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品三国》有感1
每当拿起了《品三国》这一本书的时候。我就仿佛回到了那硝烟四起的年代了。三国争锋,三分天下。蜀汉占人和,北魏占天时,东吴占地利,谁也不肯让谁。我在这本书更是佩服诸葛亮的机智,关羽的万夫当之勇,刘备的仁义……
这本书告诉了我做人不能太大意,骄傲。这在三国中不止出现了一次。官渡之战,袁绍七十万大军,而曹操只有不足十万人马。但这场却是曹操的不足十万人马胜利了。还有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八十万大军却让东吴三万人马丢盔弃甲。还有刘备的复仇之战,刘备不接受东吴的和好,最终还是一样的结果,刘备八十万大军又被陆逊烧得片甲不留,最后连刘备也气绝白帝城。这场战斗最可惜了,刘备有诸葛亮,还有三员虎将:赵云、黄忠、马超。可刘备太意气用事了,还不听诸葛亮的劝告,结果损兵折将还搭了自己的性命。
我喜欢读《三国演义》,我喜欢读《三国演义》中的人们斗智斗勇。《三国演义》还告诉了我们处事要忍耐,不能太激动。诸葛亮向魏军挑战,可是魏军闭门不应。结果诸葛亮因为过度操劳,病死于五丈原。
而魏军保住了城池,最后收复了天下。虽然最后让司马家族当了皇帝,可是这也是历史必然。
一个不太近如人意的结局,几分悲伤和惋惜。深得民心的刘备没有赢,治国有方的曹操和富有英雄气概孙权也没有赢。谁也没有赢,如果说得利最多的,那就因该是处于水深火热的黎民吧。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吧,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吧。多少人在赞叹赤壁之战的壮阔,但又有多少人在惋惜这八十万魏军呢?恐怕没有多少吧,战争的代价就是生命。
我认为大家都因去读《品三国》,去听听易中天先生的别样三国。如果一个人可以读透《品三国》他办事一定会成熟得多,周详的多。让我们回到当年,回到那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
读《品三国》有感2
我读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发现正史和我读过的《三国演义》并不相同,在《三国志》中的许多真实事件被戏剧化了。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故事,例如诸葛亮三气周瑜历史上不曾有过。我认为就算气过也气不死,为什么呢?因为史书上记载刘备评价他“气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在我看来周瑜不仅气量大,而且周瑜还很帅气,这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三国志》中说周瑜是吴中皆呼为周郎。他不仅人品好,修养高,还会打仗,懂艺术,能把战争变成艺术,仗打得十分漂亮。可见周瑜这个人是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这样一个春风得意的人,怎么会因为嫉妒别人被气死呢?我们嫉妒他还差不多! 讲到战役我们不得不说“赤壁之战”,但其实历史并不像《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由诸葛亮一手指挥这场战役。真实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是由周瑜指挥的。于是我们不难想象出当时的场景,曹军列阵于长江,战舰相连,军棋猎猎,江东之人胆战心惊,唯有周瑜镇定自若指挥战斗,那里有诸葛亮的事?
从书中我明白了文艺作品中的历史不一定正确,不一定真实。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历史真相,我们一定要多读正史,才能了解真实的历史。
读《品三国》有感3
其实很多人和我一样,了解三国都是从《三国演义》的故事开始的,也是从《三国演义》那精彩的故事开始喜欢上三国的,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人了解的三国是罗贯中的三国,而不是真实的三国。
而今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之后,终于能更真实地接近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更真实地了解了那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因为易中天先生品的不仅仅是三国时代的群雄之间的战争,更是品出了"人"这个关键的东西。"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而后人读历史,就是为了不重蹈古人的覆辙,所以说,"人"也是读历史的人必须要了解的。光看史书是有些枯燥的,普通人看起来也不一定能完全看明白,但看完整本《品三国》之后,确实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念书"的感觉,因为这本书是"品"出来的,展现给我们的看的是精华,是一位学者苦心专研出来的精华。
最后想说的是,希望以后能多多看到诸如此类的书,因为这些好书可以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更加平易近人,让更多的普通人来喜欢上华夏中国那五千年精彩的历史。
读《品三国》有感4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一首《曹操》掀起了三国热;随之,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也登台亮相。
三国是乱世,但乱世出英雄。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渝,坚韧不拨的刘备……演义出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而这一段段扑朔迷离的历史的背后,往往有一些XXX。
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贼。在戏剧中,他也只有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让人想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可我读了《品三国》后明白了这不是对他公正的评价。《品三国》说:“曹操是为奸雄!”其实做一个奸雄,是因为当时正处于乱世,是逼出来的。而曹操又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比如:经过战争洗礼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原野”的惨景,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而曹操采用“屯田方针”,富民强国。曹操还是一个大气的人,他颁布《求贤令》,主张“唯才是举”的政策:不管出身如何,生活作风有些小缺点什么的,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量才任用,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今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
《品三国》中易中天教授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如庞统的死是刘备与诸葛亮合谋的,关羽的死也跟诸葛亮有莫大的关系等等,这让许多“亮迷”们十分气恼,说易中天有意抵毁诸葛亮,其实这只算学术之见,历史是客观的。而易教授却有着一种敢于打破延续已久的观念,敢于创新的精神,所以,我们既要向历史人物学习,也不仿学学在我们身边的像易中天这样的人!
