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之书》读后感

2022-04-19 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时间之书》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时间之书》读后感 篇1

  这本《时间之书》讲的是有关时间的书,它以二十四气节为主线,书写了有关时间的诸多故事,在书中我们可以品味着五千年的农耕文明,更惊叹千百年来先人们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一首关于气节的儿歌,小时候对气节的最初印象就从这里得知,所以对气节一直没有什么感触。直到看到了余世存老师的《时间之书》,在他的文章里,看到了时间的纹理,突然,对“二十四气节”又有了新的感触。在余老师的书里,一年就像一生,一生就像一天。古人讲,大道为自然。最自然的,乃是踩着时间的鼓点,做一个合乎时间的人。也就是明阳先生所说的“学者信得良知过,不为气所乱,便常做个羲皇以上人”。

  初读此书,我们可以了解到24节气各个不同特点,各节气的物候,它们对农耕的影响,以及从哪些自然现象可以辨别不同节气……深层阅读,会理解节气背后的许多故事,理解天人关系,更好地提升自己在人生百年中的地位。在霜降时期,秋天就要结束了,人们都在此时伐木,因而发现了树的年轮,年轮不仅说明树木本身的年龄,还能说明每年的`降水量和温度变化,并且还能记录森林大火,早期霜冻以及从周围环境中吸取的化学成分,更可以告诉我们以前发生过的事情,及有关未来的事情,人们从这些大自然中得到教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因果律,所以,通过大自然的启示,人们需要反身修德,积贤德而移风善俗,正如那句古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在《时间之书》里,“二十四节气”只是科普,比之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自然的领悟,以及,人的传统与现在,诗词考据,文化传承,所以《时间之书》,是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出发点,一部真正关于时间的百科全书,至少,他贴近中国人心灵的一部关于时间的书。余老师本人,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最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我最早知道他,应该是某个编辑的书里,他提到了余世存的《大民小国》。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人超越了时间,也失去了时间感。古人有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还有百年大计,有千年忧患。但现代人没有这种感觉。时间感丧失,生物钟就会紊乱,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就会出问题。最直观的,很多人身体不调,上火发炎,脸上长痘痘等,这就是丧失时间感的结果。时间感对现代人的意义不仅仅是健康方面,更是人生幸福和意义方面的。

  人的存在是有时间性的,海德格尔在《存在于时间》中说,其实何尝不是如此,生有时,死有时,一生是一天,一天也是一年。时间是个玄妙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时间概念。读了余世存老师的《时间之书》,至少,我们要尊重和诚实对待时间。

  《时间之书》读后感 篇2

  我们有机器和制度却没有文明,我们有复杂的感情却无处归依,我们有很多的声音却没有真理。

  这首诗是余世存先生在谈及自己文学态度时常常引用的,余世存的名字在中国文化界并不陌生,他是诗人、思想家、学者、自由作家,他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官员、志愿者,在他丰富的过往中,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良知近乎偏执的坚守。这种倔强用余世存先生在《重建生活》一书的自序中的话就是:“我更记得鲁迅曾坚定地说,我在生活,我存在着。然而,又有多少人关心生活和存在呢?……我们几乎每天怀揣梦想,放弃了理性、良知、公正、人的自由和尊严,依赖于宏大叙事的许诺度日,我们理解终有一日,我们的所有和生活是尽善尽美的黄金世界,是欲望无限即时满足的人间天堂。一百年的努力使我们伤痛累累,一百年的沧海桑田使我们拥有一切,就是没有拥有过生活。”余世存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最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我们或许有很多愤青,但我们其实更需要鲁迅。

  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还好,这一回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申遗成功了,没有被邻居莫名其妙地占为己有。鉴于以往我们的习惯,余世存先生的《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以下简称《时间之书》)从某种意义上反而应该被看作是一次“为了忘却的纪念”,因为毕竟圣诞节要来了,年底要拼命了,谁还记得,谁还在乎。

