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上善若水优秀读后感

2022-04-25 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子上善若水优秀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老子上善若水优秀读后感 篇1

  水有形却无忧。谁也不能说清水的形状,我们把它放在什么样的容器里,它就是什么形状。它柔弱的好像没有自己的性格,好像谁都可以任意欺负它。垒个水坝拦它,它就静止不动。拿斧砍它,它也静静的承受却不受伤害。把它洒向空中,它就像珠子那样圆润的飘散开来。它遇热成气,遇冷结冰,遇风起浪,遇水相融。河由它淌成,酒由它汇成,井有水才是井,泉有水才是泉。谁都愿意向高处走,唯有水,无论你把它提到多高的地方,它都向着卑下流淌。

  老子说,最完善的人所具备的上等的德行,就像水一样。水的特点是能够滋润万物,使它们尽情生长,而又不与万物争功夺利。始终保持着平静,可以说最温柔最善良的东西。它具有的广阔胸怀和毫无所求,甘居人下的德操是最接近大道的本质的,这正是我们人类最应效法的德性。

  在老子看来。谁的行为方式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当它遇到阻碍时,它就会迂回百转继续前进,这就是曲则全,也是谦虚容忍的美德。而这种美德也与大道的柔软的特性最为接近。我们人类应该学习水的这种与世无争的宽容,学习水这种滋润万物而不图回报,功成而不局傲的谦逊美德。而这也是大道的德操,这与许多人在取得成就时只知道夸耀自己的努力及运气是多么不同啊。

  如果我们想体会大道的精髓,使自己形成最完美的人格,帮助自己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从而使自己的为人处世达到最和谐的境界。我们就要拥有像水一样的品性:真心真意的帮助别人而不图回报,避免针锋相对的矛盾冲突,不去争夺一时利益得失,面对困境依然坚持。取得成绩是不抢功自傲,谦虚礼让,唯有如此,才不会遭到他人的攻击而增加自己的烦恼和痛苦。会得到人们的赞扬和认同。使自己生活的更快活逍遥。

  老子在《道德经》的五千言中多次提到水,他把水作为人格的最高显示:人与人交往接触,很像水与水交融,嫉妒心猜疑心贪心都会搅浑了清水,所以老子谆谆教诲。我们言谈要像水那样,循循善诱,平和清静,以诚待人,施政要像水那样,甘居低下,走到人心的深处,从而得人心。

  孔子曾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了解到水柔静的真意,才能体会到水谦卑的本质,才能懂得奉献不争的深刻。

  老子上善若水优秀读后感 篇2

  总是很想亲取一瓢水,用心去感受造物主所赋予他的不平凡的个性。一如清晨的朝阳,外表平凡,内里却隐藏着无数浓烈而醇厚的意蕴,氤氲之间,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温润柔软的心底,更清晰地触碰到了那纯洁高尚的灵魂。

  真正的水,是不含一丝杂质的。也难怪古人云:君子之交淡若水。

  君子之交,不需计较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如功名,如利禄,只需将自己最深厚的情感融化在一颗真挚的心中,并赠予最亲密的故人,便是如水一般清澈的交往。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管仲叔牙知己荐贤,李白杜甫以诗会友。水,仿佛就成为了纯洁的代名词,而我们人性最深处的个性恰恰便是纯洁。眼泪,就是我们最真实的情感的宣泄。当他与你的心灵相契合时,便会散发出一股浸透肺腑的清香,洋溢在灿烂的笑容上。

  我不懂古人为何要在心如止水中添个“止”字,大概是因为不动的水是最娴静平淡的。

  古有化蝶逍遥的庄子,不为凡尘所动,甘于平淡,乐于平淡,任凭权势之争,利欲之逐,不能稍动其心。在世外纷乱之时,他却独自抱膝守望,内心平静悠远,自然给人以超脱万物的熏陶。后有躬耕自然的陶潜,半生沉于田园,以诗酒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并未有大富大贵,却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我想要追逐他们的身影,却看见了“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淡定,感受到了清澈凉柔的水,原来是,这般滋味。

  水光潋滟,山色空蒙,两者结合后的产物却是依然保存着水从上到下的玲珑。

  每每泛步山间,总会倾听那叮咚的泉水声。在我看来,这大自然的天籁胜似乐器上的演绎,每一次跳动无不淋漓尽致地展现着水的灵气。树叶,抑或任何轻盈的物体都可以漂浮在粼粼的水面上。也许水中有着一群崇尚艺术的精灵,她们轻轻地托着这些生物,并让他们陪自己唱歌,为自己伴舞,这该是多么盎然的景色。古书有云: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若是这三千弱水真的是因为太羸弱而不能承载任何生灵,大概便丧失了水的灵气吧。没有灵气的水,便如同没有文字的书籍,也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了。

