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碎片》读后感

2023-11-17 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韩寒《碎片》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韩寒《碎片》读后感 1

  这本书讲述了许美达从出生到大学到复读参加艺考到工作的简要生活轨迹;美达与丈夫、孩子、家人、朋友的相处故事;美达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经历:到西藏支教、徒步墨脱、入境尼泊尔遇青岛大叔和印度僧人、去了越南。

  我觉得这本书很好的地方在于,她用非常幽默的笔触写下的是真实的生活和平凡人的点滴,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传递着有关成长、选择、爱情、亲情、友情的正能量。

  她是自己:大学毕业后到组建家庭前,她到过西藏,还曾徒步墨脱,入境尼泊尔,去了越南,她做到了“仗剑走天涯,去看世界的繁华”。在这路上看过的风景,遇到的人,都更新了她的认知,丰富了人生的阅历。

  她是女儿:全书都是以“贫”来讲述故事,但唯独在写到自己的父亲时有了“哽咽”,也许一个人心碎时,会以最平淡的话来讲述最痛苦的事。

  她是妻子、母亲:有很多人说过婚姻不易,跨国婚姻更难经营,但我在书中看到的都是满满的幸福,这可能就是有趣的人遇到懂她的人的快乐吧!当看到她给自己的一双儿女写的`信时,更令人动容。

  她是朋友:看完这本书的感想之一就是作者的朋友真的是遍天下啊,她和每个朋友都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并且互相成就。

  谁的生活都是一地鸡毛,但是她却把生活做成了一把羽毛扇。人生很短,每一天每一刻都值得我们去热爱,就像书里写到:欣然的接受改变,一件事情的结束,就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始。

  韩寒《碎片》读后感 2

  今天我和姐姐去书店买书,我买了一本《记忆碎片》,我看见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它的名字所迷祝

  回家后我开始读了,我在读的时候还不忘了解它有些词的意思(注;因为这本书有很多地方用的是以前的语言。)我花了2天时间看完了它,这2天我的心都是揪着的,因为这本书写得十分感人,看了之后我想哭。因为它写了1945年的时候的'事,我发现1945年的人民们过得十分艰苦,要逃跑还要探敌情。它讲述了:1945年的时候有一个“木棉岛”,那里的人们十分苦一边注意敌情一边要找回自己家的主人,确保主人的安全……

  这本书的主角是一名11——12岁的小孩……他的爷爷以前是一个叫“血魂组”里的人……以前呢也曾经被敌人抓起来过差点就被腰斩了……

  看了之后我十分同情那时候的一些被腰斩的人们……我也十分的珍惜现在的世界……我以前以为自己生活的世界十分坚苦,但是看了这本书后我开始改变想法了,不再认为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十分坚苦了。我反倒认为现在我活的世界十分和平和快乐,没有以前的战争了,也没有以前的恐惧了……

  故事相对比较简单,人物的登场没有更多似是而非的地方,排除了情绪的干扰,当我们更多从利益动因入手分析其他人围绕一个思维上的残疾人展开的角力之后,情节是很容易理清楚的。

  韩寒《碎片》读后感 3

  这次有时间,读的却是《文明的碎片》。出版商给它冠名《散文卷》(1994年5月一版--春风文艺出版社,余波舜策划、编辑)。可是我读起来,怎么也没有散文内涵的优美感觉。除了我用“△、○”符号,来表示我读过的文章有秀和略美的感觉之外,余篇我认为文章的散文特点与特质,显然是浅而且薄力了。当然,我不认为作者的文笔功底不好,学问不实。这本是可以单独一篇两篇可以简装出版的东西,却偏要拿来凑合到一块,摞列一起。我心想,出版者这样做,是不是有蒙读者的感情是实?--显然的!因为散文就是散文,小说就是小说,报告文学就是报告文学,杂文就是杂文,论说文就是论说文。依次类推,读书人读多了,品都可以品出个味出来。所以怎么可以混淆一堂要去误人子弟的呢?所以我认为这本冠以散文名义出版的本子,应当不是作者本义,而是“文化捐客”与“文化投机出版商”所为。也或许在经不住这些人的几番游说之后,余先生便也三五地同意了。

  应当说,这也是一种动机效益嘛。今天,在商品观念大行其道的社会里,不讲经济效益能行么?没有名人效益,又不谈经济效益能行吗?所以我完全理解。但是,我也感到可怜。要不这样做,我们的作家能干些什么?我们的出版商能干些什么?我们的读者们又能想到些什么?所以可怜余后,我又为当今社会的面目感到悲哀,感到无奈--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不仅仅对文人、对出版商,甚而对殷殷期望的读者都一样如此!

