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1
昨日熬夜将这本“厚重”的书看完了,称其“厚重”,不单指她的内容多,字数超过50万;更是指她所书写的那段历史。彼得·弗兰科潘是英国人,毕业于剑桥大学,自小受的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教育,但他对这种“西方中心说”日渐怀疑,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且不讨论世界的中心究竟在哪里——这在我看来是一个伪命题,百年前,人们都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后来却发现地球也不过是这浩渺宇宙中的沧海一粟罢了。而自古以来,中东地区作为连接欧亚非大陆的十字路口,向来是商业繁荣之地,文化交流汇聚之所。因而,作者将其认作世界的中心。
这一点让我颇为恼火,中国不应该是当时的世界中心吗?我泱泱大国,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就连“丝绸之路”中的丝绸,那也是中国制造啊!遗憾的是,这50万字中,提到中国的地方仅有两三次。愤懑之余,却也不禁莞尔,我这也是“中国中心论”啊,其实翻一下地图就知道了,中国当时地处偏远,丝绸之路的贯通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要将中国的丝绸运送到中东地区,路途艰险。
下面简单梳理一下书中所写的世界史。文明发展伊始,多是自给自足,有简单的交流与贸易,但规模不大,因而书中着墨不多。几个帝国的崛起促进了“世界”的交流与发展。先是波斯帝国,而后是罗马帝国,横跨欧亚大陆。波斯与罗马的此消彼长,对立与交流,最是有趣,印证了那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当然,埃及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于是在这片土地上,一个个帝国,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除了贸易往来、人文交流,宗教的传播也很重要。xx教的传播可谓是成功的典范,而在那个时代,波斯与罗马两大帝国对宗教的传播多是开明的(波斯当信奉琐罗亚斯德教,即拜火教)。随后,xxx教兴起,阿拉伯半岛开始在历史上扮演起重要的角色,波斯帝国(卡珊王朝)被取而代之。穆斯林的崛起甚至一度威胁罗马(君士坦丁)的存亡。于是乎,借着“圣战”的名义,欧洲开始介入这片土地的纷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打着“圣战”旗号的十字军,却是一点没有拯救苍生的意思,正如过去与现在的侵略者一样,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罢了。十字军与阿拉伯人打得不可开交,贸易往来倒是并未受到多少影响。面对不同的信仰,贸易带来的巨大利益还是占了上风。于是乎,在欧洲的中世纪,连接欧亚大陆的这一方土地上,贸易发展依旧繁荣。
对帝国的威胁仍然是存在的,那边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也参与贸易,且份额不小,马匹、粮食、羊毛。但历史上“野蛮征服文明”的事件还真是不少。最为人所知的大概要属蒙古人的“上帝之鞭”了,横扫欧亚大陆,成为欧洲人挥之不去的噩梦。伴随而来的是黑死病,人口锐减,却也因此带来了欧洲商业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人均财富增长)。最终,欧洲成为了世界的中心——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
强大起来的欧洲国家时刻觊觎着这片富饶的土地,殖民者最终占据了中东。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石油成为必需的物资(黑金),而中东地区富饶的石油储备量使之再次成为各国争抢的宝地。两次世界大战也是围绕着这点展开,多方势力在此地角逐。冷战时期,一直到今天,均是如此,中东地区的动荡局势,正是石油、天然气资源所带来的利益角斗的结果。
历史就是这样,有些残酷,向来没有“正义”之说——那不过是胜利者的故作姿态,无奈的是,只有利益是永恒的。当然,利益并非一定导向战争与冲突,也能够带来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就好像帝国时期的中东,虽然有不可避免的冲突,但双方利益的纠缠也维护了地区和平,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想,也是我国现在建设“一带一路”的出发点。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2
世界史,此类著作并不少见,其中不乏多卷本巨著。其难点在于用不至于令读者生厌的篇幅梳理海量史实,理顺史事间的因果关联。这要求作者能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细节中,拨云见日般凸显历史的主脉。
采用何种方式组织史实,世界史的书写也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过程。早期最为机械的方式,就是将世界史作为国别史的加总。但是,国别是民族国家出现以后方才成立的概念,用民族国家的框架回溯更早的人类历史,许多人群的活动就被人为地割裂,人群间的众多关联也被民族国家的清晰界线所遮蔽。为此,史家开始尝试突破民族国家的框架,引入文明的概念,汇聚不同文明的历史以成世界史,文明间的联系和冲突亦被纳入其中。
那么,人类诸种文明之间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当下世界的种种动荡又是出于怎样的因果?人类文明到底应当保持怎样的一种常态?这些问题既不能以某一文明为中心来看待,也不能仅从文明的冲突来理解。在此意义上,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的思路就相当巧妙,他选择了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间的.通道作为切入点,透视人类诸文明的接触与演进,从而避开了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
文明交汇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1877年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他根据中国和欧洲史家关于中西贸易的记载,在地图上绘制了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并命名为“丝绸之路”,在英文世界中,名为silk road,为单数,但需要指出的是,彼得·弗兰科潘书中的“丝绸之路”为复数,书名亦如此。作者并不认为这仅仅是一条丝绸贸易的商道,甚至不仅仅是一条贸易路线。全书25章:丝绸之路、信仰之路、皮毛之路、奴隶之路、霸权之路……这样的章节编排固然有着修辞的手法,但它们也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最近另有一册关于丝绸之路的新书——《丝绸之路新史》,作者为耶鲁大学著名的中国史学者芮乐伟·韩森。与彼得·弗兰科潘的作品不同,这是一部关于丝绸之路的专史。该书的“丝绸之路”使用了通行的单数专有名词,其结论却更倾向于揭示这条道路在形态和物流上的复数性状,这也正是书名中“新史”之意。芮乐伟·韩森选取楼兰、龟兹、撒马尔罕等七个丝路遗址,基于多语种文献和丰富的考古实物,发现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一条单一的连续的丝绸之路,而只有东西方之间一连串的市场和由此组成的道路网络。丝绸也并非商路上唯一或最重要的货物,金属、香料和玻璃在一些路段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唐代陶塑:一个骑着巴克特里亚双峰骆驼的粟特商人。
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货品的流通,而在于丝路上穿行的人们将他们各自的文化像种子一样沿途撒播,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及它们在物质上的表现。因此,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交流之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以及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古代希腊和罗马,这些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而相遇。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也自地理大发现以降,深刻地介入了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尤其是中亚、西亚与东欧,它们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主体之所在。历史上,不同文明在此相遇交流,古老文明在此创生成长。而当今,这里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时尚之都,又是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这是巧合吗?
