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沉思录的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沉思录的读后感1
说实话,我不喜欢读这类深奥而且关于哲学的书。但为了寒假读书心得我还是耐着性子看了下去,不过,真的受益匪浅……
这本书是由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十二卷的人生自省自语。我读后觉得非常拗口,很难读懂它。特别是关于宇宙、理性及神灵等抽象的东西,但这本书却又他独特的魅力,让人忍不住继续读下去……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保持淡泊明志的高尚情怀。“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世界远不是一块净土,但心灵可以是块净地;逃避不了周遭的喧嚣,但可以退守内心的宁静。
保持自省内练的心灵历练。奥勒留说:“那操纵你的是隐蔽在内部的信念的力量”,“如果外部事物使你烦恼不安,那么请你注意,使你心情烦乱的并非事物,而是你对事物的'看法,而只要你愿意,你是很可以将它打发掉的。”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我们党也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四自”要求,简洁有力,非常有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自省,就是要经常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进行积极的自我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样坚持下去,就渐渐走向一个高尚、丰富的境界,就能体味到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快乐和欣慰。保持沉稳平和的积极心态。“健全的理智应当是为所有发生的事情准备的”,“我们应当在我们理想行进中抑制一切无目的和无价值的想法,以及大量好奇和恶意的情感!”。
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
马可·奥勒留认为,伟人和小人、英雄和平民都将化为尘土,死亡最终使所有人平等,但理性的人应当真诚而正直地度过一生。他所理解的人生幸福,不是感性的快乐,而是一种心灵的宁静。他不否定神灵,但也不把希望寄托在来世的因果报应或死后的天堂地狱。让留就留,该去则去。人只做符合他本性的事,要积极尽本分,承担自己的职责。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读后感到一种久违的心灵的宁静。作为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一部哲学著作。从中我感受到了一个不屈的灵魂,一颗仁爱的心,一种平和的心态。这种心灵的宁静是一种从容,淡定而自如的美,是萦绕心头的丝丝暖流;亦如同被午后的阳光懒懒地照着的湖面,温暖的,却又是耐人寻味。
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哼哼是个失败者。他永远没有从“失落”中痊愈。他抱怨、咒骂、怨天尤人,他感叹命运不济,但就是没有行动,没有下一步的计划。这种人在生活中也大有人在。他们是生活中永远的失意者。
的确,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很多人会或多或少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压力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在高位怕掉下,在低位想方设法往上爬。总之,不管你在什么位置,不管你在社会的地位是什么,总会有各式各样的烦恼困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有轻度抑郁症。
这一本书我很喜欢,不仅因为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而且因为他对现代社会的反映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以不变应万变也许很好,但以变应变或许更好!
沉思录的读后感2
书桌上的白纸已经被风刮得凌乱不堪,有的安静地躺在地上。
我把窗关得留下一条缝隙——吃得稍肥的飞蛾无法进入的缝隙;然后,满意地回到书桌旁,继续沉浸在《沉思录》中感悟人生。
“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
是啊,不要去埋怨自己所遭遇的,更不要去无谓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己能够承受苦难,相信自己不是弱者,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
联想到一些人,或富或贫,或长或幼,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即傅雷所说的那颗坚强的心。他们用自己无比坚强的意志力,将这种与苦难对抗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是英雄,伟大的英雄!
美国女作家之一海伦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英雄。在读完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后,我被深深震撼了!那种心潮澎湃的感觉,我至今都难以忘却;每每想起,心中的分量就又沉重些许。
曾在读书笔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对于泰戈尔的‘距离论’和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我极其赞赏;但海伦那一份不很优美,也不很具有哲理的真切,竟让我前所未有地怔住了。”
对于海伦的平身,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她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其自强不息,克服重重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作家和教育家。
在此,先撇开一些表面的东西,注意整个过程。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克服困难的过人毅力,没有坚强的赤子之心,怎么可能接受神明的安排,又怎么可能从如此的遭遇中站起来呢?
这是一种属于人类的潜志。它在我们内心深处存活着,时刻等待着爆发。神明对于人类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但请不要抱怨或是庆幸,因为你现在的状态都只是暂时的,每个人都拥有那种潜志,每个人都是有机会的,只要你去争取,只要你好好把握。
在中国绵延的历史长河中,也有着许许多多的英雄。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就有着一位伟大的作者。
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也没有放弃写书。在他写完《史记》的同时,实际也为自己写出了精彩的人格。
在我看来,这本《史记》的历史意义,已不仅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从窄而言,是司马迁的精神,从广而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这条巨龙,在磨难中存活,历经五千年的风雨,蒸蒸日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它的脊梁上,屹立着多少不灭的灵魂,它们将英雄的坚强诠释,它们将英雄的精神发扬。
在神明的安排下行走,一路上,不停。不屈于苦难的压迫,不屈于遭遇的不公,挺起胸膛走下去。
感悟之余,回过神,微微光晕打在《沉思录》的其中一页上,有一只飞蛾,正在用自己臃肿的身体拼命往窗里挤动……
沉思录的读后感3
《沉思录》,一本总理读100遍,天天都在读的书,我刚拥有,才读到第四篇,感触就像一个故事,明白了一个方法。
我在工作、生活密封的盒子里时而像苍蝇一样乱窜,时而像雕塑一样迷茫,时而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焦躁不安。一天有一个人,告诉我这就人的存在,他搁下一本书,给我讲了一个人。
曾有一个人,他的敌人是自己,他对朋友充满猜疑,难以包容朋友的错误和缺陷,所以没有朋友,他离开市集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自认为远离世俗的山间小屋里,希望能看完父亲留给他唯一的遗物——一本书,他渴望领悟书中的所有道理,但又唯恐准备不足,所以迟迟不愿轻易开启扉页。一天当他在河边看到自己头发依稀花白时,他猛的跑回拿起书就读,生怕留下什么憾事。
如果有这样一个人,可能是我们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人,站在你现在拥有的环境下,你承受的了吗,至少我觉得不可思议。
多年后,市集有了一位老者,虽然白头,却神清气爽,他有了自己的家庭,对妻儿的照顾,辛苦的劳作都让他幸福之极,他的朋友童叟皆有,人人把他当良师益友,进而敬仰之至,他乐善好施,真爱事物,把市集的'点滴都看做自己的责任和快乐之源。
如果有这样一个人,可能是我们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人,处在你现在拥有的环境下,你羡慕吗,至少我羡慕。
其实这是一个人。而这种变化就来源于一本书——《沉思录》。读这本书前四篇让我明白,世间万物都是按照自然规律相互联系,不停变化的,只是,最不遵循自然规律的其实是人本身。
把心灵的镜子放在面前。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用心灵的镜子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会让人获得真诚、平和的心态,超凡、决绝的勇气;
人与人是彼此存在。在人的结构中理性的彼此为对方而存在,首要的原则是团结友爱,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都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所以在工作中,要和同志团结在一起,相互关爱,在生活中,要尊师重道,孝敬父母。
这些道理其实并不深奥,只是少有人愿意去做,或希望去做但不知从何做起。《沉思录》就像开启智慧、快乐生活大门的钥匙,告诉我该如何淡泊、明志、宽容、德广,不断塑造人格魅力,提升自身素养。组工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理读100遍,仍天天读,其实总理读的是同样的文字和道理,悟的却是思想上的深入,和实践工作中的比照。
感悟之余,明白了方法——实实在在去“修炼”。
沉思录的读后感4
其实我是更喜欢读小说的,但偶尔也会附庸风雅地读点其他书籍,就象网络红人凤姐的搞笑名言“我经常看的都是社会经济学和一些文学类的著作!比如说《知音》和《故事会》”。
但《沉思录》除外,这是我自觉的想去看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好书,好书可以让你读得越多,收获的越多,并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
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它不如尼采的哲学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灵鸡汤》《苏菲的世界》等速食类哲学著作琅琅上口,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n年前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这话说得好,有大师风范,但并不了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忽然对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对宇宙、个体、时间、灵魂、生死、痛苦、神、相处、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语箴言,令人启发与品味。不要说这是XX年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现在,同样会令人景仰。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训我们都知道,但是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在《沉思录》里,始终贯穿着了解剖灵魂和对自己的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也许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这样自我批评的高度,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这是一本生活书,超脱却直面现实。“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我喜欢这句话。宇宙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及万物是短暂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珍惜和把握现在的生活。马可·奥勒留把“生活”视作是人对外物的一种体验。他说,“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这些观点,对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碌碌于打拼奋争的现代人来讲,未免有些超脱,但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困楚的良药。马可·奥勒留认为: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样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所苦苦寻找的吗?