  通读完作者这本集子,我对其中很多观点是赞同的,金玉良言。尤其作者的《访谈录》,还有关于散文,关于读书,关于艺术修养。但是在作者的“追寻东方美学”一文的演讲里,我却怎么也读不畅顺,不能完全理解到全文所讲的内容和意义说的根本是什么。从命题上讲,它应当讲的是赞扬东方美学的特点与优秀,阐述如何巩固与发扬,提出研讨与推进的方向和清晰的观点,使得读者在理解究竟是东学西用,或是东学为主,西学为辅,才能更加增进东方美学的普及和应用的论述问题中,消化和接受作者的要求。但是,我读起来却颇有点抑东扬西的味道。文章要我们究竟是追寻还是向西方看齐?是结合东方特点扬新抑旧?还是守旧新用?还是以东为主,西学为辅 ?最后还是将东西美学融合一体?等等。所以这篇文章的命题,我以为与作者的论述精神似乎已经走样了,笔下的有些概念,甚至不甚明了。所以我认真地阅读之后,思想到,无论这篇是讲稿还是定稿的散文(随笔、小说、还是杂文的东西),读起来我反正有体验到作者的一个写作通病,即:不论什么观点文章论述,总是洋洋洒洒好长好长。如果文章真要写得好,精彩,透彻,那倒也没有什么,只是读者的.思想跟着作者跑题,路走得确实有些冤枉了点。

  不过,通过这些文章,文笔,语词叙述,让我感受到作者的学习态度非常勤奋,非常热爱文学,是一个非常刻苦自勉的文化人。可以想到作者既有一段文革的伤心历史,又有一段自卑自遣自责自信自傲又自洁的历史。但不管作者有什么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欠缺或毛病吧,都不会失去作者今天在文字与文化上,给我们文坛带来巨大的,有一定影响力,有意义的成就与辉煌,至少在学术与研究领域方面,给我们带来的是坦诚的文化人的形象。这就不得不让许多只会站在一旁说三道四,指长论短,或自叹自息,或好高又鹜远,却啥事也做不来,但又不满意别人去做,做又比他们要努力,做得比他们多或是成功多的人。在这一点上,余秋雨先生给我们许多欲攀文学高山的后来者,包括我自己在内,以经验,以知识,以导向,以方便,勇敢而公开地站出来牺牲自己。就凭这一点,可以说作者的人格是如何之不简单,了不得的了。

  六年前,我买这本书的情感之余,在扉页题下一段文字:“优美的散文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曲;寄情于浓于淡于雅;清秀而隽丽,飘逸而潇洒,浓烈而激情;顾历史而深沉,展现实而激奋,憧未来而遐想。故随笔流云,千古之垂文。”

  既然《文明的碎片》满足不了我这种感觉,那么我就期望着在作者的其他文章里获得补偿!

  韩寒《碎片》读后感 4

  “宁有故人,可以相忘,曾不中心卷藏?宁有故人,可以相忘,曾不眷畴曩?”一行诗词,就如历史的絮絮低语,碾碎记忆的脉络。文字如水般从书中流淌,故事缓缓进行,往事,记忆,亦远,亦近。

  扇窗,岁月斑驳,藤草丛生,正是这样一幅插画,拉开第一个故事的序幕,无色的插画却带着岁月的忧伤,像是有无数故事要诉说却无法开口。《宁有故人》只是书中的一个故事,一切言语都围绕着一个林家园,那是一个荒芜,古旧,写满历史沧桑的院子,这更是一座充满故事的`园子。

  “沉默不语,独自凋零。”简单八个字,却勾勒出一个神秘的林家园,没有过分华丽的语句,如一位老者像故人倾诉古老的历史。木匣,画,女主人,刺杀。一切被历史掩埋的事物,却环环相扣地浮出水面。一句“时光前行,林家园缄默,历史在林实家鲜血面前背过身去。”映证了历史的残酷,可是一切只是过去流年,昔人已去,哪怕再伤,又如何。

