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2024-06-08 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走在人生边上》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走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1

  杨绛先生认为,人生有命,神明主宰,“神明的大自然,对每个人都平等,不论贫富尊卑、上智下愚,都有灵魂,都有个性。都有人性。但是每个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赋的资质才能,却远不平等。有富贵的,有贫贱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丑八怪。西方有谚“命中该受绞刑的人,决不会淹死。”说的就是命吧。

  命运是不讲理的,无法精确计算,无法预知厄运相阻,也无法预知好运降临。“如果你碰上好运,赶紧抓着她额前的头发,因为她背后没有可抓的东西了。”可怪的是我认为全不讲理的命,可用各种方式计算,算出来的结果可以相同。这不就证明命有命理吗?没有理,怎能算呢?精通命理的'能推算得很准。有些算命的只会背口诀,不知变通,就算不准。中国人算命依据“八字”,这种被冠之迷信的东西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但命有好坏,运亦有好坏,月有阴晴圆缺,不会有人一直倒霉,也不会有人一直顺风顺水。

  为人一世,能否左右自己的命呢?杨绛先生回答“回顾自己一生,许多事情是不由自主的,但有些事是否由命定,或由性格决定,或由自由意志,值得追究。”

  命不讲理,爱造化弄人,可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我们思考问题,不能轻心大意地肯定,也不能逢到疑惑就轻心大意地否定。这样,我们就失去思考的能力。走入迷宫,在迷茫中怀疑、失望而绝望了。我们可以迷惑不解。但是可以设想其中或有缘故。因为上天的神明,岂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呢。”

  《走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2

  早就听过无数人推荐这本书,一直想找个安静的午后细细品读。之前读《我们仨》时,就体会到了杨绛先生文字的力量,文中以隐喻的手法写"我"与家人的离别过程,虽不着一字,却字字流露着老先生心中的思念和痛苦,全篇朴实的叙述中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那么在她96岁的高龄时,又道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呢?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

  杨绛先生摆脱世俗成见,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步一步探索人生的真谛——一是人生的价值,二是灵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后者指向死。我们读下去便知道,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随后杨先生提出了"灵性良心"的概念。其中,"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认为,"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良知良能。"食色性也"则是人的肉体本能,智力和感情也属于肉体本能。佛家所谓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六大罪恶,都植根于人的血肉之躯。灵性良心与肉体则是相互对立的两方,肉体总有无尽的欲念,而灵性良心总在克制着"我"的纵欲放肆。修身就是清欲,超越小我,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导。在人这个复杂的矛盾体上,灵与肉的斗争实时都在,贯穿着人的一生。

  那么我们的灵魂又偏向哪面呢?灵魂虽带个灵字,却始终附于肉体之上,与肉体一同感受,一同欲念,一同放纵。所以灵魂实则在肉体一面。"感情是很难控制的,人是很可怜的。"我们的灵魂一生都在这两方中间飘摆不定。

  "我们如果反思一生的`经历,都是当时处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关键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运途"比作河,船只能在河里走。但"命造"里,还有"命主"呢?如果船要搁浅或倾覆的时候,船里还有个"我"在做主,也可说是这人的个性做主。这就是所谓个性决定命运了。"

  毫无疑问,人的灵魂需要通过肉体这个媒介来历练,锻炼的成绩只属于灵魂上;灵魂接受或不接受锻炼,就有不同程度的成绩或罪孽;人死之后,肉体没有了,但灵魂仍在,锻炼或不锻炼的结果也就仍在。所以她说:"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杨先生问得好:"‘真、善、美’看得见吗?摸得着吗?看不见、摸不着的,不是只能心里明白吗?信念是看不见的,只能领悟。"我们的问题正在于太"唯物"了,只承认物质现实,不相信精神价值,于是把信仰视为迷信。而杨绛先生所求教的那些来自社会各界的"聪明的年轻人"对精神信仰都抱着不思、不信乃至不屑的态度。杨先生说:"什么都不信,就保证不迷吗?"

  杨绛先生没有被普遍浮躁的风气蒙蔽双眼,而是努力拨开迷云,坚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身体切实的去体会。杨绛老先生在96岁的高龄下,将她毕生的感悟总结于此,这已经过时了吗?非但没有,而且比当下的年轻人看的更加清楚透彻啊!我们这个时代确实存在种种问题,最大的问题正是信仰的缺失。孔子尚且感慨:"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如果人没有信仰,又何谈修身呢?

