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

2021-03-02 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1

  瑞士作家凯勒说:“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书籍是哺育心灵的母乳,铸造灵魂的工具,启迪智慧的钥匙。读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有限人生,它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拓展人生的宽度。读书,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生命之花永远灿烂,事业发展光明无限。近期,我认真地通读了沈毅校长崔允漷教授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使我更能体味到培根所说的:“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这句话的深切的现实意义。

  作为教师,对于听评课并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中,既是教师的必修内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由此而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每个学期,学校都会给教师布置听课任务,并要求各个教研组认真组织评课活动,以期促使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而应如何听评课,则一直是教师心中的一个盲点。如何引导教师听评课,对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也是很多领导干部心中的一个疑惑。现实中,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周或者每学期都要坚持听课多少节,至于效果就很难预料了。老师完成任务也罢,真正学习也罢,都会郑重其事地提着椅子、怀着课本去听课。至于听什么,如何听,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评课也是一样,同科老师往一块一凑,煞有其事,都是很正常的事,至于这节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却大多只谈优点,至于缺点则讳莫如深了。个别组甚至在一起拉拉呱,说闲话。因为在他们心里,只要完成了学校布置的任务就可以,听课、评课只是搞搞形式、摆摆样子罢了。想想我们老师,一学期听了很多课,但大多数老师只是简单记录一下教学环节,课堂反映,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以及学生的课堂回答情况。教师评课方向不明确,而且教师听课关注更多的是教学设计和教师的课堂活动,对学生的学情则很少关注甚至忽略。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它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理论与实践对话的教学创新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它是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果之一。

  书中列举了课堂观察框架,课堂观察的工具,从学生学习的纬度、教师教学纬度、课程性质纬度、课堂文化纬度四个方面详细列举。对教研组研究活动提供了内容基础,教研组可以基于课堂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规则开展日常性的观察活动,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规范地开展听评课活动。有助于保持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更快。读来深受启迪,颇感获益匪浅,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听评课方法。教学底线、评课标准、观察点、观察量表等等,一个个崭新名词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听评课范式的创新,在我们感到新鲜的同时,也有了操作的方向,非常感谢崔教授及其合作团队的贡献,使我们对听评课有了新的审视,并在反思中逐步有了新的设想。

  透过这本书,我意识到,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本书,给我们确立了课堂观察的科学的流程。

  (1)确立研究问题。课堂是一个复杂的教学空间,其中有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课程的呈现过程以及他们之间互动构建的课堂文化。无论哪一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教学质量。研究课堂实际上就是研究问题。作为课堂研究的问题,首先是真实的问题,是在这个教师执教的这个班级里目前发生的问题。其次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是若干个小问题中的核心问题,再次是能够研究的问题,是执教者和观察者的能力和水平足以驾驭的问题。

  (2)选择观察焦点。研究问题确立以后,就要对问题在教师或学生那里的行为表现做出假设性判断。无论是执教者还是观察者,都有着大量的一般性的课堂教学经验,对问题可能的行为表现也有模糊的感觉。所谓选择观察焦点就是把这种感觉进一步思考澄清,假设问题与行为表现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并据此选择观察焦点。

  (3)记录课堂行为。围绕观察焦点,运用记录表格,把课堂行为记录下来。要比较详细记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对象,做了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开始、过程、结果是什么。尽可能地实事求是,不要主观猜想。

  (4)作出分析推论。根据课堂记录,分析推论出问题所在,以证明假想的观察焦点和研究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使问题的细节得以裸露。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记录材料并不支持假想,也应该坦然承认。还要注意,分析推论不要过度。

  (5)提出改进意见。所谓“改进意见”就是改进行为的意见。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行为,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行为。这里,淡化那些充实知识、提高技能、提升理念之类不着边际、不具有操作性的意见,也淡化那些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显效的意见。