读《品三国》有感5
那是一个烽烟四起的年代,刀光剑影中闪烁着杀机;那是一个疑窦丛生的年代,上演着各种奸猾狡诈的`角色;那是一个民不聊生的年代,黑暗笼罩着龙蛇混杂的乱世。《品三国》,作者犀利地把这风尘老朽的历史面纱层层揭开,抽丝剥茧,为我们讲述其中的传奇……
曹操,那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他儿时虽然有一点纨绔子弟的形象,但在青年时代就已考取了功名。正因为曹操的正直,慷慨,大量,有眼光,才使得贾诩等有才能的谋士前来投靠。“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的曹操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论才略,“奉天子以令不臣”;论眼光,深谋远虑;论武艺,乱世之奸雄。曹操善于听谏纳贤,“奉天子,修耕植,蓄军资”就是毛?出的点子。
曹操的雄才大略,远胜于志大才疏的袁绍和袁术。曹操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虚名与虚荣对他来说只是过眼烟云,他要的是实力——身边的谋士、勇将。他的重义才使得关羽在危急时刻放他一条生路。而且娶妻娶贤惠,曹操的第一任夫人丁氏就十分有教养,十分贤淑,这才能为有一点野心的曹操开拓社交路线。只有能够体贴下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主人才能够得到下属忠心地拥戴。
如果曹操没有才略,就不会广招贤士;如果曹操没有雄心,就不会与刘备抗争;如果曹操没有宽大的胸襟,就不会有人为他出谋划策;如果曹操不会体恤下士,就不会受到众将士的拥戴和忠诚;如果曹操不会听取谏言,就不会用兵如神;如果曹操没有深谋远虑,就不会自己称王了。
现在,就来谈谈曹操的谋士吧!毛?为曹操提供的“纲领性文件”,使曹操赢在起跑线上;张良”;张绣和贾诩,投靠,叛变再投靠,被曹操完全信任,因感恩而出谋划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为初中生的我们,应该像曹操一样拥有远大的目标和志向,并为理想坚持奋斗。我们应该做好我们的本份工作——学习。学新知识,温故旧道理,才能进步,才能有所收获。我们不需求像三国时的人物那么出名,令后人敬仰,只求做到自己的最好,问心无愧就可以了。名利是身外之物,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把它们当做是过眼烟云,不足以为其启齿。我们只要脚踏实地,不断地向前走就足够了。
全览《品三国》,推翻了人们对《三国演义》中事件的印象,并使历史人物真实而又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假如说《红楼梦》是文学与历史的结晶,那么《品三国》就是感触与品位的精华;假如说《水浒传》是正义与勇气的代表,那么《品三国》就是谋略与才智的升华;假如说《西游记》是坚持与忠义的化身,那么《品三国》就是文治武功的冶炼。
所以,《品三国》是一本令人回味无穷、茅塞顿开的书,希望大家也能和我一样受益匪浅。
读《品三国》有感6
他是历史上一个拥有绝对魅力的男人;
他是令我绝对欣赏的一个英雄。他不是别人,正是公瑾,周瑜。
很小的时候,六个字让我印象深刻;既生瑜,何生亮。老师告诉我,这是周瑜说的,大致的来讲,周瑜是这么个人,心胸狭窄,容不得他人,诸葛亮活活气死,教育我们,定不要像周瑜一样,要心胸开阔,否则就会被妒嫉蚕食。
于是,周瑜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摆在我面前,直到我长大。渐渐的,我发现,周瑜其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物,他在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中着实被过于看低。
首先,这位江东名将绝非传说中的小气。《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也就是性情开朗,气度宽宏,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刘备说他"气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
而且,周瑜也是一个漂亮之及的英雄,《三国志》中说他:长壮有姿貌,也提过:吴中皆呼为周郎,郎,是对青年男子的称呼,呼人为郎,带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周郎通俗的说法就是"周帅哥"当然,一个人的美或帅,不仅仅指外貌,更含有内在的修养与气质,周瑜不仅内外皆有的帅,更是一个艺术家,有句话"曲有误,周郎顾"就是说周郎在酒过三巡,醺醺然之中也能听出乐队演奏得是否正确,如果哪个音不准,便会回过头去看,这该是对音律何等的了解才能做到?
