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评价诸葛亮——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评价诸葛亮——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1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四大名著之一,是罗贯中写的。这本书里面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十分的精彩,比如:王允用义女貂禅献了“美人计”,使吕布杀死了义父董卓。诸葛亮用自我的智慧分别使用了“借东风”和“草船借箭”以及各种谋略把周逾活活的给气死了。还有《三英战吕布》以及《周逾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都是一些十分经典的章节,可是,我最喜欢的是《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一章节,下头就让我
这一章节的主要资料是:孙权的部队大战华雄之后,败落而归,但孙权并没有善罢甘休,而是又派了许多人马,去打华雄,但都被华雄一刀砍于马下。正在孙权万分火急的时候,关羽突然站出来请求前往,孙权因关羽官小而拒绝了关羽,但因曹操力荐而又正缺少人马,所以答应了。曹操让关羽喝杯热酒再走,关羽把酒放在桌上就去了。回来后,关羽拎着华雄首级走了进来,孙权一摸,酒还是热的,十分佩服关羽,所以,这一章节便成了《三国演义》里面的典故。
读完《三国演义》这本书里的《关于温酒斩华雄》这一章节之后,我对关羽的印象十分深刻:我觉得关羽是一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勇敢的人,孙权手下所有的勇士都被华雄一刀砍于马下,而关羽这时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养马官,但他明白自我有杀掉华雄的本事,所以,他并没有因为怕别人嘲笑自我官小而不敢站出来,而是勇敢的站了出来,向孙权请求前往,关羽的这种不怕别人嘲笑,敢于承认自我的本事的
温酒斩华雄读后感(三):
曹操招兵买马,会合袁绍、公孙瓒、孙坚等十七路兵马,攻打董卓。刘备、关羽和张飞追随公孙瓒一同前往。董卓大将华雄打败了十八路兵马的先锋孙坚,又在阵前杀了两员大将,十分得意。十八路诸侯都很惊慌,束手无策,袁绍说:“可惜我的大将颜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华雄了。”话音刚落,关羽高声叫道:“小将愿意去砍下华雄的脑袋!”
袁绍认为关羽可是是个马弓手,就生气地说:“我们十八路诸侯大将几百员,却要派一个马弓手出战,岂不让华雄笑话。”关羽大声说:“我如果杀不了华雄,就请砍下我的脑袋。”曹操听了,十分欣赏。于是,就倒了一杯热酒,递给关羽说:“将军喝了这杯酒,再前去杀敌。”关羽接过酒杯,又放在桌上说:“等我杀了华雄再回来喝吧!”说完,提着大刀上马去了。
关羽武艺高强,没一会儿,就砍下了华雄的脑袋。他回到军营,曹操连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递给他,此时,杯中的酒还是热的。
评价诸葛亮——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2
寒假里,我利用课余时间,完完整整地把《三国演义》看了一遍,《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东汉政权瓦解后三个国家三足鼎立,相互牵制并发生战争,最终司马昭结束三国分裂状态,统一中国。在这本书里,有很多人物都是人中龙凤,聪明并且骁勇善战,但是,我最佩服和欣赏的人是诸葛亮。我对他真是赞叹不已。
诸葛亮是个将才,在军队中起到很好的领导作用。有一次他带着五千骑兵去送粮草,突然斥候赶来报道说,司马懿带领了15万大军,向西城蜂拥而来。诸葛亮身边没有可用之大将,只有2500名老弱残兵驻守城中。他身边的几位文官听到这样的紧急军情急得团团转,不知所措。但是诸葛亮却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打开四个方向的城门,每个城门里派20名老兵打扮成农民的样子打扫街道。”他自己便携带着古琴和两位琴童,微笑着坐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的军队来到城门前,看见大门敞开,反而起了疑心,怀疑诸葛亮是诱敌深入,不敢进城,他们担心城内有埋伏,于是反而退兵40里地。这就是著名的三十六计之一——“空城计”。“空城计”是诸葛亮利用司马懿多疑的性格特征,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更重要的是,这次空城计考验了诸葛亮和司马懿所能承受的心理压力,诸葛亮完胜司马懿。
诸葛亮不仅聪明,而且还非常忠诚。《三国演义》中白帝城托孤这段故事说的是当时刘备病危,召诸葛亮和李严托孤。名为托孤,实为禅让,君王之位有德者得之。诸葛亮哭着说发:“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里展示了诸葛亮对刘备以及他儿子忠贞不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在我看来,诸葛亮是一个非常有能力一统天下的人才,但是他没有野心去取代刘禅,反而是一心一意地辅佐刘禅,他的忠心日月可鉴,这让我非常佩服。
最后,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也让我大开眼界。古代没有汽车飞机可以快速运输各类军需用品,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 ,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书上木牛流马的介绍: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从书上的叙述来看,木牛是相当于发动机的设备,流马只是个装载东西的设备,相当于汽车的车厢。在蜀地行路难的实际地理环境中,木牛流马为蜀军运输粮草做出了很多贡献。诸葛亮还自己设计了诸葛连弩,平常的弓箭只能一次射1支箭,诸葛亮改装设计后的连弩,可以连续发射10支箭,大大提高了蜀军的战斗力。
诸葛亮聪明又忠诚,而且有很强的统帅指挥本领,他是千古以来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流芳百世,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评价诸葛亮——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3
