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1
不知花了多长时间,终于读完了这本《我的前半生》。之所以说终于,是因为这本书在带给我快乐的同时,让我感受更深的是惋惜和耻辱。中国的近代史原本就是一部耻辱史,而这种耻辱在溥仪身上表现的更加深刻。
溥仪的家族,那些世袭的王爷们和出自他们家的两个皇帝或许会让很多人羡慕这个昌盛的家族,但在我看来,他们却是可怜的。一群本来可以有自己理想抱负的贵族男人们,却因为一个女人——慈禧的几道圣旨而将自己的大好人生葬送在了晚清的战火中。还记得溥仪在回忆他进宫时的情景时,在他幼小的脑海里唯一留下印象的就是"一个阴森森的帷帐,里面露出一张丑的要命的瘦脸——这就是慈禧"。慈禧虽然干政多年,但我并不觉得她多有能力,多有胆识。她给我更多的印象是阴险、狠毒、迂腐且贪恋权势,胆小怕事。为了自己可以继续垂帘听政,她甚至被给自己的儿子立嗣却把外甥载湉要去做儿子。溥仪的祖父也正是因为看透了慈禧的真面目,才会在慈禧宣布立载湉为嗣的话一出口,立即“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晚清在慈禧和一群顽固派的阻挠下,上演成了一场闹剧,让我在哭笑不得的同时又感到深深的痛心。
宣统皇帝一登基,就过起了富贵无忧的生活,他在书里记下了他的弟弟溥杰来到宫中看望哥哥时,处处拘束,行为让他感到很不自在,因为他是皇帝,所以连亲人,长辈都要敬他三分。他从小就欺负宫中的太监和宫女,说的动他的只有奶妈王焦氏,她说:“皇上,您拿石子扔别人,别人也会疼,别人也是肉长的。”从此,他改变了霸道的性格,王焦氏是他最敬重的人,因为他从不多说一句话,从不讨好皇上,也从不惧怕皇上,是她,教会了皇上做人。
溥仪到了青年时期,王焦氏离开了他。他开始接触新事物,开始喜欢外国东西。在外国师傅庄士敦的影响下开始穿西装,戴眼镜,甚至让大清国的男人都开始剪辫子,留短发。这使大清国开始西洋化。从此,街上开始卖西洋玩意了。真正让我感触的是他在深宫大院中刚刚接触洋物时的那种好奇,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国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因为他们被自己蒙住了双眼。
溥仪开始选妃时,就在相片上画圈,当时他才十五岁,对这些并不感兴趣。所以随便选了婉容和文绣分别做他的皇后和贵人。由于婉容思想开放,人性貌美,所以得宠,开始排挤文绣,当时的大清国正腐败,沦陷。文绣提出和他离婚,婉容开始吸毒,后来和他的侍卫私奔,病死他乡。后来共娶进福贵人和玲贵人,其中一死一失。溥仪把他们比作金笼中的鸟。
日本侵略了中国,他们要中日联姻,让日本的嵯峨浩和溥杰结婚。这对年轻人很快也有了好感。当然,溥仪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自己没有儿子,如果他弟弟和日本女人生了儿子,大清就有日本人一半。溥仪开始日夜恐惧,甚至连嵯峨浩做的饭都一口不碰,但最终她生下了靓女,溥仪这才放心,日方却大大失望。最后由毛主席带领大家,溥仪被关进了监狱,最后改造被释放,还找了一个夫人,最后病终。
这是溥仪前半生的大体概括,但是这并不是他的《我的前半生》的意义。他用自己的笔写下了自己那段荒唐而又耻辱的过往,写下了中国近代的一段辛酸史。说实话,我对于溥仪本身是敬佩的,那种大起大落的人生,那种提心吊胆的生活,那种由万人敬仰到锒铛入狱的遭遇,是旁人所无法体会的。而他,坦然的面对了一切,而且在一切尘埃落定后还能平静的回忆而写成《我的前半生》。他由一个皇帝到一个公民,无半点抱怨,而是笑对人生。看着他那一张张微笑干活改造的相片,我不得不为之震撼。真是命运戏弄人,溥仪无论之前有多少过错,毕竟他能改过。尽管包括他以前把中国改为“满国”,和日本人打交道,但是他能抛弃过去的一切,从新改过,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溥仪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曲折经历,他本人虽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主要还是时代以及他周围的小环境造成的。正如溥仪所总结,他在刚会跑的时候,就被抱上了君临天下的宝座,浑然无知地度过了三年革命的风暴,然后在封建军阀保护下的皇宫中度过童年。从这时开始,他的命运便被注定了,已经无法自行选择。此后,在民族敌人的豢养下送走青春,接着认贼作父,充当了14年的傀儡元首。如此40年的生活里,他必然地“只有罪恶和羞耻,愚蠢和狡诈,凶暴和怯懦,猜疑和迷信……”。在这种情势下,他除了不断沉沦,是不可能跳出苦海的。而溥仪的作为是值得原谅的,记得曾经看过《东京审判》,在东京法庭上那个义正言辞的人才是大清的皇帝吧,不论电影里的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他的表现真的让我深深的震撼。
书中关于复辟的记载,更让我瞠目结舌。自从清朝的封建统治退出历史舞台后,那些顽固派分子一刻不停地在筹备着一次又一次复辟。溥仪与胡适的相识曾经为他的命运打上一丝转变的微光。但这丝微光,还没有让人瞥见,便倏然消逝了。胡适再差劲,也终比溥仪周遭的那批封建遗老晓得何为历史潮流、何为世界大势。而那批封建遗老,可谓个个都是满腹经纶的学问家。但这些人在思想上,特别是在政治思想上,又可谓个个都是糊涂虫。例如康有为(本书附录中收了一封他写给军阀吴佩孚的信函,堪称现代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虽然也能说出一通保皇的“大道理”,但就是看不清封建王朝体制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已然明日黄花,大势不再。看不清这一点,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也只能落个螳臂当车的反派下场而已。还有那位不惜投水自杀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溥仪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他和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早就剪掉了辫子,许多爱新觉罗的子孙也早就穿上了西装,惟独王国维、辜鸿铭这些顶有学问的外姓人,却始终留着那条猪尾巴。这种“皇上不急太监急”的强烈反差,对知识分子来说,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溥仪通过手中的笔解构了封建帝室的穷极无聊,也解构了国学大师的不识时务,使人们看清了他们的真相。解构完成之时,也就是解脱和解放之时。在抚顺监狱,一位伪满洲国原大臣对溥仪说:我原来忠心耿耿地崇拜你,现在才发现,原来你不过是个废物。当“废物”一词从口中冲出时,他所感受到的,不是失望,而是轻松。由“废物”而成为“公民”,真正从内心得到解脱,获得所谓“人”的自由,这是溥仪历经周折后所收获的荣幸。为此,他真心感谢共产党。从共产党对他的改造以及他最后对共产党的态度来看,此书实际上还潜伏着一根贯穿始终的暗线,那就是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线索。这是本书非常深刻的一点暗示。看不到这一点,就无从通过此书照见自我。
《我的前半生》以一部如近代史的自传,写出了人生的深度。好一个溥仪,好一个末代皇帝!历史的前进轨迹是以他一人之力所无从改变的,但他以他自己的表现,为近代的荒唐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最后不想说太多的感想,人生的哲理就应该在人生的道路上慢慢品味,慢慢践行的。只想说,溥仪是确实一个值得敬重的皇帝!历史终究是历史,我们看历史不只是要知历史,更要从历史中得到启示,得到奋发向前的力量。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2
今年暑假我有翻开我的书柜,又读完了爱新觉罗·溥仪先生的,有些感受。溥仪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不平凡的色彩,这些不平凡,造就了他这一生的特别历史,同时也造就了中国的历史。这里面,有闹剧,有悲哀,有疑惧,有希望。
1906年,溥仪出生于北京,1908年慈禧临死前选择了溥仪继承皇位,慈禧的一句话,改变了溥仪的一生。清室的复辟闹剧便一幕幕的开始上演了。先是张勋带着辫子军帮助溥仪复辟,然而没做几年皇帝的溥仪就又退位了。溥仪第三次做皇帝是在1934年的伪满洲国,称帝为康德皇帝。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于1932年初在长春(当时称为新京)任满洲国执政,后于1934年初称帝。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溥仪作为伪满战犯被关押于前苏联,五年后回国进行改造,十年后得到国家特赦,任职于全国文史资料委员会。1967年,病逝于北京。宣统皇帝,大清逊帝,伪满执政,康德皇帝,战犯,普通公民,这些字眼写照了溥仪先生的一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通过利用溥仪强烈恢复祖业的愿望,以溥仪为扶植对象建立了伪满,开始了长达十四年对东北的统治,这十四年,能活过来的人本身就是个奇迹。溥仪在答应日本出任伪满执政时,也许他忘了,日本人并不是善良的,日本不可能为了一个中国人的皇位而忙活,他们要的,自然是想要得到的利益。当溥仪明白一切以后,日本人已经牢牢的`掌控了他,而他这个执政和皇帝无非是个幌子而已。日本人给溥仪戴上了一顶繁华的皇冠,然而这顶皇冠繁华的背后却是一个紧箍咒。伪满十四年,溥仪几乎没有任何的权利,他不仅毁了自己,更毁了整个满洲。日本就这样以东三省和台湾省为跳板,对中国开始了大肆侵略。
伪满十四年的历史,是悲哀的。由于清室宗庙受到孙殿英军阀可耻的盗墓行为以及其他的种种原因,激起了溥仪恢复帝业的愿望,而这个愿望又恰恰是跟那个时代所背离的,正如杨天石先生所说:“历史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这个愿望不会实现,也不可能实现。被这个愿望冲昏了头脑的溥仪陷入了日本侵略者设计的圈套,而这个圈套在我们今天看来,其用意是多么的明显,多么的可耻。或许只要稍作思考,顺应历史潮流,拒绝日本侵略者的邀请,这十四年的血泪史就不会发生了。
作为个人,我尊重溥仪先生在改造后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溥仪先生所着一书本身就是对国家和历史的贡献,使读者更加清晰的了解当时的中国。
历史,给了我们教训!我们必须谨记,任何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3
从溥仪的看到了很多历史秘闻。历史真有意思,其实它很人性,很自然,不象我们学到的历史书写的那么简单,不是黑就是白。被历史书写成白脸的人未必就没干过坏事,被写成黑脸的也未必没干过好事,并且他做那件事自有他的道理。了解历史要先了解人性。
复辟大清之业虽然艰难,但浦仪一生都在为之努力。虽然他的方法没用对,找的人也没找对,还花了不少冤枉钱,但谁又能保证,换另一个人会比浦仪做得好呢?复辟大清的路如果采用的是另一种方式,也许会小有成就,但真正要复辟成功在当时那个时代何其之难!没有了财政支持和军队支持的'遗老遗少们再努力再不惜一切代价也难以成功,因为在乱世没有军队一切就如同画饼而已!可惜这一点浦仪看不到。或者,他错误地以为,借助别人的军队可以帮自己实现目的,可是他忘了,每个人都有私欲,既然别人有军队可以统治全国,为什么别人非要让他当最高统治者呢?所以,在建立国家方面,军队是无法借的,溥仪用了一生才明白。
前半生忙忙碌碌,自以为大业垂成,却谁知只是白送了别人银子,给别人做了嫁衣;后半生颠沛流离,更有牢狱之困,最终以平民身份完结。有谁能象溥仪一样,能有这样戏剧性的大起大落的人生?想来历代末代之君皆有此感吧?不过,溥仪唯一可以感到幸运的是,他没有象有的末代之君那样,被现世之君杀掉。这是他的运气。
叹哉!前半生如在梦里,以为自己能改写历史;后半生知其不可为,却也不由自己能决定了。叹哉溥仪一生!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4
当我看到这书中的字、图片时,多多少少有种心跳的感觉。因为我读的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语言。似乎我已经到了那个年代,已经身处辉煌的宫殿和沧桑的历史中。那些泛黄的老北京照片触动我的心,那是怎样一个动荡的时期?我想现实生活在21世纪的人根本无法想象。
《我的`前半生》在1964年出版过,只是当时由于社会背景复杂,将稿本一些内容删掉了。而我所看到的《我的前半生》是2007年第一次印刷,与1964年出版的相比,这次的“全本”内容更为完整,史实更丰富。
我能买的这“全本”,我很是激动。对于我这个非常喜欢历史的人来说,无疑是得无价之宝!
