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1
英国的史美尔斯说过:“好书是生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今有幸拜读了王金战老师的教育著作《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道理,很佩服王金战老师的教育理念,从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位拥有阳光心态的老师。他让学生拥有乐观的心态。同时,他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充满个性的老师,他是一位数学老师,却能和学生对诗,他的学生同样文采飞扬;他爱体育,他的学生同样运动积极;因此他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在各项课外活动中同样优秀。可以说,王金战老师自身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王老师在骄傲地列举了他的北大清华入学率后,还特别告知,我们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是靠加班加点,不是靠增加学生的负担得来的.同时他的观点尖锐却不避讳:不去钻研和挖掘学生的潜能,而一味地挤占学生的时间,这是对教育的犯罪!使我领略到了在中学里几乎绝迹的“快乐学习法”在王老师的升学经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那么地让人兴奋给人启发,同时又显得那么弥足珍贵!
从书中我领略到的是一位与学生真诚交流的老师。于是,他有与学生交流沟通的习惯。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不同问题,他适时地与学生沟通。有的学生感情上有了波动,他像朋友一样客观的引导;有的学生学习方法上有了困惑,他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寻找适合的办法;有的学生和家长之间有了矛盾,他成为一个很好的中间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每个孩子,才能发现哪棵苗是西红柿、哪棵苗是苹果,既而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正如王金战老师说:你不能让西红柿苗子结出苹果来,西红柿就让它结西红柿,苹果就让它结苹果,每个成果都有其价值,沿着你的强项成长,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秀的!
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的确是受益匪浅,反思、借鉴是我今后必须要做的。我要像王金战老师那样,用智慧和爱去经营教育这份高尚、灿烂而不乏诗意的事业,使之成为美丽的教育!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2
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决定翻一翻王金战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当我读到第一页,我的整个身心都融入到书里面了,我一下子喜欢上了这本书。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是卢梭的一句名言,王金战就是这样的的老师。他不仅开导学生怎样学习,而且还让学生多跟父母沟通。这样,不但让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升了,而且还让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渐渐融洽了。他把一个班55名学生带入世界名校的.有10人,带入清华、北大的有37人,剩下的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贸易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名牌大学。这样的老师,我打心里敬佩他。
我多么希望自己能成为人大附中的一员,更希望自己成为王金战老师的学生,如果这样的话,我会在名师的带领下,向名牌大学、世界名校发起冲击。估计将来一定会有好的发展。
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我们首先要学会独立,努力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不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劳逸结合,刻苦钻研,勇敢拼搏。
一个好老师是他学生一生的荣幸。一个好老师也是一本书。王金战老师的教育之道及行事方式,对于所有翻阅了这本书的人来说都不无裨益。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3
寒假里与家人共享天伦之际,也会看些教育孩子的书籍,在女儿老师的推荐下,我有幸读到《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一时间欲罢不能,字里行间所透漏出的教育技巧既为人母又为人师的我感慨万千,教育真的是一门艺术,就让大家跟我一起体味书中的真谛吧。
“不要让西红柿苗子硬去结苹果”是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现在这个社会,没有一技之长是不行的,很多很多的家长从孩子幼年时就给孩子选择各种特长班,做为家长,我也不例外,但是我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而是带孩子一起去考察很多特色学校,然后问孩子喜欢什么,瑶涵5岁的时候迷上了舞蹈,我就支持她去学,但是跟孩子约法三章,要坚持下去,而且我的本意不是让孩子舞蹈水平达到几级的标准,而是让孩子从中培养优良的站姿、优美的体态,提炼内心的气质和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尊重孩子的兴趣与自身选择,鼓励孩子在不断尝试中发现和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真正让孩子在兴趣中成长,在成长中发展,而不是让成长变成白开水,让兴趣由乏味到无味甚至绝望。
另一句触动我的话是“孩子成长的日子,也是家长成长的日子”。我们中国的社会现状要求每个家庭只能有一个孩子,所以不允许我们的教育有任何的瑕疵,影响造成之后是没办法重新来过的,教育孩子的每一分钟也是我们学习如何做家长的每一分钟,虽然现在“学习是人生较好的出路”,已经变成“学习是人生惟一的出路”,我还是一如既往的.要求孩子要有坚强的信念,要有好的对待他人、要尊重你的长辈,引用书中的一句话就是“你可以成绩不优秀但你必须是个优秀的人。”让孩子先学习如何做人,再去关注其他的事情,这才是一个优秀的家长。
“我不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多么神圣,而是觉得这个职业太重要了”,这句话也引起我这个教育工作者的深思,笔者的“快乐教学法”,先不说他的学生是否天资聪慧,但是改变一个人的心态确实能让人精神振奋、便颓废为光明,虽然我只是一位幼儿园的老师,在我的班级我也时刻这样做着,赏识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的独特之处,我们可以夸大这些优点,让孩子们冲我肯定的目光中找到自信,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让给他们在顺利完成后满足于自己的成功,我的每句话在孩子面前都是圣旨,他们乐此不疲的遵守着,“科学家的思维,外交家的智慧,军事家的勇敢,政治家的胆魄”这样的育人目标虽然有些大,却也应该是我这个做基层教育的工作者借鉴学习的。
这本书里的很多地方都让我有这样那样的触动,好像一下子顿悟了,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做了,开学之初,与班级的两位老师谈及此事,总想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但是苦于表达能力有限,一直搁置着,但是又总是被这种冲动折磨着,于是去网络上搜集关于这本书的很多个教育笔记,从中学习,找灵感,最后发现原来可以找到书中最让我心动的几句话来阐述自己的想法就是一条捷径,于是就这么做了,有不到之处请大家体谅吧。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4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是每个教育者都在深思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近拜读了王金战老师《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感触颇多。初见此书, "英才"赫然在目的两个字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更令我质疑的是,这个让众多学生进入北大清华的王金战老师到底有什么过人的法术,敢喊出"造就英才"的口号?对于像王金战这样一个北京重点中学里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来说,让这些孩子都能成为大学生已经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重要的是得让大部分能考进大学的孩子直接进北大上清华读牛津入哈佛。这几乎是一般学校衡量一个教师是否优秀的惟一标准。但这可能吗!
