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

2021-04-14 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1

  《透过佛法看世界》是希阿荣博堪布写的一本问答集,通过问答的形式阐述佛学的教义。这本书相对简单直接,在解答疑问的同时,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佛法的见解、修行次第和方法。

  佛法不仅意味着一种精神依托,更重要的是它提供宽广而有深度的视角,让人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世界,而这份了解将最终带来平静和喜乐。

  佛教的一大特点是有教无类,有求必应 。众身的愿望诉求各不相同,而都能在佛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佛法的要义可以归结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诸恶莫作”可以说是小乘一切戒律的基础,其精髓在于不伤害;“众善奉行”是大乘所有修行的核心,关键是饶益众生;“自净其意”指拥有三轮体空的见解和证悟。

  从佛法中能得到什么,大家的出发点各不相同,但总不出以下三类:希望生活安稳快乐、事业发达、家庭幸福等等;希望从根本上摆脱人生的烦恼痛苦,实现心灵的自由解脱;希望获得圆满的智慧,以更好地帮助众生。第一类人中想福寿如意需要诚心正意、断恶行善,佛教中的人天乘便是教人们如何做一个善良、正直、有德行的人,在世俗社会中如何利己;第二类专注于对治自身的烦恼,寻求个人的解脱的人们,能够从佛教的声缘乘中获得指导和帮助;第三类希望众生都没有痛苦,常在安乐中,这种智慧和善巧在佛教的菩萨乘中有广泛的教导。能得到什么首先取决于你自己的发心(也就是根本的动机),然后就看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把佛法落实到自己身上了。

  作者书中告诫我们所谓的放下:是对已有的不贪恋,对没有的不希求。拥有不是放下的.前提,同样是拥有的不多,有人能安贫乐道,有人连一根针也放不下;放下也不是拥有的必然结果,一些人有了能放下,一些人有了更放不下。佛陀的示现告诉我们,即使拥有世人追求的一切,也并不能解决生命的根本问题。“得到”要靠福报,“放下”需要智慧。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生活没安全感,内心惶恐。这种不安全感主要是源于我们对无常的抗拒和对自我的执着。无常会发生,苦是没法逃脱的,我们认清了苦的本质,反倒苦就变的正常,反过来你拒绝它,它会在你身上显示出更大的威力。接受无常一定存在,直面它,反倒人生会变得积极很多。如果没有对无常和无我的认识,生活越富足,拥有得越多,想留住、怕失去的也就越多,因此就越没有安全感。认识到无常,做到“在因上努力、在果上随缘”就好。

  拜佛的目的一是表达对佛的感激,因为它给了你很多智慧;其二为了消除自己的骄傲,因为我们只是芸芸众生当中的一个普通人而已。如果因为自己愿意未实现觉得自己被亏待了,这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生活不如意事常八九,求而不得是常态。佛法的可贵是因为它能帮助你实现愿望,更是因为当你愿望落空时,它能引导你放下失望、恐惧和执着,教你透过不圆满、不稳定不稳定的流转的现象,感受到喜悦清净。愿望的达成,就像所有的现象的生起,需要因缘具足。如果你能放下傲慢和猜疑,放下跟佛菩萨做交易的心态,以及这样那样的小算盘、小心思,真正心悦诚服的祈祷三宝,这份诚敬信心的福德一定有助于你心愿的达成。

  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远离痛苦,获得安乐。现在生活中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例证,人们以为这样的生活会更快乐,更有安全感、满足感,实际上却只是增加了痛苦和伤害,在不安全、不满足的循环中越陷越深。佛法的修行,简言之就是学习以正确的方法,创造正确的条件去实现自由安乐。佛法修行的基础是要有贤善的人格,就是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不会存心去伤害,面对困境不会轻易失掉心中的善意。不伤害使我们逐渐远离恶业,而心中常怀善意使我们从容、坚韧,不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能发现、分享美好和快乐。所以大家平时可以检视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是否不存害心、常怀善意,如果没有做到就要提醒自己。这是修行的开始,不妨把日常的工作、生活当成训练开放内心的平台,把遇到的每一个人看成是自己培养善良品质、完善人格修养的一个机会。众生是修行人的福田,我们有幸值遇的每一个生命,都能帮助我们培植福德,收获安乐。借由他们,我们的生命才能更丰盈。