这本《我的前半生》从爱新觉罗·溥仪的家世开始说起,到入宫、登极、“二次登极”,再到去天津、东北、苏联,又后来的“认罪”,最后的“特赦”
认认真真的将它们读下来,心情是沉重的。我把自己当作作者,像是自己在经历漫漫人生!原来,我认为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的“罪人”、不值得同情。但是看到这书中的坎坷,我渐渐理解了他,并为他感到可惜,因为他生在帝王之家,他所受到的伤害来自于孤独、伤心。
溥仪的人生大起大落、磕磕绊绊的,他无法感觉到“爱”,只是满心的“害怕”、“伤心”、“仇恨”。他高高在上,却没有百姓快乐。他博学、有文采,却不能理解亲情。他性格倔强,却在关键时刻唯唯诺诺。
他的人生像个悲剧,好在“特赦”后,他总所过上几天好日子,最后又被病魔困扰。
我突然感到,我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健健康康就是“福”吧!
至于我们有困难了,也要让心灵主动快乐,不要让糟糕的事毁坏我们美好的生活,人生不易,快乐、自由是多么重要啊!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5
一向想看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最后如愿!看书与看电视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在看书的过程里在大脑中演绎故事情节或是把自己刻画成其中的人物,那才活灵活现。
溥仪在自省,就应是发自内心的。尽管以前养尊处优物质无缺的祖宗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人生记忆,但是却感觉不到他内心的留恋与幸福,正是种种的规矩使他没有自我,没有随心所欲,他只是按照祖宗的规矩演绎一代又一代的君王过程,是个人就能够按步照班的做皇帝。
习惯成自然,关联就是如此。金永默的十大关联讲话中写到——法人与自然人的关联;大局与小局的关联;偶然与必然的关联……习惯对人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因素。想要打破习惯的.时候就如同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一样,弄不好会让自己迷失,改变习惯得适应环境和需要,挺难的,持之以恒多难!
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皇帝足不出宫,仅凭惯例规矩文字就能治理天下,在形势的发展和进化过程中,法律法规据实完善,演变至今日为大宗造福,为人类导航!理论需要实践来验证,实践过程需要理论来支撑,理论是人的骨骼,那实践就是血脉,只有合理的分部布局才能实现血液探索着深入着贯穿在肉体当中包润着骨骼维系生命的户外。
溥仪的人生丰富多彩,让人感慨万千!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6
回到《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昨晚的剧情迎来了自开播以来的第一个高潮。陈俊生几经犹豫后,向罗子君提出离婚,而且是毅然决然,不留任何余地。面对这样的打击,罗子君先是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然后是苦苦哀求,再然后就是准备找对方理论。再经过一系列的矛盾、挣扎、委屈、愤懑之后,她渐渐走出了阴霾,迎接着风雨的砥砺,沐浴着阳光的洗礼。
马伊琍将罗子君遭遇重创后的心境变化呈现的十分到位。特别是那场躲在卫生间低声啜泣的戏份,那暴怒的脖筋,抽搐的面部肌肉,自然流淌的`眼泪,呆滞绝望的眼神,无目的的肢体语言,都将那时那刻这个“天塌了”的女性内心世界,拿捏的精准而通透,诠释的饱满而丰实。
10年前的一部《奋斗》,借助着对夏琳的出彩演绎,马伊琍在30岁的时候,演艺事业掀开了新篇。10年后的今天,《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再度以精彩的人设和精湛的表演,为马伊琍的演艺生涯锦上添花。
夏琳与子君是马伊琍演艺生涯中的两个足称里程碑式的角色。30岁邂逅夏琳,40岁牵手子君,马伊琍在其现实生活中的“我的前半生”,用作品、角色谱写着“女人有志,遇刚则刚”的命运交响。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7
读着读着就失望起来,按道理被男人抛弃的女人自强不息终扬眉吐气的故事应该很能讨好我。但是,大前提是,这样的女人是美女,这就没有自强不息的意义了嘛,再怎么样,漂亮的女人再怎么吃苦也不会苦到哪里去的,有关系,有人眷顾和帮助,道路不会不太堵塞的。
看完此书明白了一条无奈的真理,女人到了最后终归会找到归宿,但是这仅仅是归宿,已经和爱,恋爱无关了。子君最终嫁给了一个优良品种,也喜欢他,很在乎他,可是当别人问她你爱他吗,她回答,也谈不上爱,只是获得了安全感。就像SOPHIE的签名,累了,想搁浅了。
想起重光,矜持自制而又沉默的女子,在某一年决定结婚,也彷徨,因为没有对象。最终嫁给了同是珍宝的'宋清祐。他会对她好,为她种树,挖一池塘种荷花,为她定制樱桃木书架,照顾她。是归宿,但与恋爱无关。
重光说,我只给自己留出这一年,若今年不结婚,就打算一辈子单身。
多大的勇气!
想想自己以后说不定也要这样,不是没想过,也并不害怕,但还是汗到了,因为在当下看到了今后的自己,摆脱不了的寂寞!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8
一直想看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终于如愿!看书与看电视的感觉完全不同,在看书的过程里在大脑中演绎故事情节或是把自己刻画成其中的人物,那才活灵活现。
溥仪在自省,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尽管曾经养尊处优物质无缺的祖宗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人生记忆,但是却感觉不到他内心的留恋与幸福,正是种种的规矩使他没有自我,没有随心所欲,他只是按照祖宗的规矩演绎一代又一代的君王过程,是个人就可以按步照班的做皇帝。
习惯成自然,关系就是如此。金永默的十大关系讲话中写到——法人与自然人的关系;大局与小局的关系;偶然与必然的关系……习惯对人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因素。想要打破习惯的'时候就如同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一样,弄不好会让自己迷失,改变习惯得适应环境和需要,挺难的,持之以恒多难!
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皇帝足不出宫,仅凭惯例规矩文字就能治理天下,在形势的发展和进化过程中,法律法规据实完善,演变至今日为大宗造福,为人类导航!理论需要实践来验证,实践过程需要理论来支撑,理论是人的骨骼,那实践就是血脉,只有合理的分部布局才能实现血液探索着深入着贯穿在肉体当中包润着骨骼维系生命的运动。
溥仪的人生丰富多彩,让人感慨万千!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9
花了一个假期看完了,真的是一本很精彩的自传。溥仪本人就是"半部中国近代史",所以他叙述历史的语气很自然很接地气,胜过很多自诩"有趣近代史"的通俗说史书籍。
正如中国近代史上很多人物一样,溥仪很难被明确划分为"好人"或是"坏人"。他从小在皇宫中度过的"高人一等"的'童年生活,造就了他扭曲怪异,多疑又容易轻信谎言的矛盾性格,也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很多痛苦。
辛亥革命打破了溥仪做一个普通皇帝的过程,也破坏了整个皇室贵族和官僚集团的利益。学校历史书上常说溥仪一心谋取复辟,甚至为了虚假的皇位甘愿与日本人合作建立伪满洲国,损害中国民族利益。诚然,溥仪本人受传统帝王教育熏陶,自然会有复辟的目标。但其实真正图谋复辟的,是溥仪身边的一堆旧贵族与官僚,他们全部的身家利益全系在那些空虚的皇家官员头衔上。无论溥仪愿意与否,他们都会进行复辟。所以才有溥仪在北洋时期四处花钱寻找支持的可笑,参与张勋复辟的荒唐,以及在伪满洲国当傀儡皇帝的无奈。
说这么多不是为溥仪洗白,他确实做过许多不可否认的坏事,于国于民皆有害。但他其实也只是历史洪流里的一个人物,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创造,尔后见证历史。
当历史的车轮滚动时,是坐在车上前进,还是在车轮下被碾压,都是时代使然的命运。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10
溥仪在天津的这七年是没有一天不在所“复辟”的梦的。真是一个可悲又可怜的人啊!这就是我最大个感受,至于其他,关于他支持的和寄予希望的那些“骗子”以及日本方面的'军政两种势力我都没有太记住什么。总之是溥仪在“出洋”与“还宫”的摇摆中日本对中国的进步行动开始了。于是罗振玉的那一伙势力极力劝说溥仪前往东北,而以郑孝胥和遗老们为首的另一方却觉得时机不对,极力反对着。溥仪再一次陷入了选择之中。
最终他还是在一种糊里糊涂的情况下踏上了日本人为他铺的路。离开天津,一切便更加得有不了他自己了。我觉得他处在一种几乎是被软禁的地步下。当他到达了旅顺被安排在一家旅馆,继续他的等待。他自己这样说:“事实上,这些口口声声叫我皇上的,这些绞着脑汁、为我奔波着的,他们心里的我,不过是纸牌上的荒地,这种皇帝的作用不过是可以吃掉别人的牌,以赢了一场而已。
日本人为了应付西方的摩擦和国内外的舆论压力,才准备下我这张牌,自然他们在需要打出去之前,要严密的加以保藏。罗郑之流为了应付别的竞争者,读得日本人的犒赏,也都想独占我这张牌,都费尽心机把持我。于是形成了对我的封锁,使我处于被隔离的状态中……”唉!想想之所以他还能得到所谓的礼遇,无非是因为他还有利用的价值,否则早就被掷弃一旁了。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11
学校今年定为学习年,给每各组发了十本书,我随手拿了一本亦舒的<<我的前半生>> 花了一天的时间看完,小说轻松幽默,读之时时莞尔主人子君是一个大学生婚后找了一位西医,俩人结婚后有了女儿、儿子日子也
一天天好起来了,子君就不上班在家做了一全职太太,每天就是逛街购物家里的一切都有保姆来做。老公在外面的工作劳累她从来就不问不采,正陶醉在丰裕足食的生活中时,突然接到老公涓生要和她离婚,这时的子君想都
不敢想,以后的生活……
让我警醒,千万不可落到如此地步呀。 所以年轻的时候过于依赖男人,即使老公再有经济实力,也要有自己的事业和奋斗目标,不然你就会与世隔绝,迟早会被社会和家庭淘汰的。不知道自己要经济独立。结果被男人涓生抛弃了。子君很天真,像我,但是我能觉得她的十分天真,说明我并不是那么天真,真是庆幸。子君的依赖心很强,依赖老公,依赖朋友。也像我,遇到事情就慌了神,乱向人求救,事后不能说是不后悔。子君貌美,我没
她那么貌美,所以我还得努力。子君还是很敏感的`,我也很敏感,但是没有敏感到点上,真正的敏感应该是会于细微处观察人和事。我只是擅长自怨自艾,保护别人不触及我的自尊防线。
子君因为绢生对她好,而嫁了。但是,这好是会变的,这很可怕。不过也没有什么。子君最终也找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男人——翟有道,给她安全感。只是这次,给她安全感的人,她很喜欢。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12
一向想看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最后如愿!看书与看电视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在看书的过程里在大脑中演绎故事情节或是把自己刻画成其中的人物,那才活灵活现。
溥仪在自省,就应是发自内心的。尽管以前养尊处优物质无缺的祖宗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人生记忆,但是却感觉不到他内心的留恋与幸福,正是种种的规矩使他没有自我,没有随心所欲,他只是按照祖宗的规矩演绎一代又一代的君王过程,是个人就能够按步照班的做皇帝。
习惯成自然,关联就是如此。金永默的十大关联讲话中写到——法人与自然人的关联;大局与小局的关联;偶然与必然的关联……习惯对人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因素。想要打破习惯的时候就如同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一样,弄不好会让自己迷失,改变习惯得适应环境和需要,挺难的,持之以恒多难!