  水,不惟形态万状千姿,内涵更是浓厚深刻。

  一句上善若水,直抒胸臆地表现了水的近乎完美和对水的偏爱。他没有花的芳香,却能倒映出各有千秋的美丽。他没有蜂蜜的甘甜,却有能容纳世间百态之味道的平淡。雁落平沙,我愿与你邂逅在朦胧圣洁的心底,那心灵的律动,是为你而起的赞美之歌。

  老子上善若水优秀读后感 篇3

  课上,老师曾讲到老子的“弱者道之用”时,谈到上善若水。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让我对水进一步加深理解时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深刻的认识。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在这里,老子说到了水的特性:谦卑、宽容、无争。

  水的这些性质,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我们人类,我们应该向水学习并具备水的特性。如果我们能像水一样,我们的社会就是一个充满和谐的、没有战争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将充满爱与宽容。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然而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利益当前,很多人背弃信义,不谦卑,不宽容,更充满着你争我抢的现象,有些人因此而提出悲观的想法:我们的社会没有道德可存了。

  老子上善若水优秀读后感 篇4

  本则选文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意思是: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这是一首对水的颂歌,老子设喻做譬,他将至善比作水,总结出处世为人之“七善”,即低调谦卑、淡泊沉静、包容宽仁、言而有信、透明公正、因势利导、顺时而动。

  对于当代人来说,老子倡导的如水般人生哲学的行为准则和品格,不可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那样的要求毕竟过高过难,但是它应当成为我们立身处世的典范。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应任劳任怨,顺势而为,尽己所能地去帮助别人。只有奉献不争,才能没有过失,才能提升自我,完善人格。这就是老子的“上善若水”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老子上善若水优秀读后感 篇5

  我们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学习,从阅读中我们也能够学到很多的知识和道理,阅读优质作文的这种好习惯能够帮助我们增加知识,不至于成为井底之蛙,那么写好作文到底应该要注意些什么呢?更多作文范文请见读后感大全网,推荐给大家阅读收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千多年前,黄河之畔,伯阳与仲尼同行论道。老子指着滚滚江水说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老子将水推崇为自然中最美好的事物,认为善行的最高境界就是水德,水德是最接近于道的。

  倘若撇开百家的学术之争,用平和的眼光看待这番话,其中耐人寻味的哲学思想和人文道理恐怕也能受用终生。“上善若水”的思想也因此流芳百世,供今人深思。

  水,厚德载物,化身形于万象,融生命于大地,甘心身处万万人之下,毫无怨言,情愿独留于最低洼和最潮湿的地方,故被称为“百谷之王”。

  古语有云:“海纳百川。”这般宽广的包容性,试问天地间谁能与之相提并论。同样,善是宽厚的,不拘于小节,是一种无私的博爱,如若仅仅局限方圆之内,又何谈“上善”。

  水,为生命之源,给予群芳以沁香,给予百草以灵气,给予人类以智慧,却向来无取于万物,更与万物不争。但是“不争”并不等同于“无争”,有“不争”就意味着有所“争”。只不过水所争取的并不是万物的崇敬,而是万物的和谐。行善,亦是如此。善是没有功利性的,否则无异于伪善。“施恩莫望报”,只要为善行,就无需苛求他人永远铭刻五内,只求一份心安。

  “水往低处流”并不是水自甘堕落,毫无尊严。低处虽污浊,却更能深知万物之苦;低处虽卑微,却更能体会自然之理;低处虽曲折,却更能领悟奉献之德。如此行善,怎可不谓之“上善”。

  水乃世间至柔之物,无形无影,能于缝隙中百转千回,但天下也少有出其右者。因为弱可胜强,柔能克刚,故有“滴水石穿”之情景。“上善”莫过于此,为善者行善,看似力量单薄,难成大事,实际上,“行善”的目的未必要“成善”,它最大的神奇在于巨大的感染力。倘若万物万象皆善,上善可成。

  然而,纵然是水也难免会有翻腾千里,咆哮不止之时,甚至能够席卷大地,吞没一切。由此看来,一味的行善并不就是上善。善是有原则的,好心办坏事也不是理由。如果对人性泯灭者行善,无异于为害世人;如果对穷凶极恶者行善,更等同于纵容黑暗。如此善行,不如不为。

  并且,水可因时而变,在相应的时间做出最合适的选择。当一切如常时,则为水;当炎热炙烤时,可为气;当酷寒侵袭时,能为冰。做善事也需把握时机,何时可为善,何时为何善,皆在变化之中。

  上善若水,又岂止如此;人生智慧,又岂能言尽。故语止于此。

  老子上善若水优秀读后感 篇6

  水,洁净透明,却能洗去世间一切尘埃;水,柔顺卑下,却能冲破世间一切艰难险阻;水,无色无形,却能滋养世间一切苦寒贫瘠之地。

  《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是的,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应有水品格:利万物无所求,处所恶无怨尤。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善要有宽容心。南非总统曼德拉,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因反对种族隔离制度被监禁二十七年。在当选总统的就职典礼上,却拥抱了当年迫害他的三名狱警,真诚的感谢他们的陪伴,这是令全世界肃然起敬的博大胸襟。世间多有以牙还牙之士,但曼德拉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君子不念旧恶”,什么叫做以德报怨的善行。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博大深广,人有容人之量,方能成为善者楷模。

