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读后感(一)
最近刚刚读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香港中文学大学哲学博士周濂的《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忍不住要推荐这本书给大家。"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电视剧《虎妈猫爸》里面女二号主人公唐琳跟男一号罗素关于儿童教育观的一段对话,当时猛然听到,觉得有点绕,但很有哲理;不久在街头的书店突然发现居然这是一本书,简单地看了崔卫平、梁文道和刘苏里的推荐,就迅即收入囊中,当晚启开序言,立觉甘之如饴。但实话实说,因为是哲学教授写的书,读起来并不是那么放松,甚至有很多生涩的部分需要你时刻把全部的意念都集中起来才能理解一二,但读罢之后觉得书香甚浓,余音绕梁,里面很多金句值得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拿出来重新回味。
周濂是一位年轻的学院派知识分子,也是当今最被看好的新生代学者之一,顺便八卦一下,人也真的很靓仔。《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这本书精选了周濂的随笔文章,包括时评、书评和部分学术文章,纪录的是他关于幸福、公正、德性生活、民主、自由、道德等的哲学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乌烟瘴气的喧嚣迷茫时代,在一个颠倒是非的时代,每个人作为个体,在各个层面面临压力,产生纠结,体验痛楚。我们的世界里有太多的心灵鸡汤来教我们如何不纠结如何跟随大流与这个肮脏的时代握手言和,其实,就是让我们放弃自身的价值标准,闭上眼睛装睡。周濂作为一个有人文情怀的学者,采用了"一个飞翔的姿态来写作,从概念的高处飞往地面,飞往粗糙的世界;同时,他又从现实的沟壑飞往天空,飞往理想的所在",告诉我们一个人依然可以选择过一种合乎德行的生活,并以此来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依然可以选择不止做个"好人",还可以做个"好公民"。
在周濂的拥趸中,我可能要算作最不懂哲学的一个,但阅读就是这样,不管你有什么背景,只要有一块海绵的心态,无论如何还是能吸到一些水的。我个人向Forcomer推荐这本书是从几个方面来立意的:
1、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加之通讯工具的便捷,微信、网络文章等碎片化的阅读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碎片化的阅读最大的副产品是浅思维。而周教授的这本书是帮助引领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和深度思维的极佳典范,对我们提升思维高度和深度绝对有帮助。在他的文章中,很难看到众多鸡汤式的劝慰。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鸡汤是加了很多味精和鸡精的,闻起来很香,但却没有什么营养,甚至吃多了味精会引起脱发、中毒等健康问题。而《你》却是一点儿味精不加的纯天然制造,其中学者关于幸福、公正、德性生活、民主、自由、道德等的哲学思考以及对世界范围内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对上述问题的观点讨论和对比分析,逻辑严密,思考缜密,层层推进,丝丝入扣,让我们看到学者在研究问题时的严谨、客观、斟酌,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位学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负责任的态度,不仅拘泥于讨论概念本身,而且以柔和的态度给当今中国如何建立民主社会,兼顾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提升公民幸福指数等给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哲学参考。看他的文章,没有一句废话,真是做到了东家之子的美,精炼却又掷地有声。
2、对我们在普及基本的哲学常识方面有帮助。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作为理论形态世界观的哲学,是从总体上研究人和世界的关系的。而人和世界关系最本质的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在周濂的书中,我们不但可以认识过往和现今的诸多哲学思想家,比如康德,尼采、罗素,维特根斯坦,桑德尔还有国内的著名哲学家陈嘉映等以及他们的观点外,周濂更用他同样作为哲学家和人文主义学者的身份,把这些哲学家的观点和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没有强烈地倾向性,却把不同观点之间的利弊和可实践性等分析得深入浅出。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啃大部头的哲学巨著显然不太现实,但如果你对哲学有兴趣,周濂的这本《你》绝对是一个精选过的哲学观点集,做一个普及读物再合适不过。
3、可以帮助拓展思维,更可以梳理我们的思维,对解决日常碰到的一些思想上的困难非常有益。
《你》中很多观点虽无鸡汤的外衣,但字字珠玑,实为金玉良言,可以指导和解惑我们日常的工作、家庭生活以及自我成长方面诸多的困扰。毕竟,"每个人的自我改善是改善这个世界的必由之路。某种意义上,人生就是一场彻底的清算,一场与自己的本性进行的战斗,一个也许永远都没有标准答案的"认识你自己"的追问。"
下面引用一些书中的佳句,作为吸引各位看客的诱饵,也作为我此份读书心得的结束。
在一个普遍性伦理崩溃的.时代里,在一个绝对之善匮乏的社会中,你是选择犬儒地活着,还算追求一种合乎德行的生活?
