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秋水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水读后感 篇1
《秋水》是由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写的。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影响甚大。我读了《庄子·外篇》中的《秋水》,深有感触。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学问是无止境的,因为宇宙是无穷大的,人在宇宙中显得很渺小,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它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本文用寓言形式设喻阐述深刻哲理。文中虚构了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人物的对话,北海若代表庄子思想,河伯则代表庄子思想的对立面,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故事,引领全篇,构思相当巧妙。
本文在表达上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如文章一开头,作者用“秋水时至……不辨牛马”寥寥二十二个字,就把涨水时那种汹涌澎湃、气象万千而又浩淼无边的壮阔景象毫不费力地描绘了出来,给读者以不尽的韵味。文章的语言十分生动,写黄河,则浩浩荡荡,奔腾澎湃,气魄雄伟;写北海,则渺茫空旷,无边无际,意境开阔;写河神,则有喜有叹,逼真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古至今,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这是真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以,我们在做成功一件事后,应该记住如何成功的经验,不可以轻视比你差的人,也许有一天他会跟上你,甚至超过你。还要向比你更优秀的人学习,在他们眼中,你的成功只是九牛一毛,所以我们要学无止境。做到了这些,那么你才会取得丰硕的成果,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懂得大道理的人。
秋水读后感 篇2
读完《秋水》,明白了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文中提到北海若对河伯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此段从不能对井蛙谈论海,不能对夏天生死的虫子谈论冰天雪地,不能跟见识浅陋的人谈论大道理是因为它们各自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好的描绘出了人认识的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而作为21世纪的我们,也经常能够感受到知识的有限和能力的有限。现在的家长从幼托班就开始给自己的孩子寻找最好的学校,为的就是想要好的教育和教学设施。而同时这些又受着经济的影响。每个孩子从幼托班到小学,再由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毕业,期间接触了5个学校。
而这5个学校中又能接触到多少老师跟同学,这期间的差异又能直接影响孩子的知识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的教学条件与师资力量直接影响着这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同时也影响了学生所接受到的知识量;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就算同属一个学校,不同教师的教育方法及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也对学生的知识理解掌握程度有所限制;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智力,兴趣爱好不同也均能影响到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掌握情况;从家庭环境来说,父母是自己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道德的学习楷模和引导者,父母的兴趣爱好,行为皆能影响孩子的发育成长……影响孩子所学所思有着太多的客观、主观因素,我们应该坦然的去接受。
秋水读后感 篇3
《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日记
富兰克林曾说: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牛顿说过,“我不知道人家怎样看我,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我就像一个在海滩上的小孩子,偶尔拾到较为光滑的圆石,而真理的大海我并未发现。”这种谦虚的胸怀,不正是牛顿取得不朽成就的基础吗?
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年代,认识自身的有限,更加谦虚、勤奋地学习,尤为重要。进入了大学,并不代表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人才造就未来,社会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会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坚持,每日的进步,用知识丰富自己,提高个人修养。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一个自满的人,是不会知礼,知义的。懂的自谦,才会明白礼义廉耻。