读完《三国演义》,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刘备的蜀国在道德、智慧、品质、勇武方面都无与伦比,为何结局惨烈?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蜀国首领的刘备,是仁义的化身,是儒家“仁爱”思想的缩影。“刘玄德携民过江”一节集中表现了他的仁爱思想,因此他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极度热爱。猎户刘安为了热情招待流落中的刘备,竟瞒着刘备,杀了妻子做成菜肴,可以说刘备是小说中“仁绝”的人物。其他人物也莫不如此。周瑜可以料事如神地指挥消灭曹操八十万大军的赤壁之战,但他的一切计谋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最终只能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声中告别人世。一个“空城计”就能击退司马懿大军十五万,可谓“智绝”。还有“义拔云天”的关羽的忠义凛然更是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明,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为了两位嫂嫂而降,但一旦得知故主消息,便千里万里地去投,我认为他不但仍算忠,而且还算是一种难得可贵的忠。“张翼德大闹长板桥”,可见张飞是“勇绝”。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蜀国,却遭到了失败,这个残酷的现实让我感到震撼,使我在深深的惋惜当中,不由得思索其失败的原因。
蜀国的失败有其自身的原因,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在政治和道德的天平上,刘备等领导人总是将“义”放在首位,而将“政治”放在次要位置,这对于一个以政治追求为最终目标的领导者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华容道义释曹操”,释放了曹操,说明关羽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显然是把“义”放在首位,而将“政治”利益放在次要位置。这虽然显出他的“义”,但他放的是曹操!北方统领!刘备在听说张飞和关羽相继身亡时,不顾众人的劝阻亲自率领大军征讨东吴,再一次将“政治”利益放在兄弟“义气”的后面。我认为这才是刘备蜀国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要想换取政治上的成功,必要时要牺牲道德上的“义”。历史上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哪个帝王之家不是腥风血雨的。譬如:曹操长子曹丕即位后,担心曹植会篡位,要求曹植七步成诗,最后曹植赋诗,曹丕也念及手足情,没有杀曹植,但也将其软禁。隋炀帝杨广善于掩饰,既博得了父母的好感,又成功诋毁了太子杨勇,最后杀父自立,杨勇也被他赐死。太子李建成本来就忌惮李世民功劳和才能,想除掉他,李世民也明白不杀李建成就不能确保自身安全,于是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逼父让位。
另外一个原因,是从写作的角度考虑的,作者一方面将刘备蜀国描写得如此美好,同时又将他置于失败的境地。这样,读者就会从深深的惋惜当中,受到强烈的悲剧美的冲击,品尝到悲剧美感的韵味所在,既给人们带来陶醉,也给人们留下回味思考的空间。
因此,《三国演义》的结局虽然以蜀国的失败而告终,但在我看来,“悲”也不失为“美”。
评价诸葛亮——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4
诸葛亮在中国几乎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人们所熟悉的往往都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而真实的历史人物的诸葛亮,其实与小说中塑造的艺术形象是有很大区别的。
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真实的诸葛亮原来并非一个智谋无比的完美之人,他的一生有功也有过,有长处也有短处。
诸葛亮一生的为人长处及其功劳可以说有以下几点。其一是志向远大,颇有才干。他自小随当过太守的叔父长大,叔父死后,他虽躬耕陇亩,然而志向高远,“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世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相信自己有管仲,乐毅那样的才干,这二者一位是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一位是战国时燕国著名的军事家。当时别人对他说的话并不相信,唯有崔州平、徐庶元直等朋友相信。事实上诸葛亮有治国才能,这从他一生中写的政治文章可以看出,其学识比较渊博。
其二是确有远大抱负而又具备了真才实学,并帮助刘备一道征战,逐步建立了蜀汉政权,从而形成了与曹魏、孙吴鼎足三分的局面。
其三是在刘备死后,又竭力扶持后主刘禅,为蜀汉政权的巩固尽了最大的努力。
其四是一生中写了许多教令、书信、奏议之类的文章,后人辑为《诸葛丞相集》。内中收有各类文章24篇,共10余万字。其中最为闻名的就是《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这两篇文章对后世的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文中诸葛亮所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已成为传颂千古的名句。
诸葛亮一生中的不足之处也有几点。其一是隆中对策有失误。失误在何处?失误在于战略规划犯了分兵之错。他将蜀地和荆州作为据守的根据地,两处相距太远。驻守在荆州的关羽得不到援助,结果被东吴击败后,蜀地就很孤立了。另外,宋代苏洵所写的《项籍论》一文,在谈到剑门相隔的西蜀盆地时曾指出:“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安,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
熟读二十四史的毛泽东,在看了苏洵的这篇文章后,也曾这样批注评价:“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06页)
其二,诸葛亮有为相才干,但带兵打仗却并不是他的长处。所以,史家评价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伏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由于征战太多,劳民伤财,使得蜀国难以振兴,这也是蜀汉政权最后不能不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
其三,诸葛亮凡事必亲躬,实际上爱独断专权,发挥其他人才的特长不够。这些,都是诸葛亮的一些明显不足之处。
当然,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诸葛亮从总体上来说,还是一个杰出的伟人。特别是他的为国操劳不计个人得失的人格精神,十分令后人所称颂。本来,一个人经历一生,无论获得过多大的荣誉与功勋,或无论留下多少物质财富,这一切都将会成为过去。而唯有其伟大的人格精神却可能会长留天地人间。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生实践过程就是这样,无论历史再过去多久,相信他的这种伟大人格精神,也永不会被人们所忘记而消失!