这也是一本晦涩难读的书。除了印刷精美,以及温总理和克林顿点睛的评语吸引人之外,以猎奇的心情也许会令人失望,内容也谈不上引人入胜。有的,只是信手拈来的平铺直叙。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涩而略显拗口的语句,也许浸润着译者对原著的忠诚。但是,这丝毫不能阻碍它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哲学经典之一。正如译者、北大教授何怀宏先生所言,“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沉思录的读后感5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年北京大学开学,一位学子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北大报到注册,当他看到一位村夫一样的老人,就连忙喊来,请他帮着扛行李,并许诺付费。老人微笑着帮他的行李带到了目的地就悄悄离开了。后来在开学典礼上,年轻的学子看到了那位老人竟坐在主席台上,事后一打听,原来还是位北大的副校长。更令他震惊的是他就是享誉中外的学者季羡林老先生。
老先生已将近百岁了,作为一位跨世纪的贤者,他历经了太多的沧桑,看惯了人生的荣辱,不用说其煌煌的著作,就说其自身,也是一本难得的人生教科书啊!
手头的这本《生命沉思录》辑取了老先生各个时期著作中的哲思小语,分人生卷和学问卷两辑,囊括为学与为人的多个方面,他是季老一生的足迹,像星星一样镶嵌在思想的`天空上,闪烁着永恒的光亮,读后感《《季羡林生命沉思录》读后感600字》。子曰:“四十而不惑。”照现代人的理解,认为人到了四十岁就会摆脱名利的干扰,人生变得智慧和通达起来。但翻阅老先生的生平,读他的人生论语,却感觉老先生的一生都是那么的乐观聪颖,超越洒脱。是什么使老先生始终那么自知豁达?是什么使老先生永远那么的清澈澄明?我在边读边思中明白了那句名言───人到无求品自高。
人怎能无求?老先生说:“不管(人的)寿长寿短,都要尽力实现这仅有的一次生命的价值。”老先生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但他又是那么的谦逊淡泊,,对待吃,他说:“食足以果腹,不就够了吗?”对待穿,他有老主意:“以不变应万变。一身蓝色的卡其布中山装,春、夏、秋、冬,永不变化。”对待官,他说:“我最讨厌人摆官架子,然而偏偏有人爱摆。这是一种极端低极趣味的表现。”老先生曾经坦率地说:“我决不是一个完全没有虚荣心的人,我也决不是一个完全淡泊名利的人。”他把对学术和事业的追求放在了人生的首位,从少年到老年,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一直孜孜以求,不知疲倦。他说:“无为而有为。”他一生面临的诱惑颇多,但一直淡然以对,他以学术涵养人品,以人品光照学术,他以炉火纯青的学术和人格,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永恒不变的精神品格。
先生曾经说,自己说的都是真话。我从这本书里真切地听到了他心灵的脉动。谈世相、论佛道、说文学、怀亲友、侃天与地、聊东方与西方,先生娓娓道来,三言两语,风格委婉,见解深刻,耐人寻味。我想,这除了与先生漫长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学术知识以外,更与先生通达的人生观念有关。先生学贯中西,对佛教颇有研究。先生说:“我缺少慧根,毕生同佛教研究打交道,却不能成为真正的佛教徒。但是,我对佛教的最基本教义‘万有无常’却异常信服。我认为,这真正抓住了宇宙万有的根本规律,是谁也否定不掉的。”先生研究宗教,而不信宗教,但却从相关教义中汲取人生甘露,将佛教玄学大而化之,参见世事,洞明人生。先生于无欲无求之间从纷繁的世务中超脱,在繁杂的世相中看透了繁华与兴衰,所以先生心态是那么的平和、步履是那么的从容,他一路走来,满身的智慧,让人高山仰止。
我今年三十岁了,要像先生一样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对事业的追求中去,把烦杂的私念抛开,咬定青山不放松,用先生话讲,就是“无为而有为”,淡泊名利,执着于事业。低调地做人,高调地做事,去创造价值。
沉思录的读后感6
一个人应当总是把这两条规则作为座右铭: 一是仅仅做那支配的和立法的理性能力所建议的有关对待人们利益的事情;另一是如果身边有什么人使你正确和使你摆脱意见,那就改变你的意见。
——《沉思录》
刚刚和朋友聊完QQ,在放松眼睛的同时,网络浏览器又打开了,看着一个个超链接词条,不由得感叹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快捷,鼠标一按间,资源便铺天盖地。然而,右手握着鼠标,左手却不知道该什么来填充其极度的空虚了……。是啊,任重而道远,真的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了,为了明天。
《沉思录》,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温总理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每个人都有需要读她的时候。
本书是著名的“帝王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所作。。其中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奥勒留是一个比他的帝国还有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乃至世界上最为感人的伟大著作之一。《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作者,美国著名作家费迪曼这样评价此书:“《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姗姗道来,思绪爬满了心头,《沉思录》值得我们沉思的,除了优美典雅的文字之外,更多的是如何让心灵得到慰藉。以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见识,有以下几点体会最深刻了,希望能和各位分享:
良好的品质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人生值得追求的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迷糊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分辨不清什么是自己真正最需要的和想要的。金钱、情欲、美食、职位、穿着、器重感等等的诱惑,让我们没有办法静心,以至于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再有序和安逸。当我们在已故之年回忆自己的青春和美好年华的时候都是后悔当初的选择和判断,但已晚矣。只有良好的品质将永垂不朽。
唯一能掌控的只有现在。人是一种最易多愁善感的动物,总会感叹昨天的易逝和明天的迷茫,在这种感叹和担心中,忘却了今天的美好和来之不易,以至于连今天也没有好好的利用和把握。其实,每个人的脚步都是摸索前行,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昨天已经过去,它不会再让我们欢呼或烦恼,只有今天,还在我们手中,我们能够掌握它、支配它。俗话说得好:“快乐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我们要善于活在今天,我们的未来将会是无限光明的。
幸福感来源于最原始的本性。我们每天都在为幸福的生活、幸福的'爱情、幸福的家庭等等所有一切我们认为是能够让我们有幸福感的事情而苦苦劳作着,但是当我们得到这些我们原本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发现,原先所想象的那种感觉现在完全没有了,有的是更加沉重的责任和忧郁的心情。其实,幸福感并不与你的得失有关,它仅仅来源于你的心情是否对现在感到值得珍惜和相信拥有。让我们最原始的本性得到放松和舒展,幸福感便洒满你的全身。
失败比成功更值得我们去珍惜。有句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不错,人非圣贤,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办法让自己做的每件事都是正确的或完美的,更不可能掌握成功与失败的天平,失败了不可怕,只要我们用心去面对一切,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失败会变成比成功更为有价值的财富。我们要珍惜每一次失败的感觉和滋味,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说着说着,就感觉多了,就此打住。谈到的只是一牛之一毛。如此经典,不是由人来读懂的,唯有灵魂才可以让其闪烁更加明朗、更加灿烂的光芒。正如译者何怀宏所说:“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你也需要去读一读!
