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读后感

2020-11-26 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读后感1

  这本书在年妈的推荐下,两年前就已经入手了,因为要参加读书会,又重新拿出来完整读了一遍,可以说,这本书让我更深刻的认识了我自己,同时也更了解我的老公和孩子。

  从小到大,我一直觉得自己有很大问题,就像书上第二页描述的,“因为别的孩子玩的时候我总是不敢加入进去,所以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奇怪的人。因为我虽然懂但当时却回答不出,所以我觉得我的记忆力有问题,或者我的脑子不太好使。因为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是不说话,所以我觉得我的存在好像没有价值。” 现在还记得幼儿园的时候,我因为不知道如何加入小朋友们之间的打闹游戏,被他们硬拉进去的那种惊慌失措;即使现在,每次跟别人谈话完之后,再回想的时候,都会反思,我当时为什么不这么说呢?我明明都知道为什么当时说不出来呢?工作期间,每次跟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为什么明明自己做了很多工作,尽管事先已经准备了,当时表达出来的却还是寥寥无几,别的同事却可以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侃侃而谈呢?

  看完这本书之后,释然了很多,原来内向的人就是这样子的啊!原来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从生理上,神经回路的传输通道是不同的。不是我们有问题,而是我们与外向的人不同。而在崇尚外向人的社会中,“家庭给内向孩子传达的信息就至关重要。如果内向的孩子从自己家庭接收到的信息说他们是坏孩子,有缺陷;他们应该更外向些,他们要对自己感到羞愧,内向的孩子就会蜷缩回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断定他们从外界收获的负面反馈都是对的。要建立一个对自身的积极看法,内向的孩子需要感觉被自己的家庭接受和欣赏”。回想自己小时候,奶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这孩子,这么害怕见人,怎么行呀?” 我也一直是个害怕见人的孩子,放学路上看到有熟人,为避免打招呼,我会远远的拿出一本书假装边走边读躲过去,如果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恰好是内向的人,是不是有过类似经历? 还好我的妈妈也是一个内向的人,她会给我更多的理解,让我知道不只我一个人这样。

  所以如果我们的孩子是内向孩子,帮助孩子做他自己,让他明白人的独特个性是与生俱来的,他才不会只是认为自己有问题。“内向孩子的父母通常认为,他们应该鼓励自己的孩子发展出一些外向的特质。这不仅不可能,就像栽下一颗郁金香球茎,然后期望一朵玫瑰神奇的从土壤里冒出来一样,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当内向孩子被迫表现的像外向孩子那样的时候,他们尤其脆弱,易受伤害。内向的孩子常被人误解,也常被迫在他们的心理舒世区之外活动。他们天生不是为竞赛而设计的跑车。他们无力支撑开朗、活力十足和健谈的外向风格。过多的外向型行为让他们的负荷超载,使他们的体能和情感方面的能量下降。内向的人是可靠的客货两用旅行车。但是如果没有休整期,他们所剩的资源就会寥寥无几,再也没有力气去开发他们天生的内向天赋。(P78)”

  不管作为内向孩子还是外向孩子的父母,我们都要接纳他本来的样子,用适合他的方式对待他。

  对于Sam来说,书上提到的用适合他的方式表达爱和接受爱,给他营造一个有养分的家庭环境,帮助他表达和关注自己的感受,有规律的日常生活。。。。平时生活中都有注意。之前最让我纠结的则是他的社交技能和融入群体的能力。比如他只喜欢一对一的跟小朋友玩,只要多加入一个小朋友,他就会黏在我身边;比如跟小朋友聚会,他总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融入进去。看完这本书发现,原来内向孩子就是这样的。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来帮助他。让他事先了解将要发生的事,比如我们几天后会有什么活动,活动中会遇到什么人,有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以及每种情况的应对措施,都可以事先跟他商量,这样可以让他有充分的时间切换到社交状态,避免过多的精力消耗;由于内向的孩子容易把冲突埋藏在心底,也容易把责任算在自己头上,因此活动后跟他一起分析总结,理顺他的想法和感受,则可以避免他自己做出一些错误的负面结论。

  作为父母,我们认识并接纳我们的孩子,明确孩子的需要,给予孩子适合他们的爱和支持,他们才会发展出自己的潜在优势,当然这一切,要从接纳自己开始。

  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读后感2

  和许多人一样,我也曾经认为内向是一种性格“缺陷”,内向的孩子通常是“弱者”,因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沉默寡言、喜欢独处、不善交际、喜欢观察、低调行事等等。在我的童年时代,父母因为我的内向不知说过多少次,仿佛我的内向是个错误,因为内向,我便注定会失去参与这个世界精彩的机会,因为内向,我便只能活在自卑的阴影里……如今我才知道,一切都是误会。

  《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内向性格研究权威之一马蒂?奥尔森?兰妮献给所有内向孩子的珍贵礼物,同时她也把这本书献给那些暂时无法聆听内向孩子声音的成年人。作为一个内向孩子的母亲,我既希望更多的了解如何去发掘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又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内向性格的成因,进而更好的去和自己、和自己的内向孩子相处,帮助孩子在与外界的融洽协调中茁壮成长。

