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江河》读后感

2022-08-26 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万古江河》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万古江河》读后感 篇1

  帝王将相、皇家贵胄以及诸如此类的成功人士,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据了太多的位置,他们的强势使得平民大众在历史中难以有一席之地。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老百姓说过话的人很多,但是为他们书写历史并且传诸后世的人却是少之又少。由是观之,许倬云先生和他的《万古江河》一书实在是殊为难得。

  先生论史,追求的是将艰深的学理用平和温婉的笔触娓娓道来。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今日读史之读者,不同于旧时,在这平民的时代,大率受过高中教育以上者,都可能对历史有兴趣。”而生活在现在的我们,未必都是帝王将相的后裔,我们并不能从以往如成功人士家谱的历史中了解自己究竟从何而来。因此,许先生所做的,正是为老百姓立传,留存整个社会的记忆。

  在《万古江河》中,许先生以长江黄河比喻中国文化,以大海比喻世界文化,讲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从源头的涓涓细流蜿蜒而下,逐渐包容各种文化,一个多元而复杂的中国文化体系,终于成形。许倬云先生得益于梁任公《中国史绪论》的启示,将这一过程当作中国文化圈不断扩张的过程,分为中原的中国、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世界的中国以及中国近百年现代化浪潮的蹒跚历程。这种划分方式,已然超越了中国传统史家刀切豆腐式的断代手法。更难能可贵的是,先生将叙述的重点放在日常生活中的升斗小民身上,从社会史的角度透视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这种气魄与视角,非大家不能为。

  千秋历史,万古江河。在许先生看来,历史文化之于自然地理,正如帝王将相之于小民百姓,前者的作用和影响远远不能与后者相比。正如先生在一次讲座中所说:“自然是长程,文化是中程,而政治只是短程。”然而,今天很多研究历史的人似乎将这句话颠倒了过来。最近出版的诸多史学著作,仍然摆脱不了以政治史为纲的旧习,日常生活少见着墨,自然地理更是存而不论。现在的历史畅销书《品三国》、《明亡清兴五十年》也不能脱离这一窠臼。因此,先生在《万古江河》中所作的努力,既填补了中国通史的某种空白,也给人以极大的启发。

  《万古江河》读后感 篇2

  近日读了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颇有所得,遂记下几笔。

  我赞同许先生把文化发展比喻为江河汇流、奔流入海:中华文化犹如长江、黄河,发轫于雪山之巅,汇集千百条河流,激荡、冲突、对抗,而后融合、消化,奔流向东,最终汇入世界文化组成的大海。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圆润贯通、包容圆融,在整个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中华文化就是在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不断冲突、融合而成的,进入近代之后则是在与西方文明的剧烈冲突中,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蜕变。

  中国文化发轫于石器时代的涓涓细流,夏、商、周初步将北方文化汇聚成流,并开始与南方文化开始交融;至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是中华文化第一次大交锋、大融合的时期;至秦汉帝国建立,中华文化也归为一统:儒家思想和二元动态互补哲学奠定了中国文化的主流和中国人的思考方向,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模糊的系统论则把儒学推升到宗教的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开始兴盛,并且与儒学汇流,成为中国人思维模式的三块主要基石;尤其南北朝时期的五胡乱华,是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北方的羌、氐、鲜卑等民族不断汉化并融入中国;隋唐帝国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开放、多元、包容的时代;五代时期政治的分裂,导致了在宋代朱熹开始探索内圣外王之道,由此开创了程朱理学,也是中华文化开始内敛、封闭的发端;元朝短暂的统治使得蒙古进一步汉化;明朝时代早期,表面荣光,其实程朱理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的桎梏,延至末期,这个僵化、封闭的文化体系已积重难返;自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挟近代工业文明,中华文化不堪一击,由此痛定思痛,五四运动斩断传统,学习西方成为主流:渐进温和的改革(实业救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立宪运动)失败了,激进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也不成功,帝国模式、日本模式、欧洲模式、美国模式纷纷破产。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有史以来一次最伟大的革命获得成功;中国奋发图强,中国文化义无反顾的抛弃过去,同时中华文化如饥似渴的吸收、学习西方文明,建国前三十年学习苏联,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试错、不断探索,也走了不少弯路。建国后三十年在经济上学习美国,现在中国正处在一个伟大征程的途中,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中华文化的重构方面,我们还在路上,而且中国人应该有信心,并且也一定能够完成这一伟大使命。这个使命绝不是简单的学习美国,学习它以及这个世界最先进的文明,是为了丰富自己、强大自己,最终是建构自己,同时在中华文化的历史纵深中汲取营养,在全球化的文化融合中重塑自己,并且承担起融合世界文化的重任。

  自19世纪以来,全球化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势不可挡的趋势,先由贸易全球化开始,而到现在的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经济殖民、武装侵略、种族灭绝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冲突和对抗,其实也就是强势文明征服、同化弱势文明的过程,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法则是这一进程的推动力——残酷但高效。同时,弱势文明虽然被边缘化、甚至被消灭,但它们作为世界文化的分支,对主流文化起到了一定补充和涵养的作用,或多或少的汇入了世界文化体系当中。毫无疑问,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挟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政治优势,美国的自由主义自然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与世界其它文化不断冲突、涵化和融合。

  历史上的中华文化拥有这样的容纳之量和消化之功,而今新生的中华文化亦有涵盖世界的容量。看到这一切,幸甚!

