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的母亲读后感

2022-07-01 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致我的母亲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致我的母亲读后感 篇1

  不是母爱不够伟大,所以我看完这篇文章想起的不是妈妈,只是有些爱更超脱了这些吧,致我的母亲读后感。若说母爱是伟大的,我倒有一丁点儿觉得这是母亲多少有的天性。可是隔了一辈的人,对待自己的外孙女甚于孙子还亲上加亲,那超过伟大的又是些什么呢?至少在我这未成年的心里,已然是不朽的了。

  我从小就和姥姥住在一起。那时爸爸妈妈忙于工作,三天两头就是值班加班,在我开始记事的印象里,就很少有他俩的鲜活事例。姥姥不一样。记得小时候特别喜欢跟着姥姥,穿着她亲手做的大摆裤,紧紧拽着她的手,去逛这逛那。

  姥姥也没有多要求我什么,只是让我跟着她,给我买下所有我要的东西,告诉我什么是《西游记》,什么是加减乘除运算,怎么踢毽子、跳绳现在记起来,那时的我绝对不超过五岁,对姥姥惟命是从。那时真觉得姥姥太厉害了,也那么会画画哄我笑;我学琴的时候,她曾经陪我一起取过一段时间,后来,她竟然自己也能用僵硬的手指在键盘上摸索出了她很喜欢的一首民歌;她还很喜欢给我讲新闻,激起我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我甚至认为她什么都知道,更是崇拜了。

  还有一次我“一口气”病了快一个月不能上学,姥姥居然也就背着我快一个月到奶奶家的干休所(那时我浑然不知姥姥骨质增生疼得厉害)。

  再再后来,我长大了,搬离了原来那六十几平米的小破房,住进了现在的高楼。我渐渐开始回自己的房间睡觉了,尽管她的床上仍是放好为我预留的枕头、被子;我不再让她碰我的琴,觉得她玩琴实在可笑;我更不喜欢再听她讲人生道理、时事新闻,只觉得她罗嗦得很,每次只是“嗯嗯,够了,知道了”应付她。

  我甚至开始讨厌她做的饭了,总是新菜隔夜菜混在一起煮每每我厌烦姥姥了,就开始“撒野”,扔鞋子,砸琴键,摔门每每这样的时候,姥姥从不在我或爸妈的面前说我什么。直至有一次我又“撒完野”推门进她房间拿东西,才看见她躲在厕所里拿着毛巾不断地擦着眼泪,由于抽泣的缘故,断断续续地自言自语:“唉,变了变了,白疼她了,还是自己回破房子住好了,成天都快给她当保姆,我图什么好处了?!”

  但是这样的“撒野”我一直到姥姥离开厦门前才停下来,我又开始感觉到自己是多么地依赖姥姥啊!在机场地时候,我紧紧抱住了她,我没有哭,硬忍了下来,因为我不想再让姥姥为我担心了。姥姥离开以后,我很自由,有了更多自主的空间,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几次姥姥打长途回来,张口就是:“雨雨啊,姥姥今天给你买了”刚听到这儿,我的眼泪就要掉下来,想着几句久久不敢告诉姥姥的话:早些回来吧姥姥,看不见你我心里有多不踏实呢!刚看了《我的母亲》这本书,渐渐地,我就被书中描述的清冽峻美的俄罗斯风光所投入,更为一颗无私无畏、果敢坚强的母亲的心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

  这也许就是所说的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吧!这个形被译者通情达意的词藻融入了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万千气象中;这个声被译者用轻灵洒脱的文字弹奏进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进行曲中。

  看完了《母亲的心》这本书后,我根本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赞美这本书,觉得自己的赞美难以表达这本书内容之美好、意义之深远于万一。我深信,只有能力+社会责任心才能创造幸福。也只有为社会带来幸福的人,才有自身心灵的幸福。“母亲”的伟大正在于她为社会谋求幸福的心灵。

  致我的母亲读后感 篇2

  这个寒假我读了《老舍专集》这本课外书,这本书一共收路录了36篇短篇文章,包含小说、杂文、童话。其中让我深有感触的《我的母亲》就收录在最经典的杂文篇里。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位母亲:她出生农家,勤俭诚实,子女很多。由于父亲很早就过世了,她独自抚养了老舍和他的哥哥姐姐们。她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总是跑在最前面;她会刮痧,还会给孩子们剃头……凡是她能做的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但母亲并不软弱,她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孩子。虽然她没上过学,不识字,但是她的这种性格传递给了作者,影响着作者,给作者生命的教育,是作者最好的老师。

