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
《论语》读后感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于历史的今天,瞻仰《论语》的演说者——孔子。这一位永远无法被岁月所磨灭的精神巨人,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为时光所尘封的门,于是阳光从错开的门缝间射进,温暖充溢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语铺展起了一条长弄个充满哲理芳香的坦途,于是子子孙孙踏响了成功的凯歌;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成了一把坚韧的利斧,于是广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我读《论语》这部书,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同样是一种追求自由的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是却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至今读来仍受益匪浅。
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上下尊卑的关系,在孔子看来是靠“礼”来维持的。当时,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孔子由此提出“正名”的主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作为了“正名”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在《论语》中,孔子主张的`“仁”也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 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