  《万古江河》读后感 篇3

  踏一条幽径,观柳绿花红,听爆竹声声,享春光满面,清风徐来,风用纤细灵巧的手,穿引着一缕缕阳光,悄悄为春天织了一张翠绿的地毯。每一片嫩绿的叶子,都被歌声濯洗的一尘不染;每一瓣娇艳的花,都是一个清丽动听的词语。微风牵着诗人的衣角引到畔头,他会被一种缠绕的清香灌醉吗?一束抵达心灵的阳光足以释放人生的美好。他也有一双渴望和发现美的眼睛,在悲苦黑暗的命运中,去寻求美、欣赏美。他不管雨丝杂乱无章地横在心口,不管尊严被命运的车轮碾得支离破碎,他会依然选择坚强。

  那写下“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的卢照邻。这个18岁中进士的才子,年少得志,何等风度翩翩,但因自小患病,不得不退官。后来又因诗入狱,原本身拖重病的卢照邻,更是雪山加霜,那些凋零的月光,遗失在凌乱的梦里,清冷的雨丝打湿了诗人的心,却无法透凉心底仅存的一缕温暖与希望。

  他曾双腿与一只手残废,也曾过着非人的生活在街上乞求施舍,日子漫长得就像找不到岸的大海,让夜里流浪的梦,再也找不到温暖的归宿;让一颗漂泊的心,不停地沉浮。

  卢照邻后来又得到孙思邈的照料,病情好转,但孙思邈被皇帝召进皇宫做太医后,他的病便日益加重,纵然一生清苦,终日难眠,病痛缠身,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但在现实的中,谁不有凄凉与忧伤,所有的记忆,都已被岁月的雕刀剥落了模糊的美好。他得知孙思邈的死去,便已绝望,等着死神掠走他灰暗痛苦的心。每天他卧在为自己埋的坑里,仰望着天空,绿叶、红花、屋檐、尘世的风雨,让一颗碎了又碎的心再也找不到一丝温暖与慰藉。

  古今中外,那么多人感叹人生易老,盛衰无常,但怎能比得上卢照邻的伤心绝望!又有谁能想象他写的《曲池河》。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面对万古悲凉,他仍选择站在命运身旁微笑。谁也不曾知道,即使被生活踩在脚下,他仍会含着微笑掠过四季,去挖掘美、审视美。黑夜能携走他已如死灰的心,却拾不去他寻觅光明的眼。

  《万古江河》读后感 篇4

  许倬云这本《万古江河》从旧石器时代的中国写至近代中国,可谓是一幅恢弘的历史画卷。读完这本书,我对于中华文化理解更加深刻。也让我在这疫情之中,充满希望。

  秦汉之前的历史在历史课上讲到的较少,我也是着重读了这一部分。我们中华文化的文明属于大河文明,黄河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我们中华儿女,也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位于中国北方的黄河,给了中华文化以粗犷与豪放;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而位于南方的长江则让中华文化增加了温婉与细腻。让我们的文化不单一,更加多元。如许倬云所说,“黄河与长江,一硬一软,一方一圆,一相对一绝对,这两条线相互交织,使得中国思想既能谨守规则,又能应付时代的变化。”再从地理上讲,东南沿海因临近海洋,发展出玉石文化,西南高山地区,因为马帮盐客云集,是以造就马帮文化,天山青藏,牧人驱赶牛羊,逐水草而居,也形成了游牧文化。

  在看这本书之前,作为北方人的我一直以为,北方文化的出现早于南方,但其实,人类茹毛饮血时没有固定的食物来源,生活不安定,也不能组织聚落,这时是不能用文化来形容人类的活动的,而实际上,长江流域出现文化系统早于黄河流域,我自己猜测,或许是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更适合农业种植?但不管是哪一个更早,按照苏秉琦的分法把中国地区的考古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这六大区系并非完全独立,而是互相交叉,在上古时期区系间的文化交叉融合,奠定了中华文化繁荣丰富的基础。

