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通用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1
用了几天时间将周勇所著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细细品读了一遍,心涌无限感慨,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礼,通过读这本书使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师只有执著求实地学习创新,才能创造让学生永远留恋的求学岁月。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虽然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但他并不侍才为傲,反而更加谦虚。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即便是学富五车,依然觉得自己不够学问,尤其是教了那么多学生之后,在颠沛流离中卖力求学,近50岁攻克天书《易》。所谓“教,然后知困”。学生不仅明白什么叫谦虚,而且立志与老师一样好学上进。因此,“学”仍然应成为现代教师的第一命根。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更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师的成长尤其需要源头活水的滋润,而这源头活水有一大部分来自读书学习。
作为教师一定要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常学常新,特别是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更要不断地自我充电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才能让更多的学生信服。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一旦教师拥有丰富的学养,哪怕没有孔子及弟子的“从游之乐”,也能存天地于心中,讲出学生喜欢、爱上的课来,让学生养成近乎天地的浩然正气。
《论语》教育我们,在学习中要锲而不舍、谦虚谨慎。孔子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等精辟言论,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真该好好向孔子学习,仔细研究他的思想,我们也一定会学有所获。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2
为提高自身素养,暑假里,我特别拜读了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老师》,很早就听同事介绍这本书,说它是一本指导教师很好地进行教学的必读之书。
拿到书本,书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把本书的写作当成一次旅程,一次纵观古今、横贯中外的关于教育大家的思想的旅行。从他们的酸甜苦辣中印发自己的酸甜苦辣,从他们的教育思想中生发自己关于教育的思考。《论语》是一本后书,可惜我们知道的只有简短的几句,也很少像作者一样能拥有无限的感动而潸然泪下,读书读《论语》读到这个份上,不要说距离我们2000多年前的古文突然如此生动起来,就是随便哪一本现代白话文也很少有人读到潸然泪下。不过,观看肥皂剧倒是有不少人被编剧赚取了眼泪。单冲这一点,我们就有许多不足。无论什么事情,当你投入了真情,本身就是一种灵魂的净化,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把教学当成恋爱来谈,可见对教育的深情。
周勇博士的这本书写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动情地抒发自己对孔子和与后世孔子般的老师或研究者的赞赏。这种笔法很容易阅读,本身不是考据式的评点,很自由,很个性化地解读,也很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历。这种写法就是把孔子“人化”而非“神话”。走近孔子、走进孔子的生活和思想,跟随孔子学当老师才成为可能。
本书中记录了梁启超、陈寅恪、章太炎、金岳霖等无论是教育名家还是文化巨人,他们身上多少都具有一些自我张扬的个性,崇尚真理、摈弃世俗的傲气。今天这样的教师太少了,可见报道的也就是被成为“民间教改第一人”的王泽钊、南师大附属中学著名杂文家吴非(王栋生)、复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而已。教育可以供个性张扬的教师生存的空间太少了,而个性张扬的老师大多“有一把刷子”,陈寅恪先生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为教育的缺乏宽容,窒息了这些有生命力的教师的教育生存环境,实在太可惜了,又怎能渴望教出有个性的学生!
