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读后感

2021-01-04 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根随笔》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培根随笔》读后感1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培根随笔.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这是一部世界性的经典著作,它语言简洁,直接犀利,文笔优美,格言警句迭出,大多是论述人生重大问题以及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思想深刻而精彩,见解独到而精辟.这本书中讲述的培根对人生的感悟,许多的处事方法和思想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绝对是青少年阅读课外读物的不二选择.这本书中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有论死亡,论逆境,论友谊等.培根随笔读后感

  读到论死亡,我明白了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规律,是人生旅途的终点,也是人生旅途的另一起点.培根从人们害怕死亡,不敢直面死亡这一个逃避心理出发讨论了有关死亡的话题,论述了自古以来的一些英雄人物都直面死亡,战胜死亡,说明了死亡其实并不可怕,也没有那么痛苦.我认为人们之所以对死亡的到来感到恐惧和害怕,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受到他人及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的认为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二是伴随着死亡而来的东西将死亡衬托得极其可怕.其实只要我们坦然面对死亡,就会克服这种恐惧心理,就会发现死亡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而且,人类的有些精神是可以无视死亡的.爱国之心献身死亡,勇敢之心蔑视死亡.

  论逆境中的一句话使我受益匪浅,那就是塞内加的一句高论;顺境的好处固然令人羡慕,但是逆境的好处则令人赞叹.培根在文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和顺境相比,逆境更能锻炼人,塑造人,而人的一些美好品质和崇高精神往往都出自逆境.而我也是如此认为的,不经历风雨怎能遇见美丽的彩虹,不经历逆境怎能更好的成长.

  论友谊这篇文章告诉了我朋友的重要性和友谊的可贵,朋友在阳光来临之时陪我们一起享受温暖,在暴风雨来临之时和我们一同面对.所以说,朋友既可以在我们郁闷脆弱时给我们心灵的支持,也可以是我们变得更加理性.正因为友谊如此可贵,我才更要珍惜自己的好朋友,使我们的友谊在前行的路上更加深厚.

  培根随笔中的文章无一不是能够对我们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刻教育的,每读一篇文章,我都能从中找到值得我学习的东西.如;我明白了死亡并不可怕,也不值得恐惧,那只是我们人生的另一种开端.逆境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基石,我不再抗拒逆境,我开始坦然接受它,战胜它,将它变成我成长道路的垫脚石.友谊可以慰籍心灵和加强理性,只有与朋友一起同行,互相学习才会更好的取得成功.

《培根随笔》读后感2

  《培根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是诗意和哲思的完美结合,“读之犹如聆听高人赐教,受益匪浅。”

  作家培根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培根随笔》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等,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论真理》中,他谈到“探究真理即要对其求爱求婚,认识真理即要与之相依相随,而相信真理则要享受真理的乐趣,此乃人类天性之至善。”是啊,要追求真理,认识真理,更要依赖真理,因为与智慧相伴的是真理,智慧只存在于真理中。

  在《谈读书》中,知道了读书之用有三:一为心旷神怡,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其实,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但读书亦有方法,讲求实际者鄙薄读书,头脑简单者仰慕读书,唯英明睿智者运用读书。的确,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我最喜欢的就是那篇《论友谊》了。

  “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每个人都需要朋友的陪伴,需要友谊的滋润。人的一生会遭遇无数次相逢,有些人是你看过便忘了的风景,而朋友,将成为在你心里生根抽芽的人。培根在文章中写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是的,友谊能使欢乐倍增,悲痛锐减。

  但是世上友谊本罕见,真挚友情更难求。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并不是失去了一些朋友,而是我们懂得了谁才是真正的朋友。成长总会让我们或得或失,朋友彼此之间容易出现分歧误会,可能有吵闹,可能有谅解,但总是需要信任、宽容、真诚来辅助陪伴。因为,友谊有着两种可观的作用,即平息感情和加强理智。

  处于花季的我们,左右有朋友,曾经的懵懂可能让我们在友谊上付出过代价,但是不得不说,友谊真的很重要,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荒野。朋友是什么?一个灵魂居住在两个肉体中,《论友谊》让我明白了,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朋友,而是有朋友相伴,我们才有了最好的时光,且行且珍惜。

  读《培根随笔》,好像听不到作者灵魂的絮语,也不像一位朋友在娓娓谈心,倒像是在听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谈,因为书里包含着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是对人生的体会。

  若读透这本书,仿佛就看透了人生,因为作者从字里行间透露出他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

  很多时候,换一个视角,就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和一份精彩的生活,智释人生吧!