  这是一位含辛茹苦的母亲,是一位善良的母亲,是一位坚强的母亲。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妈妈,我的妈妈虽然不是出生在那个年代,但对我的养育、教育、爱是一样的。

  作为子女,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将来做一个事业有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让父母过上更好的日子,来报答他们。

  致我的母亲读后感 篇3

  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许因为退休了,想培养自己的兴趣,也许想让自己静心,也许想让自己做意义的事,也许本来就有读书的欲望......在有生之年完成年青时没有完成的伟大事业——读书,完成儿子读过的书,而自己没有读过的遗憾,所以在一次儿子房间的邂逅中激发起我读书的欲望,并规划将读过的书结合自己的思想留下读后感。所以先从读NO1高尓基的长篇小说《我的母亲》开始。

  拿起《我的母亲》这本书时,利用我的周未时间化了三周读完了他,被里面的故事内容吸引,故事中的母亲——小说的主人公尼洛夫那是工人巴维尔的母亲,一个逆来受顺,懦弱的妇女;丈夫生前,她受尽了丈夫残暴的殴打;丈夫死后,原来要过安稳日子的她,却得知自己的儿子成为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她不能理解儿子的做法。但是,当她看到儿子与那些年轻人义无反顾的追求革命,追求民主自由时,儿子的精神,儿子被同志们肯定、爱戴,她也以此为荣,不由自主的被鼓舞,被真理所打动,最终也加入到这场伟大的而又神圣的革命战斗中。她那间简陋的小屋,成为革命者们商讨、研究计划,传递情报的中转站,尼洛夫那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革命者。在她被捕的那一刻,她高喊的那句:“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喊出了所有革命者的心声。作为当时生活在俄国黑暗社会最底层的代表,从一个没有灵魂的麻木的人,慢慢熏陶为一个具有先进思想,为推翻沙皇统治而站在第一线的人。母亲的变化源于对儿子的那份爱、那份自豪感、那份执着,也活出了自我。从这个故事中我的理解如下:

  大家熟悉的儿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在就是有家在等等,从各方面可能感觉到人生,母亲的重要性。在故事中,不管结局如何,在那个革命年代中,母爱的最大体现就是鼓励孩子、信任孩子、相信孩子、肯定孩子的所作所为。或许,正是因为母爱的缘故,巴维尔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忠实的践行者。母亲的形象是伟大的,母爱的力量就像那浩瀚的宇宙,谁也不知道他究竟蕴藏着多少巨大的能量。

  已经年过五十的我,针对母亲有二重身份:上有母亲、自己也是母亲。所以对母亲的身份非常有感触。世上所有的母亲都一样,希望孩子幸福、快乐,并用用自己所有的力量爱着、支持着、鼓励着孩子。

  对自己的母亲,虽然年过五十,但每次遇到不开心的、开心的都喜欢与母亲分享。母亲的存在,意味着我永远是一个孩子,永远可以回家。我感受着无时无刻都被母爱包裹着,充盈着。节假日回家期盼着偿偿母亲做的可口的饭菜,听听母亲那唠叨地、亲切地声音,看看母亲那慈爱的鼓励的目光。

  自己是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希望他每天开心,就安心;看到孩子面对困难,也为孩子在人生成长中捏一把汗,希望他能顺利克服,成为有用的社会人。

  现在我还在岗位上,还未脱离社会,正式退休的我,何去何从,但不管怎样与孩子一起进步,那必不可少。女性—母亲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面,多看书,才能更进一步和广泛地融入社会。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自己有兴趣爱好,不拖累孩子的后腿。

  致我的母亲读后感 篇4

  文章起初,作者将一些童年趣事记忆起来,并将自己作为“先生”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让读者颇觉有趣与熟悉。小孩子总是有那么一个心理,虽然大人们总觉得他们小爱开他们的玩笑,可是在小孩的心里自己却是很成熟的。而作者写他小时候的童年趣事则是为了给下文母亲的出场作铺垫。

  母亲对“我”的管教,不仅是严格的,也是慈爱的。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十天之中,总有那么几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从这便可知道母亲对“我”的严格与母亲生活的艰难,作者从来都不知道母亲什么时候醒来坐在床前多久,可见母亲虽然仁慈温和、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可是在后母兼后婆的身份下,她的生活比一般封建家庭主妇更加的艰难。因此,儿子就是她的精神与生活的寄托,更是未来的希望。而在她看来,儿子踏上丈夫的脚步就是最理想的。