  书后的注释也极具特色,它不像其他书那样精短,几乎每篇都是一段尘封的往事,也正是对正文部分人生思考的鲜活例证。辑零碎而显真知,文丛取名"碎金"正是此意。

  杨绛先生不如钱先生下笔即用典故,写文章也罢,读书也罢,总是贴身贴肉地去感觉。我总惭愧自己理论知识不够,不能上纲上线地分析作品只能说感觉,试体温。读了杨绛先生后才觉得,这样做也未尝不可。比如杨绛先生书后的《论语》趣,让曾经对古文敬而远之的我都忍不住想去好好拜读一遍《论语》——孔子最偏宠的子路如何"野哉"?孔子又为何训斥宰与"朽木不可雕也"?

  周国平说: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敏锐。她如此诚实,以至于经常得不出确定的结论,却得到了可靠的真理。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倘若能够像杨先生这样读书做人,做一枚恬淡的知识分子,我辈这么妄望一下,可否?

  《走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3

  九十六岁高龄的杨绛女士写的《走到人生边上》,除了一阵阵的敬佩,还有就是深深地思考!!

  九十六岁,许多人已经卧病在床而无心学问了,也有许多人,到了另一个世界享福。而这个经历了几乎一个世纪的老人,仍然致力于学问,孜孜不倦,笔耕不辍。是什么,让她如此高寿,又是什么,让她如此高龄仍可以活得如此充实而丰富,看完此书,似乎,我懂得了什么……

  人,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存在方式,一是肉体的存在,这是可视的一种存在形式,而另外一种是以灵魂的方式存在着。这两种方式在同一个个体中存在着,相互斗争又相互统一。斗争是因为人的本性中有懒、贪、色、赌等七恶,这七恶与人的灵性良心背道而驰,当在现实生活中这两者相遇,人便会出现各种烦恼,各种矛盾,如果这些得不到解决,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人自觉经过生活对肉体进行磨练,从而达到对灵魂的锻炼,并形成一定的'意志去控制自身肉体上的行为,便可从而形成灵肉统一的和谐状态。无可否认,这个过程是漫长,要经历许多身体和心灵上的煎熬。但是,年轻的我们啊,为了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我们不是应该积极接受苦难的磨练,从而使自己的灵魂更高尚,更强大吗?那么,当我们到了老年也可以想杨绛女士那样仍然不被肉体打败,执着于灵魂之向往!

  日薄西山之年,总免不了会回忆那曾经的旅途,也总免不了会抽象出一些如命运、人的存在之类的哲学命题进行思考。千百年来,这样的命题长盛不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结论,但总无定论。人总说“人生有命”。是不是人的命运就是天生注定的呢?杨绛女士并没有明确给出答案,但她说:“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不管算命的怎么说,八字怎么规定,一切都由自己选择。即使选择错了又有什么关系呢?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没有预演的现场直播。有时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尽了自己的努力,然后一切坦然就好!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没有所谓的命运这个东西,一切无非考验,惩罚或者补偿。”

  站在二十岁的风华岁月里,许多事我未曾经历过,许多道理我也未曾悟出,许多人事我仍不懂处理。许多许多都是未知……但活在当下,勇敢接受锻炼吧!在锻炼中成长!这样,或许当我走到人生边上也能说,我已经尽力了。然后,把那一生的回忆化作缕缕炊烟……

  《走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4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垂垂老矣之年,杨绛先生走在人生边上思考灵与肉。

  看透生老病死,无疾而终,是较为体面地离开人世的方式,在这“上帝下岗,财神爷坐庄”的时代“雁死留声,人死留名”,留下名声之外,杨绛先生认为,人躯体湮灭之后,灵魂依旧存世。

  我们如今的时代为唯物论占据统治地位,迷信“怪、力、乱、神”是会为人耻笑的,杨绛先生自称“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辅的推理,依靠实际生活经验,自己思考”来自问自答关于鬼神之疑惑。

  杨绛先生是信鬼神的,她认为大自然是由神明主宰的`,即便是现在各个科学领域被证实的科学规律也是神明规定好的。“科学愈昌明。自然界的定律也发现得愈多,愈精密。一切定律,不论是有关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等,每一学科的定律,都融会贯通,互相补充,放之四海而皆准 。我相信这个秩序井然的大自然,不可能是偶然。”同时,她也是惧怕鬼的,住在清华大学的时候,有一次为了去寻晚归的钱钟书,走在桥边,三次鼓起勇气硬是没闯过去,后来搬离清华大学后被告知清华大学有几处多出没鬼怪,其中一处便是上文提及之处。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身体,每一个身体里都有生命,生命便是为灵魂。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禽之处便在于灵魂。她说灵魂是否不灭,可以是问题;而活着的人都有生命或灵魂。是不成问题的。可以肯定说:人有两部分,一是看得见的身体,一是看不见的灵魂。这不是迷信,是不可否认的事。