书的封面有这样一句话:你不能让西红柿苗子结出苹果来,西红柿就让它结西红柿,苹果就让它结苹果,每个成果都有其价值,沿着你的强项成长,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秀的。也许每个老师都明白也可以说出这样的话,但真正做到的'却屈指可数。王金战老师做到了,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他书中提到的教育思想吧!
优秀从心态开始——是王老师最先提到的。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你驱车来到十字路口,恰好红灯亮了,你可能会感到自己倒霉。但如果这样想:绿灯亮时我第一个先走,你的心态也就平和了。这个例子很好的说明了心态的重要性,他还提到心态最关键的是自信。确实,一个自信的人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不会气馁。俗语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能正确面对失败的正是自信的心态。所以每一个老师第一个要教给学生的就是自信的心态,只有拥有自信才能面对挑战获得成功。
优秀是一种习惯。这里提到了习惯二字,词典上讲,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这本书里虽然没有具体的说明如何培养孩子的习惯,却为我们道出了优秀是一种习惯的观点,让我们再一次明白了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的重要性。看来,首先每一个老师都要坚信我们的学生都是优秀的,也要让他们有我是优秀的人的这种自信,并培养这种自信,细心的保护它,让它继而形成一种习惯。
然而,我觉得这本书真正给予我的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骄傲。桃李满天下是每个老师都可以做到的,但要培育出优品质的“桃李”却并非易事。这里说的优秀并不是我们拿一个标准去衡量得到的结论,而是一个孩子在各方面取得成就后别人给予的评论。王老师是教数学的,我也是,这就让我想起了新课标上的一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知识,人人在知识上获得不一样的成功。抓住孩子的特长,让其发展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都应该做的事情。教书育人是一件关乎国计的大事,我只希望凭自己的能力可以让别人不再有类似“像他这样的老师太少了!”这种遗憾。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5
假期里读了《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受到很大的启发。
一、优秀从心态开始。
书中有这样一段:当你驱车来到十字路口,恰好红灯亮了,你可能会感到自己倒霉,但如果这样想:绿灯时我第一个先走,你的心态也就平和了,实际上,我们无法选择生活中遇到的每件事,我们无法控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教育现实,无法选择父母,老师,甚至无法选择生存的环境,但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一种心态,当选择了一个积极的心态,许多事就会出现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变化。是呀!一个人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我想成功不仅取决于努力还取决于心态,如果一个人的心态放的平和、积极一些,那他就成功了一半,说到心态,每个人有时都很极端,这样也事必会影响到所教的孩子,孩子是天真的,其实教师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孩子就会影响成什么心态,这次去齐齐哈尔比赛和武校长说到了学校的姚老师,因为自己有乐观的心态,他的孩子们也很阳光,把生活中的每一天都看的那么美好,虽然现在看他的孩子们在学习不是最好,但是我相信在未来的路上他们才是最棒的。细想想其实每个人都想有一个好的'心态,可事与愿为,只要自己能正确的去调整去面对,去换一种方式思考,我想这不仅是对于我们,还是对于孩子们都是一种成功。人生就像一条路,哭着也是走完它,笑着也是走完它,我们何不乐观去走完它呢?
二、走出挫折,从发掘孩子的强项开始。
其实做为教师们都应该知道,能把好学生带得更好,那是称职的老师。而能把好学生、普通学生甚至落后的学生都带起来的,才是一个好老师。我们教师都有一个缺点,如果这个孩子学习差就不太喜欢这个孩子,甚至这个孩子做了一件好事,也不觉得怎么样?读了书后我深深的明白我们要发掘孩子的强项,并且要把他的强
项夸大,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才能让孩子自己找到优点,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还是有用的,更努力的学习。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教师。一个好家长,一个好教师,能够发掘出孩子的潜能和长项,克服弱点,把孩子带到阳光地带。
为了我们的学生,为了自己的孩子,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每一个孩子都带到阳光地带,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6
学校有王金战写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我借来抓时间看完了,作为一名教师,感触颇多,收获颇多。 王金战原来也是一名差生,正是因为老师一次一起和他共用化学资料,激发了他上进的激情,以至于到最后读书如醉如痴,甚至在一个山洞里点着蜡烛奋斗,那年他如愿考上了大学。尤其是令我佩服的是,当年他在山东青岛的中学已经是教导主任而且小有名气名人,毅然辞职到北京去打拼,那年他已经30多岁,拼到如今在教育界可以说家喻户晓,大名鼎鼎。这是何等的不容易呀,说明王老师是一个做事特别用心,敢于创新的人。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就告诉我们:优秀从心态开始。王金战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你驱车来到十字路口,恰好红灯亮了,你可能会感到自己倒霉。但如果这样想:绿灯亮时我第一个先走,你的心态也就平和了。这个例子很好的说明了心态的重要性,他还提到心态最关键的是自信。确实,一个自信的人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不会气馁。俗语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能正确面对失败的正是自信的.心态。所以每一个老师第一个要教给学生的就是自信的心态,只有拥有自信才能面对挑战获得成功。王金战老师就是一位拥有阳光心态的老师。他让学生拥有乐观的心态,同时,他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充满个性的老师,他是一位数学老师,却能和学生对诗,他的学生同样文采飞扬;他爱体育,他的学生同样运动积极;因此他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在各项课外活动中同样优秀。可以说,王金战老师自身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这种潜移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读完这本书,我情不自禁的对我对女儿说,这本书大多讲的都是高中学生的事,你参加完高考后,一定把这本书读完。朴实、幽默、干练、有能力有个性的王老师的印象在心中挥之不去。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7
