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在法国读博士》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昨夜看苏旭写的《我在法国读博士》,查了下此书的借阅记录,很多人借过这本书。苏是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公派到法国留学。借此书主要看他写用三年读了硕博,相当艰苦的生活。但比起其它自费留学生,他的学习生活还是较幸福的。逸,你在法国还好吗?
中国人是没自信还是学术水平不如别人。北大与清华据说是“美国最肥沃的`留学生培养基地”。现在留学生一但到国外就没有回报祖国养育之恩的心情。我也曾有过念头去国外,但发现知识分子如果不为国做点事,其实是无根的。苏旭是八十年代的留学生,文章内还有很多体制内人写东西的习气,并且感觉思想价值不高。但他的勤奋与坚毅不拨的精神很值得学习。另外写论文、查资料与导师沟通整个过程还是有参考价值。
太过聪明的人未必能到彼岸,傻傻呆呆的反而可以。相较而言,中国现在的学习环境已大为宽松,但人文气息不够浓郁,目前国人活着也过于功利,整个价值导向都出偏差。
张友渔说,读书靠自己,重思考,不重记忆。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我每本重要的书以思维导图形式做笔记,这样全面而且线索清楚,不像以前都是线性笔记。效率提高很多。思维有无限之空间,人利用的很少,有百分之九十是沉睡状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可以不停改进,学习、思考、写作,循环往复,互相促进,每一循环,就必然会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阅读速度决定了阅读量,而思维工具决定了阅读的成果,写作可以提炼成果。我有点贪多嚼不烂,十年中绕的弯路也太多,现在有工作以及有学习的空间,我无太多要求,自己一再减少生活里的种种娱乐,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在工作和学习之中,也是希望自己学有所成,不想一生碌碌无为。是亡父一直在天上看我,欲玩乐之时,感觉他的眼睛盯着我,如针芒在背。自父亲去世后,我一改昔日之懒散而努力进取,但却做的不是很好。还纠缠在一些琐事当中,我是吴越后代,感觉很愧对父亲。儿时他对我期望过高严厉体罚我,我已不再苛求,有人鞭策是好事,活者自惜。广州是我的第二故乡,孤身一人在广州求学工作的几年,昨天走在街上,照例去图书馆看书,我发现我对广州有了很深的感情,这是我奋斗过的地方,留下了斑斑汗水与血泪的城市。积极乐观向上,不嫉恨不苦涩。“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十年中我写了几百万字,没有网络,死后将一字不存,我也曾问我自己为何要写,创作无疑是窒息者跃出水面一刻的绝望过后的呼吸,是心意沉沉黑暗中的汽笛,拉回生命线后的求生。死有多强大,生就有多强大。如司马迁,是了,因为肉体毫无出路且不抱任何幻想。我们的精神挣扎而扭曲。知识分子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基本目标要求自己。失去后只是行尸走肉罢。
【《我在法国读博士》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1.我在法国作文
2.假如我在法国
3.假如我在法国作文
8.读柳永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