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范文400字(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400字1
平时难得有读一本书的心情,不是因为忙于杂务,而是沉下心来与智者交流的欲望随着年岁的增加愈发地弱化了。孩子的老师推荐了“亲子阅读”,因为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诲便是师命不可违,何况老师还承诺“读好了”可以给孩子加分,所以我带着“功利心”认真读了这本《亲爱的爱丽丝》。哪曾想,打开书没几页就被书中人物精彩的对话吸引住了,以致于顾不上吃午饭一气呵成地读完。掩卷长思,作者想告诉我什么呢?
一开始觉得,这是写给孩子看的书。语言温润,通俗易懂,没有说教的痕迹,很容易引致孩子的共鸣。通过场景的铺陈,父母与女儿的亲情、孩子间的友情、特别是米兰和爱丽丝跨越代际的忘年之交跃然纸上,令读者印象尤深。不过,正如老师精心选择的“亲子阅读”书目,这本书更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原因在于,大多数家长未必在读它之前都懂得爱丽丝告诉我们的道理。
书中的对白,看似平叙淡然,实则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学信息和深刻的哲理。
无需强记,我们知道了邮票的由来;知道了邮政制度的改革者罗兰。希尔;知道了世界上第一张邮票的模样以及它的价格。明白了书信不仅成为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而且也是人间至情至性的独特印记。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又可以当作历史的信物见证书写者的情感。当年,若非席勒信文的劝说,《浮世德》将永沉歌德的心底,几张信笺改变了德国文学史的走向,可见通过信件所展现的友情的力量。
带有点中国传统意味的米兰妈妈,是位聪颖的中国文学史专家。她对“青鸟”典故的解读,通过与女儿的对话,让我们领会了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意,对当下理解、引用中的错谬进行了纠偏。借着“青鸟”引申,米兰妈妈还让我们知道了“青鸟探看”、“鸿雁传书”、“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四个关于通信的中国故事。对信使的几处着墨唤回了我们曾经的记忆,在没有现代通讯手段的时代,信纸负载着情思、关切、惦念、牵挂甚或思想的独白奔赴另一处等待的心灵。
而现在,网络便利了人们之间的交往,你表达的信息可以瞬间被你指定的人接收,与从前冗长的寄送过程相比优势明显。然而,爱丽丝说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尽管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可是它的代价也绝非低廉。电子邮件、微信或其他网络交流工具的使用,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迅捷的特点往往使书写者的思考失去了深度,相同制式的字体感觉不到表意人的亲近感从而丧失了私人性,甚至虚拟空间里传来信息的真实性都可能会存疑,这些反而让人们的交往出现了新的隔阂。
在爱丽丝招待来自中国夏令营孩子们的那个夜晚,她仰望星空,对孩子们说:“夜空中的这些星星,就像我们现实中的人一样,总是隔着距离。有的距离很近,有的距离很远,它们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可能永远不会相遇。但从人类文明历史开始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想尽一切办法,做一件很重要而美好的事。你们没猜错,就是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沟通。”
哦!我仿佛就在那群孩子们中间,默不作声聆听着爱丽丝意味深长的话语。
终于明白了作者的意图,她借爱丽丝的言说和她的小花园告诉读者,合美的世界应该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平等、和谐地相处;甄别传统中优良的部分,传承它,不要在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中迷失人的灵性、遗落人的情感。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400字2
几天前,女儿的学校向家长推荐了一本亲子读物《亲爱的爱丽丝》,我怀着好奇心与女儿同步打开了这本书。每晚忙完家务后与女儿静心阅读分享,感慨万千,受益匪浅,恍然明白学校的用意。
一、这本书让女儿手不释卷。
女儿每看完一章,脑子里会存不少疑问,比如“神秘的小脚印”到底是谁留下的?主人公米兰的爸爸妈妈有什么话故意回避着米兰?而这些疑问,在后一章里大多能找到答案。所以,大脑中的无数问号迫使女儿一章接一章地往下读,简直是“手不释卷”!