满招损,谦受益。
秋水读后感 篇4
庄子的《秋水》乃是庄子外篇中的巨制,洋洋三千余字。在那个刀雕竹刻的时代可算是非常长篇的东西。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这句话引起了全文。河伯的自大也是有道理的,毕竟“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了嘛,他有他骄傲的本钱。
但是,很快,这个河伯就知道自己错了。因为他看见了大海,看见了不见水端的北海,他被吓坏了。于是,河伯这个孺子开始接受教育。若便是他的老师。
其实,作为一个职业上接触教育的人,我深深被若的态度所折服。现在的老师,往往是站在制高点上对学生灌输各种的结论和观点。其实,你的那些东西,学生未必就买账。要是学生不买账而被迫地接受。这样的教育我看存在很大问题。我看,假如可以像若那样,让自己的学生将自己的劣根性全部展示出来、暴露出来,这个时候适时地给学生看一点真理的外观,让他们被真理的宏大所折服。让他们自己产生探索真理的冲动和欲望的时候,这个时候,老师才开始教育。我想,这样的教育一定会效率更高。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对于规模化的教育,这个成与不成,我不好说。
接下来,他们开始进入到虚与时的关系的论述上。夏虫不可以语冰,是因为冰雪对于它们来说太虚妄了。井中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谈论天地,对于井蛙而言,天大也太过于虚妄了。其实,对于教育,尤其是德语教育来说,这样的虚妄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真是太多了。于是,就要怪呀学生会说一套做一套了。不要怪呀学生不遵守包括交通规则在内的许多规则了。
我们再往下读。他们已经开始关于大小的讨论了。天地算是大的,然后比起宇宙来真是沧海一粟。牛尾算是小的,然后比起更细微的东西来说它可算是高山大丘。这样的论证很有意思。教师对于学生在学问上算是天地了吧,然而相比大师,教师又逊色很多。学生就像是牛尾吧,但是相比婴幼儿,他们知之甚多。
然而大师却要学习婴幼儿,学习他们最接近天堂的纯真和无邪。比如教育心理学就是从学习婴儿开始的。儒家的争论比如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也是从婴儿开始的。所以,老师也没有可以骄傲于学生的东西。自然,学生因为理论知识的缺乏也更没有可以骄傲于老师的本钱。于是,教师和学生的相互提携,共同进步就不是一句虚言了。我坚信一句话,好的学生是自己学好的。而好的老师都是学生养成的。如此说来,老师更加依赖学生的。也就是大的更加依赖小的。我想太阳虽然大,一个个微不足道的离子都剥离掉了,大概也就只会剩下一个空壳的概念吧?
接着,他们又对贵贱、为与不为、道天人等等观点进行了论述。洋洋洒洒,我想不想多滴感慨了。前人已经说了很多,我也不打算在这里多费言语。总之,老庄式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观点在这里横行其中。然而,《秋水》文笔抑扬、气势汹汹,让人目不暇接,还是让人非常手不忍释卷的。然而,最让我最让我感悟的还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这段。
这段话当属全文的精华。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由无数相互隔阂的个体构成的,我不可能是你,于是我就不知道你的痛苦和快乐。我以为你的痛苦和快乐其实是我臆想的。比如,我看见你皱眉,以为你很不快,其实很难说你不是在沉思。看见你笑,也许以为你在快乐,其实可能你在伪装。
虽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然而我会融入你的`身心,就像水,紧紧包裹住鱼儿,就会产生“我在你的心里,你在我们的梦中”的境界了。这样的交流和融通,就算自己不是鱼,也能够知道鱼的苦乐的。
固然,《秋水》的这一段是精华,然而是反面的精华,是庄子小国寡民相互隔绝的精华。我们这个世界就要交流、就要沟通,就要“我非鱼,也当知鱼之乐。”。作为教师,就更得如此了。不如此,教育的职能是不可能发挥正常的。
秋水读后感 篇5
《秋水》给我们提供了两个截然相对的艺术形象:见识浅陋、自以为是的河伯与博学深邃、视野广阔的北海若。
河伯是黄河之神,到了涨水的季节。百川灌河,他看到径流如此宽大,分不清两岸边牛马的形状,自以为天下之美尽在于己。北海若是海神,大海浩瀚无边,无有穷尽,河流所谓的涨水干旱,于他来讲,动静实在太小,根本算不上什么。当河伯一路趾高气扬走来,遇到大海,才突然发现自身竟是那般渺小,好似井底之蛙,先前的志得意满毫无意义,徒然贻笑大方。随后的一系列问答,相对于北海若气定神闲滔滔不绝地阐明“大小之辨”,河伯的无知更是只有陪衬的份儿。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学说讲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遵从万物本身的规律,不勉力强求。而往往,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人,都已心如明镜,对世间万物的属性了然于心。北海若就是这么一个大智者,他所展现出来的是大家风范。
这样的艺术形象和情节无独有偶,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也有着与河伯海神若雷同的角色。少林寺藏经阁的一位扫地僧,头发花白,衣着邋遢,他只需眼睛一瞪,就能使武功卓绝的萧远山和慕容博口喷鲜血昏死过去,武功推为天下第一,当无异议。可这位扫地僧叮咛告诫的是,武功的高低都只是细微末节,佛法宏大才是正道,如走上邪道,武功越强,反而伤及自身。与之相比,顶着“天下第一恶人”名头的段延庆,强练易筋经以求天下第一的鸠摩智,无一不成为小丑,在尘埃中湮灭。
