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的灵魂》读后感

2024-03-22 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漂泊的灵魂》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漂泊的灵魂》读后感 1

  “最美的事物总是在伴随着满足。”每一个“漂泊的灵魂”都应该拥有这份诗意。

  克努尔普,这个可爱的流浪汉。他的一生都在流浪,于城镇乡间、他人居所,享受着别人的喜欢、爱慕和馈赠,带给别人欢乐和对自由的思考。他无所事事的一生,自由快乐,不被任何琐事所束缚,不被他人的灵魂所干扰。因为他明白“每个人都各自拥有自己的灵魂。那是不能同别的灵魂交杂混合的。两个人可以一起行动,互相交谈,处在一起,但是他们的灵魂却像花朵一般植根在不同的地方。任何灵魂都不能到别的灵魂那里去。”人们总是劝他为什么不利用自己的天赋安定下来,做个教师或者牧师,有份稳定的工作,娶一个勤劳的老婆,过一份健康的日子,但是他选择流浪,在流浪中亲近着自然,感受着美丽,享受着自由的同时,也再默默的享受着孤独。他就像一个可爱的孩子,永远保持着一颗纯洁的心。

  可爱的流浪汉,本可以获得更佳身份和富足生活的他,却选择了这条流浪的道路,年轻时风光无比,动听的歌喉,绅士般的气质于修养分分钟让人为之倾倒,但最后却选择了终身流浪。就是这样一个狂放不羁的人,病危时最挂念的地方居然是故乡,长久以来的流浪生活仿佛变得无足轻重,相反的,充满神秘的故乡,则增添了一层特别的魅力,所以即便深受着肺病的折磨,他还是毅然放弃了医生的治疗,拖着沉重的病躯,走在故乡的路上,故乡的小镇早已变换了模样,漫步在回忆里,深切地怀念着十四岁时爱恋的那个女人,她改变了他的一生,为了爱情他放弃了良好的教育,却得知被女友玩弄感情,最终流浪他乡。在故乡漫无目的地徘徊,他心力交瘁,开始怀疑这一生是不是走错了。在一场暴风雪中,严重怀疑流浪意义的克努尔普,迎接了神,叹息着14岁时他就已经死了,本可以在年轻时多学点东西,成为一个正经的人,但他竟然错过了。

  当克努尔普在生命的尽头时,他自己也质问了,“在错误的一生的纷乱中愈陷愈深,他找不到任何意义和一丝安慰。”

  黑塞在最后借着神的名,给这个“漂泊的灵魂”安慰。

  神说,“我要的.只是原来的你,你用我的名去漂泊,把一些对自由的向往和情绪带给那些安定的人”。这也安慰了我。克努尔普的流浪是洒脱的,自由的,也是孤独的。而我们大多数人经历着与克努尔普一样的孤独,却没有勇气有他一半的洒脱。一生漂泊,到底是对自由的追寻,还是一事无成?看到神的时候,克努尔普是痛苦的还是幸福的?我想,是痛苦的。即使神告诉他是幸福的,是为了给芸芸众生带去对只有的一点思念之情,但他还是痛苦的。儿时对人的不信任,使其一生蒙上了悲剧的色彩。就像无脚鸟,看似自由,实则孤独,痛苦。

  《漂泊的灵魂》读后感 2

  最近我拜读了布兰登·桑德森大师的新作《皇帝的灵魂》。的确是大师之作,作品世界观的设定,故事节奏的缓急,情节的掌控都十分精妙。特别是对人物心理的把握更令我叹为观止。机智狡黠的万思露,坦诚智慧的高图纳,精于算计的伏蕊瓦……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被刻画的惟妙惟肖。但这篇作品中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个作者并未如何着笔的皇帝席拉凡。