评价诸葛亮——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5
在夏至的尾巴与即将迎来成熟的秋季的交接之际,我们通过了一本不厚不薄的书,穿越了时空缝隙,在一个个古朴的文字间结识了一群饱受争议的英雄豪杰,他们或许被人高声歌颂,也或许被人以刻薄的语言所嘲讽,但是或悲或喜的结局也为他们各自或短或长的人生点上了或轻或重的最后一笔。
同一本书,同一个故事,同一个人,不同的时刻,不同的人看到的截然不同的世界。在我看完一本《三国演义》后,我特意上网搜索了关于关羽的各种评论,有人说他居高自傲,有人说义气凌云,也有人说他椎鲁。其实这都是他。
然而最令我刻苦铭心的还是那个豪放自傲的他。 在袁绍率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虎牢关守将华雄一连斩杀联军多员大将,而袁绍对此毫无对策时,关于主动请缨。却因身份卑微而被人轻视嘲笑时,他毅然潇洒的以他自己的方式回应他们恼人的轻藐。不轻不重的一掷,地上人头,桌上温酒,立者,高傲,自信,不可一世。
关羽温酒斩华雄,这段历来被人所称赞的精彩片段,无需过多的描写却能让人不禁浮想到他打斗时刚强有力的风姿。
在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时,关羽手上皮肉绽开,白森森的骨头,哗哗直流的血,观者都寒心,而他却可与兄弟喝酒吃肉,谈笑下棋,从容豪放的笑声掩盖住黑血滴落的声音。那种对痛楚无下限的极度忍耐,是需要多么坚定的意志才能做到的?他的这种豪豁与淡定是我最想摘取的星辰。屋外细雨飘飘,屋内喧哗不断,桌上一滩血,石地斑斑红,坐者,谈笑自若,置身事外。
在曹操惨败赤壁之后,狼狈逃经华容道之时,无路可逃的曹操只能请求埋伏在此的关羽念及往日情分放他一马。书上写的皆是重情重义的他“心一软”,便放了曹操。而为什么不是“经过了强烈的思想挣扎”,他放了曹操。或许在我们这些早就熟知结局的人看来,这是一个多么愚蠢的决定,等于为自己生命的终结下订单,但在我看来去不尽然。正是这份重情重义造就了他光辉璀璨的一生,这份纯粹的性情也许把他引进了一条注定悲剧的路,但是却为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启迪——独属于英雄的情义与坚持。竹林萧萧,微风飒飒,骑者,脸色凝重,眉头紧蹙,默然颔首,背身离去。
在麦城,在他最后一场战役,不敌的他被曹操和孙权联手杀死。
他的一生,忠肝义胆,诚信磊落;叱咤风云,孤高自傲。想通过浅薄的语言感受到一代英雄的喜怒哀乐,看看他的身姿,听听他的笑声。希望以此读到他的高傲,坚毅,坦淡,重情,能在夏日的某个午后忆起他的种种,然后坚定自己的信念,毅然往前,无论过失,若他一般。
评价诸葛亮——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6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奸雄曹操,据陈留,讨董卓,征袁术,平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破马超,败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赤壁,从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文争武斗,英杰辈出。
蜀汉丞相诸葛亮原在南阳隆中躬耕隐居,本不想闻达于诸侯,但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共图“匡复汉室”大业,他深受其感动,遂与刘备畅论天下大事,未出茅庐已三分天下,出山后,博望坡初次用兵用几千人马杀退曹操十万大军,接着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智激周瑜,促成了著名的赤壁之战,烧得曹操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片甲不留,使他再无力发动大规模南征,狼狈逃回北方,大大挫伤了曹军的锐气。并且进一步智激周瑜血战曹仁,他则趁机取南郡,夺荆襄,建立蓄军养兵的根据地。先帝伐吴失败,诸葛亮受托孤之重,平定南方,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尽心辅佐汉帝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到病死军中,诸葛亮足智多谋,机警善辩,忠心谨慎,执法严明,是封建时代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的艺术典型。
东吴水军都督周瑜,年少气盛,但却深晓韬略,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是一个颇具军事才干和政治才干的人物。当年曹操南下侵吴,就是他和诸葛亮共同指挥孙刘联军大破曹军于赤壁,战前,他曾利用蒋干使反间计除掉了曹操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并利用蒋干第二次过江之际让庞统给曹操献上连环计,让曹营战船作茧自缚。但此人心胸狭隘,自负好胜,缺乏容人之量,最终落得被活活气死的下场。
我没有关公的英勇无比;没有张飞的赤胆忠心;也没有刘备的仁义善良,我只是我。在和平的年代里,这里没有战争,没有那么多的尔虞我诈,也做不了英雄,但两千年来,天变、地变、国边、人变,沧海桑田,无不变的事物,然而社会构成的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强弱退换,进步退化的生存法则却从未变过。我们期待桃园三结义的兄弟,虽不用出生入死,却想一起去奋斗美好的未来。不一定要兵戎相见,考的却是应变能力,在这个社会上,弱肉强食依然是社会的法则,无形的斗争每天都在上演唯有学会应变,变得强大,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最终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司马炎统一三国,其实也没有最后的胜者,也没有失败者。司马炎不是,曹操也不是,刘备孙权也不是失败者。他们都在自己的舞台上绽放出他们最绚丽的光彩,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评价诸葛亮——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7
