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读后感

2021-04-11 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浮生六记读后感9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浮生六记读后感1

  初识《浮生六记》,是因为人教版教材中有一篇《童趣》,文章挺有韵味。当时就觉得作者沈复真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今读《浮生六记》,却发现沈复之所以有情趣,除了和他自身的爽直性情有关,还因为他背后有一个更有情、有趣、有才的贤惠妻子。林语堂先生曾把这本书翻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可见他的喜爱,而且对沈复的妻子陈芸也有很高的评价,称之为“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是啊,读了这本书,才发现陈芸怎一个可爱了得。

  陈芸虽自幼聪颖,但四岁即丧父,生活的艰辛并未让她变得粗俗鄙陋,反而更加自信优雅。她不但靠女红养活一家,而且成为自学认字的才女。和沈复结为夫妻后,两人志趣相投,夫唱妇随。沈复赞妻曰,蕙质兰心,神采飞扬,视为知己。陈芸则待人温柔谦恭,处事井井有条,闲暇之余还能陪伴夫君“研习书卷,谈论历史,品月评花”,犹如神仙眷侣,羡煞不少人。

  在沈复的心中,对爱妻一直赞赏有加,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得到。因为两人不但可以共话诗文,就连夫君的兴趣爱好,陈芸亦是如影相随、献计献策,实乃锦上添花,让人叹服。如沈复喜欢花草,对盆景插花也挺有研究,陈芸为其推荐绘画之中的“草虫之法”,仿效之后,看到的人无不叫绝,沈复赞曰:“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还有陈芸教华夫人的两个女儿做“活花屏”,在乡间,一切藤本香草植物随地都能拿来使用编织,确是乡居的绝佳方法。

  人们常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可沈复和陈芸夫妇不是这样,在穷困潦倒之时,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活就是生动地活着”,这当然是靠了陈芸的一颗慧心和一双巧手。虽然生活不宽裕,但沈复是个有生活情趣的人,爱喝酒爱交友。陈芸就用惠而不费、价廉物美的烹调手段,把瓜蔬鱼虾做出了意外的好味道。当家里朋友络绎不绝时,她竟卖了自己的钗子来做沽酒的费用,没有半点犹豫之色。沈复的小帽领袜等衣服的边角,都是她自己织作的,衣服破了,她便有法子移东补西,总之能让衣服整齐洁净,既能见客人,也能家常穿着。房间暗,就用白纸糊了墙壁变亮堂;窗外无栏杆感觉空洞,就用竹帘代替,横竖交错,寻旧布条裹住缝上,达到了有遮拦、做装饰、不费钱的效果;荷花初放时节,芸用小沙囊,撮少许茶叶,放于荷花心,第二天早晨取出,烹了雨水来泡茶,香韵尤其绝妙。

  这就是那个会过日子、富有情调的芸娘,她用自己的贤惠智慧、温柔宽容、感性优雅,把平凡的甚至困顿的生活过成了一首诗,一首清新美丽的写意诗,一幅画,一幅淡雅隽永的水墨画。

  一提起“安贫乐道”,我们总能想起刘禹锡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豁达乐观;周敦颐的“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傲岸;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淡,《浮生六记》让我们又认识了沈复陈芸夫妇,真可谓是“安贫乐道”的典范,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读了《浮生六记》,我们方能真切感受到“安乐”的奥秘。

  纵观全文,沈复是不幸的,爱妻早逝,徒留伤感;但沈复又是幸运的,能拥有陈芸这样的聪慧雅致、富有才情的女子,夫复何求!

  回归现实,我们常常感叹,生活如此平淡,或者生活如此艰难,看来还是缺少像沈复陈芸夫妇二人的真心真意真性情啊!若是今后能学到心中有真意,把生活过得有情趣,也算是没有白读此书啊!

  后记:虽然对沈复的真性情很是欣赏,但对于他作为男性,有陈芸这样的爱妻,还流连于之场所(纵然有时代的局限性),真的不赞同,还有陈芸主动为丈夫纳妾之事,对公婆的隐忍,看了实在让人心疼。不过,沈复能把这些如实写出,也实在是难能可贵了,正如他在前文所说,记的是实情实事,这也算是体现了他心中的真意吧!或许,这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浮生六记读后感2

  《浮生六记》中的芸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一个女人”。

  芸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亲人只剩下妈妈和弟弟,当时穷困的家徒四壁。

  芸年纪稍微大后,凭借自己的女红手艺为别人做一些针线活,养活着一家人。后面她的弟弟求学认字读书的费用也是她出的。

  因为芸能背诵《琵琶行》,有一次在翻到该书,就一字一字的对照着认,这就开始了自学认字。芸在学做针线活的空闲,通过慢慢自学也渐渐学会吟咏诗词。

  芸和沈复结婚后,常常陪沈复在闺房中谈诗论书,赏雪饮酒;也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主动为丈夫谋妾室,为公公找姬妾。正式如此,芸也是一个凄惨的女人,努力讨好周围的人,却还是失欢了,失欢于婆婆,失欢于公公,失欢于小叔子,失欢于家奴。