  人与禽之别在于灵魂,而人与人之别在于个性。个性是天生的,到老不变,只能约束,不能改之。而为全人类所共有的是人性,人性是相比较于“有猫性,狗有狗性,牛有牛性,狼有狼性”而言的,食色性也,人之本性。然禽之色为满足繁衍,人之色不分季节,没个餍足;禽之食只求餍足,保全生命,而人的食欲生存之外尚有享受之求,饱腹之外求味美。

  人与禽之别还在于灵性,禽有良知良能,人亦有良知良能,且超越禽兽虫蚁,即是说人除了知道忠诚,分工合作,觅归宿等良知良能外,还知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等等仁义之心,这边是杨绛先生所称的良心。杨绛先生是主张人性本善的,“山里人最浑朴善良。乡里人和山里人,并未受到特殊的教育,只是本性未受污损”。

  《走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5

  钟老爷子的《围城》晦涩难懂,以为其夫人杨绛先生的书大抵相似,于是卯足了劲儿打开这本《走到人生边上》,发觉远非如此。

  用先生自己的话说,“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往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瞌睡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这本书全是它对于生命人生巨大问题的自问自答罢了。但,后半部分放了几篇先生的杂记,有故事,有回忆录,还有些自言自语。

  这本书的封面很特别,纯白的底,上面印着书名、作者、出版商,还有部分的目录,像极了先生的性格,简单,为他人考虑。除了该有的信息,其他一概不加,而添加目录,大概是让读者不用翻阅便能了解里面的内容,好作判断,不花冤枉钱。

  读着这本书的时候,就像一位祥和慈祥的老人,和你娓娓道来她对生命的思考,言语谦和,虽有些上升哲学层面,但她总是在其中添加生活中的例证,这就更像了和家中某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聊天。很喜欢她的语气,更多时候,她承认自己的无知和渺小,“我认为,身后的事,无由得知,我的自问自答,只限于今生今世”;而对不同的观点总是谨慎并乐于研究,“他们的见解是否正确,很值得深思”。老实讲,从她后半部分的杂记读起,毫无感觉,毫无难度,她就是在用一个平和的语气在给你讲个故事,里面很少参杂着她个人的评价或激昂的情绪。这点让我很不适应,或许现代“快餐类的畅销书”看多了,这么平静、这么不教导不好为人师的书实在鲜见。现代书,总是直接地告诉你如何能成功,总是用各种煽动性、激动人心的提升你的肾上腺激素,“如何做一个成功的女人”、“快速致富法宝”、“30天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等等。而现代的读者,我就是,总是想着“书中的黄金屋”、“书里的颜如玉”,最好有本书能为我指明一条光明的道,越是粗暴简单越好,就像《我的哈佛日记》、《卡耐基成功法则》等。杨先生的这本书一点点都不,甚至处处体现出“这仅是我个人的一点点想法罢了,你觉得对的`,听听;你觉得不对的欢迎批评指正”这样的谦逊。她让我觉得,其实什么都没有界限,你的所知所想所历就是三千流水中的一瓢,不足为喜不足为悲,这是多么豁达的胸怀。

  说完了印象,就具体来说说,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书中的中心内容仅百余页,第一遍读得苍白无力,一点没让我振奋。第二遍我抛弃心中急功近利的想法,试着从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视角看待她所认识的世界。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只剩下面对死亡,她此时此刻就是在弄明白,人活着是为什么?生命的本来意义?这个问题,曾经在大学期间困扰了我四年,也未曾想清,后来逼着自己不去想,算是饶恕了自己。杨绛先生说,人生的意义大概是灵魂的锻炼。人,是有肉体和 灵魂组成的。而,人天生有识别并督促自己遵守是非、善恶的道德价值标准,这就是“灵性、良心”。我们一生追求的也无非是让肉体和灵魂达到统一。她认为,道德品质和贫富尊卑并没有关系,有时山里人、农村人的品德比经商的、知识分子高,所以,并不应根据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或职业,来评判他道德、灵魂。可是人要是真正的想要将灵魂达到至高处,那就得进行一心一意的修行了,因为普通百姓要教育儿女、养家糊口,便也不能如此了(这也为什么修士、道士、和尚等需要信众供养或化斋),但倘若我们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不自欺欺人,就很了不起了,也确实如此。

  我们虽然天生有“灵性”、“良心”,但,也有“罪恶”、“欲望”的那一面,需要“锻炼”出纯正的品色来,才有价值。先生认为论语中的最高目标是“平天下”,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要“修身”则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便是灵魂受锻炼的方法,“真”是最重要的。人活一辈子,受锻炼了一辈子,或多或少有了些成绩,而这也就不枉此生了。作者很聪明的没有说,有哪些成绩就不算枉此生了,但,我想肯定是不违背良心道德的。

  这部分内容有些许的哲学化,但,说的内容却不空洞,反而是很真实。读完,让人内心很沉淀与平静。我正在行走在人生的路上,有时往前看看,有时往后看看,实在不知道怎么走了,就读读这些先生的书籍,也是修行的一种。

  《走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6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生意义何在?