历史是死的,没有多少人会对枯燥无味的历史感兴趣,惟有在历史中注入民俗文化情感,使历史变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故事,那么它才会生动形象惹人喜爱,《三国演义》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三国是一段纷争的历史,一百多年的腥风血雨在中国历史中,可它却成广大民众茶余饭后喜爱谈论的话题,这主要归功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倾注的民俗文化情感。
罗贯中曾云游四海,网罗天下对三国的民族记忆,这种记忆其实受到人们对历史的改编,融合人们的爱狠情仇,包含人们的真是理想,下面我们来共同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民俗文化情感。
《三国演义》中,神化两位关键人物,一位是武圣关羽,另一位是诸葛亮。
关羽有着“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的健朗体魄,又有将义气看成是比生命比战争胜负更重要的事。这俨然是一个人民心中的理想形象,人民十分渴望有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出现。关羽“温酒斩华雄”估计是人们最喜爱的篇目,位居弓马手,武艺擎天地,温酒未凉而取强敌首级,转瞬之间,数行之言而关羽武艺,气质,威严全显,怎能不让人惊叹。后来关羽被孙权,吕蒙等人设计杀害,其灵魂附身吕蒙痛骂孙权:“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认我否!我来汉寿亭侯关云长也”让孙权魂不附体。吕蒙七窍流血而死。这样的死后复仇怎不让人惊叹,让人大呼痛快!因此,关羽正在小说中并非人的形象,而是神,是世人推崇向往的神。
诸葛亮又是一个典型,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锦囊杀魏延等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许不是都发生过,有些可能是人民添加上去体现诸葛亮智的,当他们都体现当时人们希望当朝统治者任用像诸葛亮这样的贤能之人的愿望。其中最精彩的我认为就是智激周瑜的故事,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原本不希望江东发生战争,希望请和于曹魏,诸葛亮在于他一次交谈中,不经意间默诵曹操的儿子曹植所赋的《铜雀台赋》,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之共”。大乔可是孙权的妻子啊,小乔又嫁给周瑜,怎能不让周瑜愤怒!“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老贼欺我太甚。””。可见诸葛亮不仅让周瑜改编观念,又让他与曹氏集团结下不共戴天之仇。我想各位读过后都会对诸葛亮的只会感到敬佩。
《三国演义》中的民俗文化不仅为整部小说增添别样的风味,有恰如其分地展现出人民群众的理想,有君主,就会有文臣武将,《三国演义》是以刘备为正统的,刘备旗下五虎上将,刘备庞统的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表现当时人们渴望社会安定,渴望生活幸福美满的愿望。
评价诸葛亮——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8
《三国演义》中,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那心胸狭窄的周瑜,那英勇无畏的张飞,让我难以忘记精彩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讲述了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反抗腐朽的东汉,后来被汉军镇压以后,东汉衰弱,皇帝无能,被奸臣把握住国家的大权,后来曹丕(曹操的儿子)逼迫汉末皇帝禅让其位,魏国成立;孙权入江东,独霸江东,消灭了江东所有的敌人,独霸一方,成立东吴;刘备是汉朝皇帝的后代,但是实力不足,后来三顾茅庐,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实力渐渐强大,成立蜀汉。东汉结束,三国鼎立。最后,魏国末代皇帝也被迫让位给司马炎,成立西晋,一统三国。
在《三国演义》中,我看见了武艺高强的关羽,看见了狡诈的曹操,看到了仁义的刘备……在这些人物当中,我最敬佩的人物,是神机妙算的鬼才——诸葛亮。诸葛亮机智多谋,料事如神,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曾经大摆空城计,草船借10万支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草船借箭了。心胸狭窄的周瑜,心存嫉妒,想要害死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出话题,本来想让诸葛亮十天以内造出10万只箭,然后故意不给材料,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害死诸葛亮。