初读题目我的心中便产生了一个疑问,是啊!英才是怎样才能造就的呢?我便带着这个疑问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这本书仔细的阅读起来,一打开书我就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了。
书中讲述了王金战老师与他的学生的一系列故事,生动地描写了要想造就英才所需的一切条件,让我感触甚多,要想成为一个英才远远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需要具备的条件是我现在远远不能达到的,我深深地感受到想要获得成功的不容易。
优秀从良好的心态开始,要想成为一个英才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态,我们要选择一个积极的心态正确地去对待失败与挫折,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要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心态静下心来思考问题。总而言之我们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心态才能做好一件事。
其次,我们要有自己的目标,要想适应竞争环境,必须制定自己的目标,目标要针对自身能力来立,并要合理操作目标,这样我们便能够不知不觉提高自身能力。我们要学会去享受学习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并不是一种任务,我们要在学习的同时去寻找其中的乐趣。学习时更要掌握学习方法,良好的方法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我们不能被外界的诱惑冲昏头脑,要记住学业比享受要重要的多。
我们的课外生活也尤为重要,优秀始于自己的.强项,我们要学会培养自身特长,我们也要多做课外活动,为自己的学习灌注活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更好地融入到学习环境中来,还能凝聚团队精神。
读完全书我深刻的体会到要成为一个英才需要多么坚定的意志,多么专一的目标……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发奋努力,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基础,争取成为一个建设祖国的英才,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8
上星期三在业务学习的会上,校长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去看一篇名为《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的文章,并且要求老师阅读后。写一点感受。
我认真地阅读了这篇文章,文中生动鲜活地讲述了王金战老师的教育传奇。此书中,除了第二章《拿高分是可以轻松的》是专讲学业和学习方法的,其余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围绕如何培养学生和孩子一个良好健康的心态这个核心问题来现身说法,而全书最有价值的一个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们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这一点我觉得谈得比较具体。读后深受启发。我想,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在教好书的同时,有责任,应该让孩子快乐地成长。每一个孩子只有一个童年。让孩子的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效果会更好。从平和与快乐的心态开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从此书中我还深知要当好新时代的教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我觉得做了教师,就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只要我们做老师的,做有一个有心人,多和孩子交流,多得到孩子的信息,了解他们最需要的,并且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做到不偏爱优等生,不冷落所谓老师眼里“差生”,把一碗水端平,就能把孩子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就能很好发掘出学生的许多潜能。每一位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愿他们在祖国的大花园里开得无比得鲜艳、灿烂、耀人!
阅读完此书,我反思这整整23年来教育工作,让我自己欣慰的是我热爱着我工作和每一位学生,即使是有弱智证明的学生我也不放弃,耐心地教,使她平时语文测试也能考到六、七十分。现在,我不当班主任了,我仍旧一如既往地像班主任老师那样循循善诱我的.学生。还经常与家长交流,通过家长会,家长和我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前天我们班的陈宇豪的家长就向我发来了这样的短信:您的信息真是让我喜出望外。难以至信。我知道孩子在写作方面一直是比较弱。
现在有所进步完全是因为老师您的鼓励和培养!从您第一天给孩子上课起。他就不停地提到您。看得出孩子是那样的喜欢您!真的谢谢您!从未放弃对孩子的鼓励和爱。能成为您的学生。是孩子的幸运!而千言万语也难表达我心中的感激!谢谢!。
家长的肯定,孩子的喜欢。给我无穷的力量。我爱我的工作,我更爱我学生。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9
暑假期间我读到了这样一本好书《英才是怎样造就的》,只看题目就深深地吸引了我,开卷有益,相信这其中的奥秘一定颇深,细细读来,发现果不其然,其中有很多优秀的教育理念让我耳目一新。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分享:
首先此书提出了一个口号“只要方法得当,每个学生都要可能成为英才”。本书作者王金战老师在自己的班级中就提出了要培养出学生具有“科学家的思维、外交家的智慧、军事家的勇敢、政治家的胆魄”在他的班上班干部不是终身制,而是“半年轮换制、班长负责制、竞争上岗制、社会监督制”这一制度的实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班干部的们置上经受锻炼,为每个人释放个性,展示才华搭建了平台。
其次他提出一个人的优秀应从心态开始。英国作家狄更斯说到: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心态是可以选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生存的环境,但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一种心态,当选择了一个积极的心态后,许多事情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
学业最大原的问题是什么?那就是是心态。心态的关键是什么?那就是自信,如何才能做到自信呢?由其是对那些学困生?多数的学困生心里往往充满了挫折感,只有走出挫折感,帮助他们找到自信,才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历的快乐!那那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本书中给出了详细的解答: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10
刚拿到《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时,先被王金战老师的教育成果所吸引,再进一步读下去,更为其教育理念所折服。