《培根随笔》读后感3

  <培根随笔>是与<海底两万里>一起买的,起初,我对它比对<海底两万里>更没有兴趣,除了看起来古板的书名,还有刚开始翻阅时乏味的内容,都使我不愿再看它第二眼,于是,它被我残忍地扔到了乱七八糟的旧东西里。在网上,我了解到这是一本评价极其高的书,看了出于书中的各种真理名言,我便知道了,这是绝对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从杂物堆里将被埋几个星期的<培根随笔>翻出来,沉下心,将书翻开。

  <培根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读之犹如聆听高人赐教,受益匪浅"。作者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被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论美>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重点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貌与美的德行结合,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一个打扮华贵的人的美是供人欣赏,转眼便是过眼云烟;而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永垂不朽的。

  <培根随笔>的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读着它,就像听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谈,使人受益匪浅。

《培根随笔》读后感4

  《培根随笔》是十九世纪英国的著名作家弗朗西斯·培根一生心血之结晶。在这本书中,培根几乎谈遍了人类生活的的方方面面。他见解独到,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

  我是在六年级的时候接触这本书的,当初是因为朋友的极力推荐,其实我当时很不以为然。但之后某一天因为实在无聊,才让它重见天日。不知不觉中,我竟然迷上了这本书。每个章节我都要看许多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论死亡》中的一句:“复仇之心可以征服死亡,爱恋之心足以蔑视死亡,荣誉之心会献身死亡,悲痛之心会奔赴死亡,恐惧之心会预期死亡。”

  对此,我深有感悟:一个人在仇恨的驱使下,可以做出任何事,为了报仇,就连付出性命都在所不惜;当两个人相爱,并且爱得很深的时候,死亡便在他们心中变的微不足道;人为了获得赞赏,为了让自己名留青史,为了让别人在提到自己的名字时用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可以将自己的生命献给死亡;一个人在极度悲痛、伤心之时,可能会因为承受不住而自杀什么的;人在因为什么东西而担惊受怕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未来,为自己的命运而担忧……虽然我可能永远不会因为这些东西而投向死亡轻柔的怀抱,因为我的人生很平淡,而且可以说大部分的人生都是很平淡,但这并不妨碍我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甘于平凡,却不甘于平庸。

  虽然我现在并不大,但也并不小,已经能明白死亡的含义了,死亡意味着离别、痛苦,不仅是自己的,还有家人,如果争气一点的话,可能还会有更多人,但我觉得能为别人作出贡献的死亡才是有意义的,像普通人一样,碌碌无为的过完自己的一生。我不想在生命的尽头,当走马灯放映时,像看一场烂片一样索然无味,甚至心生厌恶。“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每当我吟诵李清照的这句诗时,就会心潮澎湃。有人可能觉得我好高骛远,都还没成年就想死的事,但我觉得这是对人生的一种不满,是一种拒绝平庸的表现。

  培根的每句话都蕴藏着做人的道理,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三观非常正直的人。《培根随笔》中,他的每一句话都更能让读者在阅读中塑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看完这本书后,我印象中的培根是个语言正中红心,但同时令人遐思的牙尖嘴利的英伦绅士的形象。

  《培根随笔》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很享受与它相伴的时光。

《培根随笔》读后感5

  读了《培根随笔》,感觉自己深受教育。

  培根是哲学家,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国,还是几百年前的古人。这三点对我来说都是距离。我对哲学家一向不怎么感冒,总觉得哲学太深奥,我搞不懂也不想搞懂;作为一个欧洲国家的英国,隔得那么远,远不像祖国的某个省,某个城市那样能给我亲切感,所以我对这个国家也不怎么感冒,因为暂时也不奢望有朝一日能去牛津或者剑桥留学,所以也不想对它感冒;几百年前的古人,我一直以为与他们之间的代沟太大了,我对他们总是敬而远之的。

  但是,一读《培根随笔》才发现,所有的距离都不是问题,我和几百年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原来也可以亲近。这实在是《培根随笔》的魅力的功劳。