沉思录的读后感7
沉思录是一本好书,尽管随着时间流逝,奥勒留写书时的历史背景和一些感想的来源已经不可考察,也所以造成很多理解上的困难,可是我们仍然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沉思录这本书本来就由许多只言片语组成,可是正是从这些一段一段的文字中,让我们吸取到精神的营养。
书中阐述了很多人应当具有的可贵品质,比如,卷一中所说的奥勒留的亲友们所具有的品质。有的人坚持仁爱宽厚,学会活的慢条斯理,为他人着想。有的人善于自制,既亲切和蔼又庄重威严。有的人低调朴实,不故弄玄虚。这些良好的品格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可是真正最为可贵的,不正是马克奥勒留善于发现他人长处的个人素质吗良好的品质,不只在于它让生活在具有完美品质的人身边的人生活地更惬意的环境,也在于,给拥有良好品质的人一个与环境更加适应的机会。这正是伦理的意义吧。
读一本书,有的是学会技巧,有的虽然不能让人学会技巧却能够真正的使人的内心发生改变。沉思录是一本具有改变人内心的力量的书。
读沉思录,让我改变了自我的观念。对善良,或者对自我做人处事的方法,有影响。在之前我一向以为,善良就是尽量让别人更加方便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此刻,慢慢的学着尊重自我的理性。将理性与道德结合起来。做事情要成熟一些,而不是像小孩子一样做事情。当然,依然没变的是时刻记得尽量不做有损他人的事情。正如书中所说,“不能被欲望驱使,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研究,自我是不是出于与野兽无异的欲望而去做的。要想想作为一个人,自我将要做的事情是否对自我有益。”
对一本书,不一样的人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有人说沉思录是一本哲学的册子。在我看来,它带给我更多的是对于自我生活方式的启迪。它教会我们做一个冷静而又达观的人人是感性动物,上天在给予我们感情的同时,也给我们理性。所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先要衡量并且计算用不一样的方式行事的得与失。
书中很多地方给我们做什么样的人供给指导:“时时处处只注意自我的行为正当、高贵和良善的人,他的`心灵是多么坦然啊!不要窥探别人的内心的黑暗,不要左顾右盼,而只是笔直地一路向前。”又或者这句“在别人问到你在研究什么事情的时候你能够毫不犹豫地把自我正在思考的事情说出来。”我明白这些事情很难办到,可是至少它们供给给我们一些思路,让我们去反省自我的行为。我常常把这些话铭记在心,常常反省自我,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自我的目的是什么不可否认,人们常常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譬如无谓的抱怨之类的东西,可是,这类事情,是经过仔细研究能够避免的。或许有成就与无成就的人的区别,很大部分就是因为有成就的人做了更多的有意义的事情。
当然,由于自我的无知,很多地方还读不懂,可是这并不影响自我从书中获得一些东西。比如马克奥勒留一向在讲与神性相连通的理性,或许他本来是要讨论一些更加深刻的哲学的问题,可是对于我个人来说,了解尊重自我的理性已经是很大的收获了。
其实自我的收获,或因为零散难以陈列,或因为抽象难以表达,所以上边说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读完这本书,更加坚定了我读更多的书的信念,我将会在下学期尝试着读更多的书籍,尽量完成自我大一时为自我制定的读完一百本课外读物的阅读计划。
沉思录的读后感8
读《经营沉思录》时,一开始觉得很乏味,可是在读完第一章时却发现:这都是我们明白的道理,可我们却没有遵循,这本书正是告诉我怎么样实践它。
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人与人要相互体谅,不要因为一点小事闹翻,我们要学会忍耐,学会避让,因为愤怒就是在摧残自己。像这样的道理,这本书解释了很多。我想,如果我们想做好这些,就一定可以做好,虽然有些有点难,但是难做不等于不能完成。松下幸之助能把最深的道理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述出来,靠的.就是他的用“心”,用心工作、用心为人、用心学习,用心领悟,只要本着正确之道去用心,所有的问题都是能迎刃而解的。《经营沉思录》给我的启示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四条。
沉思录的读后感9
轻轻地,我把那个绿本子合上了,可是,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却无比沉重,手中捧着那本沉甸甸的书,心里塞满了对人生的感悟。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敬爱的温总理那么喜欢这本书,现在终于懂了,它不仅能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而且能让我们深刻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曾记得,在康德的墓志铭有这么一句话:“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由此可见道德法则于我们的重要性。这个道理或许很多人都知道,可是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道德这东西无色无味,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唯有用心才能领悟。之前,对于道德和人性的探索一直只停留在表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是一本能够为那些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灵魂阶梯的好书,它不只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同于罗曼罗兰的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就的不朽之书。
《沉思录》的词句不显华美,却词词打动人心,句句发人深省。其中让我最震撼的一句话是:“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是呀,不要去埋怨你所遭遇的,更不应去无谓地痛苦。既然可以选择笑,为什么还要哭呢你应该要感谢上苍,因为你比别人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只要你相信自己不是弱者,能够承受苦难,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光芒四射!
