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2024-06-08 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鱼翅与花椒》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1

  “每个人的舌尖都是一个故乡。”

  这本书很美。在阅读的时候,会产生两个奇妙的感受。

  第一个是,你会觉得这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听一支完整的生活交响曲,虽不达恢弘大气,却非常完整且富有节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且回味无穷。

  第二个是,明明是一本纯文字的书,却在字里行间充满了画面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全国各地的美食仿佛尽收眼底,令人垂涎。

  这本书很用心。藏在各个细节角落中,等着你发现之时,你会拥有一种小确幸的美好。

  一本书从开始选题、到策划、到设计等等,中间会经历特别多的环节,每个环节都会被不同的人解读。而在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就会因为一些原因,使得一些特别好的稿子变得无比平凡,没有销路。若不是这位策划者的用心和各种机缘巧合,这本书也不会这么完美地呈现在读者的手中。

  中国大江南北的美食固然别有滋味,扶霞这一路,以食物为线索,穿起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体现了她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风趣的个性。网上对《鱼翅和花椒》的介绍有些片面。这本书虽然大部分篇幅说到了四川,可也还说了湖南、甘肃、扬州、福建……

  在书中,你会看到另一个世界,而扶霞就像身边的一个朋友,用一种新的眼光,带你认识这个你再熟悉再热爱不过的国家。

  于是,也出现了很多可笑的段子。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在”红楼梦“那一章中,说自己阅读《红楼梦》后对这部小说的理解——“小说写到后面,基调变得阴暗沉郁起来,出现了自杀、绑架和疯狂的背叛。“竟然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啥意思。但细细一想,好像也没毛病!

  关于吃,扶霞总是能通过细致的描述,让你你会到她当时的心境和情绪。由于我个人偏甜口,且不喜辣,对她前几章所描述的川菜还真没太多的感觉,甚至会因为她对辣的描述而让自己感觉舌尖发痛,干脆迅速略过。又由于超爱吃螃蟹,对“‘蟹’绝入口”这一章印象格外深刻。里边提到蟹痴李渔,岁岁储钱待蟹,就特别想笑,这人是有多馋呐!也让我觉得在吃螃蟹方面,找到了一位超越时空的知己,原来自己并非茕茕孑立之人,在400年前,还有一个和我一样爱吃螃蟹并会上瘾的吃货!

  又是在这一章,作者扶霞在书中提到了一桩桩一件件曾经在中国发生过的食品安全事件,甚至还有连我们中国人都不知道的事件,历历在目,触目惊心,并导致了她情绪的一次爆发,也引起了一些极端读者的攻击,认为扶霞是在说中国的不好,不配成为中国的文化大使(幼稚)。

  还是在这一章,我欣慰地看到了我国出版对言论的逐步开放,记得还不多年前,出现这类言论会被直接毙掉的。相信一个愿意直面自己过往错误的国家,是会真正强大起来的。

  从蟹开始,以粥结束,设计巧妙且意味深长。跟着作者的情绪走,从最初的简单纯粹,到后面的浮华经历,再到厌倦不堪,最后回归最初简单而又沉甸甸的质朴。这也着实是一个外乡人的真实情绪。一个地方再好,毕竟不是自己的家。但我相信,当她真的回去后,她一定又会开始怀念。

  当然还有很多章节,我想,很多人的关注点应该都会根据自己的口味偏好有所侧重,虽然她全本书写得都很详尽生动。

  书中还随着寻觅食物的步伐,提到了许多关于中国大大小小的人和事,人们的.观念、处事方式,有根深蒂固冥顽不灵让人难以理解的固化思想,也有跳跃着转变着的新思想。而中国,就在着一轮轮、一波波的冲击下,疯狂又野蛮地生长。