  母亲对作者的管束最严,“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回家再关上门好好地教育儿子,这给“我”留足了尊严与脸面,并不是像其他家长一般喜欢在外头教训孩子,给别人看给别人听,以示自己管教得严格。

  母亲虽然严格,可是在她心里面却是包容着千千万万的疼爱。有一次“我”害了一病,母亲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她便真的用舌头舔“我”病眼。在当时她根本就没有考虑后果,也没有担心病菌会不会传染给自己。

  作为当家的后母在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的时候,总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就算受了多大的委屈多少的脸色,都不曾与他们脸红、吵嘴、闹气,只是再也无法忍受得了就悲泣,让矛盾暂时地和缓下来。

  因为作者从心底里同情与心疼母亲,所以他说,“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是的,打和骂还只是躯体上的疼痛,可是纠结在心里的难受是会让人发疯的。

  虽然,母亲待人是最仁慈最温和的,但是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是绝对不允许的。比如那次五叔对母亲的污蔑,“母亲气得大哭,并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从这可见母亲的刚气与对名节的忠贞。

  从这些作者对母亲的回忆可见作者对母亲的爱是多么的深沉与难忘。作者还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从这便可知母亲在作者心目中的形象与分量。

  爱,这是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感情中最最宝贵的发自内心的情感,是我们生命中完整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缺失了爱,那么他的人生就会有无限的遗憾与不堪。很开心能在胡适平实的笔调中见识了世间伟大母亲的一种,这使我更加地珍惜、感恩现在的生活与所拥有的一切。

  致我的母亲读后感 篇5

  《我的母亲》是老舍回忆他母亲所写的一篇记叙文。全文是对母亲一生经历往事的回忆,塑造了母亲的形象,突出表现了母亲勤劳刻苦、善良宽容、乐于助人、意志坚强等很多高尚的品格与伟大无私的母爱,以及母亲的人格力量对儿女思想、品行性格形成的深刻影响。《我的母亲》是一片感人至深的文章。老舍的父亲去世后,母亲担当起了支撑家庭的重任,她整天努力地为别人洗衣服干活,那双饱经风霜的手永远都是微微红肿的。那时候老舍的姑姑和自己住在一起,她的脾气十分暴躁,简直是家中的“阎王”。她常常欺负、使唤母亲,但母亲却任劳任怨,没有一点怨言。但是,母亲并不软弱。那一年,日本鬼子入侵中国,父亲就死在这帮恶棍的刺刀下。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

  母亲用她生命的力量,驱开刀光剑影,给儿女开辟开一条生命之路,艰难逃过了这一劫。17岁那年,老舍去了英国,直到几年后才回到家乡。去年一年,他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他疑虑,害怕。

  他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他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他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他接到家信。他不敢拆读。就寝前,他终于拆开信,顿时泪流满面——母亲已去世一年了!母爱就是这样,它会无时无刻地伴随与你,但也有离开的时候。

  母亲一生都会为你全力地付出,尽管你遇到再大的困难,她永远会用母爱的光芒,帮你驱开前方一切阻碍。辉煌的成功母亲会和你共享,痛苦的失败母亲会和你共同承担。母爱是这么的无私,这么的伟大,它是促使你成长的道路。母亲为了我们做的事数不胜数,帮助过我们无数次,我们难道可以只接受不回报吗?那样做你根本就没有了自尊,没有了人格可言!即使是一句温馨的问候,即使是一杯温热的茶水,即使是一个灿烂的笑容,我们都要努力去做。

  母亲为了我们做了这么多,而我们也应该学会照顾母亲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勤奋刻苦,热爱劳动;尊老爱幼,孝顺董事。。。这些我们都应该做的更好。我们要用自己的能力做给母亲看:我们能行!母爱辉煌,回报无限!让我们在感恩中学习,在感恩中成长!