我最欣赏的是“大教教心”这个教育理念。其实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这四个字,而是教育家朱熹时常说起。我们知道孔子一直推崇仁义之道,不仅对他的弟子,还对那些古代君王。透过关于他的相关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一切教学努力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做人”,有一颗“仁心”。这也可以说是他的教育“核心”。孔子不仅把自己的“学”传授给学生,而且将自己通过“学”培育起来的一颗“仁心”教给学生。而这“求仁之教”也便成了令人赞赏并流传至今的“孔门之教”的特色。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的这番话,我们都非常熟悉,曾经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生只在做两件事:做人和做事。而做事也是人的一种行为表现,也就是说,做事也就是做人。我想,陶行知先生的这番话事实上也是对孔子教弟子“学会做人”理念的延续。教育家朱熹就十分欣赏孔子的“求仁之教”,他不仅将孔子称为“圣人”,还将“圣人之心”、“圣人之教”与真正伟大的教育视为同一事物,认为教师教学、学生求学都必须“先立大本”,即以圣人或孔子式的“仁心”,来统摄自己的教学活动。
而孔子的“教心”,并不是教给学生一些毫无生命力的道理,他总是将自己的活生生的对于历史的钻研与理解教给学生,是将自己的对“仁心”的体悟传递给学生,他传给学生的是一种精神力量,更是一份真诚的大爱。“孔子葬狗”的`记载虽然简洁,却说明老师的“仁心”焕化的一个小小的行为已经成了学生最好的学习实例。
记得翻看《跟孔子学当老师》的前言时,看到这样一句话:“当教师的,如果能收获半点孔子的从教感受来,即可算没有白当一回教师了。这正是我们‘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根本意义所在”。我觉得这句话仿佛有股强大的力量,牵引着我去探寻,关于孔子的教学行为,关于孔子与弟子之间真切的教学交流。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3
在《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的卷首语上这样写到: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在本书中作者用清晰活泼的笔调,对孔子的教学及《论语》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其间旁征博引,用钱穆、章太炎等学术大师关于孔子的研究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给人印象深刻,让人在会心的微笑中完成一次愉快的心灵之旅。
“大教教心”;学第一,教第二。对学生的爱,尽在“授之以渔”。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让我们有机会跟随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空来审视自己从事的职业—当老师,以及怎样才能做一名好老师。
“心中有爱”。人活在世上,只要心灵不死,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做自己所爱做的事情。孔子的非凡之处他竟然将自己的生命之爱献给了被许多人忽视的教学,竟通过教学找到了让其心动的归宿。从三十岁执其教鞭开始直到去世,孔子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教学。他对教学无限的爱超越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本身,让众多的弟子紧紧围绕在他的周围,努力求学。
“学”仍是教师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学”才会有很好的心去教。要培养学生学习,教师自己首先要学习,并随时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体会和自己的学生交流。“学而时习之”决不仅仅是让学生好学,而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如何“学而时习之”,用自己的努力求学和不息探索,为学生的求学、正心做榜样和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人生道路。这反过来又会激励教师终身求取学问,端正品行,从而将教学引入“教学相长”的正确轨道。孔子快到五十岁时依然真诚地对学生说自己还没有明确人生的真谛,仍会犯错,所以要再积累几年,准备从五十岁的时候钻研没有几个人能够读懂的《易》,使自己能够成为“在《易》里面读的人”
“真正的教育是教心”。大教教心正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之一。虽然孔子自己未提出“大教教心”这样的说法,但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培养“圣人之心”正是朱熹为什么从事教学的根本理由。真正的教学是从师生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为基础,发生共鸣,才会发生真正触及师生心灵的教学。
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是“圣人”,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先祖,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用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4