  哲学是深奥难懂的,有康德的三大批判为证,据说黑格尔的《小逻辑》也绕晕了不少聪明人的脑袋。但《培根随笔》给人的感觉不一样,它很好懂,没有艰涩的哲学名词,也不故弄玄虚。仅仅从文字的语气看,完全是一个大叔在跟你拉家常,只不过谈的不是柴米油盐,而是人生、智慧、爱情、友谊等高雅的话题,当然这些话题也是很多哲学家喜欢讨论的。要是所有的哲学书籍都这么好懂,我一定会喜欢哲学。这感觉,完全就是一个知识广博、生活经验丰富的大叔在和你谈心,谈着谈着,你就被他征服了,你也就信服他说的那些道理;听着听着,你不知不觉中就长了见识,明白了很多事理。

  读《培根随笔》所长的见识之一就是,知晓了不少西方世界的事。作为一个生活经验丰富的人,培根在他的书中谈了不少的见闻,当然谈的是他所在的英国和欧洲的事情。读他的书,仿佛就是一个欧洲通在带着我们游历,欧洲各国的风士人情,历史掌故,山川地貌,由他娓娓道来,我们再一一听下去,如沐春风。原来远在万里之外的欧洲,那里的风俗人情跟我们这里的大同小异,好人也同样热心肠,坏人也同样捣蛋。高鼻子蓝眼睛的那些家伙,其实很幽默风趣善良。

  读完《培根随笔》,我对这几百年前的`古人也产生了亲近感,不觉得有什么代沟,除了觉得他博学、幽默、机智外,并不觉得他高高在上,也没觉得他板起一副面孔。由此我觉得,古人并不是古板之人,在感情上与现代人完全是相通的,我先前对他们你印象,实在是偏见。

  以上算是读《培根随笔》的感受,也算是收获。我想,以为有机会,我一定多读读这样的书,读书的好处看来还真的不少呢!具体的好处肯定不止这些,培根在他的《论读书》中,对读书有全面的洞见,我以后一定再好好学习。

《培根随笔》读后感6

  很多人都喜欢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培根,但我却不!!我讨厌这个站在贵族立场与男权视角的培根,我讨厌这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我讨厌这个拥有着功利主义思想、深谙于官场运作的培根!

  不过,前两天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开这文章中写的都是美、德兼备的男性帝王不说,这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而厄运则最能发现美德。"信手拈来的一句话,甚是耐读,索性将它摘下来。细细咀嚼一番后,竟被我品出几分味道来,我想不仅厄运能发现美德,它还能使自己更透彻的看待自身缺点。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乱。”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培根随笔》读后感7

  说到培根,谁都会想起他那句遐迩传扬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的确,当今社会,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在这个暑假,趁着闲暇时间,我有幸拜读了他的著作——《培根随笔全集》。那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犹如当头棒喝,击醒了不知多少梦中人。

  培根,他是命运多舛的一个人,生在官宦之家的他,年幼时就受尽了功名利禄的熏陶,长大后也就顺理成章的走上了仕途之路,然而,在经历浮沉的宫廷政变后,他最终被罢去官职。在沧桑的岁月里,他的人生受尽了苦难的历练,也就越显得芬芳。读他的文章,就像在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赐教,须耐心倾听,反复揣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开这文章中写的都是美、德兼备的男性帝王不说,这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而厄运则最能发现美德。"信手拈来的一句话,甚是耐读,索性将它摘下来。细细咀嚼一番后,竟被我品出几分味道来,我想不仅厄运能发现美德,它还能使自己更透彻的看待自身缺点。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培根随笔》读后感8

  “事情一旦到了采取行动的地步,迅捷就是最好的手段。”赔根在随笔中如此说道。

  的确,世上最无用之物莫过于拖延。

  “幸运如市场,许多时候,如果你能多待一会儿,价格就会降下来,或者至少,它先给你容易抓的瓶把,如果你不及时抓住,就给你难抓的瓶身……”培根讲述了哲学、伦理、处世之道。

  常道:“今日事今日毕。”可即使是这句烂熟于心得话,也未在心中打下牢固的根基。

  不知多少人,拿着手机,抱着“再玩五分钟”的心态,一夜不眠,最后落个头晕眼花,腰酸背痛,次日昏昏欲睡,说不清昨夜究竟有何意义。不知多少人,将事情一拖再拖,最后手忙脚乱,悔不当初;不知多少人,在选择的路口举棋不定,错过了最佳时机,最后落得两手空空。