  透过这本书,我进一步意识到课堂观察的目的,对于自己来说,既然主动地走进了他人的课堂,当自己走出他人的课堂时,也就得问自己一句话:我在他人的课堂中得到了什么?这才是课堂观察最为根本的目的。对个人而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观察他人的课堂时,重要的是学习他人的课堂经验。在反省自己的课堂时,重要的也是发现自己的课堂经验。意识到并自我肯定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是学习他人的课堂经验与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的前提。课堂教学是一项非常个性化的工作,这就意味着每一位教师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课堂优势。只不过你的课堂优势可能多一点也可能少一点。

  你的课堂优势可能被别人认可也可能被别人否定而已。但是,没有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一无是处的,只不过我们在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时,要么通过教师间的相互比较来进行,要么以你是否足以胜任课堂教学职责为标准,而不是尽力去发现属于你自己的课堂优势。在教师比较的过程中,只认为课堂优势多于他人的教师与课堂劣势少于他人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在以课堂教学职责为标准来评价教师时,只认为课堂优势超过课堂教学要求与课堂劣势低于课堂教学要求,才是合格或者优秀的教师。

  作为教研组长,听课是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会不会听课,如何通过听课指导教师提高课堂授课水平,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反思自己以往的听课,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效率低下”,“随意性较大”,往往评价不深入、不透彻、不到位,起不到良好的指导作用,现在想来是多么地幼稚。

  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拓宽了思维,更新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在《课堂观察》这本书中,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简单变复杂、对立变理解、业余变专业。崔教授指出,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要考虑个体、时间、空间、情境等多种因素,把小整体放到大整体中去思考。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发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2

  作为教师,对于听评课并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中,听课是教师的成长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现实中,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周或者每学期都要坚持听课多少节,写多少听课记录。就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至于听的过程,评课的过程、效果如何,都没有去探讨。评课都是同科老师往一块一凑,简单分析,至于这节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却大多只谈优点,缺点则很少触及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上好一堂课的标准不仅要看是否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讲授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课堂组织得好、师生积极性高。我们听课评课的时候也是规定了这几方面的标准。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分成四个部分:第一“故事分享”。记录了浙江省余杭、北京海淀、宁夏银川探索的若干故事,在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中所经历的思考,所经历的不平凡的历程;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完成一个教研和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第二部分“问题解答”。该部分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这种指导下的行动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范式创新”。这一部分的核心是课堂观察框架和部分观察与记录工具,这是该书的精华部分,也是该书的创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让我明白了如何去听课。第四部分“课例研究”。该部分呈现了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它是课堂观察研究的实践层面意义上的延伸。

  读了沈毅和崔允漷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既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听评课方法,又接触到了教学底线、评课标准、观察点、观察量表等崭新名词,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意识到课堂观察的目的,对于听课的人来说,我们去听别人的课,要明白听课的目的,当课堂结束时,我们在别人的课堂中能得到哪些东西?这才是听课最为根本的目的。对教师而言,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在听课的时候重要的是学习他人的课堂经验;同时反省自己的课堂,充分认识到自己课堂的优点和缺点,是学习他人的课堂经验与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的前提。当然我们平时在听课时可能还做不到这些方面。达不到那么高的要求。但是从以下的三个方面去准备,可能效果会好一点。

  一、要做好听课前准备

  要想从别人的课堂收获点东西,就必须要做好听课的准备,听谁的课,听什么内容,与上课人进行课前沟通和交流,对听课观察点与课堂教学设计互相交换意见,来提高授课人的课堂教学效率。

  授课老师对本课的内容,想让学生明白重点、难点在哪里?准备通过自学解决?以及学生的分布情况做清楚的说明,听课老师心中有数,做到有“备”而听。选择自己的课堂观察点和观察位置,作好记录,评课的时候用相关的数据来说话,把自己的独特见解发表出来,对授课老师有帮助,也利于听课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听课中做好专业的观察和记录

  教师听课一定要认真,做到全身心投入不能流于表面形式。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仔细观察思考。既要观察教师的教,又要观察学生的学,做到二者兼顾。观察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等。还要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习积极性的高低,看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看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结合程度。当然听课也不能面面俱到地关注课堂上的每个方面。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学科都应该有区别。对了解的教师,熟悉的班级,重点在其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优秀教师的展示课,应该抱着学习的态度着重观察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可以记下自己深刻的感受。

