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平克《驱动力》读后感

2023-03-07 读后感

  今天我有幸向大家分享近期阅读的丹尼尔·平克所著的《驱动力》一书。该书正文只有225页,很快能阅读完,内容短少却一度是亚马逊最畅销书的50强。

  正如该书的名字以及书的封面上所写,该书探讨的是“在奖励和惩罚已全然失效的当下,如何焕发人的热情”,如何提高人的积极性,如何发挥人的驱动力3.0潜力。

  书中作者把人类的的工作积极性分为了三个层次,驱动力1.0、驱动力2.0和驱动力3.0。

  驱动力1.0是生物性驱动力,是指人们为解决温饱等基本需求而存在的生存冲动,是为了解决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生理和安全需求而产生的积极性;随着社会进步及经济、技术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驱动力1.0已经不是激发人们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动力。

  驱动力2.0是外在动机驱动力,表现为制度化的奖励和惩罚管理,即通常所说的“胡萝卜加大棒”,是“如果-那么”型驱动。驱动力2.0认为人类是懒惰和安于现状的,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就要奖励好的行为,惩罚坏的行为”,好比要让一头驴子好好工作,最好在它表现好时给个胡萝卜,表现差用时用大棒子抡它,这样驴子就乖乖干活了,这也是目前大家普遍认为和接受的提高人的积极性的观点。驱动力2.0自工业革命开始广泛应用,是非常有效的、为目前多数企业所采取的、对推进全球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至关重要的积极性提高策略。

  然而,经过现代专家的多种实验研究,“胡萝卜加大棒”模式的驱动力2.0,适用于简单、机械、重复性的推算型工作,而对需要思维和创新的、非重复性的探索型工作,不仅不能有效促进,反倒是有害和具有破坏性的,因为“胡萝卜加大棒”模式具有7个致命的弱点:令内在动力消失、令成绩下降、扼杀创造力、抑制善行、鼓励欺诈走捷径以及不道德行为、让人上瘾、滋生短视思维。

  而驱动力3.0,即内在自主驱动力,才能激发人们满足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高层次即“自我实现需求”的欲望,才是个人、组织提高绩效、焕发工作热情的秘诀,才能真正调动人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欲望,才是企业和个人突破瓶颈或平庸天花板的法宝。

  作者在文中使用了诸如猴子开锁、接孩子迟到罚款、有偿献血、志愿者免费维护的维基百科战胜了资金雄厚的微软百科、开源和免费的Linux/Apache/火狐用户群庞大等多个有趣和具有代表性的实例,论证了驱动力3.0在工作、生活和人们的潜意识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力,并指出在新时代,需要将驱动力系统由2.0时代升级至3.0时代。

  最后作者研究指出,驱动力3.0的实现需有三大引擎:自主、专精和目的。自主是指“我做什么,我决定”,“在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和谁做以及如何做上能够自主”,是释放人们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专精是指我们自己“把想做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好”的欲望,相信自己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一定能实现进步,并通过持续投入和克服过程痛苦做到极致;这个过程中,“自我实现便是目标,活动本身就是奖励”。目的是指我们将自己正在从事的事情变换成乐趣,以兴趣最大化原则为导向而非利润最大化,把利润看做是取得成就后让人愉快的副产品。因此驱动力3.0是“既然-那么”型驱动。

  通观《驱动力》全书,作者用翔实的实例和试验向人们揭示了驱动力2.0的不足和驱动力3.0带来的效益。虽然书中主要以提升工作积极性为论述出发点,而人生的目标和成功多种多样,并且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驱动力3.0的理论对我们日常方方面面都有效。我个人就书中观点,结合我们的企业和部门管理、个人发展、子女教育谈一下个人想法,不当之处大家可以共同探讨。

  重点

  我主要谈驱动力在以下三方面的应用:

  1、企业和部门管理;

  2、个人发展;

  3、子女教育

  针对企业和部门管理1,企业、部门、科室需要对工作进行分类,管理人员的管理思维应有意识的有所侧重和区分,不同的工作应采取不同的管理制度、激励方案。针对推算型工作,“胡萝卜加大棒”仍是需要的,而针对探索型的工作,应想办法为个人提供相对自主的工作环境,并选用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人去承担相关工作。虽然咱们部门是研发部门,但也有大量的工作并非创新型和探索型的,因此推算型和探索型两种类型工作通常在个人身上是交叉的,这样也意味着部门和室内的管理很难用某一种模式一刀切,怎样调动不同人在不同类型工作时的积极性就得见仁见智,而且需要在不同情况下灵活调整。

