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千秋人物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千秋人物读后感 1
《千秋人物》中主要描写周总理的文章有6篇,共计五十多页,是作者梁衡描写的最多的人物。周总理虽贵为总理,日理万机,但和蔼可亲的他似乎丝毫没有把自己当做总理。他勤劳节俭,即使衣服有破洞,依旧照穿;他关爱百姓,让长期蹲在田里的农民坐竹椅,自己却甘愿坐在小方凳上;他忍辱负重,虽然多次被毛主席错误地批评,但是为了国家大局,从来没有主动翻脸……周总理长期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他从未想过成为第一,却也从来没有丢失过第二。我非常喜欢一句话:“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认为这句话非常符合周总理。他不仅治国有方,还以他的仁爱、牺牲、宽容,赢得生前身后名,成为一位让所有人都能接受、尊敬的人。
我们也可以像周总理那样,自己对现实的地位不在乎,但能在他人心中获得很高的地位。
我有一个同学,平时他都不愿过分展现自己,但是每次考试,他以他沉着冷静的头脑,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理,经常问鼎全班。因此,他也以强大的实力赢得全班同学的钦佩与信赖。
我们有时并不需要去争什么位置。每个人在众人心里的位置是他德与能的总和。让自己感化他人,以柔克刚,会得到超乎想象的回报。
千秋人物读后感 2
如今的每一天,都是这样的满,每一分钟要做什么都要记得清楚,我喜欢的慢生活,对于如今的我来说还是太少太少,每一天晚上,写完作业,翻开一页一页的纸张,是多么惬意啊。
老师说要读《千秋人物》,一开始是真不喜欢,没有好玩的故事,没有喜欢的古风味道的`文字,一点一点都是那般无聊,对于政治,对于伟人,他们都是这样出现在课本上,除了歌颂,就要赞扬,都要值得我们学习与怀念,又有什么意思呢?如此看来,对它我变更是失望一层,不过,看了半个小时后,我很快便不这么想,没有一个人是永远正确的,甚至有些开始喜欢毛主席对人生的态度,他不怕后人的指责,有的事情错了就是错了,过与功三七开就好,只求自己一生无悔就好,后来看到庐山之争时,他也会心生自责,如果那时他也像三峡工程之争一样,允许发表一点不同意见的话,也不止于此,当人去楼空之时,什么不都晚了吗?
想来,我又何尝不是如此,政治课上老师说要组队完成一场新闻演讲,一直自信于自己能力的我自然成了组长,规划好所有人的问题,该干什么怎么干,我说得清清楚楚,最难做的PPT,我也主动饱览,但不得不说一组好的PPT是整个小组的核心,如果想做好,一定会浪费不少时间,这些股且都不说,最后的演讲者成了个难题,前桌应该写评论的,好说歹说就是不写,他的能力我不是不知道,费尽心思做好的PPT如果在后面最关键的一关被他们搞砸,所有的事情都会是前功尽弃,我不敢相信他,在记忆里,他总是很容易的逗笑所有人,在朗读方面,也是一样,但这次是新闻啊,何况我做PPT都是按照我自己的方式来,别人又怎么会达到我的这种效果呢?这次实在是没了招,心里也不禁埋怨:没有这个本事,你瞎懒揽什么啊。同桌也站在他那,如果他不讲,我也不讲。瞬间把我所有计划打乱,直到放学,我也没能想到任何方法。
可是现在,我好想明白了什么,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团队协作,在我的眼里,我的演讲能力完全在他之上,一直以来我都很会表现自己,机会自然也不会少,他不一样,对他来说这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我不应该剥夺的,何况还有我同桌的帮忙,我想我就更应该相信他了,同组的人也都在劝我放弃,母亲也是如此,他们并没有说错,演讲时最后的一关,即使我前面工作做得再好,最后一步搞砸,就是意味着前功尽弃,我几个小时的努力也全部都会付之东流,但我是不是应该弥补毛主席的遗憾,相信,采纳一些不同意见呢?所以即便会失败,我们也依旧会有下一次,没必要执着的对吧。
原来,相信一个人,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无论好与差,这就是团队。