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皇帝足不出宫,仅凭惯例规矩文字就能治理天下,在形势的发展和进化过程中,法律法规据实完善,演变至今日为大宗造福,为人类导航!理论需要实践来验证,实践过程需要理论来支撑,理论是人的骨骼,那实践就是血脉,只有合理的分部布局才能实现血液探索着深入着贯穿在肉体当中包润着骨骼维系生命的户外。
溥仪的人生丰富多彩,让人感慨万千!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13
最近《我的前半生》这部电视剧很火,在网上被炒的沸沸扬扬。不太喜欢看电视剧的我,翻出了原著来看。
家庭主妇罗子君,大学毕业嫁给了当医生的史涓生,结婚十三年育有一儿一女。作为史太太,子君每天的生活除了睡到自然醒,就是逛街美容会闺蜜。哪曾想,丈夫突然提出离婚,她才知道丈夫早已在外面有人了。痛苦过后,子君在闺蜜唐晶的.帮助下开始自食其力,最后,在她三十六岁——前半生结束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乍一看,这不就是一个家庭主妇逆袭的故事吗?我不否认。但在我看来,子君之所以能够逆袭成功还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是她的自身条件。子君是正牌大学生毕业,容貌气质相当不错。婚后虽然仗着丈夫的宠爱,没有赚钱谋生的技能,但是品味却提升了,而且保养的相当不错。另外,十几年家庭主妇的生活,让她学会了忍耐。这是她能够进入职场并坚持工作的基础。
二是子君的前夫是个负责的人。离婚之后史涓生给了子君50万元安顿费,再每月还付5000元赡养费。平时她有什么困难,也会不遗余力的去帮忙。子君虽然离婚了,但生活并不存在多大的困难。
三是子君有个好闺蜜唐晶。女强人唐晶,解决问题的能力超强,在子君最困难的时候走出来,帮她伪造简历,推荐工作。子君只需要按部就班,融入职场也只是时间问题。
四是子君的运气好。去澳洲看望女儿就能遇到翟君?遇到翟君,对方就能心动?彼此动心,对方就能追到香港来定居?一个又帅又多金又温柔体贴的黄金单身汉看上一个有两个孩子的失婚妇女,这概率能有多大?
看罗子君的人生,在她半生的时候就能过成这样,放你身上又会如何?你的半生又会过成什么样子?你希望自己能够是怎样一个我?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14
《我的前半生》电视剧热播当中,但由于卓老板最近比较忙,没有时间看此电视剧,所以无法就电视剧来评论,但作为亦舒师太的粉丝,此书我阅读不低于两次,今天就粗略以读后感的形式谈谈。
此书写的是一个三十几岁的美丽女人罗子君,大学毕业后就嫁给心爱的男人史涓生,在家做全职家庭主妇。
生育有一男一女,住着高档洋房,有几个佣人,丈夫是知名大医生,平时出入以平治汽车代步,穿着几万块一件的大衣,拿着几万元一个的手袋,整个人就是珠光宝气的名媛,
天意弄人,后来她的幸福却被一个皮肤黑黑,长得比她丑好多倍,还曾为了利益而嫁给老头子,生了孩子的单亲妈妈辜玲玲夺走好丈夫。
离婚后罗子君重新开启了本该15年前就该有的'打工生活,第一任老板布朗先生,穿着至少小三个码及至少穿了八年的蓝色西装,背心包着胃,裤腰包着肚腩。
她当一个小翻译,工作受上级跟下级的冷眼,百般为难,而同事中唯一看上去像老好人的陈总达,却是另有目的,欺负她是离异少妇,想骗她当性工具。
她为了增加谋生能力而参加的兴趣培训班中,认识了艺术家张允信,后来在替张允信做公仔陶瓷时,被发现有着陶瓷艺术天赋,然后生活逐渐走向正轨,后来应师傅张允信之邀合伙开了工艺品工厂,最后也认识了未婚钻石王老五建筑师翟有道。
文章的最后翟有道向子君求婚。
故事的大结局挺人大舒了口气。
香港女作家亦舒是一个被小说耽误的诗人,她的文章最让人回味无穷的不是故事的发展,而是故事内如诗如词的金句名言。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15
看到子君与唐晶生活全貌的时候,不禁想起了七月与安生,一对好姐妹,生活的相互置换。
整个故事也简单,女主人公做了13年的金丝雀,突然被抛弃,自力更生,又觅得良人的故事。
看亦舒的文不多,几本都是语言简洁,直来直去。一句就是一段的形式,倒是受用。
已经忘了以前看过的叫什么,这一本觉得好读。用繁复的形容词描写的情节几乎没有,一句一句对白串起来的故事也挺结实。
不知道是不是繁华的香港更实际,故事里的人是顶实际的。父母,丈夫,姐妹,朋友莫不如此。
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的归档处理,照着书里的做,应该不会太吃亏。可惜,我们大部分人算是乐观主义者,眼里看到的都是好人,也爱由着自己的性子,所以常常闯祸,甚至火烧眉毛浑然不觉,做不到太潇洒。
书中也有诸多的名言警句,虽然字字平凡,可是连在一起,就有了通透的意味,那些我们还未曾经经历过的事情,也许也会有一天摆在桌面上,家庭、工作、生活,那时候,我们会不会借一点书里的力呢?
子君和唐晶有两句对白,觉得很好。
“一般女人觉得我们运气奇佳。”
“我却觉得她们条件奇差。”
是的,我们常常觉得别人运气好,却不曾想过别人的好运气是怎么来的。
书里还有很多可以折磨人也可以开解人的`生活真相,不一一赘述。
还是有情义的,好的、坏的,在一句句近乎无情的对白里发着光,发着热,告诉繁华的人世,告诉落魄的人们,情义这个东西,怎么说呢?
女主人公一路走来,像是在实践这样几个字:能屈能伸。
非要从书里找点阅读的意义的话,可能就是:人呀,不能太闲,得有事做,既能排忧解闷,关键时刻,还能助自己一臂之力,不至于失了倚靠就倒下,走不动路。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16
《我的前半生》电视剧目前正在东方卫视和北京卫视热播。此剧是一部探讨中年男女婚姻恋爱的现实题材剧。
剧中女主角罗子君大学毕业后不久,嫁给了有钱的丈夫陈俊生,成了一名全职太太,衣食无忧,幸福美满。不幸的是,在结婚十多年后,自己人到中年时,遭遇婚变,丈夫抛妻弃子投入他人怀抱,她的'幸福生活就此归零。电视剧围绕着这位都市女性的婚姻经历展开,各色人等的婚姻观、价值观、人生观交织碰撞,产生出很多精彩的火花。在这些火花中,笔者想说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生生的现实社会中,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我们来看罗子君,自从找到陈俊生这个“长期饭票”后,再也不想奋斗,提升自己,渐渐地在经济、精神上对陈俊生产生了严重的依附,以至于后来被小三趁虚而入,全盘皆输;我们再来看小三凌玲,为了自己和儿子过更好的生活,干脆换个老公,在被罗子君质问“办公室恋情”走不进生活时,难掩心虚;我们还来看罗子君的老公陈俊生,在自身婚姻出现问题时,不想着如何改变、补救,一心逃避,不愿面对现实,从另外个女人身上找温暖。他的自私懦弱给两个女人、两个孩子、两个家庭带来了不可逆的伤害!
由此可见,将自己的希望全部寄予他人,终究是无根浮萍,长久不了。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只有动态平衡。陈俊生娶罗子君时许诺的让她待在家里做钻石笼子里的金丝雀时,是真的;陈俊生在对罗子君提出离婚时说他不可救药的爱上了凌玲也是真的。只是时间在变,心情在变,主角在变。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17
自己一直是不相信爱情的那一族,明白幸福的生活是需要自己打拼与创造的,没有人可以依靠,纵使你的另一半,也会在某一天,完全没有预料的,毅然离去。诚然,这些与看过的那些电视和妈妈的教诲是有莫大关联的.,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因为自己的要强与高傲的自尊。
每次看电视,见到女主为了那些抛弃她们的男人,过得生不如死,低声下气,就觉得憋屈。如果将来我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一定会漂亮地转身,毅然决然,不管会有多少泪,多少不舍,绝对不要在他面前表现出来!当然,我会自己站起来,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独立的成功!女人,一定要活得有自尊。
《我的前半生》是一本很好的小说,虽然是比较琐碎的生活描写,但给人真实、诚恳的感觉。当一个人历经了苦难以后,总会有劫后重生的一天,总会学会坚强生活。很多人很多事,冷静下来,总能有一个清晰地判断。从前依赖的、不舍的,总有一天会渐渐离你远去,很少有人能一路陪伴到永远。人生真的像一段旅程,走走停停,生命中的人,进进出出,哪些是永远存在的?不过是过眼云烟,镜中花,水中月一般美好,一般不实。
真如室友所说,女人,一生总是要寻找一个依靠。小说里的女人再次站起来了,却依然期待另一个温暖的臂弯,期望坚强的后盾。难道一个人就那样凄惨?一定要悲悲切切地活着吗?又或者,自己的经历根本等于零,所以就无法得出深刻的结论?无法得知。将来,会有怎样的际遇,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会经历什么样的事,都不得而知,也都依赖于现在的努力。
为了将来的独立与自强,现在,一定要有所为!
