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大城读后感

2021-06-21 读后感

  城市规划、资源分配、人口流动、社会发展....这些看似大而专业的词语,似乎与追求短期效益,着眼于当下销售任务、签约回款、策划推广的地产营销人而言,有点高深与缥缈。

  由于是有吴老板推荐、集团上下专项培训过的书籍,抱着些许的好奇、疑问与纠结,决定静下心来“啃”这一本书。

  不看则以,一看便欲罢不能。书中所涉及到的观点及评论,填补了我在规划与城市发展领域的认知不足与空白,有效的缝合了一些早前形成的零碎观点,逐步形成一套“点、线、面、体”的综合认知。

  以下分享几个本书中尤为深刻的记忆点:

  1、大城市病不能靠抑制人口数量解决。

  中国需要大城市,且越大越好,中国一线城市的人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对人口数量增长的估计不足导致的大城市病突出,并不是因为人口太多了。控制人口数量是典型的需求端抑制,而不是供给侧改革。

  一线城市严控人口,但每次制定城市规划目标后,用不了几年时间便被打破,但配套服务全部是按规划指标配给,造成公共服务严重不足。

  解决城市病,需要通过增加公共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的供给。而不是抑制人口数量。

  2、城市越大,对人口的成长越有利。

  大城市具有“人力资本外部性”

  人力资本外部性:一个人的教育水平提高了,不仅能使自己的收入有所提高,而且在他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还能相互学习和影响,促进知识的传播和生产。

  城市越大,人才不断被引入,在市场自由的流动下,配合服务于这些人才的工种会同步增加,一线城市管理者希望以业控人,希望引进大量高端人才,同时对相应的服务业者用各种方式限制,导致了大学毕业生竞争惨烈。而保姆、月嫂工资高涨,且供不应求。

  大城市就业市场高度专业化,特殊专业的人只能在大城市才能找到工作。

  “高房价”和“城市病”是消费者为获得大城市的生活所支付的代价,人们为了支付大城市更高的房价,牺牲了某些维度上的生活质量。

  中心区的高房价就是人们为工作和生活便利性支付的成本,住在城市核心区,可以最大化的享受城市带来的配套。

  3、城市路网越密、越窄越有利。

  在大城市内部,中心城区因为四通八达,一定是生活最丰富的地段,大量的生产型服务业为了和四面八方的人做生意,一定要抢占市中心位置,排挤中心城区的居住功能。

  为什么城市核心区的住宅用地非常少,使得很多居民楼被改成了商业使用,而郊区以及中小城市,很多商业和写字楼被改成了“商改住”,这是城市需求决定的,在自由市场下,有更多人抢占城市中心位置,挤占了居住功能。

  城市规划中,窄马路更有利于生活,可以形成更多的人气入口,可以更好的聚拢人气,使得居民生活半径更小,当城市堵车时可以更快的进行分流。

  高路网,马路多而窄的方式反而可以引导服务业多样性,生活的便利性和出行需求的减。

  4、限制人口数量会造成大城市人口结构的老龄化

  经济发展必然会带来污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治理成本低于发展成本,便会倾向于治理,当城市持续向高密度发展,更密的.路网,更少的车辆使用,城市会重新回到生态宜居。国际上很多城市都经历了这一过程。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逆城市化,人们会到郊区去购买别墅居住。当知识,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比重高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对于居住在市中心去享受和人交流便捷的需求更加强烈,又会出现返城市潮。

  人口结构是动态变化的,人口的老龄化,平均寿命增加,都需要有新鲜血液补充进来。现有的控制人口政策,年轻人口补充不足,老年人比例会进一步提高。

  养老金是记账系统,年轻人现在工作交的养老保险被支付给现在的老年人,不足的部分由财政补贴,在控制人口的政策下,未来的老龄化更为严重,未来的年轻人减少,支付养老金的人减少,巨大的财政补贴让政府会考虑别转移支付方式,如延迟退休等等。

  本书的专业性知识输出远不如此,以上几点仅为读者本人的阅读收获。

【大国大城读后感】相关文章:

《大国大城》读后感09-25

《大国大城》读后感范文07-01

大国崛起读后感05-09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07-05

大城的诗歌08-16

《大国崛起》读后感范文03-24

《日本大国崛起》读后感06-30

《大国的兴衰(上)》读后感01-11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范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