  君记否,谁人走笔刻光阴

  《时间之书》并非是“应景之作”,这本书的缘由是余世存先生应《国家人文历史》杂志之约开了一个专栏,前后写了整整一年,里面是作者一年来结合《易经》等中古哲学著作的研究成果,更是一种深刻的思索。在如今几乎每个人都很清楚什么时候是圣诞节、什么时候是“双十一”,但很少有人能完整地说出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的情况下,人民网称这本书是“第一部全面解读二十四节气的国民读本”并不为过。因为《时间之书》的信息量非常大,涉及天文、地理、农学、生物学等方面,古典诗词、现代诗也引用非常多,如穆旦的诗、里尔克的诗等等,余世存先生表示:“如果借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我的这本书就是讲节气与我们个人和社会关系的书,节气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存在与时间;如果借用霍金的话来说,我的这本书是讲中国文化眼里的时间简史。”

  根据记载,我国在商周时代就已经知道太阳历的周期,《尚书》明确地指出太阳历是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由于我国古代是采用阴历记载年月的,而阴历和季节、气象没有严格固定的关系,用来掌握农时安排生产活动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的祖先就用测量日影长短和黄昏时北斗星的位置而定出节气来。大约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吕氏春秋》中已记载有八个节气,以后逐渐补充,到二千一百年前的秦、汉时代就完备起来,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一书就已经有了和现在同样的二十四节气了。

  余世存先生在之前的《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中已经对中国古人的时间观进行了全面的思索,而这一次的《时间之书》更是一种进一步的研究和印证。《易经》中的时间有两类观察角度,一类是后人抽象出的义理时间,如人们感慨的“豫之时义大矣哉”、“革之时大矣哉”、“随之时大矣哉”之类的,古人把时间分成豫时、随时、革时这样多维度的时间类型,可惜我们现在一般只知道泰时、否时等少数时间类型和否极泰来一类的现象。另一类观察角度就是余世存先生在《大时间》中曾详细论证过的,古人用现代阳历系统来划分的时间,把一个太阳回归年划分成64段,结合这种划分,《易经》分布了各种卦象。而《时间之书》中进一步指出古人若将一个太阳周期分为春夏秋冬四象,一年就会有四象时空,如分成八卦八节,一年就有八种时空,太极生分得越细,每一时空的功能就越具体,意义越明确,在二十四维时间里,每一维时间都对其中的生命和人提出了要求,我们的`祖先对于天时有着超出时代的敏锐感和理解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祖先确实曾经雕刻过时光。

  那一年,杏花烟雨,草长莺飞

  余世存先生在《时间之书》中将“物道”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古人明白粗放与精细劳作之间的区别,明白农作物有收成多少之别,播种也并非简单地栽下,而分选种、育种和栽种等步骤,一切都必须合乎物道。余世存先生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种物道的伟大意义,中国古代农民参与生成了对人类农业影响极为深远的水稻土,一亩小麦可以承载的人口是25人左右,一亩玉米可以承载的人口大概是50人,一亩水稻可以承载的人口则是200人左右。在农民这个职业上,中国古人做到了极致,英国农学家在19世纪初写的调查报告中认为,东方农民对土地的利用达到艺术级,一英亩土地可以养活比在英国多六倍的人口,从套种、燃料、食物利用、施肥循环、土壤保护,都非常了不起……所有这些,与农民对时间的认知精细和潜意识里对物道的理解关系重大。

  这种对物道的理解和深深尊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式精耕规律,天时即是天道,天道即是物道,余世存在《时间之书》中对节气中的古代农业生产进行了全景展示,让人不由感慨古人已经将时间和生产定格到人与道相印相应乃至合一的状态。“立春”表示着万物复苏的春天开始了,广阔的大地将呈现出一片富有生机的欣欣向荣的景象,也标明着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立春”以后的“雨水”和“惊蛰”表示降雨开始增多,开始雷呜,冬眠的昆虫开始苏醒。“春分”以后的“清明”和“谷雨”则表示气温转暖,草木萌动,春天朗景象清彻明朗,雨量渐增,适于谷物生长。“立夏”表示风和日丽的春天已逝,已进入夏季农事繁忙季节。“立夏”以后的“小满”和“芒种”表示农作物生长丰满旺盛。“夏至”以后的“小暑”和“大暑”则表示到了最热的季节,也是夏收夏种等农事活动繁忙紧张的季节。“立秋”表示炎暑已过,天高气爽的秋季开始。“立秋”以后是“处暑”和“白露”,表示暑热消退,露华渐浓,天气转凉。“秋分”以后的“寒露”和“霜降”则进一步表示寒霜将临,是大秋作物收获和越冬作物播种的紧张繁忙季节。“立冬”是冬季的开始,预示农事活动已进入一年之末尾,“立冬”以后的“小雪”和“大雪”,表示开始降雪,冬至以后的“小寒”和“大寒”则表示已进入一年中最寒的季节。