  《且敛风翼》是另一篇故事了,整个故事溢着一丝浓浓的书香,如茶般,清淡却又浓郁。这篇文章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却不是主人公而是施家的那个疯子。那年文革暴发,施家被抄家,年轻的施先生目睹一个个在他眼前倒下,最终,疯了。也许,这只是千千万万受害者之一,却甚是令人悲怆。“二十年了,他居然还记得那人!”这是一句感慨,却又是一句警言。正如文中的另一句话:“如果是一个时代的过错,那么过错者是否可以理所当然因为‘时代’这个宏大借口而被遗忘。”历史不应该被埋没,那过错应成为警语而不是故事。

  回首历史,回首那流年,是忘是寻,亦或是放下一切,淡然面对。记忆,历史,人类最宝贵的是圣物,哪怕只是一个人收藏。

  韩寒《碎片》读后感 5

  刚看了韩寒的博客《碎片》,感慨不深不浅,于是写了此篇——俗吧,这样的开场白看完就知道接下来要说什么“碎片”好,一晚上都在想着吧——不,这不俗,至少在“刚看了”的后面是“碎片”字样。

  而此时,我趴在书桌前的床上,写着自己的态——就是“趴着写这篇《态》”的状态,也只是住在这个房间里的人所想到的一个碎片。

  好了,开始介绍正文吧。貌似整文下来,一印象最深就是那个半夜12点多,在高速公路上坐在因抛锚且没电的车里等着被拖走的无奈场景。看着苹果和安卓,他们都已经“低电量自动关机”,想着app上更新的点击量,此时他们都是浮云。还有就在不久前,摸夜步履瞒跚的走过的山路深处的水泥房,记得韩寒用过他家的乳白色的座机电话。然后我幻想了一下那个憨态可掬的老人半夜起来开门的画面,或者此时屋里面有位老妇“衣衫不整的酣睡”——乡村生活嘛,总是那么朴实。想想多久没有见到年岁已长的爸妈和家里的座机电话了。那时是小学时候了,电话放在很高的床头柜是上,对于那时110的我是很高了,接电话要爬上踏板(放在床前放鞋的木板,有很长了,不宽),还有爷爷家的要垫把凳子才能摸到话筒。我们现在看到的座机电话和大哥大,也就像那是爸妈见到上辈穿的清朝时的民装一样的惊喜和感动。我看到会感动,会想着过去的温馨的画面,罢,那些都是过去的态。过去的态,我还在大小石头子乱蹦的`山路小心行走,还在床前木踏板上趴着玩,还在用没有灯照着漆黑的灶台。不过后来蜡烛盛行,灾后来手电筒就更方便了。在黑夜的房间里,脸部尽可能的做着狰狞的表情,吧手电筒照着下巴,突然打开开关,又关掉,再打开,忽明忽暗的出现在你的面前……你都忘了那时的态势多么真实。

  只顾着回忆,差点都忘了韩寒。他的《碎片》里没有那么多久远的回忆。一开始,左耳按着苹果,右手握着安卓,眼睛看着电脑里的微博,甚至还心系卫星电视里可能出现的需要的信息——对不住,让大家扫兴了,写的有点夸张。但事实的情况显得更触目惊心,“身边的碎片越来越多,新闻越来越爆,话题越来越杂,什么又都是来的快去的也快,多睡几个小时就感觉和世界脱节了,()关机一天就要被人类抛弃了”。在这个信息时代里的忙碌,你也许会忘了曾经呆坐在门前树下看星空,即便在车“寸圈难动”只能等待救援的时刻,也不会中意的看繁星点点的夜空,而是想着手机里某个可以分辨星座的软件,或者只有在梦里才能梦到那个“窗前明月光”的小时候的态。

  韩寒说,现在他所写的一切,到明天或许就会被人忘记,“24小时内只能服用一次,明天就是新的药丸,却至于不了你任何的顽疾,记着也好,忘记也罢,有一个一直都在的人或事物,总是好的”。

  韩寒《碎片》读后感 6

  这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作者埃莱娜·费兰特20余年的书信与访谈集。对于这位从未露面却备受瞩目的神秘作家,这本书提供了深入她文学世界的钥匙。

  《那不勒斯四部曲》是我近两年来读过最震撼的作品之一,由小说改编的《我的天才女友》亦是非常精彩。

  读这本书,仿佛和她们经历了一生。对于女性命运的探讨,总能让我们代入曾经或闪闪发光或羞于启齿的'成长经历。学业、事业、爱情、婚姻、孩子,贯穿女性一生的关键词,只有身为女性你才会懂得其中的万般滋味。