  这个问题是世上的人至少都会问一次的,我也不例外,实际上,我已经问过无数次,问自己,也问别人,但是始终找不到线索。

  杨绛的《走在人生边上》探索过这个命题。由她书里所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生的价值,价值体现在灵魂上,而不是单纯的外相物质上。而实现人生价值即必须相信灵魂的永存,相信灵魂的永存就必须有信仰,只有有信仰才能追求并且实现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信仰,并不是单纯的有信心,也并不是一两天就能拥有的.,它需要经过不断的锻炼而来的,只有在不断的锻炼中而愈加坚信。

  锻炼,也即是修身,不仅仅是身体肉体的锻炼,更是灵魂的锻炼。灵魂的锻炼必是由肉体的锻炼升华而来。而最好的修身锻炼便是在人世的生存与生活了。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若从这个角度来想,人生在世遇见的困难与病痛也就能坦然面对了。因为,经过这些困难,人的肉体经过这千锤百炼,会得到灵魂上价值的累加,即使到最后,肉体灭亡,灵魂依然存在,价值依旧不灭。人活着也就没有白活。

  这一顺序理清了,人便会过得明白点了。杨绛的这本书,恍如在迷雾给了我一丝光亮,如灯塔般,我虽还未靠岸,但我知道该向哪个方向航行。剩下的这个过程,便是我必须找到我的指针,即信仰。

  《走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7

  “怀念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不是了解他的生平,而是读他的作品。因为每一部认真铸就的作品,都饱含着作者最真实、最深刻的思想精粹。”偶然间获得一本新书,杨绛先生的《走在人生边上》,朋友笑话我,现在读这本书有点早了,而立之年应该是奋斗、创业,关乎生老病死的问题,那是以后的问题。我笑了笑,没说话,其实内心只是想知道迟暮之年的哲人们他们对人生持怎样的态度。

  读完这本书,才对杨绛先生有了一点点了解。杨先生没有老年人那种老成持重的垂暮之感,反而文字间充满了俏皮活泼,若是不知道底细,还真以为是个年轻人。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我最佩服的是杨先生临到人生最后,也不放弃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百岁老人该是经历了人世许多沧桑,尤其还自嘲为“晚清遗老”的她更是经历了最动荡的岁月,受到世人的尊敬被称为“先生”,也受过苦难而到处躲避。按照惯例,德高望重、韬光养晦也没谁敢有微词,可杨先生是“先生”名士,自不如此,而是好奇地向后看看,自问自答地探索人生的价值。

  “天地生人的目的,该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人自身。”杨绛先生回头去看,思索、洞悉“天地生人”的目的——当为万物之灵。人生实苦,灵性良心往往迷蒙在烟雨云雾里,为世事操心。老天何苦为难我们?杨绛先生给了我们一个最重要的理由:“人之善恶杂糅,就若顽铁一般。所以修身谓之人的根本要求。”宝剑锋从磨砺出,唯有不停锤炼,才能达到各自有着不同程度的修养和收获。人世的苦难正是起着如此这般的作用,人生大苦,大概便是这缘由吧。

  “只有人类能懂得修炼自己,要求自身完美。这也该是人生的目的吧!”人生像是一场修行或者说修炼,在红尘中炼本事,修心,磨砺出自己的`信仰。人经过顺人情又合理的锻炼,最终超脱“小我”。或许不如“尧舜”之德,却必定或多或少留下成绩。尤其在岁月的婆娑下,却是老而弥坚。到老了,锻炼了一辈子,能留下些成果,也算是不虚此生。这也是杨绛先生文章最后的自语。

  读罢《走到人生边上》,完全看不到一点“夕阳西下”的哀叹,也看不到一份“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躁动。有的只是平平静静的思索,喃喃自语,回头看看过往,说说一生的价值。我们年轻人站在人生的这头,杨绛先生站在人生的那头,看着她,看到是她一路上的淡定和从容,到了边上,最触动人心的还是那句“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毫无关系”。读其书,知其人,用阅读这种最平等的方式缅怀杨绛先生,是我最大的尊敬和怀念。感谢一次偶遇,让我对人生多了一点思考。

  《走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8

  《走在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接近百岁高龄的绝笔之作,重读这本书,我再次深受启发和感动。这本书以杨绛先生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年轻时经历过牛鬼蛇神的时代之苦,行至晚年又饱尝天人永隔的锥心之痛。但不论世事如何艰难,她总能从中寻找到内心的从容与淡定。