  致我的母亲读后感 篇6

  “母爱似水,把我平静的托在水面上。”母爱看似平淡无奇,其中却蕴含着母亲对儿女的无私奉献的爱,儿女怎能对母亲不尊重呢?许多伟人也曾讲过对母亲赞美的言语,想必其中在他们成长或成功的道路上,母亲一定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心灵上的观众吧!正因为母亲支持他们,所以他们才如此尊重母亲。

  这几天,我一直在看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是《我的母亲》。整篇文章讲的是安利柯的爸爸以写信的方式来批评安利柯对妈妈态度的不好,教育他道理。虽然这篇文章只有短短的3页,但是我已经反反复复的看了七遍。每一次看完后,我都在怪安利柯为什么对他妈妈态度不好,又在欣赏安利柯爸爸对安利柯的批评方法。我已经看得入迷了,已经融入到书中的故事情节中去了,好像我就是故事人物中的其中一个。

  安利柯,你知道吗?当你对妈妈说了不好听的话时,你妈妈虽然表面上要装着没有事情,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但是你妈妈心里却像有一把利刀刺着她的心。数年前,你生病的时候,你妈妈整日整夜的坐在你身旁,不吃不喝,滴水未进,数你的脉搏,算你的呼吸次数,整颗心都系在了你的身上。你现在这样对待你的妈妈。不觉得愧疚吗?安利柯,终有一天你会明白的,母亲对你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安利柯,你应该知道,亲人之间的爱是人世间所有感情中最神圣的。破坏这种感情的人,实在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有的人虽然犯了杀人罪,只要他爱自己的妈妈,那么他的心中还有美的部分留着的。相反的,如果非常有名的人做了一些让妈妈痛苦的事情,那他就真是可鄙可贱的人物。

  想到自己,自己何尝不是一样,对妈妈及其不尊重。

  致我的母亲读后感 篇7

  前几天,我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它是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的作品。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我的母亲》。

  这篇文章描述了主人公安利柯对自己的母亲说了一些非常失礼的语言。而母亲却待他如宝,处处迁就着他,让他变成那么任姓。母亲是那么的伟大,多么的可敬啊!父亲非常生气地对安利柯说:“平时大家当你是宝一样,如果你像这样对待你母亲,我宁愿从来没有你。”安利柯听了非常后悔,不知如何是好。

  从这篇文章我想到了自己。母亲对我倾注了十万分的爱心,打心眼儿里盼我好。母亲对我是多么的和蔼,可我却总是对着妈妈发小脾气,让妈妈伤心。我待母亲的这种态度与母亲待我的态度恰恰相反,很多人都说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小孩,他们说如果我再这么下去会落到灰姑娘的两个姐姐一样了。我问他们:“你说到底要怎样对待妈妈?”他们并沒有回答我,而是各自走开了,我很害怕会落到那个下场。直到前几天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我便悟出一个道理:母亲是最珍贵的,倘若你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到那时是多么可怜,多么卑鄙无耻。如果安利柯懂得这条真理就不会对母亲说出那么过分的话了。我们可以把母亲像对待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可以把母亲当做朋友或笔友一样;我们可以和母亲去走走,散散心这是最好的治疗方法。这样,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读了《我的母亲》不仅让我知道母亲的珍贵,更让我知道怎样对待母亲。母爱,是人间最普通的感情,也是最真挚的感情。看来随意的眼神,听来似乎平淡的话语,无不蕴藏着令人动心的真情!人需要母亲,母亲需要一个孝顺的孩子。

  致我的母亲读后感 篇8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叫做“母亲”,有一种爱叫“母爱”。读了冰心写的《我的母亲》后,我开始对母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曾在小时候问母亲,她为什么爱“我”,她说,这一切只因为“我”是她女儿。”在“我”成长的历程中,“我”越来越清晰地感到,无论何时何地,她对“我”的爱永不悔。古往今来,普天之下的母亲都拥有一样的爱。

  读完这篇文章,我百感交集,有心酸、有感动、有自责、也有丝丝自豪。记得冰心奶奶的妈妈曾近这样对冰心奶奶说过:“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女儿。”多么朴素的一句话,多么意味深长的一句话!这句话,诠释了多少母亲的心声,涵盖了多少母亲的爱意啊!母亲的'爱,是纯粹的、是无瑕的、更是至高无上的。它如一朵玉莲,出淤泥而不染;它如一片汪洋,浩瀚而广阔;它如一只乳燕,勇往直前……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爱呀,它可以恒古不变,也可以瞬息万变。这种爱:不需要理由,就可以光照大地;不需要利益,就会燃烧自己;不需要磨砺,就会晶莹剔透。这种爱直扣人心,既能让人痛哭流涕,也能让人无所畏惧。拥有了这无上的母爱,就不会再畏惧任何困难。这种爱如同一座灯塔,只要感到害怕,只要感到寒冷,就可以躲到那温暖的港湾,那里没有风暴,没有危险,那里是最安全、最平静的心灵归宿。此时此刻,这个世界在变、这个时代在变、这个社会在变,甚至每一个人都在变!只有那一个人,那一个用母爱默默保护你的人,依旧会站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用宠溺的眼神望着你,见证你的成长。冰心奶奶在文中说道:“她对于我的爱,不因着万物毁灭而变更!”也许,直到世界的尽头,母亲依旧会站在你我的身旁,用她所拥有的一切,保护你我、支持你我,用她的行动来表达世间最为神圣的爱——母爱——的全部含义。