  女性的命运,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文化语境下,从来也没有容易过。

  因为费兰特身份成谜,《碎片》才显得弥足珍贵。这本书里有各种各样的碎片,有作者的创作思考,还有哪些写作中删减的段落,更有对于自身的回忆与剖析,让我们渐渐拼凑出一个更立体的费兰特。

  唯一的遗憾是,书中提及的费兰特小说都还没有中译本,在阅读中会带来一些小小的障碍,但也无妨。

  韩寒《碎片》读后感 7

  对于余秋雨,我一直认为他是一个学者,然后是一个历史学家,最是一个作者,他的文体我觉得叫历史散文或许更合适。既可以读到散文的那种喜怒哀乐,又可以读到历史的沉重和厚度。

  《文明的碎片》的风格基本还是和《文化苦旅》相承接的,感觉是《苦旅》的补充版。对我而言,看他的.书首先是得到更多历史的信息,然后再去感受他文笔的张力,和对生活的理解。

  逐字逐句的讲解,未必每个人都有的福分,这样的结果就是印象深刻,当然讲不了几篇。我一直觉得这个过程直接奠定了我日后扎实而又彪悍的阅读功力,以及飘忽不定的阅读风格。

  记得讲到敦煌壁画被愚昧而又贪婪的老道毁掉的时候,mr。l气愤的叉着腰站在讲台上眼眶泛红久久无语,当时我觉得是不是太内啥矫情了。结果若干年后当我站在讲台上时,我才明白那种情感是自然而然的,掩饰不了。

  这个民族太容易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执政者大多热衷于那些愚民的小把戏,而那些普通百姓们又大多可爱的擅于自欺欺人。或许大家都乐在其中。

  您是我此生最感激的老师之一。

  老余的书还是早期的好看,不论文风还是深度。

  韩寒《碎片》读后感 8

  爸爸说:“想当年,我们小时候,一到夏天,就去河里游泳。到时候回家就不用洗澡了。洗头直接把头塞到池塘里,泥土就是大自然的洗发露。在路上,要是饿了的话,就去别人家门口挖花生,往嘴里塞,回家时,嘴角全是干泥巴。”我听得津津有味。接着爸爸又来了一句:“现在这些都没有了,只能作为回忆慢慢咀嚼。”

  记得我读过韩寒的一部作品——《碎片》。里面记载着他在大城市生活的点点滴滴。有一次,他的车在高速公路上抛锚了,他的两部手机没电了。他看见一百米之外,有灯光亮着,于是,他去求救,开门的是一个七旬老太太。他问:“老人家,我的车抛锚了,手机没电了,能借你的用一下吗?”刚开始,老太太有些戒备,知道韩寒的来意后,说:“我没有手机,但电话你可以用。”接下来,韩寒等待着救援。他看了看房子的周围,让他想到了小时候。于是他坐在屋顶,看着天空。脑子里想的却是他的苹果手机里有辨别星座的软件。

  现在,我们身边的碎片越来越多,这些碎片一点点地吞噬最初的美好。

  在这个时代,谁还会静坐在那里,抬头仰望星空,数着天上的点点繁星,观察月亮的阴晴圆缺。在这个时代,谁还会坐在窗台上,凝望着窗外,回忆童年的点点滴滴,拾起童年那些天真美好的笑。围绕着粗壮的大树转圈,谁还能在路过田野时,欣赏两边的野花野草。也许都不会了。在这个时代,人们的自由时间快被娱乐场所榨干了。网吧,酒吧,迪吧,ktv。还记得,小时候用两个纸杯,中间穿一根毛线连接,当电话的日子吗?还记得,在秋天爬上树去偷别人家的果实的日子吗?还记得和一群小伙伴趴在地上拍卡片的日子吗?应该才刚想起来吧!

  想一想,我们现在的日子是什么?聊qq,刷微博,写日志,看空间动态,聊微信。小时候的连环画变成了现在的.《如何成为职场高手?》,小时候的芦苇丛变成了现在的高楼大厦,小时候无油盐的饭菜变成了现在的地沟油饭菜。现在,我们总会话说当年,想当年,夏天那么热,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只有一把纸折得扇子。多么苦啊。我们不照样过来了吗?以前的饭菜没什么味道,我们不是照样吃得津津有味?苦?这是给过去下的定义吗?过去没有空调,苦?现在有了空调,生病的人越来越多。过去苦吗?原来品尝的是食物原本的美味,现在吃的都是防腐剂。到底哪个更苦?现在的你,还能像以前一样肆无忌惮地笑吗?现在的你,还能像以前一样在田野中玩耍吗?时光无情地带走了太多的美好。与其说是时光所为,还不如说是人为呢!