而他,公谨,不仅仅是音律上的完美的才子,更是战斗中的一级指挥,周郎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次战役啊,赤壁之战中,他身任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将"以少胜多"发挥到了极致,想想当时的情景,周郎立于江边,运筹帷幄,火烧曹操连环船,这时的周郎该是何等光彩照人!
在二十几岁时,周郎就被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同时迎娶美人小乔而归。
如此一个内外兼修,四处得意之人可称一个有绝对魅力的男人吧?
大江东去,滚滚长江水洗涤了多少岁月,多少英雄豪杰,历史的事没有一个至今活着的人亲眼看到,大家都只能在或真或假,或虚或实的历史记载中得知一二,再加以自己的润色,没有人明白个中真伪。
或许周郎真的是被深深误解,又或者周郎确有嫉妒过孔明先生的才干,可又如何?
想去,周郎一直是如此优秀,可又突然杀出一个诸葛孔明,两人是如此想像,都深受世人的膜拜和敬仰,或许,太过想像的人相遇本就是一个悲剧,总是无法避免的相比,然后是另人扼腕的疼痛。
我是个人,我喜欢的也是人,传说中的孔明先生似个圣人,而公瑾是个实实在在的人。
他的优秀,他的完美另人动容,而他所富有的"负面新闻"又让人切切地感到他的存在,他像面镜子,映出了人性的最美与最丑,而就是这样,他的真,有让我切切地感到他的存在,让我发出来自内心油然而出的欣赏与喜爱。
滚滚江水东际流,大浪淘尽千古英雄,数无数风流人物,我独爱公瑾周郎。
搁笔的瞬间,我想起的几句诗: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见强虏灰飞烟灭
读《品三国》有感7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所着《品三国》,站在平民立场,通过现代视角,运用三维结构,为我们解开历史谜纱,将三国人物和历史细细解剖。
在三国这段历史长河里,曹操的形象素来就不太好:在罗贯中先生的名着《三国演义》里,曹操就是个“奸贼”;在戏剧舞台上,他也只能以“白脸”的形象出场。“老奸巨猾”几乎成了他的盖棺定论。而鲁迅先生却称曹操是一位英雄。那么曹操到底是奸贼还是英雄呢?
最让民众愤恨曹操的原因之一就是《三国演义》中他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书中首先澄清了这一点。其实,曹操杀了吕伯屠一家而发现自己误杀无辜后,正史是这样记载的“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第一:这里的“人”特指吕伯屠(一家);而“天下人”的范围显然大之又大。范围不同,“恶”的程度,自然也就不同了。第二:曹操这里是就事论事。是啊,“我”虽然错杀了人家,可人死不能复生,“我”也只能是“宁肯我对不起人家,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但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变得理直气壮,一贯如此了。所以仅凭此话,是不能直接给曹操扣上一个“奸险歹毒”的罪名的。
再如,《后汉书》中许劭迫于威胁和声望之间,“曰:‘君(曹操)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当时“清平”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做“乱世之英雄”倒大有可能。既然能做英雄,自然是“大悦而去”了。《三国演义》中许劭对曹操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曹操的反应却变成了“操闻之大喜”——曹操怎么会大喜呢?好像有人从小立志就要当奸雄似的。(毋庸置疑,《三国演义》是文学史上的着作。但这部作品注重艺术性,再加上元代对曹操的“时代意见”,如果当作史料读,就定有偏差之处。)
所以,总体来看,曹操既谈不上“奸贼”,又比英雄差了些。我们暂且可将他视作“奸雄”,不过前面还要加上不可丢的三个字:可爱的。
不过,如果说这本书只是让我更加了解三国的真面目,那就太肤浅了。
现代人中有谁见过曹操呢?没有。那易中天先生又何必大费周章来澄清历史事实呢?曹操的声誉有那么重要吗?其实,这不是所谓的毫无意义,而是对历史的尊重,对灵魂的尊重!这是多少人缺乏的精神财富啊!