当然,在《沉思录》中,这样的好句子比比皆是,多如牛毛,如果要一一细说,恐怕要耗尽我的余生。
《沉思录》给我的启示也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四。
第一,适者生存。
适者生存这一法则不仅仅只适用于动物界,对我们人类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会遗弃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残酷的现实,如果你不想成为社会的弃婴,你就必须学会适应周围环境,适应整个社会。
第二,挺住精神。
人需要沉得住气。我们不再是天真无知的小学生,也不再是埋头苦读的中学生,我们再也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后决不言败的'精神与毅力,还有在苦海中作乐的坦荡与大度。所以,当你在苦难中倍受煎熬时,你要对自己说:坚持吧,挺一挺就过去了。
第三,寡欲多福。
欲望,是人的本性。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围。为了欲望,我们劳心劳力,可到头来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放下你心中过多的欲望吧,我们需要只是那适当的正确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轻松,活得精彩。
第四,辩证思考。
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可是精神却慢慢地干涸了,而《沉思录》正是浇灌精神之花的甘露!
沉思录的读后感10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书记载了他与自己的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把“名节”看得重于一切,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将此种思想推向了高峰,教育了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如今的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走上的却是争名夺利,不惜尔虞我诈的道路。但当今天读到《沉思录》中“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贺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一句时,我却被震撼了。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思量名声,它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追逐好的名声如同人体中的胆汁,是一种促人分发行动的体液。但是当它被阻扰而不能稀释时,它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使人恶毒的毒素。因此,当追逐名声而感到事业有所希望成功时,他们是忙碌的人物。但是当他们的抱负收到压抑而心怀积愤时,他们将成为危险人物。经过此思考过程,我明白我不能被“名利”二字所遮盖了双眼,而忘却发现身边更美好的东西;不能被“名利”二字所束缚,而失去那种做自己想做之事的自由。正如《养一点静气》所提倡的那样,在名利场中的我们,应当给自己留下一点静气,时常想一想,我到底要的是什么?过分的激情和欲望自然就可以烟消云散,心境自然可以豁达泰然。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人们一生中将面临无数个“现在”,我们所过的生活亦是由无数个“现在”所拼接而成,“现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它即礼物,也是恩赐,是我们唯一所能把握的。我们曾纠结于过去的种种伤疤,桎梏于历史的`层层包袱;我们亦曾迷茫于未来的种种未知,迷茫于将来的袅袅迷雾;我们郁结,我们痛苦,我们烦躁,我们恨不能穿越时空。但,又如何?莫奈何!当“现在”流逝成“过往”,我们不应还陷在不能改变的“过往”泥潭中自怜;当“将来”还未演变成“现在”,我们亦不可烦躁于不可知的种种变相之中。我们唯一可控的只有“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恼中放任可控的“现在”流转成不可控的“过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将来”化为“现在”。
过往的失意,无碍于今天我们以良好的心态遥望旭日的升起,面对崭新的一天,喜迎身边的人与事。同样,曾经的辉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长久炫耀的资本,因为它已经被定格在逝去的“现在”中,且不同时存在于你当下拥有的“现在”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生命变化太快,这一秒的我与上一秒的我已经不尽相同,佛学中称之为“无常”——事实无常也!易学称之为“变化”,“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一次灾害,无数人的生命流去而不复返。正因为这种人为不能控制的不确定性,更显得现在的重要性与价值性。
沉思录的读后感11
读《沉思录》有一种写点东西的冲动。浏览一下朋友写的读后感,总感觉有一种模式,哪就是主观的希望能用自己的文字以浓缩的的方式将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缩小为一篇读后感,其实有这种想法本身和结果来看都是即脱离,违背原著的思想,也是自己主观的以自己的方式在解读原著。实际上就是没有跳出我在读原著时所产生的思想和原著思想本身,是我的思想在影响和左右着原著的思想,而不是相反。我要做的就是如何缩小与原著思想的距离或接近《沉思录》本身的思想或干脆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平静,安宁和无我的进入原著,这实际上是抛弃哪个有色眼镜,象个小孩子式的直接的进入《沉思录》。
马可·奥勒留是古罗马帝国的“帝王哲学家”,于公元162年四十岁时继承王位,他戎马倥偬一生,美国大片《角斗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他的“沉思录”名副其实,是思想的沉思,是灵魂的低语,是心灵的反观自照和去污染剂。它是鞍马劳顿中记录的所悟,所思,所想,故可称《马上沉思录》。是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原书用古希腊文写就,由一个个片段连缀而成,本来是奥勒留自己写给自己看的。今天我们读它,必须心平气和的静下来读时,但你分明会清晰地听见它朴实的声音。它是多么宁静,甚至是喃喃细语。一种可以穿透千年的静水深流的思想力量。真可谓水深则流缓,人高则平静啊。疯狂只能一时,平静却可致远。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是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沉重的公共职责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入了极大的悲痛中,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深深的折磨着作者,“哲学的沉思”成为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因此,贯穿在《沉思录》中最为明显的,是一种隐忍而无奈的恬淡和达观,以及对人在时间的流动中展开的悲剧命运充满忧郁的深刻洞察。
美国一位教授、《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作者费迪曼认为《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说它甜美、忧郁和高贵。《沉思录》具有什么样的魅力被很多国际领导人包括丘吉尔,克林顿将之作为“床头书”,被今天的人们赞誉为“甜美、忧郁而高贵”?也许法国人雷郎的一席话道明了其中根源:“马可?奥勒留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民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
一,反观自照,扣问灵魂
主动的敞开自己心灵世界的大门,自觉的擦拭自己心灵深处污垢,一种心灵与心灵的低语,一种灵魂的对白。这是一本用追求灵魂不朽的思想,精神和力量写成的书。又是一部严以解剖自己,将自己做为思索标本的自我反省的杰作。只有当我们静下心来,五次,十次的阅读才能有这样的体会。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人们总是在擦玻璃在找别人的毛病,从来不去关照自己的问题,而照顾自己只有用逆光求源的方式才能获得,它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决不仅仅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还需要人具有入世哲学中的平静,安宁,还需要有一个从本我到无我的跨越,一种在思想或思维上的从经验进入到超验的自觉,一种形而上的境界,一种大彻大悟后的空,无的淡的禅境,而又决非如此的是一种空中的无中的顺理成章责任,这就是《沉思录》一个黄帝的沉思,一个哲人的深思,一个觉悟了的人的心灵的低语,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思想,观念和责任的对白。透过《沉思录》,你分明看到一位深刻而又平静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通过考虑他们,他马上进入了完全的宁静。”。“那摆脱了激情的心灵就是一座堡垒,因为人再没有什么比这更安全的地方可以使他得到庇护,在此静候将来。这一堡垒是不可摧毁的。而不知道这一点的就是一个无知的人,知道这一点却不飞向这一庇护所的人则是不幸的人。”“伟人和小人、英雄和平民都将化为尘土,死亡最终使所有人平等,但理性的人应当真诚而正直地度过一生。人生幸福,不是感性的快乐,而是一种心灵的宁静”这是简简单单的平等思想吗?这是一般的自我低语吗?这何止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我的心里独白啊,这是心灵大门的敞开,这是解剖自己的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拷问。深深的触动和震撼着我跳动不安的灵魂。我真的感觉到了一位哲人心灵宁静,宁静到了伟大的程度。你只能满怀敬畏之情虔诚的凝视着头顶上的星空,是想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承受着生命之轻,搭载着生命之重。这个星空不就是哪灵魂的对白和敞开吗?我象人一样的生活在大地上难道不需要进行一次心灵的低语?难道不需要灵魂的清扫吗?难道不需要沉思吗?需要,需要,太需要了!