  从进入青铜时代开始我们便渐渐有了史书的记载,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历经春秋战国的战火,诸子百家的争鸣,我们建立了统一的帝国,即将成为世界东方的雄狮。秦汉时期我们的帝国与西方的罗马帝国同为世界大国,但最终我们以较为完善的郡县制,儒释道互补的思想,固定的交通与经济网络形成了持久的凝聚力,绵延至今,而罗马帝国早已消逝于列国。

  当然我们中国也并非一直是统一的,也并非是汉人统一天下,但最终所谓的“蛮夷”已经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我们如今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称为中国人,当然我们近代蹒跚百年,近代史可谓是一部屈辱史,但作为唯一幸存的四大文明古国,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我们融会贯通那么多优秀文化,既说明我们有足够的胸怀,又说明我们不惧挑战,我们谨守时代的规则,也能应付时代的变化。我们有着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科学家的国士无双,有着众多医务工作者的奋不顾身,有着十几亿中国人的持久凝聚。我们的四大发明展现我们有智慧研究出对抗新冠病毒的方法,我们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拳拳之心注定我们可以战胜这次疫情。这次的病毒将会被战胜,甚至灰飞烟灭,而我们的江河依旧万古流淌。

  《万古江河》读后感 篇5

  记得特朗普访华时参观故宫,特朗普问到中华文明没有断过吗?一边手指着故宫的地面,好像在提示这是外族清朝的皇宫,不是你们汉族政权的皇宫。

  其实国人中也有崖山之后无华夏这样的论调。

  中国一向以来的正史多是基于汉民族的文化观和历史观,所以我以前读中国历史也只喜欢看诸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文景之治这类盛世华章,这是汉民族作为天朝上国的高光时刻,我们看到了文化的输出,汉文化主导的普世价值和社会秩序在国际社会确立传播,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这样的历史片段上的。而对于汉民族盛极而衰的那些低谷时期,诸如五胡乱华,靖康之耻,安史之乱,土木堡之变这些则不想看只想翻篇,更不用说清末以来的苦难历史。

  但是万古江河的作者却提醒我们,看中华文化不能站在汉文化的单一角度,而且汉文化本身也是一直变化发展的。虽在先秦时期主要思想大咖都已为我们奠定基础,但是中华文化始终处于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比如后来佛教加入,儒释道的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内核,比如胡服骑射我们向北方民族学习,如此等等。北狄西戎东夷南蛮,这些最开始并非蔑称。战争是交流融合的一个极端手段,是激烈的碰撞,那些汉人的低谷时刻恰恰是文化对撞最激烈象揉面一样产生新的变局时刻。这种吸纳和融合在盛世输出的时候往往很少,没有这些变局,中华文化不会象今天这么丰富。南宋偏安一隅,胡化严重的中国北方反而因为少了儒家功名入仕的理想渠道而滋养了数学,医学等等科学的`发展。元朝大批士族文人没有做官,所以元代文人画反而空前发展。

  中原向东和南的融合较为温和因为都是农耕文化,向西和北的融合则存在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激烈碰撞和不断反复。到了近古时期的明,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和外贸海运在南方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将南北经济差距拉大,日后就一直保持了南北差异的格局。近代工业的开展又进一步带来了巨大城乡的差异。

  北魏,元,清这些朝代看到的统治阶级汉化的过程也伴随着中华文化和人口结构有了改变和新的成分加入,单纯的只讲汉民族对其他民族的汉化是自大和片面的,汉文化在汉化别人的同时也一直在吸纳变化。

  我们不但要正视正史中北魏,元,清这些在汉民族看来是异族的统治时代作为中华的一部分。本书在讲明朝时期的时候提出一个让我耳目一新的观点。正史大纪年表元之后是明,此时元统治者的后代退回草原成立的后元我们一般都不关注,我们通常不把辽,金,后元这些草原民族政权纳入中华正统历史,但这是狭隘的,和崖山之后无华夏一样是狭隘的。作者认为这个时期其实可以被看成是中国近古时期的又一次南北朝,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历史的一部分。虽然后来反清复明或者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样的口号有其历史的重要性必然性,但对于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如果不把这些北方草原政权纳入正史,那么就还是以汉民族的眼光在看历史,这个不符合多民族的价值观。

  本书最后一章对晚清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变革这些写的很客观,有不少我以前没有想过的视角。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能够成功,我们的戊戌变法会失败?为什么我们在西方启蒙运动蓬勃发展的历史环境下会错失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遇?这些以前在学历史的时候都讨论过,许先生则给我带来了新的反思。