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自然有诸多的差异,不可混为一谈;把《秋水》和《天龙八部》举出来,不是要读者盲目效仿海神若的外在风范或深入道家以至得出不可知论,更不是鼓励学习内功心法。我们要找出的是其中的联系,中国古代哲学一脉相承的一种东西,那就是道。
道与术相对立。术是技巧,是人事,是大多数人凭着指导、借着经验就能轻易习得,并且付与实践能迅速生效的法门。道,是需要经过长年积累、感悟的,从心底生出的原则。大多数人本着急功近利的思想,极易偏重于术,而不重道。这样的人,或许能一时逞盛,但由于缺乏人文底蕴,素养不高,终归要见笑于大方之家,譬如《秋水》中的河伯与《天龙八部》里鸠摩智一类角色。相比而言,如海神若者,讲究清静无为,效法自然,天人合一,如扫地僧者,佛法精深,心地明镜,在习术之前,已明白要遵循的道,自然能够有所大成,而免于耻辱。
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代哲学,道家和佛家是相似的。
与现实来讲,不能不说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日益繁忙的工作,日趋激烈的竞争,让我们大多数人晕头转向,有心研究的,不少只在于术——投机专营。希望可以抽离出来,问一问道,找到人生正途该遵循的原则,不求成为哲学家,但要不贻笑大方。
秋水读后感 篇6
《秋水》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至于北海……望洋向若叹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尚书》曰:“满招损,谦得益”人们无论身处何种状态,面对人或事,都应该本着谦逊的态度。狂妄自大,骄傲自满,是人性劣根的体现,不宜提倡。
文章开始,河伯骄傲自满的情绪达到了极至。一个“尽”字充分体现了此时的河伯片面的、绝对的、主观的看问题、看这繁复的大千世界!孰不知,此时的河伯只是身处无数江河之一的黄河……河伯在有限的空间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无论观察人或物都要用全面的、客观的,发展的观点。只站在个人主观的、狭隘的立场上看问题,就会犯河伯那样的错误。我们更不能骄傲自满。为自己取得点滴成绩而得意忘形。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骄傲的人是难以有所作为的。
河伯至北海,面对无垠的大海,在现实面前惭愧自责。这种勇于纠正自己错误,谦虚的态度是可贵的。今天更应提倡。画家齐白石,当看到明代徐渭的画作时,佩服得五体投地,遂刻了一方印章“甘为青藤门下走狗”其虔诚、谦虚的态度令人敬仰。通过他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前无古人的一代国画宗师。如果河伯没有改变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更加悲哀的!
宇宙之大,人是渺小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人类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既人类应该如何认识外部事物的认知行为是无限的。这也是庄子《秋水》留给后人的中心课题。我们应该怀着膜拜的心,谦虚的向大自然求教,去探讨发现真理。
我们只有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态度,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虚心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巩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才能建设好真正的和谐社会。
秋水读后感 篇7
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主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之一。他写的文章比较浪漫,也非常大气。下面我就谈一谈学习了他其中一篇著作《秋水》后的一些感悟。
文中的涵义主要是在说明我们人应该以何种心态去处事的道理,即作为人不能怀有“自高自傲”、“贡高我慢”不利的心态。
在《秋水》中也有很多句子可以和现在生活中我们人与人之间关系做对比。例如:“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善为尽在已”。这句话的含义即:河伯一向以为他所在的黄河是天下最大的,水势很大,以为天下所有的水全都是流向黄河的,于是自己就非常得意,而导致河伯产生傲慢之心。其实,这就与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些情况相同,也是我们常常碰到的事。当一个人成就了一点事业,或得了一些什么小名利,就会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夸大自己的功劳,一自我为中心,然而轻视他人,这正是因为他还没有在外界碰见比自己更厉害的人,所以才会在界内自高自傲。
假如哪天让他到外界去出差或辩论问答,遇见比自己更高一层的人,这个时候就会认为自己还不如他人,所以说我们人,在还没有亲自接触到界外之事时,就不能以为自己很伟大。因为你一旦看见别人比你更厉害、比你更强大时。你就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微不足道。我们应该保持“中道”,不能被名利之事所牵引,否则你将会被比你更有见识的人讥笑轻视。我们只有在“中道”的界线上,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修。同样的道理,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僧,对于一个邪知邪见深的人,我们不能急于马上给他讲佛法之奥妙,因为这种正知正见可能会令他不但不能接受,反而会认为我们也是魔,令他生气毁谤,这只能等他的因缘成熟了,能够接受真理的时候,我们再去引导他也不迟,这也就是说,当我们要去引导一个人的时候,首先必须观察对方的根机是深、是浅,并且要看他对我们所说的法是否应机,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庄子的《秋水》让我看到了大智大美,道理与思想的引发,也使我的人生能够渐渐趋向一种更高更美的境界。
