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新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1
能在聆听了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创造精彩人生》报告后,打开这本凝聚了一位坚守农村教育,耕耘行知沃土二十多年的校长的成长经历和管理经验的书潜心阅读,于我是心魂俱静的享受。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我的阅读方式早就从随性天然走向了感性认知与理性分析的融合,那就让我从主要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式三个方面谈谈我读书后的感悟吧!
一、主要内容,感悟行知教育精髓。
读完《走在行之路上》这本书,我掩卷沉思:陶行知现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在行知实验班,在行知实验小学、行知实验基地得到传承和发扬。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对行知教育精髓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1.不留级制,践行“一个都不能少”的誓言。
从我参加工作起,就没有经历过留级制度,在杨校长的书中我清楚的看到了应试教育下留级制度的残酷。对杨校长向留级制挑战的勇气钦佩不已。我想:不留级制的实施正应和了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人人发展去激励去唤醒。
看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农村教师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拼尽了自己的所有,在城市优越条件下的我们,是否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拼尽了自己的所有呢?杨校长能从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身上发现他有绘画潜力,继而找准突破口,以艺术带动求知,使这个学生长大后能走进高等学府,实现迂回成才。而我们现在的学科教师对于学习上出现问题的学生,没有考虑他的先天禀赋,没有了解他的问题原因,没有为问题学生量身打造一套教育方案。
读到行知实验班采用了多元智能理论、成功教育理论、赏识教育理论寻找教育突破口,我想:相信每一个孩子能行,期待每一个孩子成长,帮助每一个孩子进步,我们就能做到一个不少,一个不掉队。
2.花苞心态,发现“一个独立个体”的优势。
结合学校旁边的200亩荷花园,行知小学提出了教育者要人人修炼“花苞心态”。就像走进花园我们既善待盛开的鲜花,我们也期待未开的花苞。人人修炼一颗“花苞心态,才是真爱,花苞心态,缺点可爱,花苞心态,耐心等待,花苞心态,和谐时代。”读到这些朗朗押韵又富含哲理的短句,我们仿佛看到了“赏识教育”、“成功教育”在行知小学绽放异彩。
我们看到行知小学的孩子在优点卡共享中找到自信,在自主课程(12多)中多元成长,在“走进生命,发现潜能,唤起自信,善待差异,引导自选”的赏识理论中实现了生活教育是叫人“生”,叫人“活”的教育。
这些来自农村小学的教育理论和经验让我们振奋,也让我们汗颜。我们的教师和家长更多的是急功近利的心态,催生了很多早熟的没有潜力,缺乏后劲的孩子,制造了很多厌恶学习,失去自我的孩子。我们呼唤“花苞心态”在我们每一位教师心上生根,我们期待孩子们能在自信自然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3.联合办学,实现“一个行知基地”的辉煌。
正像杨校长反复总结的那样,农村学校怎么办?那就要学会联合(小学校,大教育)村校联合、城乡联合、国际联合。在广泛的联合中实现自我的超越和发展。五里小学从一所落后的农村小学,发展成行知小学,行知教育基地,杨校长的联合意识功不可没。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每天面对的不是学校管理,而是教书育人,“联合”这个理念能否发挥作用呢?
我想教学中的“联合”意义更为广阔,我们要关注学科间的融合,关注课内外的结合,关注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帮扶,关注小组学习的合作……教学中的“联合”无处不在。
杨校长靠强强联合,打造了一个魅力十足的行知教育基地,我们也可以利用学科的特点有效结合,打造属于我们的魅力课堂。
二、思想感情,坚守农村教育情结。
杨瑞清校长在一所贫穷落后的农村小学坚守了二十多年,他致力于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致力于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致力于为了农村学生的终身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一所农村小学身不离校的工作了32年。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能真切的感受到杨校长奔赴最边远农村学校的青春热情,感受到杨校长开展行知实验班的教育激情,感受到杨校长实施行知工程的万丈豪情。这种对农村教育执着坚守的情结深深的让我动容。在阅读中,我为行知实验班受到两任市教育局长的大力支持而兴奋,为行知小学牵动了国内外诸多教育家的关注而激动。我为行知实验班遭遇一丑遮百好而叹息,为行知小学流失的众多良师而惋惜。
第一届行知实验班因为遭遇了统考成绩倒数第一的现实,导致“一丑遮百好”的不利局面,当“春夏秋冬”合唱团,劳动实践、生活作文都受到质疑的时候,行知实验跌入前所未有的谷底。这再一次暴露里应试教育的死穴,也揭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真理。读到杨校长把升入各个初中的实验班学生的成绩分别进行跟踪统计后,得出了实验班学生潜力大、后劲足的结论后,我也有扬眉吐气之感。为杨校长执着行知实验的精神而打动。这种对农村教育的坚守,让杨校长排除万难坚持实验,力挽狂澜推进实验,最终从迷离失落中振奋起来,抖擞精神勇往直前,这就是坚守的动力,这就是坚守的魅力。
曾经去胶南送课,来到一所只有几排平房的小学校,走进墙壁斑驳、房梁破旧的教室,看到的却是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课堂上虽然积极发言的学生不多,但是认真听讲的确是全部,在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里,我每时每刻都能体验到作为教师的价值,我陶醉在自我实现的愉悦中久久不肯离去,从那一刻起,去农村教书的情结在心田播种。
听去农村支教的同仁回来说,那里的教学楼是全村最高、最好的建筑,那里的孩子穿着不合脚的大拖鞋去上学,我真的很震惊!关注农村教育,坚守农村教育,我们在杨校长的书中找到了力量!