丝路上的文明竞演
欧亚大陆上,自西向东,以阿尔卑斯山、黑海、大高加索山、里海、兴都库什山、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等自然屏障为界,大体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各大古国的发祥之地,希腊、罗马、波斯、埃及和印度等均崛起于该地理屏障之南。从两河流域兴起的古巴比伦及随后的波斯帝国,一直是东西方交通的中继要地。从亚历山大大帝到罗马帝国,他们一直觊觎东方的资源和财富,并诉诸武力,但最终受到波斯人的阻挡,双方在小亚细亚至中东一带长期拉锯。再来看阿尔卑斯山至青藏高原一线以北的草原、森林和沼泽地带,那里是游牧民族轮番奔驰的通道。匈奴人、突厥人、回鹘人和蒙古人先后在这条道路上策马西征,形成一次次民族大迁徙。并且,随着对古代游牧民族了解的日益深入,历史学家发现,农耕民族记载中游牧民族残暴野蛮的形象遮蔽了他们在东西交通、商业和文化交流中的巨大贡献。
织物在丝绸之路上很受欢迎。这是公元8或9世纪的织物。
丝绸之路是人类诸文明间人员、物质和思想的交流之路。各种人类文明曾在这里竞演。彼得·弗兰科潘始终围绕着丝绸之路这一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描绘了一幅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涉及地域涵盖全球的世界史长卷。作者指出,在16世纪西方崛起成为世界霸主以前,东方的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都出现在丝绸之路上,世界主要宗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壮大,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让全球化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形成,古代学者聚集在丝绸之路上创造交流智慧和艺术。
丝绸之路是人类诸文明展示其魅力的共同舞台,也是诸文明获取资源和文化的共有路径。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在争夺丝绸之路的硝烟散去之后,是沿途文明接力传递、利益共享的常态。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透过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一带一路”的战略价值将变得一目了然。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3
历史,谁在说?开卷有益,合卷难舍,意犹未尽……阅读这本书,您能聆听到从远古传来的声音。
本书作者彼得.弗兰科潘在各国图书馆查阅大量文献史料,书成了这部旁征博引的著作。书中的论述无一找不到出处,那100多页的尾注就是最好的证明平均。
对历史的不同诠释可以挑起、也可以平息昔日对手之间的敌意和争端。重视历史与现今的关系,对于未来发展会有极大帮助。丝绸之路不单单是一条漫长的贸易之路,更是连接着一片辽阔的土地,这片辽阔的土地以欧亚大陆为主体,把中国西域、阿拉伯半岛、地中海沿岸的领地都廊括了进来,形成一个看似分散实际上密不可分的牢固整体。《丝绸之路》这本书,是一本全面讲述人类文明,如何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面、在如此广阔的空间里面,全方位彼此影响、彼此对抗、彼此融合的一篇著作。
这本书的目标和范畴都比较宏大。我们生活在一个眼界受到束缚的世界,我们在过去认为非常重要的东西会阻碍我们接受新的思想,阻碍我们重新评价一些我们过去认为理所当然的知识。我们的历史观点都是以前父母、中小学老师、大学老师和朋友同事教我们的,若想摆脱这些束缚并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我们就需要开放思想、增强自我判断能力。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4
已往我们读的世界史,从古希腊文明一下子就跳到欧洲文艺复兴,总是不吝笔墨讲述西方两次工业革命如何把人类带入现代文明,所以直觉上感觉世界的中心在欧洲,在读过《丝绸之路》之后,才知道世界中心最初起源于东方,丝绸之路过去是、现在仍然是连接东西方两个世界的纽带,诸多个文明在这里碰撞、交汇、融合。
作者虽然是个英国人,但在讲述史实还是能够保持中立,真实还原了一次大战以来欧美列强为掠夺资源,不惜牺牲弱小的丑陋嘴脸,强权霸道、血腥冷酷。阿拉伯世界至今还有许多国家常年战火纷飞、生灵涂炭。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真实存在的一面,已往我们只看到西方社会流光溢彩,殊不知所有这些都建立在中东国家的被掠夺、被欺压。人类渴望能合作共存、共同发展,中国也在竭力想打通这条古老的贸易之路,但困难恐怕不会少,就最近发生的美英法联合对叙利亚进行精准打击,中东硝烟再起,俄罗斯要守住地中海海权必然会有后手,大国博弈,暗流涌动。中国又能作何应对呢?况且我们还要和老美贸易战,将来会这怎样?历史会给我们答案吗。
我是看了《耶路撒冷三千年》后,才看的《丝绸之路》,阅读感觉上比前者更愉悦,不是单纯的记流水账,收获不少,必须点赞。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5.袁氏世界史读后感
8.丝绸之路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