  教育、心理类书籍通常会有坚实的科学研究作为理论基础,《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也不例外。在第一部分“了解差异”中,作者首先对什么是内向,什么是外向进行了区分。“一个内向的孩子与他的外向的同伴之间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他获取、消耗和保存能量的方式。”也就是说,“能量”其实才是内向和外向的主要差别,而两者都是正常的气质类型,并没有好坏之分。

  内向的孩子从内心吸取能量,他需要与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知觉进行沟通,这样才能保持活力和身心平衡。当了解到内向孩子的气质成因后,我们便能理解他们的行为方式,帮助他们学习如何养精蓄锐,在内外刺激的交替中保持平衡。书中不但列举大量实例,还从大脑的生理结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简单点儿说,就是内向者和外向者的脑回路不同。看,原来“脑回路不同”可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呢。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的文化中都只推崇外向型的生活方式,西方国家尤其如此。东方文化崇尚谦虚、内敛,但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认为外向性格的人更“吃得开”、“有能力”。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我们对内心的旅程的探求不以为然,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内向性格者的长期误解。于是,在外向的世界当中,内向的孩子很容易受到轻视。

  尽管如此,当看到书中列举的内向孩子的十二个优势时,我们还是会在内心感叹,内向的孩子其实并非弱者,他们拥有无限的潜能和才智,一旦领会并学会如何正确运用,他们就能踏上更充实的生活道路。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70%的天才儿童是内向孩子。

  内向孩子的12个优势:

  1、内向的人拥有丰富的内心生活;

  2、内向的人懂得停下来品味生活;

  3、内向的人热爱学习;

  4、内向的人善于创造性思维;

  5、内向的人擅长艺术创作;

  6、内向的人情商很高;

  7、内向的人天生精通谈话的艺术;

  8、内向的人乐于自处;

  9、内向的人拥有可喜的谦虚态度;

  10、内向的人容易养成健康的习惯;

  11、内向的人是好公民;

  12、内向的人是良友。

  当充分了解了内向孩子的性格成因和行为特点,父母们便可以更好的帮助和陪伴孩子的成长。书的第二、第三部分从密切亲子联系、看护和饮食、游戏、谈话、休闲的艺术、家庭成员的气质、兄弟姐妹关系、与祖父母、其他家庭成员、朋友和看护人员的亲密关系等众多方面给出了科学详尽的分析与参考建议。

  当我们意识到,内向与外向是并存于我们生活中的两种气质,并且时刻需要理解彼此、运用适当的技巧相处时,才会发现从本质上去找到内向者情绪变化、心理困惑、行为方式的原因才能够更好地找到应对和解决办法。内向的父母和内向孩子如何相处、外向的父母如何面对内向的孩子、内向的祖父祖母能带给孩子哪些正面影响,这些内容读起来都十分具有指导意义。

  正如书中的一个比喻,成年人是“锚”,父母关系在家庭中起着给予家庭稳定性的巨大作用。而与自己大家庭的成员保持密切关系会给孩子带来充实感。这种稳定的情感关系可以带给孩子无负担的关爱,一种位置感和家庭联系感,并给予孩子了解其他时代和人生的途径。

  当完成了性格成因分析、家庭教育、家庭关系方面的探讨后,书的第四部分“挖掘潜质”开始把关注点转向父母最为关心的学校教育。在课堂上、运动场上、社交场合、冲突挑战等不同环境中,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内向孩子找到最佳的学习方式、沟通途径、交流方法,书中都给出了详尽的指导。

  看过这部分内容后,不得不感慨,如今的西方父母其实也和我们没有太多差别,都会焦虑孩子做作业时精力不集中怎么办,该如何去和老师解释自己孩子课堂上不愿举手发言,忧虑孩子交不到好朋友,担心青春期孩子的恋爱问题,以及校园欺凌等等。内向孩子与外向孩子天生不同,加之后天成长环境千差万别,《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从性格成因出发有针对性的找到应对方法,远比那些宣扬自己教育方法如何有效的书籍切中根本,值得学习与参考。

  孩子的成长如此迅速,常常一晃之间便已成人。当父母们拥有了一个内向孩子,一定要铭记一点,那就是:你对你的内向孩子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明确了孩子需要,我们才能更轻松自信地为人父母,用爱和支持帮助他们茁壮成长。即便他们并非天才,也可以快乐、自信的生活,时刻发挥自己的独特天赋,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读后感】相关文章:

1.内向孩子更要关爱和鼓励教育心得

2.潜在的环境污染阅读答案 潜在的环境污染赏析

3.内向者的励志篇

4.性格内向的幼儿评语

5.《孩子的品格》读后感

6.孩子的品格读后感

7.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读后感

8.《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读后感

9.《怎样教育孩子》读后感

上一篇:《零花钱大计划》读后感 下一篇:动物大逃亡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