秋水读后感 篇8
庄子秋水篇里有一句话很有名: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意思是说,由于空间限制,不能跟井底之蛙描述大海的样子,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跟夏天的虫子描述冰天雪地,由于教化或者领悟能力的限制,不能跟见识浅薄的人讲解大道理。
因为时间、空间和教化的影响,无论是多么博学的人都会有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但人们对不了解的东西总是充满了好奇,为了了解这些不懂的事物,也就有了突破这些某些限制的想法,也就有了许许多多的梦想。
突破限制、摆脱束缚,脱胎换骨,不但需要有想法,而且需要有极大的毅力,甚至要承受极大的痛苦。就如同凤凰每五百年一次的涅槃一样,突破限制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
比如佛陀,身为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十七岁娶妻,十九岁生子,以后能接掌一个小国家,可以看到一条幸福快乐的人生路就铺在他的面前。可当他看到百姓的生老病死后,就产生了一个更伟大的想法:解脱。为了这个这个想法,佛陀放弃了荣华富贵,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更与当时的各大教派斗争不止,这才使佛教有了一席之地,创立了自己的一套学说,传诸后世。
比如项羽,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志向高远,在抗秦过程中取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为了摆脱暴秦的统治,带领子弟兵南征北战,最后自刎乌江。以生命为代价去突破限制,项羽虽然失败,却仍不失为一个充满斗志的勇士。
比如爱因斯坦,有个不知真假的小故事,爱因斯坦小时候做了一个小板凳拿给老师看,老师看了说,还有比你做的这个板凳更难看的吗?爱因斯坦拿出了另一个小板凳对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做的,比这个难看多了。在前进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小板凳,也会有更精致的一天。
比如孙中山和宋庆龄,当宋庆龄追随比自己年长二十七岁的孙中山时,遭到了宋庆龄父母的坚决反对,并把宋庆龄软禁起来。后来得知孙中山离婚的消息后,宋庆龄冲破软禁,离家赴东京嫁给孙中山,此后情深谊笃,互相扶助,虽不能同生共死,却也了无遗憾。
比如六世仓央嘉措,从小聪明绝顶,青年时代地位极高,贵为西藏之王,却向往人世间最纯净的自由和爱情,在佛教世界里,他是一个不被接受的异类,在艺术的世界里,却是一个不可多得诗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句和情歌,“最好不相见,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知,便可不相思”,“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诗句直抒胸臆,自然流畅,传诵至今。
人生一世不过几十年,可以选择做井蛙、夏虫,也可以选择突破诸多的限制,见识到更多更广阔的事物,可以安稳度日、平平淡淡,也可以建功立业、笑傲江湖。有梦想就努力去实现,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生,虽然结局不一定都是美丽的,但至少落幕无悔。
秋水读后感 篇9
庄子是道家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章写得出色,善于用寓言来说明一个道理,《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我读了《庄子·外篇》中的《秋水》,深有感触。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秋雨应时而来,百川流入黄河,黄河主流加宽,两岸和河中沙洲之间,辨不清对岸是牛是马,于是河伯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之壮美尽在于此了。河伯顺流东行,到达北海,向东望去,看不见水的尽头。于是河伯改变了沾沾自喜的面容,对海神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过上百种道理,便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的话,说的正是我啊。而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学问少,还看轻伯夷的义行,起初我不信,如今我目睹了这无边无际的大海,我若不来,那可就危险了,我将贻笑大方啊。”
河伯少见多怪,知识浅薄。后来,看到了烟波浩淼,水天相接的大海,才自知不足,认识到自己的渺小、知识浅陋。
河伯是仙,都会因为小有成就而沾沾自喜,何况我们是普普通通的人呢?宇宙无穷,而我们只懂得了很少的知识,知道了极其有限的道理,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去探索,去发现,去了解。世界如此之大,我们却如此渺小。因此,我们不能坐井观天,不能因其环境所困,不能因其所受教育束缚。河伯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海,才望洋兴叹,而我们则要向远处看,走更长的路,长更多的见识,千万不可以满足于现状。