  如果眼泪有颜色,那我流的一定是彩虹。有激动,有感慨,有悲愤,有心酸,有无力,有温暖……也正如一盘盘食物,饱含着酸甜苦辣咸。

  而全书最后的那只菜虫,便是她的立场和态度,纯粹明了,那个“老娘一点也不在乎别人怎么想”的扶霞,就像攥在手里的一根串串香。

  这本书能够成功,真的是每环每节都充满了用心和缘分。如果这本书交到一位专业严谨的翻译手中,可能它又会是另一副样子。可就是那么美妙,这本书被送到了译者何雨伽的手中。何雨伽不仅有着丰富的翻译经验和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刚好是一名四川妹子,我甚至能想像出这本书到她手中后的欣喜和雀跃。我相信,他们在见面时若有一曲《高山流水》,一定特应景!就像两位第一次见面的那句话一样,“没有忌口,什么都吃“,这更是一种包容和豁达,一种对文化差异表现出的态度。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何在翻译过程中的快乐,而她在后记中也确实如是说。

  《鱼翅与花椒》,像极了一盘花生米,简单,平常,越嚼越香。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2

  这是一本有关于中国美食的书,英国人扶霞写的很好,译者雨珈翻译得也非常好,生动又真实。

  我惊讶于这本书涉及到很多有关食物的古文以及时代背景,阅读过程中一度感慨扶霞太厉害了,追根溯源,得对一个事物多感兴趣才会去了解食物的过去,同时令我惊讶的她还是在烹饪学校学习过的厨子,厨艺非同一般。

  她把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从一开始的为了礼貌和迎合当地人而吃一些怪异的食物,到最后完全接受中国的饮食文化,在牛津自己家吃自家菜地的菜虫,这中间有一开始的抵触,在桌布上偷偷摸摸擦沾到皮蛋的筷子;到逐渐增长的好奇,去烹饪学校学习川菜;到痴迷与热爱,出版川菜食谱,传承弘扬中国美食文化,跑到偏远乡村寻觅美食,还到花椒之乡—汉源寻找娃娃椒——花椒;再到后来的.彷徨迷茫,甚至厌烦,食品安全问题或者说更多的是中国人奢侈俗艳自私的餐桌习惯让作者突然感觉到强烈的矛盾,无奈以及失望;最后在扬州找回了最初的痴情,像她说的“我在扬州看到了希望,中国的未来也许不只是大肆蔓延的资本与白金”;最后坚定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英国家里的一只小小的菜虫让作者意识到自己其实已经是“中国人”,不是像一开始的为了礼貌和迎合来吃之前会觉得是怪异的东西,而已经发自内心地觉得这就是美食。

  像译者说到的,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文化冲击’到亲身体验后‘文化认同’的过程”。值得好好读的一本书,我也喜欢花椒。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3

  本周的第二本书。

  不是很认真的读完了,一半时间是在上下班的路上听完。

  吃货看着文字脑补出了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的配乐+配音+热气腾腾的乡野小食,弄堂小馆,饕餮盛宴+烟火气满满。

  读书很大的原因是,人们习惯于用固化的眼光和思维看待人、事及万物,没办法,跳不出,跳的出的是圣贤。所以通过别人的文字,能看到很多自己看不到的东西,一些是自己未见过的,一些是见过但没看过另一个角度的。

  书里的不少菜式,中国人见过吃过,但从扶霞的书里看出了许多不同。书里的老成都因为世事变迁,见不到了,借着扶霞的眼睛看到了,也很好玩。

  另一方面,九十年代的中国似乎又洋溢着满满的生机与乐观。之前那种功利主义、禁欲主义、千篇一律的.呆板与单调乏味消失不见。全国上下都在动起来,十二亿人团结一心、一致向前。在英国,哪怕拆除一栋破旧的老楼,我们都会烦恼苦闷。而在四川,他们一路挥舞大锤,把整座城市都拆平了!这无所顾忌的信心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坚信,未来会比过去更好。

