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秋园》有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秋园》有感 篇1
7月9日在《人物》专访见到了这篇文章《外婆在厨房写作》,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另一位范雨素。读完之后,当即下单《秋园》,两个晚上读完了这本小书。
作者杨本芬的《秋园》讲述了母亲秋园的一生和女儿之骅的故事,在战乱纷飞,饥饿不堪,困顿劳作,居无定所的岁月里,母女两代人始终不忘对家庭的责任感,不忘对知识的渴求心。平静的文字里隐含着生活的苦难与馈赠,在这背后是举步维艰,是惊涛骇浪,更是隐忍坚强。
秋园一生颠沛流离。童年在洛阳私塾读过一年书,出嫁时向对方提出要继续读书(虽然没有实现)。丈夫杨仁受是国民党参军处上校参谋,婚后他们随政府定居南京,秋园参加妇女补习班。当他们再次跟随政府迁往重庆时,在汉口码头,仁受禁不住对家乡老父的惦念,下船回到湘阴,从此远离仕途。为补贴家用,秋园担任小学教师。孩子越来越多,生计越来越难,除了教书,秋园还要替人做缝缝补补的活计。土改复查,仁受被改划为旧官吏,成为公敌,全家受尽欺凌。孩子们跟着母亲去讨饭,尝遍艰辛。尽管这样,秋园还是鼓励女儿去考学校。日子难熬,带着两个儿子去洛阳投奔哥哥,但也找不到事做。返回途中,被湖南老乡带到湖北,靠做衣服为生,为避免被清理出去,她改嫁到一位干部家中,一呆二十年,经历丧子之痛,直到丈夫去世,才重返湘阴。
女儿之骅又是另一番经历。为了让秋园安心教书,她只能在家带弟妹做杂事。终于在十二岁那年,之骅终于上学了,以后之骅加入了共青团,参加了突击队,考取了工业学校。除了上课,就是去图书馆看书。学校停办,学生一律回原籍。之骅决定“跑”,再不能回乡下。她用仅有的钱买票到了宜春,去工地做苦工,上了半工半读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之后被下放成为知识青年,和当地青年结婚生子。
小说故事节奏明快,情节不拖沓,但细节也是令人百感交集。家里再穷,不忘教养。当讨饭讨到一户旧识,对方请吃饭,面对满桌子的饭菜,秋园对之骅说,“妈妈晓得你好想吃,好想吃也不能做出一副饿相。这不是在自己家里,吃饭时定要斯文一些,先不要夹好菜,好菜要等别人喊我们才能吃。特别是那钵鸡,不要用筷子去捞……”
仁受是秋园的丈夫,孩子们的父亲,小说里的第一男配角。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受过不错的教育,有仁爱之心,对于百姓的困难,总是竭尽己能,捐物施钱,最后家徒四壁。而他所受的几乎都是难,贫困、欺骗、打骂、关押、饥饿。最大的收获就是贤惠的妻子与懂事的孩子。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在女儿之骅最后一次恳求读书的时候,他突然从灶屋里出来,手上拎了把菜刀,扑通一声跪在之骅面前,把菜刀往脖子上一搁,说:“明年再不送你读书,你就用这把菜刀把爸爸杀了!”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当看到女儿忍不了饥饿去偷谷子,他摸着之骅的头说:“爸爸不怪你,可下不为例,还是名声要紧啊!”也是这样一个男人,在吃饭时,一反往日的温文尔雅,变得恶形恶状:不怕丑地发出惊人的咀嚼声,眼睛一红,脖子一伸,喉咙里又是一声惊人的咕咚声,吃完还贪婪地望着饭钵,伸出舌头舔了又舔。最终,饥饿夺走了这个一生仁厚、从不打骂孩子的父亲的命,遗言只留下半句。
小说里的人物,好像没有特别的反抗精神,如兵桃、子恒、小泉。他们都非常坦然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善良、淳朴,逆来顺受,不曾抱怨,随遇而安。我不禁想起一段杨朱说过的话(大意):顺从命运的安排不加抗拒的人又何必追求长寿、名誉、显贵、富足呢?这样的人,内心有平安。外在世界没有任何事物威胁到他,没有事物与他为敌。他们的命运由自己的内心决定着。即便面对死亡,秋园的态度依然是“不是日子不好过,是不耐烦活了”。她把死神都攥在手里。
无论历经何种困境,秋园和之骅母女都不曾忘记上学,虽然她们这一生总是想上学而不得,但她们从来都不曾放弃。这是从泥土里滚出来的倔强,从血水里泡出来的坚毅,从饥饿里流出来的挣扎,从困顿里浮出来的勇气。后来,之骅的三个孩子都上了大学。
写下这些文字,作者也许能见到。我想告诉她,非常喜欢这部作品,它令人感受到了泪水的咸湿,热血的涌动,和无奈之后的顽强。这不是普通的文学作品,而是一枚劳顿飘零却始终不乏追求的生活印章。
在阅读这本书,以及完成这篇读后感的过程里,我的脑海中不停显现出另一对母女。女儿是我未曾谋面的书友,对于她们我不曾有更多的了解。但是通过照片,我看到了八十多岁的.娘亲,在腿伤初愈后阅读的身影,通过照片,我也见到了女儿重拾青年时代的借书卡,走进图书馆的姿态。也把这篇文字献给她们!
书友娘家后院的桔子树,青色的,青涩的……生命初绽的时刻。
读《秋园》有感 篇2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老奶奶。作者本人并不是高学历的教授之类的人,而是一个普通的老人。
在照顾家里老人的时候老奶奶突然生出要把自己的一些经历来写成书这一想法。很多时候一想就停不下来,无论老奶奶想做什么,她都想写书。书里有一段很好地展示了她写书的状态和她的才华。
“我也感到奇怪:只要提起笔,过去那些日子就涌到笔尖,抢着要被诉说出来。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民国时期,主人公秋园从家境不错的家庭出生,随后阴差阳错就嫁了人。后来的她就像是一节浮木漂泊在名为时代的河流中,战争的爆发让她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后续各式各样的改革和自己敏感的身份让她不得不忍受来自己其他人的议论和白眼,无数次的饥寒交迫折磨着她和她的家人。
即使是如此,她还是很认真操持好整个家,为了她的丈夫和孩子不断地挣扎努力,在风浪中沉浮。
很多时候,只能用“不得不”来表现她的生活。
她总是为这个家所惆怅为生计,为恶邻,为住所其实她也不是永远坚强的。
【读《秋园》有感范文】相关文章:
读徐志摩先生《秋阳》有感11-12
读《文天祥千秋祭》有感11-01
读《童年》有感范文06-25
读《背影》有感范文08-23
读李清照有感范文11-25
读徐志摩散文有感范文08-10
读《文天祥》有感范文11-11
读《化石吟》有感范文11-12
读《辛弃疾传》有感范文09-16
读《雨巷》有感范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