加油吧,纵使永远单身,也不用害怕!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18
当我看到这书中的字、图片时,多多少少有种心跳的感觉。因为我读的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语言。似乎我已经到了那个年代,已经身处辉煌的宫殿和沧桑的历史中。那些泛黄的老北京照片触动我的心,那是怎样一个动荡的时期?我想现实生活在21世纪的人根本无法想象。
《我的前半生》在1964年出版过,只是当时由于社会背景复杂,将稿本一些内容删掉了。而我所看到的《我的.前半生》是2007年第一次印刷,与1964年出版的相比,这次的“全本”内容更为完整,史实更丰富。
我能买的这“全本”,我很是激动。对于我这个非常喜欢历史的人来说,无疑是得无价之宝!
这本《我的前半生》从爱新觉罗·溥仪的家世开始说起,到入宫、登极、“二次登极”,再到去天津、东北、苏联,又后来的“认罪”,最后的“特赦”
认认真真的将它们读下来,心情是沉重的。我把自己当作作者,像是自己在经历漫漫人生!原来,我认为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的“罪人”、不值得同情。但是看到这书中的坎坷,我渐渐理解了他,并为他感到可惜,因为他生在帝王之家,他所受到的伤害来自于孤独、伤心。
溥仪的人生大起大落、磕磕绊绊的,他无法感觉到“爱”,只是满心的“害怕”、“伤心”、“仇恨”。他高高在上,却没有百姓快乐。他博学、有文采,却不能理解亲情。他性格倔强,却在关键时刻唯唯诺诺。
他的人生像个悲剧,好在“特赦”后,他总所过上几天好日子,最后又被病魔困扰。
我突然感到,我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健健康康就是“福”吧!
至于我们有困难了,也要让心灵主动快乐,不要让糟糕的事毁坏我们美好的生活,人生不易,快乐、自由是多么重要啊!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19
亦舒的大名如雷贯耳,不仅仅因为她自己声名在外,也因为她有一个同样名声很大的兄长倪匡。纵使她名气这么大,以前我也不曾读过她的任何作品,因为她的大部分作品都被定义为言情小说,而我对言情小说一直不感冒,觉得那是打发时间用的三流文字。
前两天刷微博看到马伊俐要主演改编自《我的前半生》的同名电视剧,因为爱屋及乌,我就把书找过来想提前了解下。此书主要讲的是女人公子君在做了几十年的全职太太后,老公在有一天毫无预告的前提下跟她提出离婚,子君在经受了重重打击之后重新走出家庭走进社会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并遇到了一个更好的归宿。
此书之所以对我的感触如此之大,是因为我貌似从女主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因为生孩子的缘故,我已远离职场三年之久。这三年中,虽然我全身心付出家庭,照顾孩子,但细细想来,我寒窗苦读十几年,难道就是为了能够在家相夫教子?不是说相夫教子不好,但人各有志,我越来越看不到我的价值所在,越来越迷茫,就像书中子君所引用的《红楼梦》中的句子“一世无成,半生潦倒”,我害怕我会如行尸走肉搬浑浑噩噩的过日子,想到这我就不寒而栗。
书中还提出一个我深以为然的观点:女性一定要实现自立,不仅是经济上的自立,还有生活上的自立。讲讲身边的一个例子。某日我让老公帮忙把电视机上的无线网给连上,这个电视无线网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怎么都连不好我就央求他帮我弄。他冷冷的说,你连这个都不会,要是你一个人怎么活啊。你自己连吧,说完起身走了。是刻我默默无语,不能怪人家无情,只怪自己无用。有的时候,所谓的“小鸟依人”也许只是在恋爱、在爱情中才会有的`男性对女性依赖的享受,婚姻却宣布,生活中过度依赖另一方,只会让其厌烦。
看过《我的前半生》,我深深的感触到,女性其实是最外柔内刚的,当我们抛弃掉自身的枷锁后,我们会变得无欲则刚,活出自我。尽管有时候我们也会孤单落寞,也会疲惫至极,但只要想到我们是在为自己而活,我们就会相信,我们是那么的充满魅力,那么的光芒四射。只有自己爱自己,别人才会爱你。我想,么这也是亦舒要告诉我们每个女性朋友的吧。
如花美眷,也敌不过似水流年,但行走在智慧中的女性永远都是最美丽的。就像书中的子君,自爱、自立、自强、自信。谨以此书、此言,送给自己,送给有着同样困惑的姐妹们。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20
与历史相比,一个人显得是那样的小,就像是一颗小小的尘埃。
浩浩荡荡的清朝,在几十年间土崩瓦解,这一切对于小小的宣统帝来说,并不是他所能够控制住的,在这场历史的车轮里,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尘埃,注定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
而对他来说,紫禁城外的社会才是一个小小的尘埃。所谓历史的进步,对紫禁城内的他,都不过是城外的风言风语,没有什么价值。
《我的前半生》记录着一个男人的一生,从他还未出生时已经注定的命运到他大起大落、无可奈何的人生轨迹,从他登上帝位后的冷酷无情到重新改造后的大彻大悟。
当他重新回忆起过往,写下这本书时,没有了作为宣统帝的残忍暴虐,没有了作为满州伪政权执政人的卑微求全,更多是作为新中国公民的淡然,他已经不对过往保持一种怨恨的心情,这就是历史在一个人身上施展的魔力。
对于这本书来说,它尽管是以一个人的回忆所写成的书,但确实重现了那段历史。虽然这很大程度是因为溥仪身份的特殊,使得他的故事对于清史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帮助。
但是我觉得它的作用更多还是以一个人的经历来重现过往的历史,过往的记忆,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一个身份,即使你就仅仅只是这个社会里的一颗小小的尘埃。
如果想要再现一段历史,个人的经历是否是可靠的?
是不是只有名人的故事才能够帮我们再现历史?
我觉得尽管个人的经历可能会有因为各种原因进行人为删改,也可能会有记忆错乱现象,但是从总体来看,这些其实是可信的。一个人,他的生活不可能脱离这个社会,那么他所进行的每一个事情都会体现出这个时代的特征,就算他进行了删改,也不可能修改出他从未经历或从未听闻过的东西。
我认为,无论是什么样的'人物,都能够帮助我们构建这个社会的记忆。
首先,不同的社会角色有着不同的经历,对于共同经历的同一个事件有着不同的解读,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这个社会不同的侧面。另外,往大了说,每一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小小的螺丝钉,只有所有人聚在一起,世界才会是一个世界。
就像我们此次阅读的另一本书《梦醒子:一个华北居士的生平》,尽管这位乡绅凭借他的声望维持一段该地区的稳定,但是他可能并没有对当地做太大贡献,毕竟他要养活自己一家人就很不容易了。那么他的日记没有价值吗?
不。透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儒生、乡绅、议员、商人等多个不同身份、不同视角对近代山西社会的剖析,这为我们了解那段历史提供非常大的帮助。
其实无论是史学界对于个人历史价值的挖掘,还是我们档案学界对口述档案等个人档案的挖掘,都是看到了个人这个小小的尘埃对于构建世界记忆的贡献。
当无数过的尘埃聚在一起时,世界才成为了世界,当无数多人的记忆构成在一起时,历史才会是历史。(谢鹏鑫)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21
延续亦舒一贯的风格,简洁的语言又不失幽默,独特的见解,看着看着,常常大叹惊奇,真正金玉良言。书中写的是一个三十来岁的西医太太,结婚十来年,生有一对儿女,过惯了富裕,安逸,无忧无虑的生活,突然遭到丈夫的抛弃。
男女主角的姓名与鲁迅《伤逝》中一样,子君和涓生。但是他们的际遇却截然不同。亦舒中的`子君,没有沉沦,离婚后,重新进入社会,慢慢的摸索,重新找回自己,在事业上也小有发展,最后重获爱情。很完美的结局,呵呵。情节看似有点旧,最重要的是看写的人如何描述。没有慷慨激昂,没有颓废阴暗,娓娓道来,中间穿插些令人心旷神怡的对白,很精彩。
不过毕竟是小说,亦舒笔下的男女总是完美的让人觉得生活中难以找到。不过个中的为人处事态度还是可以借鉴的。做人如果能洒脱如斯,多好啊。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22
中学时,在母亲的书橱里搜寻爱情小说,找不到琼瑶找不到三毛,只有当时还没听过的一个名字:亦舒。她那一本《喜宝》,淡粉色的封面,抽象的女人脸,细长的眉眼,极尽妩媚之能事。
书中女子,在十多年前的审美观里,是个浅薄的女人,喜欢钱(以前喜欢钱可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儿,我们都被教育视金钱为粪土),对感情不专一(和父子二人产生情感纠葛)等等,但是现在想想,我妈妈独立的精神恐怕多多少少也是受喜宝影响的吧。独立的女子,无论独身或结婚,都会有幸福归宿。
后来很多年,我不看亦舒。无来由的,我一直怕看爱情小说,觉得拘谨,不够大气,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自己却一头栽进写爱情小说的陷阱里,这是后话。
身边很多人喜欢亦舒,我觉得有些好奇,因为自一些杂志上看到她的短篇,实在糟糕得很,这样的文笔这样的故事,随便一拉就是一大把,凭什么人人把她挂在嘴边?不看也罢,于是一搁又是多年。直到《我的前半生》。
人名是吸引我的第一点:涓生和子君。他们本是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的一对夫妻,在亦舒笔下仍然改变不了伤逝的命运。
故事颇有些结婚十年的味道,一对情侣,就结婚,丈夫是西医,拿高薪,妻子在家生儿育女,一晃十年过去。丈夫爱上旁人,妻子最后一个才知道,来不及哭泣来不及哀求,已被人暗示早点离家。这是她的丈夫,曾经是她的天她的地她的整个世界,但是转脸就变了。
真怨不得女人现实。你看看,老实女人的下场没一个好的,到时候,人家不喜欢你了,你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一间一间找,三十多岁,一切重头,和二十岁新鲜水嫩的姑娘争一个职位,还要看人脸色行事,被已婚男人纠缠。
女人出来做事,不是不辛苦的。多年前苏青就说了,职业妇女也有她自己的难处。
但是,好歹是有了自己的私房钱。说到底,钱,还是重要的。所以,喜宝突然变得可爱起来,这女子,自80年代就知道金钱的妙处,是谁说金钱不好?切,且饿他三日看看?