  春雨入夜,润物无声,上善要有淡泊心。常有人抱怨自己辛苦助却连句“谢谢”也没得到,其实他大可不必这么生气。我们帮助他人,不应该为了求得回报。像陈光标那样高调做慈善的人大有人在,但我们更欣赏青岛十字会收到的无数托名“微尘”的捐款人,他们感动了中国。不图名利的善行更纯粹,也更能让行善者获得快乐。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与人为善,说明自己还可以有能力付出(给人让座没衰老,为人捐款不贫穷),这不是令人快乐的事吗?静水流深,水泽被万物,又何曾要求得到赞美呢

  在山泉清,出山泉浊,上善当有尊重心——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滴水穿石,不舍昼夜,上善当有恒久心—— 一曝十寒最伤人。我们帮助他人,应尊重受助者,不要以救世主的`姿态、施舍者的嘴脸出现,那不是善行,是虚荣。

  善心的贵贱不以善款的多少论断,善行的高低不以善行的大小区分。“勿以善小而不为”,只要心灵如水般纯净,皆可为上善者。

  老子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夫唯不争,故无尤。又言: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愿我们一心向善,从善如流,一生无忧。

  老子上善若水优秀读后感 篇7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光看文字就会觉得很美,而这其中所包含的道理更是博大精深!老子用有形的水来指代无形的道,高度赞扬了水的各种优点,并以此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处世哲学,令我受益颇深。如果我们能把“水”之道运用到生活、工作中,我想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很多美好的变化。

  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像水润万物一样主动伸出自己的援手;当自己的利益和别人、集体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去包容、谦让;当遇到各种诱惑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涤万物而自清;当我们觉得想要放弃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有滴水石穿的毅力;当我们生活安逸停止前进的时候我们是否能有奔流到海的追求等等······是否之间,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悟,去学,去做!

  每次参加道德讲堂对我的心灵都是一次洗涤,今天听刁老作报告,看《寻找微笑》公益短片对我触动很深。我在想我们每天忙忙碌碌过好自己的日子,却忽略我们身边还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还有很多同胞生活在疾苦之中。人生的价值不仅是自己实现了多大成就,更在于这个社会有没有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更好,我想我们该为这个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我是这样想的,却还没有这样做,想和做之间有一个高度,这个高度便是我成长所需攀登的高度。我想以此来勉励自己,每天进步一点,多做一点,终而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老子上善若水优秀读后感 篇8

  结合近期的阅读与思考,我有幸在本次读书会中进行发言。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

  齐桓公大度慷慨成霸业,令我钦佩;管仲不计前嫌展才学,使我感叹。但使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鲍叔忠君忠国、推贤举才的无私,是鲍叔退位让贤、宁居其下的甘愿。

  《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鲍叔如水一般,利万物而不争。哪怕身处光芒万丈后的阴影处,也滋润万物,不问名利。哪怕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是管仲而不是他,君王重用百姓夸赞的是管仲而不是他,他仍默默付出,不争不怨。鲍叔此般如水一样的德行,铸就了这千百年来仍闪耀着光辉的伟大人格。

  鲍叔识人知人而不妒,推贤举才而不恨,不务虚名,甘居其次,试问古今以来,有几人能有此般忠义,此般胸襟?如鲁迅所言:“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落红有情,每一处绿意都生机盎然;“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五载。”人间最美是鲸落,孤独的海洋里绿洲温暖;“上善若水”,每一处清流都炫如星河。

  中秋将至,十五的月亮将大放光彩。但地球的背面,是太阳把自己的光散发出去,而被月亮反射入人们的眼。十五夜里那轮光洁明亮的月啊,若是没有太阳的不争不抢,无私无怨,你怎会被文人骚客们赞誉千年,寓情万世呢?成就霸业的齐桓公啊,施才展学的管仲啊,若是没有鲍叔的忠君忠国,润物不争,又哪来春秋霸业之美谈,雄韬伟略之佳话呢?

  所幸,“世人不多管仲之能,而多鲍叔知人。”

  所幸,世间此般“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

  所幸,世有上善者,书亦文录之。

  阅读一个人,阅读一段史,阅读至贤至圣的品行,阅读芸芸众生的异同。在阅读中深受感动,在阅读中修身养性。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老子上善若水优秀读后感 篇9

  “上善若水”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此典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几句话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柔弱胜刚强,柔可克刚。

【老子上善若水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9篇)】相关文章:

《童年》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21篇)03-15

老子的语录03-01

老子的名言04-24

《老子》阅读答案11-18

平凡的世界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10-26

《平凡的世界》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10-25

历史典故:老子出世11-21

老子的名言名句01-20

关于老子的名言12-17

《诗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2-22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自私的基因优秀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