  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感觉自己总是处于自我癫狂,自我陶醉的生活中,也许是为了躲避繁杂无奈的现实,或许是为了掩盖自己的那颗伤痕累累的心。每天,生活推着你往前跑,想慢下自己的脚步都难!也许癫狂是一种自我解脱的方式,也或许是一种想慢下脚步的思想。

  在拥挤的人潮中,不要随波逐流,请慢下脚步,再看一眼,那即将失去或已经失去的美好。当美好已成往事,留下的也许只剩孤独地心痛了吧。

  韩寒《碎片》读后感 9

  刚看了韩寒的博客《碎片》,感慨不深不浅,于是写了此篇——俗吧,这样的开场白看完就知道接下来要说什么“碎片”好,一晚上都在想着吧——不,这不俗,至少在“刚看了”的后面是“碎片”字样,在此之前是没有人《碎片的》的读后感。

  而此时,我趴在书桌前的床上,写着自己的态——就是“趴着写这篇《态》”的状态,也只是住在这个房间里的人所想到的一个碎片。

  好了,开始介绍正文吧。貌似整文下来,一印象最深就是那个半夜12点多,在高速公路上坐在因抛锚且没电的车里等着被拖走的无奈场景。看着苹果和安卓,他们都已经“低电量自动关机”,想着app上更新的点击量,此时他们都是浮云。还有就在不久前,摸夜步履瞒跚的走过的山路深处的'水泥房,记得韩寒用过他家的乳白色的座机电话。然后我幻想了一下那个憨态可掬的老人半夜起来开门的画面,或者此时屋里面有位老妇“衣衫不整的酣睡”——乡村生活嘛,总是那么朴实。想想多久没有见到年岁已长的爸妈和家里的座机电话了。那时是小学时候了,电话放在很高的床头柜是上,对于那时110的我是很高了,接电话要爬上踏板(放在床前放鞋的木板,有很长了,不宽),还有爷爷家的要垫把凳子才能摸到话筒。我们现在看到的座机电话和大哥大,也就像那是爸妈见到上辈穿的清朝时的民装一样的惊喜和感动。我看到会感动,会想着过去的温馨的画面,罢,那些都是过去的态。过去的态,我还在大小石头子乱蹦的山路小心行走,还在床前木踏板上趴着玩,还在用没有灯照着漆黑的灶台。不过后来蜡烛盛行,灾后来手电筒就更方便了。在黑夜的房间里,脸部尽可能的做着狰狞的表情,吧手电筒照着下巴,突然打开开关,又关掉,再打开,忽明忽暗的出现在你的面前......你都忘了那时的态势多么真实。

  只顾着回忆,差点都忘了韩寒。他的《碎片》里没有那么多久远的回忆。一开始,左耳按着苹果,右手握着安卓,眼睛看着电脑里的微博,甚至还心系卫星电视里可能出现的需要的信息——对不住,让大家扫兴了,写的有点夸张。但事实的情况显得更触目惊心,“身边的碎片越来越多,新闻越来越爆,话题越来越杂,什么又都是来的快去的也快,多睡几个小时就感觉和世界脱节了,关机一天就要被人类抛弃了”。在这个信息时代里的忙碌,你也许会忘了曾经呆坐在门前树下看星空,即便在车“寸圈难动”只能等待救援的时刻,也不会中意的看繁星点点的夜空,而是想着手机里某个可以分辨星座的软件,或者只有在梦里才能梦到那个“窗前明月光”的小时候的态。

  韩寒说,现在他所写的一切,到明天或许就会被人忘记,“24小时内只能服用一次,明天就是新的药丸,却至于不了你任何的顽疾,记着也好,忘记也罢,有一个一直都在的人或事物,总是好的”。

  ——后记:

  小时候也好,现在也罢,还有未来,我发生的一切,你记住他们都会在事关记忆里形成一个个态。在你心里,或许,68%是现在需要完成的,21%是马上可能的突发事情,但请留1%的纯粹时间来保存此时的态,这将是未来要串起来的东西。这样的态,留着总是好的。