二,甜美和忧郁的力作感人至深的伟大佳作
《沉思录》成为古罗马哲学斯多亚派的最后一部典籍,与古罗马人注重实践、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而这种契合所构成的思想品格中充满了甜美,夹杂着忧郁。《沉思录》以对人在经验的我的世界中哪种对先验的时间流动和空间的充拆的难以把握所形成的悲剧命运的忧郁和对这种忧郁的超越,一种形而上学的进入。其中所具有的美学思想比忧郁还难以体会和感悟。这需要几次或十几次的阅读和深刻的体验才能感知。忧郁源于思想家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身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一个承担着国家开始衰败治国救民的重任,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我理解书中潜存的忧郁更多的来源于帝王的现实生活的自我的世界与哲学家哪美丽的心灵世界的矛盾的冲击和碰撞;甜美源于哲学家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你能说这种退不是一种美丽,一种甜美吗?
罗素说,“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就是想要隐退去过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是的,人们总会情不自禁的说悲愤出诗人,却少有人领悟到生活的现实的这位老师同样的能促成一位伟大哲学家的思想的形成。而这个思想形成过程中从忧郁中你看到了通过经验感悟先验最后到达超验的哪种美丽,哪种从容,哪种逻辑般的顺理成章的求索!
“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文中我能感觉到哲学家的思想在忧郁中冲破迷茫,困惑和不解后的哪位快乐,灵魂的哪种美丽,哪种求索灵魂不朽的方式和过程是哪样的甜美和可爱,也能感觉到哲学家思想的深刻。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读了这段文字你能感觉到忧郁吗?你会说这是在忧郁之中或之后形成的,是的,这种活在当下的现实主义思想多么符合古罗马人注重实践、崇尚理性的性格,对我们今天的思想影响也是深远的。其实我们生活在经验性的世界里,只能以入世的态度来生活,来做事,来责任性的待人和处事。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脱离先验性的时空,只能尽量的避免有色眼境的干扰而已。可我们却可以从经验的世界中去体会和求索我们建立的预设的哪个经验性的世界得以存在的前韪和条件?当我们获得了超验的世界就要象奥勒留哪样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责任性的活在当下,做在当下,在当下和自我中建立一座通达彼此的桥梁。
三,超越存在本身走向高贵丰碑
读后的感觉是作者和我们一样,摆脱和脱离不了经验性世界的干扰,也不明能排除先验性世界的存在。而他的卓越和伟大就是在于立于经验世界,存在于当下之中却反观自照的敞开和解剖自已的灵魂,这种在尘世间用清扫的方式清除自己心灵上的拉圾的方式使自己智慧起来,走向了通达彼岸的形而上的世界,一种人的存在的世界,这种将自我性的屏蔽敞开,完完全全的.以直接性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已经用不着我们移去眼前的有色眼境了,这样的无私还不是一种高贵吗?我理解《沉思录》的高贵源自作者自身思想的纯朴,思维的敏锐,意志的顽强和批判的彻底。最终落实到主题上就是对人的存在的根据,标准和尺度这一崇高的追求。多源于此;而它的甜美,则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
当我的思绪进入《沉思录》时,我想起了神秀和慧能一段对话: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尽管神秀和慧能这段对话有不同板本,但神秀以入世的思想做当下的事,而慧能则以出事的态度做超验的事。如何理解神秀也只是经验中思想经验内的事性,而慧能则是站在经验之外之上来审视经验,超验的形上的思索的对象是建立在空,无基础上的,这可能就是人们说的慧能比神秀高明之处吧?我没有能力评价两位大师,我只想说沉思之思一定是超验的形上的,它所建立的思索模型一定是经验本身何以可能的条件或根据。灵魂不朽和永恒的条件是什么?或者说通过什么样的努力才能达到不朽和永恒?我最深的感觉就是面死而思生,人们总说哲学是对死亡的练习,这在《沉思录》这部著作中特别是有关死亡的表述中,你分明能看到作者陈述“终极解释,终极关怀,终极价值”的哪种责任感和自律。你能看到作者自我灵魂对话所体现出的哪种敞开了屏蔽的无私,无我,从而走向本我,自我的崇高境界。而这个过程只有哲学才能达到,这不就是从经验到超验又回来经验的人生轨迹吗?这不就是回到事情本身,回到思,回到自我,达到一种心灵的洁净和灵魂的不朽和永恒吗?这不就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吗?这就是作者打开心灵的大门,用灵魂对话的方式向我们述说的吗?这不就是哲学所要寻求的存在吗?
《沉思录》作为哲学著作,是论证灵魂不朽著作,是有关人的哲学。奥勒留在书中沉思个人伦理、社会伦理、精神信仰、国家与人民、灵魂与死亡……当我的思绪和作者一起进入到灵魂与死亡或灵魂的永恒时,我感觉到了哲学家的无奈,一种对我的属性即先天的时空的存在的无助,我的对象性世界和我的世界间矛盾,自在之物一样的世界冷冷的存在着的哪样的让我退却,我心灵的世界与我的世界的矛盾深深的影响着作者,使得我在先验的世界,经验的世界和超验的世界中游走,穿梭和停留。可是当我说哲学就是让人更好的活在当下或诗意的生活在当下的话,哪么我的当下就是做每一件事都像做第一次和最后一件事一样、其实人唯一能被剥夺的只有现在、而面死而思生的言外之意就是现在,存在本身就是为了存在的。这不就是哲学吗?还是让我们的心灵并无伤害、少有干扰的美丽的存在吧,也让我们的灵魂保持并遵守着哪份宁静,哪份不朽,哪份永恒,也让我们快乐的幸福的永久过着最高贵的内心生活吧!