在庞大森严的社会控制力量面前,愤怒、仇视这些应激性的情感终难持久,继之而来的第二反应就是充满无力感的沮丧、无奈和泄气。
所谓"微革命",就是一要人人行动、敢于担当,二要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如果因为你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使得此时此地的世界是一个更好的所在,哪怕就好那么一丁点儿,那么你的言行作为就是善的,你就是一个合格的公民。
谎言一旦变成赤裸裸,信任的支柱便被抽离,此时支撑谎言继续运转的动力要么是利益要么是暴力。赤裸裸的谎言不再承担造梦的功能,但它依旧可以让每一个人继续生存在一个虚假的空间里,在这个空间里,大伙儿集体在装睡。
生活贴得太近会伤害灵魂,灵魂贴得太近会疏远生活。但是时间不会戛然而止,时间在灵魂低眉举目之间轻轻跃过。
改善自己是为改善世界所能做的一切。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读后感(二)
但不久前,当我重新翻阅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完全没有了那份悸动,而是以更为旁观者的视角去品读,去分析。去品读他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观念,去分析文字本身蕴藏的逻辑,有时目光还会在文字里驻足,因为似乎能够看透作者此处书写的动机,还有时会淡淡一笑,笑这久居象牙塔内的学者气和书生气,真的是很可爱。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心境,衍生出完全不同的读书味道,对我而言,不知这样的成长究竟是否成熟,不过已然不需要去追究。
下面让我再带大家回到这本书的意境里。
这是一本合集,它收录了作者十多年间的文章,主题从时评政治到影评书评再到自己这十年间的思考变化求学历程,均有描述,信息量很大,篇目之间内容也很独立,似乎并没有太多的章法和逻辑关系。初读略感凌乱,细思便觉得其实不然。对于一个人而言,特别是对于一个哲学学者,十多年间自我思想与情感上的变化,反映的是一种深沉的内省,刻画的是自己成长历程中的点滴。他想要通过文字告诉大家,时刻审视着自己的生活,身边的环境,而不是任由着自己被这个为世界绑架、同化,变成一个麻木不仁的装睡的人,整日混混度日,混沌一生。他最终想要突出的仅仅是一句话,即写在自序首行的"我想要相信"。
他想要相信什么,并没有清清楚楚的讲述,他想要相信谁,也没有直白地说出,他只是想大声说出自己想要做出"相信"的选择。他想要告诉我们:在这个乌烟瘴气的时代,在这个颠倒是非的时代,不论是红十字会里的黑幕,还是动车事故里的态度,每一个呐喊都在宣告着群体的不信任。在这种状态下,失败主义已经成为了一种情绪在弥漫,似乎总有一种向下的力量要将所有人拉低,总有一种执拗的怀疑要撕破热闹道主义的温情面纱。每一个个体都在阵痛,每一个灵魂都在忍受煎熬,人们在无力改变中"深深地不相信",除非放弃自身的价值标准,和这个肮脏时代握手言和,或者闭上眼睛选择装睡。
但即便如此,在如此糟糕的背景下,他依旧认为,一个人依然可以选择一种合乎德性的生活,并以此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不仅仅做个"好人",还可以做个好公民。
周濂在此书中传达思想多通过时评的方式,因为对于传统读者来说,时评具有形式美、思辨美和一定的内涵,很明显的优势是能联系起读者,激起共鸣。但时评也有自身的瓶颈,因为时评的体量太小,多是表态,并无多少论证空间,这就很容易走向情绪化、空洞化、口号化,落入决定论的窠臼。很多时候,给一个结论,或者灌输一种情绪,不如给一种思维方法和一个看问题的角度。
思考的趣味本应在论证过程中碰撞出火花,如果只是给一个答案,那么就很可能成为新的反智。这本书的时评形式新颖,善于从最新、最鲜活或者最具备争议的案例、理论、事件入手,与我们当下的背景相结合,打开了一片不一样的视界。虽然如此,此书依旧存在瑕疵,比如带有强烈的学院派的风格,钟爱旁征博引,并没有像他推崇的老师陈嘉映先生那般平实和易懂,书中的最后一章几篇作者在大学的演讲,信息量颇大有些招架不住,全不如之前几章浅入深出、春风拂面。即便周濂是一位随笔和时评的撰稿人,也不能忽视他的根基依旧政治哲学,就像我们生活中与人的交流无法忽视其专业和生活背景一样,对于这本书的受众而言,他所做的已是相当之好,并不影响此书成为一本值得阅读、引人思考的好书。
我们这个时代,因为知识的普及和资讯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毫无门槛地接触各种佶屈聱牙的哲学理论,能够触摸各类高深莫测的超级概念,但是正如维特根斯坦担忧的,大家非但没有养成谦卑的思想习惯,学会鞭辟入里的分析,反而借此赢得了智识的矫情,随心所欲的滥用,公共讨论的品质和日常生活的常识感已然受到践踏。但作者相信,由于某种巧合,我们碰巧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一小撮,只有成为了世界的一小撮,才能真实地看清这个世界。在这个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面对那些很容易引人相信负面消息,通过思考分析信息的来源及准确性则显的非常必要,这就是作者要"做淡定的一小撮"的原因。
谈了这么多,很多人也许会问,不管是读书还是教育,不管工作或者生活,不论是自省还是学习知识,这些究竟对我们有着怎样的价值?
我想,这些价值也许就如同书中提到的那样当你接受了教育,又把当初学到的内容忘记后,最后剩下的东西。这剩下的东西是什么?也许就应该是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一年,书看的确实少了很多,但丝毫没有感觉自己缺少思考,因为工作的缘故,因为生活的丰富,也因为自己一直秉持的精神独立和思想自由。这一年经历了太多太多不一样的东西,让我体会到了生活不一样的面向,可能有时候生活的历练远比书籍本身来的更深刻隽永,就像书里说到的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从把自己交付出去,我们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或借口,那个曾经能够让我们"变得坚强,变得宽广,敢于去承担,去挑战,去赢得"的"信仰"不见了,每个人都提溜着无处安放的自我在人群中游荡。我一直都觉得自己不是个拥有信仰的人,但时不时说出的有哲理的话总能让周边的朋友觉得与众不同,因为要的很简单,想法可以很单纯,所以生活可以很简单。
我愿一直做一个简单的人,这样不用装睡,一直活得清醒。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