人人都知道,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而身处教师工作岗位,培养人才是我们的职责,责任重大,但教育也是一门学问和艺术,必须不断的学习。
现在的社会,资讯高度发达,学生的思想越来越成熟,个性也越来越强,仅仅用严格管教的方式是很难触动他们的内心,使他们心悦诚服的。面对有思想、有主见的学生,只有深入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赢取学生的信任,才能走入学生内心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今的教育,优秀学生的评判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成绩不再是唯一的重要评判砝码,学生必须要在德、体、心理等各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那样的人才能担负未来的祖国的建设大任。所以,我们不能把性格各异、理想不一样的孩子放进一个模子里打造,不能扼杀了学生的天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允许学生朝各个方向发展,允许多样化的存在。但在实际工作中,又很难把这一理念落到实处。王金战老师却在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中,在“人们没法改变冬天的气候,但一个塑料大棚就可以让人们享受到春天的蔬菜”的理念下,带着自己的班级大胆的改革和实验,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条通向成功的路,为教育界创造了一个奇迹。
王金战老师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实践套餐,虽然面对的学生不同,但我相信我在以后会用到这些真实的案例,去努力做一个好老师。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11
知道《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是在最近举行的《新课程与课堂行为》的讲座上,浙师大教育系的傅建明教授在演讲中向在座的老师们推荐了这本书,并且讲述了书中的几个典型案例,当时我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转而又惊叹:我们的同仁是何等的有心和努力,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都述诸笔端,让我等身在教育第一线的“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同僚有种“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感觉。听完讲座我就急匆匆地跑到新华书店,打算把它买来好好拜读一下,可惜找遍了整个教育教学类书柜都没有,问旁边的营业员,说是早些时候好几次卖脱了,现在进的很少,卖完了。带着一脸的失望和惋惜回到家,把找寻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网上。嗨,还真被我找到了!兴奋的无以言表。可以说我是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这本书讲述了王金战老师25年从教过程中对于激发学生热爱学业、享受学习,发掘学生自身个性特征的感悟,以及作为一名父亲怎样引导女儿发挥长项走进北大的经历。他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鲜活的例子向我们娓娓道来教育和教学的点点滴滴,细细读来,如品陈酿。正如作家毕淑敏所说的王老师手中似乎有一根教育魔棒,让他的学生在成功天空中翱翔。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多好的评价啊!这也是我感触最深的。
《新课标》倡导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在不知不觉中会把学生分为“好生”和“差生”,但在王老师的班中或者是在心目中却没有“差生”的概念。他说:“我的眼里,根本就没有差生!”,“只有暂时落后的学生、有待提高的学生”,每个孩子在他眼里“都是一颗星”,他有一句豪言:“现在,只要是一个智力正常的中学生,都有考上名牌大学的潜能!”他说让一个“差生”变好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让他不断地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骂出来的”。在书中他提到这么一个案例:那是在人大附中当高中班主任时,王老师接受一个在年级都很有名气、被别的班拒绝接受的男生。但该生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实在是跟不上,就主动要求退学了。半个学期后,万般无奈下又被父母送到王老师班上,回来的第一次,他连考试的勇气都没有,王老师为了鼓励他,说:这次考试,你肯定是倒数第一,你要不是倒数第一的话,其他同学能平衡吗?”可想而知,考试结果是全不及格。但王老师先前的话及时的抚去了孩子心中的阴影。此后,该生一直玩命地学,第一次月考进步了161个名次。在月考的总结中,王老师一个劲儿地夸这个男生:“你们看人家这位同学,一下子差距能缩小30分,高三总共要经过8次大型考试,如果每次都能缩小30分,那就不是考大学的问题了,而是考清华北大的问题了!就看你敢不敢挑战自己了。”最终,这个男生果真考上了北大。上了北大后反思这段经历,他写道:我经历了一场风波,几经周折,最后终于获得成功。我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叫“浪子回头金不换”。一个基础差得不能再差的学生,到了王老师班级,成绩却节节攀升,最后闯进了名校,凭得是什么?是老师给与的博大而绵长的师爱,是老师给与的持续不断的激励。
对于“差生”,王老师是“拿放大镜去找他的优点”。“学习差的学生,在别人眼里,常常是一差百差。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能够发现他们的优点,并给予鼓励和表扬,帮助学生找回自信,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扬起理想的风帆,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在王金战老师眼里没有差生,只有个性各异的学生。王老师引导学生充满自信,奔向各自预定的目标,享受了快乐学习的过程,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反思我们的课堂,真是惭愧不已。英语作为一门第二语言,孩子们刚学时必定是兴趣昂然的,从“零”开始,没有所谓的好与差之分,但一、二个学期后,我们的课堂往往成了若干学习优秀者的舞台,而我们那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则可怜地成了忠实的观众,那个角落也永远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而这一切,不是我们老师的责任吗?想到此,我突然感到汗颜,因为曾经的我也是“刽子手”。借口于所执教的班级多,借口于心有余而力不足,或多或少忽视了个别学生,让他们感觉不重视;甚至于对所谓的“差生”弃之不管,不能与优等生一视同仁,优等生犯了错误一再宽容,他们犯了错误有意孤立,让同学监督,增加其心理负担等等。简直有一种后怕。幸好,王老师对我警钟长鸣:“你不能让西红柿苗子结出苹果来,西红柿就让它结西红柿,苹果就让它结苹果”。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人的遗传基因、生长环境、个性脾气等不同,对同样的外界刺激的吸纳也不尽相同。如果用相同的标准去衡量不同的学生,势必会出现所谓的“差生”。“西红柿就让它结西红柿,苹果就让它结苹果,每个成果都有其价值,沿着你的强项成长,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秀的!”