  韩寒《碎片》读后感 10

  这是让我拿起来“一口气”读完的书上厕所拿着吃饭看着…六个小时不间断喜欢书里的一些话,得与失,往往是等量交换。

  我会因“距离我的女儿许花可以谈恋爱仅剩49年”这种夹杂着爱意与不舍的幽默而笑个不停,也会因“我的妈妈支持我,我的腰杆子永远笔直”这种能产生共鸣的言语而热泪盈眶……打动人心的往往还是生活。许美达给予了平凡生活充分的激情和热爱,很多困难在她的乐观态度下都乖乖缩起了尖锐的棱角。我希望我也能够像她一样,逐渐看清了生活的本质,但依然热爱生活。哦对了,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永远不要停止学习!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美达在书里说,她是一个有很多很多爱的人,所以她的孩子是妥妥的富二代。我也希望,我能够把我的满满的一腔爱,化作分泌幸福的激素,毫无保留的奉献给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未来的爱人,我们身边每一个值得去体贴和关怀的人……

  看了这本书仿佛认识了新的生活,不仅是生活的定义生活的意义还更肯定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自己想要的生活氛围和感觉。人嘛,就是要尽兴,就是要开心,就是要善良努力,就是要做自己,就是要去相信美好的未来,也相信会有美好的人一生相伴,会有美好的很多不同朋友。不要纠结那么多,就是要活的没有后悔更不能有遗憾。所以想干嘛就去做吧,想成为什么就去奔赴吧。真诚的对待别人,去很多地方认识很多人,有很多不同的故事。人总是要经历生离死别悲欢离合成功失败开心和悲伤,每个人都独一无二,对待什么都果断点也勇敢点,好好对别人也好好对自己。读完以后有好多故事,从小到大,身边的`亲人朋友等等,对很多东西和事情的看法和态度,看到的是一个姐姐走过的路,一个人的性格和经历,有了欢乐也有很多借鉴和反思。接受自己的所有,也看清自己。

  借用书里的话几段话:“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我觉得说什么都无力。我们曾经看过那么多的书,走过那么多的路,遇到过那么多的人,我们曾经内心丰富而且充满勇气,可是面对现实的当头棒喝,我们仍然是渺小而无措。”“我们年少的时候,一定都对自己的未来有过美好的幻想: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如何如何......我一定要过上如何如何的生活......我一定要找到一个如何如何的爱人......但是现实就是一盆接一盆的冷水往你脑瓜子上狠狠地扣下来,你躲都躲不掉。最令人沮丧的是,你并没有做错什么!你用心地去爱、去接受,可是换回来的就是狗屎甚至献血!这太不公平了,太不公平了!可是,这就是生活的真相”“我很庆幸,魏老师有些这种“英雄主义”。她经历过的生活,就跟她出租屋里那一地垃圾一模一样,破败、绝望。但是她铁骨铮铮,她咬着牙从那一堆垃圾里面爬出来了,干净利落地和过往来了个一刀两断,然后意气风发地重新开始,最终得到了她应得的幸福。因为,她是一个好姑娘,她仗义、善良、直率、有才华,有进取心!她是最好的姑娘!”

  “我们曾经如此渴望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一定要相信这个世界美好总是存在的,而你,是独一无二的,配得上所有的美好。在没有光的、对生活失望日子里,不要停下,不要甘于现状,要继续去保持“英雄主义”!别着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峰回路转,绝处逢生!相信自己,爱自己,向着最好的自己奔赴!

  韩寒《碎片》读后感 11

  内容概要:《碎片》是日本小说家青山七惠的短篇小说合集,标题作《碎片》讲述了女大学生“我”本来是和一大家人一起去采摘樱桃,阴差阳错变成了只有“我”和父亲的旅行,“我”和父亲的的关系在成长中变得疏远,父亲对“我”来说像是日常生活中一成不变的背景板一样,在这次旅行中父亲的一举一动渐渐增添了“不可思议的存在感”,“我”和父亲又能找回一些什么回忆呢?

  初读《碎片》像是喝下一杯泡过柠檬的白水,喝的时候太过急促,只觉得寡淡无味,再读时才慢慢品味到其中的淡淡清香。作者的口吻轻轻地,显得漫不经心,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和硝烟四起的矛盾,正是这样平常的笔触,反而像一根羽毛落在心上,带来一些细腻的触动。

