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读后感

2021-06-11 读后感

  《药》读后感

  一直都喜欢鲁迅的文章,总能在他的文章中看到我想要的讽刺和抨击,喜欢他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喜欢他对人民群众最真实的反映,他不愧为中国革命的先驱。

  《药》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我们不得不承认《呐喊》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都体现了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主张。他一直都在坚持要用笔锋为武器去医治麻木的中国愚民,去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良知。我个人觉得《药》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药》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以华家为线索,主要写了华老栓夫妇为了给儿子治痨病而甘愿相信迷信,存钱去买血肉包子,然后华小栓吃药,后和康大叔一伙人谈药,最后还是悲剧-华小栓死去了;另外一条以夏家为线索,写了革命者夏瑜的悲惨命运。这两条线交叉互补,充分反映了清末人民的愚昧无知,麻木落后的思想状况,同时又揭露了当时政治阶级的庸俗,残暴。 《药》以一幅冷清的秋夜图做背景,营造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氛围。“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了”,这是何等安静的一个半夜啊!静的出奇,静的可怕,静的让人难以置信,这样不平凡的半夜注定要有不平凡的故事。从而引起读者的好奇,并制造了悬念,再者在引出华老栓上也具有暗示作用。接着作者利

  用明暗线的交叉,采用蒙太奇式的手法,分别讲述了两条线索的各自发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充分利用人物的心理变化,更进一步反映文章的主题。就拿华老栓来分析,在买血肉馒头之前,他很觉得很爽,很有希望;在选择和侩子手康大叔做交易,买到血肉馒子后,他手抖,心里紧张,害怕,不安;最后瞒着儿子,让华小栓吃了被他们加工后的血肉馒头,他还麻木的大笑;在儿子死后,他还依旧相信迷信。从这一系列的情景中我们不难看出清末时期,人民群众在贫困的环境中滋生的愚昧,无人性,总是把自己的幸福根植于他人的痛苦之上。

  文章在塑造夏瑜的形象上,并没有花多少的笔墨,但是还是将他的英雄形象描绘的惟妙惟肖。最主要的方法,作者善于用侧面烘托的效果来表现夏瑜的英勇正义,热情爱国。比如作者将华老栓,康大叔写的越丑陋,越可悲,越能反忖出夏瑜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再者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结尾非常值得读者反思,以给儿子上魂的华大妈巧遇正给儿子烧香的夏四奶奶,她们之间都对话以及对两处魂墓的对比,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作者对夏瑜牺牲的肯定及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鞭挞以及对人民愚昧无知的痛心疾首。

  作者以《药》作为本文的题目,我觉得很有深意,以夏瑜的无私牺牲来换取的并不是革命的胜利或是进步,而是华小栓的病死,这充分说明了革命是很必需的,但是,脱离了群众的任何革命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从某种角度来分析,夏瑜的付出是不必

  要的。反映出了革命者的孤寂是人民麻木盲从的结果,从而提醒那个时代的革命者,要注意盲目的牺牲,要变革需要群众基础,我觉得鲁迅写这篇文章的侧重点并不是一味的批判人民的劣根性,亦或是揭露统治者的庸碌无知,更重要的是在寻求更好的方法使革命具有更高的效率。正如鲁迅自己说的那样:“《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我们不能说明群众是完全错的,从本文可以看出,群众不仅没有拥护革命者,反而对封建主义代表者康大叔阿谀奉承,这是革命者的悲哀,也是在警告革命者:群众现在还很愚昧,他们对于革命本是迫切需要的,然而他们却毫不觉悟,甚至敌视革命;要革命,就必须用科学的、民主的思想,把他们从孔孟之道和封建迷信的长期统治下解放出来,否则,革命的成功就没有希望。

  记得鲁迅曾经说过:“奴隶时代的人们,人们正做奴隶。”人民都是这样的,都是跟着时代在走,所以需要那么一群人,能够变革社会制度的人。鲁迅笔下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其特定的背景,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无论丑陋,还是优秀,他都在传承五四文化的精神,敢于直面解剖社会,勇于正直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总是在唤起愚民的良知。

  《药》的象征意义,在当代一样具有实用价值,并不是像某些教育家说的那样:“鲁迅的文章过于叛逆,不适合当代的学生去细读。”我觉得他只是在如实的反应那个时代的历史,而我们去了解它们是必须的。如果现在的作家能像鲁迅一样的直面社会,也就不会迷失在繁华中。

【《药》读后感】相关文章:

《药》读后感01-19

药读后感范文07-04

《药》读后感的范本06-14

关于《药》的读后感04-15

《半夏的药》读后感10-26

《水是最好的药》读后感06-25

《严师乃药》读后感12-29

《后悔药》读后感03-09

《亲自尝药》读后感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