  芸所处在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下,加上她出生卑微,导致她越是在乎别人对自己怎么看,一心为别人着想,却不想别人却早已对她成见颇深。

  芸为了讨沈复喜欢,心心念念的为丈夫挑一名精神上、容貌上都契合的小妾,最后事情没有办成功却惹的一身骚,被婆家人认为芸和青楼女子有啥牵扯。

  在沈复同他父亲在海宁时,芸为了讨婆婆喜欢,芸主动担起写家信的活。后来,家里偶然有些闲言碎语,芸的婆婆就开始怀疑芸在家书里描述不对,后来干脆就不让芸写家书了。

  沈复后来又陪父亲去刊江做官僚,他的父亲说他出差在外,一直劳苦奔波,如果能找到一个陪他去外地照顾他起居的人就好了。沈复告诉芸后,芸私自托媒人开始给公公物色,而这过程中芸并没有告诉沈复的母亲。最后沈复母亲知道后,芸失欢于婆婆。

  芸的公公在外面当官僚时,不知道为什么很久没有收到家书,后面看到来的家书不是芸的.笔记。以为是芸不想dai写家书了。芸的公公开始对芸产生成见。

  后面,沈复的弟弟向邻居借了钱,芸做的担保人。被追债人讨上门后,公公以为是芸背着丈夫跟邻居借债,还进谗言fei谤小叔子,最后芸被公公赶出家门。芸失欢于公公。

  古代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芸自学成才,但是思想还是被旧社会给荼毒至心,认为夫家至上,不由得让人觉得社会能杀死人。

  管中窥豹,这居然让我们明白这就是传说中千年以来难解的婆媳关系难题。所幸现在已经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妇女也是半边天。女性已经不需要求别人欢心,不用担心失欢于别人。不是自己的事情就装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懒惰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浮生六记读后感3

  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来简单概括这本小书,之所以入得经典行列,许是手边有此一册,便真如一妙友相伴。——题记

  或许有的人一生轰轰烈烈,或许有的人一生平平淡淡,又或许有的人活得碌碌无为,有的人却光彩夺目。沈复是哪种人,我不得而知。关于他的生平,百度也仅是寥寥数语。但这本充满清新率真、情真意切的书却能让人体会作者苦乐掺杂、至诚至爱的一生——沈复,他,已成经典。

  东坡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在那些逝去的时光背后,星星点点都是回忆,若不以笔墨记录下来,未免辜负了那一路的风光与坎坷。在作者心中,为官作宰不足挂齿,与爱人琴瑟和鸣才真是一辈子难以忘怀。

  沈复的妻子叫陈芸,女红习得娴熟,通晓文学诗词,那一身才情颇受他之喜爱。每当看到“秋侵人影寿,霜染菊花肥”时,我总能体会到陈芸的蕙质兰心。这样一位妙人对于沈复更是耳鬓厮磨形影不离,爱恋之情无以言述。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当芸染了重病,只能在病榻上“两行眼泪,涔涔流溢”之时,我便能感受到沈复的心是怎样的支离破碎。等到她灵魂缥缈,怀恨辞世之时,我也忍不住呐喊,上天为何如此不公,让一对恩爱夫妻只可来世再见!这人生,果然曲折坎坷。

  本以为失去了芸的沈复会痛不欲生,追随妻子而去。但他没有,痛苦之后他平静地接受了现实,选择“不谙世事,不染红尘,远离世间悲苦极乐”的方式,独身一人云游四方。这又不禁让我想起了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是多么伟大的思想啊!“天道无为”是他之所想,“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就是他的追求。当夕阳西下,独自一人,登上山顶,拈须吟哦“兽云吞落日,弓月弹六星”,与酒光对饮,喝到微醺,人生如此,岂不快哉!

  沈复的一生俨如一块纯美之水晶,只见明莹不见显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我相信这种淳朴淡然,恬淡自甘的生活,正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这是否就是人活于世间的最高境界呢?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不用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不落俗世。这或许便是这本《浮生六记》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浮生六记读后感(精选3篇)】相关文章:

浮生六记读后感14篇04-13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04-12

读后感作文精选:《欧洲笔记》读后感12-25

屈原《离骚》读后感精选11-13

《林清玄散文精选》读后感10-23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精选11-29

《季羡林散文精选》读后感11-19

《林清玄散文精选》读后感(精选7篇)11-29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精选04-08

关于《边城》读后感范文精选04-07

《黑天鹅紫水晶》读后感 牛郎织女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