可是,许多人因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因小失大。
比如说明末的李自成起义,起义军杀敌勇猛,于公元1644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攻进北京城。明朝灭亡了,但是李自成和起义军被这胜利冲昏了头脑,将士们不再像以前那么守纪了,整天吃喝玩乐,听歌赏舞,他们好像忘记了他们的对手——一直想打进山海关的清军。后来,吴三桂联合清军向起义军发起进攻,竟没有一位将士肯应战,李自成只好亲自出马,仓促应战,最终以失败告终。前前后后,李自成只在北京住了四十二天。短短的时间内,就使这支强大的队伍失去了战斗力,原因在于起义军和李自成自以为已经胜利,有了荣华富贵,不用再担心什么,只管享乐,放松了警惕,最终败在清军手里。
从古至今,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这是真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以,我们在做成功一件事后,应该记住如何成功的经验,不可以轻视比你差的人,也许有一天他会跟上你,甚至超过你。还要向比你更优秀的人学习,在他们眼中,你的成功只是九牛一毛,所以我们要学无止境。做到了这些,那么你才会取得丰硕的成果,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懂得大道理的人。
秋水读后感 篇10
庄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的文章充满了想象力,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正如《秋水》,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用浅显易懂的方法,向我们阐述了做人之道。
文章写到:“秋水时至”河伯在自己的领域内看到“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就以为他所看到河水开阔雄壮,是无可比拟的,但当他来到海边时,见到大海“不见水端”的辽阔壮观时,他为自己的见识浅薄而感到羞愧,而整篇故事就是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只有经过比较,才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而如果骄傲自满,就会怡笑大方。
例如,明末的李自成起义。起义军杀敌勇猛,于公元1644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攻进北京城。明朝灭亡了,但李自成和起义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将士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守纪。整天吃喝玩乐,听歌赏舞,他们忘记了他们的对手——一直想打进山海关的清军。后来,吴三桂联合清军向起义军发起进攻,竟没有一位将士肯应战,李自成只好亲自出马,仓促应战,最终以失败告终。短短的42天,这支强大的队伍失去了战斗力,原因在于起义军和李自成自以为已经胜利,有了荣华富贵,不用再担心什么,只管享乐,放松了警惕,最终败在清军手里。
联系到我们现代社会中,也不乏“河伯”、“李自成”这样的人。古语有云“满招损,谦受益”,李自成虽然开始时攻进了北京取得了胜利,但他最后却败在了自己的骄傲自满上,并为此赔上了自己的性命。而河伯刚开始时确实很自满,但幸运的是,河伯继续往下走,让他看到了汪洋大海,当他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时,就立即改正了态度,所以,最后他受益了。故在现代这个物欲充实的社会中,抱着不可一世虚夸的态度,终有一天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宇宙无限,更显得人类是多么的卑微渺小。我们只有抱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抛弃自满,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不断的开拓进取。
秋水读后感 篇11
《秋水》这篇佳作是由东周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所著,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富有丰富的想象力,文笔变幻莫测,并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语句幽默讽刺,撰写了这篇经典之作。
本文在表达上富有哲学思想,本文开头,作者用“秋水时至……不辩牛马”寥寥几字就把涨水时那种汹涌澎湃而又浩瀚无边的壮阔景象不费吹灰之力地描绘出来,给作者留下了遐想的空间。文章的语言力生动,写黄河,气吞山河、汹涌澎湃;写北海,则宽广无边;写河神,传神逼真,活灵活现。
河伯是黄河之神,到了涨水的季节,百川灌河,他看到径流如此宽大,分不清两岸的牛马,自以为天下的美都在自己这儿。北海若是海神,大海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水天相接,涨水干旱这种事情,对他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自从河伯看到了大海才意识到自己竟显得那般渺小,好似井底之蛙,如今成了笑话。
古往今来,这种范例特别多,比如,明末李自成起义,攻进北京城,明朝灭亡了,随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将士们整天吃喝玩乐,全然忘记了操持军队,后来,被吴三桂联合清军发起进攻,李自成仓促应战,最终以失败告终,前前后后,李自成只在北京住了四十二天,短短的时间内,就使这支强大的队伍失去了战斗力,原因在于起义军和李自成自以为已经胜利,有了荣华富贵,不用再担心什么,只管享乐,放松了警惕,最终败在清军手里!