诸葛亮早就知道周瑜的计谋了,不过,诸葛亮为抗曹大局着想,为了水战能够成功,故意要说三天可以造10万支箭。他算好了有大雾天气,算好了以曹操狡诈的性格,绝对不会在大雾期间出兵,也算好了鲁肃的忠厚老实,利用草船,曹操“借”了10万支箭。周瑜不得不服了诸葛亮。诸葛亮真是一个全才呀!能算天气,能算人性,还想出用草船借箭这个好办法。诸葛亮让我们知道,我们要有更多的知识,做事才能胸有成竹,做成一件事。
在《三国演义》中,我非常敬佩诸葛亮,也敬佩仁义的刘备。刘备之所以能成功,在三国中有一席之地,这是因为他非常的仁义,他的仁义让他获得了很多的人才,机智的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说起刘备请诸葛亮,也让我非常的敬佩,他是非常的有诚意去请诸葛亮。他三顾茅庐,三次去往隆中茅庐,只是为了能有一个贤才。
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等的都不耐烦了,关羽觉得诸葛亮是徒有虚名,张飞更是要冲进去把诸葛亮绑起来。但是刘备,阻止了张飞,还是在那里等。最终,刘备被诸葛亮的诚意打动了,诸葛亮为刘备忠心耿耿,打下蜀汉江山。刘备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获得一个贤才的指教,你一定要带着十分的诚意。
《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人物,他们在三国中逐鹿中原,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本事。是他们无法让我忘记精彩的《三国演义》。
评价诸葛亮——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9
从古至今,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他们以笔书写了一篇又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描绘了一个个天马行空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从黄巾之乱到三国归晋,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的细致描写,《三国演义》无疑是那立于文学顶峰上的明珠,璀璨而夺目。
三国时期,战火纷飞,就如书中所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汉灵帝刘协昏庸无能,董卓趁机夺权,诸侯纷纷联兵讨伐董卓。但是他们明面上打着扶匡汉室的旗子,背地里却做着损人利己的勾当,毕竟在这乱世,谁都企图分一杯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孙权各自称帝,自此三国鼎立。而三国后期,吴、蜀势力逐渐衰弱,哪怕联盟也不足以与魏国抗衡,失去孙权的东吴更是强弩之末。随着蜀国被灭,吴国唇亡齿寒,司马炎公开以晋代魏,最终三国归晋……
一本书,一百二十回,八十五万个字,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当阳一战。赵将军的英勇身姿,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他甘为刘备肝胆涂地,更以一己之力,力战群雄单骑救主,为小主人杀出一条血路。后人有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赵云他确实担当得起他常胜将军的美名。如果说论武,不得不提常山赵子龙,那说文就绝对少不了运筹帷幄的卧龙先生——诸葛亮,他直至死亡都在为蜀国做出贡献,仅仅是为了报当年的三请之恩。赤壁之战他巧算天时借东风,不损一兵一将就“借”走了曹军十万支箭。又仅凭一身才学舌战群儒,面对上位者依旧从容淡定;在司马懿攻城之时,面对十万大军面不改色,更是利用司马懿谨小慎微的弱点铤而走险玩了一出空城计,时至今日仍被人津津乐道。鲁迅评价其“孔明之智近乎妖”。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着实让我们后人佩服不已。
自古以来仁服天下,谋夺天下,暴失天下,而刘备的.大仁大义更是让关羽、张飞等一众英雄好汉甘愿为其上刀山下火海。刘备虽再谋略上落于曹操之后,但是他高尚道德却为后人所称誉。仁,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刘备的身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一向以德服人,实乃我们的榜样。
通过《三国演义》这一部历史的著作,我深刻的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你可以没有赵云的骁勇善战,可以没有诸葛亮的料事如神的本事,但是你至少具备他们的忠与刘备的仁。如果你连最基本的道德都没有,那你也只不过是一个披着人皮的白眼狼罢了。左拉就曾说过:“忠诚是通往荣耀之路。”因为忠诚,关羽成为一代武圣;因为忠诚,赵云成为一代名将;因为忠诚,诸葛亮成为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你若想证实你的实力,首先证实你的忠诚。
书籍是先人留给后辈最好的礼物,但是世上又有什么东西可以十全十美?哪怕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也是一样,它的价值一直备受争议。但是我认为,我们只需要知道每一本书都是作者呕心沥血的成就,这就够了。一本泛黄的旧书,一杯清香的茶,这就是生活。
