对人不尊敬,对法也会不尊敬。因此不去京城。

  因其拒绝进京,薛简就请教他指示心要,以便带回京城给武皇交差。

  薛简问“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六祖的回答是“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妙哉,妙哉,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心悟是第一要义,行住坐卧都可以用功,去来自由,无拘无束,才是如来本意啊!简单明了,真正做到,殊为不易!叮嘱自己,好好修吧!

  薛简问六祖何为大乘见解,六祖的回答是“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凡夫见二,智者了达”,佛法是不二佛法,我们往往因为处于这个二元世界,执着于对错,就什么都有对立,也才有了无穷无尽地竞争、论诤与战争!生活中不是如此吗?

  在家里,夫妻之间对于所有的事情都可能各有各的'见解,我们常常要伴侣认同自己,同意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而恰恰伴侣要的也是这个,于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伴侣是错的,就开始了无休无止地辩论,讲道理,烦恼由此产生啊!如果按照六祖所说,我的想法是对的,伴侣的想法也是对的,没有对错之分,只是观点不同,实际上是对同一个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而升起的念头和想法而已。如此一来,所有的二实际上都是属于一的,是整体的一部分呀!

  又想起大学开头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中讲“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查乎天地”,以及“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家庭真的是最好的道场,所有的人事物都只为度化我而来!所以惠能大师告诉我们,在家里也一样可以修行,圣人讲的都是一样的,殊途同归!

  感恩,感恩,感谢,感谢,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又何曾生,何曾灭呢?

  六祖坛经读后感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然而,随着这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贫富悬殊、道德沦丧、人性溃败作为共生现象,也威武地走到了历史的前台。这学期有幸通过《禅宗文化》课程,学习到了《六祖坛经》,让我对中国道德危机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六祖坛经》是禅宗南宗祖师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也是其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中国佛教思想由外向内转变的枢纽。善恶问题是伦理的核心问题,它评价人类的行为的道德价值,规定人们道德生活中的是非准则。扬善抑恶是一般伦理思想的基本诉求,是人类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运行而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之一。

  一、中国道德危机的现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以“修身”为先,个人品德乃道德大厦的第一块基石。而今天,这块基石在动摇、在风化、在腐烂。道德问题随时随地在挑战公众的心理底线。有些机关干部办事拖拉,门难进,脸难看;有些官员对人民群众冷漠无情,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有的执法人员吃拿卡要,不秉公办事;有的医生吃药品回扣,收病人红包;有的歌唱演员对口型假唱;有的学校和教师乱收费,不教书育人,不为人师表,虐待和性侵学生的现象不胜枚举;有的媒体炒作假新闻,制作虚假广告等等,无不折射少数官员官德的严重沦丧。

  二、《六袓坛经》对善恶问题的论述

  《六祖坛经》对于善恶问题的论述大致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善恶的标准;其二是具体的善恶行为。

  关于善恶的标准,《六祖坛经》认为:/世人心邪,愚迷造恶,自开众生知见;世人心正,起智慧观照,自开佛知见。”把认识是否符合佛之知见作为区分善恶的标准。佛之知见(即智慧)是善的,众生之知见是恶的。人的认识如果符合佛之知见,就是善的,否则就是恶的。

  《六祖坛经》又讨论了善恶行为的具体规范,其对慈、悲、喜、舍四种具体的善心、善行的规定,在出世的形式中蕴涵深刻的人间关爱之情,显示了慧能佛教思想中的伦理走向。烦恼,指生命中的各种杂染;毒心,指杂染中的毒害之心;尘劳,指对外境的贪求;虚妄,指主观的妄念;三毒,即贪、嗔、痴;愚痴则是指生命中深层的.心理愚昧。以上这些,乃是《六祖坛经》关于恶心、恶行的具体规定。这些规定不仅将生命行为与其恶果联系起来,更将生命行为与1起心动念”联系起来,强调了人的行为动机对道德善恶的决定意义。

  三、《六袓坛经》对人性与佛性问题的论述

  一般伦理学在讨论伦理道德问题时,常常是从人性论的角度介入问题。而《六祖坛经》的论述,体现慧能的伦理思想是从人性上升到佛性,又从佛性落实到人性,即人即佛,即佛即人。正因为人性即佛性,所以说众生有成佛的可能性或内在性。人性、佛性是清净的,是一切众生的本性,是一切众生得以解脱成佛的依据。这种人性即佛性的观点,说明道德行为的终极根源、决定动机源于自心,源于生命的内部,或者说,在生命内部具有先天伦理道德的律则。

  《六祖坛经》的这种论说,体现了慧能伦理思想的深刻性。因为对人性存在状况的估计是进行道德修养的前提,道德修养的目标可以实现到什么程度,是受人性可能性的制约的。正因为人具有先天的佛性,所以人能够通过一定的修养,于世间不染,并终致成佛。这样,慧能的这种伦理思想,不仅是一种超越性的伦理思想,而且是一种先验自律的伦理思想,它通过1人性”与/佛性”的终极融贯,把伦理修养最终归结为个体内在生命力量的自觉自悟了。

  四、结语

  尽管是少数人的现象,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道德的丧失,就意味着人性的沦落,就是佛性的泯灭和善恶标准的模糊化。社会上那一套具有狼性的游戏规则、价值观念轻而易举就可以控制一个人的心灵,成为他思考和行动的背景。假如合适的情境出现,他的狼性就会表现出来,使社会弥漫着暴戾之气。

  我们现在已经置身于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风险社会。风险不仅来自于人的活动和科学技术无法控制的负面后果,还来自于社会人心的被败坏。任其恶化下去,风险何时转化为危险,根本难以预测。有理由相信,我们社会的自己拯救能力并没有衰竭。而从什么地方出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得从什么地方开始。通过学习《六祖坛经》无疑能为我们重塑和升华佛性,完成对社会人性的救赎。

  • 相关推荐

【六祖坛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六祖坛经原文及翻译10-01

《六祖坛经顿渐第三节》的原文及翻译10-02

《六祖坛经·机缘·第四节》原文及翻译07-10

《六祖坛经付嘱第六节》的原文及翻译10-02

六祖坛经付嘱第三节原文及翻译12-02

六祖坛经·忏悔·第二节的文言文及翻译04-22

《六祖坛经·行由·第九节》的原文阅读及翻译10-02

六祖坛经·付嘱·第一节原文翻译10-02

日记读后感_读后感03-07

《孔乙己》读后感 【读后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