  记得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搜救人员自废墟中发现了一个女人的尸体。她跪在地上,姿势有点像古代对神明祭祀的模样。搜救人员们都感到非常奇怪,他们小心翼翼地移开了女人的尸体,他们发现:这位女士的身体下有这一个熟睡的婴儿!这位母亲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选择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大家还发现,婴儿的襁褓中有一部手机,上面写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我爱你。

  这就是母爱,这就是世间最伟大最神圣的爱!感谢你,我的母亲!是你让我拥有了一片爱的海洋。

  致我的母亲读后感 篇9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绿阴?——题记

  看完丰子恺的《我的母亲》,如纤纤细手拂过平息的琴弦,心久久不能平静。此时,我多想高呼一声:人生真情,圣洁的母爱!

  丰子恺的《我的母亲》文风清新而朴实,内容真挚而感人。平常人——千百万母亲中的一员,却被写得伟大、高尚。

  细细品来,文中似乎只能读懂一个词——母爱!

  至真至爱的亲情中,母爱是最细致、最无私、最易体会到的。想想我的母亲,心中竟荡起一丝内疚。

  我的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也许是自身文化程度的缘故,她对我一向十分严格。她总说自己小时候没有条件好好读书,叫我要珍惜时间,认真读书。因此,年少、轻浮、狂妄使我对母亲的爱不屑一顾,还时常与她吵嘴。每天,每天都抱怨上苍的不公:为什么不赐予我一个了解我,爱我的母亲?

  可是,随着斗转星移,时问的飞逝,我渐渐发现我错了。

  就在昨天,我奔赴期末考场,外面天阴沉沉的,不时地飘落一阵急雨。母亲这些天为我操劳,原本单薄的身体又虚弱了许多,她撑着一把大伞,不声不语,孤立冷雨中。我怎么也忘不了我走进考场的那一瞬间,母亲眼眸中流出的信任与鼓励,嘴角上挂着的一丝抹不去的慈爱的微笑……

  正如文中所言:“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每次听到母亲的唠唠叨叨总不高兴,认为自己已长大了。但“有妈不觉儿女高”,毕竟,在母亲眼中,我仍是需要关心、疼爱的女儿。

  感谢这篇《我的母亲》使我真正读懂了母亲,人生真情,莫过于母爱!

  致我的母亲读后感 篇10

  在以前,我从来不知道平民写家老舍的母亲。但是今天,我读到了老舍先生写的《我的母亲》。

  老舍先生的作品似一段美妙动听的音乐,又似一壶沁人心脾的浓茶,让人回味无穷。

  他的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给亲友邻居们帮忙,她总是跑在前面: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他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宁吃亏,不斗气。

  老舍先生的母亲有一点和我的母亲很像,那就是只要让孩子过得好自己做什么都行。

  一天,我们上体育课,运动了很长时间,在回家的路上我肚子就自己唱起了“空城计”。于是一到家我就往沙发上一坐,鞋子一扔,照例向厨房里面喊:“我饿了,快点做饭。”过了一会还是什么动静也没有。我又喊道;“妈,你在哪呢,我饿了,快点出来做饭。”过了一会母亲扶着墙慢慢的走了出来,脸上没有多少血色,双眼无力。我问她:“母亲你生病了吗?”母亲说:“儿子,母亲今天不舒服,你等你爸回来再给你做。”我立刻任性的说:“不嘛,我现在就要吃。”刚说完我知道我说错了,我不能让母亲有病在干活了。我又不上了一句:“母亲,你别做了,我去外面买一点吃的就行了。”谁知母亲却说:“不用了,母亲给你做。”说完母亲就走进了厨房。