  感谢许倬云先生,为我带来很多新的视角。

  《万古江河》读后感 篇6

  这是一本很好的历史书,虽然作者的观念也许是很个人化的,但是历史就是这样一个不客观的人文学科,只要能够合理的解释人类历史,就是一本好的历史读物。

  洋洋洒洒这么厚一本书,许倬云真的知识太丰富了,寥寥几笔带过的知识点可能需要我们私底下读很多本书才能够觉察考证的,读这本书真的惊叹作者的知识面之广,无所不包。

  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远古人类说起,直到中华民国结束为止,洋洋洒洒的把中国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化的总体论述,无论多么重要的历史事件,在这本书里可能都不超过一段文字,能够在一句话里解释来龙去脉的人物和事件都算是顶顶重要的了。每一章的末尾还横向对比了同时期存在的其他文明帝国,根据他们总体的特点和得失,来让读者了解同一时期世界的其他人类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的兴亡史又是如何。

  许倬云竭力想让读者跳出狭隘的中国历史观,把中国的发展同世界其他人类的发展共同看待,以一个更具有人类大历史观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文化发展与特点。

  他成功的做到了,起码我了解到青铜器的发明是从西边,中亚地区传过来的。至少是因为我们了解到了有青铜器这么一种东西,才能够启发自身发展出自己的青铜技术,在短短的时间内赶上其他文明的发展。这种文明技术的交流至关重要,没有旁的刺激,闭门造车,会有现在重新焕发生机的新中国吗?

  连同佛教也是一样,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但是在佛教一千年的本土化中,中国人不但完全内化了佛教,也因为佛教的传播启发了道教的形成。儒,佛,道三家文化的互相影响,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生活方式。现在我们还会觉得佛教是外来的文化入侵吗?不,它早已浸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看待世界的潜意识之一。

  后来的中国人,因为科举制度的僵化,陷入了对经典典籍的无休止的疏证和注解当中无法自拔,不论我们多么的严谨认真,都无法启发学生探究新的知识,创造新的思想。正因为这种保守主义,丧失了对自然对世界的好奇心,我们的文化差点完全毁灭。

  我觉得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好奇心,不盲从,怀疑精神,以及包容心态的可贵之处。唐朝的人完全没有华夷之分,那些在斗争中丧失了土地和家园的胡人部落可以被唐朝统治者安置在境内,而谁也打不过的宋朝却特别在意华夷之论,女人裹小脚的风俗也是宋代开始普及的。正是因为处于弱势,所以才格外需要区分你我,而唐朝确是普世价值下的帝国,这才是中国文化普世性的代表。现代的中国因为民族主义才幸免亡国,奋起抗争,但是也错把西方的民族国家价值观学来了,搞得四不像。中国的文化是普世性的,只要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是一样的,不管血缘如何,都被接受为中央帝国的属民。而现在就算是刘亦菲也理应是美国人,可是如果刘亦菲真的把中国当做他国,我估计大部分中国人都无法接受。

  明长城连成了一片,却无法阻止北方民族的入侵与征服,而且划分了中国内地与北方部落的心理界限。秦汉的长城是堡垒据点式的,不打仗时汉地与北方游牧民族互通往来,并没有什么界限,反而可以把彪悍的匈奴打跑。

  这部讲中国历史的书,反而让我对其他文明产生了兴趣,原来不止是中国有伟大的思想家,发明家,古代的中亚,印度都有让人敬佩的改变人类社会的思想与技艺,而中国从来不是独自发展的,我们从远古起就受惠于其他人类的发明创造,而这些基于商业贸易的交流活动刺激了本土的发展。世界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快,以前700-1000年的人类历史可以化为一个时期作为整体论述,而之后的一百年就是一个大变局,人类走向了发展的快车道。

  《万古江河》读后感 篇7

  许倬云先生大家也!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叙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旁征博引,见解独到,很多论点放在今天依旧值得我们反思。

  这本《万古江河》,立意就已经高出一般历史类书籍一头。人类历史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是独立的,中国也不例外。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这个大舞台上进行剖析,对读者来说,不啻是一种更广阔的视角的体验。

  回顾往昔,再看今朝,诚如许先生所说,19世纪前,中国人民用数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自信,被西方国家用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打得到现在还没回过神。如今社会流行的两种对待西方文明的心态:一种是热爱,鄙夷国内一切;一种是仇视痛恨。然而这两种都是病态的心理,根源都是不自信。

  反观中国政府,自改革开放后,心态逐渐放平,对待欧美不卑不亢,对待非洲爱护有加,主权问题绝不含糊,金融、科技、文化可以交流,这才是大国心态。虽然国内问题依旧很多,但我们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接近一个伟大复兴的国家,汉唐盛世,也不过尔尔!

  许先生最后提出的“天下大同”的理念,呼应儒家那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文关怀,个人认为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治体都没有的。

【《万古江河》读后感】相关文章:

万古江河的读后感11-16

《万古江河》的读后感11-16

万古江河的读后感范文11-16

关于《万古江河》读后感11-17

最新《万古江河》读后感11-17

最新《万古江河》的读后感11-17

《万古江河》的读后感范文11-17

《万古江河》读后感范文11-17

万古江河读后感范文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