以故事寓言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现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以我们在做成功一件事后,应该记住成功的经验,永远不要轻视比你差的人,指不定哪天超越你。要向优秀的人学习,在他们面前,你的成功只是九牛一毛,所以要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关于事物间的大小关系,天地算是大的,但是,比起宇宙来真是沧海一粟;江河算是大的,但是在大海面前却是如此的渺小。所以,从古至今,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
秋水读后感 篇12
《庄子·秋水篇》以河神和海神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认识和作为会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因而很有限。这给了我们一个极大的启示意义,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不可以不学习,或有学而自满的心态。我们应深知学无止境切勿自满。
人生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知识要学习,因而我们要学无止境。当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我们第一要学会走路说话,再就是学会建立对社会的信任感;当我们读小学时,我们要学习语言汉字及其拼音,学习数学加减法。当我们上初中时,我们要开始接触和学习英语,开始接触数学几何、物理知识等等;当我们读高中时,我们要学习更深入的各类科目的课程,以至于能让我达到拔高的境界;到了大学,面向我们的是各类专业性学科,我们要开始深入学习这些以后职业生涯高级工具;当我们工作了,要学习各种职场的行为和方法技巧等。人生也就是因为这样一步步的学习和拓宽,才有了进步和发展,也只有了进步和发展才会使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
时代在进步发展,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我们也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才会跟上时代步伐,不被社会所抛弃,因而不能固步自封要学无止境。马克思说:“事物总处在变化发展中。”如遗传变异,或水生发展到陆生等等。在这个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就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就被自然淘汰。人生活在社会中也是这样,一出生,慢慢学会走路、说话,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接触到各种事物,要不断学习很多的东西,如处理日常事物、人际关系等等。有的人善于了解、学习,于是在各种环境中都能应付自如,游刃有余。有的人却固步自封,懒于了解、学习,结果遇事时不知所措,被时代、社会所抛弃。这样的例子可谓屡见不鲜,数不胜数。孔子集群贤之大成,振玉声金,却仍不断地学习,其“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他行动的一个写照!若非如此,孔子能从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儒家的创始人吗?跨栏飞人刘翔,虽有飞人之称,但仍毫不怠懈训练,为了向更高的目标挺进,忍受着脚踝疼痛而不畏,依然坚持艰苦的训练。也正如此,才会有新的破纪录诞生。相反,我国古代一个叫江淹的人,年轻时才思敏捷,文笔出众,写得一手好文章,为当时的人所称道。然而,到了老年之后,他却很少写出好文章,后人戏称为“江郎才尽”。他晚年写不出好的文章难道真是什么“才尽”了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他成名之后不再努力学习有关罢了。
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所以要学无止境 切勿自满。庄子曾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我觉得庄子说得太对了。一个人从小开始学习,学吃饭,学走路,学文化,可是他一直到死也还没有把很多东西学到,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人世。所以,知识对我们来说,是比宇宙还要大的,是无边无涯、无穷无尽的,我们每个人在知识面前谁都没有资格自满。
总之,学习是终身的事,是永远不能说停止的。任何一个人对待学习,既不能半途而废,又不能如井底之蛙,骄傲自满,夜郎自大,而是要牢记:学无止境的道理。学而不骄、学而不弃,只有这样,才能每有所会,才能不断为社会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秋水读后感】相关文章:
《秋水》-读后感11-11
秋水的读后感04-19
《秋水》读后感03-29
秋水读后感04-13
关于秋水的读后感04-18
秋水读后感范文11-02
秋水的读后感(精选10篇)01-05
秋水的读后感(精选14篇)10-08
庄子秋水优秀读后感06-21
《秋水》读后感三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