子君自离婚后也日日以泪洗面,可是女儿贴心,倒也是公平。虽然被弃,但到底有一双儿女,结婚十年,和恋爱一年,真的不一样。付出的多,得到的也多,更不用说三十万港币和一月几千的赡养费用。子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我认识一个女子,当年与人相亲,觉得人品不错,恋爱四年后结婚,帮助他申请去美国读书,一切成功后,他在她怀孕六个月时写来一封信,大抵是要求离婚云云,连面都不用见,分居数年后便可离婚。她还能怎样?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子君当然得一切重来。
风风火火加入上班一族,累死累活拿一月四千费用。终于一切进入正轨,慢慢淡忘伤痛。
真的会忘记么?每日面上带笑,绝口不提此人名字,真的就是忘记了么?亦舒写到子君某日做梦梦见一个女子披头散发独坐哭泣,仔细看来,竟是自己。呵,午夜梦回才看见那颗深埋的心,于人不知的'角落里暗自淌血。
当然,我们不演苦情戏,甚至鄙夷那些卑微着求一份情感的人,所以,亦舒的小说若改编成电影电视,绝对不能让琼瑶影视中那票人马出现,无论是马景涛的青筋直冒还是刘雪华的水龙头,都离亦舒太远,她小说里的女子,是张曼玉,禁得起一个近景,临窗的脸被灯光照得发白,怔怔的,一颗眼泪,静静滚落。
伤心之极,说不出,喊不出,甚至,哭不出,需要很久很久,挣扎着,压抑着,却又弥漫着,最后,落下眼泪来。
子君后来很少伤心了,幸亏有平儿安儿,这两个名字,让我想起朱卫茵,她与李宗盛的一双儿女,也叫平安,似是巧合,又是必然。
还是要笑的,看到涓生渐渐老去,越来越痴肥,能想象那副蠢相,离了子君后才发现,和任何女人结婚,结果大抵都一样,于是怯怯地回来找,子君却已越发有韵味了,他与她离得远了,她成了他攀不到的一朵雪莲,而几年前,她曾是他的玫瑰,任他揉捏。
千万不要让子君学会独立,否则,她将美艳不可方物。涓生唯唯诺诺地说,你看上去真年轻。哈,笑死人。当初他一手推她进万恶的社会,她还不是一点点全靠自己打拼?年轻?真正的年轻已经渐行渐远,三十岁的女人,笑起来已经无法恣意了。
子君当然要开始新生活。她曾经以为她不能,但是,真正放下来的时候,已经可以进退自如。有人爱,自然好,无人爱,依旧精彩。
这是亦舒的终极目的,让女人真正做到独立和自爱。
有些时候,我也在想,或许遭遇一些背叛和离弃是一件好事。读书的女子,不太容易做到苦苦哀求,顶住一口真气,努力让自己活出精彩,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亦舒写了那么多小说,那么多爱情,说的无非是这些,在这一点上,你我都一样。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23
这本书我看过,我觉得溥仪他小时候这段,写得并不真实,因为他详细分析了宫廷中的利害关系,还有慈禧这个人的影响力,当时他才三岁,不可能懂得这些,想必是後来有感而发,所以可见他在退位前,还是皇帝这段期间的故事并不贴切,感觉是在背文章,後来在宫中的生活还稍微可以看,描述了很多自己童年做的趣事,包括有了电话,就打给胡适,还让胡适吓一跳,还描述有个人,一直让袁世凯欠他钱,让整个北洋政府还不起等,严格来说,他心机很重,觉得那些满清的遗老们都抢著在他面前争宠,言语之中,可以看得出他当时很想复兴,後来到了伪满,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是傀儡,其中有一段他焚化妻子跟别人生的子女,感觉也怪怪的,这句话来的'很突然,不像那个氛围该讲的话,建国後,他描绘自己非常害怕的心情,倒很生动,被关的日子,他也嚐到了人情冷暖,包括那些同伴的互相出卖。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24
前不久,看了1987年中外合资出品的电影作品——《末代皇帝》后,犹觉意犹未尽,经朋友介绍,又去图书馆借来了图书《我的前半生》,花了3天功夫,终于陆陆续续地把它看完了。
选择阅读《我的前半生》大半也是源于作者的缘故吧,作者是见证了一个时代天翻地覆变化的大清末代皇帝、公民——爱新觉罗·溥仪。
这是一部极具文献价值,且带有忏悔性质的作品。溥仪从他的家世写起,到他童年登基与退位,伪满14年的统治,到后来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溥仪从一个末代皇帝、战犯到自觉悔罪成为一个新人。
总的感受:似乎自身也已穿越时空隧道,置身于那个魑魅魍魉的时代。
写到清朝统治的腐败,宫廷内部的尔虞我诈。写到慈禧的喜怒无常时,有这样一段话:有一个太监陪她下棋,说了一句:"奴才杀老祖宗的这只马",她立刻大怒道:"我杀你一家子!"就叫人把太监拉了出去活活打死了。写到封建统治者的'奢侈糜烂时,有这样一些记载不仅让人颇为震撼:隆裕太后每餐的菜肴有百样左右,要用六张膳桌陈放;"我"(溥仪)家六口,总计一个月要用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只鸡鸭,其中八百一十斤肉是我这五岁孩子用的。除此之外,每日还要添菜,这个月添的肉是三万一千八百四十四斤,猪油八百十四斤,鸡鸭四千七百八十六只。
溥仪3岁被迫登基,到后来的退位,成为日军的傀儡建立伪满洲国,最终被改造为社会主义新公民,这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溥仪出生在一个封建王宫贵族之家,其命运从被迫登基之后就已经无法自己掌控了,正如他后来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时所说的那样,他甚至痛恨封建制度,使他想成为一个单纯的小孩而不得,成为一个无能的人;从小在封建帝制毒液下浸泡的溥仪,拥有了那种根深蒂固的皇权思想之后,待到大清帝国彻底灭亡之时,骨子里那种为我独尊的思想必然导致其的不甘与复辟情绪,但当时已是众叛亲离,再加上怕死的心里,就勾结日伪政权建立的伪满洲国,企图复辟;但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道路,是大势所趋,任何与其相抗衡的敌对势力必将自取灭亡,溥仪也必将从皇帝的遗梦中醒来接受社会主义的改造。
《我的前半生》可以说相当详细的记录了中国从封建社会转向社会主义社会阶段,溥仪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封建皇帝转变为社会主义新公民的心路历程。看完此书心情也是颇为复杂的,其中不免对其的一波三折的人生感到同情,对其作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的同情,同时也对其最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新公民的欣慰。我想中国的帝王中没有一位皇帝能够像溥仪那样见证一个时代的变迁,也没有一位皇帝能够像溥仪一样有如此复杂的心路历程。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25
与它的结缘,源于电视剧版的《我的前半生》,出于对主角的喜欢,关注了这部剧,不过未曾完整看过,只因讨论太多,偶尔看了最后的片断!这部剧的热度和评论,促使我有了了解原著的欲望,了解亦舒!
或许是有了先入为主的思想,总是会将电视刷中的情节代入到书中,而且会很自然的做比较,想下一段是什么,子君和贺涵怎样认识的?书中有没有这个桥段?对贺涵的关注度,不亚于当年的宋思明!
看了剧版的《我的前半生》让人有一种防火防盗防闺蜜的感觉,虽然理解子君和贺涵的情不知所起,也明白贺涵与唐晶太过相似,却更期待完美结局。尽管一切都明白,心依然会有波澜,爱原来是有期限的。
书中的开篇和剧版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帮子君走出阴霾、重新走向职场的是唐晶,而唐晶的男友莫家谦书过半时才出场!所谓暖男贺涵只是编剧为了提高收视率而虚构的。书中的子君更为真实,更贴近生活!她信奉“女人以家庭为主”,在遇到涓生时毫不犹豫的结婚了,甘愿放弃自己的所有,做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如果没有别人的介入,她的一生就是以平静、和谐、安康圆满结束。而当男人筑就的“安逸”即将离去时,却一片茫然,不知所措。
人要学会翻篇,过不去的事要过去,放不下的情要放下,翻过一页,才能书写另一页。经历过婚变的子君重新出发,走进职场开始新的生活!女人无论何时都不能放弃自己,自己独立才是真正的'安全感!上司的抬爱也没能阻止她辞职,前夫再多的关爱也都成了过往!她选择做个陶艺人,自在、随心、安静!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生命中每一个遇见的人都是注定的缘!当子君遇见翟有道,便认定他是她的后半生!他与她没有过多的接触,没有太多的语言交流,他的沉稳,他的淡定,他的一切都让她着迷!她在翟君面前那样的羞涩,却掩饰不住内心的渴望!当翟君漂洋过海来找她,告诉她“我们结婚吧”,她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史涓生以爱的名义将她捆绑,用“不再爱”的籍口抛弃她,她的前半生以这个懦弱的男人而结束!感谢涓生的放手,成就了另一个子君,也改变了她的后半生!遇见你,以为你是人生;而你却不珍惜轻别离!
书的最后子君与翟有道旅行结婚,在飞机上翟君给子君轻轻搭盖下毛毯,子君感慨说“这就是夫妻间最平常不过的了吧!”空姐发放饮料,子君摆手示意不要吵醒翟君!看着无名指的环戒,她笑了,我是何等的运气,竟如此理想的结束了我的前半生。往后余生,风雪是你,平淡是你,清贫是你,荣华是你,心底温柔是你,目光所至,也是你。
唐晶用前半生成为了精英,后半生便成了相夫教子的生活。
每一个出现在生命中的人,都有原因和使命。没有人是无缘无故出现在你的生命里的,每一个人的出现都是缘份,都有原因,都值得感恩。
喜欢原著,喜欢真实的子君,喜欢故事的发展,喜欢这样的结局。遇见的都是天意,拥有的都是幸运。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26
最近在看《我的前半生》,以前对溥仪这个人不太了解,只知道他是末代皇帝,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最后一个皇帝。我总会觉得悲凉,甚至会对他有些同情,王朝的覆灭也摧毁了他的“安逸”,让他变成了一个连回家都要买票的人。
溥仪在还不懂事时已经被推上了皇位,他身边围绕着太后、太妃、老师以及作为摄政王的父亲。太妃们对他进行形式上的关心,父亲则遇事不能立断,母亲对他的感情更是疏离,最后不堪受辱选择了自杀。每个人都对他表达着尊敬却又疏离的“爱意”,使他做了一个不知温情不懂疾苦的皇帝。唯一对他流露出温情奶妈,却在一生中经历坎坷,存在希冀地期盼着生活,忍受着苛刻的条件伺候着大清朝的皇帝,在最后被遣散回家后发现自己的女儿早已不在人世,这是醇亲王府为了让她好好照顾溥仪而压下的消息。
在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之际,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饿殍遍野之际,在国土即将沦丧之际。紫禁城里依旧穷奢极华,讲究着排场,宣示着皇家与庶民之不同。当时的人真的会觉得这就是我们拼命守护的国家吗?值得吗?