  现在城市里的人生活节奏太乱,追求的东西太多,饮食、睡眠没有节制,人心浮躁。大街上专心走路的很少,都是一边打电话或者发信息,各种各样的新闻、消息一遍遍地不停刷,这是一种习惯和瘾头,只会把自己脑子弄得乱糟糟的,并不能给心脑带来多少启迪。如果想心里平静一些,应该尽量让生活简单一点儿。要努力把握住生活的平衡,用物质、技术带来的便利去感受、去探求生命的美好和意义,给自己时间去沉淀、提炼,而不是反过来被技术和物质牵着走。聒躁、匆忙、肤浅中年月飞逝,亏的是自己,不得安顿的也是自己。要想获得内心的平静需要改变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要肯放弃,也要肯投入,要耐得住过程的缓慢、琐碎和艰难。只要心里的牵挂多,便难以平静。牵挂总不出财、色、名、食、睡,这五样是世人最大的执着所在。判断自己对一样东西的执着程度,简单的办法是看它会令自己有多焦虑不安。你心里越是焦躁,说明你执着的越多。回归内心的宁静须从淡化内心的执着入手。总之把这些看淡一点,有益无害,同时少吃一点儿,少睡一点儿,精神、身体会更健康。

  佛法并不是一种神秘的经验,它只是给了我们对生命理解和生活的一种方法,帮助我们脱离生活的痛苦和愚昧,做自己的主人。

  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2

  我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了人生第一本佛法书,《透过佛法看世界》。希阿荣博堪布在这本书中以问答的形式,教我们如何用佛法的视角来看世界。这本书编排是花了心思的,一步步由浅入深、通俗易懂。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佛法教我用出世的眼光看待世间的问题,引导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以更好的心态看待自己、看待周围的世界,让心静下来。将读书时以及和朋友们探讨时收获的一点一滴心得总结一下,分享给大家:

  1. 感谢佛法,让我认识到自己过得怎么样源于自己心态的选择,而不是受外界影响。苦并不意味着感到苦,换个角度看问题,就能去除焦虑和烦恼。重点是将出离心运用到日常,在工作和生活中实践放下负面情绪。出离不是要抛弃一切遁入空门,而是在实践中放下自己对一切的执著和烦恼。如何判断自己对一样东西的执著程度?看它会令自己有多焦躁不安,然后试着淡化这种执著。只要我们愿意,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检视自己的内心,改变自己的心态。出离就在当下每一念中。比如遇到问题时,在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的同时,心中只留下经验教训、放下情绪,不要让情绪控制自己。在烦恼、害怕和焦虑显现时,将其视为修心的好机会,看看自己的反应,调整心态,让心平静下来,而不再像放电影一样一遍遍回想、或是被情绪淹没。

  2. 佛法教我认识到一切都是无常的,完美、圆满的事少有,了解无常才能放下、活在当下,才能看淡“我”、看淡失去,在未达愿望或遇到挫折时放下失望和执著。而换个角度想,无常也意味着希望和无限的可能性。

  3. 佛法让我更加学会包容别人,认识到人的性格迥异就如同纷繁四季打雷下雨一样平常,如果对方是个容易被情绪控制的人,不要让TA控制我的情绪开关,而将其视为自己修心、成长的机缘,未雨绸缪。

  4. 佛法的因人而异让我意外,不是只有一种学法。佛法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每个人内心达到平和的状态,而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感悟,“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陀便教以八万四千法门。众生的愿望诉求各不相同,而都能在佛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5. 书中的空性章节作为初学者不太容易懂,感谢从知姐耐心教我了解缘起空性。宗萨仁波切说,在究竟上,一切都是空的,而在相对上,一切都能显现。但很多事情的本质并不是我们显现的那样,所以要经常反省,不要执著于显现。

  最后以书里看到的一句话作结:“不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能发现、分享美好和快乐”,这不正是我的人生愿望么!

【透过佛法看世界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透过爱心看世界作文2篇03-04

2014年山东高考作文:透过心窗看世界11-10

中考作文预测优秀:透过现象看本质05-17

透过《短歌行》的引用及比喻之妙看曹操09-15

做人的佛法禅语10-02

关于人生的佛法禅语10-02

关于做人的佛法禅语10-02

透过全国社会保障审计报告看四大问题11-13

《湖心亭看雪》读后感范文07-19

高考作文预测:不同视角看世界06-30

《感恩你的工作》读后感 繁星读后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