  在《走在人生边上》中,杨绛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智慧、坚强和独立的女性形象。她以平实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人生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她以一种深情的笔触,描绘了自己与丈夫钱钟书之间的爱情和默契。她以一种深沉的思考,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无数次被杨绛先生的坚韧和智慧所打动。在生活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她从不放弃,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接更好的未来。

  杨绛在书中也提到了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她认为,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她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爱,以及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她的这种思考方式让我深受启发,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

  有理不争辩——杨绛在书里写道:“我这不争,那不争,这也忍,那也忍,无非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争论是世上最无意义的事,除了耗费时间与精力,于己毫无益处。与其在唇枪舌剑中劳神费力,不如退一步,随它去。与其从别人的嘴里换来认可,不如从自己的内心里寻得一份从容。学会退让守住口,专注于自身,你就是最大的赢家。

  有苦不抱怨——杨绛在书中感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的。这一路走来,每个人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坎坷。如果吃一点苦,你就句句消极,则会困于苦海,无法自拔。反之你不去埋怨,尽量担待,一关一关地渡,总能拨云见日。”面对苦难,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调整心态。把抱怨化成向上生长的力量。

  通过阅读《走在人生边上》,我不仅对杨绛这位伟大的女作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明白了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接更好的未来。我也明白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淡定从容,活在当下。当你感觉生活艰辛、人生迷茫,不妨读一读《走在人生边上》这本书,它不仅是对生活的反思和感悟,更是关于智慧和人生价值的指南,当你读懂了书中的内容,也许就读懂了杨绛,就能体味到人生从容淡定的秘诀。

  《走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9

  看完了杨绛先生的《走在人生的边上》,自觉体悟不深,本不该用自己粗陋的文笔表达什么,但又想记录下个人的浅薄看法,也算再次拜读做下铺垫吧。

  《走在人生的边上》是杨绛先生在近百岁,也就是杨先生九十六岁高龄时,花费三年精力写出的的一本书,也是一位九十六岁老人对人生的思考,尤其是这位老人清晰地表达出她的所想所思,这是一件弥足珍贵的事情。

  本书一书共分为两部分,在前半部分,杨绛关注了神和鬼的问题,人的灵魂、个性、本性,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命与天命以及人类的文明等问题。融会了文学、哲学、伦理学、精神分析等学科的知识,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后一部分“注释”由多篇散文构成。该散文集是杨绛对于生死以及人的本性、灵魂等哲学命题的一次终极思考。

  人有灵魂,杨先生是相信鬼神的,有关鬼神之说,杨先生曾说“我认为,身后的事,无由得知,我的自问自答,只限于今生今世”,但书中却又提及了她遇鬼打墙的经历。

  人有本性,古人曰:人之初、性本善。杨绛举出的是孔孟之道所宣扬的“人之初,性本善”,得出的结论是“[灵性良心]是人所共有而又是人所特有的本性”。后面她举出了自己亲见的弱智低能一男一女两例,证明哪怕“下愚中的下愚”,就算灵性良心较一般人不足,也还是会与亲人相善,多多少少智力犹存。杨绛认为人一出生都是要求好、要求善的,只有个人意识慢慢形成之后,才“懂得犟,长大了才有逆反心理”。她对荀子的“性恶论”进行了否定,认为“人的劣根性是婴儿失去赤子之心以后,身体里的劣根性渐渐发展出来的。”她说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是忽略了赤子之心的婴儿阶段,因此才忽略了人善的本性,从而否定了人人都有灵性良心。她用人养的老虎舔到血腥本性发作咬人的例子来进一步论证“本性难移”——既然荀子说人能够学好,能够自我改造,那么对于一个“本性难移”的人来说,必然是因为“性本善”,才有可能后天向善。因此“荀子的性恶之说是不全面的,有缺点的`。”

  杨先生也是信命的,命定有天。杨绛先生说,命是命,运是运,另外还有命主。一个愚笨、糊涂的人却能够欺世盗名,能够获得财富、声望,这就是命不好运好。而反之,一个人有才能、有品德的人却受人排挤,遭人嫉妒,一生困顿不遇,这就是命好而运不好。而命主,则是自由选择权。运当然能够影响人的一生,所谓的“时运不济”大概也是这个道理。而杨绛先生在书中所说,列举了几个小例子,大概能够从中理解为运的不可改变,其中尤以先生二十八岁开始当两年的中学校长为例。而我倒是认为,命主,也就是自由选择权将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命及运。如果没有前面的若干选择,即使到了那个时候,又怎么会有那样的运。站在人生边上的杨绛先生必然不会忽略这一点,那么,大概是“尽人事,听天命”?也许这世上真的都许多人,尽了很大的努力,却依然无法阻挡“厄运”的降临,而杨绛先生在经历了这百年之后,对于这点倒是有了一丝认命的感觉。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过。”杨绛先生在这本书的自序中写了这样的句子,让人清醒了不少。世俗中的人大多看不透人生的意义,总是执着于太多世俗之物,或是太看重生死。其实生老病死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只不过有早有晚罢了。将这一切看得太重,只会给自己的人生戴上一个个的枷锁,其实没什么实质性意义。我认为,唯有把握当下,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而不是把什么都看得那么重,这样人的一生才是真正的精彩,我也在想,也许十年、二十年后还会再次拜读这本书,那时候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我也很期待,未来的事就交给未来来解答吧。