王老师的理论很朴实,很实在,没有玄乎的东西,也没有华而不实的晦涩。拜读后,我一直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好想把它描述出来,但找不到确切的词或句子。有一天,开车上班,早晨的一抹阳光穿过路边的林荫,透过汽车的前档玻璃,直射我的双眼,温暖着我的脸颊,忽然想到一句台词来:给点阳光就灿烂。是的,我们可爱的学生不是这样吗?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12
最近拜读了王金战老师写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一书,感触颇深。初看书名,我很不以为然,书店象这类书籍实在太多,大多是死板的说教,真正有见地的凤毛麟角。但是,当我仅仅读了一个序言的时候,我却已经发现,它与其它书籍的不同之处。随着进一步阅读,我越来越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他的教育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快乐学习法”在王老师的升学经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王老师骄傲地列举了他的北大清华入学率后,有这样一句话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我还要特别告知读者的是,我们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是靠加班加点、增加学生的负担来实现的。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开设的一百多种选修课中尽显才华,我们没有早晚自习,周末及节假日照常休息。”
其实,从平和与快乐的心态开始,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潜能,就算进不了名校,也不至于认为自己是一个多么失败的人。这一点,正是王老师展开其快乐教育法的重要前提。如何让学生学的快乐、学的轻松,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无限的乐趣,正是我们要向王老师学习的地方。首先课业负担不能太重,在升学的压力下,做不完的试题,堆积如山的考卷,剥夺了他们大部分的活动时间。你若问他们,你的学习生活快乐吗?他们定会茫然的摇摇头。快乐从何而来?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不同的特长,尊重他们的个性,给他们更多发挥特长的空间与时间,快乐自然就回来了。
当然,面对残酷的升学考试,我们不得不让学生埋头于书本,可是当学生们都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的时候,学习的效率又如何能够提高呢?“享受学习”,在我们逃脱不了学习重负的时候,我们惟有让学生换一种心态去看待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获得快乐的过程。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也决非易事,王老师以他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心态是很重要的,就象书中第一章向我们陈述的那样,“优秀从心态开始”。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凡是都有两面性,何不站在好的一面去考虑,去衡量,去平衡自己的心态。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女生在模考中考的不好,于是丧失信心,对自己填报的志愿也很是后悔。王老师告诉她,你不会的'题目已经是客观存在的了,考前暴露的越多,意味着考试中遇到的问题就会相对越少,成功的希望也就越大。简单的几句话让那位女同学茅塞顿开。她从以前的遇到不会的问题就丧气到现在遇到不会的问题就兴奋,这其中的转变就是心态在起了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是我们首先要努力的。
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学习不缺少乐趣而缺少发现。培养学生的兴趣,老师教课固然重要,但学习的大量时间是在课下,所以,如果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并体会到学习兴趣,学习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了。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兴趣,王金战老师有他自己的一套方式。
第一,设定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是保持学习旺盛动力的方法之一。王老师用统计学和历史的经验告诫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的目标,就意味着失去对命运的把握;如果有了目标,你就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个目标是:跳起来,够得着。目标不能定的太高,太高了高不可攀,一旦摔下来,会把你的自信摔掉;也不能太低,太低会让你失去拼搏的斗志。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如此才能适应学习的竞争环境和保持旺盛的学习动力。王老师讲到多次获得国际马拉松冠军的日本运动员山田本一获胜的智慧,他把全程赛事划分成若干段,并做上记号。比赛开始后,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第一目标冲去,再向第二目标冲去。每实现一个小目标,他都有成就感,逐一跨越,就会轻松许多。一路冲刺,轻松取胜,这就是实现目标的智慧。
第二,多激励、多表扬,发展学生的特长与强项。书中说到,“优秀是鼓励出来的”。每个人都希望听赞美之词,不时的给予他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让他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增强他的信心,从而提高他学习的积极性。相反,一昧地指责他的缺点与不足,只会不断打击他的自信,从而使他对任何事情都丧失信心。既然表扬比批评更为奏效,那为何还要吝啬你的表扬呢?当然,表扬也要适当,要是实实在在的表扬,他的一个细微的进步,一个显为人知的优点,别人没有发现,而你却发现了,并且对此给予了肯定,他定会对你充满感激与尊重,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会大大提高。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每个孩子的天赋、性格、环境不同,身上的特长也不相同。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他们的强项,进而去强化他们的强项。而不是去扼杀他们的个性和特长,逼迫他们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鼓励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只有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展,他们才会更加积极主动,也才会学的更加兴趣盎然。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何才能做到特长学业两不误呢?王老师在书中提到:“优秀始于你的强项”。不要把特长看成是没有用的东西,它往往会给你的升学之路提供便捷的途径。朝着自己的强项去发展,正如书中所说:“西红柿就让它结西红柿,苹果就让它结苹果,”每一个果实都有它不同的营养价值。
再次,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妨碍才能的发挥。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是好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率的呢?王老师的理论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别人的方法再好,或许对于自己并不合适。每个人的自身情况不同,对于学科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样,学习的方法自然也不一样。王老师的两位同学,一位喜欢记笔记,将各科知识点分类整理,做成图表,复习起来清楚明了。另一位同学则喜欢用脑而不用手,他将所有的知识都在大脑里进行分类整理,这两位同学用各自的学习方法都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率,因为他们采用的学习方法正是最适合他们的。作为一名教师,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尤为关键并且重要的。学习方法找对了,效率自然就出来了。于是学习也就变得轻松并且愉快了。