  拖延是一把枷锁,锁其心智,钝其行为,毁其人生。

  个人拖延,得一时欢愉,在事后暗悔时光飞逝,竟抓不住它的尾巴。上级拖延,导致任务完结不了。社会拖延,使整个社会停滞不前,沦为一盘散沙,国家拖延,逃不了“落不了就要挨打”的悲催命运。

  百无一用是拖延,在经历了无数个起早贪黑的日子,终有一日下定决心将之更改。于是,每日紧抓时间,竟比之前早了几个小时入眠。不曾为当初愚笨的作法所自耻。

  生而在世,难免心存几分懒惰。但如何将之克服?可谓,目标之重要了。拖延最好的解药便是恒心与毅力。

  “在事情初起之际抓住最佳时期,绝对是至高无上的智慧。”赔根又道。

  是啊,机会不等人。

  总有人自认为“怀才不遇”是他人的不赏识,亦或认为某些机遇“不堪入目”而一拖再拖,最后在心怡之物来临之际,芳华逝去,束手无策。

  中国首富李嘉诚,当机立断,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落后,土地空旷。但就是这样前途渺茫,经济体系不全的旧社会,李嘉诚牢抓商机,代巨款买地皮。也正是这令人大跌眼镜的做法投资,使他发家起业,成为了亚洲地产大亨。在机会的路口,他绝不拖延。

  百无一用是拖延。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是否应遵从先辈的教诲,在机遇、选择、心智中不留下一丝拖延呢?

  马上行动,没有借口。对迟疑说不,对犹疑说不,对彷徨说不。

  “子弹出了枪膛,飞起来速度极快。”世上最无用之物,莫过于拖延!

  点评:本文立意深刻,由拖延时间到拖延时机,层次分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朴实独特的观点脱颖而出,作者所选用的素材引述时代普遍关注的事例辅助议论,运用李嘉诚的事例突出议论了把握时机的重要,使议论的针对性、时代感更强,扣题紧,联系生活实际,结尾由伟人到自身,呼吁青少年远离拖延。大有忧国忧民的心态,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可谓一篇佳作。(指导教师:刘冬梅)

《培根随笔》读后感9

  《培根笔记》读后感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这本书就是他的言论集。“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其中,最让我感慨的还是“论死亡”这篇随笔。因为,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没了生命,那还谈何友谊,谈什么幸运、财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实现你的愿望。然而,人活着并不是虚度年华,而应该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错过。人在世就得使你的生命有意义,要为自己的目标、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胜利的曙光时刻在等待着你的凯旋。而我们呢?真正明白了吗?虽然很多人都很畏惧死,虽然这个字眼会让我们的恐惧油然而生,可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经很充实、很美好了,“死”又算得上什么呢?你已经不枉此生了,你会觉得人生好幸福。聋哑盲人海伦。凯勒,这是一个众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对待她,你抱什么样的态度,心里应该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点点怜悯之心的人都会感动,甚至为她而哭泣。这样一个残疾人和我们这些正常人相比,我们当然占了上风了。那又畏惧什么呢?我们为什么就不如她呢?照理说,我们有能力学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会因你而改变,人生会因你而绚丽多彩。所以,挑战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体味出它的浩荡;生命就像一首优美的歌曲,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谱出优美的旋律。把握你的生命,努力奋斗,撒下汗水,不断耕耘,为你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一个好学深思的读书人,往往是一个才情并茂,文采飞扬的人。而培根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随笔展现了他的文采,展现了他的人格,也展现了他的论点。

《培根随笔》读后感10

  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可能对这个人生思考并不是很多,我们会迷惘,会犯错,会停滞。而这本《培根随笔》带来了福音,这本堪称“人生哲学”的书,会使这个阶段的我们受益匪浅。

  里面有许许多多精致的小故事,这些故事或生动,或有趣,而作者将这些深刻的哲理和感悟埋在这些小小的浅显的故事之中,让人一刻顿悟。这是一本充斥着哲学的寓言,是一片有着许许多多理论的童话,是让人一读就懂的高超散文,人们惊叹着这本书,同时也惊叹着里面的哲理。

  培根说的话是有绝对道理的,发人深省的,培根也将自己的优秀品质与人生的过程埋人了这本随笔集里,我们在不同的随笔里能看到不同的培根

  或许,在这许许多多的培根中,我们感受最深的便是那个追求知识的培根。

  他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永垂不朽,鼓励了这世界上一代一代人的生活。

  他说,学皆成性,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他以书人合一油然而生的感悟。

  他说,知识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句话,与自然顺应,与现实顺应,与生活顺应,真正的方法,就在为他人做出贡献,而非只为书中做作。

