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创新读后感

2020-11-25 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知识创新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知识创新》是北大哲学系胡军教授的新作,也是我新年阅读的第一本书。这本书一改哲学大师以往深奥、高深、艰涩的写作风格,以平实、清新的文风把观点娓娓道来,仿佛在和你面对面谈话。书中的观点十分新颖、独特,令我在不知不觉中一口气读完了它。

  这本书以“知识引领现代社会”开篇,从工业、农业、文化、艺术、体育、政治等方面分别论述,展现了知识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强调“知识已经是现代社会中最难获得或最难替代的生产要素”。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特别指出,知识具有无边际的延伸性和时空的无限性,它是最民主的权力之源。虽说一般意义上讲,武力和财富是强者和富人的特征,但只要具备了相应的理性思考能力,弱者和穷人也可以掌握先进的知识理论系统,以知识创新引领世界。

  第二部分“什么是知识”最为有趣,列举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故事并与中国的孔子进行比较。西方哲学家认为:“知识是得到了论证的真的信念”,强调思想论证的过程。一部《柏拉图对话集》,生动展现了师生之间热烈的讨论。苏格拉底将自己定位为“精神助产士”,在与学生讨论问题时,从不主动提供确定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先就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通过质疑、诘难、思考,提出新的看法,如此反复,最后对新的结论进行完善和补充。他们看重的不是答案本身,而是求出答案的系统详尽的论证和讨论过程。正是因为老师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积极思考空间,为他们的思维能力提升创造了无限机会,才使学生获得了后来居上、不断进步的巨大动力。

  这种精神是不断传承、历久弥新的。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同样允许自己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而且要求对观点必须有系统的论证。著名画家拉斐尔的名作《雅典学院》生动描述了手指天空的老师柏拉图与手指大地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师生之情,而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更让我们懂得,平等自由的讨论是知识创新的`源头。

  与之相反,我国《论语》中的对话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方式:学生永远只是站在提问的一方,老师则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直接给出极为简洁的答案,双方没有详尽的论证和讨论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所谓的“师道尊严”传统压制了学术的自由讨论,不能不说是种遗憾。虽然这种东西方比较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但从某个角度来看,也有一定启发作用。

  由此,我想起关于教育的一段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最好的教育应该是有效激发对方主动思考的能力,促进其精神力量的健康成长。

  如果说书中的第二部分强调了严密详细的逻辑论证,那么最后一部分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更加辽阔高远的新境界——直觉驱动知识创新。书中强调,逻辑分析方法是哲学的手段或工具,而不是哲学的真正目的,哲学的真正目的是追求最高的精神境界。要进入这一境界,必须要有“觉解”——“解”是一种类似概念的逻辑分析,而“觉”则不必依赖于概念,而更多地依赖于直觉和领悟。倘若纯粹依赖于概念分析,我们不可能进入高远的精神境界,相反,还会改变哲学的价值,使世界及其生命失去绚丽多姿的色彩。

  正如老子所说的“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凡是能够用语言表达的东西都不是永恒的或形而上的,永恒的或形而上的东西都不在语言之内。所谓“不道之道”、“不言之辩”、“不言之教”或许只能意会,在静默中领略其中的奥妙。如此回想,前面提到的《论语》惜字如金也是有道理的——不是压制学术自由,而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试想,如果没有概念逻辑分析行不行呢?同样不行。缺乏了必要的进入哲学顶点的学术性预备功夫,依然不可能进入较高的精神境界。正如朱熹所说的那样,必须经过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积累,才能由量变引起质变,最终达到“豁然贯通”的境地。

  由此联想到经典阅读。一个优秀的读者,首先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能力。但是,在阅读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并不是完全放在咬文嚼字上,而是在不经意间或无意识地进入了作品试图描述的景象之中,进而与之融为一体、形成共鸣。

  各个专业领域莫不如此。比如对一名优秀的黄金投资者来说,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大量的技术分析演练都是必修课和基本功,是前进道路上的基石和铺垫,没有这些作为基础,一切都是空谈,偶有获利,只是幸运。然而,仅有这些也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站得更高、走得更远,还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提高洞察力和综合判断力,从总体上把握事物内在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达到融会贯通、出神入化的地步。要常怀敬畏之心,像敬畏科学一样敬畏市场,认真地对待每一笔交易,安不忘危、乐不忘忧。要锤炼良好的心态和品格,戒贪,戒恐,戒沉不住气,戒优柔寡断,得意的时候,须谨慎;失意的时候,不气馁;关键的时候,抗得住;动摇的时候,稳得住;该放手的时候,当机立断、义无反顾。不仅要运用基础知识的力量,更要以直觉和悟性驱动知识创新,逐步构建健康的盈利模式和高远的思想境界。

  哲学是对智慧的追求,而智慧是精神的自觉,是自觉地追求无限和超越的境界。那就让我们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用学习和思考武装头脑、丰富思想,综合运用理性思维和直觉思维探索知识创新的新天地,寻找人生更美的风景吧。

【论知识创新读后感】相关文章:

1.论创新作文3篇

2.苏轼《贾谊论》读后感范文

3.矛盾论读后感100字

4.论学习者、创新者和时间的关系作文800字

5.《人口论》读后感作文700字

6.科普知识读后感

7.高一800字《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8.留侯论苏轼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9.关于欧洲作品的作文:国富论读后感

上一篇:《秀禾的桂花树》读后感 下一篇:小学四年级《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