  三、听课要有观察点

  通过课堂的观察点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这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以写好听课记录就没事了。应该仔细研究课堂,把所听的课在脑子里反复回忆,应进行多方面的琢磨。可以翻听课记录,找执教者交谈,或者将不同教师相同内容的课进行比较,甚至可以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看看效果。取人之长,为我所用,从而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得到宝贵的资源,可以由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可以得到宝贵的用于研究的'资源。

  所以今后我们应该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课堂观察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有效、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思考能力。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3

  听、评课是教师进行专业发展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听评课的过程中,教师能从彼此互动中获取经验、共同提高,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事实上听评课活动每个学校都在开展,学校的每位教师每学期都会开设一节校内研究课。但从事了教师这个工作后,怎样上课有人教、有人指导,听课时究竟该听些什么,评课时又应该点评什么,似乎很少有机会学习了解,我基本都是从其他老师那里观察模仿来的,但方法对不对,自己也不太清楚。

  由于上一学期视导的过程中,我们接触了大量的量表,尤其是课堂观察工具,在视导时的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中我们也设计了自己的教研工具,对于工具使用需要在教研活动时进行交流,所以在黄丽老师的推荐下借阅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两册书。

  书中首先分析了传统听评课的“三无”现象:无合作的任务、五证据的推论、无研究的实践。可以说听、评课所有的学校都在进行,但“三无”现象也的确大量存在。

  由于在教研组建设的过程中,听、评课一直都要进行,我从书中也获取了一个重要问题的答案:如何使听评课更专业化?

  1.听课不形式化、任务化,评课不讲假话。

  2.不只重听课数量,不重听课质量。

  3.把听课评课设计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活动: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

  4.提高听课评课的专业水准,不是谁都可以来乱说一通的,应该把听评课的权利交给上课人的“同行”,或专门研究这一课程的专业人员。

  5.可以设计一些课堂观察工具(课堂观察量表),这些工具应该是开放的,供选择的。

  6.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听评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一是由完整的记录到重点记录再到不用记录。

  二是由听课到观课再到思课。

  三是从关注自己到关注教师再到关注学生。

  7.重点应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因为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

  8.评课时反对“话语霸权”和“即兴点评”。

  从书中我也明确了自己一直没弄清的问题:课堂观察到底是什么?其实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关注的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教学。课堂观察是教师日常专业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其性质是一种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一种专业学习活动,一种合作研究活动。

  这本书看似枯燥,仔细读来却能让我们弄清很多可能从教以来一直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如果希望自己的专业水平能有所提升的话,推荐大家不妨读一读,以听、评课的角度来反思教学,进行设计,也许也是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方法。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4

  我们平时所谈及的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教学过程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和数据,并依据相关的资料和数据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作为区教师进修学院的一名研训员,在教研活动中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是有着它独特的不同之处,它要求教研活动组织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课堂观察是一线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研究中却往往忽视了这种方法。

  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故事分享。第二部分:问题解答。第三部分:范式创新。第四部分:课例研究。

  本书围绕“传统听评课”、“听评课三大转变”阐述了课堂观察的目的、课堂观察的理念。让我明白了:“听别人的课”是为了“建设自己的课”、“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从“教学有效”到“教师成长”这些日常工作中很是需要的道理。

  我在阅读这一书的过程中,深深感悟到:要听好教师的课,首先得做好听课的准备,而在所有听课的准备活动中,最重要就是形成正确的课堂观察理念。但是课堂观察理念并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听课者课堂教学理念的自然形成并沉淀的。听课者的课堂教学理念有可能来自于阅读与观察,更多时候来自于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感悟与体验。前者可以让后者进展得更快,但却无法取代后者。所以,每位教师在走进他人的课堂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课堂观察理念,这些课堂观察理念有着别人所没有的长处,也有着自己无法克服的短处;之所以在这儿把自己的主张并在实践中尝试的课堂观察理念写出来,就是希望能够在彼此课堂观察理念的交互与碰撞中,能够让自己课堂理念中的长处更多,让自己课堂理念中的短处更少。