  《走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10

  我要走在清明的荒原里,日光扎在贫瘠的土地,生出两行经文。我要怀圣心听尽三千大道,且看时间多红尘叨扰,我自一步一叩首,做个灵性的和尚。

  人生是一本大书,生老病死谁也逃不过。我正活在一个青春浪漫,又放荡不羁的年龄,一旦清闲下来,平日小退下的光怪陆离的思绪又潮水般淹没我滚烫的胸膛,其中想得最多的就是肉体与灵魂何异。小时候一直对人的生死迷惑不解,想探究人生的方向和努力奋斗的目的。然未有结果,又无良师,有惑不得解,悲哉。巧合拜读了杨绛先生的《走在人生边上》,恍然顿悟,然后是失落落的遗憾,这天下的'命里生死哪能参透,大时代下不过都是小人物,如杨绛先生这般坦诚剖析自己的人大概少有。

  我坚信人是有灵魂的,后天成型,依附肉体。尽管它看不见,摸不着,死后不知归向何方。若有一天,当我也站在人生的边上,向后看,一片空荡荡,向前看,没有路,只有灵魂让我真切地觉得自己曾在一世红尘中见过善恶。杨绛先生提到文人都说死,无需畏惧,这恰恰说明死是可怕的。书中对此笔墨不多,却是我思考最深刻的一句话。海德格尔言“我死我生”,死让生成为一种可能。以出生为起点,每一天我们都在向终结靠近,每一天我们都处于死亡的状态,忧虑,恐惧,不安,互相交织,大多不明缘由。渴望未得到的,还没看星星被退潮的水放出,还没看云朵被涨潮的水淹没。害怕失去金钱,权力,尤其是事业正蒸蒸日上的父母那辈,更加畏惧死亡。

  俗话说盖棺定论,实际上死后种种与你都没有关系。那么人一世是为了什么?杨绛先生有一段回答:“只有人类能懂得修炼自己,要求自身完善。这也该是人生的目的吧!”相信灵魂不灭才有信仰,有信仰才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争名夺利一辈子不一定就比吃茶的老僧看得更远,关门敲木鱼念经,出门托钵募化些米面,这就是修身。我佛无嗔无相,念四大皆空,独对信心十分肯定,散人功德就是助人得福。“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若只因没有名气就否定一个人的价值,实在荒谬。

  “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人性本善,婴儿哪知佛前投鼠忌器,人间烧杀抢掠,他们只管看山水烟霞,仰着脸和世界撒娇。“命由天定”,灵魂将被岁月雕刻成何般模样,谁也不知道,但不是说人不能做主,选择权始终在自己手上。

  做个凡人,磨炼灵魂,感谢生活给予我很厚的情意,但要时常告诫自己现在吃学习上的苦,是为了以后少吃生活中的苦。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虽然每天忙于学习,不知天明,但总要有个信仰提点我,当走到人生的边缘时,向后看能看到些“成绩”,也算是有进步的了;向前看,要有奋斗的目标,坚定信念,不会迷茫,让人生多一点精彩,少一丝遗憾,修炼出予自己而言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走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11

  《走到人生的边上》是杨绛先生晚年的人生诸多问题的集中思考,书中的很多问题,都是人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不可回避。像这样的智慧之书,也不是我一两天就可以全能读懂,以后要常常翻阅,不断寻找人生的秘密。

  不理性,不感性,更像是一个百岁老人的梦中呓语。总的来说,令人失望。思想方面无甚建树,只是让人了解一下百岁老人脑子里都在胡思乱想些什么罢了。杨绛本不以作家、思想家为名,而只是翻译家。《我们仨》不错,不过那不错不是指写作技巧方面的不错,而是指内容朴实真挚。《走到人生边上》则已经有点……老糊涂了。

  另,对人世炎凉的'看透与无奈似乎是老人的通律,季羡林曾说自己活得太久了,对人世看得透透彻彻,反而多了无数叹息。杨绛也是,摘抄两段,聊以为证

  “上帝下岗了,现在是财神爷坐庄了谁叫上帝和财神爷势不两立呢!上帝能和财神爷较量吗人活一辈子。没钱行吗挣钱得有权有位争权夺位得靠钱。称王称霸只为钱。你是经济大国。国际问才站得住。没有钱。只有死路一条咱们现在居然”穷则变,变则通了”,知道最要紧的是理财。人生一世,无非挣钱、花钱、享受,死了能带走吗“