最近拜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虽然谈不上读精,却也受益颇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得美好词语,蕴涵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书中有两章的题目最吸引我我们有的,孔子没有和孔子有的,我们有吗?带着疑问,伴着好奇心,我细读了其中的内容,孔子没有能保障生活的铁饭碗即工作单位,没有固定的月薪、职称、或各种荣誉称号,更没有国家以法律来保护他的工作和薪水,最可悲的是连一段唯一的爱情,也因为李逵般的学生子路只知道扞卫男女授受不亲,认为老师不该有一份丢人的爱情而就此葬送了。正如作者所问,近乎光杆司令的孔子缘何能成为万人仰慕的先生?孔子究竟有什么呢?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孔子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孔子有修养。孔子有的,我们没有。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是什么使没有学校的孔子不愁没有学生?是什么使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孔子教出如此优秀的学生?是什么使颜渊、子路这样的学生孜孜不倦、一心一意地向孔子学习?我思来想去,终于明白了,是孔子的人格魅力、人文修养。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他一生不懈地教化民众,要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修身为第一要。孔子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那么,欲诲学生者,先修其身。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就是教化和教育,做有文化涵养的文明人。而修身的先决条件是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要努力观察和研究事物,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获取高深的知识和智慧。有了高深的学问和智慧,就能心诚意实,言行一致,即使无人在时,也照常遵守道德准则,保持情绪平稳,平常心,没有忧患,很好地修身。
回想到自己,在从教的道路上虽然曲折蜿蜒,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是一直不断地在学、不断地在提高自己。除了做好日常教学工作以外,其他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我也从来能乐意接受。因为,我想到,只要我去尝试了,去努力了,就肯定会有所获!毕竟,一个人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这也算是一种所谓为人的乐趣吧!要是时时刻刻都在计算自己的付出与收获的不成正比,在斤斤计较中对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既不能满足自己物质方面的需求,又不能找得精神上的支撑点,学无所成、一无所获,那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也许大部分同行,也像我一样,还没有办法得到像孔子与教学那样柏拉图式的爱情,可是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像孔子那样,在教学工作中因为自己学得新知识、新方法,或者帮助学生取得新进步,从而令自己活得饱满、活得充实、活得实在!这种为人师的快乐,往往有时候能使我们克服物质生活上的一些园囿与不足,而令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从而坚定信念。
很多现代人会这样觉得:人生在世,就是辛辛苦苦学习十几年,忙忙碌碌工作几十年,然后等着年老,等着死去,人啊,就是生活的机器。但或许我们真的要从孔子的身上领悟到这一点:学习就是一盏明灯,失去它我们就很容易失去方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想,摆正了这样的心态,教书的哪怕还是一辈子的穷教书匠,也可能找到生活的意义和快乐。师者,永怀教学之恋,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是一段温暖的旅程,它让我深深的眷恋和无垠的自我期许,它会伴我快乐的前行着!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5
刚看到名字《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时候,脑海中出现了一尊巨大的严肃的孔子雕像,心生敬畏,当瞄到了旁边的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心中又会心一笑,觉得说的对极了,我们就是在和教学谈恋爱。
作为工作一年的老师,在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我充满热情和憧憬,以为会沉浸在美好中,但事实给了我狠狠一击,顽皮的孩子,多样的家长,快节奏的教学生活,让我产生了一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觉。时间一久,我才慢慢发现,如果说教学真的是一场恋爱,他绝不是轰轰烈烈的热恋,而是细水流长的,既有孩子带给我的感动、有快乐、有甜蜜,更加有迷惑、有犹豫、有发脾气,这种种感觉都非常的真实。