是的,历史要清白!这是一种尊重。
读《品三国》有感8
这几天我正在看一本书——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著的一本《品三国》。
初次见到此书,心中便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电视里也常常播出易中天教授讲三国,品三国。于是我便拿起这本好书专心致志的看了起来……
看了这本书,使我对曹操的看法大大改变了,我原以为曹操是一个阴险狡猾、诡计多端的“奸贼”。这是其实是错误的。实际上的曹操是一个顶呱呱的大英雄,真正了不起的人物!只不过《三国演义》的改动太大了,才使我对阿瞒(曹操的小名)产生了误会。
那么曹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性格的人呢?他是一个儿女情长的人。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因为享受天伦的时间不多,所以对家人的感情特别珍惜。在临终前他就说:“我一生所作所为,没什么可后悔的,也不觉得对不起谁,唯独不知到了九泉之下,如果子修(曹昂,曹操的长子)向我要妈妈,我该怎么回答。”
我还觉得他还是一个和我一样爱笑,爱开玩笑的人。当朋友、亲友、战友去世时,他会哭,会嚎啕大哭。可是,做错了事,打了败战,遭到人家羞辱,他绝不会哭,一定是笑。因为他豁达开朗,大气磅礴!
曹操也是很可爱的。他常穿薄绸当衣裳,腰里挂一个腰包,用来装手巾之类的零碎东西。有时还戴着丝绸制的便帽去见宾客。
……
看了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个真正的伟人,一个真正的英雄,一个真正的政治家——曹操。阿瞒呀,阿瞒,我真是对你误解了!
读《品三国》有感9
相信大家都听过有关三国的故事吧,那些故事可以说是脍炙人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智勇双全的关羽,求贤若渴的刘备,……我也是一个小三国迷,但不是对它特别了解。我只知道一些人的小故事,而真正的历史并不知道多少。
然,一本书解决了我的苦恼,那就是易中天教授写的品三国,它让我了解了那段诸侯割据﹑战火纷飞﹑尔虞我诈﹑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历史。
也许人们早就已经对三国中的某些人物有了定义或评论,像诸葛亮,一提起这个名字,人们脑海里就一定会浮现出“神机妙算”“鞠躬尽瘁”“料事如神”“忠贞不渝”这类词语,而一提到“曹操”这两个字,人们就会说这个人老奸巨猾,阴险狡诈,诡计多端,为什么人们的脑海里都会有这样的定义呢?我想,这是因为一本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但它始终是一本小说,不是史书,有许多情节都是为了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而编出来的 ,所以并不可信,但人们往往都会把这些虚构的故事当真,从而使一些人蒙受了不白之冤。
而品三国这本书使易中天教授翻阅各种史书,经过百般推敲,站在政治角度,仔细琢磨才写成的,很值得我们信任。
从书中我知道了人们说的诸葛亮并不使那样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大部分重大的战役都不是他指挥的,但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打的战争都是有政治目的的,目他光远大,是一个治国奇才,只有他的“政府”最像政府,没有*官污吏。可同时他是一个非常重权利的人,心胸并不宽广,在有些的 地方表现的 很虚伪。
而曹操,他也不像人们说的那么奸诈狡猾,卑鄙无耻,难不成就因为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断定他是一各奸诈狡猾的卑鄙的人骂,况且他有没有说这句话都是个问题。相反,曹操是一个当时少有的枭雄。他为人心胸宽广,海纳百川,主张唯才是举,所以许多能人智士都来投靠他。有些时候他的举动却确实很过分,但在那个年代,那个尔虞我诈的年代算的了什么呢?
至今中外有多少像他们这样的人啊,有的被白白冤枉,遗臭万年,有的并不是那么伟大,却永垂不朽(不指诸葛亮)。也许只有像品三国这样的书才能为被冤枉的人讨会公道了!
这一切的误会不都是因为人们的不分是非,没有细细的思考就随便下定论的后果吗?
当然,我们不能责怪罗贯中,他只不过在创作小说,更多是站在文学角度考虑的,不能因为他改编历史就去批评他,如果你去批评他不也是一种因为没有细想而直接下定论而造成的误解吗?而且,品三国这本书也不一定是对的,也一定有许多错误的地方,我们不能因为它可靠就把它当最真实的。
【读《品三国》有感】相关文章:
读《水煮三国》有感3篇04-09
读《三国演义》有感900字04-13
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14篇)05-27
读三国演义有感(集锦15篇)04-22
读《飘》有感05-26
读《活着》有感05-26
读《简爱》有感05-20
读《童年》有感05-15
读《曹操》有感04-24
读《看见》有感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