  如上,扶霞也写了许多……嗯……其实看着蛮悲哀的事,闭塞的小村,野味的捕杀,造假售假,对洋人和洋文化的抗拒和不信任,对老建筑老文化不由分说的扼杀…

  看了更想去成都系列。

  不必太认真的一本书,消遣很好。

  越看越饿,不宜深夜阅读。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4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也是一本有益的书。

  开始是怀着看热闹看出丑看搞笑的心态去读的,后来发现这位英国女孩真不简单,对于烹饪,对于中国菜,她可以说是正宗的科班出身,在正儿八经的专业院校学习过的。对于中国菜,她比我们普通人懂得要多多了,果然人不可貌相啊!

  想知道她有多厉害,还是自己去看书吧。这本书写得不错,引用下面的一段话,足以说明。

  从四川的热闹市集到香港的私家小馆,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扶霞游历中国,不仅在美食与厨艺上收获颇丰,也从食物中看到了这个与英国截然不同的国家的更多面向。她考究钟水饺、赖汤圆、担担面和夫妻肺片的来历与说道,剖析中国历史上与今天对厨师这一门职业的偏见与轻视;她尝试接受并理解中国人在厨房里对作为食材的小动物的“日常残忍”,但也努力查找资料,纠正西方人对中国人活吃老鼠和生吃猴脑等惊人举动的想象和误会;在烹饪学校里,味精的无处不在让她进退两难,人造调味品违背了她的“一切原则”,但她崇拜的大厨无一不用味精调味,她一方面认为西方对味精的偏见已无形之中破坏了中餐的声誉,另一方面又猜想,原因或许在于“中国人普遍对科学技术抱着积极的态度”,而欧洲的厨师和“吃货”普遍坚持认为“享乐主义必须与‘回归自然’的哲学并行”。她在中国华北贫穷农村过了一个物质贫乏的春节,经历了中国式的祭祀和串门子,她反省自己是凭借外国人的.身份,在这个男女极不平等、女性不能上桌吃饭的地方享受到了和男性平等的待遇,但同时又被毫无隐私的生活和每日被人参观的打扰惹怒;她也在成都的街头兜兜转转,看着老木楼变成瓦砾场,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并在木屋房顶投下影影绰绰,措手不及,她觉得自己在记录美食的同时也在书写成都的“墓志铭”,“这个城市是多么迷人多么独特啊,现在要用一个中国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城市取而代之,暴殄天物、可悲可叹。”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5

  一本关于中国美食的记录,一场关于中国社会的变迁,一个人的成长之路。

  正如扶霞所说,在那个年纪那个地方遇到那样的事,一切都是因为这刚刚好的相遇。换了时间地点和你,一切都将不一样了吧?

  开始写初入中国经历的文化冲击与年轻时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因为恰在此时,所以给了我们这般亲切而又不凡的体验。从一个初入中国的西方人角度发现中国社会那些被熟视无睹的美好与辉煌真的是趣事一件,值得体味许久。读着读着便联系上了自己的经历,引发无数回忆。

  后来又来到了新的地方,开启新的.故事,依旧是食物为主线,却点出了无数的中国社会的伤痛。但是这个话题终究是太大了,太难了,一些没有太多根据的文字难免让人产生抵触情绪。

  这期间扶霞自己也在不断变化,同时反思在中国的经历,反观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变化不因为我们而止,唯一不变的就是不停的变化。愿你我在这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寻一个好的角落,找一种好的方式,去守护属于自己的岁月静好,体验属于自己的烟火人生。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6

  这本书出版两年多了,都说这是一本供消遣的小书,说的最多的就是:不要深夜拿来看,否则会控制不住食欲,看到半路起身去做个饭!用了3个晚上,将近6个小时看完这本书,感觉也还好。其实我并不觉得这是一本仅供消遣的书,相反,我认为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

