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中,我静下心来拜读了窦桂梅写的《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给了我很多启示。平时所阅读的书籍中,理论的内容占多数,并且都是比较宏观地进行分析解读,而《梳理课堂》这本书犹如涓涓细水,使人不忍释卷。书中没有过多的理论,但是处处渗透着新课程的一些新理念;书中没有讲大道理,而是从我们常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
在书中,窦老师敞开心扉,给教师、也给她自己捉出了许多课堂教学中的“虫”!每看到她捉一条“虫”,我的心也随着“颤”一次。书中所列之“虫”,也正击中我的痛处,我的课堂教学中也常存在这样的“虫”。教学中,我也常引导孩子们质疑,诸如从课题入手,会问:“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三番五次下来,孩子们已对提这类问题轻车熟路,听着有条不紊的提问,我也曾夸孩子们能干。然而仔细想想,这样的提问到底有多大的用处?似乎真的是毫无深度,也无多大力度,这就是窦老师捉出的虫子之一——明知故问,走形式。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课堂上常进行大容量、高密度的整合,但时间是有限的,熊掌与鱼翅难以兼得,因此常常是顾此失彼,养出了“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的虫子。课堂上我也常让学生表演,然而,我这个导演常常是只看表面热闹,而缘于时间关系,常疏于指导这些业余演员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心去演。表演,又养出了一条虫子——肤浅,没有达到升华文本之功。窦老师在《有关教学的三个“但是”》一文中指出的三个“但是”——收集资料可以,但要可行;提前预习很好,但要有用;谜语识字有趣,但要科学,个个击中我的软肋。
另外,《梳理课堂》一书中的《要书声朗朗,更要静思默想》也引起了我的反思。实施课改后,我们总认为课堂上千万不能“讲”,要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老师就要“少讲”或者“不讲”,所以今天的语文课总是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然而窦桂梅老师却果断地提出“静思默想”。她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间接提供给学生接触文本的机会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努力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是可以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直接的思维和情感的参与,使学生直接把文本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而真正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因此,课堂上不仅要学生大声读,同时要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默默品味的场,也就是营建一个静静的阅读的“场”。仔细回想一下自己的课堂,才发觉自己在课堂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请同学们读大声点”。总以为学生读书读得响亮,就表明在用心读书;总以为学生把课文读得抑扬顿挫,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就感觉朗读的训练到家了,阅读的目的达到了;总以为课堂里有了琅琅的读书声,这堂课就成功了。但是,事实上,课堂教学上的“书声朗朗”,秩序井然的表象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贫乏和肤浅,以及才智消磨,学生在纯粹的外在形式面前失掉了个体感受。
看到窦老师在课堂里捉出一条条“虫”后,我开始扪心自问: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该以怎样的姿势站在课堂上?窦老师在书中强调的叶谰教授的课堂观让我顿悟:没有问题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有问题表明还有发展空间,关键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正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把课堂上的问题作为一种可供开发的资源。只有认识是不行的,重要的是要付诸于行动。平时常常抱怨学校规定每课后写反思是走形式,加重老师负担,一天到晚批改作业、辅导学生都恨时间太少呢,何必多此一举!读罢《梳理课堂》,掩卷沉思,才猛然醒悟:正因为平日疏于梳理课堂,让课堂教学中的虫子越来越多,纵有三头六臂,也难有长进。试想:“虫子”肆虏的课堂,怎么会精彩?缺乏精彩的课堂,怎么能吸引学生?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或该吸引的没抓住,无关紧要的捋一大把,又怎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到真正的本事?
要让教学的每个细节都那么完美,那简直是登“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为此,我想我能做到的是让课堂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精彩。课堂上出了错不要紧,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关键在于是否去“补牢”。
从今以后,我得时时反思,处处反思,多一些理性,少一些随意,留心自己的课堂,时时注意梳理自己的课堂,给自己的课堂“捉虫”,让课堂焕发青春的活力。
【《树立课堂》读后感】相关文章:
树立生命意识 建构课堂教学12-07
让学生树立课堂自主性学习意识(网友来稿)12-06
《名人传》读后感:树立目标03-31
树立良好的师德08-04
树立信心的警句08-11
给自己树立的座右铭05-30
树立信心的名言精选03-22
树立自信的名言02-17
树立的解释及造句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