  第一次读这篇故事的时候,我对席拉凡的行为感到十分不解。一个人如果能有那样的雄心壮志,又怎会允许自己堕落如斯?一个人若是生来就真诚纯粹,又怎会与人勾心斗角?但是后来,我就开始慢慢懂了。由于兄长的去世,他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皇位继承人,当上了皇帝。那时的他厌恶权利以及伴随权利而来的一系列诱惑。但他最后还是登上了皇位,不是为了向家族证明他与死去的兄长谁更优秀,而是为了他的理想:建立更完美的帝国。

  但他最终还是失败了。原因有很多,不同的人当然会有不同的想法,“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自己觉得他的失败主要有两点原因。首先,他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无法接受任何一点不完美的地方。虽然帝国不是多么可怕的东西,但也并不如何完美,帝国只是帝国而已。腐败是无法避免的,你必须接受它的存在,或是接受混乱的未知。士大夫受到额外的偏袒;在谋求朝廷的公职的时候贿赂与关系往往比天赋与才智更重要;对帝国贡献最大的人商贩与工匠却要受到层层剥削。这些事人尽皆知,席拉凡却想要改变这一切。这当然可以,问题是席拉凡没有与他的雄心相衬的.耐心。他性格中的一处缺陷导致了他的失败,那就是他其实并没有他想象的那样坚定。

  一切存在皆有其意义所在,比如不公平的制度,比如腐败的官员,比如冗杂的宗派关系。是的,它们并不美好但依然有意义。挑战一切有存在意义的事物都需要莫大的精力。而有时候集中精力是一件如此困难的事。席拉凡并不懒惰,但在如齿轮般精密的帝国里懒惰与否并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因此他慢慢被权利与繁杂的日常琐事拖滞,一步步走向堕落。他不停的告诉自己,下个月我就会做出改变,现在先让我跳完这支舞。于是到了最后,他变得放纵,关心自己的昂贵的晚餐甚至胜于关心自己的臣民。“他并不明白,一个人的一生中很少有什么显而易见的分界点。人们都会随着时间慢慢改变。你不可能踏出一步就蓦然发现自己置于截然不同的新场所。起先你会为了避开几粒石子离开路面。你会沿着路边走上一阵。接着为走在更松软的泥土上你会稍稍偏离道路。然后就这样越走越偏。最后你来到了错误的地点,却怪罪路牌没有给你好好指路。”书中的这一段话用来描述席拉凡便是最合适不过。

  书中的席拉凡由于万思露重塑了灵魂,内心深处的那些散漫、难以忘怀的悲痛以及权利带来的腐化全部被一扫而空,因此重新开始了年轻时的计划:重整帝国。但现实中的我们又要谁来拯救呢?当我们懒散的靠在一旁静待时光流逝的时候有谁来点醒我们呢?当我们被忽至心灵的阴云笼罩时要从哪里寻来那一抹阳光照亮自己呢?只有我们自己啊。在漫漫人生路上真正能永久依靠的只有我们自己。你要俯下身子,向那个在阴暗深处挣扎彷徨的那个自己伸出手去。

  《漂泊的灵魂》读后感 3

  《不灭的灵魂》不是一本多高深的书,它其实是一部讲述哲学家叔本华一生的论文。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是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反对者,是历史理性的怀疑者,是悲观主义的哲学家。

  我与他结缘于一名才华横溢的女文青介绍的一本小册子《论孤独》,这是一部讲述孤独与人性的小文,当我开始读这部书的第一段文字时,就再也无法放下。一口气读完后,我对这个语气理智到刻薄,理论执拗到偏激的哲学家充满了亲切感与同视感。

  于是乎,我开始好奇这个人的成长经历。《不灭的灵魂》里提到,他的父亲是当时非常成功的商人,却死于自杀;母亲是当时颇有才气的作家,甚至与歌德交好。但是他们母子之间却一直相处的很不愉快,母子关系自打叔本华十几岁开始就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虽然他还有个妹妹,但叔本华却一直拒亲情于千里之外,从未对妹妹尽到过自己作为兄长的责任。