  天暗了下来,打开灯母亲切菜时的影子映在地上,以前母亲的影子是挺拔的,,而现在的影子却是弯曲的。切菜的声音也有以前的“当当当”变成现在的“当当当”.有一阵酸楚的泪在我的眼中徘徊。

  过了一会,菜炒好了,母亲端出来了,我上前一看,是一盘鱼香肉丝。母亲又找来一个苹果说;“儿子,妈给你削苹果吃。”正当这时母亲一不小心把自己的手划了个口,血顺着手指滴在那盘菜里,母亲见状立刻端起盘子并说;“母亲给你重做。”我立刻把盘子抢过来说;“好好的不用重做。”虽然这盘菜已变了味,但是,变得这种味道叫母爱。

  这就是我的母亲,拥有与老舍母亲的品质的一位母亲。

  致我的母亲读后感 篇11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胡适在《我的母亲》中,用最朴实的语言,把他对母亲的那种深深地尊敬和对母亲刻骨铭心的真情流露透过字里行间,强烈的表达了出来,把母亲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感人至深。

  胡适自幼失去了父亲,母亲用那瘦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在家里,母亲一人担当起了慈母和严父两个角色,既要把母爱倾注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家的温馨,又要严格管束孩子,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做人。胡适的母亲教子很特别。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问他昨天是否做过了什么错事、说过什么错话,引导他认错后改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他继承父志,然后上学。并且,胡适的母亲在对待儿子犯错后的态度也容忍有度:严肃的目光,事小待到次日早上才提起,事大关起门来教训,“不在别人面前骂自己的儿子”,秉持“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这就给了他相当的尊严。胡适的母亲遇事注重人格上的不受侮辱,不拖泥带水,在她对待五叔的流言的处理上“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也对胡适留下深刻印象。但她也是慈母,我小时候“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在胡适成长的道路上,母亲对于她的影响是最大的,即使家境窘迫,即使要靠典当首饰过日子,还是宁肯自己遭受困窘,硬要借钱买下他想得到的《图书集成》这部书,可见她是一位注重智力开发的开明的母亲,也可以从这些小事折射出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篇文章用最朴实的语言描述了最伟大的母爱,通读全文我们感受到的对母亲的那种强烈的敬爱让人深受感触。胡适最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接受的便是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

  忠孝礼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几千年道德行为的精辟的总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中的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巨大,源远流长。百善孝为先,孝是德之本。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孝”,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把“孝”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基础和发展前提,认为“孝”是美德之首。古有虞舜孝感动天,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今有邓小平赡养继母等鲜活事例,还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等等诸如此类,无不折射出孝文化的光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使我们做人根本。我们每个人为人子女的都应该当懂得感恩,崇尚孝道,做好份内之事。当我们的父母老去的时候,不会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叹…。

  致我的母亲读后感 篇12

  这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老舍的作品《我的母亲》。

  对于“母亲”这一词,我想,应该众人皆知吧,你的母亲也是百般的疼爱你,呵护你,对于你又做了什么让母亲高兴的事?好好的为你的母亲“服务”一会吧!

  老舍的母亲生于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由于家境贫困,他的母亲每天都要洗两大绿瓦盆的衣服,还得给人家缝补或裁缝衣裳,一个家全靠母亲一人支撑……

  读到这里时,我的心似乎也颤抖了一下,我们的母亲也是这样。我们的要求母亲都会尽力完成。母亲一直都是劳累的。一天有干不完的家务活,还有我们的衣食,她都独自承包,只有晚上睡觉时能休息下,早上还得起早为我们做饭。我们和母亲要钱是,母亲不给的话,我们还气她,起的母亲头疼,这是让我想起来感觉真后悔,我也和老舍一样用一个词来形容——“心痛”!

  其实我的母亲没什么文化,他给我的教育确实生命的教育。

  读完文章,让我感受到了母亲如此幸苦,母爱如此伟大。母亲的辛苦都是为了我们,而我们却不会抓紧这个机会好好学习,大家应该好好想想了。趁母亲还在世上,好好的孝敬她吧!不要像作者一样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致我的母亲读后感】相关文章:

致我的母亲08-26

作文:致我的母亲07-23

致我的母亲作文09-08

关于母亲的作文:致我的母亲05-04

随笔:致我最爱的母亲05-10

致我的母亲优秀作文07-22

致,我最爱的母亲作文08-20

致母亲03-17

致我亲爱的母亲散文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