有种悲凉之感,《觉醒年代》里陈独秀问留洋回来的博士胡适,中国该走怎样的路,胡适说不知道。当时的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中国该走怎样一条路,该走到哪去。究竟是复辟还是共和,他们磕磕碰碰地摸索着,寻找着适合中国的道路,寻找着拯救中国的一剂良方。无比感谢我们的前辈,在那般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仍能坚定自己的信念,在黑暗里摸索着,双脚占满了泥泞,只为解救这个病入膏肓的国家。
再觉得离谱的一个点,所有人都能看到清朝步步的衰败,却还是会为清朝的.赏赐、谥号、官职……而疯狂。连进步青年胡适都不能免俗,会为见到皇帝而荣幸。在《觉醒年代》中我就不理解胡适,他究竟是和陈独秀一起的革命派还是如清朝遗老一般的保皇派,可能是我的知识储备不足,阅读书籍不多,对人物了解不够,才会有这些不成熟的见解。但是书读到这里 我想起《觉醒年代》中陈独秀的一句台词:“中国之所以这么糟糕,就是因为郭心刚太少,胡适之太多!”不能说谁有错,每位先贤都曾为中国的生死存亡抛头颅洒热血,可能是立场不同。更有甚者为了谥号跳河求个“贞端”,满目荒唐。
一些凌乱的语言和不成熟的见解。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27
看过亦舒很多本小说,但是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播出后,才发现走马观花的看书真是不应该,编剧的妙笔,男主角贺涵、女主角罗子君、女二号袁泉,还有“朱七七”、“薇薇安”,剧中的人物栩栩如生,硬是把沉闷的原著改编成全民热衷的电视剧。再来看一遍原著吧。
女主人公子君,前半生是一个家庭主妇。她乐于当家庭主妇。悠闲的过日子,她的生活完全依附她的老公----一个西医,整日她她的孩子打转,她的生命完全是为了她的家庭,这使得她的生命的重心几乎瓜分殆尽,这也就降低了她的友情,亲情,哪怕爱情的感受力。比如,称得上她的好友的只有唐晶,她的妹妹也不和她亲近,她的老公-----涓生,要和她离婚。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一事无成,半生潦倒。
好在有了转变,虽然这转变的未免太大,涓生要和她离婚,且他的婚外情持续已有一段时间,这是本部作品中一个极可悲之处:除了她自己之外的所有人(哪怕她的女儿)都知道他丈夫涓生对她的不忠,只有她一个人被保护得好好的,龟缩在家庭主妇的这个壳中,悠然的享受生活,看别人的苦痛,她妹妹子群的也在其中。可是离婚了,她不得不工作,变得市侩,麻木,过着这个世上大多数人都会过的小职员的生活。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老实说,我苍老得多,我学会家小,笑得那么逼真,简直连我自己也分不出真伪,假得完全发自内心,涓生,你想想,多么可怕。《红楼梦》里‘假作真时真亦假’是不是这个意思?”子君离婚后不得不自立自强,生活的重心又回来了,她不再是依附于谁而生存的,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哪怕涓生最后要求复合,她凭着自己的傲气,拒绝了。她终于找回了丢失了多年的自我。“一年多来我见识于人,真的'要有自我,不能只想着靠某人而求得过好生活。要想过有档次的生活,一定要自己奋斗,这样的果实,尝起来才是心安理得的。人,要脚踏实地才行。其实,子君对自己半生的评价:“一事无成,半生潦倒。”这何尝不是在说我?她能振作,我也要脚踏实地,一步步来,万丈高楼平地起,现在要好好学习,不浪费学费,这才是我这段时间最重要的了。
这部作品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与我们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事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看别人离离合合,习以为常,但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我最崇拜的人,是我自己。只有我才会帮自己度过一山又一山,克服一次又一次难关”、“结婚与恋爱毫无关系,人们老以为恋爱成熟后便会自然而然地结婚,却不知结婚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人可以结婚,简单得很。爱情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做小职员有小职员的安全感,就算上头震得塌下来,咱们总有法子找到一块立足之地,在那里缩着躲一会儿,风暴过后再出来觅食”、“ 跳探戈需要两个人,不见得全是史涓生的不是”、“无论什么人,在环境困难的时候,都会想到死。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不应长久持续,死是很浪漫的,故此有点吸引力,然而我是一个很踏实的人,我只想如何改良环境”、“血浓于水,亲情不需学习锻炼,一切发自内心”。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比原著好看,是因为片中的人物都是观众所喜爱的,而且剧情也符合大众心理,婚姻不是儿戏,不能用“换人”的思维去解决婚姻中的难题,而是双方都要自立自强,懂得爱人,自爱,经营爱,不是面对婚姻里的“一地鸡毛”手足无措。而“换人”的婚姻是不被人祝福的。不管是男主角还是女主角,都是一样的。愿天下未婚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已婚的有情人更要互相珍惜相伴的另一半,男人像胡适,女人像杨绛,都懂得宽容爱一生。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28
临近假期,想看轻松点的书,想起去年看过的《喜宝》,就又找了另一部亦舒的小说,叫《我的前半生》。
不愧是代表作,甚是酣畅淋漓。亦舒的作品,绝不是普通的情爱小说。她是现实的,直视人性的阴暗面,揭下了爱人、朋友以及亲人之间那层温情的面纱;她不无深刻地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女子,也引发许多对书中女子命运的喟叹。
比起姜喜宝,我更喜欢《我的前半生》里的子君。她更近人间烟火。一个三十多岁的美丽女人,育有一儿一女,她远离人群中的厮杀拼搏,安闲的在家做全职太太,在西医丈夫的庇护下做了十几年的金丝雀。家里有佣人有司机,一切琐碎事务她只操心安排,不用亲力亲为。到底养尊处优的女人是不一样的,她多年的好友唐晶,虽然在职场也已经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对自己的花销一向舍得出手,也不得不常常慨叹子君看上去比她年轻太多。然而三十三岁这年,丈夫另有新欢提出离婚,她突然意识到,自己拥有的这一切,财富、地位、优渥的生活,出入高级社交场所的权利,都是因为她是史涓生的太太,都是涓生的赠予,失去史太太这个身份,她便失去了一切。
人情冷暖在这个时候全然显现,就连她的母亲和妹妹也令她伤心。然而谁料跌入谷底的时刻,却成了她精彩故事的开端。当所有人都以为她被打倒的时候,她很快地站了起来。笼中的鸟儿虽然安逸,却也束缚了它的翅膀;外面的世界虽凶险,却有无尽广阔的天空。美丽而沉淀了的女子,运气总不会太差。尽管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去适应中年离婚妇人的孤独,以及三十多岁突然从富家太太到公司小职员的落差,可子君依然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越来越风生水起。自然是比不上当初享的福,但是这一次,她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立足,而不是倚仗谁的给予别人的给与是既然能给与,也能收回的。奇妙的是经历变故而终日操劳的她,在前夫眼里却变得从来没有这样美丽过。大概这就是人所说的,女人最美丽的时候,是结婚前和离婚后。
她并没有回到原来的金屋。涓生曾经的绝情和伤害,可以不再怨恨,却也已无法挽回。感情再也回不到当初。在自由的日子里,她不再对婚姻有所期望,看人的眼光反而更高了。亦舒是厚爱她的,她让命运再一次的垂青了子君,给了她一个更加优质的丈夫。子君自认自己仍是一个喜欢有所依赖的小女人,但这一次,她选择婚后继续与合伙人一起做陶艺品,不再做一只舒舒服服的金丝雀。由此可见,女人还是要有自己的事业才能活得更好更有保障,才能不必把老公当老板那样讨好。
现实生活中的子君未必有那样的好运吧,但是也一定不会差。一个女人自身能散发出高贵美丽的气场,她就不会堕落在灰色的生活里。享得荣华富贵,也吃得一落千丈的苦。无论如何,她都会奋力坚守自己的品格,绝不让生活把她变成一个怨妇。谁知道呢,也许有一天,她真的会吸引到一个同样气场的人。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29
这本书挺好看的,第一次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三天我就看完了。
本来我是规定自己每天阅读一个小时,在看这本书期间,我忍不住的就会多看半个小时。而且在第二天看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一种期待。
整个故事很简单,所以看起来很轻松,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就主要的几个人物就凑成了一个故事脉络。
子君和涓生是两夫妻,他们大学毕业没多久就结婚了。涓生是个西医,也算有钱有地位,自从结婚后,子君就变成了家庭主妇,带孩子,逛逛街,打打麻将。生活过的逍遥自在。
忽然有一天,涓生说要跟她离婚。子君一听这个消息就懵逼了。她奔溃,沮丧。连她最好的闺蜜和女儿都说是她自己活该。
因为子君从来都没关心过涓生,没把涓生放在心上。但她心里其实是爱涓生的,可能只是被涓生宠坏了,家里有保姆,不用干活,接送孩子又有司机,她能做的就是逛吃玩玩玩。涓生跟她说话的时候,也是心不在焉,从来没放在心上过。
涓生对她说,给你五十万,你走吧。
五十万能买什么,买套房子也只够首付,对于毫无工作和社会经验的她来说,要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是一种难题。
虽然一开始她很沮丧,但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的`走向独立,最终让别人刮目相看,最后连她的老公都变得后悔跟她离婚。
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女生看,她会告诉你,女人不能单单靠男人,即使结婚后,也要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只要经济独立了,才不会被生活牵着鼻子走。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个感悟。就是写书,并不需要多么跌宕起伏的情节,多么宏伟的场面,简单故事也可以写的很好看。
特别是在看村上春树《且听风吟》的时候,故事更是简单,虽然我没怎么看懂。
但这两本书给了我一个希望。
原本我以为,写书肯定要有精彩的人物或精彩的事情才能写出一本好书,不然太过平凡的事情谁会看啊。所以我总是在想,我要哪里去找那么多精彩的事情啊,我得走遍多少地方,遇到多少人啊。总觉得不现实,想多了就会气馁。
但看完这本后,我才知道,简单事情也可以同样精彩,身边的小事情,只要稍微发挥一些想象,也可以写出一本精彩的书。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30
当然不是我的前半生,是人家末代皇帝的。套用王蒙老先生的一句话,半生,多事。
这是一本书的书名,知道这本书是是好久了,但是一直没有看见这本书在市面上有卖。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店里买到了这本号称是大陆唯一的正式授权版本。那叫一个贵的,看上去不怎么厚的卖了50块。我只能自我安慰着,话说这里面大部分的成本不是作者的书写,而是历史的积淀。买回来的时候就随便的翻了几页,现在有空都看了一下。
放在桌上的书,黑色的封面,那是末代的皇帝和末代的妃子。一个消瘦的年轻人,戴着厚厚的眼镜,怎么都看不出来曾经也算是统领天下的帝王,在历代的`帝王里,我似乎想不出来哪个是戴着眼镜的,虽然看上去很有学识,但怎么的都缺少了君临天下的气魄。戴眼镜的人,在我看来,心底深处,总会有那么一丝的柔弱,而柔弱,恰恰是领不需要的美德。
书自然就是显摆着末代皇帝的家世经历,光荣与屈辱。不想谈这本书的内容,最讨厌写的就是读后感。
就谈谈溥仪。
小时候看书的时候就能倒背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对清朝我也有史无前例的好感,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太喜欢汉唐盛世,谦和大宋和金戈铁马的铁木真忽必烈。就对这个朝代,感觉不错。虽然它曾经闭关锁国,丧权辱国带给古老中国沉重的伤与痛。但这毕竟是离我们年代最近的一个王朝,相对较短的时间差距或许增加了我对它的判断力,相对空间的某些能遗留至今的痕迹能够加深我对它的感触,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喜欢北京的原因。康乾盛世自然远不能和汉唐盛世相比,同光的中兴或许也只是封建王朝最后的回光返照。溥仪,就是这个王朝最后的终结。
我有一本书叫做《历代皇帝之陵》,生时享受万丈荣光,死后还霸占一大片的土地做地下统治者,这就是皇帝的待遇。清帝们的陵墓是分东陵西陵的,传说也很多,像陵墓里的皇帝都是隔代的,比如康熙和乾隆是一个陵群的,起因仅仅是因为虎视鹰啼的雍正不敢和他龙骧虎步的老父亲葬在一起,说是怕地下不宁,就不一一细数。而所有陵墓照片中的最后一幅,就是我本文的主人公,爱新觉罗溥仪,他所拥有的,无庙宇,无祠堂,无碑无传;无甬道,无牌楼,无龙无凤。仅仅和一个共和国的普通公民的身后之处一样。简单的墓碑,掩盖了一个时代曾经的光芒,寥寥几笔,又怎能说清这个复杂人物坎坷的一生?