获得知识的过程本身也是获得快乐的过程。只是一些错误的方法,消极的心态,扭曲的观念,使得学习丢失了他本来面目,在学生的心里变得痛苦和繁重。王老师的一位学生去到剑桥大学深造之后才真正的体会到“享受学习”四个字的含义。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学生是很难将学习与享受联系起来的,这其中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因素。王老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使我在如何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这一问题上获得了一些启发和帮助,当然更多的还是要自己在将来的教学实践中去不断的摸索、探究和思考。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13
暑假酷热,每天都闲在家里。无聊时打开书橱,偶然的在隐藏的角落找到了一本被遗忘很久的书,正是人大附中的王金战老师撰写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记得这本书还是几年前学校里发给每位老师人手一本的,只是我从来没有好好的读过。现在正好,可以让我来打发漫长的时间。带着这样的心态,我翻开了第一页。
刚打开这本书时,我就被王金战老师的教育成果所吸引,再进一步读下去,更为其教育理念所折服。
“一届不如一届”,常听到身边的同事这样抱怨。如何让孩子成才,怎样才能造就英才?我相信,这是每个教育者都在深思的`问题。王金战老师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为我们指点了迷津。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显得极为重要,国家、社会、家庭赋予教育的期望在不断增加,赋予教育的功能也在不断提高,对老师的水平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和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 “在教育中,如果我们能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良好的教育就有了最切实的保障。”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14
读了《英才是怎样造就的》,在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爱的教育的那种真切的期盼。是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了爱心,教育方法就显得处处灵验,没有爱,再好的教育方法也会变得苍白无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有人问我:‘什么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我将毫不犹豫的回答:倾注于儿童的爱。”夏丏尊先生曾把学校比作池,把学生比作池中鱼,把师爱比作池中水。试想想吧,如果没有师爱,学校就是无水之池,学生就是无水之鱼。呵,无水之鱼,其景何惨!爱的力量是伟大的。阳光之爱可以熔化冰雪,春风之爱可以萌发草木,雨露之爱可以滋润禾苗……而师爱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她与母爱、友爱一样是人类最圣洁、最美好的感情。当教师以一颗赤子之心,以师爱的力量去教育他的学生时——对教师而言,“可以激发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无穷的精力,教师对学生的爱必然使教师趋向学生,缩短他们和学生之间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这样的教师什么样的教育任务不能完成呢?——对学生而言,他沐浴着师爱的阳光雨露,感受着师爱的似水柔情,必然“亲其师,信其道”,什么样的教育不能奏效呢?
王金战积25年当教师的经验体会告诉我们: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是导师,应是慈母,应是朋友。给学生以导师般的厚爱——多一点教导和激励,多一点严格和期待,多一点训练和督促,多一点和召唤和鞭策;给学生以慈母般的仁爱——多一点信任和搀扶,多一点温暖和体贴,多一点呵护和爱怜,多一点表扬和鼓励;给学生以朋友般的挚爱——多一点平等和尊重,多一点帮助和支持,多一点理解和关心,多一点肯定和赞赏。是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体罚、挖苦、歧视……只能使“正放异彩的”花朵加速“萎谢”。
“爱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么”?不是的,王金战老师的经验说明,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适当的惩罚。爱和惩罚才是一把双刃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犯错误的孩子处以惩罚,能够培养他们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品质,而这正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著名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说过:“那些小时候过多的受到师长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以会遭到更多的失望。”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
现代教育呼唤高明的惩罚,高明的惩罚,不是罚站、罚抄、罚打扫卫生、罚跑操场等等,更不是简单粗暴的无视学生自尊人格的“出洋相”、“整人”。高明的惩罚者总是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错误程度以及违纪者个性特点等,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并努力将惩罚教育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高明的惩罚,有时可能表现为风刀霜剑,有时它又会是极富人情味的。 比如,可以惩罚唱一支歌,在愉快的氛围中,并没有削弱惩罚教育的效果。惩罚犯错误的同学为班集体做一件好事,这更能激起学生向善、向美、向上的追求。
当然,无论是爱还是惩罚,前提首先应该是尊重。哲学家詹姆斯也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尊重,首先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 从教者的角度看,优秀者的可爱,使对他们的尊重就很容易兑现,但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处于弱势的所谓“差生”的人格尊严更应维护。差生长期形成的自卑心理,却很容易使内心的自尊之花凋落,而自尊心恰恰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教育者决不能冷落、歧视“后进生”,而应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更大的关注。真正从内心接纳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使学生感受到人与人的平等,以及被关注、被理解的温暖。
尊重、理解、爱、习惯、真诚等等这些是我们在这本书中常常欣赏到的词汇。它让我们对王老师充满了敬仰和渴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努力,教育之路艰难而又充满乐趣。当今的教育者怎样才能做一个智者、仁者,培养英才,造就英才,更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15
“爸爸,你认识王金战老师吗?”正在做作业的十二岁儿子问我。我看了一眼表情有点神秘的儿子,认真地回答说:“我认识他,我在沂水一中上初中时,他是我们学校的老师,他现在是人大附中的数学教师。”接着,儿子又说:“爸爸,我想到王金战老师的班里去上学。”我停顿了一下,然后鼓励儿子说:“好吧,让我们共同努力。”