朱自清、胡适、孔子等许多的年轻人,刚踏上讲台时都是这样,百感交集,甚至不被学生承认,然而当他们真的走了这条路时,内心却是清醒的,他们的心中怀着一份纯净的理想与信念,那是一块心灵的净土,不会被现实中的“饥饿”、“遭人白眼”所影响,于我们青年教师而言,是有那块净土的,但在现在,要守住成为比有更加困难的事,我们做的工作和儿童有关,我们有没有像我们身边的孩子学习呢,学习他们的“傻劲”,即使我们什么都明白,变傻一点吧,那样你更快乐,更投入,更能沉浸其中,享受这一生的恋爱,教学之恋。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孔子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针对学生智能的高低,孔子也进行不同的教学。“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就是说教学要讲究由浅入深,因人而宜。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回答说:“无违”。当时由于孟懿子的理解能力的限制,没有进一步要求“无违”的内容,孔子也就不再讲下去。后来,樊迟向孔子问起什么叫“无违”,由于樊迟的理解能力已达到相应的水平,孔子才进一步具体说明“无违”就是父母生前死后都要按礼的规定对待他们,不能违反。对接受教育的对象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确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而我常常在教学中错误的以为别的孩子能做到的,你为什么做不到,其实,每个孩子要做的不是和别人比,而是和自己相比有没有进步,老师应做到对“坚强”的孩子批评点拨,对“脆弱”的孩子支持鼓励,用适合的“爱”促进他们成长。
不同的人,可以跟孔子学到不同的智慧。我跟孔子学当老师,学习他的感受教学之恋本有的恬静、感动和美好,学习他感受虔诚而热烈的教育情感,去照亮明天的路程,去微笑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6
刚读了一本书,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流淌着教育智慧的书让我走近了孔子,走进了孔子的生活和思想,掩卷沉思,我们确实应该跟随孔子学当老师。书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
反观教学现状,中国的家长历来责任心奇强,今天不愿意丢失落榜的脸面,明天更不忍心目睹孩子待岗的痛苦,于是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四处奔走物色名师家教,充分发掘孩子的时间和智力资源,决不允许孩子蹉跎光阴,虚掷年华。这样虔诚的近乎愚昧的爱,让孩子埋藏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熄灭了童年所特有的智慧的火花、创造的灵气,甚至不时演绎出触目惊心的人间悲剧!十年寒窗,学生们牺牲了自己应有的自由连同自己的花样年华。一些表面上看上去天真活泼、热情开朗的学生,心中也会充塞着对学习的焦虑、填满对生活的恐惧。曾经有个成绩优异的孩子这么说:同学们都羡慕我:当班长、成绩好、会弹钢琴其实我也有烦恼。每天爸爸妈妈轮流管我学习:该做奥数了,该去练琴了,该读名著了一刻也不得闲。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我们要学孔子的精神:潜心自己的事业,用纯净的良心成就一份责任,用艰苦的跋涉让教育多几份人性和温暖。真的希望素质教育不再是浪漫的影像,而是真实的栖息;学校教育能应抹去追名逐利,呈现出生命的润泽。在我们教师真诚的微笑里,蓄满教育的阳光,让我们一起蹲下身子,弯下腰杆,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声音吧。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7
《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在去年暑假匆匆读过一次,到了寒假,我又拿出这本书认真读了。读后对于孔子的精神世界、为师之道又有了新的认识。孔子——这位万世师表,虽然离我们已有两千多年,但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经成为中国教师精神的象征。
首先让我们感知孔子的“教学之恋”。教学就是孔子的“恋人”,而且孔子痴恋教学,其痴迷程度就像柏拉图将自己的全部“爱情”奉献给“真理”。不仅如此,孔子之于教书,似乎从未说过“想说爱你不容易”。在孔子心中,教学,远比让人中意的绝代佳人,更容易把握在心。对孔子来说,相恋了几十年的教学生活,无论有多麻烦,有多变化无常,都像当初一般美好,无论何时想起它,孔子均会不禁感叹“不亦乐乎”!光着一点,孔子便值得我们教师好好学习。真正需要怀疑的倒是,眼下众多广大教书人面前担任榜样的人中,又有多少人有心像孔子那样痴心教学,并真正体会到了“孔子式的爱情”所包含的那种因为痴恋教书而带来的极致情感——死心塌地、痛快淋漓与无怨无悔?
其次让我们感受孔子的“教学之恋”。孔子没有写过专门探讨教学的“论文”,但许多后人相信他有非常好的“教学理论”。钱穆先生曾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职业教育家”。其实孔子还是第一位体验教学之恋的教师,因为所谓“职业”乃是“事业”,是可以视之为生命,将生命寄托于它。我由此觉得,教师可能面对的命运有许多,但从孔子的经历来看,教师的终极命运乃是:倘若我们有幸能成为孔子式的教师,便可以体会到饱含人间至情的教学之恋。在教师可能得到的各种生活中,孔子式的教学之恋无疑是境界最高,最让人幸福的命运,因此可以把它看成是教师的终极命运。也许我们无法像孔子那样幸运,但即使是“心向往之”,也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精神快乐。
最后让我们耕耘自己的《论语》园地。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个样,各不相同。在《论语》中,孔子是优点与不足、高兴与悲伤、成功与失败皆能尽情释放的“坦荡君子”,学生在其眼中自然不是清一色的“答题机器”。他所有的教学之道,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等,都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以及对学生的真实了解为基础。作为一线中的普通教师,孔子实在令我们仰视,但既然两千多年前孔子已为我们做出榜样,我们定当明白自己的使命,应着力开垦出属于自己的《论语》园地。