评价诸葛亮——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1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净英雄”,有那一个个人物在历史的竹简中飘香,他们遭后世谈笑,后人景仰。三国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故事,引伶人起舞,骚客放歌。其中,我们可以看见吕布的英勇,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我们可以看见刘备的仁义,实则假仁假义;我们可以看见关羽的忠义,华容道纵曹操;我们可以看见貂蝉的倾世美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铁马冰河入梦来,我们仿佛看见刀光剑影下的横尸遍野,炮火强弩中的折戟沉沙。那一幕幕如胶卷般放映。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它可以作为一面镜子,看见那个时代的面貌;它也可以作为一杯香茗,香飘万里惹游人。我读《三国演义》,情感激荡,有时悲,有时喜,有时惊,有时谙。那说不完的历史,聊不尽的文化,让我在梦里与曹植诗文唱和,与曹操煮酒论英雄;与赵子龙一决高下。
我读《三国演义》有几个体会:
一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汉朝至汉高祖打下江山已有几百年,那时是“分久必合”,民生安泰,国富兵强,一片欣欣向荣。谈不上极盛,但也没有什么战乱,人民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好不痛快。这是国家之幸,人民之幸。考生熟读诗书,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为求功名勤努力,思人生四大快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武将练兵磨马,有了很好的国防事务。
但是到汉献帝时,汉朝气数已尽,经十常侍之乱,更是雪上加霜。汉献帝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董卓称自己为尚父;曹操窃国不留贼名;曹丕捅破了窗户纸,进而自称为王,改朝换代;最后汉献帝自杀,泱泱大国“合久必分”。
二《三国演义》是智力的比拼
兵不厌诈。各国斗智斗勇,那天马行空的计谋让人荡气回肠。
曹军挑战孙刘联盟,要越过茫茫海域,可是曹军只擅长陆战,不熟悉水战,更不幸的是,曹操中离间计错斩水师统领蔡瑁,接受了部下想当然的计谋:把船只连起来,如同陆地般宽阔,这样岂不是成了陆地?这个消息传到孙刘联盟那里,周瑜与诸葛亮喜上眉梢,两人同时猜中它的要害:火。结果,借着东风,让那片领域成为了一片火海,啼哭声,惨叫声,声声入耳,风中飘散着焚木的味道。“火烧赤壁”让智者指点江山,写激扬文字。
《三国演义》中计谋很多,“空城计”吓退浩浩司马大军;陆逊火攻,挫败在山上扎营的刘备士兵;死诸葛亮吓退活司马懿......
三明主难求
军师们足智多谋,但是难求明主。袁绍错怪许攸,至许攸投曹,许攸告知袁军粮草所在,这是交战中的转折点;吕布不爱惜将士,致将士叛乱,陈宫被俘。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三国演义》给予后人无尽的财富。
让我们翻开手中书卷,品三国。
评价诸葛亮——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11
三国,一个战火连天,硝烟四起的乱世,一个英雄齐聚,人才辈出的时代,一个惊心动魄,叹为观止的故事。在这部豪情万丈的小说中,能学的东西有很多,很多。
全
首先是人称“奸雄”的曹操。纵观全局,最强大的莫过于占据北方的曹魏政权了。而这一点又与曹操的品质密不可分。敢献刀行刺,召诸侯伐董。攻袁氏,挟天子以令诸侯,战赤壁等都体现了他的胆识。他求贤若渴,知人善任,有伯乐的气概。一路上,他曾三下求贤令,招降了很多人才。文有郭嘉、苟或、许攸、贾诩、苟攸、程昱、杨修等。武有典韦、许诸、乐进、徐晃、夏侯淳、夏侯渊、曹仁、庞德、李典、张郃、张辽等。这些人才可谓是曹魏的奠基者,更体现出了
其次就是被誉为智慧的化身的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都是他智慧的写照。隆中对策,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借箭借东风借荆州,六出祁山北伐,都是他为蜀汉做出的汗马功劳。先帝托孤却没有像司马懿一样趁机上位,足见他的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当年徐庶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人则安天下”足见他的本事之强。天下竟有如此之奇才,着实令人佩服。
还有一位是曹操手下的家将大将夏侯淳。早年便随曹操起兵,作为曹操坚实的后盾镇守后方。战吕布时虽兵败当了人质,但随后变展现出拔失啖睛并大喊:“父母精血不可弃也”的勇气。他善待百姓,曾率军民阻断河水灌田。他也十分好学,在打仗之余四处求教,甚至亲自迎师。他和曹操一样,清捡节俭。所得的赏赐通通赏给了自我的将士,以至于他死后家里竟无家财。真不知是曹操影响了他,还是他影响了曹操。另一位是早期刘备的军师徐庶。自古以来都会出现“忠孝不能两全”的现象,徐庶却成功地处理好了这点。当得知曹军俘获他的母亲并要他投奔曹营时,他立下了不为曹操献一谋的誓言,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后才离开了刘备。此后他践行了自我的诺言,身在曹营心在汉,做到了忠孝两全。
郭嘉也是位忠臣,也是曹操智囊团的核心谋士由苟或引荐,郭嘉得以见到曹操,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君臣之。此后郭嘉屡荐奇策,如放刘备灭吕布,歹袁绍,并提出了十胜十败之论,获得了官渡之胜。可惜在远征乌桓时英年早逝,为曹操的霸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有这样的忠臣,何求?