  1、书的作者扶霞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子。她从刚一开始来到四川的不适应,到最后能把中文运用自如,且可以用中国思维考虑问题,这个难度很大,但是霞做到了。其实,在看何伟的《寻路中国》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外国作者写中国的故事会让人觉得更容易读进去呢?现在,我意识到,他们是放下一切的过去,全身心地融入进普通老百姓,甚至可以说是底层人民的生活,他们的写作并不是快餐。何伟,一个美国人,居住在北京郊区的小山村里,用灵魂去感知村民日常;扶霞,一个英国人,住在川大的留学生公寓,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成都的菜市场、街边小店,不辞辛苦去汉源县的某个村庄去寻找上等好的花椒。他们的写作是类似的,在体验的时候能够去掉自己发达国家的标签,全身心融入当地生活;但是又懂得适时利用自己“外国人”的身份,去做中外文化的交流使者,而这可能是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很难有的机会。

  2、书里面写到中国人是“杂食”的,其实这些内容真的.引起了我很大的不适。我也是佩服扶霞的这种冒险的精神,去尝试狗肉、昆虫、蛇肉等等那些并不在大众饭桌上的食物。而且要把她看到的宰鸡、宰鸭、宰鱼、杀猪、杀蛇等令人毛骨悚然的残酷场面用很多的篇幅描述出来,这真的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但扶霞的“求生欲”很强,基本每次说到这里的时候,她都要补充一下,其他国家并不是不存在这种情况,而是在屠杀场处理完毕后进入超市,市民看不到而已。所以她称那些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批评中国饮食文化的外国人为“伪君子”。

  3、书里也写到很多关于“美食”的描写,且写的很中国化,我觉得译者的翻译功不可没。比如,作者在成都某个烹饪学校学习时候对刀工、火候、调味、口感等的描述,就非常到位。我相信,有很多即便很年长的妈妈们都可能不知道这么多吧。他真的是个可以称得上的“中餐美食家”。她说“脆”,说脆的食物一开始会“抵抗”你的牙齿,但最终会缴械投降,咬下去干脆地断掉,令唇齿愉悦。还有弹、嫩、滑、爽、麻、味厚等等不同的口感描述。毫无疑问,作为一本以“食物”为载体的书,它里面也写到了很多可以带给人幸福感的食物,比如“毛笔酥”、“全鸭宴”、“点心”、“木瓜炖鸡”、“扬州炒饭”、“毛氏红烧肉”等等,确实会刺激到自己的味霉。

  4、其实给我最大的冲击是作者扶霞关于文化的思考以及食物背后的“引经据典”,这是我能给这本书打4颗星的原因。全书一共有16个小的章节,基本每个章节里他都有提到,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这个国家正在失去什么,又在陆续得改变着什么。就像我们在很多书里或者网络上看到的那样,90年代,我们的经济开始腾飞,科技开始进步,随之而来的是无休止的“拆”、“建”、“吃”,同时也导致“建筑森林”、“食品安全”、“传统丢失”、“拜金主义”等等问题的产生。比如作者在川大留学的时候,“我们那些中国校友住在混凝土的宿舍里,八个人挤在一个房间,冬天没暖气,夏天没空调,洗澡的话要走很远,每天还是特定时间限时供水。我们住的是摆了两张床的双人间,铺着地毯,暖气空调俱全。”,这就是很现实了。还说了中国四大地方菜系的来源:鲁菜——皇族贵胄的饮食(孔子),淮扬菜——文人,粤菜——重食材轻调料,川菜——点石成金、化腐朽为传奇,还有“夫妻肺片”、“胡椒”、“胡萝卜”等带“胡”字食物、生人熟人说法的来源;还有历史上著名的厨师、以溥仪为代表的皇宫的饮食、贫穷农村的春节、客家人的生活等等,描写鲜活生动、真实自然,对饮食文化里面的“文化”又多了很多的了解。