  他说,学识之完美需靠实践,虚的事物,需用实来检测,否则本末倒置。

  这本书不仅带来了哲学意义,也带来了现实意义,他在这本书的领域几乎是方方面面,政治、经济、宗教、爱隋、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几乎无一不全。我觉得,培根将他写出来,无非是是想在方方面面都达到了完美,这种态度,他自己在这本书里也有所体现,正如前面所说,在培根的文章里,什么样的文字,什么样的哲理,就代表了什么样的培根,他不奢求他物,但愿舍己为人,这是贯彻整本书的真理,是在这个时代最有用的真理,他认为美是有用的,只有奉献的美和双重的美才能发挥真正的色彩。

  我们如今渴求着许多,而培根也早已指出,这些东西被包上了华丽的外表后,人们所见到的,根本不是本质。这给我们人类自诩的本质当头一棒,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类在智者面前,多多少少都是贪婪的,我们只有追寻自己的自由意志,才能够拜脱这些名号,何必为了一些带不走的东西而疯狂呢?这给我们现代的道理不亚于一本哲学总集,古人的智慧,或许比现代人的智慧更加冷静和凝实时至今日今时,我们也未曾忘记这本书的价值。时间能够证明书的价值,如今,这本书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不可磨灭的真理。

《培根随笔》读后感11

  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有说不尽的道理;没有动人的抒情,却有令人深思的魔力。《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整本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五十八篇随笔。每一篇都有一个论点,充满睿智的语言,使读者不禁为之赞叹。

  培根时而站在世间红尘之外,来阐明人们至今仍纠缠不清的俗事;时而站在普通人的内心深处,来解释人们被世间万事所累的因与果。培根用其敏锐的洞察力将超出凡人的人生思考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通读全书之后,我充分体会到了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

  《论时机》中说到"当危险逼近时,善于抓住时机迎头邀击它要比犹豫躲闪更有利。因为犹豫的结果恰恰是错过了克服它的机会。"仅仅一句话,让我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回忆起成长的过程,有多少磨砺我、让我成熟的机会却都被我甩掉,要么请人帮忙,要么置之不理,从未鼓起勇气去抓住时机,去拼搏去努力一把。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确定论来准确描述的,但机遇确是成功的首要因素,成功的一幕幕,哪一幕不是因为抓住了时机?《论时机》让我懂得要时时做好准备,准备迎接困难,准备抓住时机,准备面对成与败。

  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本文不仅仅给大家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哲理,而且充分表达了他的论点,如:“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一句话,揭示了求知的不同作用,求知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弊,要看每一个人求知的目的。再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还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也同样阐明了一个道理:一个好学深思的读书人,往往是一个才情并茂,文采飞扬的人。而培根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随笔展现了他的文采,展现了他的人格,也展现了他的论点。《论美》中,培根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说外在美不重要,他站在中间的立场,外在美不是不重要,每一个人都应该爱美,因为这是对自己的的尊重。可是内在美才是真的美,外表的美不能代表什么。就是这样,简简单单,告诉我们一个又一个值得深思的道理……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培根随笔》就是这样一本上进的好书!

《培根随笔》读后感12

  弗兰西斯·培根就是这本书的作家,他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他竭力倡导“书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进着社会的进步。他还有许多著作如《学术的发展》、《论说文集》、《论事物的本性》等。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真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理是什么东西?”彼拉多当年玩世不恭地取笑说。他提这个问题是不指望得到答案的。世人多数心随境变,他们认为坚持一种信念就等于自戴一种枷锁,会使思想和行为无法自行其是。虽然作为一种学派的怀疑论早已消逝,但持这种观点者仍大有人在——尽管他们的观念未必像古人那样清晰而透彻。

  谎言--虚伪的代名词(不包括善意的),文中说的一句话我很认同,人们之所以愿意去追随诡言是为了是“由于诡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那些恶习”,人性,一个强壮到不能再伟大的事物,,却又同时渺小到不能再脆弱,追随诡言,是在逃避,去逃避那些内心中的某些事物被活生生、血淋淋地揭开。文中说得不错,气炸地行为像蛇,只能靠肚皮爬行。没有任何罪恶比虚伪和背叛更可耻的!所以蒙田在研究“骗子”这个词为何如此可憎时说得好:“深思一下吧!说谎者是这样的一类人,他敢于狂妄地面对上帝,却不敢勇敢地面对世人!”