千秋人物读后感 3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宛若黄河,波澜壮,声势浩大,咆哮着向前涌去。激流拍打着峭壁,礁石,浪花飞溅,发出雷鸣般的轰向,它在向全世界宣告,宣告华夏儿女不畏艰难,乐观积极的精神。在这条长河中,朝代更迭,草木枯荣,出现了许多叱诧风云的人物,但真正把中国引领向一个全新的局面的.领袖,只有他一代骄子——毛泽东。
半个世纪过去了,每位华夏儿女提起他,都不仅微微低头,带着敬意,尊称一声“毛主席”。毛主席智慧超群,胆识过人,但逢遇事却沉着镇定,暗调内力,把握时机,一举歼灭敌人。他是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每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这样一位民族英雄,可取之处不胜胜数,最令我敬佩的是他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发掘的精神。毛主席从八岁开始上私塾,从那时起,他便不停质疑,不停发问,仿佛像个婴儿对新世界的好奇,待长大后如洪水开了闸源源不断地问问题般。他对新知的渴望和痴迷如穷人对一顿盛宴的感觉类似,只不过前者有望得到而后着,却只是奢想罢了。小小的山中已给不了毛主席他想要的答案。,他便在八年间辗转了七个私塾,去长沙求学,去北京大学工作,去中外名著中寻求思想。在战火纷飞的乱世中,每个人都心急如焚,提心吊胆,而他却在陋室中与战友运筹帷幄,商讨战术和独自一人批电报,写文章,读书。表面不慌不乱,内心沉着冷静,但大脑却在一刻不停飞速运转,运转着策略、思想等等。直到晚年,新中国成立后,他仍孜孜不倦的读书、批注、与作家通信。据统计,毛主席一生读过九万多册书,一个惊人的数字,可怕的,令人敬畏。
我是一介书生,读书是一件必做任务,但是否能向毛主席般热爱呢?这是一个问号,庸庸碌碌是一生,拼搏奋斗是一生,结局定是不同的路。夜的尽头是光明,小路的尽头是鲜花,学会读书,思考,是一种大智慧,就像忍耐一样。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会思考,定能解决学习以及生活上的难题。
千秋人物读后感 4
双休日在家,我读了《千秋》前三篇的文章。
这三篇文章都是围绕着毛泽东来写的。第一章讲述的的是毛泽东准备骑马游览长江与黄河的理想。第二章是关于时期毛泽东住过的一个窑洞。第三章是围绕着毛泽东的用人来写的。但是,这这三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那就是:要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用人,还是要用其心。
扎根人名,用人用其心。这是一个党或国家立足的基本的.标准。当我读到里面的一句话:“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名好比泥土,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名结合起来,在人名中间开花结果。”是,确实是这样,但是有一点,就是不能开花、结果了,而忘记了泥土,忘了人名。作为共产党人,不仅仅要扎根于人名,还要有心,唯一不能缺的,就是缺心眼。心,指的就是良心。有心,无力,可以勤奋,以诚撼天。有力,无心,正好可以谋权篡位,以公挪私,贪赃枉法。良心与人名,真的,缺一不可。
不仅仅是国家和党要有良心,人也要有良心。党有良心,才能深得民心,为什么秦、隋朝只有二世就亡?正因为是统治者的暴政,没有良心,所以不得民心。被人名给推翻了。
《千秋人物》,本来应该暑假里就应该读完,做好笔记的,结果现在还在看,我就得我少的是心,是用心,还有良心。如果暑假就做好一切,就不用再多花时间了,也会有更深刻的体悟。所以何止在用人上要用心,学习上亦是如此啊,用心学习,扎根基础,必然无愧于己,更无愧于父母老师了。
用人,要用其心,基于人名,扎根于人民,不能忘了人名,又少了良心。学习也要用心。
千秋人物读后感 5
梁衡是当今文坛中个性鲜明、思想敏锐、别具特色的作家,其散文独树一帜,曾引起过极大反响。梁衡的新书《千秋人物》,以细腻敏锐的笔触,向世人展示着震撼灵魂的千秋人物。