  作者说,“中国压抑克制了那么久,其实只是在追赶全世界贪婪的脚步,只不过动作快了点、规模大了点而已”,没有错。同时,作者心中最好的生活方式,“主食是一碗蒸饭或者煮面;大量简单烹饪的应季蔬菜;各种各样的豆腐;极少量的果脯;再来一点点能够增添风味、供给营养的肉和鱼”,也始终是我心中最喜欢的生活方式。

  译者说,日复一日的饭桌上,浓缩着你我倏忽而过的年华。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营养;烟火人间,全是温情的味道。是的,总体而言,这是一本让你读前有期、读中有趣、读后有思,写食物又不只写食物、写文化又不只说文化、写差异而又不只谈差异、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人间烟火气的书。

  最后,作者的“红楼梦”给我种下扬州的一片草原,希望有一天能在一个柳吐绿的季节,去好好体会一下这座城里的美食、美景、美物,还有那些美的故事。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7

  这是一本有味道的书,英国人写的川菜饮食,挺有趣。1992年,从事亚太地区新闻报道助理编辑的扶霞来到中国,本意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却在途径成都时爱上川菜。

  她留在四川大学学习,并成为当年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第一位外国学徒。其实在挺多外国人看来中国人吃的东西都奇奇怪怪的,比如我们和一个外国朋友吃火锅的时候他就坚决不肯吃鸡爪、火腿肠、鸭肠和脑花。很多时候,通过外国人的眼睛看中国,才更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江城》如此,《长乐路》如此,《再会老北京》如此,这本书也是如此。

  没有政商巨子的伟大成就,没有知识精英的傲人成果,没有冠绝全球的华彩建筑,没有傲啸四方的杰出事迹,书中聚集的,都是日常的普通人,以及我们每日所见的普通街市。但是这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与很多其他城市一样,成都的老城区也正在被拆除,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城市正在努力摆脱过去留给它的成熟风尘,努力的想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青嫩的小姑娘,这里的一些记录就好像是一座城市的墓志铭。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8

  这是真诚的歪果仁写的书。

  上海译文的歪果仁写中国系列读了不少几本的,真正让我觉得好的只有何伟还有扶霞。两个人的好是不一样的。何伟着墨不多用理性带温度的笔触勾勒出他眼中的中国。高速发展,没有尊严,每个人都在趾高气昂地浮夸或者苟延残喘。太过理性和尖锐的语言。刺中的是这个国家最深层的语言,何伟是一个人道主义记者。他的语言也是。因为他的.职业能力,所以我们才有幸读到姜文脱下面具,真诚回应对于鬼子来了以及他本人的误解,然后不无深沉地感慨,我们要改变的是土壤。

  大概就是因为这句话,以及姜文这么多年的行为,他成了我心里性感又世故的中年老男孩的代表。有点渣,有点油腻,甚至偶尔有点“娘”,但是又有一种在男孩和男人之间的味道…意味不明地吸引我…

  扶霞和何伟不一样。她是真诚又宽容的。正是因为真诚,所以她在书里不掩饰又委婉得说出了她对于湖南人的毛刺儿,和四川人火爆但是不经意体贴和热情以及优雅舒展不同。湖南人的辣是直接,盲目自夸自大,小肚鸡肠市侩。北京人上层大嚼华而不实的鱼翅燕窝,下层吃的下水呼呼弄弄带着处理不精细的腥臭,飘满了北京苍蝇馆子的上空惹人作呕…而西北的边陲,农村热情好客但是毫不尊重人的尊严和隐私,惹得扶霞简直想放声大哭。

  扶霞是宽容的。豆瓣的er有评论说,扶霞只不过是两头讨好。他们不曾看到扶霞对东西方饮食细节的对比其中的苦心。扶霞是真的真诚者,所以才对于两方差异哑口失笑,想要尽力弥合并且打动误解的双方,可惜大部分时候事与愿违…但是正因为宽容,所以才会吐槽深刻中不失俏皮。何伟是职业素养和眼界能力高,扶霞是温柔又真诚。所以每一样都让人觉得有温度。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9