刚跟儿子说完话,我就看见了我放在沙发上的那本书——《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我明白了刚才发生的故事,我也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沉思:我的儿子为什么也喜欢王金战老师?王金战老师为什么能令学生和家长着迷?他的那本畅销书《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为什么十几次重印?……
带着这些问题,我用一个星期天的时间第二次拜读了《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在我又一次被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感动之后,我基本破译了王金战老师迷人的密码。
我认为王金战老师迷人的`密码就是激励,王金战老师之所以折服了众多的学生和家长,就是因为他确实是震撼心灵的激励大师,他游刃有余地实施了激励教育。
通读文本,我们就会发现他的激励无处不在,他的激励无所不能。
他的激励让一个数学成绩不好而屡受心理伤害的女孩感动得悄悄流泪,最终走出了学习的低谷,大幅度提高了学习成绩;他的激励使在乡镇中学上学、基础特差的林学增同学下定决心力考清华大学;他的激励使一个学习成绩倒数第一的男生在小考中找到了自信,树立了非北京大学不考的目标,最终考入了北京大学法学院。
他的激励能使失去考学信心、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林某变得学习劲头十足,经常给他打电话请教问题,最终以全校总分第九名的好成绩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他的激励让五大三粗的后进生丁浩在拔河比赛和军训竞赛中充分发挥了骨干作用,也带动了班内其他后进生的进步,使他们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他的激励使遭受退婚之辱的一个男生化羞辱为动力,发奋读书,考上了中专,维护了男子汉的自尊;他的激励使被村支书剥夺了宅基地的另一个男生化郁闷为力量,顽强拼搏,考上了大学,展示了男子汉的自强。
他的激励使自己的女儿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考上了北京大学;他的激励使一位郑州的学生家长学着用激励法激励自己爱打球、不好学习的儿子考上了河南师范大学;他的激励使他的学生青岛大学西班牙语系的教师陈皓传承了恩师的教育方法,不停地给自己的学生激励、激励、再激励。
他的激励不仅能让学生增强自信心,而且能使学生提高自制力;他的激励不仅能让学生刻苦学习、考取高分,而且能使学生发展兴趣、培养特长;他的激励不仅能让学生在关爱中提升,而且能使学生在刺激中振作。
他的激励不仅能够优化优秀学生,而且能够转化后进学生;他的激励不仅能让单个学生焕发激情、奋发有为,而且能使整个班级的学生众志成城、争先创优,用实际行动精彩地诠释着“犯其至难,图起至远”的班训精神,持续不断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他的激励既能成就自己的学生和别人的学生,又能成就自己的女儿,也能成就学生的家长,还能成就学生的学生。
他的激励的确是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他的激励确实能化难为易、化腐朽为神奇。他确实是激励艺术的大师,他不愧是教育界的神奇人物。
王金战老师在本书的《序言》中说:“只要方法得当,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英才。”读了《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以后,我们就会很自然地相信,那个得当的方法就是激励、激励、再激励。
著名作家毕淑敏说:“王金战老师有一根魔棒,让他的学生在成功的天空中翱翔。”我要说,王金战老师的那根魔棒就是激励、激励、再激励。
让我们一起承诺吧:激励、激励、再激励,用激励使孩子如鲜花般在我们的手中绽放,用激励使学生像太阳一样从我们的手中升起。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16
我带着些许期待带着些许好奇,翻开《英才是怎样造就的》;带着一种冲动带着一种顿悟,疯狂读它。现在掩卷回味,思绪万千。现将我的感受与反思整理如下:
一、让学习变得快乐,让学生享受学习。读这本书,给我影响最深的一句话是“享受学习”。虽然古人有许多描写“读书是快乐的”的语句,但让老师、家长、学生刻骨铭心的却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提到勤奋学习,就会让我们想起“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而王金战老师用他的实际行动再次证明了“学习是快乐的,学习是可以享受的”。我认为王老师的学生能够真正实现“享受学习”,是与王老师卓越的教育教学技巧分不开的、是与王老师为学生提供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分不开的。王老师敢于说出“我还要特别告知读者的是,我们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是靠加班加点、增加学生的负担来实现的。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开设的一百多种选修课中尽显才华,我们没有早晚自习,周末及节假日照常休息。”这句话,绝非噱头。
而我们为什么教得苦、学生学的苦呢?结合《有效教学》的观点,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教与学是否是“时间+汗水+灯光”?是否是无针对性的“广练”、针对考试的“疯练”、不顾合作的“狂练”?“当前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教育的改革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改革,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诲人不倦的精神很可能会产生‘毁人不倦’的结果”。王金战的这段话不啻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快乐成长。关于“什么是英才?”的回答,也许我们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很多时候,我们囿于急功近利的念头以及在学习方法上不得要领而适得其反,不仅没有提高家学成绩,反而引来学生的愤怒。而《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除了第二章《拿高分是可以轻松的》是讲学习方法,其余的内容都是围绕如何培养学生和孩子一个良好健康的心态这个核心问题来现身说法的,这也是全书最有价值的教育理念,如何让学生健康而快乐地成长。王金战给出了他的'答案:一是要有正确的英才观,仅有高分的不是英才,仅有“素质”,而在高考中失败,失去可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机会的也不能造就英才。他指出,真正的素质教育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而不是高水平的考生。当人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后,高考作为素质的一部分自然会水到渠成,水涨船高。这些理念可以让我们从非左即右的误区中走出。要摆正教育者的位置,不能以学生的苦练得代替老师的教,教育者观念的很大程度上决定被教育者的未来。他认为,只要方法得当,只要充分挖掘出个人的潜能,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英才!没有“差生”,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星。其实,从平和与快乐的心态开始,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潜能,就算进不了名校,也不至于认为自己是一个多么失败的人。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个家长,现在我和我的孩子也一起面临着中考,不久的将来也会走上高考这条路。我不敢将自己学生时代那种随意学习、轻松学习、有时也不完成作业的故事告诉她。当她面对如山的作业时、当她每天早上睡不醒就被从床上揪起时,我忍着心疼的感觉,一次一次地苦口婆心说着那些重复了千万遍的话,我也为我自己变成了“口水妈妈”而郁闷着。读完《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教育、对中国的孩子们又充满了希望。作为一个母亲,从书中学到了我的孩子将会需要什么?我必须和孩子站在同一个角度上,耐心的倾听孩子的需求,适时帮助孩子调整心态,多和孩子交流,让她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老师,我认识到教师的职责就是去引导学生,告诉学生前面有一片绚丽的景色,只要你努力了,就能达到目的地。而不是强行将学生推倒某一个你所认为的“好”地方。王金战老师说的对,你不能让西红柿结出苹果来,西红柿就让它结西红柿,每个成果都有其价值;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只要沿着他的强项去发展,每颗心都会很灿烂,在我平时的教学中,也许就是缺少这种欣赏的眼光,总是只会看到学生的好坏,没有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得不到预先的效果。遇到一个好老师,是学生一生的荣幸。王金战老师的教育之道和行事方式,对于所有翻开书本的人来说,真是受益匪浅。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17