当我随哲学家的思想进入到由20xx年前古罗马的皇帝奥勒留编织,建构一个个思想组成的海洋时,我在沐浴,我在淌样,我在淘醉,我在沉思!我对先验的反思使我不得不敞开屏蔽着的自我,我屏蔽许久思想大门敞开了,好象我自觉的打通了先验,经验和超验的渠道,觉解了很多。我在超验让我也高到贵起来了。这可能就是在高雅的思想和纯净的心灵慰藉的力量吧?可是我有没有摆脱朋友们哪固有的模式哪?我只想将我的写作定义为开放的接近的自我感情的表达。最后,我还是想用哲学家的话结束我的写作:“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而更少苦恼”
沉思录的读后感12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是一本记录自己与自己对话的书,也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沉思录》的词句不显华美,却词词打动人心,句句发人深省。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感受一:修身养性,笑对人生。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善抑恶,修身养性,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学会理解,做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遇事坦然应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正所谓知足常乐,不抱怨,朝着正确的方向勇往直前,乐观生活,笑对人生。
感受二:看清自己,常常反省。“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奥勒留说,“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在当今,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不断膨胀的时代,这是一曲清凉剂,让我们清醒,少埋怨社会,多想想自己为社会做了什么。
感受三:换位思考,学会谅解。《沉思录》强调,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因此,作为一名会计工作者或管理人员,我们待人处事还是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讲教条,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相互鼓励、相互帮忙、相互促进,学会换位思考,让每一位成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自发地产生回归感,自然而然地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总之,《沉思录》中关于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幸福等观点,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的良药,因为简单所以快乐。
沉思录的读后感13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读后感英语1012苏芸。《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感悟一:
"那对身后的名声有一强烈欲望的人没有想到那些回忆他的人自己很快也要死去,然后他们的子孙也要死去,直到全部的记忆都通过那些愚蠢地崇拜和死去的人们而终归湮灭无闻。"
"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贺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
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把"名节"看得重于一切,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将此种思想推向了高峰,教育了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要留当留万世名"一直是很多人自认为伟大志向的标准之一。但当读完《沉思录》后,我心灵受到一股震撼,来回激荡着:"即使留万世名,你又知道多少?你能享受到当中的乐趣吗?你还在吗?"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就是答案。
换一个角度来审视名声,它本虚无,只能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确认自己的幸福。如果根据自身的感觉来判断,就很难找到究竟是否幸福的答案。我们能引以自,慰的只是别人对自己的羡慕和模仿,这使我们因为名声而得到骄傲和荣誉,与此同时,我们心中的感觉也许恰恰相反,我们会常常感到忧虑,甚至直至生命终结才能意识到自己盲目追逐的错误所在,读后感《《沉思录》读后感英语1012苏芸》。正如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所说:"尽管名满天下,自己却一无所知,这样死去是不幸的。"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思量名声,它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追逐好的名声如同人体中的.胆汁,是一种促人分发行动的体液。但是当它被阻扰而不能稀释时,它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使人恶毒的毒素。因此,当追逐名声而感到事业有所希望成功时,他们是忙碌的人物。但是当他们的抱负受到压抑而心怀积愤时,他们将成为危险的人物。
名声,多少人被名声所捧?终而又被名声所累?读过此书,我明白我不能被"名利"二字所遮盖了双眼,而忘却发现身边更美好的东西;不能被"名利"二字所束缚,而失去那种做自己想做之事的自由。
感悟二: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
读罢此句,不得不放下书本,思考良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而且能够引起我实际生活中的共鸣。人们一生中将面临无数个"现在",我们所过的生活亦是由无数个"现在"所拼接而成,"现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它即是礼物,也是恩赐,是我们唯一所能把握的。我们曾纠结于过去的种种伤疤,桎梏于历史的层层包袱;我们亦曾迷茫于未来的种种未知,迷茫于将来的袅袅迷雾;我们郁结,我们痛苦,
我们烦躁,我们恨不能穿越时空。但,又如何?莫奈何!当"现在"流逝成"过往",我们不应还陷在不能改变的"过往"泥潭中自怜;当"将来"还未演变成"现在",我们亦不可烦躁于不可知的种种变相之中。我们唯一可控的只有"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恼中放任可控的"现在"流转成不可控的"过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将来"化为"现在"。
过往的失意,无碍于今天我们以良好的心态遥望旭日的升起,面对崭新的一天,喜迎身边的人与事。同样,曾经的辉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长久炫耀的资本,因为它已经被定格在逝去的"现在"中,且不同时存在于你当下拥有的"现在"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生命变化太快,这一秒的我与上一秒的我已经不尽相同,佛学中称之为"无常"--事实无常也!易学称之为"变化","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一次灾害,无数人的生命流去而不复返。正因为这种人为不能控制的不确定性,更显得现在的重要性与价值性。
不要等!有爱,请现在说出;有梦,请现在追逐;有事,请现在去做.
"活在当下"--你是,他是,我也是。这就是生命最美好的礼物。
《沉思录》的确是一本能让人思考的书,读罢,还沉浸在其中,思考,思考,还在思考。我终于明白了温总理为什么把这本书放在床头,为什么读了不下100遍。《沉思录》让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围的一切。它的好不是读一遍就可以领悟的,更需要的是多读,多想,多实践,让《沉思录》真正的带给我成长。
沉思录的读后感14
今日最终把《《沉思录》》读完。
引起我读《沉思录》兴趣的是这为本书的作者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我很想明白帝王与一般学者著书有什么不一样,另一方面,据说这本书是温总理的枕边书,也是克林顿在《圣经》之后受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更激起我读这本书的欲望。本书真的有那么强的魅力?
初看,感觉这本书没什么,艰涩而难读。全书共十二卷,上下卷之间也没什么关联和递进,同一文章中段落之间也没什么很清晰的脉络,甚至有时毫无关系,似乎作者思维很跳跃。语言上毫无华丽可言,十分平实、晦涩还有点反复和拗口(其实这是精华所在),如果不静下心来读,或许你就把它撂在一边了。然后当你静心读它时,你会发现它的思想是很深睿的,平淡中表达了一位帝王对人生的思考,排除世尘的杂念,净化人的灵魂。
这是一本富有哲学思想的书。作者受斯多葛学派的影响,书中充满哲学的思辩。他认为“死亡与生殖一样是自然的一个秘密,是同一些元素的组合与分解,而全然不是人应当羞愧的事情,因为它并不违反一个理性动物的本性,不违反我们的结构之理。”至少那时的马可·奥勒留对生命有一种理性的认识,而不依附于神学思想,这是难能可贵的。此外,他还认为事物总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并且相互联系着,他说“正如一切存在的事物都被和谐地安排在一齐,新出现的事物不仅仅表现出继续,并且表现出某种奇妙的联系。”“我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它们都不会消逝为非存在,正像它们都不可能由非存在变为存在一样。那么我的每一部分就都被变化带回到宇宙的某一问好分,并将再变为宇宙的另一部分,如此永远生生不息。”由此作者发出要关爱人周边的人。
这是一本有关道德教育的书。作为帝王,他热爱学习,但学的不是用人御人之术,也不沉迷于权力情欲之中,他重视对自我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充满对人类道德的思考。这对现代人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礼貌日益丰富的同时,现实社会的精神礼貌却在悄悄退化,而《沉思录》正是让我们重新找回“逝去的礼貌”的钥匙。在本书首卷中,我们便能读到这样的话,“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从我父亲的名声及对他的追忆,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马克西默斯,我学会了自制,不为任何东西所左右。”他极力宏扬人性的真善美,认为这才是人的本性所在。“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明白,可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研究,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我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当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我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我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我的缺点和行为。在当今,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不断膨胀的世代,这是一曲清凉剂,让我们清醒,少埋怨社会,多想想自我为社会做了什么。
这是一本对人生充满思量的书。在马可的时代,还是由神权所统治。但作者有勇气挑战自我内心,这是悟性的开启,是人认识自我和神灵的最关键一步。他想到这世界如果无法改变,那么只能选择改变自我。他试着借助自我的创造力,用那些哲学、伦理和逻辑来摆脱内心困境。他对善与恶的思考,痛苦与欢乐的选择,正直与阴谋,权力与义务等,其核心思想其实就是人类的道德。在人类几千年历史中,真正扮演救赎主角的其实便是我们人类自身的道德。如此说来,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内心欲望战斗的一生,而战斗的终极目标,可是是道德。如果我们能战胜自我,由一个高尚的道德所引导,那么这个社会的丑陋面也会随之淡去。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马可·奥勒留他告诫人们在轻看世俗的荣誉、名声,他说“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不要老想着你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着人认为最好的东西,然后思考如果你还未拥有它们,要多委热切地追求它们。”
书中也充满了心理学的知识,马可·奥勒留认为引起我们情绪变化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这与ABC理论是完全一致的。