三岁登基,六岁退位,或许不是历史的先例。所拥有的国土从泱泱九州骤减至小小一隅,或许早已有先辈体会到其中的滋味。但退位后仍在宫中无忧无虑的长大,丝毫不知外面世界的艰辛,长大后又被夷狄掳去,去当伪皇帝,又被打败投入监狱,最后再经历改造,这么曲折的经历。我想,是从来没有人经历过的吧。这个丧钟响起时候的最后一位封建统治者,我所能说的就是,兄弟,你生的不是时候。
记得多年以前看过一个电影——《川岛芳子》,不是小阿飞刘德华,而是那个戴着眼镜,却从镜片后面投来不知是无怨无悔还是无奈眼神的溥仪,已经当上伪满州国皇帝的溥仪,不管日本人之情还是溥仪所愿。我相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溥仪想想曾经的神州大地,八旗之天下,今日却尽遭日本人和北洋军阀的侵蚀,心中的那般滋味,或许比那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更甚吧,嘴角流露的苦涩,应该比那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更像刀子般刺向心肠吧。
史学家们总喜欢把历史和一些命运啊宿命啊连在一起。说什么满清是摄政王始,必定摄政王终,其实要让载沣去接多尔衮的班,似乎难为他了。又说什么在溥仪的登基大典上,载沣为了让哭闹的溥仪安静下来,就在一边说“快完了,快完了”,导致最后清王朝的完蛋,封建王朝的覆灭。其实,一句快完了根本改变不了局面,重重历史政治注定的结局。可溥仪,却注定因此被人铭记。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31
今年暑假我有翻开我的书柜,又读完了爱新觉罗·溥仪先生的,有些感受。溥仪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不平凡的色彩,这些不平凡,造就了他这一生的特别历史,同时也造就了中国的历史。这里面,有闹剧,有悲哀,有疑惧,有希望。
1906年,溥仪出生于北京,1908年慈禧临死前选择了溥仪继承皇位,慈禧的一句话,改变了溥仪的一生。清室的复辟闹剧便一幕幕的开始上演了。先是张勋带着辫子军帮助溥仪复辟,然而没做几**帝的溥仪就又退位了。溥仪第三次做皇帝是在1934年的伪满洲国,称帝为康德皇帝。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于1932年初在长春(当时称为新京)任满洲国执政,后于1934年初称帝。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溥仪作为伪满战犯被关押于前苏联,五年后回国进行改造,十年后得到国家特赦,任职于全国文史资料委员会。1967年,病逝于北京。宣统皇帝,大清逊帝,伪满执政,康德皇帝,战犯,普通公民,这些字眼写照了溥仪先生的一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通过利用溥仪强烈恢复祖业的愿望,以溥仪为扶植对象建立了伪满,开始了长达十四年对东北的统治,这十四年,能活过来的人本身就是个奇迹。溥仪在答应日本出任伪满执政时,也许他忘了,日本人并不是善良的,日本不可能为了一个中国人的皇位而忙活,他们要的`,自然是想要得到的利益。当溥仪明白一切以后,日本人已经牢牢的掌控了他,而他这个执政和皇帝无非是个幌子而已。日本人给溥仪戴上了一顶繁华的皇冠,然而这顶皇冠繁华的背后却是一个紧箍咒。伪满十四年,溥仪几乎没有任何的权利,他不仅毁了自己,更毁了整个满洲。日本就这样以东三省和台湾省为跳板,对中国开始了大肆侵略。
伪满十四年的历史,是悲哀的。由于清室宗庙受到孙殿英军阀可耻的盗墓行为以及其他的种种原因,激起了溥仪恢复帝业的愿望,而这个愿望又恰恰是跟那个时代所背离的,正如杨天石先生所说:“历史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这个愿望不会实现,也不可能实现。被这个愿望冲昏了头脑的溥仪陷入了日本侵略者设计的圈套,而这个圈套在我们今天看来,其用意是多么的明显,多么的可耻。或许只要稍作思考,顺应历史潮流,拒绝日本侵略者的邀请,这十四年的血泪史就不会发生了。
作为个人,我尊重溥仪先生在改造后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溥仪先生所着一书本身就是对国家和历史的贡献,使读者更加清晰的了解当时的中国。
历史,给了我们教训!我们必须谨记,任何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32
从溥仪的看到了很多历史秘闻。历史真有意思,其实它很人性,很自然,不象我们学到的历史书写的那么简单,不是黑就是白。被历史书写成白脸的人未必就没干过坏事,被写成黑脸的也未必没干过好事,并且他做那件事自有他的道理。了解历史要先了解人性。
复辟大清之业虽然艰难,但浦仪一生都在为之努力。虽然他的方法没用对,找的人也没找对,还花了不少冤枉钱,但谁又能保证,换另一个人会比浦仪做得好呢?复辟大清的路如果采用的.是另一种方式,也许会小有成就,但真正要复辟成功在当时那个时代何其之难!没有了财政支持和军队支持的遗老遗少们再努力再不惜一切代价也难以成功,因为在乱世没有军队一切就如同画饼而已!可惜这一点浦仪看不到。或者,他错误地以为,借助别人的军队可以帮自己实现目的,可是他忘了,每个人都有私欲,既然别人有军队可以统治全国,为什么别人非要让他当最高统治者呢?所以,在建立国家方面,军队是无法借的,溥仪用了一生才明白。
前半生忙忙碌碌,自以为大业垂成,却谁知只是白送了别人银子,给别人做了嫁衣;后半生颠沛流离,()更有牢狱之困,最终以平民身份完结。有谁能象溥仪一样,能有这样戏剧性的大起大落的人生?想来历代末代之君皆有此感吧?不过,溥仪唯一可以感到幸运的是,他没有象有的末代之君那样,被现世之君杀掉。这是他的运气。
叹哉!前半生如在梦里,以为自己能改写历史;后半生知其不可为,却也不由自己能决定了。叹哉溥仪一生!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33
现在我越来越喜欢看亦舒的小说,喜欢书中的女主人公,都是淡定、自然、智慧、美丽的女人,读初中的时候喜欢看琼瑶小说,爱的热烈,可以为爱抛弃一切,现在因为自己年纪大了,慢慢觉得挺幼稚,世上爱情如果都是完美,那亦没有那么多为爱而错乱的人了,人总生活在这个烦芜的世上,必定会碰上各色名样的事和人。
要想适应生活,必定要了解他人和自我,有人说,我们所想的社会是什么样的`,所见的就是什么样的,我们所想的人是什么样的,所见也是同样的;在我眼里,很难找到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各种各样的人,坏与好,于我来说没有一个特别的标准与衡量,只是生活环境以及父母教育造就了各种各样的人。
有人乐观上进,有人悲观消极,有人热爱生活,有人唾弃生活,有人拼钱赚钱,有人知足常乐。人应不断完善和反醒自我,不应沉迷和生活自己的圈子里。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34
背景:看过顾老师发给我的亦舒经典的77句话后,我有非常强的认同感,由是上网查谁是亦舒,然后看到她的一部作品:《我的前半生》,边看边哭,4小时读完,大脑一片混乱,8小时后,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我的前半生》大致的脉络与情节是:子君结婚的第十三年,被他职业为西医的老公抛弃,是年她33岁,之后在朋友唐晶的支持下租房,找工作;在师傅张允信的促使下开始过一种独立且有点艺术性的生活;在陈达总、可林钟斯的陪伴下明白了谁是自己生命中的过客,谁是生活中的聊天人;在她女儿安安的缘引下找到了自己想嫁的第二个男人,那年她36岁……,其间所经历的凄风冷雨式的心路历程,在她的文字中随时随地都可以读到。
我读亦舒的《我的前半生》,我强烈感受到了一个生命从依赖到独立的挣扎:在她的生命中,先是老公涓生抛弃了他,接着是女儿安安去澳洲上学,再接着是青梅竹马的`好友唐晶嫁人,包括让她过了不少衣食无忧日子的儿子平儿渐渐适应了没有她的生活……,一次次,她终于从生不如死的陷阱中,逃生了:生命是孤独的,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终身的陪伴者与担当人,其他所有的人都只是过客而已。
我读亦舒的《我的前半生》,从主人翁的生命历程中体会到:命运是有轮回的,与其兴师动众地抗挣,不如先接纳顺从,然后再顺势而为,因为她认定,被抛弃一定也有她自己的不是,连自己的女儿都瞧不起自己了。天下还真是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故的恨,所以从现实的爱与恨中找出自己的活路是最重要的,或者再宿命一点:老天早就将一切命中该发生的事安排好了,是福是祸,都躲不过,当然其中也一定有值得反思与学习的地方,同时当有这种“接纳命运安排”的观念的时候,无论是谁,生命中无论有何种的悲剧,往前走,一定有路。
我读亦舒的《我的前半生》,从她的字里行间既能感受到芸芸众生为了生活而拼搏的百态:站在一个平凡人的角度,她的父母势利没错,她的老公另寻新欢、她的哥嫂见好就收没错,三番刁难她的工作主管没错,身边几个纠缠她的男人也没有错,因为现实永远没有对错,重要的是它是构成我们生命轨迹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平凡人,能活出她那样,已经非常不容易;如果再有智慧一点,当然是首先学会自爱,然后用自爱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自爱,即首先让自己生存,其次调节自己,让自己不断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再其次让自己能与周围的人物景保持积极开放的交流与沟通。
我读亦舒的《我的前半生》让我懂得:平常人如果不懂心理学与哲学,只要能坚持积极、主动、正面的人生态度,无论生命中有多少或多大的变故,车到山前是一定有路的;无论对父母、对生命有没有感恩的态度,只要是坚信靠自己,也一样能演绎出生命的精彩;无论日子有多孤独、多悲凉,只要将抱怨的心转回到如何走好下一步上来,上天的美意她就一定能收到。
我读亦舒的《我的前半生》,即使只是一部都市小说,我还是相信,这代表了一种现实的生命哲学:相信自己,自己就会越来越自信;相信明天,明天就会越来越美好!吃饭的钱,穿衣的银子绝对不用担心!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35
在众多的作家中,我对亦舒是情有独钟的。她的文字不像小资的浮华而夸张,不若言情的世俗和空泛,更不像科幻的天马行空。她的文字,在我眼里,始终具有一种平和的美,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平和,雨过天晴的味道。读她的书,也同样有这种感觉。美好而凄绝!