  书中老师布置了一道摄影作业,名为“碎片”,一开始“我”只系心于生活中的不连贯影像,理解为不完全的风景,所以故意找了一些琐碎的景色照下来,车窗外模糊的风景、樱桃园里簇拥着的樱桃、山的轮廓,但在和爸爸相处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父亲的影像对我来说也是碎片,“饭后杯盘狼藉的餐桌、凉台上椅垫绽开口子的椅子、楼梯下的杂物架、与这些融为一体的爸爸、早上准时离开家,融入奔向车站的人流中的爸爸”......书中没有描写出爸爸的长相、身高、体重或者代表某种气质的事例,父亲更像是水彩画中一笔晕染开的色彩或是书页中一个不起眼的符号,他不同式样的灰西装反而更令人印象深刻,而就是这样面目模糊的父亲却引起了读者的共鸣,这个“父亲”或许就是我们很多人回望着的,慢慢融入人流的一个背影。

  合上书本,我想起自己的爸爸,想起一些“碎片”。小时候爸爸让我牵着他的小指,他说他的小指受伤了,需要有人拉一下。初中时开家长会,别的家长都迫不及待地查看试卷成绩,我的爸爸在忙着帮我将抽屉收拾干净。从家里听到门外的楼道里遥遥传来一声响哨和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桌子上散落的废纸上整齐的'字迹、茶叶占了茶杯一大部分的浓茶,玄关边上一双满是褶皱的皮鞋......

  书中写到“我”在洗出来的照片中发现了一张父亲站在一群中年女人的簇拥下采摘樱桃的侧脸,父亲透过树的缝隙望着天。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或许就是这样相似的某一个瞬间,我们会发现对父亲一点都不了解,不知道他喜欢的颜色、鞋子的号码、爱吃的菜......

  很久以前小小的我们,那个人映满了眼底的世界,他在你眼中高大而具体,渐渐地你眼里有了棒棒糖、旋转木马、有了新买的漂亮裙子,也有了各种各样的烦恼。你越长越大,你的世界也越来越宽阔,那个人越变越小,越来越远,成了远处不起眼的光点。

  父母和子女注定是渐行渐远,这像是一个漫长的告别,从一开始我们出发就是为了和彼此分出不同的世界,我们在一起的时光会慢慢散落成无数的碎片,而今后的岁月中我们不过是在不停地拾起这些碎片,然后拼凑成完整的人生图案。

  对爸爸好一点,趁一切来得及。

  韩寒《碎片》读后感 12

  每个人感悟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每个人成长中也都有很多故事。《”碎片化”的领导学》,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用邻家大叔讲故事说笑话的方式向我们娓娓道来。

  第一篇成长的烦恼,“爷爷”都是从“孙子”走过来的。当下可能有太多的年轻人正处于当孙子的阶段,因为我们的成长需要经历磨难。记得有一次按照分管领导的指示,找公司刘总对接一些事情,因为个人在礼仪方面的不足,推门进去直接说事。刘总很严肃地告诉我,你最起码要向我做一下自我介绍,让我知道你是谁吧?具体因为什么来的吧?当时觉得无地自容,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可是事后想想,我们只从书本上学到了理论知识,却没有人告诉我们待人接物的礼仪。在随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就特别注意礼仪方面的一些细节,着重去改变自己这方面的欠缺,直到今天我仍然非常感谢各位前辈当时的直言教导。很多年轻人包括我自己,有时候觉得心中有理想,就能业有所成,但是处事方式“张扬”,盲目乐观,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考虑问题,所以每每碰壁,就怨天尤人,觉得“受伤”的总是自己。但是,我们哪知道,所有的轻易成功都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呢?!一个工作方向和目标的确定,背后隐藏着领导多少个不眠之夜?不结合公司目前的境况对时局做出全面分析,不经过深思熟虑哪可能做出正确的抉择。所以,我们在执行一件事情的同时,要认识到领导为我们担负的责任,让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有全力以赴的决心和理由。纵观熬成“爷爷”的过程,也是能力、阅历积累的过程。所以,每一个年轻人或年轻干部都一定要用良好的人品和扎实的工作赢得“值得培养”的印象,为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大是大非面前,靠品德去破解成长中的“惑”,靠毅力和坚韧去成就成长中的“立”。身居要职也要恪守本分,不能随心所欲,要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第二篇心向往之,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垮下来。无论哪种领导体制,领导干部都是一个组织的风向标。纵观古今,每一位成功的领导者都是严于自律的。他们用自身优良的作风去影响身边的人,用严格的标准警醒自己,为周围的人树立榜样,用科学的机制去鼓励每一位跟随者。刚刚参加工作时,觉得这是一个偏于一隅的海洋大学崂山新校区,满眼望去,荒无人烟,不通车,没有路(05年松岭路正在建设中),看不到发展的希望,但是随着几个重要工程的开工建设,领导提纲挈领的领导方式给了我们足够的空间去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有时候犯点小错误,领导和其他前辈也会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什么,而不是劈头盖脸地做出惩罚,以观后效的举措。慢慢地我们的集体由几个人都十几人、几十人,凝聚成了一个团结,无懈可击的团队。