有人曾经说过:教育是一门艺术。诚哉斯言,通过教育可以让学生们变得更优秀。读完王金战老师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我感慨颇丰,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通过素质教育下的可行性措施,能够培养出更多高分高能的学生。
王金战老师的教育魅力,体现在对学生个体的尊重上。在王老师带的人大附中2003届高三实验班中,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才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擅长辩论的同学,就鼓励他参加辩论赛;擅长钢琴的同学,就鼓励他参加钢琴比赛等等。在这样一个班集体里,每个人的个性与才能都有所体现,在展现自我的同时,每个人对这个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就不断增强。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个同学因为出色的小提琴表演,在北大招生中获得50分的加分,如愿以偿地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学。因此,学生的个性与班级的发展是并行不悖的,同时,一个宽松的班集体为学生提供了激扬生命的舞台。
王金战老师的教育魅力,体现在管理班级的艺术上。在这一方面,王金战老师的做法尤为值得借鉴,在他的班级里,没有说下流话的同学,只有对于问题的积极讨论;没有下课后的打闹,只有课后对上课内容的回味。2003年,送走12班后,他又接手了一个普通班,班里有一个孩子叫做丁浩,力大无穷,但调皮捣蛋。对于这样的同学,在班级建立之初,如果不能即时管理,必将弄坏整个班的风气。王老师想出一个好办法,让丁浩在军训的时候为班级扛水,如果看见是其他同学扛水而不是丁浩的话,就要惩罚他,丁浩点头答应。一个军训下来,丁浩为班级扛水所付出的辛劳让班中每个同学看在眼里,以前觉得他调皮捣蛋的同学,也纷纷为他竖起了大拇指。同学的肯定正是丁浩前进的最大动力,正式开学后,丁浩变得遵规守纪,积极为班集体做贡献,整个班级的.风气也好了起来。像这样的教育实例,在王金战老师的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但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尊重,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转变一个同学,就能实现整个班级的大转变。
王金战老师的教育魅力,还体现在他对每一个后进生的不放弃。在他的班里,有一位转校生,是从山东省实验中学来的,本来在普通班,来到北京后,因为难以适应这里的学习环境,造成自暴自弃,扰乱班级秩序,学校无奈之下,做出了勒令退学的决定。王金战老师知道后,决定把他转到自己班中,通过谈话了解得知,这位学生在数学竞赛方面有一些研究,就结合他自身实际,对学校时间进行放宽,这缓解了他在学校中的压力。同时,也给他留出了更多的研究空间,最后结果不难想象,这位学生由原来的倒数第一跑进了班级前列。王老师对他的不放弃给了他一个重生的机会。
王金战老师的教育魅力,还体现在他善于挖掘书本知识,同样一个数学问题,听他的课,却能感受到独特之处。诸如,在有理数讲解中,一般的老师往往只告诉同学们何为有理数,而他却告诉同学们为什么叫做有理数,而不是别的数。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们对这一概念的认知就会更为准确,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在2003年的高考中,他的班级过半考上清华北大,不就是很好的例证吗?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王老师的教育经历带给我很多启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应该只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不应该只是抄抄写写。课堂上,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激活学生思维,开阔他们的眼界,让他们大胆质疑,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更应该鼓励他们在更广袤的知识海洋里探索,走向社会,亲近自然,实践出真知,培养真正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人才。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18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名叫《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是人大附中的数学老师王金战,几十年来的教学经验自述,还有他们班上的学生自己介绍的学习方法,深入浅出地给读者指明了治学之路,学习之道。
令我记忆深刻的是一个叫丁浩的同学,他学习不好,还好打架,但是他的力气很大。有一回跟着王金战带的班级军训,王金战让丁浩打水、保护同学并带领同学们在拔河比赛中得第一,丁浩都答应了,并且做得很好,后来,王金战又让他当了纪律委员。有一次丁浩把人打伤了,王金战替他赔了钱,丁浩很感动,学习也好了。从丁浩这件事中,我体会到王金战很会发现学生的优点,丁浩一开始学习并不好,但接触了王金战之后学习就好起来了,都是因为那次军训,王金战发现了他的优点,并让他发扬他的优点,然后在给予他信任。我还体会到王金战很关心学生,丁浩打伤了人,没钱赔,王金战教育了丁浩之后,替丁浩赔了钱,这是老师对学生的'爱,有时老师对学生的爱,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
书中有几篇学生写的关于学习方法的作文、诗歌,有一篇文章介绍的学习方法很好,题目叫《优秀是一种习惯》。这篇作文提出了五点要养成的学习习惯:
1、注意细节。
2、要开好头。
3、要学会坚持。
4、创造好环境。
5、不找借口。
这五点看起来是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就拿不找借口来说,谁都喜欢用借口来掩盖自己的短处,但是只有不找借口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所以完美的人并不多,听到这儿,你肯定会说要做一个完美的人这么难呀!其实只要认真对待事物,时刻约束自己,这5项并不难做到。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很好,适合任何阶段的人看,希望老师们能看一看,吸取王金战教学的经验,让自己的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
- 相关推荐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的心得体会07-20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的读后感03-07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书心得02-26
勤奋造就天才是名言警句12-27
怎样的驾驶姿势才是最正确的06-20
怎样使用空调的内外循环才是科学的06-30
造就自己作文12-10
和谐造就世界04-08
等待,造就完美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