二、这本书让家长脑洞大开。
书中爱丽丝介绍许多有关书信的知识,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比如书信体文学作品的起源、邮票的故事等,都令我脑洞大开。这本书人物生动形象,情节环环相扣,里面还收录了我们同龄人的十封有关谈礼仪的书信,让我也接受了教育。
三、这本书让女儿找回儿时的梦想。
女儿刚上幼儿园时曾跟我说过,她有自己的梦想:憧憬长大后有一个最崇高的职业,每天沐浴在阳光下,和自己的学生们一起学习、游戏,成为一名光荣的老师。女儿常常在自己的房间痴痴地望着窗外,就像米兰一样沉醉在梦境般喜悦中。然而,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学习上的挫折,让她对美好的梦想望而生畏。读完《亲爱的爱丽丝》这本书后,女儿问我:“妈妈,在我的身边有像爱丽丝这样的人吗?”“当然有啊!妈妈就愿意当你的爱丽丝。”我神秘地对女儿眨了眨眼、笑了笑。我为什么不可以做女儿身边的“爱丽丝”?米兰可以与爱丽丝无话不谈,我应该反思自己,向爱丽丝学习,与女儿成为“忘年交”,多关心女儿的内心,多倾听、多交流,做女儿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四、这本书让家长找回教育的本真。
在中国父母们的眼中,有两件事情最重要:孩子的健康和学习成绩。而在西方父母的眼中,却有一件事情远比孩子的学习成绩更重要,那就是:与人相处,与家人,与同学和朋友,与那些你偶然相遇的陌生人。这是一门很重要的功课。因为一个人不只是属于他自己,属于他的家庭,他还属于社会。他生活的价值,他生活的意义,都是与社会不可分隔的。只有当一个人走出校门和家门以后,他才会明白,他一生中最需要的,不一定是他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而是他待人处世的方式。这本书就是绕着这个写的,讲述了一个生活在德国的8岁中国小女孩米兰和一个德国老人爱丽丝的对话,这是孩子和老人的对话,文化和文化的对话,也是东方和西方的对话,谈论了美丽,讲了许多中西方的美人,可是,只有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孩子的家长,我希望女儿能通过这次的亲子阅读,学习爱丽丝的善良,勇敢,乐于助人,在人生路途中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拥有一个美好的梦想,为今后的人生道路树立起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400字3
读完《亲爱的爱丽丝》这篇文章后,给我的感受是生活中处处充满温情和爱,而其中的教育如婉转动听的歌曲,滋养着我们的心田。
家庭是爱的温床,她让每个成员和睦相处,恬淡从容地面对生活的每一天。看,厨房里飘着收音机传出的音乐和煎蛋、咖啡的香味。爸爸妈妈准备了丰盛的早餐,全家人在周末不紧不慢的吃着,随意地聊着天。在这样轻松的家庭环境里,小孩可以随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所想,爸爸妈妈与之交流的口吻也是带着平等和尊重的。当米兰抱怨说爸爸妈妈没有陪她去度假时,爸爸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自己的头说:“对不起了,米兰。不是我们不愿意,这次实在是时间不凑巧,明年暑假我们一定提早安排。”我们从爸爸这样的态度和说话的语气,完全感受到他不是一味的妥协,而是从平等的角度道歉般的说明原因,并不像我们的生活中某些家庭,居高临下的命令或拒绝小孩。我想,平等和相互尊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作为家长,有时与其空洞的说教,不如投入到孩子的行动当中,帮助他完成小的“理想”甚至是“恶作剧”。米兰家的小花园出现了可疑的小脚印,爸爸妈妈不放心小米兰,要她睡到父母的房间,但米兰坚决不听。在这样的情况下,爸爸妈妈并没有横加干涉,相反却与米兰站到一起,帮他挖弄陷阱。爸爸积极抱来了一堆树枝,再在上面铺上一张报纸,然后和米兰一起用碎土和草根把报纸盖起来。妈妈也没闲着,从放圣诞树装饰品的大盒子里找出几个小铃铛,用毛线把它们串起来,然后系在花园的小门上。在类似这样的活动中,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活跃了家庭氛围,更增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何乐而不为?
因为有了爸妈的支持,米兰才与爱丽丝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才有机会了解爱丽丝神秘的小花园。花园里有星星点点的花朵和轻柔的风,空气里充满了青草和花朵湿润的香气,更让米兰亲切的是坐在长椅上和爱丽丝聊天的感觉。爱丽丝温和而平静的语气,亲切而真诚的笑脸,有时是位慈祥的家长,有时是位尊敬的老师,有时是位可爱的朋友。在这看似平常的聊天过程中,让米兰学到了待人的礼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的尊重,谅解和宽容。如何尊重自己,尊重梦想,尊重生活,要学会爱,并学会表达爱。在轻松的聊天中,让米兰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这一切过程都是那么的轻松自然,娓娓道来。从自己在等一封信开始讲起,讲到书信的起源,运送书信的方式,一直讲到书信体裁的作家,里面还穿插一些有趣的人和事,当然也有米兰同学有趣的提问和自己的见解。这一切都像春雨,润物无声,更像一首动听婉转的歌曲,令我们鼓舞,让我们从容面对生活。
感谢父母,感谢爱丽丝,感谢生活中的你我。因为有爱,我们的生活才更美好!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400字4
自从学校有了亲子阅读这一活动后,我有幸和孩子一起看了这本由旅德作家陈玮写的《亲爱的爱丽丝》这篇作品。刚开始孩子知道我要读她喜欢的读物时显得无比兴奋,而对我来说也挺新鲜,因为好久没看儿童读物了。当我读完这本书后,真心要感谢这位作家,因为这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好书,不仅适合青少年也适合成年人,它的最可贵之处在于:教育,但没有一丝说教的意味。