书的开头便
评价诸葛亮——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12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诸葛亮。
只要提到诸葛亮,每个人心中便会出现那个一个手摇鹅毛扇,似神非神的站在那边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形象。不错,这就是诸葛亮带给我们的经典形象。诸葛亮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个拥有大智慧,能够躬耕于南阳但是却能把握天下格局,善于制定正确的策略的智者。
千百年来,诸葛亮始终被作为智慧的化身和忠义的典范广受世人的传颂与赞扬。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句千古名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把诸葛亮永远定格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之士;而经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加工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诸葛亮成为了忠义与智慧的结合体,仙风道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几乎是神一样的存在。
有许多关于诸葛亮的书籍,包括陈寿的《三国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些资料都详细的记录了诸葛亮的一生。尤其是《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完全塑造成一位似神非神的大人物,不仅能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能够呼风唤雨。不仅在军事上能够运筹帷幄,在文学上更是如鱼得水。不仅能够在朝堂之外淡然的隐居,出山后,更是能够为了汉室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而,诸葛亮给我们带来的并不仅仅是他的优秀,他更让我们看到了如何去做一位优秀的人才。首先,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才请下山的,在此之前,诸葛亮都“躬耕于南阳”,是个隐居之人,能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闲暇时间喝喝茶,弹弹琴,好不惬意,但是并不代表诸葛亮就完全没有关注天下之事——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便拿出《隆中对》,巧妙的分析了当时的局势。所以,现在的我们更是要做到,心中有大局,但是又能够置身事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个“快活”的人。
对于我们来说,诸葛亮身上需要我们学习的有很多点,最重要的就是,诸葛亮能够知恩图报,鞠躬尽瘁。自从刘备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下山之后,诸葛亮接下来的人生便围绕着“忠心”、“责任”、“使命”来展开。诸葛亮一生不图什么名利,始终能够与先帝保持忠诚。在面对刘后主刘禅这么一位不是太精明的君主的时候,诸葛亮也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辅佐他,这是诸葛亮身上最重要的地方,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面对自己的工作生活的时候,要时常保持勤劳奋斗的状态,做一位有责任的人。
在诸葛亮出山之后,便真正的用心在为刘备负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且,诸葛亮两袖清风,戎马半生,那精彩卓绝的战绩,是很多人都比不上的。所以,我们后人更要做到,勤苦奋斗,清廉节俭。
评价诸葛亮——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13
在为期短暂的假期中,我读了我国历史上四大名著之一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讲的是汉末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争王称霸的故事,主要人物有蜀国的刘备,赵云,诸葛亮,关羽……魏国的曹操,司马懿,夏侯兄弟……吴国的孙坚,孙策,孙权三父子等等。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作者运用灵活的笔法将每一个人物描写得十分到位,仿佛回到了当时的时代一个红面长髯的美髯公关羽和黑脸大嗓门燕人张飞就在你身边一起喝酒吃肉一般。
我读完这部作品后深有感触。用兵如神的曹操,诸葛亮,司马懿,武艺高强但有勇无谋的吕布,十万军中七进七出的常山赵子龙无一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很多人都说曹操是个奸雄,是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但我再看完这部作品之后对曹操却有了另一种看法。我认为,曹操也能称得上是一个英雄。虽然他多疑善妒,但却十分有军事才能,也有识人慧眼,所属从将无一不是一代豪杰。为了笼络关武圣对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开恩,倘若曹操没有这份大度与识人慧眼,想必魏国也不会有当时那般规模成就,而且他还是一位诗人,所作诗中那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再如今仍是脍炙人口的佳句。可惜只是惜于他的天性多疑,将华佗处死在牢房里后无人再能治他的病,一代枭雄就这么死于自己的多疑心中。
除了曹操这个最具有争议性的角色外,诸葛亮也是前百年来人们讨论不休的话题。诸葛亮是否那么神,我认为诸葛亮神不是神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是神在他对人心的把控和了解,通过分析人心来设置计谋,敢问有这样的人作为对手,谁有能不胆颤心惊呢?
而与他对敌的魏国军事司马懿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两人在战场上的而屡我诈你来我往是三国演义当中最具有思考价值和空间的地方。
诸葛亮因用错马谡错失街亭,面临败军死亡之际一手空城计天下皆知诸葛戏司马,而出师表又是千古绝唱。诸葛亮似乎已经成为了我国智慧的代表人物。但品读完三国演义后我却有了另一种想法,这大胆的想法将诸葛亮更加清晰和人性化的呈现在每一位读者面前。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的危机不慌不忙在城上弹琴,用一计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这令我不得其解。我反复看着这段空城计,后来总结出了几个问题。诸葛亮身处城池之上弹琴,司马懿率领几十万大军兵临城下,司马懿竟然恐惧伏兵便撤走了自己近百万人马。先不说有没有伏兵,就算真的是有,那么亦可派出一只分队伍进去探探虚实,为何琴弦一断就吓得全军撤退,我想来想去得出了一个答案。他是故意撤退的!