  他一生风流,有过几段刻骨的爱情经历,却终生未娶。他的哲学观点备受争议,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言论,饱尝被忽视的孤寂。总的来说,他的一生是孤独的,充满着悲剧色彩的。当然,我觉得这些不幸大多是他的性格释然,然而,也正是得益于他那孤傲的性格,我才能在今天读到他那些闪烁着天赋的智慧言论。

  书中有一段《论财富》中写道:我们之所以感到不满,原因就在于我们不断试图提高我们的要求,但同时其他妨碍我们成功的条件因素却保持不变。对于像人类这样一个贫乏不堪、充满需求的物种,财富比起任何其他别的东西都得到人们更多的和更真诚的尊重,甚至膜拜,这是毫不奇怪的。甚至权利本身也只是获取财富的工具。不足为奇的还有:为了达到获取财富这一目的,一切尽可以抛开,一切都可以推翻。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无论在古时,还是现在,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一直从未改变。所以,我们不应该抱怨现在的社会多物欲,人多拜金,亘古至今,人性所使。我们能做的是适应这个社会,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判断和选择。

  如果你对你的现状不满,你想要获得更多的财富或者名利,那么不应该抱怨什么,而是应该考虑是不是妨碍我们成功的`条件因素没有得到改变?譬如,我有个朋友她总是抱怨自己的上司偏向,老提拔别人而看不到她。而对自己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小错误和低效率工作状态视而不见,总以一句马虎,或者太忙了,作为借口。最后,她气不过老板不给她加薪而辞职,自己开始了创业。自己当了老板之后,才发现自己以前的状态是多么糟糕,也承认了当初她老板的判断是明智的。

  人要不断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就要不断地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多的价值,虽然你努力了,但也不证明你就能满足你的欲望,因为现实是不会因你的意志而改变规则的,你的付出要满足现实需要时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也就是说,即使失败了,你也没有必要气馁,你只是没有满足那个条件,也许努力不够,也许方向错了,总之保持理性、审视,坚持。就像我那个朋友,她现在利用自己的语言和性格优势,自己创业,自己做了老板还雇了员工,虽然依旧辛苦,可收入远远超过了她当时向老板所要月薪的多少倍。

  人生道路多崎岖,人们常说:懂得了很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所以,我觉得,我们无需纠结于选择那条路才对,边走边看,边看边学,道可道,非常道,读圣人书,鉴寻常路,走自己的路。

  《漂泊的灵魂》读后感 4

  毕淑敏的《星空下的灵魂》能给人一种身心放松的机会,为在孤独的道路上寻找梦想与自我的人提供温暖的火种。

  书的内容共为十一个主题,分别是:“自由、美、放下、爱、快感、大我、潜意识、入世、苦难、坚守、开悟”,这每一个主题对于个人和整个人类来说都是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在人生旅途上觅得属于自己的答案。书里只是表达了毕老师个人的观点,做为一个一路走来,又已走了很远,走的很认真的人生旅者来说,她的每一个脚步都是踏实有力的,当然也会有跌倒的时候,但跌倒的痛苦若会转化为思痛的力量,也是一种前进。这就是人生道路的`特点,它不会像身体受到脚和腿的物理限制,心灵的伤只要自己敢正视,敢接纳,敢忘记,就没有人可以阻挡灵魂的稳健向前,这也是为什么现实中“身残志可坚”的原因,苦难的大小以及是否可以跨越,全是自己做主的。有些人会说:真的很痛,真的无法忘记,真的无法不恨,如果你敢往根上寻觅原因,就会发现这大多是自怜的结果,我们太多于心疼自己,有太多的放不下与舍不得。

  生命的常态,其实就是平稳和深邃,还有暗流。在最深刻的层面,我们不单与别人是分离的,而且与世界也是分离的,兀自踟蹰前行。每个人的生命中必定下雨,就像坏天气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某些日子势必黑暗又荒凉,就像你不可能总是吃细粮,那样你就会得大肠癌,你一定要吃粗纤维。坏天气、悲剧、死亡、生病,都是生命中的粗纤维,我们只有安然接纳。心中没有希望,到哪里都不是理想的抛锚地。而只要生命还在,希望就能萌生。