三、表达方式,坚持记录教育日记。
纵观整本书的表达,语言朴实、言辞恳切,字字句句感人肺腑。尤其是穿插其中的教育日记,更让我们对这位写了六十几本200万字的教育日记的校长刮目相看。这本书的诞生不是一蹴而就的,那是杨校长二十多年来笔耕不辍的自然成果。都说“机会垂青有所准备的人”,杨校长准备了二十多年,才能在一个暑假的时间内成就此书,让我们再一次验证里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真谛。
教育日记,让我们更加真实的了解了行知实验的二十年;教育日记,让我们更加真实的了解了杨校长的成长和经历;教育日记,让《走在行知路上》散发着诱人的鲜活气息,走进我们的教育思想,影响我们的教育生活。
我也在写教育日记,我发现写教育日记源于自己对教育工作不断的创新和研究,源于对学生细致的观察和无私的爱。我记录一堂课的教学策略和效果,我记录一个孩子的犯错与改正,我记录我的痛苦的欢乐,我记录我的感想和反思。我去年交流到一所借读生比较多的学校,接触这些新市民的子女让我有个更多的感悟,我给自己的教育日记起名为《七月流火》,我希望自己在一年中太阳最热烈的夏天来到孩子们中间,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能带给孩子们一生受用的经历。如今,我还想把我的教育日记改良成教育小说,让我对教育日记拥有更多的读者,让学生、家长都能读我写的教育日记,让教育日记成为架起家校沟通的七彩桥梁,为孩子们拥有绚丽的童年留下丰厚的记忆。
行知路上,你我同行!
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2
文淡如菊,人淡亦如菊。朴实的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平白的话语,没有故作深刻的说教;平常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的篇章;平凡的岗位,没有叱咤风云的气势。然而有一股无形的魅力征服了我,许多教育的`故事感染了我。
梦想是种力量!杨老师是农民的孩子,农民的孩子总有城里孩子没有的拘谨、自卑,甚至见识浅陋,但梦想是自由的。在晓庄师范表现平平的杨老师因为陶行知精神的熏陶油然而生一种理想:走行知路,办行知小学!作为第一批毕业生,他们放弃留城的分配待遇,选择了最不像学校的五里小学!当时,他们满怀的激情应该就是来自陶行知的诗篇吧: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信念是种力量!探寻杨瑞清教师的成长经历,我深刻地感觉到,他的成功之路,很大的原因在于他吃透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是只言片语地学,而是在实践中真学、真干、真发扬光大。
正是陶行知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正是他对陶行知思想的执着,才会让他选择到偏僻农村,几十年如一日地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其实我们每个人初走上讲台,都曾怀抱着美好的教育理想,但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岁月流转,这份理想已是慢慢变淡,甚至不复存在,于是我们每天所从事的便成了工作,不再是一份事业,而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教育,只能出现职业的倦怠。所谓信念决定成功,态度决定高度,杨瑞清教师的成功,离不开对行知思想的坚定信仰,离不开对行知思想的再发展。
坚持是种力量!在行知小学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他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与磨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曾放弃,他也曾遇到行知小学办不下去的窘境,那时的他,充满了自卑,充满了失落,但他仍是坚持谋发展、求出路,在中国乡村教育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扛起了乡村“村级大教育”的大旗。是啊,教育难免碰到这样那样的困惑和迷茫,在问题前面,是选择迎难而上,还是止步不前,需要的是一种勇气,一种对教育的坚持。
杨瑞清,一位行知路上的领路人,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敬佩,也留给了我们太多对教育对工作对自己的思考,做一名怎样的教师,他已经用自己的行动真实地告诉了我们。尽管我们也会在工作中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自信、自强、自律,相信信念的力量,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我想:在杨瑞清校长的精神支撑下,我会把教学之路走得更扎实、更坦然、更幸福。胸怀梦想,激情相伴,一切可待!
【最新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相关文章:
8.最新霜降走心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