  正是如此!曾经有一个预言,说基督返回人间的时刻,就是在大地上找不到诚实者的时刻——而谎言就是请求上帝来执行末日审判的丧钟之声。对于虚伪和欺诈者们,这乃是一个严肃的警告啊!别真的让童年成为最“纯真”的时光,然后永远尘封在回忆最深的角落里。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培根随笔》读后感13

  《培根随笔》,可谓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字字珠玑,是培根生活的结晶,是人生的智慧之作。它虽是随笔,篇幅几乎都不长,但每一篇都凝聚着作者对于人生、哲学、社会结构和思想体系的认知与思考。

  这本书,呈现给你的,是多少精辟的哲理!潜移默化中,你会从中逐渐领悟到这些老练锐利的文字的振聋发聩的力量。而这些文字之所以会具有这种力量,我想,这与《培根随笔》的作者——弗朗西斯·培根四十多年的宦海沉浮有着密切的联系。弗朗西斯·培根出生于位高权重的官宦之家,他聪慧而富有才华,被伊丽莎白女王称为”朕的小掌玺大臣“,他十二岁就上了剑桥大学,但父亲早逝,又是次子,所得的遗产并不多。弗朗西斯·培根自立谋生,成为律师,经历几次沉浮成为朝廷重臣,却又牵连因一桩受贿案而罢官为民。培根一波三折的经历,为他写《培根随笔》奠定了丰富的社会认知经验与人生阅历,但同时也不难看出,封建时代英国王朝所统治时期思想文明的日渐落后,而培根正是对于时代新思想文化热潮所提出的革新观点。

  这其中,也有培根对于人的性格、行为所提出的建议。譬如《谈报复》,但有人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你是不是会报复呢?培根认为,”报复是一种野道,人性越是趋之若鹜,法律就越应将其铲除“,道理确实如此。当你的仇恨埋藏在心里越久越深,仇恨越会吞,噬你的心灵,但你的心中却不会认为自己的仇恨有什么错,会给他人带来如何之深的伤害,那么,我们为何不放下这不可挽回的令人耿耿于怀、心痛不堪的仇恨,去宽恕他人?“宽恕别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若干年后,回首这岁月的往事,你不会因为报复而无奈、悔恨亦或是怅惘,宽恕了,氤氲心头的,只会剩下缕缕的感动与安慰。

  在相似的人生追求与轨迹下,很多的灵魂都在迷失,在彷徨,在苦闷。阅读《培根随笔》,可以让我们的心静下来思考。《谈厄运》教给我们厄运可以造就坚韧,培育美德,使人的意志愈加坚强,在厄运过后总会有春风十里;《谈父母与子女》则启示我们父母对于子女的溺爱会加剧自己的不幸,同时也会影响子女之间的和睦,加剧勾心斗角;《谈花销》则使我们懂得如何去花销……

  《培根随笔》使我们在时光荏苒中,懂得了成长,懂得了人生。当你的心累了、伤了、乱了,不妨畅游在这本书当中,放飞心灵,同时亦在品味道理。细腻之处,如明亮璀璨、馨香流转……

《培根随笔》读后感14

  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人们独具或退隐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那些有实际经验而没有学识的人,也许能够一一实行或判断某些事物的细枝末节,但对于事业的一般指导、筹划与处理,还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胜任。

  耗费过多的时间去读书便是迟滞,过分用学问自炫便是矫揉造作,而全凭学理判断一切,则是书呆子的癖好。学问能美化人性,经验又能充实学问。天生的植物需要人工修剪,人类的本性也需要学问诱导,而学问本身又必须以经验来规范,否则便太迂阔了。

  机巧的人轻视学问,浅薄的人惊服学问,聪明的人却能利用学问。因为学问本身并不曾把它的用途交给人,至于如何去应用它,那是在学问之外,超越学问之上、由观察而获得的一种聪明呢!