  生命的每一步都带着人们向死亡之境跌落。不要存在幻想,这才让你比较持久稳定,安然地居住在孤独之中。

  读毕淑敏的书,如《沙漠游戏》、《我很重要》我们的心灵总能找到一种宁静,一种安详,又好像找到了一种归宿。她的语言,她的思想深度,她的每一句话都富含哲理,在让人享受优美文字的同时又获得了心灵养料。每次心不静的时候读读毕淑敏都能让我的心归于宁静,她不仅是身体上的医生,更是心灵的医者。

  《漂泊的灵魂》读后感 5

  一直很喜欢本毕淑敏的著作,每次看到她的新作都迫不及待地购买阅读。而这次在书店看到她的新书《星光下的灵魂》,书的封面是西藏阿里天空的颜色,看似静谧却又层次多变。全书风格,一如这抹幽蓝,神秘而宁静,柔和而有力量,我又毫不犹豫地买下。

  这本《星光下的灵魂》,集合了毕淑敏近3年来未出版的所有散文。书中,毕淑敏以11次灵魂拷问、44篇心灵美文、30个问答的形式,探讨了她内心深处对自由、苦难、坚守、幸福的感悟。让人感触颇深的是,序言记录了一段西藏阿里的旧事,“藏北仰望辽阔星空的经历,在我一生中打下了一个基点。当时有一种震撼,甚至有一种微微的恐惧,能反视到我们的个体是多么渺小、短暂。”毕淑敏看到了360度的璀璨星空,并心生无限感叹,这也正好切合地点了题。而我们在她优雅聪敏的叙事中,不经意间,就会遭遇躲闪不及的灵魂撞击,找到心灵的归宿。

  毕淑敏通过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提醒幸福,探讨灵魂。这些故事是对周边人生活的反映,也包括自己心理诊所的真实案例。毕淑敏指出,现代人在激烈的竞争中,往往找不到灵魂的归属,虽然住上了大房子,但是灵魂的居所却住着疲劳的心灵。她提到真正的幸福是一种内心感受,人们的幸福感和物质有一定的关联,人不可脱离环境妄谈幸福,但是当人们丰衣足食之后,再继续增加物质的供给,幸福感并不能相应地成比例增加。它们之间的曲线发生了分离。说到底,幸福是灵魂的成就,而不是金钱的功劳。

  毕淑敏认为中国人现在最大的心理危机是分裂。书中写到,人违背一些自然的'现象容易患病,比如说从热腾腾的房间一下扎进雪里,或者从冰天雪一下拿到火上烤,都容易生病。“中国是全世界最需要心理医生的地方,因为中国的变化太快了。我觉得中国现在最大的心理危机是分裂。”毕淑敏直言,中国人说的、想的、做的都不一样,当着人和背地里不一样……到处弥漫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喧嚣氛围。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分裂,分裂是非常消耗人心理能量的一个过程,医学上称之为“精神分裂症”。所以,挽救中国人的心理危机势在必行。

  毕淑敏的细腻、优美的文笔让人沉醉,里面一些很经典的句子,字体还加了粗,便于品味。作家王蒙曾说,毕淑敏是“文学的白衣天使”。名医很多,作家也很多,但作家兼医师的人不多,能治病又能医治心灵的人也太少,毕淑敏做到了,而且还做得很好。我想,在当下浮躁、拜金的时代氛围下,读毕淑敏的文字,或许能抚慰我们躁动的心。

  • 相关推荐

【《漂泊的灵魂》读后感】相关文章:

漂泊的手记09-06

漂泊散文07-05

漂泊的心无处安放说说 漂泊的心经典句子03-29

爱上漂泊散文04-07

关于漂泊的说说12-23

漂泊作文范文04-29

漂泊是流动的苦难04-30

漂泊的母亲散文05-04

杜甫的漂泊岁月03-21

在外漂泊的励志句子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