  杏花烟雨,草长莺飞,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古人虽没有享受过如今的发达科技,但他们的生活却也并非乏味,他们有着自己与物道合一的恬淡惬意生活。当年《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全国,相信所有喜欢这部记录片的朋友在被无数美味震撼的同时,都能深深感受到一种带着浓浓历史厚重感的物道,而这种物道正是源自我们的二十四节气。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余世存先生在《时间之书》中引用一句话说:“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感慨我们今天都知道刷存在感,却对时间的流逝并不敏感,人不分古典现代,都跟时间有深刻的联系。

  这里,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情怀

  余世存先生《时间之书》的序题叫“行夏之时”,孔子说他的为邦之道就是“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余世存先生从孔子的话生发开来,提出了在全球化时代,孔子的“行夏之时”之说,就是采用公历时间,享用各国产品,保留中国元素,怀抱人类情怀,在这个意义上,《时间之书》完成了从传统到现在的融合,这也是此书最令人感服的地方。余世存先生从《非常道》、《中国男》、《小民大国》等一路走来,后转向研究老子、易经等,用他自己的话说,这种转变是从青春走向中年的必然,跟从热烈的生活退回宁静的书斋没有关系,他的文字不是学院的、书斋的,他的文字仍是战斗的、撄人心的。《时间之书》无疑是其背负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知识或思想使命的外延,他在努力给社会提供有效的思想资源,校正、安顿世道人心,试图从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自觉角度进行一次次呐喊。

  《时间之书》读后感 篇3

  时间,于我们来说,虽看不见,亦摸不着,但我们却能真切感受到它的存在,它不会随着人的意志而有所改变,只是按照自身内定的法则运转着,它走得是如此的悄无声息,却使得万物日日更新。

  这本《时间之书》讲的是有关时间的书,它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书写了关于时间的诸多故事,在书中,我们可以品味着五千年的农耕文明,更惊叹于千百年来先人们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

  初读此书,我们可以了解到24节气各个不同特点,各节气的物候,它们对农耕的影响,以及从哪些自然现象可以辨别不同节气……深层阅读,会理解节气背后的许多故事,理解天人关系,更好地提升自己在人生百年中的地位。比如,在夏至节气中,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大时间序列里,此时正是乾卦时空,这一卦的意义,表示人生状态处于极好的状态,生命享有着造化赋予的充沛能量,不需要再依傍外物,所以君子要勇猛精进,呈现出自身的光热,展示自身的才华;比如在霜降时期,君子以反身修德,这二者之间有何联系呢?因为在霜降时期,秋天就要结束了,人们都在此时伐木,因而发现了树的年轮,年轮不仅说明树木本身的年龄,还能说明每年的降水量和温度变化,并且还能记录森林大火,早期霜冻以及从周围环境中吸取的化学成分,更可以告诉我们以前发生过的事情,及有关未来的事情,人们从这些大自然中得到教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因果律,所以,通过大自然的启示,人们需要反身修德,积贤德而移风善俗,正如那句古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除此之外,还包括为什么在雨水节气中,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在寒露节气里,君子以矫枉过正;在小寒时,君子以经纶;而在大寒时,君子以修省……在本书中,都有详细的分析以及讲解,读后会让你更加懂得,大自然给人诸多启示,我们不应违逆自然,要顺应节气做适宜的事情,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通过本书,我们也还可以了解到很多相关的养生知识。比如在立夏时节,因为五脏之中的心对应夏,此时天气渐热,植物繁盛,此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故应顺之,当夏日气温升高后,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心理,极易烦躁不安,心火过旺,好发脾气,所以在立夏之时,情宜开怀,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而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因为,“气始于冬至”,此时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饮食应该多种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因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在这个阴阳交接时候,中国人通过艾灸神阙穴可益气补阳,温肾健脾,温阳救逆,调和气血,对身体非常有好处。在各个节气中,因为天气的不同,人的身体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倘若我们懂得了其中的关联与影响,就要顺应时节来调节自己的身体状况,顺乎自然,亦有益身心。