  入职培训的时候,老师曾经讲过一个故事,真实的故事。有位国企的总经理,在单位里,朝令夕改,看人下菜,遇到事情,动不动就大动肝火,听不进去任何的意见,所有的错误都是下属的,自己没有任何的过错,管理的“枪口”只对准下属,对下属马列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禁止下属做的自己在做,鼓励下属做的自己旁观,下属不能有任何的'反驳和抱怨,日积月累,终于有员工爆发,被投诉举报。喧嚣的时代呼唤工匠精神,于我于你于他,于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要做到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作为领导,会给下属树立榜样,作为下属,会让领导欣赏,何乐而不为呢?!

  第七篇人际关系,心底无私天地宽。在众多繁杂的事务中,可能人际关系是最难处理的事情,人与人之间猜忌亦或是信任,都取决于“人品”。在这里,我选择,心底无私天地宽来注释人际关系,因为个人认为,只有坦坦荡荡,才能行事光明磊落,总有人因为一时的不理解,时间久了,也会明白你的苦心。慢慢的日积月累,就算是不熟悉的人也会因为别人的口口相传,觉得你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可以值得托付的人。也可以用另外一句话来诠释:身正不怕影子斜。在热播剧中,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长侯亮平的遭遇发人深思。拷问着“身正不怕影子斜”这个问题。

  身正不怕影子斜,呼唤法律的公平正义,呼唤环境的风清正气,呼唤人们的道德良心。但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坦荡,从自身出发,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活的舒心,过得幸福。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碎片化”的领导学》告诉我们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用来学习和成长,都可以警醒自己。我相信,在以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都会细细地读,慢慢地品,结合实际的工作问题去体会学习其中的道理,重新注塑自我。

  韩寒《碎片》读后感 13

  有一段时光,或短或长,遗忘了太久,忽略了过往。

  记忆如初,只是怀念这个名字,在渐渐远却的岁月里,突然显得尤为苍白无力。也许是青春不再的缘故,近一段时间乃至于很长的时间都没有写一些东西。那些属于青春,属于时光,属于故事,属于我,同时也是属于你的文字也在慢慢地消失。

  回忆是一件恐怖的事物,它会无端地让你陷入痛苦。为了曾经,为了过去,为了岁月,为了一去不返的青春,为了乃至于自己都不知道为了的事物。终于有一天,我们终于走出了回忆,却发现有些发生的.故事仍然触目惊心。回忆不管是好是坏,结局无论是悲是喜,回忆至少还能证明我们真实地存在过。这也算是一件聊以慰藉的借口,终究也是好事。

  快速的节奏,我们看似始终以忙碌的脚步,实则停止不前。我们看到的东西很多,同时也在渐渐地麻木,甚至于根深蒂固。偶尔有一天没心没肺地大笑,却在下一秒,撕心裂肺的伤心欲绝。有时候,我们煞费苦心得到的一切,只一瞬间便万劫覆灭。

  夜晚刮来了凉风,我看着黑色的上空,突然这个世界就随着阳光而消失。以前在这种情形下,我会觉得很惬意,而如今唯一一个感觉,那就是:冷。时光换了,我们的容貌变了,甚至于连曾经的感情也消失不见了。曾经谈话的朋友,现在也相知甚少,是不是时光让我们变得淡忘?

  北京的天黑得比以前早,让我再次感受到冬天来了。来得不经意,来得悄无声息,就像青春离开一般,故人远却一样。时间一直向前,昨天不再,不管记忆是否浮现,不管往事是否会出现在梦里,我们都不会靠过去残存的印象过活。现实在我们面前,天冷了,我们没有温室依靠,自得凭自己取暖。因为人心冷了,我们自知。

  • 相关推荐

【韩寒《碎片》读后感】相关文章:

时间碎片下的碎片化作文10-03

碎片经典散文09-30

碎片散文08-29

时间碎片散文09-26

梦的碎片散文09-28

关于碎片的作文07-17

利用碎片作文03-05

散落的碎片作文04-28

生命的碎片作文02-03

生活=碎片作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