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唐兴亡三百年全集》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唐兴亡三百年全集》读后感1
在中国历史上,有资格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皇帝肯定不多,就算能找出几个,大半也都有争议。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共识最多、争议最少的,那恐怕就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属了。
但是,即便李世民能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也并不表明他就是完美无瑕的。论李世民如何天赋异禀,才智过人,他身上也难免会有一些人性的弱点。换句话说,李世民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杰出政治家,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弱点,而在于他有个办法对治自己身上的弱点。
这个办法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两个字——纳谏。
纳谏这种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因为人都是爱面子的,没有谁喜欢被人批评。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也不愿意整天被人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更不要说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了,他们通常更听不进任何不和谐音。然而,李世民偏偏就愿意听。
不但愿意听,而且对此求之若渴,甘之如饴。
这并不是说李世民天生就是一个受虐狂,而是因为他深知这样一些道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
鉴于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李世民一直具有非常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认为,倘若当皇帝的都像隋炀帝那样“好自矜夸,护短拒谏”,那么结果就是“人臣钳口”,最终必然“恶积祸盈,灭亡斯及”。所以早在贞观元年,李世民就一再对大臣们强调:“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政要》卷二)在李世民的极力倡导和鼓励下,群臣都会对“朝政”畅所欲言,对皇上的政策决策,进行评正。这些行为,又尤以魏徵的“诤言”为最!这更为大唐的“贞观之治”及“盛世大唐”确立了基础!
《大唐兴亡三百年全集》读后感2
三年时间,一百六十余万字,历数大唐二八九。
唐朝对于中华儿女是一个亲切又极有意味的朝代,唐装、唐人街。时至今日,依旧在传承。
隋末乱世起,朱温篡唐终,近三百年的`历史,你方唱罢我登场,既有初唐中唐的繁华与荣耀,亦有晚唐的凄凉与落寞。
繁若星海的典籍中汲取提炼,加之作者独特的思想表达,难度可想而知,书成之时,头上增加的银丝,时时发作的关节响痛,殊不易也。
纵观此书,头重脚轻,隋末至开元天宝,占据了一半还多的内容,后期的内容相对简略,如大唐最后一抹亮色的大中之治(13年)也仅仅书写了几十页。
梦回唐朝,不仅作者,还有读者,会不自觉地梦回唐朝,会把自己的感情带入书籍,感受着她的荣耀,也体会着她的落寞。
玄武门的四次喋血,大明宫的热闹冷清,长安古都,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市,各色人种汇聚的城市,见证着大唐的荣耀,也记不得多少次被攻破被焚毁。
今日之版图,与唐有着莫大的关系,东北如高句丽(朝鲜半岛),南如安南(越南),西南如南诏(云南)吐蕃(西藏青海),西如安西都护府(新疆中亚)。
生为皇族,荣耀也凄惨,与年代有关,晚唐的十六坊,大唐皇族的见证地,既有莫名其妙地成为帝王,更多地则是意料之中的政权变更的替死鬼。
大唐兴亡三百年,读一页就上瘾,是真地。
【《大唐兴亡三百年全集》读后感】相关文章:
7.狼道全集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