《跟着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周勇以质朴简约的笔调、别具一格的叙述,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而意味深长地孔门教育场景、故事、细节,追寻着那份令人沉醉的“教学之恋”——在我看来,这种虔诚而热烈的教育情感,正是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最动人之处。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8
本学期,我们学校启动了“每月读一本书”的活动,此项活动的开展督促我们老师多读书、读好书。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才能更好的“教好书、育好人。”我好好地把《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看了一遍。看后,我的感触颇深,结合实际教学,我也谈谈我的教学以及课改体会。
自古以来,我们都知道教师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已经对这六个字非常熟悉,但是,对其间的奥秘以及对这蕴含的要求,我的认识是在当了老师以后才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其实,因为教师的职责如此,我们作为老师就更应该毫无懈怠地去学习、积累、探索以及创新。平时,因为工作的繁琐,事务的繁重,我觉得自己少了很多新鲜血液注入,为何?经过反思悟出:学习少了的缘故。再看看书架上的书,好些几乎是被自己无意识地尘封起来了。我们孔圣人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是保持我们教育工作生命力的基本,过去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其实,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一桶水又如何能满足教师这个岗位的要求呢?我们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学习,不断的提高和充实自己,要从“一桶水”,成为“一条小溪”、“一条河流”、“一片大海”、“一泓永不干涸的源头活水”。我最深的体会就是,想要做个好老师,就要学习,坚持学第一,教第二,这才能给自己的工作注入活力,让自己与教学一同成长,与社会一同进步。
古人云:“淡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其实,我们的孔圣人,他也曾颠沛流离,他也有过失意与惆怅,但是,他对教学的追求,对学生的忘我大爱,我们无法不为之感动。对学生的大爱,是源于他对教学的追求。当老师,是我喜欢的职业,其实,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也算是一种别样的幸福。我不敢说自己有多伟大,更不敢拿自己跟孔子比,但是,我体会到的是:老师,必须用心教书,用心去育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孩子,要满足他们成长的知识需要、心理需要,我们要教授的除了知识,还有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如何做人,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再说教学生学会做人又谈何容易?对学生,要言传身教,都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相信,我能做到这些,我的学生也能做到。所以,我的又一深刻体会:静心教好书,潜心育好人。
曾经看过一个帖子让我印象很深刻,也很感动。那是写崔永元和一个美国年轻人丁大卫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里的谈话以及作者的一些感受。1998年底,大卫到了甘肃兰州,他到西北民族学院应聘当大学教师。最让我深刻的是他的全部家当就很简单:大卫家乡足球队的队帽、一本相册、一个用精致相框镶好的一家人温馨亲昵的合影、两套换洗的衣服、一双未洗的普通的运动鞋、一面随身带着的鲜艳的五星红旗。他带着国旗,目的是时刻告诫自己:你现在是一位中国教师,你要多为中国教书育人。还有就是作者写到:最后节目放了大卫同事、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大卫的评价,叙述他的可敬与可爱之处,有的泪盈于眶。一个美国青年,却在中国得到了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教育,我的心为之一颤。我想起了我在师范学校的时候我的导师讲过的话:等你当老师了,你就会发觉老师这职业酸甜苦辣各种滋味俱全,但是,只要你用心去教书,真正投入这份工作,你会收获快乐。
而今,在我又看了《跟孔子学当老师》这书以后,我更加觉得:教书,要用心教,用自己的爱去感动学生,用自己的心去体会那种“苦”带来的“乐”。用心,就意味着要付出,来不得半点马虎与懈怠。在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用心去探索更好的方法对学生“授之以渔”。这又谈何容易啊?释放思想,解放自己,把握好主导这个角色,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他们快乐,我就快乐。那是不容易的,但最重要的一点:学生受益了。所以,今后的教学之路,我更要用心经营我的教书舞台。
纵观我的教学经历,我还是一个“嫩”老师,在我学完这书以后,我觉得自己的思想又接受了一次洗礼,当然,也得到了一次升华。今后,我要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要静心教好书,潜心育好人;要用心经营教书的舞台。我相信:尽管我走的路会很苦,但我一定可以领略到更多教书给我带来的快乐。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通用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