  今天把《鱼翅与花椒》看完了。很佩服这位英国姐姐,能以这么包容开放的心态来接受中国的美食,因为好些东西是作为中国人的我也接受无能的`,这跟“土生土长”“爱国”并没有半毛钱关系,我就是不能吃活生生、肉唧唧的昆虫,也不能吃正在蠕动的海味。

  除开美食,作者还在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生活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给了我不同的角度和启发。在寻找美食的路上,亦或是人生的道路中,有很多困惑和分歧,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这种感觉很奇妙,仿佛自己跟自己的一场和解,抉择和舍弃并存。

  在我看来,生活是苦的,但食物却能带来一丝慰藉,好吃的食物更是快乐的源泉。

  如果你喜欢美食,可以读一读这本轻松的小书,真诚提醒最好别在晚上观看,容易流口水哟。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10

  太久没好好看东西,也太久没写东西,主要还是整个人有些不知道该看什么,该写什么。多数看到的总觉得讲都是一样的,写的总是觉得难以将内容结构化的规整。总之一切的理由,落下的`最终结果就是成天啥也没干,光在想象和蹉跎中度过。

  今天算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能好好让自己静下来,不过多瞎想,且略微多一些自律,这样为数不多时候了。好好静下心去阅读,去全心投入到事情,也让虚无的感受少了很多。也突然有了想法,以后不管有多少思绪,或许想到什么就记些什么,不给自己太多没有意义的约束才是更好的一种生活态度吧。

  从《鱼翅与花椒》中给我最多的感受就是作者从一开始和其他外国人一样鄙夷中国的食物连同鄙夷中国的一些文化,到逐步的通过尝试中国的美食,探索和了解中国美食背后的种种,慢慢开始转变,开始更能明白中国美食的美,以及中国文化的美。这中间的变化主要来自于不断的亲身实践与感受,不断的拨开遮盖的云雾去探索背后的因果,慢慢的看见和接受认可。也正是因为有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每一件事物它背后所蕴藏的真正意义。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11

  作为一个学外语的孩子,也出去过几个国家,出国时,我也是以异乡人的身份去看国外的美食美景,但从来没有说吃完回来学着做一道俄式沙拉或者红菜汤。

  《鱼翅与花椒》作者扶霞,是一个地道的英国人,剑桥大学高材生,机缘巧合下来到了中国四川,这个吃货天堂城市,从此与川菜及其他中国美食结下了不解之缘,学四川话,吃鸡爪子,吃脑花、鸭肠等老外匪夷所思的食物,亲自泡在后厨学做各种各样的菜肴。从她的笔下,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英国美女对四川辣椒与花椒的热爱,更看到了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川菜本身就是我的最爱,好几次,半夜我被扶霞描写的红烧肉、鱼香肉丝、冰粉儿、锅盔、夫妻肺片以及钟水饺和赖汤圆馋的口水直流。成都,是我去过最安逸巴适的'城市,带着这份偏爱看这本书,豆瓣8.3分,绝对值得一读。

  印象最深的是,里面第七章《饿鬼》中,记录她去甘肃农村过年的描写记录,生动形象,我虽然是从小就经历过书中的一系列场景,但惭愧至极,从来没有回忆的如此详细。甘肃农村冬天的食物,婚丧嫁娶的酒席,人们对外来客人的好奇与尊重,都是小时候经历过的。她观察的如此仔细,把贫困偏远地区人们的封建迷信描述像是我就站在那儿发生的一样。我们小时候在农村过年,真的就是没有什么吃食,没有那么丰富的物产,只有过年时候可以放肆的吃瓜子花生和一些不知名的劣质糖果,来客人时会拿出家里准备的最好的食材做出我认为最好吃最多的菜。初一串门时,进到每家都要给去世的先人磕头祭拜。看到扶霞写自己走到哪儿都会被尊我座上客,坐炕上的主席,这样的位置,一般的女性都是得不到的。家里的女性一般都是在厨房忙活,来不及上桌吃一顿热乎饭。我们的饺子,是土豆泥的,我们的蘸料是酱油醋和蒜泥。不过,现在,一切都好多了,回忆起农村生活只有趣味儿与欢乐。