  2,具有自动、自发的主动性,并可以克服过程痛苦、持久专精的探索型人才,对一个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其作用可能远远超越只能“依葫芦画瓢”的照搬者和遇到问题束手无策者,虽然后者付出了很多,保证了今天的企业收入,但要使企业未来不倒并蓬勃发展,必须依赖前者。怎样识别出谁是真正的探索型人才、哪些人的探索能力更佳,也是管理者的一个挑战。另外由于我所人才流动性较小,建议在招聘时考虑应聘者的驱动力差异,识别出书中所述的“I型”和“X型”行为的人,将内心“欢迎努力“的“I型”人才留下会对单位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3,书中指出,要想发挥驱动力3.0的作用,营造相对公平、宽裕、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收入水平是必要的。客观上,大部分人认为所里在宽裕和宽松上应该是基本有保障的,而公平正如书中所述是“相对公平”。所里、部里、室里通常在通过多种机制保证“相对公平”,但也会有人通过某一次、或与某一人的对比认为“不够公平”,这是人们“不患寡患不均”和“更多看到自己缺少的,较少看到自己已经拥有和多余的”的特点决定的,也很可能是“自己认为的不公平”,因为对比中有优势的另一方会认为“这才是公平的”。个人相信“不够公平”肯定存在,因为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出现“不够公平”时,除了自我心理调节外,驱动力3.0的人会因为专精和自我实现而不会有强烈表现,因为“活动本身就是奖励”,且驱动力3.0的人会更倾向于“既然-那么”型奖励,从而保持一如既往的主动性。

  4,驱动力3.0要求企业、部门、科室的管理人员发掘员工的积极性外,自身更需要具有该特质,不断的主动思考管理问题和技术创新、对自己所负责领域日趋专精、把所负责方向的进步和利润最大化做为自己的目的和最大兴趣,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思想上、行动上比普通员工更加积极和努力。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基层研发部门,管理人员要优先能够“低头拉车”、埋头苦干,其次能够“抬头看路”,指出方向,要像下面的图片表示的,形成“兄弟们跟我上”而不是“兄弟们给我上”的氛围,有助于避免俗语中讲的“有人干、有人看、有人专门提意见”的不良风气,使部门、科室集体上更有驱动力3.0的特质。

  针对个人发展1,为什么而工作。不否认每个人到企业的第一要务是赚钱生存,但“初心”应该不单单只是为了赚钱,很多时候是认为自己会喜欢这个工作,或认可该工作背后的社会价值,或认为自己在该工作上可以达到自我实现。正如书中所说,如果没有对工作的喜欢和工作时的个人满足作为自我激励,驱动力3.0的层次将很难达到,自主、专精及工作的乐趣也就不会存在。

  2,“给多少钱干多少活”的想法要不得。从书中的论述可以看出,驱动力3.0采取的是“既然-那么”奖励,属于工作干好后的事后奖赏,驱动力2.0采取的是“如果-那么”奖励,虽是事前许诺,但前提也是先做好事情。所以“给多少钱干多少活”的思想既不利于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又显得目光短浅,可能会过于计较,所以至少要相信“干多少活给多少钱”,即使短时间内不能体现,但长期坚持一定会有收获。两种不同的想法或许就是古语“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的一个缩影。

  3,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在看完《驱动力》这本书后,给员工提出了“自驱力”的概念,要求员工“珍惜工作机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坚持下去,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大家都知道唯物主义辩证法中的“内因起决定作用”,无论大环境如何,自己怎样发挥“自驱力”,做到“自主、自发、坚持、卓越”,直接决定了自己的工作态度、积极性、甚至成就。

  4,自我认知与他人评价。需要指出,自己认为的“自驱力”和积极性,与他人对自己评判的“自驱力”和积极性可能是不同的。有人会认为我已经非常努力,但别人可能觉得还不够努力;有人想我已经加班到到12点足够了,但也有人认为进度这么紧张,起码得通宵;这就是“自我认知与他人评价之间的差距”,换句时髦的话“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我们是社会中人,社会是他人评价型的,也就是说每个人要不断修正自我认知与他人评价的偏差,以使自己符合大家“积极的”预期。

  5,驱动自己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挑战舒适也需要自我驱动。例如某些工作我已经很熟练了,做起来顺手就更愿意做;摸不清思路的排故,或者别人未曾做过的新设计就不敢尝试,既害怕失败,也不愿多付出,这就是“自驱力”不足的表现,会阻碍个人、科室、部门的进步。

  针对子女教育1,需要培养孩子成为具有驱动力3.0特质的人,包括书中所说“I型”行为的人,这样孩子无论从事怎样的活动、进行何种学习或工作,都能够主动、自发,从而更加卓越。具体做法见仁见智,可以多看看书中的实例。

  2,有可能的话培养孩子成为“右脑思考”的人。根据书中的描述,推算型工作属于“左脑思考”,而具有创造性的探索型工作则属于“右脑思考”。推算型工作可能逐渐被计算机代替或外包到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或地区,对经济和工作增长具有70%以上促进作用的探索型工作,却无法外包和自动化,是核心竞争力。

  以上就是我对《驱动力》这边书的一些思考和感受,与大家共勉,欢迎批评指正。

  总结

  驱动力具有三个层次,你Get到了没:

  1、驱动力1.0:生物性驱动力;

  2、驱动力2.0:动机性驱动力;

  3、驱动力3.0:内在自主驱动力

  • 相关推荐

【丹尼尔·平克《驱动力》读后感】相关文章:

美国船王丹尼尔.洛维格10-30

《克与千克》说课稿01-02

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作品鉴赏06-15

《匹克威克外传》读后感02-11

克和千克说课稿 人教版克与千克说课稿附教案06-02

一平盆面烙一平盆饼拼音11-01

匹克威克外传读后感09-09

《千克和克》教案03-09

《克和千克》说课稿03-11

克千克教学设计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