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后感1
今年暑假,偶然间读到了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的《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它使我感到教育的真谛。从这本书的调查结果表明,没有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多数都是由于他人的一己之见看待了这些“学习上不行”的孩子。
书中提到的两个“特殊”的孩子,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个被勒令退学的孩子——比利,因为他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却不遵守学校的规定,不会学习。另一个年仅六岁,原本就是个活泼好学的孩子,喜欢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唱歌、堆砖。她对上学充满了期待。可是,渐渐地,当她迷茫地听着老师复杂的讲解,眼睛时刻盯着冗长的课本;当她面对老师的提问手足无措露出困惑与失望的表情时,被大家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其实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孩子,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 我不由得想到自己的学生。班级有54人,有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亦有那些问题学生、学困生。问题学生是我最头疼的对象,这节课在语文书上画画,下节课把其他同学的作业给撕了,更过分的是在我的课堂上,在大家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时,发出几声引人注目的怪叫……他们是课堂的“奇葩”。然而在这些不好的“记号”下,他们也会时不时的让我收获一些小感动。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认真完成老师给予的小任务……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亮晶晶!
看完《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后,我更加感受到了教师的言行、观念和教育引导的重要性。手指有长短,能力有大小,这样的观点为什么就不能用在孩子的身上呢?我们应该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一块玉,一块可雕之玉,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无论进步、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我们要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并挖掘出他们每一个的闪光点,让他们成为一颗颗自信的、独特闪光的金子。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后感2
今年暑假,我细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中国大多数父母眼里,只有成绩,只有985和212;只有清华和北大。在教育教学中,"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是值得所有老师和家长以及学生拜读的“大众良书”!
【关于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