《我的前半生》看这个题目,我本不打算买的,她的书名通常是美丽的,而这样平凡的名字,隐隐似乎又暗示着作者的过去,于此类文章,最近是很怕接触。可是终究还是买下了,因为翻看的时候,看到一段话:离婚了,我还能做什么?仅一句话便将一个女人的哀伤和怨恨完全的表露了出来,我想这可能是我怜香惜玉的心理做遂,我买下了它。然后在当天,我读完了它!
故事的主角有着与鲁迅先生笔下同样的名字,绢生和子君,然而这样的名字却没有让我觉得人物性格上的雷同,反而因为这样的名字让我更加喜欢上了他们。故事其实很简单,由一个女子讲起,她有幸福的家庭,一女一子,丈夫是外科医生,在当地是算高收入的一群,加上他的性格温柔,女子自以为是幸福的,每日里除了操持些经济上的往来,就是陪她人打牌,逛街,买衣服。到时间去接孩子,而实际上她的内心是何等的偏爱她的儿子,一个头很大的胖小子。之于女儿,她并不是太关心的。长年的.生活,渐渐将她从初出校门的清纯女子改变为一个万事挑剔却毫不自觉的女子。清晨起床的时候,丈夫的欲言又止没有让她感到任何的不适,她的不在意,让丈夫下定了决心。之后陪女儿买内衣,看着女儿莫名其妙发怒而去的身影,她也仅仅只觉得难受罢。去商场,和阔太太们攀比,订下了两条价格不菲的裤子。之后母亲替妹妹来借她的小提包和外套。同样都是如此的昂贵。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她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变化是必然的。这些都是作者隐去的部分,女主角的再次变化是从离婚以后开始的。
当绢生慎重而冷静的提出离婚后,他悄悄的离开了家。留下满室凄凉的她,然后眼泪开始袭来,她宛如失去一切般的哭喊,内心问了千百遍的为什么,是的,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她不能回答自己,我们却可以看到。然而这个时候作者的笔墨运用得并不是很多。她只强调的描写了女主角与另一位好友的对话,唐晶一个时代女性,与女主角成为鲜明对比的人物。还有一个便是女主角的妹妹,她一直是那么的看不起她,如今她得到了往日冷落她的报应。其次成为配角烘托气氛和人性的还有女主角的母亲,那个曾经因为女儿嫁给一个外科医生而四处炫耀的老人,一时间,所有的人都暴露出了自己的本性。来落井下石的是,来好言相劝而不得法的,来恶语相向其实是为了鼓励的。甚至连佣人阿萍的出现,一句简单的话都可以让女主角的无能彰显出来。在这个竞争的社会,她闭门而居,以为生活就是这样,丈夫一切打点好,自己只管照顾家庭和花钱便是。从没有想过会失去一切。作者此时的笔墨,更多的是用在了其他的人身上,用他人的口道自己的感受,而女主角的茫无目的也确实描写到位。一个软弱的女人,没有工作,失去家庭和丈夫。她此时只觉得自己无能,连自己的丈夫都看不住。仅仅如此而已。
在后来的挣扎里,她最终同意了签字,她骨子里是个坚强而倔强的女人,于是故事才算真正开始。亦舒的手法从来如此不动声色。之后的故事如同生活里真实的情节,没有同情,没有帮助,只有落井下石的男人想占她的便宜,有奇怪的外国人相泡她,然而在接触到社会后,她才逐渐清醒的看到自己从前的模样,如何的高傲,如何的不解人情。她在回头看自己的同时进步非凡。之后和朋友合资搞起投资,并且收入不错。再之后,看到唐晶和妹妹相继嫁人。在生活的苦痛里,她逐渐懂得了亲情与友情,在失去和得到中,她逐步的成熟起来。恢复了曾经的自信和灿烂的笑容。这一切的改变,无一不吸引着前夫,他开始注意她,他送她生日礼物,约她出来,说:你现在很漂亮,一如我初遇到你一般。然而覆水那收,她并没有给前夫机会,仅仅送了他一句,祝你幸福。
投资的成功为她带来的喜悦不仅仅是事业的发展,更有的是精神的振奋,有了钱她便去国外探望女儿,那个只有十六岁却有不同于常人成熟的女孩。在那里她遇到了命里的人。辗转了半生,终于寻得了自己的归宿,而这一次,她相信她不再会失败。因为爱情,不仅仅是一加一的故事,更多的时候,女人应该拥有自我。
读完,除了感慨亦舒的文笔,更佩服她如何在这样一个短小的中篇里讲一个女人的前半生描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小说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着不同的性格,绝对不重复和累赘的情节,更让人多了丝新鲜。从一个怨妇到一个自信而独立的女人,主角的变化不着痕迹。到最后,你似乎都觉得她理应变成这样了。
时代的发展,解放了被压迫的女人。在新的社会和新的制度下,女子的美丽不仅仅局限于三从四德之上,更多的在于内在的美丽,自信,内涵,举手投足的幽雅,合适的着装,无一不体现着女人的天生丽质。在高喊着独立自主的口号下,也确实生活着一群这样的女人,或许落寞但并不示弱,或许空虚但也好强。然而,转过来看看,亦舒也终究把一个女人最后的归宿设计为嫁了一个最合适的人。这个在海外的中国女子,最终还是拥有着传统的理念,这样的结局也是大多人愿意看到的。除了自信和独立,女人其实也需要一个理解和陪伴自己的人,伴侣,而不是情人!仅将此文,献给看过这本书和没看过这本书的女子们。祝你们幸福!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36
这里,有性格迥异的文人墨客;这里,有传诵千年的好词佳作;这里,记录了各位词人的生平;这里,剖析了每篇词章的来历。这就是《我欲乘风归去——宋词的前半生》,这本书却更像一部时空穿越机,让我回到了宋朝。作者用细腻端庄的笔法,生动地描写了十位词人的生平、词作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李煜、晏殊、柳永……一位位词人,无论是帝王还是平民,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都用他们独特的风格,写出了一篇篇星星般璀璨的词,永远定格在历史的夜空中,发出灿烂而耀眼的光芒。
书中最令我叹惋的便是南唐后主李煜,他如一只跌落宋朝的蝴蝶,在他的词中处处可见春色。“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南唐的繁华可窥见一斑,金陵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谁知命运无情,“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试想李煜在雨中身着白袍,一步一回首,教坊里的宫娥在哀怨凄凉的乐声中跳起舞来,为昔日的君王送别,从此李煜就沦落为阶下囚了。他的词根据他的命运分为两种,一种描写游玩的快乐,一种抒发失国的痛苦,令人难以相信竟是同一人所作。谁又想得到,这位多才多艺、儒雅温和的词人,却因为同时是一国之主而丧命,岂不令人唏嘘不已!
词人中最精通音律便是周邦彦,他为后人称道的是一手柔情曼声、缠绵暧昧的词。“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周大才子流连于青楼那氤氤氲氲的香气之中,美人相向,纤手握刀,快刀切橙,蘸盐而食,多么温馨浪漫的场面!他的人生道路却十分坎坷,因一篇《汴都赋》成名,也因为这篇《汴都赋》被贬,这令周邦彦从此淡泊名利,发出对自己人生、对自己品格的感概:“嘉哉秋之为气也,不媚不托,不烦不缛。”在南京的一派春光中,周邦彦终于离开了人世,进入了仙境之中。他的一生中,我更喜欢他珍珠般动人的词,不但描述了他的爱情,还通过词句来写他仕途的`不畅。他虽晚年身居高位,仍掩饰不了他心中的哀愁,对宋朝、对皇帝,他又能说些什么呢?
说到宋词,不得不提的是饱读诗书的文坛重量级人物苏轼。他曾经意气风发,写出锦绣文章,令皇帝也大为叹服。但因后来反对新法以及小人的弹劾,苏轼被贬,他虽然无奈,虽然悲哀,却乐观面对眼前的一切,自号“东坡居士”。从“老夫聊发少年狂”中,我能看到苏轼的雄心壮志,为国报效、防守边疆的愿望在词中清晰可见;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我感受到苏轼思念亲人、家乡的心,同时也有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被排挤的矛盾心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在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苏轼终于明白,功名只如浮云,他已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坦然面对一切。我只希望自己能成为他这样的人,刚正不屈,却也会享受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种种乐趣。
品读着朗朗上口的宋词,我感受到宋词背后的温度,宋词诉说着词人们的心情、词人们的遭遇,词已与他们的命运密不可分。晏殊“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淡雅,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惜别,范仲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豪迈与无奈……各人的词都有各自的特点,共有的是巧夺天工之妙。通过这些词让我触摸古代文化与历史,看到一个更全面的宋朝。宋词把中华文化这个巨大的舞台打扮得更加华美,更加瑰丽。如今,宋词充盈着我的生活,让我有了一份茶余饭后的闲情逸致,让我学会从容悠然地面对一切,让我的心在词中沉淀下来,不再躁动,更重要的是,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宋词的魅力,已经把它当作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 相关推荐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的前半生经典台词11-06
亦舒《我的前半生》语录(精选130句)05-08
我的前半生经典台词(6篇)12-28
自己写我的前半生作文通用07-03
我的前半生经典台词6篇12-28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09-01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04-30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05-09
我的前半生贺涵经典语录大全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