文章通过主人公米兰与博学、智慧的爱丽丝的谈话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从语言、文字的产生,到书信、电报、电话的发明,直到今天的微信和电子邮件的普及。这种形式都是人与人心灵交流的重要方式。但本文不存在说理,而是在谈话中让读者能够懂的许多知识,认识许多的名人,并附有照片。让我这个成年人也能汲取书中的营养。
谈到沟通,让我也想到作为一名家长怎样和孩子沟通,用什么样的形式来沟通,能不能像书中“爱丽丝”那样和孩子平等的交流,需要我们每个家长真真切切的去思考。在这个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大环境下,我们做家长的不能把所有的心思放在孩子的成绩上,还要关心她的生活,对社会的各种认知意识。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本人也是个每天喜欢刷屏的手机迷,在这个寒假里我自己尽量不看手机,和孩子一起看看电视,看她喜欢的《哈利波特》,和她一起讨论片中的人物,姑娘特别来神,娓娓道来,我都没插话的分,眼睛中闪着光芒,其实我自己能感觉到我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当我要求她和我一起看我喜欢的《百家讲坛》时,她欣然同意,我也趁这个节目和她谈谈历史,从那以后她就喜欢上这个节目了。
当我们和孩子平等相处时,效果反而更好。同样在这个寒假里我和她爸爸商量,我们主动和姑娘讨论起“爱情”这两个字的含义,把敏感问题当普通问题来看,感觉效果也不错。
孩子不光需要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更需要我们家长的明确领路,多用赞美、鼓励,朴实的语言和孩子沟通,我想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让我们家长都能多抽出一点点时间,好好陪陪我们的宝贝吧!毕竟有了她(他)们我们的人生才会更精彩。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400字5
《亲爱的爱丽丝》是程玮《周末与爱丽丝聊天》系列中的一书。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很讶异于中国的小姑娘米兰居然和德国的老太太爱丽丝缔结了深厚的友谊,彼此的交往是那么自然、顺畅,简直成了忘年交。如果说,爱丽丝家的花园能够吸引米兰、她的爱心打动了米兰,那么又是一种怎样的魅力,可以吸引一大群中国孩子纷纷写信,要结识一个素未谋面的德国老太太呢?
实际上,在现代通信技术全面普及的今天,人们已经很少采用书信的方式进行交流了。可是,偏偏有这样一群中国孩子不仅把心里的秘密通过书信告诉异国他乡的爱丽丝,还热切期盼着她的回信。可能,信中所述的种种情状,这些孩子的父母还不知晓。甚至,亲子间心灵沟通的缺失也发生在我们周围,只是为人父母的我们还没有意识到。
由于时间关系,我还没来得及阅读爱丽丝系列的其他几本书,不能一探其中的深层次原因。仅就孩子们书信的内容看,我觉得亲子间的交流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交流地位的不平等,容易造成交流过程的心理障碍。父母大多会认为子女是附属于自己的,很难把他们完全当作独立的个体与之交流。因此,子女与父母对话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压抑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和父母交往的时候会显得有些不自在。有时,为了回避父母的斥责,他们会刻意隐瞒一些事情,甚至会撒谎。
再者,交流时机的不合宜,容易引起交流对象的情绪抵触。很多时候,出于对子女的爱,父母会针对子女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与之交流。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或许他们也在因为自己的失误而暗自后悔,又或者为自己的言语行为在自责反思……如果为人父母能够换个角度,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找个更合适的时间与孩子交心,也许孩子的反应不会那么激烈,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第三,交流方式的不恰当,容易导致交流的途径日益狭窄。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往往是有什么说什么,会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父母;待到年龄稍大些,便会有选择地说;再大些,会隐含着说,有时还需要父母去意会。面对这样的变化,父母应该看到的是孩子长大了,有了自主的考量。如果在与孩子的对话中表现急躁,还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往往会招致孩子内心的抵触,长此以往,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就不再主动,呈现被动应答的状态,彼此交流的途径也就日益狭窄。
读着书中孩子充满童真的来信,我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原来,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些不轻易言说的秘密,对父母也不例外。为人父母,我们希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用什么守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在和孩子对话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心扉打开了吗?当孩子还愿意和我们聊天、谈心的时候,我们都认真面对了吗?我想,只要我们对孩子始终保持一颗真诚而宽容的心,就会赢得他们的信任。那么,孩子不仅愿意与我们书信交流,也一定能坦然地和父母进行面对面沟通。唯有有效的沟通,才能营造更美好的人际关系,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亲爱的爱丽丝》读后感范文400字(精选5篇)】相关文章:
3.亲爱的爱丽丝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