本书的最终一章节还异常论述了死亡,提出“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他说:“希波克拉底在治愈许多病人之后自我病死了。占星家们预告了很多人的死亡,然后命运也把他们攫走。亚历山大、庞培、凯撒在粉碎数以万计的骑兵和步兵、频繁地把整个城市夷为平地之后,他们最终也告别了人世。”作者再三向人们展现,死亡是自然规律,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是天命。圣贤也好,皇帝也好,平民也好,谁都无法逃脱。必然应对的事情,恐惧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引发了我们对于死亡的思考:如何让有限的人生活得更有价值、更精彩。要让人生活得更有意义,就得从个人的修养着手,无论是品德修养还是业务素质,都需要不断地自我提高。一个人仅有奉献于社会,有益于社会,才是有价值的。所以政府官员多读此书很有必要。
在本书中,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我,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我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我说道:“你错待了自我,你错待了自我,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我。如果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自我批评的高度,那至少,我们能够经过阅读,理解《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沉思录的读后感15
读《经营沉思录》时,一开始觉得很乏味,可是在读完第一章时却发现:这都是我们明白的道理,可我们却没有遵循,这本书正是告诉我怎么样实践它。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人与人要相互体谅,不要因为一点小事闹翻,我们要学会忍耐,学会避让,因为愤怒就是在摧残自己。像这样的道理,这本书解释了很多。我想,如果我们想做好这些,就一定可以做好,虽然有些有点难,但是难做不等于不能完成。松下幸之助能把最深的道理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述出来,靠的就是他的用“心”,用心工作、用心为人、用心学习,用心领悟,只要本着正确之道去用心,所有的问题都是能迎刃而解的。《经营沉思录》给我的启示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四条。
1、适者生存
适者生存这一法则不仅仅只适用于动物界,对我们人类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会遗弃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残酷的现实,如果你不想成为社会的弃婴,你就必须学会适应周围环境,适应整个社会。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和市场环境,我们始终要不断探索和学习,现在的加油站不仅仅提供加油,更加注重服务和体验。因为只注重加油的加油站注定会被市场淘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大自然万物的生存法则,所以我们油站需始终秉承“客户至高上,服务无止境”的原则。
2、挺住精神
人需要沉得住气。我们不再是天真无知的小学生,也不再是埋头苦读的中学生,我们再也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后决不言败的精神与毅力,还有在苦海中作乐的坦荡与大度。所以,当你在苦难中倍受煎熬时,你要对自己说:坚持吧,挺一挺就过去了。在油站基层工作,是一项挑战性极大的工作,对内我们要管理好油站内的'不同性格的员工,对外我们面对的是五湖四海的客户,这就要求我们站长时刻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情绪和平和的心态,遇到难题时不轻言放弃。
3、寡欲多福
欲望,是人的本性。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围。为了欲望,我们劳心劳力,可到头来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放下你心中过多的欲望吧,我们需要只是那适当的正确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轻松,活得精彩。在油站工作,我们也会面临很多诱惑,尤其是在油卡使用和发票管理方面,作为站长更应该以自我为表率,遵章守纪,廉洁从业,带领大家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4、辩证思考
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加油站的管理更需要换位思考,在员工有困难、有埋怨的时候不仅仅是用生硬的政策去解决,而是站在员工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工作处境和心理需求,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员工在服务客户时也能更加积极主动。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可是精神却慢慢地干涸了,而《经营沉思录》正是浇灌精神之花的甘露!这本书在帮助我前行,引领我探索人生的意义,找到自我的价值,虽然我们难以改变周围的世界,可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更好的精神面貌服务客户!
沉思录的读后感16
初次拿起这本书翻阅时,阅历甚浅的我似懂非懂。随着一遍遍地阅读,我深深地敬佩着《沉思录》中马可·奥勒留的高尚情操及美德。
《沉思录》是人学著作,是人的哲学。哲学启示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最初的哲学就是生活的,人生的,为人处事的。奥勒留在书中沉思个人伦理、社会伦理、精神信仰、国家和人民、灵魂与死亡……
马克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的,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他人相关联的线。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我们每天都要遇到各种各样有着很多陋习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们的同类,我们仍要善待他们,不能以恶报恶,要忍耐和宽容,要有一颗包容一切的心。
正如马克所说:“品质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从十五个排比式的段落中,让我感到马克具有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美德传承精神,舍弃周围亲人、朋友、良师等人的恶习,并能足够健康地承受,同时保持自己清醒的品质,传承优良的品德,使自己能拥有一颗完善的,不可战胜的灵魂。在如今纷扰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欲望、诱惑随处可见,随时可遇,学会自制,保持马克的传承美德的恒心与毅力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敬佩的。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这种对死亡的无惧的理解,恐怕不是我们普通人所能具有的。但马克的这种无畏死亡的乐观人生态度确实令我敬佩。在我们短暂的人生旅途上,会遇到许多的挫折与困难,成功与失败在于你保持一份怎样的人生态度。
加缪把人看成是古希腊神话中终生服役的西西韦斯,他命中注定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滚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而歌德在回顾自己一生时谈到,自己就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一个是屡战屡败,一个是屡败屡战;一个是悲观的,一个是乐观的。面对种种的不幸和困难,不要将其看作是人生的绊脚石,反而将其视为磨砺个人的必要过程。笑对人生,奋勇前进。
《沉思录》中多次提到,要让自己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因为这符合人的本性。正由于我只是一部分,对于一切出于整体而分配给我的事物,我不会不满意。这是顾全大局,看淡个人利益的非常好的阐释。由于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所以才会更加珍视整体的团结,维护整体的稳定。作为一个单位的个体,作为社会的个体,作为国家的个体,我们都应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大局间的关系,树立顾全大局的崇高精神境界。
《沉思录》不仅是对自我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充满对人类道德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日益丰富的同时,我们的精神文明却在悄悄退化,而《沉思录》正是让我们重新找回失去的文明。
沉思录的读后感17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一、适者生存。适者生存这一法则不仅仅只适用于动物界,对我们人类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会遗弃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残酷的现实,如果你不想成为社会的'弃婴,你就必须学会适应周围环境,适应整个社会。
二、挺住精神。人需要沉得住气。我们不再是天真无知的小学生,也不再是埋头苦读的中学生,我们再也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后决不言败的精神与毅力,还有在苦海中作乐的坦荡与大度。所以,当你在苦难中倍受煎熬时,你要对自己说:坚持吧,挺一挺就过去了。
三、寡欲多福。欲望,是人的本性。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围。为了欲望,我们劳心劳力,可到头来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放下你心中过多的欲望吧,我们需要只是那适当的正确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轻松,活得精彩。
四、辩证思考。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沉思录》的确是一本能让人思考的书,还沉浸在其中,思考,思考,还在思考。我终于明白了温总理为什么把这本书放在床头,为什么读了不下100遍。《沉思录》让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围的一切。它的好不是读一遍就可以领悟的,我也要加强自身学习,多读,多想,多实践,让《沉思录》真正的带给我成长。
沉思录的读后感18
第一次被《季羡林生命沉思录》所吸引,是因为这本书封面上,先生的一句话——长达一个世纪的感悟。仔细读完,深深感受到,以格言形式出现的这本书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会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思想游历和穿越。
先生说,“在亿万年地球存在的期间,一个人只能有一次生命。这一次生命是万分难得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熟悉到这一点。切不可掉以轻心。尽管人的寿夭不同,这是人们自己无能为力的。不管寿长寿短,都要尽力实现这仅有的一次生命的价值。”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假如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在漫漫红尘之中,我们每个人很渺小,但是对于自己和家人朋友的人生而言,我们却又那么重要。在有限的生命之中,担当起责任和义务,做好每一份工作,完成好每一次任务,绽放每一张笑脸,如果有人因此而得到一些收获,便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先生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孤独,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不时会有的一种状态,正是因为孤独,才能开出清冷独特的智慧之花。阳台上盛开的玫瑰和蔷薇,因为花朵开得热闹,才能吸引路人驻足观看,赠与一丝花香,只为让人们感受到哪怕只有几秒钟的快乐和欣赏。
“自己的花,是开给别人看的”。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儿,都能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因为爱着,所以愿意付出。无论个人名利在何处体现,都应坚定自己的信念:让生命不虚此行,走下去!