  因此,课堂观察的目的既不是对他人的课堂进行鉴别与改造,也不是来装饰自己的课堂教学,而是通过课堂观察来优化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以此来提升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正是借助于对上课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提升,借助于对听课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的提高,来实现对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化与改造。

  不管别人怎么关心自己的课堂,也不管别人对你的课堂提出多么宝贵的意见,你的课堂总是受自己课堂教学理念的引导,总是受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的制约。换句话说,课堂教学既受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的支撑,也受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的限制,所有外在的因素要改变课堂教学品质,必须通过改变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才可能实现。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5

  本学期拜读了沈毅和崔允漷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目的是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方法来改善我校教师听评课的方式,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益。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它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理论与实践对话的教学创新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它是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果之一。该书共有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故事分享”。记录了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联手,在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中所经历的思考,所经历的喜悦,所经历的不平凡的历程;第二部分“问题解答”。该部分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三部分“范式创新”。这一部分的核心是《课堂观察框架(第三版)》和部分观察与记录工具,这是该书的精华部分,也是该书的创新。第四部分“课例研究”。该部分呈现了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它是课堂观察研究的实践层面意义上的延伸。

  读完这本书,我对“课堂观察”这种崭新的课堂研究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原本心中的一些疑惑也得到了解答,心中有了一些感悟。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是一线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

  如何让听课起到最大的效果呢?以往的听课方式就是坐在教室里看任课教师的表现。我们常常被执教教师渊博的学识,动人的语言,精巧的设计所打动,很少观察学生的表现怎么样,也很少去关心这节课目标的达成度怎么样。听完课评课的时候,大多是说些套话、空话,主要讲优点常常是老师们的做法,提出意见的也是哪个环节设计得不好,哪些语言不够贴切,对一节课的评价通常就是“这节课讲得太好了”,“这节课某个环节是否这样设计更合理”等,这些都说明了我们听课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教师单方的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评课形式化,有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席发挥话语过多等。

  而新的听课评课是听课之前要进行课前会议,听课人与上课人进行课前沟通和交流,对听课观察点与课堂教学设计互相交换意见,来提高上课人的课堂教学效率。授课老师对本课的内容,想让学生明白什么?重点、难点在哪里?准备如何解决?以及学生的分布情况做清楚的说明,听课老师心中有数,做到有“备”而听,选择自己的课堂观察点和观察位置,课堂上有目的的观察,从思想上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评课的时候用相关的数据来说话,重理性分析,有助于授课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也利于听课教师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评课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进步的过程。

  “听课要有观察点,通过课堂的观察点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这是我读完《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本书后最大的收获。以前的听评课总以为课前准备只是授课者一个人的事情,听课时间一到只要拿着一支笔和一本“听课笔记”,提着凳子做到人家的教室听就行了,课堂上只是关注老师的“表演”,而在整个听课过程中,我更像一个记录员,在搜集老师的讲课内容。听课后对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也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只能对老师的课堂设计作出大概的评价。而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本书之后,我终于明白了我们听课观察的载体虽然是“课”,但关注点却是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困惑,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专业能力的问题。评课应是基于对课堂“教”和“学”行为的细致观察,然后对课堂中出现的真实问题作出多角度的解释。

  “听课就是为了搜集证据,评课就是基于证据的推断”,我明白了我们听课所搜集的证据不是为了给讲课的老师品头论足,更不是一场表演,而是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令授课者信服。它打破了传统的凭印象评课方式,重证据,用证据支撑自己的理论和观点。给讲课教师基于事实的依据、基于数字统计,提出有效合理的建议。听课的老师在用心的品味与鉴别他人课堂的同时,也把自己的课堂教学拿出来自我对比,取人之长,为我所用,从而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我想学无止尽,教同样如此。“教育”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我又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我期待课堂观察能真正地帮助我认识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定位,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思考能力,在汲取他人经验的同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通用5篇)】相关文章:

1.《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

2.《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优秀读后感

3.《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通用5篇)

4.《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优秀读后感范文

5.《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的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6.《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精选5篇)

7.《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8.《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上一篇:《极简主义》读后感 下一篇:山羊不吃天堂草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