  “人死了就是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还有不死的灵魂吗我压根儿没有灵魂,我生出来就是活的,就得活到死,尽管活着没意思,也无可奈何反正好人总吃亏,坏人总占便宜这个世界是没有公道的,不讲理的,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什么都不由自主呀我生来是好人,没本领做恶人。吃亏就吃亏吧尽量做些能傲的事,就算没有白活了。”

  “我们这一辈人,受尽委屈、吃尽苦楚了。从古以来,多少人”搔首问青天”,可是”青天”,它理你吗圣人以神道设教,“愚民”又”驭民”。我们不愿再受骗了迷信是很方便的。也顶称心。可是”人民的鸦片”毕竟是麻醉剂呀,谁愿意做瘾君子”呢。说什么”上帝慈悲”。慈悲的上帝在干什么他是不管事还是没本领呀这种昏赖元能的上帝,还不给看破了上帝哪有上帝。”

  “我学的是科学我只知道我学的这门学科人死了到哪里去是形而上学,是哲学问题,和我无关。我只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我们这个人世原是个名利场,是争名夺利、争权夺位的战场不是说吗,一部二十四史只是一部战争史。争城、争地、争石油、争财富。哪一时、哪一处不是争夺呢官场当然是战场,商场也是战场,国际间更是赤裸裸的战场。战场上就是你死我活的打仗了打仗讲究的是兵法。兵不厌诈愈奸愈诈,愈能出奇制胜。哪个迂夫子在战场上讲仁义道德,只好安于“君子固穷”了战场上,进攻自卫都忙得措手不及,哪有闲暇讲究是非。曲直、善恶、公正呢。灵性良心都一笔抹杀了。

  《走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12

  《走在人生边上》, 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时创作的一部充满哲思与意趣的自问自答式散文集。杨绛先生通过对命运、人生、生与死、灵与肉等根本问题发出疑问,并通过自己的人生感悟自问自答, 给予读者较高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在现如今的形势下,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发人深思的书籍。

  书中文字细腻、朴实,更让我惊叹的是,老先生96岁高龄拟稿,此书多处推理逻辑自洽、多处引用《论语》,她智慧的一生让人实在钦佩。

  书中一开始,杨绛写到:“我已经走到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

  初读上去,心不由得收紧了,但是,继续往下读,有的只是感动,被她文字的细腻,被她的真情流露,被她的才情智慧折服,没有遗憾的人生,走了也便走了,只是灵魂去了另一个该去的地方,如此,也安好。按照杨绛老先生的推理,那只是肉体躯壳的离开,她的灵魂还在。

  杨绛先生在人需要锻炼一章节写道: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孽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有淬,再加上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练成可铸宝剑的钢材,故而孟子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是的,一个人只有经过不断的历练,才能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获得不同程度的效益。在这一点上,杨绛先生一家人将此观点诠释得淋漓尽致。真正的修身,不是为了修一己之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得全世界的`和谐和平。

  这让我想起这次新型肺炎,奋斗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及周边人员,难道说这些逆行者们不是在做修身的事情吗,正是因为他们在践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丰功伟绩,才有了我们得以安然无恙呆在家里学习、度过每一寸光阴。

  杨绛先生写到劳神父的故事时,非常感人,劳神父为了让即将过十岁生日的杨绛能学会等待,将最美好的东西分享给最值得分享的人,给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叫花子,讨了一天饭还空着肚子,正当他抱怨时,一个王子路过,将他请进王宫,给他安排了食宿,当客人招待。只是王子有一道禁令,桌子中央有一盘菜,不允许吃,吃了会立即被赶出王宫。

  叫花子在王宫衣食住行样样都好,日子过得很舒服,于是心痒痒的想知道扣着银罩的那盘菜究竟是什么,过了两天,他实在忍不住了,心想自己又不吃,就开一条缝闻闻就好,可是他刚一开缝,一只老鼠从银罩子下直窜出来,逃得无影无踪了。桌子正中的那只盘子空了,叫花子立即被赶出王宫。

  劳神父讲完故事问杨绛听懂了吗?杨绛回答听懂了,于是劳神父将一个白纸包儿交给杨绛说:“这个包包,是我给你带回家去的,可是你得记住,你得上了火车,才可以打开。”

  杨绛上了火车就把白纸包儿打开了,当时的她以为,劳神父只是单纯勉励她做人要坚定,勿受诱惑,当时劳神父将白纸包贴上了七八层废纸,如果杨绛拆了三四层,还有反悔的机会。她在火车上,便拆开了,同行的人分享了白纸包里的糖果。