  通过此书,我们会了解到很多文学小知识。每个节气都有三候,而这些物候都是每个节气中最典型的特点,我们不仅可以通过物候了解当时的.气候,更可以了解物候背后的许多故事及意义。比如惊蛰这一节气的物候是,一候桃始华,而“桃”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特殊的位置。在中国人心中,桃能解饿提神,是长生不死的仙家食品,所以,为什么人们用桃来祝寿,并且称之为寿桃,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大开盛会,也是以蟠桃作为主食,俗话中也说:天上蟠桃,人间肥桃。桃在很多人心中,成了一种长生不老的象征;鲜红烂漫的桃花,甘美香甜的桃实,也是先民心中的吉祥物,是喜庆,热烈,美满,和谐的的象征。比如《桃夭》中就借助“桃”这个美好意象来表达心中的感情;桃,又成为美好生活图景的代名词,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何营造了一个开满桃花的胜地?亦是取了“桃”的这种意象,还有唐寅笔下的《桃花庵歌》也是同种意思。除此之外,在清明的三候中,梧桐在中国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是观赏类树木,又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生物,但更重要的是它与文化相关联;小寒物候中的大雁,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雁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视为“五常俱全”的灵物,即具有仁义礼智信五常……所以在后世的很多文学作品中,大自然的这些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早已被先人们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了解这些,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意义。

  本书虽以时间为主题,但让我们了解到有关时间的诸多问题,最主要的是透过时间,了解我们生命存在的意义,让我们懂得了,节气不仅与农业有关,更与我们对生命自然,人生宇宙的感受有关,还是让我们到广阔的天地中,聆听大自然的教诲吧。

  拓展阅读: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选文

  ①每年5月20日—22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60度时,北半球的节气物候又发生了变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在中国内地的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小满不满,麦有一险”。南方地区总结的农谚则说:“小满不满,干断思坎”。

  ②小满节气跟雨水相关。如果北方冷空气深入到南方,南方暖湿气流也强盛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在华南一带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小满大满江河满”,小满节气的后期往往是南方防汛的紧张阶段。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在黄河流域的麦产区,小麦刚刚进入乳熟阶段,如无雨水,再受干热风的侵害,就会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粒籽干瘪而减产。

  ③小满节气跟农事相关。传统农谚说:“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三车指水车、油车和丝车。此时,农田里的庄稼需要充裕的水分,农民们要忙着踏水车翻水。收割下来的油菜籽也等待着农人们去舂打,做成清香四溢的菜籽油。农活不能耽误,家里的桑蚕业也到了紧张关头,小满前后,蚕要开始结茧了,养蚕人家忙着摇动丝车缫丝。

  ④小满节气跟生长相关,是反映生物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出现生长发育现象的节气。大自然如此,人也如此。人体的生理活动在此节气处于最旺盛的时期,消耗的营养物质在二十四节气中最多,故人体应及时补充营养,才能使身体五脏六腑不受损伤。

  ⑤中国文化对时空的把握多落实到身体语言上,对小满节气的观察就是如此,人们以色声味触等来理解时间的属性。如夏天的味道,在中国人看来,就是苦味。夏天的瓜果蔬菜多有苦味,人们甚至直接以苦命名,如苦瓜、苦菜等。《诗经》曰:“谁谓荼苦?”什么是苦味?人们说:“感火之气而苦味成。”可见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苦味与火热的夏天之间的关系。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周书》:“小满之日苦菜秀”。《诗经》:“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⑥苦味是夏天的本味,是南方的本味,也是青春的本味。青春需要吃苦,夏天需要吃苦,南方食物有苦味之底蕴,往往要加上糖以中和提鲜。相对应的,春天的本味是酸,秋天的本味是辛辣,冬天的本味是咸。生命在时空坐标里要深味当下的本质。这是时空的逻辑,是生命的逻辑。中国人称赞一个人会说,吃苦耐劳,说明了一个生命之坚韧持久跟苦相关。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⑦小满,春光谢过,初夏来临。时令的更替,亦如绿肥红瘦。此刻,每一片中国土地也都种下“小满”的期待。

【《时间之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时间之书》读后感1000字04-20

亲情之书作文11-24

友谊之书作文10-25

书写人生之书作文01-29

沙之书好词好句02-01

与元微之书的原文及翻译10-11

与元微之书原文及翻译12-02

四季之书作文10-17

中考英语范文之书信:penfriend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