  读书不是为着要辩驳,也不是要盲目信从,更不是去寻谈话的资料,而是要去权衡和思考。有些书只需浅尝,有些书可以狼吞,有些书要细嚼烂咽,慢慢消化。也就是说,有的书只需选读,有的书只需浏览,有的书却必须全部精读。有些书不必去读原本,读读它们的节本就够了,但这仅限于内容不大重要的二流书籍;否则,删节过的书,往往就像蒸馏水一样,淡而无味。

  读书使人渊博,辩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细。如果一个人很少写作,他就需要有很强的记忆力;如果他很少辩论,就需要有急智;如果他很少读书,就需要很狡猾,对于自己不懂的事情,假装知道。

  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富于想象,数学使人精确,自然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使人善辩。总之读书能陶冶个性。不仅如此,读书并且可以铲除一些心理上的障碍,正如适当的运动能够矫治身体上某些疾病一般。例如:滚球戏有益于肾脏;射箭有益于胸部;散步有益于肠胃;骑马有益于头部等等。因此,假若一个人心神散乱,最好让他学习数学,因为在演算数学题目的时候,一定得全神贯注,如果注意力稍一分散,就必得再从头做起。假若一个人拙于辨别差异,就让他去请教那些演绎派的大师们,因为他们正是剖析毫发的人。假若一个人的心灵迟钝,不能举一反三,最好让他去研究律师的案件。所以,每一种心理缺陷,都有一种特殊的补救良方。

《培根随笔》读后感15

  说实话,我是很怕死的,战胜死亡的帮手。怕到培根所说的那些战胜死亡的帮手对我基本不起作用的程度。我怕死的原因,并不是培根所说的死亡的声势。

  丧葬仪式以及其中的悲号痛哭对我的影响不大,因为总体来说我是一个比较独立思想的人,别人的行为对我影响不大,起码是培根这样的哲学家之外的普通人对我影响不大,而哲学家我还要挑一挑,看不顺眼的对我影响也不大,看顺眼的对我的影响也只是稍微大一些。那么我为什么怕死呢?不知道,只能说就是骨子里怕死。培根在他的随笔集2里提到的战胜死亡的帮手有这样一些:复仇、爱情、荣誉、悲哀、恐惧、哀怜、忠诚、事业。我想了一下,这些事情肯定会暂时起麻醉剂的作用,麻痹怕死的神经。但是,这些事情的麻痹时间有多长,其麻痹效力是否足以战胜死亡,则完全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

  究其实质,因为这些麻痹之所以成立就是因为教育或洗脑的结果,而不同时空环境下的教育或洗脑内容是不同的,教育和洗脑的效果对不同的人也会不同。逐个分析一下上述帮手。先说复仇,虽然西西里式的复仇有些极端,但是总的来说个人或家庭复仇还是容易理解的;至于大的人群复仇例如村/团伙/民族/国家,大部分是老大们的忽悠,能不能到不怕死的程度其实并不像老大们说的那么夸张。爱情特别是失恋带来的强烈痛苦的确可能暂时压过对死亡的恐惧,但是一般来说越强烈的东西也越容易随风而逝。荣誉是各级老大们用来让人干活而又省钱的主要手段,捅破窗户纸后就会发现其实是浮云。亲人间的悲哀源于多年的亲密关系,大范围的悲哀则往往是由于大范围的洗脑,日本战败后大量日本人自杀是后者的典型案例。恐惧,其实是一个比较的问题,也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对其它恐惧的比较。忠诚和复仇有些类似,忠于家人是应该的,忠于其他则肯定是被其他洗脑的结果,为忠于皇帝而死是何等愚蠢就不用说了,为忠于某个概念而死也只能让这个概念的最大获益者获益。

  最后,为事业而死也类似于为忠诚而死,如果这事业的最大获益者是别人;如果事业是自己的爱好,那这就是一个精神状态的问题了,因为这在本质上和为吸毒而死是一样的。对于我而言,培根的帮手说的根本错误在于,他所说的帮手都是杀手而不是帮手。也就是说,这些帮手不是帮你战胜死亡,而仅仅是帮你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心理。通俗地说,就是帮你安乐死而不是帮你不死。培根选择这些帮你死的帮手而不是帮你不死的医学,这让我不知是该叹息培根,还是叹息培根所在的时代。

【《培根随笔》读后感】相关文章:

1.培根随笔读后感悟

2.培根随笔读后感

3.《培根随笔》读后感

4.《培根随笔》读后感

5.读《培根随笔》有感_培根随笔读后感800字

6.培根随笔读后感600字 读《培根随笔》有感

7.《培根随笔录》读后感

8.《培根随笔》读后感范文

上一篇:《青干院新生的内心世界》读后感 下一篇:《童年》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