《千秋人物》精选梁衡最新人物散文50篇,包括、周恩来、诸葛亮、韩愈、柳永、李清照、季羡林等名人的评点、感悟和思考。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加上梁衡独到犀利的点评,文字或典雅或朴实,或严肃或轻松,或古意盎然或现代明快,意境深邃,情景交融,引经据典,哲理性强,极具思想性和可读性。梁衡品评的人物,多是一些忧国忧民、且命途多舛的仁人志士,他热情地讴歌他们,从他们身上发掘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感人肺腑,催人奋进。该书以图配文的编排,增加了文本的美感和轻阅读感,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梁衡的散文以理性见长,也以感情真挚、深沉著称。文章里写人写事而与理性之光撞击出来的思想火花随处可见。比如在评述周恩来时,梁衡以六大惊人之“无”,高度概括了周总理的一生,看似一无所有,实则拥有着彪炳史册的人格风范之“大有”;辛弃疾的一生“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反观人生”,终其一生都在“觅渡”,但由于特定的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到最后也没有觅得结果。此刻,梁衡的激情蕴藏在深沉的思考中,别有一番厚重与沉实,避免了简单的抒情与表白,显示出大散文的气韵。
梁衡点评的人物,都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人物往往是民族的灵魂、历史的脊梁和时代的骄子,他们的身上有着政治的理想和时代的气质。如《周恩来让座》中,写周恩来的作风是,尽量为他人着想,决不摆什么架子。而《的坚持》中,的坚持是意志力的表现,但意志力的背后是思想的穿透力。对韩愈这位命途坎坷的唐代文学家,梁衡最敬佩的是“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对宋代名将范仲淹,梁衡最为折服的是他那“先忧后乐”的名言,“能创造一种精神,能提炼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读后耳目一新。
梁衡作品中的人物大都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诸葛亮、韩愈、范仲淹、柳永、辛弃疾、李清照、林则徐、瞿秋白……他们有时身处命运的逆流却能在逆境中奋起,他们的人生经历让人在感叹唏嘘之外,更体会一种悲壮之美。书中,梁衡善于用如刀之笔,剖析一个个孤独英雄的灵魂,指出了他们在历史坐标系中应有的位置。他常说:“复杂的背景,跌宕的生活,严酷的环境,悲剧式的`结局更能考验和拷问一个人的人格。”此刻,困厄对于英雄具有转折性的意义,它能凸显英雄、伟人人格中的悲壮之美。
梁衡的语言瓷实且不乏弹性,诗化的意象里充满睿智的妙语,含着耐人咀嚼的理趣之美。他创设出了各种美妙的意境,如《把栏杆拍遍》中形容辛弃疾,“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不仅能让人在跳跃中快乐地阅读,还可抑扬顿挫地浅吟低唱。梁衡还善于联想,想象,使文章生动、传神。如《读韩愈》中这样描写韩愈:“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边天涯。”梁衡丰富的想象力,加之形象地描绘,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当年韩愈在路上孤寂的身影。
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评价说:“梁衡总能将对国家民族的满怀忧心,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尚无第二人。”读梁衡的散文,感觉他像一位洞悉万物的智者,总能在轻轻拂去历史尘埃的同时,娓娓向我们讲述他那独到的发现。
- 相关推荐
【千秋人物读后感】相关文章:
有关赢读后感赢读后感读后感09-22
读后感读后感01-03
项链读后感读后感12-10
远见读后感 - 读后感03-09
鲁滨逊读后感读后感05-24
日记读后感_读后感03-07
《孔乙己》读后感 【读后感】04-29
《目送》读后感-读后感01-22
目送读后感-读后感01-22
读后感 读后感几句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