评价诸葛亮——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14
我是一个特别现代的学生,并不习惯接触那些古典文学,因为我觉得里面枯燥乏味,毫无生气可言。那些书在我眼里是古板的,让人刚拿起就想扔掉的感觉。这种感觉持续了好几年的时间,直到朋友送给我一本书——《三国演义》。
朋友远在广东,他十分了解我的脾性,叹息过我此生注定无法探寻出古典文学的奥秘。但此次,他还没跟我打声招呼就给我寄来这本黄色封皮的小说。并且在msn上给我留言道:“推荐你看这本书,以你最好的朋友的名义。”
他从来没有这么认真过,以至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这本书。
这本书的封皮上镀着四个银光闪闪的大字——三国演义。
但很显然,我一整天就这么看下去了。这个城市笼罩在泛滥的白光里,在清晨星光还没有隐去的时刻,就已经悄悄涂抹起了天空,像是一个悠闲的公爵,在耐心地涂抹着他手上的全麦面包。
惊觉已经晚上七点时,这本书我已经囫囵吞枣似的看完了。这里面的人物让我记忆深刻,原本并不了解的诸葛亮与刘关张三兄弟的故事,在这本书里,我渐渐了解了他们。
诸葛亮是谁?是刘备三顾茅庐好容易请出的人。卧龙先生熟读兵法堪称有经天纬地之才,神出鬼没之术。先生舌战群儒,智斗八方,三气周瑜,令其死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增灶退兵,唱空城计,更是智勇超人,镇住司马懿不敢轻举妄动……更有草船借箭,借东风,八阵图,七擒孟获……先生的天纵之才让人言之不尽,道之不完矣。先帝兵败,在白帝城托孤于先生,先生流着泪接下遗诏,誓要辅佐阿斗平定天下。泪潸潸,雨绵绵。天降小雨,为此哭泣。
刘关张三兄弟是谁?他们虽不出同一族系,但在桃园之中,以天为证,各喝下三杯酒,留下了“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千古美谈。刘备手持雌雄双股剑,关云长挥青龙偃月刀,张翼德舞丈八蛇矛,就这样一个阵容,欲要平定天下,创造太平盛世,真不愧有雄心壮志。关云长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刘备死前的“愧对兄弟矣”,张飞因云长阵亡而大发脾气,从而丧失性命,刘关张的兄弟情真是感天地,泣鬼神。
吐一口浊气,心中波澜起伏,三国演义中的种种事,让我如同身临其境,沉醉其中,几乎无法自拔。
想起朋友那句语重心长的话,可能古典文学真的有它吸引人的一面。这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不漂亮的眼睛可以有美丽的眼神,不够标志的面容可以有可爱的神态,不完美的身材可以有好看的仪态和举止,这都在于一个人灵魂的丰富和坦荡。或许美化灵魂有不少途径,但我想,阅读其实是最好的途径。
评价诸葛亮——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15
最近我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他就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写的是东汉未年的群雄割据混战,魏、吴、汉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后司马炎统一三国的故事。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作家,罗贯中。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小故事就要数《草船借箭》了。故事的大概内容是: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比他有才华,无论怎样都想要诸葛亮出丑,于是他就让诸葛亮来负责打造10万支箭,表面上是和诸葛亮商议军事,内地里故意不把材料给他准备齐全,让三天后惩罚诸葛亮。
可令周瑜没有想到的是,诸葛亮早就想到了一个更好的办法。他找鲁肃借了20条船。让他别告诉周瑜。因为他知道周瑜是故意让他造箭的。就是为了想让他出丑,所以不能告诉周瑜,如果告诉周瑜了,周瑜一定会想方设法的阻止诸葛亮。诸葛亮精通天文。还知道很多将军的性格。他算出了三天后必有大雾。也算出了曹操多疑。加上大雾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只会朝我们射箭。我们只需要,在船上插上草把子。然后逼近曹军水寨。曹操向我们射箭时,箭自然的就插在了草把子上。
到了第三天,诸葛亮逼近曹军水寨,派二三十个士兵擂鼓呐喊。曹操知道了怕有埋伏,果然只朝诸葛亮他们射箭,到了六更时雾己经散开了,诸葛亮吩咐士兵们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了当正要去追。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早就驶出20里,要追也来不及了。于是诸葛亮成功借到了箭
《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要属诸葛亮了,他的原名名叫孔明,我喜欢他的机智,每次战斗总能想出很多好办法,就比如说《空城计》因为城里剩下的士兵已经不多了,所以诸葛亮想到一计,用几个人假装居民在外面打扫。司马懿看了,心想一定有埋伏,就带着它的10万大军离去了。诸葛亮早就算到司马懿一定会走小路,已经派人埋伏在那里了,但是周瑜可不这么看诸葛亮。他认为诸葛亮比他有才华就是不对,只有自己才能当最有才华的,于是经常想方设法的陷害诸葛亮,想让诸葛亮出丑就像我刚刚提到的草船借箭,可是诸葛亮一眼就可以识破周瑜的诡计,并且马上就可以想到如何应对他。
我读三国懂得了很多大道理,例如我读《桃园三结义》我懂得了不管我们的境遇的区别有多大,不管我们的性别怎么样,不管别人怎么看待我们 ,只要我们真心我们愿意我们就可以做真正的兄弟。
再比如读《草船借箭》等一系列关于诸葛亮的小故事。我懂得了想要战斗。不一定需要坚强身体,强大的力气如果考虑用用智慧来解决问题,说不定会更加方便。
《三国演义》。告诉了我们社会是残酷的,没有残酷就没有社会。《三国演义》还隐藏了很多道理,只要我们仔细去读我们就可以发现。
【评价诸葛亮——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