  可是杨绛时至九十岁时,突然明白劳神父那道禁令的真正用意。他是一心想让杨绛将那包糖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享用,当时火车上那么多同行的人,拆开总归要请同行的人吃,说不定还会被他们一抢而空呢。那样的话,她就变成了那个“被逐出宫的叫花子”了。

  书中还有很多,类似这种细腻的笔触,给人智慧的文字,就不一一述说了。

  最后,杨绛先生一再强调,人生得有信仰,只有有了一定的信仰,我们才会变得有价值。基督教颂扬信、望、爱三德,相信灵魂不死,就有了永生的希望;苏格拉底坚信灵魂不灭,坚信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规范,宁愿饮鸩就义,不肯苟且偷生,因信念而选择死亡,历史上这是第一宗,被称为仅次于基督之死。

  杨绛先生有信仰,她的信仰就是相信灵魂不灭,她说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那么你呢,你有信仰吗?未来,怎样带着我们的信仰,努力过好每一天呢?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哦……

  《走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13

  上周看完了杨绛女士晚年所著的《走到人生边上》,颇有收获。

  首先,先生提出神和鬼是否存在的问题,以古籍《论语》中孔子的观点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导出“没有见到过不代表不存在”的观点。那么在这么一个未知的世界中,人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每个人都有双重本性,一个是灵性良心,一个是血肉之躯(即善恶双重本性),而对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先生的观点是分两个阶段:最初的婴儿阶段是本善的,但过了这个阶段人的欲望开始生长,劣根性慢慢浮现。这是就会出现灵与肉的矛盾与斗争,在这个争斗中,难以出现一方完全压制另一方的情况,修道之人亦有欲望隐隐浮现之时,而万恶的'罪人在晚年也往往会有一丝内疚,所以更多的情况是灵与肉的妥协。既然自然的存在情况与人的本真已定,那么人会由天命决定吗?先生举例自己的家庭经历,相信天命的存在,人一生的经历中许多都是当时的处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关键时刻做出选择的还是自己。“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运途比作河,船只能在河里走。但船要搁浅或倾覆时,船里还有个我在做主,也可说是这人的个性做主”。天地造人,让人在大环境中自我完善自我成长,外界环境可能非常艰苦,人便在其中锻炼。“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运用适当的方法,锻炼我们的灵魂,肉体只是媒介,那么即便我们百年归天,肉体腐烂消失,我们还留下一个好的灵魂,灵魂固然不灭,只是不知道会飘往哪里罢了。

  正文之后先生用许多小故事作本书的注释,展现不同的灵魂。人一辈子,最难得的是活得明白,我们乘一叶扁舟,在生命的大河中动荡起伏,颠沛流离,或许迷失在风雨中,或许安然于阳光里,待到走到生命尽头再来回望,才会发现也许人生的道理很简单。仍记得研一时给我们上哲学课的韩国教授说,鱼是无法知晓自己身在水中的事实的,我们通过事物的边界来认识事物,人生也该是如此吧,需等到最后画句点的时候才看得清整体。须时刻谨记,不要被眼前的事物蒙蔽了眼睛,任何情况下都要秉持自己的信念,记得天地之间为人的本质。在热闹的世界,守住一方自己的天地。

  《走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14

  读完了《走到人生边上》,我尝试解答几个问题:人这一生为了什么?意义是什么?价值是什么?

  肉身必然会消亡,这是早晚的事情。我的态度是保持健康的肉身,尽可能长的时间延续下去,杨绛先生达105岁高龄,我也希望向较为健康的.百岁人生进军。

  活着的时候,肉身和灵魂是一体的,肉身一旦没有了,我相信灵魂将以我不可知的形态继续存在下去,那么修身就是意义的,为了锻造出更高品质的灵魂,因为我通过书本记录的信息,已经见识到很多顶尖的灵魂。

  一生的工作生活内容、心灵体验和成果,也是有价值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已经有很多精英在践行、示范和证明。

  修身的落地

  行文至此,我的感悟只有一个深刻的词汇:修身。既修肉身,也修灵魂。具体该怎么呢?我认为:

  第一,要重视健康,巴菲特说过此生你只有一艘船,船就是指这具身体,尽可能保持船况良好,这是明智的。船如果沉了,那人生游戏就结束了。

  第二,要锤炼自己的认知,终身学习是明智的。

  第三,要聚焦,一个人的精力十分有限,专心做好一件事,已足矣;一生能够深交几十个人,亦足矣,连接可以广泛,深交一定也要聚焦。

【《走在人生边上》读后感】相关文章:

走在人生边上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07-07

《 走到人生边上》阅读练习及答案11-07

写在人生边上的优美语句大全12-01

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范文05-08

《写在人生边上》的读书笔记领悟05-10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09-22

写在人生边上的读后感03-07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02-04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04-09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