沉思录的读后感19
一本充满平静的书,一本凝结智慧的书,一本拷问心灵的书,这就是两千年前的古罗马帝王马克·奥勒留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沉思录》。“《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美国的费迪曼如是评价。的确如此,在时隔两千年的今天,我们仍能跨越时空,看到作者低头沉思,与作者内心对话。
用灵魂去思考
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让人渐渐忽略思考的重要性,在忙碌的生活中,往往疲于应付,没有时间安静下来细细思考。作为古罗马的帝王,奥勒留在他执政的近20年间,遭遇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入侵、军事反叛等天灾不断,公共职责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入了极大的悲观中,而使他能忍受下来的是思考,他以“哲学的沉思”来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他就像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时常自省,对镜子中的自己作出告诫与提醒。因此,贯穿在书中最为明显的是一种隐忍的恬淡,和对人的命运的深刻洞察。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渐渐疏远,信仰渐渐缺失,一切都流于世俗。我认为,一味的否定是逃避,而思考将是一剂良药。这种思考不是无用和琐屑的思想,而是一种深层的思考,是对自己心灵的拷问,是与自己灵魂的.对话。如同长途跋涉需要小憩,我们在行进的过程,身体的劳累可以通过睡眠缓解,然而心灵的劳累更不能忽略,也需要思考作为驿站。哪怕几分钟的沉思,也能让源自灵魂的潺潺溪水洗涤浮世尘埃。
用灵魂去生活
奥勒留认为,事物不能拂乱灵魂,“外部事物使你烦躁不安,那么请你注意,使你心情烦乱的并非事物,而是你对事物的看法,而只要你愿意,你是很可以将它打发掉的”。在生活中,我们容易被外界影响,让我们躁乱不安。很多外界的事物,似乎都“来者不善”。我认为,“不善”的并非事物,而是内心无法抑制的“不善”。人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不是眼睛能够做到,唯有用心灵。当繁琐的事物压来,你是否消极低落?当生活的不公袭来,你是否怨天尤人?奥勒留会告诉你,当你低落,当你埋怨,你只是在逃避生活。古往今来,有很多人所谓“看破红尘”,便要退隐,寻找山林,寻找海滨。他们放弃了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肩负的责任。奥勒留教给我们,怎样用恬静、自然、美好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其实要相信,我们的心就是一个宁静去处,我们可以挖掘灵魂的力量,既获得平静,又担负责任,并且让这种平静更好地为担负责任而服务。所谓“大隐隐于市”,当俗世的烦嚣和肩负的重任都不能让我们烦恼退缩,我们便懂得了用灵魂去适应生活,改善生活,我们便懂得善用灵魂的力量,去加重生活的分量。
用灵魂去创造
奥勒留在后期很少待在罗马,大多是在帝国的边疆或外省的军营里度过。《沉思录》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正如我们知道的,奥勒留并不像一般的隐者那样逃避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他从不怠慢社会历史赋予一个罗马皇帝的使命。“……去履行一个人所负有的责任,难道我会不乐意履行我之被塑造,我之被生于此世间而应该负有的责任吗?”奥勒留对于使命,对于责任,是积极的。在灵魂与外界使命、责任之间,他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他要用宁静之心、关怀之心创造出一个有爱的帝国。当我们懂得如何用灵魂去思考,如何用灵魂去生活,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学会如何用灵魂去创造,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为人类创造未来。要从周围人们身上汲取优良品质,热忱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化为自身成长的精神钙质;要时刻不忘自己作为社会一份子的本分,致力于整个社会的利益,热爱自己的使命,并为之努力;要抱有创造的心态,不断审视自己,完善人格,加强责任,让生命脱离庸碌无为。
沉思录的读后感20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季羡林生命沉思录》读后感600字。非常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季老先生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在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学习中都会或多或少的遗憾,我想没有几个人会喜欢它,但是它确确实实又是生命中的收获,可以入心且无声,象长了翅膀,在偌大的心灵世界里自由飞翔。它可以是美好的回忆,也可以是痛苦的煎熬,带给人的是对生命更多、更深刻的感悟。没有经历过遗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遗憾是一种感人的美,一种破碎的美,因为有它,人世间一切的真善美将更值得称颂;因为有它,生命将更值得去回味;因为有它,就有了远走天涯的念想。
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其实是人的'一生中最脆弱的。在有生之年,要学会生气勃勃地生活,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在这个世上,我们不应当太多的在乎和顾岂别人怎么样评别自己,只要你认为做的对,你就坚持去做。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当有一个自足的内心精神世界,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有自己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你虽说不能脱离这个社会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地攀援在社会建筑物和他人身上。你要在自己的生命土壤中扎根,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抛下属于自己的锚,有了它们,你的心中就拥有了一个对你来说最安全的场所,就会珍藏住你心中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
【沉思录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沉思录名言05-11
读《沉思录》的感想08-12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10-06
《沉思录》的读书笔记06-09
有关《沉思录》读书笔记08-09
沉思录摘录读书笔记01-29
《沉思录》读书笔记1500字05-22
关于沉思录读书笔记参考09-02
《沉思录》读后感06-11
沉思录读后感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