  城市过了几年年,吃喝的东西确实比以前丰富了不少,周边就是超市饭馆,过年还营业,可以K歌看电影打游戏抓娃娃·····感觉好多娱乐活动。但,少了自由自在约小伙伴们放炮吹牛串门子的乐趣。过年,除了多了几天休息,再没有任何感觉幸福的。也就是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和街上卖的对联灯笼提醒你,这是年。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12

  对我来说,这本关于美食的书有些长。里面走过了文革,还涉及了非典。感觉自己也和扶霞一起从90年代一路走到了现在。

  最初吸引我读下去的.是外国人对我们食物的不理解哈哈哈,我一直知道很多外国人害怕鸡爪,却一直不知道为什么,直到看了这本书,真的写出了那种恐惧都嘛!(说实话,已经有点影响我吃卤鸡爪了,哈哈)。而且,从那天起,我就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逼别人吃我狂爱的食物了,真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永远不知道你挚爱,一般人还不推荐,给你只是因为我太爱你的食物,在别人眼中真的很“恐怖”。

  当热爱和工作联系在一起时,真的好幸福啊。

  扶霞可能经常误以为自己是个四川妹子吧,哈哈哈那种恍惚感,缓过神来也会傻笑吧。啊,扶霞,好开心,当年你来到了四川,选择了四川。想对那个姑娘说一声,谢谢你。

  扶霞,当你经历经热爱,失望,再到热爱之后,你真正地爱上了中国。中国也爱你!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13

  这是一本有关于中国美食的书,英国人扶霞写的很好,译者雨珈翻译得也非常好,生动又真实。

  我惊讶于这本书涉及到很多有关食物的古文以及时代背景,阅读过程中一度感慨扶霞太厉害了,追根溯源,得对一个事物多感兴趣才会去了解食物的过去,同时令我惊讶的她还是在烹饪学校学习过的厨子,厨艺非同一般。

  她把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从一开始的为了礼貌和迎合当地人而吃一些怪异的食物,到最后完全接受中国的饮食文化,在牛津自己家吃自家菜地的菜虫,这中间有一开始的抵触,在桌布上偷偷摸摸擦沾到皮蛋的筷子;到逐渐增长的好奇,去烹饪学校学习川菜;到痴迷与热爱,出版川菜食谱,传承弘扬中国美食文化,跑到偏远乡村寻觅美食,还到花椒之乡-汉源寻找娃娃椒——花椒;再到后来的彷徨迷茫,甚至厌烦 ,食品安全问题或者说更多的.是中国人奢侈俗艳自私的餐桌习惯让作者突然感觉到强烈的矛盾,无奈以及失望;最后在扬州找回了最初的痴情,像她说的“我在扬州看到了希望,中国的未来也许不只是大肆蔓延的资本与白金”;最后坚定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英国家里的一只小小的菜虫让作者意识到自己其实已经是“中国人”,不是像一开始的为了礼貌和迎合来吃之前会觉得是怪异的东西,而已经发自内心地觉得这就是美食。

  像译者说到的,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 “‘文化冲击’到亲身体验后 ‘文化认同’的过程”。值得好好读的一本书,我也喜欢花椒。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相关文章: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04-28

摘花椒作文11-05

家乡的花椒作文07-25

一袋花椒散文09-03

家乡的花椒作文23篇08-04

花椒作文600字(通用17篇)04-18

花椒作文600字合集6篇01-30

摘花椒初二作文(通用24篇)08-03

花椒企业年终总结范文(精选14篇)12-07

花椒洽谈会主持词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